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6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倍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倍”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閲了教材和教參,對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從自我出發,看看這節課應怎樣設計,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設計進行教學,但我總有個疑問,“倍”的概念應怎樣提出呢?學生怎樣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於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網上的優秀教案和優秀視頻,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逐漸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後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課的思路,才確定了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出發,由形找數,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的相差關係,其目的.是聯繫以前的舊知,給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引發新知,其實在相差關係基礎上,兩個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係就是倍數關係。存在倍數關係有個前提,那就是兩個量之間需要存在一個包含關係,即大數裏有幾個小數。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形象動畫展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係,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係:倍數關係,此時我們可以説: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教學時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提煉自己的教學用語。還有就是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比較差,還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一部分同學不跟着老師,心思不在課堂上,還是花點時間提醒同學。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2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倍”的概念定義,所以低年級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係。

這節課有以下兩個優點:

一、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體現了層次性和坡度性。

從複習題開始通過看圖説“幾個幾”,做遊戲拍“幾個幾”為後面倍的概念的建立做了鋪墊。也是使學生既感新鮮又感親切,興趣盎然。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始終抓住把什麼當作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説一説、擺一擺、同桌議一議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説倍的概念,降低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課前對學生了解不夠,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現有知識有所瞭解,也就是針對本節課要做一個前測,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教學環節,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為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才是最好的教學設計,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的教學設計是空洞的。

二,缺乏教育機智,駕馭課堂的能力太差,不能及時的調控課堂,導致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不夠。在我們的課堂中經常出現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如果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機智,就會把這些動態生成的 “小意外”,變為教育契機,及時的調控課堂教學,推動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魅力, 而我卻少的恰恰就是這些,比如,在主題圖的出現時,由於電腦的原因圖片不清晰,就應該打開書本觀察書上的主題圖,而不是浪費時間引導觀察。

三、語言不夠簡練,引導不到位。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述一定要嚴謹、精煉、簡潔,不能讓學生長生歧義,而在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引導不到位,提的問題不是特別有效,導致做了許多的無用功,浪費了很多教學時間。而且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3

《倍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倍,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一年級學習了相差關係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係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説一説,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交給學生獨立解決,學生能積極思考,並能順利解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二次比較。第一次比較(除數相同),是一份數相同,讓學生體會有幾個一份數就是幾倍,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第二次比較(被除數相同),一份數不同,相比較的數相同,倍數關係不同,進一步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麼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裏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這樣做是因為這種認識便於和除法意義中的按照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平均分建立聯繫。然後又發展到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後,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最後,擺花片的遊戲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認識“倍”,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

1。學生對於為什麼用除法解決這類問題理解的還不夠透徹。

2。教學語言還需不斷的錘鍊。

3。對學生,課堂上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4

“倍的認識”一課的教學,有如下體會:

1、確定重難點,巧設計易突破。

《倍的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倍”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閲了教材和教參,對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從自我出發,看看這節課應怎樣設計,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設計進行教學,但我總有個疑問,“倍”的概念應怎樣提出呢?學生怎樣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於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網上的優秀教案和優秀視頻,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逐漸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後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課的思路,才確定了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出發,由形找數,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的相差關係,其目的`是聯繫以前的舊知,給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引發新知,其實在相差關係基礎上,兩個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係就是倍數關係。存在倍數關係有個前提,那就是兩個量之間需要存在一個包含關係,即大數裏有幾個小數。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形象動畫展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係,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係:倍數關係,此時我們可以説: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根據新知,學會怎樣應用和解決。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時就是怎樣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認識充分了,我可不可以把信息窗中的解決問題當做學生的一次綜合實踐,給出一個關於倍的問題,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怎樣?此環節主要是建立學生解決倍問題的思路。由簡單到難,然後學生自己觀察信息提出有關倍的問題?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觀察中建立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從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此時還有一個提升,就是讓學生嘗試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同時強調指出表示數量間的關係沒有單位。

3、充實課堂,讓學生收穫滿滿。

知識點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接下來就是練習題的選擇,怎樣才可以讓每一個環節更加的充實呢?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因此我在倍的認識中選擇了幾個典型的習題。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通過操作,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在知識點學習之後,設計了我會填,我會拍,我會擺環節,既有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鞏固練習,又提及到了下節課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此環節目的是為下節課知識的學習做鋪墊。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投影顯示兩組漂亮的星星和圓圈導入,先讓學生蒐集數學信息,再讓他們根據已有經驗提出問題,適時幫他們分類整理,再從圖上摘錄信息導入新課,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下接受新知。

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給予學生創新的時間和空間

操作是學生動手,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伴隨着語言表述的過程,因此,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讓學生多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敍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

教師要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把自己置於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去積極地思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比較去主動探索,儘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練習的.設計中,我請學生在第一排擺4個圓片,第二排擺的個數是第一排的2倍,當學生彙報擺的結果時,引導學生説明為什麼這樣擺。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述,使學生對“倍”的概念以及“一個數的幾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緊接着,我設計了一道開放題:1只長頸鹿、6只小企鵝、2只小白兔、3只小鴨子、4只小熊貓和8只小鳥,讓學生用今天學習的有關“倍”的知識説一句話,然後問學生為什麼,選擇不同的數據就有不同的答案,然後讓學生比較結果為什麼不一樣?引起大家的思考。通過觀察、比較,進而使學生體會到“比的標準不同——一份的數量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這樣的練習,開放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進一步理解了“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生不僅學會概括表象,強化了“倍”的概念。

三、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時,讓學生通過認真看、動手擺、積極説,使學生的腦海裏產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從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這節課裏, 我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個數和圖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擺圖到看圖再到擺脱直觀,説出倍數關係的過程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鞏固練習題構成了本節課學生內化知識系統,在設計上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突出內容的層次性、多樣性、開放性和趣味性,給學生提供了思維拓展的空間。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6

學生在初步認識了乘除法,瞭解了乘除法的含義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初步瞭解倍的含義。倍數關係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數量關係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義,拓寬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因此本節課我設計了大量的環節在“倍”的概念的揭示上。首先在課前和學生進行了拍手的遊戲,從中對複習了幾個幾的知識,溝通了舊知“幾個幾”與新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聯繫作了良好的鋪墊,降低了幾倍的意義的教學難度。然後通過出示教材的情境圖比較藍花和黃花,並用圈、畫的方式,讓學生直觀認識到:藍花有1個2朵,黃花有3個2朵,那麼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倍的含義。緊接着,我通過改變藍花、黃花的朵數,讓學生意識到:倍數關係使兩個數之間的關係,不能只看某一個數量,又趁熱打鐵安排了説一説的`練習,鞏固了學生對倍的認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到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引導學生學會用轉化的方法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轉化為“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從而使學生會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本節課我在練習的設計上也是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了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體現出了練習的坡度。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7

倍,是國小階段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北師大版教材安排在二年級上冊學學習了乘除法之後,學習這個概念。因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上這課之前,我不敢怠慢,精心備課,參考比較權威的教師用書,書上對“倍”這單元的知識在這個階段是這樣要求的:在這裏,倍不作為科學概念,而作為生活概念來處理。所以教科書中對倍沒有給出概念性的定義,而是結合具體的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倍的意義,體會倍與平均分的聯繫。

倍,對於學生來説看似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嗎?在此之前的學習中有沒有知識和方法與之相關或相近?同學們有沒有聽説過倍這種表達方式?其實倍的認識實際上是除法意義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減法意義的拓展一樣。也就是説,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類似,表示的都是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只不過比的結果一個是比率,一個是相差的具體量。在知識模型上,倍是除法意義的延伸,建立除法與倍的聯繫,使得除法不僅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還可以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

這樣,新學知識就有了原有的生長點,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為了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層次。

第一節課,只認識倍,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這一個題型。起始課很重要,而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讓學生藉助學具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為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地發展。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識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為了降低難度,讓學生先來認識“份”,份學生生活中接觸的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雞的只數是3只,小鴨的只數是6只,就是把小雞的只數看作1份,小鴨的只數也每3只一圈,有這樣的2份,我們就説小鴨的只數是小雞的2倍,即6是3的2倍。進而在大量的畫一畫,圈一圈,説一説中鞏固這個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達這個倍數關係,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裏面有幾個3,也就是把6每3個分一份,有這樣的幾分。最後在大量的對比練習中,得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這個結論。

第二節課,重點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同理,這節課也是基於畫一畫的基礎上理解該用什麼方法解答,將其和乘除法的意義聯繫起來。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實質就是求3個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誰的3倍,意思是把“誰”看成一份,6相當於有這樣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誰”就佔了這樣的一份,自然用除法做。

第三節課,將倍的三種題型對比練習。在對比中找聯繫和區別,從而確定到底用哪一種方法解答實際問題。例如題組可以是“哥哥今年18歲,弟弟今年6歲,哥哥的歲數是弟弟的幾倍?”,“弟弟今年6歲,哥哥的年齡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幾歲?”,“哥哥今年18歲,是弟弟年齡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歲?”在對比訓練中,學生體會到關於倍數問題,最關鍵的是找到一份數,即標準量是什麼?通過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在用正確的算式表達數量關係。

通過幾個課時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倍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好,依然有少數學生還是霧裏雲裏,分不清到底用哪種方法解答。只有針對個別問題單獨輔導,鞏固練習,爭取學懂。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8

“倍的認識”是學生初次接觸,由於倍的概念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創設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導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看得見、摸得着得東西,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以情境貫穿整節課的教學,同時從以下幾個層次展開教學,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注重方法滲透。在本課中我多次安排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邊學邊練,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2、慎重處理課尾。課尾往往是學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學習效率比較低下的時候,而此時我在練習的設計上,通過“倍”的擂台賽的形式,一下子和學生拉近了距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慾望,讓每一個學生都躍躍欲試,並引導學生快速列式計算,讓學生掌握了方法,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計算能力。

總之,全課設計始終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意在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生的.引導者、參與者與組織者,讓學生在自由、快樂和民主的氣氛中學習知識,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解理“倍”的概念形成的全過程。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9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上安排的,主要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決與倍有關的實際問題。對“整數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比率,小數倍、分數(表示率)、百分數、比的內容,都可以看成是對“整數倍”的擴展。本單元先讓學生經歷從對生活中具體實物數量的.比較中抽象出倍的過程,通過3個2根及5個2根的關係,引出“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在“幾個幾”的基礎上認識倍,再從除法的角度理解倍的概念,讓學生認識到倍的本質是兩個數量在相互比較,即一個量裏包含了幾個另一個量就是它的幾倍。

在建立倍的概念之後,讓學生應用倍概念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0

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很大的難點,因為“倍”的概念雖然與學生學過的“幾個幾”相類似,但它涉及到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比較有代表性。

不得不提的是學生學習“倍”的困難在哪裏。它需要讓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質的變化。在學習“倍”之前,學生頭腦中建構的是加法結構,是數量的合併於多少的比較,未曾學習兩個量之間的比率關係。比如當出示胡蘿蔔與白蘿蔔的數量之後,如果讓學生提出問題,那一定是“兩種蘿蔔一共有多少根?”或“胡蘿蔔比白蘿蔔少多少根?”等類似的加減法解決的問題,。對兩個量或多個量之間的比率關係問題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構起乘法結構,而“倍”的學習正是建構乘法結構的伊始。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因此國小生學習“倍”存在困難就很容易理解了。

低年級學生學習“倍”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內涵。接下來,我就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談一談我的設計意圖。

首先,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修訂版教材將“倍的認識”從原來實驗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移到了三年級上冊。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離不開“幾個幾”,也就是二年級上下兩冊書中乘除法的初步認識。學生對於“幾個幾”的認識和理解已經被擱置了幾個月的時間,要重新喚起學生的記憶,所以“回顧舊知”這個環節用時比較長。我設計了三種類型的複習題,一是最基本的乘除法的意義練習;二是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圖片複習舊知“幾個幾”,強調了份數和每份數;三是進行了拍手遊戲,在動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這些複習內容與新知“倍”形成了知識的對接,做好表示“幾個幾”的乘法意義和“倍”概念意義的先前儲備,為溝通兩者的聯繫做好鋪墊。

接下來在學習新知時,我選擇使用書中的主題圖,但摒棄了紅蘿蔔與胡蘿蔔的`比較,而是直接拿白蘿蔔與胡蘿蔔進行比較,主要意圖是訓練學生的思維連貫性。先出示2根胡蘿蔔、6根白蘿蔔,引出3倍的概念,進而白蘿蔔的數量增加到8根,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4倍的概念,然後引學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蘿蔔與胡蘿蔔的比較,自己動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結論,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連貫性。通過教師的不斷追問:白蘿蔔的數量有6個胡蘿蔔那麼多呢?有10個胡蘿蔔那麼多呢?讓學生明確“有幾個胡蘿蔔那麼多就是它的幾倍”。然後出示3個紅蘿蔔,再拿白蘿蔔與之進行比較,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再次認識3倍、2倍、1倍。接着讓學生觀察、思考:白蘿蔔的數量是胡蘿蔔的3倍、白蘿蔔的數量是紅蘿蔔的3倍,白蘿蔔一樣多嗎?胡蘿蔔和紅蘿蔔一樣多嗎?那為什麼都可以説成白蘿蔔是它們的3倍呢?以此引導學生捨棄各種不相干的因素,在變中抓不變,更為深入地揭示現象的本質,實現了一次對“倍”認識上的飛躍。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於倍的認識,我始終抓住“把什麼當成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這個數理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並且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1

【摘 要】“倍”的概念該如何用具體

語言提出呢?經過探討一致認為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自己試着説出理解就可。在探討中自己的授課思路逐漸清晰,重難點的突破有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知識點 觀察 動手 思路

“倍”是三年級上冊中的概念,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如何把這個抽象的知識上的生動,在孩子的腦海裏建立形象深刻的“倍”概念,s是課前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為此我仔細翻閲了教材和教參,聯繫了高低年級知識的關係,對知識點的重難點做到了心中有數。並和同組的幾個老師進行探討:“倍”的概念該如何用具體語言提出呢?經過探討一致認為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自己試着説出理解就可。在探討中自己的授課思路逐漸清晰,重難點的突破有自己的想法。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巧設計,數形結合易突破重難點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抽象思維較困難,在教學數形結合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本屆課中用課件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圖中的蘭花有兩朵,紅花6朵。如果把兩朵蘭花看成一組,紅花有這樣的幾組?學生通過動手圈一圈圈出三個兩朵。我説,這樣在數學上可以説紅花是蘭花的3倍。板書:蘭花兩朵紅花6朵,6是2的3倍。再出示蘭花3多,紅花6朵,讓學生試着用剛才的'方法圈一圈,找一找並試着説一説倍數的關係。學生照貓畫虎都能説出正確的關係,但這隻停留在知識的表面,所以緊接着讓學生觀察這兩組圖形之間的關係,試着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倍是什幺?生1:只能説大數是小數的倍數,不能説小數是大數的倍數;生2:大的數裏面有幾個小的數就是幾倍。生3:可以用除法找倍數,例如6÷2等於3倍。生4:用圈的方法可以找倍。孩子們七嘴八舌説出自己對倍的理解,也在一點一滴的補充中的概念清晰具體,易於理解。

2、遊戲穿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知探討後,設計的拍手遊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及時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我拍手兩下,讓學生集體拍出我的2倍,3倍。學生拍出2倍,我提出:同學們拍的不容易聽出來是幾倍,怎樣辦?這時立即有學生説我們在心裏圈一圈,我問怎樣聽出圈呢?又有學生補充説,一倍停頓下,再拍下一倍。我伸出5個手指,問5個學生的手指是我的幾倍?我伸出10個手指,問5個學生的手指是的我的幾倍?在遊戲中學生的情緒高漲,興趣濃厚,感受到了倍在生活中處處存在,也內化了概念。

3、設計多種感官的練習,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數學的練習是課堂學習效果最直接的檢測,設計有效,典型,靈活多樣的練習題能讓學生更積極投入的練習中。本節課的練習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儘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本節課中我主要設計圈一圈:第一行4顆星,第二行12顆星,請圈一圈,並説一説誰是誰的幾倍?擺一擺:左邊3根小棒,請擺出它的3倍。説一説:12有可能是哪些數的倍數等説多種練習題等。猜一猜:有小黑貓10只,小黑貓是小花貓的2倍,小花貓有幾隻?

不足反思:

一、課堂時控是這學期我努力改進的一個方面,讓課堂張弛有度,讓學生在一節課最黃金的時間探究新知,積極動腦,在容易疲乏分心時間及時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前半節課緊湊高效,在後半節練習過程中指明多名學困生重複説,不僅浪費了時間,也看出我對有些學生的學習沒有信心。

二、教學語言不夠簡練,出現了幾次口誤,這和自己個性不夠從容,易性急有關,雖然及時改正過來,但自己很清楚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述一定要嚴謹、精煉、簡潔,不能讓學生產生歧義,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鍛鍊自己的教學語言,概念的表述準確無誤。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2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結合“快樂的動物”的具體情境學習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教材上並沒有出現直接給“倍”下定義,而是通過“做一做”中的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這些具體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倍”的.意義。因此,我在組織教學時特別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活動,通過具體的實踐體驗真正理解“倍”的意義。 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動手實踐操作活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一開始自由擺小棒,擺後説一説,讓學生初步體驗“倍”的含義;接着進行有針對性的再次擺,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倍”的含義,知道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只要知道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就夠了;然後用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的方法幫助淘氣解決數學問題,為後面解決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做準備;最後安排學生在思維訓練中實踐操作,讓課內與課外知識拓展延伸,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在充分地觀察、討論、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理解了“倍”的含義,學會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除法應用題。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3

倍的認識是西師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包括倍的意義、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幾倍數的簡單問題。由於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科學分割,進行分層教學。

倍的認識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

本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覆操作,讓學生知道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讓學生先動手擺一擺,再用眼看一看,然後動腦想一想,最後動口説一説,讓學生反覆動手操作,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深入理解倍的意義。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大,無論是擺小棒還是做遊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大多數孩子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整個課堂活躍,教學效果好。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4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實際問題。“倍”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確定了以下幾個待解決問題:哪個量是一份數?怎麼確定的?如何確定另一個數是幾份?有幾個幾份如何説?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怎麼思考?

1、確定重難點,巧設計易突破

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比、畫、説、做,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係,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係:倍數關係,此時我們可以説: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根據新知,學會怎樣應用和解決

倍的認識充分了,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觀察中建立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從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倍”。

3、充實課堂,讓學生收穫滿滿

實現了教學目標,接下來就是練習題的選擇,怎樣才可以讓每一個環節更加的.充實呢?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因此在習題中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通過操作,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

4、課後反思,體會缺失

在課後習題中,反映出教學中還是存在一定問題:學生太依賴畫的環節,對倍的意識不強烈,需要進一步充實鞏固。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對倍的概念。先利用“幾個幾”引出倍的含義後,再從除法的角度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倍的本質。

成功之處:

1.從兩個數量的關係入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小

兔子吃蘿蔔的情境,讓學生説一説胡蘿蔔、紅蘿蔔和白蘿蔔的.個數,然後讓學生説一説紅蘿蔔和白蘿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從而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學生在説的過程中能夠比較輕鬆地説出紅蘿蔔比胡蘿蔔多4個,胡蘿蔔比紅蘿蔔少4個,也就是紅蘿蔔和胡蘿蔔之間的相差關係。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關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到紅蘿蔔的個數是胡蘿蔔的3倍,此時板書課題初步認識倍。

2.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多層次多角度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學中,先通過對蘿蔔的計數、圈一圈,把抽象的新知識倍與幾個幾建立聯繫,即胡蘿蔔有2根,紅蘿蔔裏面有3個2根,我們就説紅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3倍;其次通過提問學生,老師是用什麼方法可以清晰的看出紅蘿蔔和胡蘿蔔的倍數關係呢?再一次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倍的概念表象;然後通過不斷增加紅蘿蔔的根數,胡蘿蔔的根數不變,讓學生髮現倍數和幾個幾之間的規律,即有幾個2根就是幾倍;最後通過有層次、多角度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對倍的概念的理解,並通過學生學習的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和漢語詞典上關於數學上倍表示的含義來強化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