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79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的一篇懷念文章。作者先寫由魯迅先生的逝世看到的場面引起的回憶,接着分別敍述了伯父魯迅生前的四件小事----“笑《水滸傳》、笑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在教學中,我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嘗試實踐、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發現知識。如:學習“談《水滸傳》”這一段,我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詞語句子,通過獨立思考或同桌討論,研讀,然後彙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發現的問題,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讓學生不斷地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這篇課文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裏我及時地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説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還有,在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後,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補充介紹魯迅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並印發給全國的少年閲讀的背景資料,表達了他對全國青少年的關心幫助,使學生能充分感悟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在學習“關心女傭”時,我着重強調“別人”二字,問學生:這“別人”只是文中的車伕、作者和女傭嗎?學生頓時明白了“別人”是指全國的勞動人民和青少年,對語句的感悟又深了一層。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2

【教學設想】

1、本節課教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二課時,主要理解體會“救護車伕,關心女傭”兩個部分。

2、通過兩個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反覆揣摩,體會魯迅先生的“博愛”之情,

3、將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閲讀本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而節選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來參讀,通過對照融合,從而以周曄的淚引出小孩的淚、青年的淚、老人的淚,形成這樣一條感情主線,提升學生的感情,喚起學生對“博愛”之情的更深理解。

4、這篇課文是周曄對逝去的伯父的懷念,以淚體會愛,拓展學生的知識,使學生不僅能認識課文中的魯迅,更能認識一個社會中完整的魯迅。

【課後反思】

1、本文的題目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題目中的“伯父”點明瞭本文的作者和魯迅特殊的親戚關係,而“先生”則是全社會對魯迅的敬稱,兩者並列到一起,既有懷念親族長輩之情,又含有崇敬之情,並且正是要通過這種樸素的親族長輩之情,這個小點來折射出魯迅先生的高貴品質這個大面,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説的“以小見大”吧!但在這篇課文中我忽略了這個雖“小”卻“重”的點,整篇課文都在贊魯迅,頌魯迅,而忽略了小作者,小周曄對伯父,對自己的親人,對自己的長輩最平平實實,真真切切的思念,使得整篇課文成了沒有根基的大樹,上邊雖枝繁葉茂,下邊卻沒有了承託。人常説“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大”的定向中,鳥才能“任飛”,魚才能“憑躍”;而只有在“小”的定向中,鳥才不會失“飛”的方向,魚才能找到“躍”的目標。

2、在教授課文的過程中,由於我的激情不夠,感染力、煽動力不夠,導致整節課學生的興致不高。我認為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自己的知識不夠豐富,沒有能夠對學生的課堂上產生的一些不可預知因素,遊刃有餘地進行化解,缺少了一些教學的智慧,看來,這需要我在平日中多讀書,多充電,多實踐不斷積累經驗。

3、我認為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我沒有真正擁有一個充滿靈性鮮活,開放的課堂,整節課比較死板,僵硬,學生沒有創意,課堂沒有笑聲,其實一直以來我認為老師讓學生帶走的不應該僅僅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帶走追求一生幸福的智慧,老師不是一台機器,把學生複製成一個個相同的成品,老師應當小心地呵護孩子,精心培養,喚醒他智慧,讓他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可現在我們理念出了問題,不,應該説70~80%的老師都出了問題,片面追求成績,一切都可以忽略,一切都可以抹殺。我記得師範的一位老師告訴我們:一個好老師,有品位的老師應該:胸有大愛,鐵肩擔義,有感恩之心,寬容大度,幽默坦蕩,敬畏生命;不管今後的路有多麼坎坷,我都會朝着我心中的這個目標去努力,我也一定會以自身為榜樣讓我的學生都成長為一棵擁有智慧的蒼天大樹。

這幾點是我上完這一節公開課後的反思,可能會不夠深刻,或不夠全面,甚至會有些零亂,但這樣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斷進步,能使我日臻完美。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3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為了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終堅持情感體驗去把握教材,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種博大的胸懷。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繫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以反映魯迅先生高尚品質的“深受愛戴”“教育兒童”“頑強鬥爭”“和藹慈祥”“同情大眾”“關心他人”為小標題,將課文內容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

“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教學時,我設計周曄在追悼會上的這種情感,在“預習檢測”這一環節用回憶引出每一個小故事,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上再返回到該句的誦讀上,以形成一詠三歎的效果。用這樣的設計,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緻。

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車伕”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説出了哪個動作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讓學生去尋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然後通過設計情境,自然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最後反覆誦讀兩個“清清楚楚”的句子,體會魯迅先生當時憂國憂民的神情和給周曄留下的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4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的一篇懷念文章。

作者先寫由魯迅先生的逝世看到的場面引起的.回憶,接着分別敍述了伯父魯迅生前的四件小事----“笑談水滸、趣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

在教學中,我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嘗試實踐、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發現知識。如:學習“談《水滸傳》”這一段,我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詞語或句子,通過獨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組討論,研讀,然後彙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發現的問題,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讓學生不斷地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

這裏我及時地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説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

還有,在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後,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示補充介紹魯迅關心幫助廣大青少年的圖片和解説,使學生能充分感悟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在教學中,我只顧着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着力改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5

有遺憾的課堂留給我們的是什麼呢?除了遺憾,還應該有進步的空間吧!

——題記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對於老師同樣適用。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課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充分準備所以犯了許多不應該的錯誤。

之所以決定上一課時,除了因為之前聽了很多一二年級的識字課,老師們平常交談中想知道高年級一課時是怎樣上的。也因為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有的老師一、二課時沒有明顯區分,課時目標不清晰,所以在我們五六年級集體備課的時候,我上一課時的想法得到了認可。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除了進一步明確了一課時的課時目標,還出現了一個問題:我總怕上的內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語文點”。當時就有老師告訴我:“不要怕沒內容上,40分鐘一晃就過去了。”後來的課證明了這句話是相當正確的。

這節課我採用直接導入的方式引出課題,然後帶領學生對比三個題目感受原題目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讀,初讀識字;再讀,整體感知;三讀,瞭解敍述順序。結果下課鈴響了以後,三讀還沒有開始。

我感覺這節課上,自己的語言多了。另外,雖然留給學生的活動時間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節約下來完成第三次讀課文。比如,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詞在指名領讀,這個步驟完全可以省略,而當時我居然喊了兩個學生來讀,這裏就花了6分鐘左右。還有當堂聽寫的環節,完全可以聽寫完後學生兩兩互改,統計各小組滿分人數加分,應該用5分鐘左右可以完成,而當時我一一給滿分的學生檢查,也耽誤了4分鐘左右的時間。就是由於前面花在初讀識字的時間多了,所以後兩次讀的時間不夠。

課結束以後,我一直遺憾於自己沒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課堂,因為“再讀”和“三讀”才是這節課的亮點,但是,由於之前的考慮不充分導致課程節奏拖沓囉嗦,課堂效率不高。怎樣才能使下一次的課不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到了以下辦法:

1。充分準備。

2。一定要想清楚這節課的目標是什麼,重難點是什麼,在那個部分花的時間應該多些。上課要有直奔目標的感覺,不能在“路途”中隨意耽誤。

3。為了保證課堂的高效,有些任務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應該留到課後完成。

4。如果是這樣公開展示的課,還是應該把每個環節要花多少時間計算好,這樣才不會出現我這次上課的情況。

5。把平時的每節課都當成比賽課來練習,增強時間觀念,提高課堂有效性。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想起磨課的這一個月,三改三試。剛開始備課時,我預設是想走情感路線,通過體會文中的關鍵詞語,如“扶”、“半跪”“嚴肅”等感悟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精神品質。

於是我開始以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為目的,在教學設計中加入了很多煽情的成分,比如:通過想象周曄當時的悲痛心情,理解魯迅先生的慈愛,那麼得到先生的愛撫的僅是他的小侄女——周曄一人嗎?他把他的愛給予了每一個需要關愛的孩子。補充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的有關孩子悼念先生的語句。

按照這樣的設計,我進行第一次試講,在課堂上不斷的煽情,讓學生感悟先生的精神品質。但一節課下來,發覺只有一小部分同學能夠理解,大部分同學還無法理解魯迅先生對車伕的救助,不僅僅是幫助他這麼簡單。而且一節課內容太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短。

於是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內容縮小了,但是主題不變。一節課上下來,旁邊聽課的老師都覺得大的框架已經出來了,再修改細節就可以定稿了。

定稿以後我想了很久,到底一堂課我是想讓學生學習什麼?是僅僅知道魯迅是怎樣的一個人,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感悟人物精神品質,如何寫一個你熟悉的人?後來在新鋼一小聽了一堂課,聽到評課的幾位老師都在強調一個理念:理性教學,我們需要的不是什麼感情,不是追掉會,而是教會孩子學會學習。語文本身就是閲讀與寫作兩大塊,課本上的閲讀,應該是為寫作服務的。而這,和我們現在正在試驗的課文中滲透寫作教學不謀而合。

最後,在上公開課的前三天,我大改了教學設計。圍繞兩根主線,1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人物精神品質,2將作文教學有機滲透到課文教學中,讓學生不但動情更能學以致用。

但上課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對學生不夠放手,課後小練筆沒有出示要求,部分學生不明白,無從下筆。以上就是我的教學感想。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7

這次有幸得到教研室蔡老師和員村六小張老師的到校指導,使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收穫良多。聽了她們中肯而精闢的評課意見,靜心反思自身教學過程,總結本課教學得與失如下。

本次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處:

一是調動各種課堂資源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感情,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它回憶了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麼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它,我採用了情境創設辦

法。首先是結構的安排。在課文的結構上,我跨越時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課時通過學習第一段創設了弔唁魯迅先生的場景,並以此為軸心,通過回憶引出四件事的學習,感受魯迅先生對少年兒童及勞動人民的關懷和熱愛。每學完一個故事,再輔以描寫弔唁人們表現的資料,鋪設“周曄的淚——小孩的淚——車伕的淚——青

年的淚——傭人的淚——老人的淚”情感主線,現實與回憶交織,立體多維地推進教學。使學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與今日悲哀之間穿行。愛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發起對魯迅先生深切的懷念。其次是相關資料的引入。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和魯迅先生名言詩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課運用了圖片及音樂藝術手段創設情境,在渲染氣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三段配樂朗讀令學生在憂傷的樂曲聲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瀾。

二是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開掘,構建人物形象,並滲透寫作方法指導。

在第三個故事中有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場面描寫,我在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進入畫面後,抓住“跪”字深入開掘,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偉人為救助低層勞動人民的長時間的一跪,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深切的關懷和熱愛,構建起閃爍着“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偉大形象。在感受語言文字內涵的

同時,我還適時地滲透抓住人物動作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讓閲讀習得的技巧在寫作中得到遷移。

由於個人的水平所限,本課還有許多的不足。

首先在時間分配上,第三個故事精講,花時間太多。第四個故事則略略帶過,沒有對前面的認識進行深化與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傭的話品味魯迅先生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中心: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學習的資源,如課外材料與名言都是老師出示,應該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

把展示的空間讓給學生。此外,,本節課在朗讀的形式上比較單調,小組學習討論的機會不多,個別字發音未夠標準,都是我以後要注意改進的地方。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8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四件事,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偉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伯父深切的愛戴之情。對於國小生來説,這篇課文的時代背景是比較遙遠的,這位偉人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我在執教這一課時,努力做到從孩子的視角認識魯迅。

我在備課時做了如下考慮:一、整堂課緊緊圍繞“伯父是怎樣一個人”展開,開頭由魯迅的外貌描寫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魯迅,學生認為魯迅是一個嚴肅傳統的人。接着通過“痛別伯父”和“笑談‘水滸’”兩個部分讓學生認識魯迅是一個深受人們愛戴、幽默風趣、關心下一代的人。這樣兩個部分的學習,與上課之初學生對魯迅的認識形成反差,更加加深了魯迅在學生心中的影響。二、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在學生完成導學單“課前預習”時,我發現用小標題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對我們班的學生有些難度,因此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用小標題概括內容的方法,層層遞進,降低學生的難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痛別伯父”時,我帶着學生一起學習,學習用“抓住關鍵詞句感悟法”和“朗讀感悟法”來解讀課文。而“笑談‘水滸’”部分則放手讓學生運用剛才説學的兩種解讀文本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再小組內交流,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學生能緊緊抓住“伯父摸着鬍子,笑了笑,説:‘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個關鍵句來感悟。在學生自主解讀的基礎上,我加以引導,效果更佳!

想想容易,做做難!課堂總是瞬息萬變的。上完課後,我也發現我的課堂存在着以下問題:時間安排不當,這是最嚴重的問題。由於我基礎部分所花時間太多,尤其是字詞部分和魯迅介紹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導致最後的小練筆沒來得及完成。這樣的問題在公開課上是不應存在的,以後我會多加註意。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9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後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質疑答題”,強調教師的點撥、點化

對於學生學習探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教師首先應組織學生討論,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啟發、思維互補,儘可能使大多數學生的嘗試實踐取得成功。在教學“談‘碰壁’”這一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有什麼問題,先同桌商量一下,解決不了的,再前後四人小組討論,仍然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大家討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能夠發揚協作學習的精神,做到思維互補。而在學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時,教師就需要及時地加以點撥,點撥不夠,還需點破、點化。《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裏我及時地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説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還有,在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後,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示補充介紹魯迅關心幫助廣大青少年的圖片和解説,使學生能充分感悟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強調求實、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強調的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創造的成功。在本課結束前,我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想象的拓展訓練:假如你現在在萬國殯儀館裏,你想對魯迅説些什麼?讓學生給魯迅寫幅輓聯或寫一兩句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通過前面兩個故事的學習,教師對一些必要的課外資料的補充介紹,學生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魯迅的敬佩之情也隨着課文的深入學習而越來越深厚,情到深處不吐不快,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被又一次激活。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着創造性思維,體驗着創造成功後的喜悦

通過隨後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首先,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因為研研教材力度還不夠,所以我在授課時對於課文二三部分的講解過於簡單化,沒有將內容講透,沒有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找出相關語句進行體會理解。表現為:教師的點撥過於直接,講得過多,啟發孩子的太少,甚至擔心孩子回答不上來而直接引出答案,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思維拘泥與一個狹窄的範圍內,不利於其長遠的發展:另外,問題的設置也不夠細緻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維模式與思維習慣,

今後,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閲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最大限度地開展互説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化思維,不必拘泥於課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説明魯迅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課前,我安排了預習作業,要求學生蒐集有關魯迅的資料,如:魯迅逝世前後的情況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別人寫的關於魯迅的文章,魯迅先生自己寫的文章等。上課剛開始的一段時間,由學生彙報讀一讀、交流這些資料,讓魯迅的形象在學生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接下來,在學生初讀課文環節,我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同時,思考作者寫了幾件事,給每件事加一個小標題。在這一環節中,我落實的不太好,學生讀完課文後,由學生直接彙報提煉出的小標題,很多學生無法總結出來,沒有達到預設生成。其實,在這一環節中,我可以先給學生做示範,指導學生擬出一個小標題。再以此方法,指導學生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由學生先説一説每一部分的段意,告訴學生,小標題比概括段意更簡練,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是詞語。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從課文中摘錄詞語做小標題。最後,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從中選出最好的小標題。

步入文本的學習,指導學生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魯迅先生為什麼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二是從文中所寫的事例看出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開始自由讀課文,在書旁做批註。彙報時,結合寫作上的描寫方法,如: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由點及面的感受魯迅身上所特有的光輝品質。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上,如救助黃包車車伕部分,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把自己置身其間,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與作者一道經歷救助的過程,體驗救助前後“我”的情感。然後學生小組內輪流讀,互相讀,看看能不能通過朗讀體現人物不同的情感,感受黃包車車伕的痛苦與感激、伯父和父親的關切之情、救助後伯父的憤恨之情、“我”的疑惑不解等。還通過示範朗讀的作用,力求將感悟和朗讀相結合,加深對人物情感的體驗。

縱觀整堂課,雖然抓住了教學目標: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了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但在一些具體環節中,落實還不到位,主要是因為教學方法和技巧的不靈活,以後還需學習,改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1

通過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現將教後反思如下:

1、我在授課時由於心情過於着急,因而給學生提問不夠清楚,致使學生回答問題不到位;

 2、我本來是想採取“先扶後放”的方法來學習本課,但是在我扶的過程中,卻把學習第一件事的方法一同打包撂給學生,從而使每步學習方法沒有很好地滲透到“笑談《水滸傳》”這件事當中,為學生學習下文沒有良好的示範作用。

3、上完本課,我發現我自己過於粗線條,對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錯字沒有及時指出,還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沒有作出正確、中肯的評價。

總之,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和評價,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我回揚長避短,再接再厲,努力使自己成長為創新型教師。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2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説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課文的段落以空行為標誌,共分五段。課文先寫伯父去世後,“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愛戴。接着觸景生情地轉入對伯父生前的點滴回憶,分別敍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伯父在笑談“碰壁”中抨擊舊社會;伯父熱情地救護和幫助黃包車車伕;伯父關心女傭阿三。最後總結伯父是一個怎樣的人,呼應開頭,點明主題。

在學習本文時,由於文章的結構敍述脈絡比較清晰,文中又進行了自然分段,因此,我引導學生首先自己來理清文章的脈絡,看文章的每一部分分別寫了什麼,這樣很自然地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給文章的這幾部分以加小標題的形式進一步的精煉概括,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於本文的思路更加清晰,尤其是對於理解作者在選材方面為什麼會選這樣幾件有代表性的事例也就更有領悟了。

其實,語文的學習重在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因此,我順勢引導學生,同學們,我們在日常寫文章時,以前我們可能大多寫一件事,需要把這件事的經過寫清晰,通過今天的學習和上一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明白了,在表現一個人物的美好品格時,我們要選擇人物的幾件事,那麼,作者為什麼會選擇這幾件事例呢?我們要仔細揣摩,尤其是在我們寫文章時,更要注意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例,才能更好地表達中心,表現人物的品質。

不足之處,本文的學習,由於過於注重文章寫法以及重要語句的理解,對文章的有感情地朗讀方面有些欠缺,今後還應該重視這方面的訓練,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3

葉聖陶説:“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持,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這也是我在教學中追求的一種境界,於是,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教學中做到了這樣的嘗試,我本着以情感為主線,充分挖掘句子的內涵,以讀培情,讓學生在現實與回憶的交替回覆中體會強烈的情感反差的設計理念,設計了兩個目標:一是結合有關資料和聯繫上下文,認真品讀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來體會伯父高貴品質和人格魅力。二是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對伯父的愛戴和懷念之情。

一、充分準備,奠定基礎—自讀

由於時代距學生較遠,他們對魯迅和當時的社會都不甚瞭解,於是課前我讓學生蒐集魯迅的資料及他的作品,並進行閲讀,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以便加深對魯迅的瞭解,為學習本課奠定了情感基礎。另外讓學生自己熟讀課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二、語言渲染,激發情感—多讀

教學時抓住情感主線,反覆閲讀,激發學生對魯迅的懷念之情。

如學完第一個小故事,教師就飽含激情地導讀:“親切的話語還在耳邊回想,可是今天,伯父都躺在了國家殯儀館的禮堂裏,回憶往昔,周曄更加悲痛,那麼怎樣讀這句話呢?”(課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面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而在學完“救助車伕”這一部分時,教師用低沉的聲音與學生交流:“同學們,就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伯父去世時,這是多麼令人悲痛啊!你能把這樣感受讀出來嗎?”再讀這一段。就是這樣,把伯父的愛戴和懷念之情作為一條情感之線,通過反覆朗讀來體現,在角色轉換中體驗情感,在反覆品讀中流露真情。

三、巧設問題,激活思維—研讀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預設問題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信息的思維空間。

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伯父是在什麼情況下説這句話的?你認為這樣的對話應該怎樣讀?”在品讀伯父救助車伕時,這樣來説:“讀這些句子時你有什麼感受?體會到伯父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樣的問題很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感悟。

實踐證明,整個教學過程以情感為主線,以讀為主,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自由的感悟和體驗。課堂既有預設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教師由教者轉變成為有經驗的組織者和引導着;二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倡導民主、提倡開放,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學得生動,學得開心。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4

本課的講授有以下幾個反思:

1、遵循常規,教中求變: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有常規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種多樣,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學要求、不同教學對象而有所變化。這是在教學實踐中常中求變的一個可貴的創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課時講完),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節課裏,我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字斟句酌,從不放過。如對第三段開頭兩句話的歸納棗時間、風勢、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對“淌”“流”“滴”等詞語的辨析比較;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的推敲,無不精雕細鏤。更可貴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我這樣做,包含着幾層意思:一是從誘發感知入手,啟發學生的認識;二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繫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鍊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3、創設情境,豐富想象:

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在本節課裏,我結合課文娓娓地創設了一段黃包車伕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悽慘情境,使學生如聞共聲、如臨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鳴,收到了應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在講課中,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其作法是:

 1、運用插圖,啟發想象;

2、結合課文、展開想象;

3、延伸情節,豐富想象。

在本節課,我結合課文,引導學生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會回答的話,既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5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暢談讀書、笑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抓住涵義深刻的句子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後通過朗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一、質疑問難,強調教師的點撥、點化。

對於學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首先應組織學生討論,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教學“暢談‘碰壁’”這一段時,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有什麼問題,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決不了的,再前後四人討論,仍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大家討論。目的在於學生能夠發揚協作的學習精神,做到思維互補。而在學生解決不了問題時,及時地加以點撥,點撥不夠,還需點破、點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的含義,這是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裏我及時向學生資料,瞭解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的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後,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世補充介紹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二、強調求實、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創造的成功。在課結束前,我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想象的拓展訓練:假如你現在在萬國殯儀館裏,你想對魯迅説些什麼?讓學生給魯迅寫副輓聯或寫一兩句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通過前面兩個故事的學習,教師對一些必要的課外資料的補充介紹,學生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魯迅的敬佩之情也隨着課文的深入學習而越來越厚,情到深處不吐不快,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又一次被激活。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着創造性思維,體驗着創造成功後的喜悦。

只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閲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最大限度地開展互説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