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59W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5篇)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很難結合生活實例或具體情境來進行教學,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加強對概念間相互關係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還有要引導學生用聯繫的觀點去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機械地記憶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聯的'概念和結論。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的倍數和因數是講述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於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然後我讓學生根據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係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併為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還出示了一個除法的算式,讓學生來找找倍數和因數的關係,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要做到不重複和不遺漏,有些學生還不能找全,沒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對學困生的輔導。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2

“通分”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通分的意義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後面學習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奠定基礎。

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1、開門見山,出示例題。讓學生讀題理解,明確要求。

2、讓學生自己確定分母,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改寫。

3、集體交流。

4、介紹同分母分數,異分母分數,通分,公分母的概念。

5、明確通分的方法,尋找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通分的方法其實不難,關鍵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通分一般採用什麼方法是在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爭論辯解的氛圍中明確的,讓學生大膽猜測,大膽設想,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納。所以,如果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注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適時點撥,當學生的思維遇卡時,教師巧妙催化,這樣會使學生在題中數量間自由地順逆迴環,導致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形成,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困惑與不足:

儘管在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時,我試圖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實際教學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把這些分數轉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數;引導他們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幾。生怕他們會偏離我的教學設計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其實教師只需提醒學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況時,可以轉化成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然後完全放手,讓學生自由探索各種比較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開啟他們智慧的閘門。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努力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幾種類型。但最後由於時間緊張,練習做得不夠紮實。其實作業完不成,完全可以放在課下,而不應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總之,通過對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悟到:老師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探索數學規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除了自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外,還應着重在教材和學生身上多花些時間進行鑽研。力求每節課,都能使學生有所提高。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把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可以讓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學生學起來也親切、自然。因而我創設了“粉刷牆壁”的生活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對於粉刷牆壁,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使課堂生活化。接着讓學生帶着生活問題“要粉刷教室的牆壁,需要調查哪些數據呢?”走進課堂,使他們覺得我們所學習的內容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接下來的學習,我把重點放在實施方案的策劃和實際測量上。因為在很多課堂的小組合作上,老師隨便拋下一句:下面請同學合作學習,然後教室裏便似炸開了鍋,這樣的轟轟烈烈場面表面現象,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可想而知。因此,在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時,我努力做到準備充分,關注細節,讓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有效。為了做到合作學習過程中“責任到人”,我讓每個成員都享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一項特殊的職責,力求使每個學生體驗到個人的價值,發揮自己的長處。先引起孩子們調查有關數據的興趣,再讓孩子們觀察、討論商量測量的方法,最後才動手進行實際測量,這樣孩子們在操作時才會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的操作活動才會有序有效。

由於教室這個環境比較特殊,但是我儘量遵循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讓孩子們用數學眼光去觀察、思考、分析,靈活運用知識。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兒童是主動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作出理解,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的。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去經歷學習過程,用他們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數學知識。因此,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給學生留下了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操作時間,讓孩子們作學習的主人。

學生的智慧是無可估量的。只要我們教師給足孩子們一個寬大的施展舞台,孩子們表現出來的會讓我們驚喜無窮。例如:測量教室的長、寬時,孩子們不光用捲尺量,還想出了量一塊壁磚的長,然後數一共有多少塊牆磚,最後再計算出教室的長和寬。在測量教室的高度時,由於捲尺太軟,不太好使用,也不夠高,於是孩子們充分開動腦筋,有些小組用硬的米尺分段量,有些小組找來棍子量,然後在量棍子的有多長,就得出了教室有多高等等。整節課孩子們都在一種民主、友好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課堂人際多邊互動的學習活動,高高興興地感悟着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4

教學《倍數與因數》,這是一個非常枯燥的課題,但我巧妙地運用課文中的情景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通過水果店各種水果的單價所顯示的數進行分類,得出自然數、整數、小數、分數和負數,使學生體會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數。為了讓學生理解倍數與因數的含意,教學過程中,我立足體現一個“實”字,讓學生從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數、因數之間的關係,再通過舉例去驗證倍數與因數之間的聯繫,在推理中“悟”出知識的.規律。學生在學習中實實在在經歷了一個探究的過程。“動腦筋出教室”這一遊戲的設計,學生在積極參與探討、質疑、創造的教學活動,既鞏固了知識,又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

在授課時,我體驗到了學生的快樂。當學生用自己的學號説整除、因數、倍數之間的關係時,由於像順口溜,很有趣。每個學生都很感興趣,説得很努力。原來,數學也很有趣……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5

這節數學課,在教學中主要由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親自動手嘗試擺放、計算,使學生經歷動手操作、計算、猜測、發現、驗證、質疑的全過程。學生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讓他們在活動中去感受,發現問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了思維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另外大膽的猜想,又根據猜想,並驗證猜想。這個過程中對於規律的總結難度較大,由於每個學生真正做到實際操作疊放的全過程,也就真正體現了人人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認識,也體現了面對所有學生的新要求。要想完成老師設置的幾個環節,必須和它的夥伴合作,當牛奶盒數增加時,擺放的方式也在增加,這需要小組成員各自獻計獻策,同時記錄、監督有無重複,遺漏。也體現了學生之間的探索合作和交流。質疑是為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規律的正確性,同時引導學生結合實例,並用課件輔助,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規律的正確性,具體情況的`靈活性。

設計實物的包裝,注重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和延伸。經歷完整的包裝過程,體驗到不是為了學習而包裝,是為了包裝而學習。總之實踐活動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課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讓他們在探索、嘗試、展示成果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6

4月22日上午,是我校五年級的家長開放日,我上了一節《分數與除法》的公開課。課後有幸得到了我的導師——廣西師大熊宜勤教授的點評,由於當時時間比較緊,我們要趕到拱極國小去聽黃智雲老師的課,匆忙之中熊教授給我提出了兩點寶貴意見:1.在重難點的突破上花的時間還不夠.2.練習的設計量過多,沒有很好的為本節課服務。聽了她的建議以後,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是啊,都十幾年的教齡了,怎麼還會犯這樣的錯誤呢?備課時,我只考慮到家長們要來聽課,腦子裏想得更多的是怎樣才能把課上活?煞費苦心的創設了一個豬八戒分餅的情境,雖然這樣能把整節課的教學內容串聯在一起,整體感比較強,學生也很喜歡,但是卻沒有把例2中的重難點抓住。我的本意原是想把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具體操作,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得出3除以4的商,以明確每人分得的不滿1塊,可用分數來表示,讓學生明白一塊餅的就等於3塊餅的。可是在教學時,由於沒有及時引導學生突出單位“1”,再加上沒有使用展台操作,學生的理解就是沒有那麼到位。接着,我在教學例2後,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幾個算式,總結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也只用了1分多鐘的時間,很多學生印象還不夠深刻就進入了練習環節,以至於後面的練習出現了卡殼現象。

回想自己的這一節課,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帶着熊教授給我提出的問題,第二天,我聆聽了蘇文俊老師上的這節課。課一開始,她就複習了上節課中我們學習的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等內容,接着創設了分餅情境,(1)把6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2)把1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3)把1塊餅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6÷21÷21÷3從數據上看,看得出都是蘇老師精心設計的。從商是整數到商可以用小數也可以用分數表示,到除不盡需要用分數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複習了把一個數平均分,用除法計算的同時,突出了知識間的聯繫。另外,對於例題2的教學她也把握得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2種分法: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塊?3÷4=?(塊)學生經歷了猜想和驗證。這個估算對於學生用分數表示結果的思考有很重要的幫助。在這節課中,蘇老師真正地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她憑藉教材內容,不斷設疑問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新知的探索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時間,學生們獨立思考、相互討論、推理交流、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正因為學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認識,到後面總結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也水到蕖成。

對於例題後面進行的對應訓練,蘇老師能結合本節課的重難點,設計有層次的練習。學生在理解並掌握了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後,通過這組習題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建構了知識的框架,實現了數學思想的逐步深入。

回想熊教授的話,再對比蘇老師的課堂,讓我真正體會到了要想上好一節課,備課時必需要考慮到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各個知識形成的方法,展示學習新知識的思維過程之中,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對於課堂練習的設計,不能太多,因為練習量多的弊端會讓學生厭煩,我們要注意滿足學生的成就感,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練習不僅僅是鞏固所學知識,還要繼續為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它的鞏固新知識和發展思維能力的雙重作用。

能得到專家的指導,特別是零距離的指導,感受非常深刻,收穫也特別多。願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多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己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這條路上,越走越寬,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7

教後反思

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對概念的理解已經掌握得比較紮實,學習的氣氛也很活躍,大家都能發表意見。就連平時不怎麼發言的黎明和金粵洋都積極舉手而且回答得不錯,看到這一點我很開心。另外老師的過度語和提問也比較恰當。但是認真反思這堂課也有許多需要反思可改進的地方。

不足之處

1、信息的採集。這是師傅在評課時的説法,我沒有這麼好的用詞,於是當時我説是“應變處理能力”。在第一個練習,估算錄音機的體積時,周紀宇填的是cm3,但有學生説是dm3。我問“同意誰的想法”的時候,雙方還幾乎一半一半,這個時候我在想怎麼辦?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幸好準備好的小正方體還有一些,於是我用20個擺一擺讓他們來比較“是不是錄音機的'體積跟20個小正方體的體積相當呢?”問題很快解決了,自己也捏了一把汗。但是後來師傅的一個方法更讓我茅塞頓開。上一題已經有一塊橡皮的體積是8cm3,何不就利用這一題解決錄音機問題?如果是20cm3,那3塊橡皮疊一起就是24cm3,已經比20cm3大,想象一下錄音機是不是還沒有3塊橡皮大呢?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像能力又進一步得到了培養。從這一個問題看,自己的應變處理能力還要繼續努力加強。

2、學生的學習交流還不夠。例如在做實驗的時候老師的三個提問雖然引導了學生去往想要的方向回答,但是學生的提問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就相對來説被禁錮。

3、師生角色的轉變還需要注意。師傅説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如何才能更好的往這個方向發展,老師要多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和把自己當作學生,不斷的設問,不斷的讓學生去想問題的解決辦法。

4、其他細節。在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時候,可以先從手中的小立方體開始認識,再舉例,而且多舉生活當中的例子。例如體積是1cm3的物體,除了有書上的手指頭,還有筆頭,粉筆頭,骰子等等。例外在“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的教學中,可以先從簡單到複雜的拼法去教學,例如先2塊,再4塊,8塊,12塊等。在課堂小結的分享階段,可以分三個問題進行:你有什麼收穫?你有什麼建議?你還有什麼疑問?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8

設計鑲嵌圖案教學反思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鑲嵌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拼一拼,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課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通過觀察鑲嵌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説出這些圖形都是鑲嵌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鑲嵌的,採用拼的方法來驗證,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拼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不重疊擺放的、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蓋的,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教師的示範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不重疊擺放的、完全覆蓋的”;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鑲嵌”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裏交流。在引出鑲嵌圖形時,也是通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儘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圖形旋轉教學反思

本課先讓學生由感性的旋轉的認識轉入到探索旋轉的規律及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容易接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再説旋轉過程中,部分學生能想到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並説得很完整。但對旋轉變換,尤其是旋轉角度的表述不夠準確。不能很好地確定90度的具體位置,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意地對這方面加強訓練。

欣賞設計教學反思

今天這節課看似簡單的教學內容,平淡無奇的教學設計卻在學生們張揚的個性中變得有生有色起來,在課堂上孩子們不迷信教材,不盲從別人的觀點。在許多圖案的分析上都存在激烈的爭論: 爭論1:銅鏡中的圖形到底旋轉了4次還是3次?爭論2:旋轉與對稱的爭論?爭論3:平移與對稱的爭論?孩子們敢於質疑的精神正是本節課最有價值的地方。

圖形的變換練習課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有層次的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的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和性質,理解、掌握旋轉現象的特徵和性質,學會運用對稱、平移、旋轉設計美麗圖案。就平移、軸對稱和旋轉這三個知識點來説,學生對平移、軸對稱變換的表述是比較準確而流利的,但對旋轉變換,尤其是旋轉角度的表述不夠準確.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意地對這方面加強訓練.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9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明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本節課先分析從5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麼時候妥當;還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課。

充分的動手操作和課件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於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為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球過程打下了基礎。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

本節課中教師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着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的重要思想。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0

上週我教了《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是本冊教材第四單元的一個內容。這部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商不變性質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進一步學習約分、通分的基礎。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計算重要基礎,因此,理解分數大小不變規律我覺得非常的重要。

本節課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情境的創設,遊戲引入。

課的開始,我講了一個兔媽媽分大餅的故事,(同學們,你們聽故事嗎,那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兔山上的兔子最愛吃兔媽媽做的大餅了。有一天,兔媽媽做了3只大小一樣的餅,他把第一隻餅平均切成了4塊,拿了一塊給第一隻兔子。第二隻兔子看見了説:“媽媽,我要2塊,我要2塊。”於是,兔媽媽把第2只餅平均切成8塊,拿了2塊給第二隻兔子。第三隻兔子更貪,説:“媽媽,我要4塊,我要4塊。”於是,兔媽媽把第3只餅平均切成16塊,拿了4塊給第二隻兔子。同學們,你們知道哪知兔子分得多嗎?)通過分大餅這一故事目的是想創設了一種和諧愉悦的氣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激起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在課堂實施中,我發現學生還是愛聽故事的,從這個故事中學生也能説出分到的餅的大小是一樣的。並能非常流利地説出了每個兔子分到每個餅的`1/4,2/8,4/16。接着我提出疑問,既然你們剛才説到三隻兔子分到的餅一樣多,那就意味着這三個分數的大小是相等的,那我們還沒有學過分子和分母不一樣的分數的大小比較,你怎麼知道這3個分數大小相等呢?就引出了規律的探索的第一步。

(二)引導發現、探索規律。

在故事中學生得出這3個分數大小相同後,為了給學生創設個性化的學習空間,我對學生説你可以根據老師發給你的材料來驗證這三個分數的大小,如果你覺得不需要這些材料,那也可以不用。這樣的設計我的目的是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探究空間,同時也增添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在學生實際操作中我發現,有的學生用3個大小一樣的圓、有的用3張大小一樣的長方形紙,也有的學生用了分數和除法的關係,運用這個關係的時候還用到了我們以前學過的商不變性質,解決了這3個分數的大小是相等的。

(三)練習的設計

為了有效地防止學生在課堂教學後期產生注意力分散,較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練習設計方面,儘量給枯燥的練習賦予豐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鬆學生的心情,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裏學習知識,本課中設計了:

①填空。3/5=3×-/5×-=9/-

4/-=48/60

7/49=3/-=-/7=……

②判斷。

①5/25=5÷5=25÷5=5×12=25×12

②12/20=12+2=20+2=14/24

③2/5=2×2/5=4/5

④5/8=5÷5/8×8=1/64

③遊戲。老師寫一個分數,你能寫出和老師相等的分數?你能寫幾個?寫的完嗎?在寫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④1/a=7/b(a和b是不為0的自然數),當a=1、2、3、4……的時候,b分別=?a和b為什麼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有這樣的關係呢?

由於時間緊迫,也沒有好好的去利用。總之,一節課下來,問題多多,值得反思。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1

一、教學內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十冊第24頁例7。

二、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學會列方程解稍複雜的應用題,加深學生對數量關係和解題方法的理解,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説一説用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其中哪一步最重要?

2.解方程

45×8+10x=820 10x-45×8=100

8x+33x=820 (x+45)×8=820

(二)新課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過用方程解應用題。解題時根據題意,先把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找出來,再列方程。這一步非常重要。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用方程解稍複雜的應用題。[板書:列方程解稍複雜的應用題]

師:出示例7。

商店運來8筐蘋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蘋果重4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師:邊看題邊想想。這道題的意思是什麼?有哪些已知條件?要求的問題是什麼?按照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第一步你準備做哪件事?

生:題中告訴我們商店運來兩種水果,一種是蘋果,一種是梨。已知條件是運來8筐蘋果和10筐梨,兩種水果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蘋果重45千克。要求的問題是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第一步準備設每筐梨重x千克。這樣把問題變成了條件。

師:真能幹。其他同學都會這樣想嗎?[板書:設每筐梨重x千克]當我們用x表示題裏的未知數以後,就把問題轉化成了條件。下面請同學們把“每筐梨重x千克”當作條件和題中原有的條件放在一起,找一找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大家可以議論議論。

師:誰能告訴大家,你根據題意,找出了哪兩個數量間的相等關係?

生:我找的是8筐蘋果的重量加上10筐梨的重量正好等於兩種水果的總重量820千克。

師:還找出了其他相等關係嗎?

生:我找的相等關係是從兩種水果的總量裏減去10筐梨的重量就剛好是8筐蘋果的重量。

生:我想的是從兩種水果的總重量820千克裏減去8筐蘋果的重量就等於10筐梨的重量了。

師:好了。剛才已有三位同學代表大家找出了題中數量間不同的相等關係。這些關係不僅找得正確,而且都注意了先用這個“每筐梨重x千克”[指板書]去和題裏原有的條件合在一起,再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這樣考慮問題的方法很好。可以怎樣列方程?這樣好不好,因為要想發言的同學太多。所以請一位同學代表大家的意見列出一個方程後,再請另一位同學簡要地説出所列方程是不是正確,為什麼?誰先説?

生:可以這樣列方程45×8+10x=820。[板書]

師:有多少同學會列出這個[指板書]方程?[全班都會]太好了。這個方程對嗎?為什麼?可別把手放下去了。

生:這個方程是正確的。因為方程的左邊這個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兩種水果的總重量,方程右邊的820千克也是兩種水果的總重量。所以,根據總重量等於總重量的關係列出的這個方程是正確的。

師:説得真不錯。誰能再説説,為什麼方程的左邊這個含字母的式子是表示兩種水果的總重量?[有意請一位差生作答]

生:因為45千克是每筐蘋果的重量,8是蘋果的筐數。[教師用教鞭指45×8]45×8是表示蘋果的總重量。x表示每筐梨的重量,10表示梨的筐數。10x表示梨的總重量。

45×8+10x這個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蘋果和梨一共的重量。

師:真能幹,請坐。請全班同學在作業本上用方程解答這道題。解答後請翻開課本第24頁和書上的解答對照一下,看看自己的解答與書上的解答是不是相同。[巡視並有意請一位差生在黑板上解答]

師:怎麼,都解答完了。檢查過了嗎?和××解答一樣的有哪些同學?[學生舉手示意]誰來説説你是如何檢查的?

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左邊,360+460等於820,方程的右邊也等於820,所以x=46是原方程的解。

師:檢查的過程雖然不要求寫出來,但我們要養成檢查的習慣,檢查後再寫出答案。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因有學生舉手]

生:我列的方程和書上的`不一樣。我根據蘋果的重量等於蘋果的重量的相等關係列的。820-10x=45×8,方程的解還是46。[板書這個方程]

師:非常好。能根據不同的相等關係列出不同的方程,但方程的解卻是相同的。很會動腦筋。還可以怎樣列方程?

生:我列的方程是820-45×8=10x。相等關係是梨的重量同梨的重量相等。

師:這個方程對嗎?

生:我覺得不完全對。解方程不好寫。

生:這個方程是對的。因為相等關係找對了。

師:[舉手同學多還想發表意見]這樣,老師説説看法。應該説這個方程是正確的。因為它是根據梨的重量等於梨的重量的相等關係列出的方程。只不過我們習慣的寫法是把含字母的式子寫在等式的左邊。如果列出了這樣的方程只需要把等式左右兩邊調換一下,就便於我們解方程了。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學了列方程解稍複雜的應用題。下面讓我們一起根據大家在解題中的思考過程,再來總結一下解題的思路。想想看,在解題過程中你自己先怎樣,再怎樣?然後怎樣?最後怎樣?誰能結合自己剛才解題中的思考過程一步接一步地説出來。

生:第一步是讀題後把問題轉化成條件;第二步是把轉化來的條件拿來和題中原有的條件放在一起;第三步找數量和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第四步是根據相等關係列方程;第五步是解方程;最後一步是檢查和寫出答案。

師:誰能把××同學總結的思路再説一遍?[有意請中差生回答]

生:第一步……[教師邊引導××説邊板書如下]

師: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列方程解稍複雜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也就是我們的思考過程。另外,同學們在學習中肯動腦筋,會動腦筋,同一道題列出了不同的幾個方程。它們的解都相同。這是因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不只一個。根據不同的相等關係就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來。但要注意,方程是不是列正確了不是看方程的“樣子”,而是要看相等關係找對沒有。只要按照這樣的思路[指板書]正確地去列方程都可以。

(三)鞏固練習

師:請拿出作業本。我們作幾道練習題。只設未知數,列方程,不解方程。

第一題是把例7中的“一共重820千克”改成“蘋果比梨少100千克”[擦去“一共重820千克”,再寫上“蘋果比梨少100千克”]列出方程。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樣設未知數和列方程的?[有意請中差生]

生:設每筐梨重x千克,方程是10x-45×8=100。

師:你是根據哪兩個數量的相等關係列出這個方程的?能説出來嗎?

生:蘋果比梨少的重量等於蘋果比梨少的重量。

師:正確嗎?

生[齊]:正確。

師:還可以怎樣列方程?先説相等關係,再説方程。

生:用蘋果的重量加上蘋果比梨少的重量就等於梨的重量。

10x=45×8+100

師:有多少同學根據×××找出的相等關係,列出的方程跟他相同?[學生舉手]

師:這兩位同學的想法都不錯,列出的方程也正確。請全班同學都注意,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只要根據你自己能理解的又比較容易找到的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方程就可以了。

下面三道題請把方程寫在作業本上。

1.商店運來蘋果和梨各8筐,一共重724千克。每筐梨重46千克,每筐蘋果重多少千克?

2.學校買回4個排球和5個籃球,共用476元。每個籃球56元,每個排球多少元?

3.學校買籃球比買排球多花84元。買回籃球5個,每個56元,買回的排球每個49元。學校買回多少個排球?

[教師行間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並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並解釋其實際意義。這是一堂概念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基礎課。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衝突。

在使用教材時,我對教材使用瞭如下處理:創設了一個用平均年齡來反映一羣人的年齡水平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發現單靠“平均數”來描述數據特徵有時是不合適的,從而理解中位數和眾數產生的必要性,讓知識的產生聯繫生活實際的需要。

二、引導分析討論,加深概念理解。

接着提供了某人去找工作,招聘廣告承諾月平均工資1000元,覺得條件不錯,可當他看到該超市月工資表時,卻有疑問了。就勢向學生提出“用平均數1000元來描述該超市工作人員的月工資水平合適嗎?那麼,你覺得用哪個數來描述比較合適?” 這是一個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在此基礎上理解眾數、中位數的意義,怎麼求中位數和眾數,緊接着通過四組練習題,讓學生了解到特殊情況下中位數和眾數的求法。

三、在運用中完善知識結構。

從發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我設計了大量的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思考題,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在學生身邊,使學生得以聯繫實際,設身處地的去考慮問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加深對概念的進一步理解,體會到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既各有所長,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據需要靈活選擇。從而使學生領會到在實際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慮問題,分析問題。

上完此節課後,我覺得在三種統計量的應用方面還有所欠缺,如果課前能讓學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數據,在課堂上提出來自己覺得哪種統計量更適合自己蒐集到的數據,為什麼?讓其他同學來評評他的看法,這樣能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起來,增加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互動性。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3

教材分析

《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圓柱的側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例2是求圓柱的表面積。先説明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在給出圓柱表面積的展開圖,讓學生了解圓柱表面積的組成部分,求表面積。例3是讓學生運用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求出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的用料,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讓學生了解進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動手能力不是很強,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較少。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運用公式計算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和掌握求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勵自主探索

在導入新課時,老師用孩子們喜歡喝飲料的.愛好創建生活情景:“同學們愛喝飲料嗎?”“愛喝。”“給你一個飲料罐,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有的問題以後在研究,今天我們來解決用料問題。假如你是一個小小設計師,要設計一個飲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鐵皮?”

(二)創設探究空間,主動發現新知

1、 認識圓柱的表面

師:我們先來做一個“飲料罐”(出示模型)薄紙殼當鐵皮,你們想怎麼做?

生:要卷一個圓筒,要剪兩個圓粘合在圓筒的兩邊就行了。

師:用什麼形狀的紙來做捲筒呢? (有的學生動手剪開模型)

生:我知道了,圓筒是用長方形紙捲成的

師:各小組試試看,這位同學説的對嗎?

(其他小組也剪開模型,有的得到了長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師:還有別的可能嗎?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話,就不是這種圓柱形的飲料罐了。

(評析:學生能拆開紙盒看個究竟,説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學生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完成了對圓柱各部分組成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 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師:我們先研究把圓筒剪開展平是一個長方形的情況。“求這個飲料罐要用鐵皮多少?”這一事件從數學角度看,是個怎樣得數學問題?

學生觀察、思考、議。

生A:它是圓柱體:兩端是同樣的兩個圓,當中是長方形鐵皮捲成的圓柱。

生B:求飲料罐鐵皮用料面積就是求:

圓面積X2+ 長方形面積

生C:必須知道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長和寬才能求面積。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積。

師:我們讓這位同學談談他的想法。

生D: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相等,長方形的寬與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就可求出長方形的長,也可求出圓的面積。

師隨着板書:長方形 = 長 × 寬

↓ ↓ ↓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三)自主總結規律 驗證領悟新知

讓學生就順利地導出了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 S = 2 r h

師:如果圓住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四)解決生活問題 深化所學新知

師:大家談得很好,現在小組合作,計算出“飲料罐”的鐵皮面積。

生彙報。

師:通過計算,你有哪些收穫?

生E:我知道了,圓柱的則面積等於地面周長乘以高,圓柱的表面積等於則面積加上底面積和的兩倍。

生F:在得數保留時,我覺得應該用進一法取值,因為用料問題應比實際多一些,因為有損耗,所以要用進一法。

板書設計

長方形 = 長 × 寬

↓ ↓ ↓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4

1、教師應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

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種觀念和方法的轉變;從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選擇、設計合適的材料教,更是一種創造和發展。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學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後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發現扇行統計圖,我認為選擇這樣的材料不僅有助於學生的發展,也有助於數學學習材料的`發展,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有利於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教師不應該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應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

2、學生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是學習的主體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學生在教學內容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但學生能不能進行探究式的、自主發現式的學習,並不那麼為大家的行動所接受。我們的教育基本上還是以接受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能不能解決那些連成人都會感到困惑的問題?學生無法解決。但是我相信學生確實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只要我們為學生創設出一個能展現他們才能的時間和空間,隱藏在學生頭腦中的潛力就會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噴湧而出。關鍵是要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時間和空間。一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3、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一種不錯的教學。近日聽到有人説:“授人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我很贊同這樣的説法。要開發學生的潛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必要的條件,但完全不必為學生準備充分的條件。我們只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漁場”,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學生才能真正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當然,由於我本身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缺點。

五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5

在教學質數和合數一課時,我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參與中產生求知慾望,調動學習積極性。首先讓學生獨立寫出1-20這20個數的因數,再根據因數多少進行分類,然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生通過交流,知道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並感悟到,自然數按照因數的個數可以分為質數、合數、0和1。這時教師出示一組數據,讓學生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數是質數?那些數是合數?最後再次討論,探究什麼是質數?什麼是合數?在教學中教師努力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學生經歷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體驗。 “請學號是質數的同學站起來;”“請學號是合數的同學站起來;”“誰一次也沒有站起來?為什麼?” “誰的學號是最小的質數?”“誰的學號是最小的合數?” 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知道了數學無處不有,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一步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質數和合數》的概念教學,我覺得概念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質屬性上,即讓學生動用多種感官,對提供的實例進行觀察、比較,自己去發現,去揭示。這樣不僅着眼於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究,能夠主動地建構概念,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課中,我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幹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分類、討論、質疑、釋疑、歸納、驗證,經歷了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

1、學生參與面廣,學習興趣濃。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有愉悦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學中根據兒童好動的天性,學生在理解了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之後,我設計了一個遊戲。利用學號這個資源,採用遊戲的方式,來讓學生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目的在於把學生生活世界和數學世界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既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又感覺到學號這個數,會包含着許多的數學知識。不僅如此,學生必須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完成遊戲。以“操作”代替教師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堂氣氛愉快熱烈,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牢固,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學生學會分類和歸納的'思想。

課堂上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充分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中,我呈現一組數據,要求學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分完後先小組內交流。説説你是按什麼來分的?分成了哪幾類?由於採用分的標準也必定不同,然後在讓學生説標準的過程中,感悟到質數和合數的各自特徵,一點點的提煉歸納出質數和合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分類、觀察、分析、歸納和交流的數學能力,建立正確的分類思想。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交流討論、歸納概括,而教師只是在關鍵之處適當點拔,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