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合集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09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合集15篇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

第七單元統計

奧 運 會

(先排序)

奇數個,取中間的一個數 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數。

偶數個,取中間兩個的平均數

教學反思

中位數和眾數教學反思

這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中位數和眾數的意義,能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並能在實際生活中理解三種統計量的意義,準確的運用統計量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在使用教材時,我對教材使用瞭如下處理:把兩個內容在一個課時上完,創設了一個用月平均工資來反映超市員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眾數和中位數產生的必要性,讓知識的產生聯繫生活實際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拋給了學生一個思考題:你覺得用月平均工資來反映超市員工的月工資水平合適嗎?如何表述這個超市員工的月工資水平呢?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在此基礎上理解眾數、中位數的意義,怎麼求中位數和眾數。緊接着通過三組練習題,讓學生了解到特殊情況下中位數和眾數的求法。最後一個環節就是鞏固運用,通過生活中的中位數和眾數運用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最後我設計了生活中一個常見的記分法則的題,讓學生了解到,三種統計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靈活選擇統計量來描述一組數據。

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我能感覺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求知慾望強烈,能聯繫生活來理解中位數和眾數,效果比較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覺得到,由於時間的問題,最後一個練習題沒有達到我預設的效果,我沒有去挖掘這個題更深層次的意義,如果花兩分鐘,讓學生了解到,為什麼不選用平均數?為什麼不選用眾數或者中位數?而要選用這種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再求其他評委的平均分作為選手的最後得分呢?那麼效果會更好。

第三課時 練習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看懂統計圖,體會統計圖的特點以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能力目標:使學生在看懂統計圖表、分析數據、簡單推斷的過程中體會數據統計的必要性,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情感目標: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 體會統計圖的特點以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難點】 在看懂統計圖表、分析數據、簡單推斷的過程中體會數據統計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整理本單元的內容。

二、基本練習

1、教科書第90頁第1題。

(1)學生理解題意,然後討論:用什麼統計圖表示比較好?並説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線統計圖。

(3)根據統計圖,回答有關問題。

2、教科書第91第2題。

先讓學生説出從圖中得到的信息,再解決第(2)個問題。

3、教科書第91頁第3題。

(1)讓學生計算出每個店營業額的平均數。

(2)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應該關閉哪個店?”

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觀點,但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學生能否用數據有理有據地説明理由,而不必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評判。

三、鞏固練習

4、教科書第91頁第4題。

先讓學生自己讀圖,再組織交流。

四、作業設計 《新同步》

板書設計 每題的演算過程

第四課時 練習七的練習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進一步體會三種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練習中位數和眾數的作用。

能力目標: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圖;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

情感目標: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強統計意識,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 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進一步體會三種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教學難點】 在討論與交流的基礎上,體會每種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回答什麼是中位數和眾數?其他同學評議和補充。

2、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有什麼特點?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評議和補充。

二、教學練習七。

1、第一題。

⑴、投影儀出示統計表,用什麼統計圖表示去年涼鞋銷售量的變化情況呢?引導學生討論,指名説出理由。

⑵、因為這裏要表示去年涼鞋銷售量的變化情況,所以要用折線統計圖。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

⑶、組織學生討論其他兩個問題。

2、第二題。

先讓學生説説圖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再計算其它問題,全班交流。

3、第三題。

⑴、讓學生計算出每個店營業額的平均數。

⑵、組織學生討論應該關閉那個店?

4、第四題。

出示兩個統計圖,讓學生讀圖,交流圖中的各種信息,教師適時引導。

三、課堂總結,教師評價。

板書設計:

練習七的練習課

第三題 甲:(7+7.6+6.4+5.6+4.8+3.2)≈5.8(萬元)

乙:(2+2.6+3.6+3.8+4.6+5.6)=3.7(萬元)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2

讓學生在活動與交流中學習

分數的意義是系統學習分數的開端,學生正確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已學過的分數初步知識及及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點撥引導,以圖、數結合,排列整齊的板書,創設良好的情境,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會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方法,並有利於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主要依據,採取啟發引導自主探索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學生已有分數的初步知識,在教學把單個物體看作單位“1”時教師要少講,而採取學生自己邊分學具邊説出相應的分數的形式啟發學生自己去創造學習,而教學多個物體看作單位“1”是教學內容是新知識,採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攻克這一難點。首先以生活經驗為突破口,讓學生分4支粉筆,理解分數的意義,以此為認識起點進行大量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包括:分6個學具説分數,分5個桃子説分數,分8個泥人説分數。

學生學習數學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過這一節課和以後的學習逐步加深理解。在這一節課中分數的意義內涵較豐富,且比較抽象,這就要通過練習鞏固和發展學生的智能。首先將整節課設計成實踐操作性的練習形式,既使學習新知也是讓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平均分一種物品後總是引導學生説出自己得出的分數。鞏固新知的練習,圍繞重點內容既有基本題、變式題,又有綜合題和發展題,題型新穎而靈活,不僅能提高學生練習興趣,促使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而且能在練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課程要求新的課堂要具有三個特點:

學習背景化就是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學生熟悉的知識與用語,設計有意義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從集體合作到個別創新;

學習活動化就是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以促進學習;在課堂上設計需要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活動並用正確的方式指導學生合作。

過程交往化就是通過對話進行教學,通過課程發展學習者的語言,提高學習者的素質。我們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進行教學對話,尊重學生與教師不同的交談互動方式,盡多提供各種機會促進生生、師生交流;確保這種交談學生比教師有更多的發言機會。

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我認為一節有效的數學課,應該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動(觀察、操作、實驗、書寫等),平等的交流(讓學生在平等中參與各種形式的交流,充分表達學習過程中的感想,讓學生在交流與碰撞中生成知識、方法和智慧) ,還要有精當的練習(內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維價值要高),在這些過程中學生還要有積極的.參與熱情和良好的情感體驗。我就是尋着這樣的目標努力構建和諧生態的理想課堂的。在這節課中我主要通過六個方面入手組織學生學習分數: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情感的誘因,是教學活動的平台,有利於激起興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經驗、形成思路策略,引發自主活動。國小生學習數學的情境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是現實生活情境,第二種是問題矛盾情境或知識順應情境。課堂上我通過調查數據和實際測量的方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入分數。

二、在觀察中感知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在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表象。平均分一個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在觀察中説出分數喚醒原有知識和經驗為學生創新作準備。

三、在實踐中體驗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而國小生的思維是直觀多於形象。採用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藉助直觀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師通過有效的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本節課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把多個物體看作單位“1”,通過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數,這是對原有分數的拓展和擴充,這時就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探索與創造活動,在我組織的操作活動中體現了活動、主動、開放的有機融合:分4支粉筆師生共同完成為學生自主活動提供方法和經驗,後來的活動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做,這樣讓學生圍繞重點開展自主性學習。

四、在交流中內化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手和腦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聯繫起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工具和鏡子。”新課標強調學生經歷教學活動的過程,操作活動有助於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主要是通過溝通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和閲讀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有序的操作有利於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課堂上,我非常重視學生將操作活動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述自己操作的結果,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合。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樣探究的課堂上,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出現了矛盾的衝突、思維的碰撞和靈感的火花,教師也獲得了意外的收穫。

閲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我還十分重視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是課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課堂教學之中, 這節課我是把它安排在學生探索活動之後,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實現與文本的對話,用經典的知識體系豐富自己在操作中的體驗,深化。

五、在練習中發展

知識和技能依然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我們要讓學生通過知識技能的學習來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課堂上我很注重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我整合教材內容,優選練習題,採用不同形式練習學生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發展(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促進積極的情感)

六、在遊戲中延伸

常見的數學遊戲往往是用於調節課堂氣氛,我認為好的數學遊戲還應溶知識性、思維性和創造性於趣味之中,我設計了個遊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引領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3

這次我講的這節課是統計部分的指示,講完課後自己的感觸很多。

從整堂課來看這就是我平時上課的真實寫照,課堂親切不失嚴肅,結構清晰,環節緊湊,略帶激勵措施。

這次講課時我再次又重新認識了自己。看似簡單的統計知識研究起來真不是想象得那麼簡單。另外我再次領悟到課改的精神,數學上很多知識不能校對的那樣嚴格。而且這次犯了數學上的大忌:對學生沒能大膽“放手”。致使個別環節突破的不好,不巧妙。例如在區別眾數和平均數的不同含義時,剛開始讓學生交流,也許是由於有聽課的.緣故發現學生不能説出多少,而且發言學生很少,接着我就給學生點了出來而沒能讓學生充分交流充分體會。還有在分段整理後討論“哪段人數最多,和眾數所在範圍一致嗎?“這一環節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總之,這節課從整體上看效果不是很好,自己在業務上還需進一步提高,多向他人請教,尤其多向結拜師傅學習,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真正提高課堂效率,走出現在的誤區,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使自己真正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教師骨幹。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4

循環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以前學生的反映是枯燥無趣,所以我更在課堂上滔滔不絕,恨不得把所有知識一下子灌給他們完事,於是整個課堂只聽到我的聲音。結果是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聽得很痛苦。

而現在,我不再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嘗試從講台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讓學生暢所欲言,我不再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我不再居高臨下,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傾聽與發現者,在激烈的爭論中做引導和評價,覺得和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一、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數學課堂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必須具有積極的學習狀態。在上《循環小數》這節課時,以一個小朋友們都很熟悉的簡短詼諧的故事導入新課,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進入了新課教學。同時,我提出了問題:生活中還有象這樣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無窮無盡的現象嗎?你能舉例嗎?通過學生舉生活中有關循環現象的例子,不僅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也讓學生感知什麼是“依次不斷重複出現”?“誰在循環”?這樣,有效地分解了教學難點。

二、大膽嘗試、自主性的發展

在以往的教學程序上主張“先教後學”,這種教學方法容易造成學生被動地學,不利於學生自覺能動性的發展,於是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我把學習內容設計為前置性研究:你能對下面的小數進行分類嗎?你的分類依據是什麼?你有什麼發現?

①8.4666…… ②0.55…… ③3.1415926……

④1.5353…… ⑤8.41616…… ⑥0.9375

⑦5.314162…… ⑧5.646646…… ⑨0.19292

這樣不僅讓學生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分類,也能讓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發現新知,弄清知識的前後聯繫,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自己解決新問題的好習慣,變“先教後學”為“先學後教”,學生通過課前研究,初步瞭解所要學的知識的基礎上,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課堂上在小組裏面交流、探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做出適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自立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到成功之喜悦,又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優化教學過程。在學生探索後彙報、展示不同思維方式後,又以此為出發點,順勢研討,怎樣來判斷循環小數,為什麼要加省略號?能不能省略不寫?對於循環小數的寫法,則讓學生比較兩種寫法有什麼區別?哪種寫法更簡便?從而進一步指導學生獲得科學的認識方法。經歷主動建構過程,得到正確結論,使認識不斷深化。

三、靈活處理教材

教學時,我從學生功能的思維特點出發,先讓學生進行課前研究,知道有關循環小數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環小數的概念——判斷——循環節——寫法——豎式計算,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逐步加深對循環小數的認識,並注意讓學生在應用“新知”的過程中,加深對“新知”的理解。而豎式計算,對於學生來説並非“新知”,但是它們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時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動的模型。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嘗試着自己進行計算,同時引導學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為什麼?把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豎式、發現規律上,使學生對“依次、不斷、重複出現”有了更為具體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在十分自然的狀態下逐步進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

四、練習的突破

練習時,我採用各個擊破,在循環小數一課的練習時,我出了一組判斷題,其中有一題:32.7272是循環小數。讓學生判斷對錯,並説明為什麼?在此基礎上,一改題目:要使 32.7272 成為循環小數,應怎麼改?在教寫法時,則讓學生把研究題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環小數用循環節表示,這樣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資料,又使學生牢牢記住,只有那些小數部分有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的數,才是循環小數。

練習設計中,我多次採用設疑的方法。如問32.7272是循環小數嗎?這樣設疑,一是能針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思考,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循環小數的認識,二是注意了結合數學內容訓練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而不是滿足於學生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和“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地回答問題或敍述理由的能力。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5

一、儘量體現教材意圖。

《找次品》是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優化時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單元主要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推理的方法運用優化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二、儘量體現“數學味”。

數學味或者説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那麼,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呢?教師在本節課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在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找次品的具體實例中初步瞭解藴含其中的一些簡單信息。

三、儘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教者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貫穿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6

帶着學生去光盤播放室上完了複式統計圖,談談一下幾點感受:

複式折線統計圖是建立在學生學完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它的優越性。

所以在教學一開始,為了照顧基礎比較弱的同學,分別出示了青島市和昆明市20xx年降水量統計圖,然後讓這些基礎比較弱的同學説説兩個統計圖中的數據,並問你獲得了哪些數據?基本上錢皖、王波能説出圖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問題:你能看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學生思考,我下去巡視,這時我看出有的學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寫在青島市的統計圖每月的下面;有的學生則觀察兩個表中的每個月,然後記下他們每月的差;還有幾個學生沒有思路,青島市統計圖看一下,昆明市統計圖看一下,找起來很困難。

這時我讓比較典型的學生彙報結果,然後追問:解決這個問題要看兩個統計圖,你覺得怎麼樣?有的學生回答要細心、仔細,有的預習同學則説:看起來不方便,可以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這樣看起來直觀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複式折線統計圖。但這是我並沒有直接出示覆式折線統計圖,而是追問:如果你來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你會怎樣合起來?這是學生引出了兩條折線不能一樣,可以用實線和虛線區別開來,然後我在追問橫軸和縱軸分別是什麼,改變嗎?學生很清楚地回答後,我覺得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個一個大概的瞭解。這時我再出示統計圖。學生很快判斷出前兩個問題。效果還不錯,特別在第三個問題,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回答更是積極。朱詳甚至把這個月的降水量是另一個月降水量的幾倍給找出來。

整節課下來感覺還不錯,但出現了不足:一是整節課的容量不大,在照顧後進生複習以前的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時候花的時間多了,還有在讓學生回答“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信息”時,很多學生想説,花的時間稍多了。二是本節課我只是侷限於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以及去認識和分析統計圖,沒有意識到學生統計觀念的情感培養,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很把統計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可以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7

教學中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我時刻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慾、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尋求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師生互動,嘗試導學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課前的有效預習,課堂教學中,再通過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創設情景,提供信息、適時點撥、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數一數”、“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於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裏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過程意識。“應該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也就是説在教學中應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逐步感受,逐步領悟,逐步形成,逐步發展。幾何圖形是很抽象的,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用手摸,用眼觀察去體驗立體圖形,循序漸進最後抽象出長方體,並從預習時的初步認識到進一步理解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徵。這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實踐——總結”這一探究過程。整個過程,從觀察思考,到討論、操作、探索發現,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經歷了探索長方體稜、頂點及特點的全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創造力,迸發創新的火花。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8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體積單位之後,進一步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

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容積的概念。

在教學容積單位:“升”和“毫升”時,為了讓學生的感受深刻,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一些生活用品,觀察他們的容積多少,在同學互相介紹的過程中,瞭解1升和1毫升的大小。

接下來教學容積的計算方法:對於規則物體如:長方體和正方體容積的計算方法和體積的計算方法下相同,但不同點是,計算體積的數據需要從外面量,計算容積的'數據需要從裏面量。採用教師教授,學生練習鞏固的方式。

不足之處:

在計量容積的單位時,可以用體積單位,但表示液體一般用“升”和“毫升”。部分學生在實際表述物體的容積時,不能很好地靈活運用。

學生對升和毫升的大小還不能很好的理解,應該讓學生小組之內活動,自己實踐一下,加深學生的理解。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9

《3的倍數的特徵》的教學是在第一次教學之後,學校組織縣級教學能手選撥賽時候第二次上,可以説是“一課兩上”。我在第二次備課時完全從另一個角度來處理教材,收穫頗豐。下面我就本節課前後兩次上課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課我是讓學生圈出100以內3的倍數,去觀察3的倍數的特徵,由此總結出3的倍數的特徵,然後實際應用,鞏固練習。效果一般。而第二次上課時我是這樣做的:使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產生認知衝突,在學習2、5倍數特徵的基礎上,讓學生猜測是不是3的倍數的特徵也要去看數的個位呢,進而產生新的探索慾望,讓後在百數表中圈出3的倍數的特徵,接着藉助學生熟悉的計數器進行兩個實驗,實驗一:驗證3的倍數的.特診,實驗二:驗證不是3的倍數的的數的特徵。最後實踐應用,課堂檢測。

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了對學生“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在猜想、操作、驗證、交流、反思、歸納的數學活動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數學經驗,也有助於創造性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首先要具有創造精神,注重設計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學生的創造意識才能得以培養,個性才能充分發展。

反思這節課的不足我覺得在每個環節的過渡上要做的更加自然、一氣呵成會更好。由於本節課按照賽教要求只有30分鐘,時間的把握做的還不夠恰到好處。總之,教無定法,學海無涯,需要我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大力提高教學質量。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0

一、,找一個數的因數

要成對找,這在教學因數時就是一個難點。

二、教學例題3時,應先組織學生大膽猜測:“哪種紙片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再讓學生實踐驗證。

猜測、驗證的過程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必要途徑。在實踐驗證的.過程中,我緊扣用邊長( )釐米的正方形鋪長方形,能鋪( )層,每層鋪( )個。並與其中有兩種正方形不能正好鋪滿長方形的情況作比較,組織學生交流:“怎樣的正方形才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由於前面鋪墊充分,學生很順利地得出了結論。例題3的教學, “哪種哪種紙片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還有哪些邊長整釐米數的正方形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任何兩個數的公因數個數都是有限的嗎?”將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就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

三、教學例4時,應充分放手讓學生探索8和12的公因數以及最大公因數。

交流中,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方法,學生在交流中出現問題時,應讓他們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並對四種方法進行比較“看哪種方法更便捷”。最大公因數的概念也要通過練習,讓學生自己談對最大公因數的感悟。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1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乘法單元中簡單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類實際問題比基本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數量關係稍複雜,題目所求的數量不是已知的分率所對應的數量,而是與這個分率有關的另一個數量,所以它是基本的分數乘法解決問題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找出解題的數量關係式。

下面就談談我就本課教學之後的一些想法:

(一)精心設計複習題

從觀察線段圖入手,讓學生説説從圖上可以知道些什麼,再讓他們通過比較,選出有用的條件自己編題、解答。在這一過程中,訓練了學生觀察和分析線段圖的能力,同時,通過選擇有用的條件進行編題,不僅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強化,也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上獲得一種滿足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再通過分析自己的算式,説出題目中的單位“1”和算式所運用的數量關係,使學生的知識得以鞏固,也為後面學習例1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注意語言表述形式的轉換,幫助學生理解關鍵句和數量關係

“學校花壇裏有84棵花,其中1/6是月季花,月季花有多少棵?”這一類問題由於可以直接利用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來進行列式,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是形如“一種毛衣,原價56元,現在的價錢降低了2/7。降低了多少元?”這樣的問題,就其表述形式而言與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距離,學生理解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本課的練習中我加強了語言的轉換練習,讓學生用“誰是誰的幾分之幾”的句式來表述“皮球的個數比足球多2/5、實際用水量比計劃節約1/9、實際產量增加2/7、梨樹的棵數比桃樹少1/4”這一些句子,學生在表述的過程中自然體會到了各個分數的意義,對於單位“1”的理解愈加到位,對分率與分率的對應量理解到位。從課的實施來看,效果還是挺不錯的。

(三)注意操作,通過操作理解分數的意義,感悟數量關係

有關分數實際問題的解答,我覺得理解已知條件中分數的意義(也就是我們通常説的關鍵句),在此基礎上寫出數量關係式應該是解決這一類問題的關鍵所在。怎樣突出這一關鍵點,我想安排一節補充課時,讓學生根據關鍵句畫圖,通過物的操作活動透徹理解分數的意義,並寫出多個數量關係我認為很有必要。這也是整個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解答的奠基工程,應該在我們的教學中得到足夠的重視,並應在平時的教學中反覆練習,我想這對於後續的教學大有裨益。

(四)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的交流與教師的提問中得到訓練

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先讓學生通過比較,找出例題與複習題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接着再自己嘗試解答。學生解答的時候,感覺做起來很得心應手,三下兩下就做好了,而且有些學生用75+75×4/5做,也有一些用75×(1+4/5)做。此時,我先讓同桌間相互交流想法説説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每一步表示的是什麼意思……仔細觀察一下學生,發現他們都很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桌,有些同桌做的方法一樣,倆人都爭着要先講;有些用的.方法不一樣,倆人就一起在研究、比較。在初步的交流後,再進行全班反饋。

由於剛才練習過,學生説起來還算流暢,如分析75×表示的是什麼?後面為什麼還要用75+75×4/5,運用的是哪個數量關係?第二種解法中1+4/5又表示什麼?為什麼要先求1+4/5,最後為什麼要用乘法來算時,學生基本能答到點上。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到解答應用題,不僅要會解答,更要會分析。

當然,雖然在教學會考慮得比較全面,但仍存在着不少問題:

1、形式比較單一

課上除了老師問學生答之外,小組合作形式也比較單一:學生相互交流説想法、同桌討論等,幾次一來,老師和學生都感覺單調無味。因此,在平時,除了採取同桌合作、小組合作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採取學生與教師合作或學生與電腦合作等,讓學生在豐富的合作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之前,應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在此基礎上的合作學習才有意義,才會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發表出自己的觀點

2、與生活的聯繫太少

在教學中,教師應多聯繫實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本節課,學習的是“稍複雜的分數應用題”,也就是要求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給學生的感覺只是在一味地做題目,而不是在運用課上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此時,如果出示和學生生活學習相聯繫的題目,如:我們班有54人,其中男生佔了,女生有多少人?學生的積極性一定會有所提高。總之,教師要善於從學生地生活實際入手,抽象得出數學知識,再回到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不論在教學活動的哪個環節,都注意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真正切切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需要數學。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2

知識背景和目標定位:

《折線統計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單式和複式)和條形統計圖(單式和複式)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瞭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

基於以上認識,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知道其特徵。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徵進行合理的推測。

3、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創設情境。

1、觀看科技展錄像。看到這些畫面,你想説點什麼?

2、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瞭解和分析這幾年參觀科技展人數的情況,你認為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表示參觀人數呢?

3、課前我已收集了近幾年來參觀科技館的人數,並把它製成了這樣一張統計表。仔細觀察,你能從統計表中瞭解到什麼信息?

參觀科技展人數統計表 20xx年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
人數(萬人)24183036365460

出示問題:在相鄰的兩個年份中,( )年到( )年參觀人數增加最快。

你怎麼得到這個答案的?你是用什麼方法知道的?(計算)

4、能不能不通過計算,換一種方式就可以直觀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數增加最快呢?(條形統計圖)

但是,我在科技館發現了他們用這些數據製成了這樣的一幅統計圖。(課件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這幅統計圖中,橫軸表示?縱軸表示?

(2)每年的參觀人數在這幅統計圖上都找到嗎? 誰來指着説一説。

(3)這幅統計圖是通過什麼來表示出每年的參觀人數的?(板書:點:數量多少)

(4)思考:目前這幅統計圖也只是反映出了統計表裏的信息,還不能解決剛才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有必要我們研究研究。我們不妨帶着下面三個問題來看一看。仔細觀察,獨立思考。然後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説一説。

2、深入探究

(1)哪年參觀人數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數沒有變化?哪年到哪年人數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問題,在統計表中想知道參觀人數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過什麼方法得出的?那現在能直觀的看出來了嗎?(通過線的陡度來看)

板書:平—不變

陡—快

(3)藉助這幅統計圖,體會一下這幾年參觀人數整體變化情況。你是怎麼看出的?

讓學生看整條線段,感受整體趨勢。

課件演示整體上升的過程。

你們是通過什麼看出來的上升的趨勢的?(板書:線)

總結:通過折線的起伏,來反映出數量的增減變化。這正是這種統計圖的特點,不僅能夠看出數量多少,而且能夠更清楚地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補充板書:增減變化)。

3、為統計圖起名字

你知道這種統計圖叫什麼名字嗎?讓學生根據這幅統計圖的特點,自由起名。(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4、預測

能不能根據這幅折線統計圖來猜想一下,20xx年會有多少人來參觀?

總結:同學們,這只是一種猜測,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來參觀,還要年底再作一次調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

我們已經對摺線統計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想想,生活中你還從哪兒見過折線統計圖?(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裏……)

三、實踐應用。

1、分析折線統計圖

出示馬鞍山師範附小四年級春季收費標準統計圖,從圖中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有什麼想説的?

總結:全國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免收學雜費了,這項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們千家萬户的好事、實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兒童能重返校園,是義務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聰聰、明明兩人患病期間體温變化的'統計圖

請學生當小醫生,分析一下聰聰和明明體温變化情況。

3、“小華學習了折線統計圖,覺得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很明顯,就去文具店作了調查,並繪製了一幅統計圖。請你認真觀察分析這幅折線統計圖,你發現了什麼?”(不同文具的銷售情況)

(1)讓學生體會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則需要制條形統計圖;若描述同一事物的變化趨勢,則製成折線統計圖。

(2)如果想讓它合理,怎麼在這張統計圖上作一些簡單的修改?(改成條形統計圖)

(3)做完這個問題後呢,就給咱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在什麼情況下,繪製折線統計圖,在什麼情況下繪製條形統計圖,這個問題其實是以後要研究的內容,你們剛才的發現已經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課件圖文並茂出示)探究我國歷史,於上古時代已能看見統計圖理念的身影。周易繫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顯示已使用“分組”的觀念區分大、小事,並運用實體的圖像表達所觀察到的事象。

到商湯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劃為九塊,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塊為私田,中為公田,顯見井田制度已略具統計圖之輪廓。

到宋代,南宋史學家鄭樵的圖譜思想等,則與現代統計圖表的製圖原則相近。

至清朝,統計圖已廣泛的製作與運用,包括農工商統計圖、交通統計圖及教育統計圖等。至今,統計圖已廣泛用於生產生活,也演變出形式各異的統計圖。除了我們已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以外,還有柱形統計圖、餅形統計圖、面積統計圖、雷達統計圖等等。

師: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無窮無盡的變幻,造就了無以計數的物象形態。其實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統計圖,看(課件出示樹的年輪)這不正是大自然的傑作嗎?

五、教學反思。

我教學複式折現統計圖這節統計課的內容,感覺有許多應該改進的地方。

在設計課的時候,我力求做到讓孩子們在感知單式折現統計圖和統計表的基礎上,體會到二者的侷限想以及複式折現統計圖的優點。複式折現統計圖便於比較兩個數量的變化情況;便於比較兩個數量總體發展趨勢和階段發展情況;同時對發展的數量作出簡單的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本着這樣的設計理念,我儘量將課堂設計的內容豐滿一些,訓練點廣泛一些,同時在發現中獲取學習數學的樂趣。

但是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沒有備透學生。

首先,學生的課前複習沒有做好。

課前,我應該讓孩子們做好單式折現統計圖的複習,在複習中鞏固繪製的方法,技巧。即:描點,標數,連線。畢竟這是四年級的知識,時隔一年時間學生已經將知識遺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節複習課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複習,那麼本節課的重難點也一定會得以突破。

其次,對於此類統計學的數學知識,應該給學生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例如:某一數量總體呈現何種趨勢;某一階段呈現什麼趨勢;波動較大;平穩發展等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如果教師能夠相機真確引導,學生就不會在課堂中感到無話可説了。課下我問過許多同學為什不舉手回答問題呢?他們説,不知道怎麼説服清楚。

第三,教師過於相信學優生,導致出現繪圖馬虎現象沒有及時更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又一次清楚的認識到備課更應備好學生,不能單憑自己的“一廂情願”設計課。要知道,再好的預設,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這樣的生成才會精彩。一堂課可以不完成教學任務,但必須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畢竟我們的課堂不是作秀。平時中求發展才是真正為學生着想。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3

在五年級班上時,我採取了分散難點,各個突破的方法。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解決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這個難點,作為複習引入。

學生經歷了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二、求出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數。

明確根據什麼來求,沒有要求學生寫,只要求學生説,這樣的練習在以往用圖形等符號來表示未知數時曾求過多次。然後告訴學生什麼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學生的理解沒出現困難。

三、解方程格式的教學。

我首先對學生説,同學們都會解方程了,但是解方程的寫法有特定的格式,和以前的計算完全不同,你們知道嗎?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集中注意力。再教給學生正確的寫法,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地方,強調注意點後再讓學生自己來解其餘的方程,學生完成得非常好。

四、解方程驗算教學。

吸取了上節課的教訓,我讓學生先自己來説説怎麼檢驗自己的方程的解是否正確,學生通過把未知數的值代入計算得到正確的得數而肯定自己所求的方程的解是正確的。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用一定的句式來説。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怎麼驗算和表達上面,而説的時候還有老師和同學幫助。就降低了學生對驗算格式不熟悉帶來的難點。學生會説了以後再教學生寫的格式,這時出錯的就只有個別學生了,而且是格式不熟悉的問題,不是不會驗算的原因。

時間不夠,其他的練習不能多做。我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並強調了注意點。佈置學生做第59頁做一做。作業反饋結果非常不錯,只有個別後進生有些小錯誤。稍加指導學生就學會了。這次的教學總的感覺是我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輕鬆而有條理,沒有出現以前學習新的概念和方法時的接受困難的尷尬情況。

兩次教學,由於對材料的處理不同,呈現方式不同,特別是對重難點採取的措施不同,使學生學習情緒和效果都不同。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這節課的設計着力讓學生通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有這樣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悦。為此,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5箇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説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8個,繼續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繼續發現多種方式找出其中的1個次品。最後安排了9個找出次品,這次提高難度要通過寫一寫的方式找出次品。總結以上三種情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二、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在數學廣角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我在教學時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課的開始我就滲透了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眾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這過程中,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圍繞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通過在解決問題中展開觀察、操作、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思想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本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沈佳老師讓學生藉助圓片,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思維訓練為目的,把5個零件和8個零件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雖然本課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有些細節問題還是應該注意的。如:對於孩子們發言的點評還應該再有一些針對性;時間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箇中找次品的時間再壓縮一些為8和9再節省出一些時間會更好。讓課堂時間分配更加合理。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5

在教學質數和合數一課時,我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參與中產生求知慾望,調動學習積極性。首先讓學生獨立寫出1-20這20個數的因數,再根據因數多少進行分類,然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生通過交流,知道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並感悟到,自然數按照因數的個數可以分為質數、合數、0和1。這時教師出示一組數據,讓學生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數是質數?那些數是合數?最後再次討論,探究什麼是質數?什麼是合數?在教學中教師努力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學生經歷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體驗。 “請學號是質數的同學站起來;”“請學號是合數的同學站起來;”“誰一次也沒有站起來?為什麼?” “誰的學號是最小的質數?”“誰的學號是最小的合數?” 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知道了數學無處不有,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一步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質數和合數》的概念教學,我覺得概念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質屬性上,即讓學生動用多種感官,對提供的實例進行觀察、比較,自己去發現,去揭示。這樣不僅着眼於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究,能夠主動地建構概念,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課中,我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幹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分類、討論、質疑、釋疑、歸納、驗證,經歷了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

1、學生參與面廣,學習興趣濃。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有愉悦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學中根據兒童好動的'天性,學生在理解了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之後,我設計了一個遊戲。利用學號這個資源,採用遊戲的方式,來讓學生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目的在於把學生生活世界和數學世界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既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又感覺到學號這個數,會包含着許多的數學知識。不僅如此,學生必須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完成遊戲。以“操作”代替教師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堂氣氛愉快熱烈,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牢固,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學生學會分類和歸納的思想。

課堂上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充分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中,我呈現一組數據,要求學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分完後先小組內交流。説説你是按什麼來分的?分成了哪幾類?由於採用分的標準也必定不同,然後在讓學生説標準的過程中,感悟到質數和合數的各自特徵,一點點的提煉歸納出質數和合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分類、觀察、分析、歸納和交流的數學能力,建立正確的分類思想。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交流討論、歸納概括,而教師只是在關鍵之處適當點拔,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