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78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1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而擔心孩子玩會不安全或玩會影響學習成績是天下父母心!真想借《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來讓孩子以後的玩都能玩出快樂,玩出安全,更能玩出個名堂,玩有所獲呢!但願這是有可能的,我想這樣的課堂也就能教出個名堂來了。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導入課文時,在黑板上板書一個“玩”字,讓學生先進行一個説話訓練:你們玩時爸爸媽媽會怎麼樣説你?説時加上爸媽説話時的動作或表情,然後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概內容,誰玩出了名堂?玩什麼呢?怎麼玩的呢?玩出了什麼名堂?學生都能夠答出來,可都説是做出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為了區別“發明”和“發現”,我乘機引導,我讓學生補充板書, 顯微鏡,填上一個用“發”字組成的詞。突破了詞語關。同時進行相關的練習,及時加以鞏固。第3和第5自然段很簡單我採取了以讀代講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難點,我遞進式的提出幾個問題:怎樣玩放大鏡?有什麼新發現,後來又有什麼新玩法?結果發現了什麼?在學生交流後,我出示有趣的是微生物的放大的圖片,學生在看到課件上的圖片時,表現得有點驚恐,我順勢追加一句:很可怕?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課桌椅裏,都有很多很多的微生物呢!學生們更害怕了,有的甚至抱成一團了,多可愛的孩子呀!此時再引導學生交流資料袋,瞭解微生物。學生應該記得更紮實了!總結課文時,讓學生體會他為什麼會玩出名堂?帶着讚歎的語氣讀文後的泡泡,最後對學生温馨提示:玩可要節制喲,否則的話就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哦。

在教學中,既注重了學生基礎知識詞語的理解,又進行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課前的説話訓練教給學生描寫人物的方法,注重突出人物的動作神態和表情以表現人物,實質上這是一個寫作方法的培養,總結時,讓學生用讚歎的語氣讀泡泡,充分運用教材,提升了學生情感。尤其是最後的温馨小提示,根據學生特點説明玩的兩面性,又提醒學生如何合理的玩,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來更能易於接受。

但是這節課的遺憾的是在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會過多關注教學的預設,有點脱離學生的現聲生成,沒能更好地融於課堂。這是我今後的課堂都要注意的!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2

《玩出了名堂》這篇文章講得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並在工作之餘消遣磨鏡片,做成放大鏡,突發奇想發明了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這個有趣的故事,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他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在玩中完成的,也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官場,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啟發學生在玩中也要細心留心觀察。

我講這節課時,是由學生對於玩有什麼看法討論入手,引出作者的看法,進而引出列文虎克的玩的例子,讓學生進入列文虎克玩的情鏡中,模仿他的玩,邊玩邊體會在玩的過程中應注意什麼、學習列文虎克什麼。最後體會列文虎克的發明是多麼了不起,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也應該怎麼樣。在寫作時要注意引號的使用。

在講課之前,我覺得這節課會是一節很生動的課,有時也會因我的幽默語言而發笑;講課時,發現自己説得很多,學生確實讀的'很少,最後引號介紹的太多,致使最後一段沒有按計劃處理,感覺沒有預期的很好的效果,但還沒有覺得這是一節很失敗的課;講課後,老師給我做了全面的評價:1.名堂不應該開始就提出來。2.不應該給學生講那麼多,太多他們也不明白。3.沒有讓學生多讀課文。 4. 最後下課前沒有按要求完成任務5.板書囉嗦,應該一條線引出來。讓我徹底認識到什麼是失敗的課的嚴重性,很受打擊。如果再講的時候,我會讓學生多讀課文,提出幾個重點性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多討論多説,學生除了學還要練習,進行反饋,做到學練結合。老師只要做好引導、評價與總結就可以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評價很重要,課堂學生的積極性可能就因老師的某一句話就調動起來了,光老師有激情是沒有用的。但我卻是無論學生有沒有激情,我總是充滿激情,讓別人看來也許很傻!

我知道我的課堂總是我説的多,但是很難改正,我其實還沒有徹底深入進去,要不然也會進步很快的。事實有時候不像想象的那樣,在實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儘快妥善處理。知道自己的缺點,我會努力改正!加油!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3

20xx年3月19日星期四第一節課是語文課,我在組內上了一節研討課,課文是魯教版第六冊第九課《玩出了名堂》。

上完課,我們組內聽課老師一回到辦公室就聚在一起,共同研討這節課的無效教學表象。第三節課,我們全組語文老師又對此課進行了全面、細緻的二次研討。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對這一課不足之處又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從內心裏我也非常感激這些在我專業成長之路上給予我幫助的組內老師。

本課的教案是在“個性---共性---個性”三環節的備課的情況下生成的.,可以説是集組內七位老師教案之精華,博眾家之長,補自家之短。有句話説的好:“預設是一種狀況,而生成則是另一種狀況。”經過大家的研討,我對在本課教學中出現的無效教學表象進行了深刻反思並積極思考出瞭解決方案。本課的無效教學表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小組合作學習時,沒有留出組內成員獨立思考的時間。

2、小組合作時,出現了個別同學沒有參與學習的情況,老師沒有注意到,從而出現組內答案不統一的現象。針對以上兩種無效教學表象,在組內老師的羣力獻策之下,結合本班實際情況,制訂出了以下解決方法:針對第一種無效表象,我想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之後,再讓組內成員進行合作學習。對於第二種無效表象,在小組合作交流完畢後,小組長要檢查組內每一個成員的完成情況,這樣就不會出現在本課教學中小組成員勾畫“列文虎克‘玩’的句子”的不完整性。如果在交流中出現無法説服對方觀點而僵持不下時,小組長可以舉手示意巡視中的老師幫助,教師這時可以點撥、引導……使其組內成員達成一致,最後,小組長檢查全組成員是否答案相同。這樣,上述無效教學表象就不會發生了。

教師只有在不斷地上課、反思之中,才能越發變得成熟起來。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4

《玩出了名堂》是教會孩子學會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發現自然界的祕密,對於這樣的文章,孩子普遍比較感興趣。在課的設計中,我用一個“玩”字貫穿始終。在初讀課文時,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現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他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針對這點,在課的開始,我就從課文整體入手,以“玩”切入,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喜歡玩的遊戲和玩中的體會,然後讓學生玩鏡片,由此定準“玩”和“名堂”兩大基調,讓學生很快地、自然而然地進入主角,進入情境。

在講讀課文中,我主要採用了“讀悟法“進行教學,不僅僅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更加充分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學生就在這充足的時間、空間中。透過朗讀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平實,獲得了情感的昇華。同時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把書讀進去、讀出味來,學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讀書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課的最後,也就是在學生透過學文受到感染和啟迪之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我讓學生想怎樣寫就怎樣寫,讓學生從文本走到文本外,有超越了文本。

但在課堂中,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整節課下來,比較簡單,學生對課文資料掌握也很順利,但我有一種感覺:學生學到了多少?對他們的啟發又有多少呢?是個未知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個性閲讀的`好處還在於: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閲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忙學生閲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閲讀與理解。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把學生的思維侷限於一個圈內,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當然,學生的個性閲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我不應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放開與收攏之間有着必須的關聯,在實踐教學中我還需要歷練。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5

“名堂”在課文中的意思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繫在一齊,以“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為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玩耍與發明創造是有聯繫的。其次,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的啟發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引發質疑、以疑導學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它不僅僅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發現,從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學習資料,進而推動學生的閲讀思辨與探究。

1、《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學要貫穿一個“玩”字。初讀課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一開課就能夠以“玩”為線索,針對課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2、朗讀是學生心靈與課文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感受感悟也是閲讀教學的重點所在。在朗讀時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討論,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個性表達。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增強感悟,豐富體驗,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昇華。

3、在學生透過學文受到感染和啟迪之後,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要鼓勵學生想怎樣寫就怎樣寫。但要注意這是小練筆,不能拔高要求。

4、整個教學過程要注意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構成語文潛力,突出一個“實”字;調動師生生生之間情感互動心靈交流,突出一個“活”字;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頻頻閃現思維的火花,突出一個“新”字;力求“以情勵學啟迪創造注重內化求精求活”。

本課教學中,我在傾聽學生回答問題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此刻,好幾次學生沒有讀完或者回答完問題,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話了。還有當學生出現口誤或者不規範的表述時,我也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並予以糾正,這樣容易讓錯誤在學生腦中紮根,是值得引起重視的行為。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需注意的地方,但是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爭取使學生學有所得,促使教學有效化。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6

《玩出了名堂》是教會孩子學會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發現自然界的祕密,對於這樣的文章,孩子普遍比較感興趣。在課的設計中,我用一個“玩”字貫穿始終。在初讀課文時,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現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他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針對這點,在課的開始,我就從課文整體入手,以“玩”切入,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喜歡玩的遊戲和玩中的體會,然後讓學生玩鏡片,由此定準“玩”和“名堂”兩大基調,讓學生很快地、自然而然地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在講讀課文中,我主要採用了“讀悟法“進行教學,不僅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更加充分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學生就在這充足的時間、空間中。通過朗讀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平實,獲得了情感的`昇華。同時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把書讀進去、讀出味來,學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讀書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課的最後,也就是在學生通過學文受到感染和啟迪之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我讓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讓學生從文本走到文本外,有超越了文本。

但在課堂中,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整節課下來,比較輕鬆,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也很順利,但我有一種感覺:學生學到了多少?對他們的啟發又有多少呢?是個未知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個性閲讀的意義還在於: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閲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閲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閲讀與理解。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把學生的思維侷限於一個圈內,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當然,學生的個性閲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我不應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放開與收攏之間有着一定的關聯,在實踐教學中我還需要歷練。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7

新課程標準就閲讀要求我們做到:學習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嘗試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重視默讀,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讀書的訓練,力求讀透、讀精,即要透過閲讀培植學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潛力,又要讓學生在閲讀的實踐中體驗語文情感,豐富語文的積累。《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為實現這個要求我是這樣設計的:

導入課文時,進行一個説話訓練:你們玩時爸爸媽媽會怎樣樣説你?説時加上爸媽説話時的動作或表情,然後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概資料,誰玩出了名堂?玩什麼呢?怎樣玩的呢?玩出了什麼名堂?學生都能夠答出來,可都説是做出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為了區別發明和發現,我順勢引導,我讓學生補充板書,顯微鏡,填上一個用“發”字組成的詞。突破了詞語關。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很簡單我採取了以讀代講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難點,我遞進式的提出幾個問題:怎樣玩放大鏡?有什麼新發現,之後又有什麼新玩法?結果發現了什麼?之後引導學生交流資料袋,瞭解微生物。總結課文時,讓學生體會他為什麼會玩出名堂?帶着讚歎的語氣讀文後的泡泡,最後對學生温馨提示:玩可要節制喲,否則的話就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哦。

在教學中,既注重了學生基礎知識詞語的理解,又進行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課前的説話訓練教給學生描述人物的方法,注重突出人物的`動作神態和表情以表現人物,實質上這是一個寫作方法的培養,總結時,讓學生用讚歎的語氣讀泡泡,充分運用教材,提升了學生情感。尤其是最後的温馨小提示,根據學生特點説明玩的兩面性,又提醒學生如何合理的玩,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來更能易於理解。遺憾的是在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有點脱離學生,沒能融於課堂。這是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8

《玩出了名堂》這篇文章講得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並在工作之餘消遣磨鏡片,做成放大鏡,突發奇想發明了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這個搞笑的故事,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他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在玩中完成的,也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官場,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啟發學生在玩中也要細心留心觀察。

我講這節課時,是由學生對於玩有什麼看法討論入手,引出作者的看法,進而引出列文虎克的玩的例子,讓學生進入列文虎克玩的情鏡中,模仿他的玩,邊玩邊體會在玩的過程中應注意什麼、學習列文虎克什麼。最後體會列文虎克的發明是多麼了不起,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也就應怎樣樣。在寫作時要注意引號的使用。

在講課之前,我覺得這節課會是一節很生動的課,有時也會因我的幽默語言而發笑;講課時,發現自己説得很多,學生確實讀的很少,最後引號介紹的太多,致使最後一段沒有按計劃處理,感覺沒有預期的很好的效果,但還沒有覺得這是一節很失敗的課;講課後,老師給我做了全面的評價:

1、名堂不就應開始就提出來。

2、不就應給學生講那麼多,太多他們也不明白。

3、沒有讓學生多讀課文。

4、最後下課前沒有按要求完成任務

5、板書嗦,就應一條線引出來。讓我徹底認識到什麼是失敗的課的嚴重性,很受打擊。如果再講的時候,我會讓學生多讀課文,提出幾個重點性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多討論多説,學生除了學還要練習,進行反饋,做到學練結合。老師只要做好引導、評價與總結就能夠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評價很重要,課堂學生的用心性可能就因老師的某一句話就調動起來了,光老師有激情是沒有用的`。但我卻是無論學生有沒有激情,我總是充滿激情,讓別人看來也許很傻!

我明白我的課堂總是我説的多,但是很難改正,我其實還沒有徹底深入進去,要不然也會進步很快的。事實有時候不像想象的那樣,在實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儘快妥善處理。明白自己的缺點,我會努力改正!加油!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9

我在教學《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時,課前首先設計了一個説話訓練:談談你們玩時爸爸媽媽會怎麼樣説你?説時加上爸媽説話時的動作或表情。然後在讓學生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概內容,並提出思考題:誰玩出了名堂?玩什麼呢?怎麼玩的呢?玩出了什麼名堂?學生都能夠答出來.另外,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集體討論解答,這樣激發了同學們的閲讀興趣,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是以 “玩”字貫穿全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所以這篇課文在教學中要緊扣“觀察”這一主題,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細心觀察,有所發現。我遵循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先讓孩子們説説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遊戲中的體會,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在第二課時教學時,由於第一課時學生已經能夠理解課文內容,並能講述這個故事了,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放在交流感悟和小練筆上。學生相互交流了受到的啟發和感受後,又進行了二十分鐘的小練筆:“平常我們都愛玩,讓我們來寫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吧。”還未下課就已有學生寫完了,我讓這些學生站起來讀自己的作品,學生興趣很高,從孩子們的字裏行間中感受到了他們的快樂和收穫,下課時已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寫完了。看來,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就樂學易寫。

不足點:在課前同學們都能説出自己玩得如何精彩,可在第二課時小練筆時很大一部分同學記的是“流水賬”,學生説的精彩寫的平鋪直敍。怎樣扭轉這種局面呢?我有些困惑,但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會不懈努力,一直探索。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10

《玩出了名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5課,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説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玩鏡片玩出了名堂,發明了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試想:都是八九歲的年齡,誰不喜歡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並不是很簡單。所以,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體會,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另外,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是誰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麼?他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用以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然後,我讓學生多形式、多次數地閲讀文章,讓學生儘可能地獲取更多信息,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

課後拓展延伸時,我設計了兩個要求,一是以讀引讀,拓“玩”出名堂例子;二是交流玩中收穫;要求學生先在小組裏交流,然後選出一名同學到台前介紹,同學評議是不是把玩的.過程説清楚,然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的玩法和收穫寫下來。這在教學中是個難度,大多數學生有內容寫,就是表達不出,寥寥幾句就結束了,往往寫不出什麼發現。

課後我想:這節課之所以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主要是我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明白閲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閲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閲讀與理解。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又把問題還給他們,讓他們帶着問題去閲讀,因此課堂收到了好的學習效果。至於課後的小練筆並不很理想,我認為主要是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加上平時訓練少,以後這方面要加強。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11

“名堂”在課文中的意思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繫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為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玩耍與發明創造是有聯繫的。其次,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的啟發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引發質疑、以疑導學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它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發現,從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學習內容,進而推動學生的閲讀思辨與探究。

1.《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學要貫穿一個“玩”字。初讀課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一開課就可以以“玩”為線索,針對課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2.朗讀是學生心靈與課文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感受感悟也是閲讀教學的重點所在。在朗讀時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討論,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個性表達。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增強感悟,豐富體驗,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昇華。

3.在學生通過學文受到感染和啟迪之後,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要鼓勵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但要注意這是小練筆,不能拔高要求。

4.整個教學過程要注意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突出一個“實”字;調動師生生生之間情感互動心靈交流,突出一個“活”字;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頻頻閃現思維的火花,突出一個“新”字;力求“以情勵學啟迪創造注重內化求精求活”。

本課教學中,我在傾聽學生回答問題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現在,好幾次學生沒有讀完或者回答完問題,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話了。還有當學生出現口誤或者不規範的表述時,我也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並予以糾正,這樣容易讓錯誤在學生腦中紮根,是值得引起重視的行為。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需注意的地方,不過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爭取使學生學有所得,促使教學有效化。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12

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孩子們樂意去學,去讀的,所以上起課來非常順利,今天學習《玩出了名堂》,一節課下來感覺熱熱鬧鬧,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也很順利,但我有一種感覺:學生學到了多少?

閲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閲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閲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閲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閲讀與理解。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為然。尊重個性,那又如何照顧全體呢?該如何去把握?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個性閲讀的意義還在於: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當然,學生的個性閲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對於體驗中的侷限性,我不應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複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着説一句錯誤的話”。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放開與收攏之間有着一定的關聯,在實踐教學中我還需要歷練。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13

在上這一課時,我想孩子們很是感興趣,試想:都是八九歲的年齡,誰不喜歡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並不是很簡單。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以“玩”為線索,以“名堂”為中心,因此在教學時我把“玩”與“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這個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方設法地創造機會,大膽地讓學生表現自己,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如課文的導入時的談話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同學們都喜歡玩,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於孩子思想過於嚴謹,所以看法都相對單一。

而在課文理解方面,因為內容不是很深奧,所以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閲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閲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閲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閲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閲讀與理解。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為然。尊重個性,那又如何照顧全體呢?該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導方面,我比較注重學生的獨特感悟,學生對列文虎克的磨鏡片的`恆心讚賞,就讓他們讀出讚賞的語氣,學生對列文虎克很欽佩,就讓他們讀出欽佩的語氣,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朗讀能力得以提升。

當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我就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閲讀小資料,進一步領會許多發明和創造都是“玩”出來的,鼓勵孩子們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沒有發現,讓學生迴歸生活,孩子們暢所欲言,此時我安排學生進行小練筆,把自己玩的過程寫一寫。課後發現多數學生基本能把玩的過程寫出來並有所收穫。

總之一句話,課堂應該是屬於學生的課堂,老師的任務是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過去老師主動的“教”為學生主動的“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特徵,立足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開掘與培養,讓學生在學生中掌握、認識和發現知識,並在深入地探究中獲取學習的樂趣,養成敢於嘗試、追根問底的科學精神,而學生自主與合作意識,也將會因為我們探究的逐漸深入而相得益彰。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14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寫的是列文虎克玩文放大鏡玩出名堂的事情。

在教學中,我從“玩”字入手,讓學生通過閲讀課文,瞭解本課中的“名堂”是指列文虎克的新發現。這節課學生參與熱情很高,特別是一些男孩子對這樣的科學知識學得很有興趣,並能通過自己閲讀,學懂課文。而我在教學時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列文虎克玩放大鏡而發明了顯微鏡從而發現了微生物。當課後我與教研組的老師聊起時,才知道原來顯微鏡不是他發明的,是一個叫詹森的眼鏡製造匠人於1590年前後發明的'。怪不得課文中只提到他“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沒有提到“發明”。看來是我在備課時,太粗心,沒有對文本進行仔細咀嚼。我又查閲了資料,原來列文虎克不是無意磨鏡片,而是由於買不起放大鏡,偷學了磨鏡片的技術。回去研究後才製成了簡單的顯微鏡,並且在後來又製成了當時世界上放大倍數最高的顯微鏡。回到課堂,我向學生道了歉,並糾正了這個知識性錯誤。

看來對於每一篇課文我還需要咀嚼得更細一點,把教材摸得更透一些。我又回想起了我讀師範時,老師教給我們的:“備課時,備教材和備學生很重要。”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15

《玩出了名堂》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課文。課文講荷蘭人列文虎克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空閒磨鏡片做放大鏡,在玩放大鏡過程中做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從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他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

這篇文章緊扣觀察的主題,目的是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擬達到以下目標:

1、複習上節課的生字詞,達到鞏固效果。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瞭解列文虎克是怎麼“玩出名堂”的,並啟發孩子們在平時玩耍時,要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

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的題目是《玩出了名堂》,可以讓孩子們説一説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的體會,即從“玩”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2、課文以“玩”為線索,以“名堂”為中心,五個自然段,段段寫了“玩”,“名堂”在課文裏的意思就是發明和創造。因此,在教學中,將“玩”和“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為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

3、文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從三個方面寫了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名堂的:一邊看門,一邊磨鏡片;再次玩放大鏡,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發明了顯微鏡,接下去寫的是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了微生物。這一部分,讓學生多讀,讓他們帶着問題去思考,去發現。

4、引導學生讀課後的資料袋,瞭解微生物的常識。

5、拓展訓練:受文中主人公的啟發,趁熱打鐵,讓學生説一説平時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