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61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時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

《認識時間》是國小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其中學會5分5分地數又是學習1分1分地數的前提和保證。

由於時間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裏的鐘錶,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着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在練習中發現有

學生把5時45分認成25時4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為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於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另一班上課時改變教學設計。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為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着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後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錶上的這一時刻。

一直以來我都想給自己的學生們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在這單元的課上,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為人師的我此時最快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2

認識時間這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用5分5分的讀取時間,並通過實際操作知道1小時=60分。與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聯繫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來編排的。這樣的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人們認識時間的經驗和習慣。

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60個小格;能夠認識整時和半時,知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5分5分的認識時間探討1小時=60分。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由於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時間。例如:利用第二節上課的時間9:30引入,拓展應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時間的安排使學生能夠根據情境圖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估計時間的`範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增強學生認識時間的興趣。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見解,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對學生的生成進行討論、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學8:15分的認識。在教學時運用實物鍾、鐘面模型、多媒體直觀的演示,使學生清晰準確的認識時間。例如在教學5分5分的認識時間時,通過看鐘面上的陰影部分,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在認識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5分5分的認讀時間時運用了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難點。在拓展應用中既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薰陶。

本堂課的缺點:

1、教學時板書還不夠規範,每個鐘面模型下時間的兩種寫法板書不全。

2、在教學1小時=60分時提問的語言不夠準確,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3

1、讓自己的課堂更真實。

所謂的真實,應該是面對學生的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真實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我們不能無視於學生的學習基礎,不能把學生當成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更不能死抱教案一問一答。牽着學生鼻子走,這樣我們會把“人”教“死”了,這也是為什麼對我們備課提出備學生的要求,第二次嘗試雖然沒明顯的複習痕跡,但其實也都是建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與知識基礎上的,承認他們的知識功底,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2、要讓自己的課堂動起來。

這裏是指“互動”。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好的數學老師應該營造一種生動的數學情境,一種平等的對話情境。在這種討論或交流中,我們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與知識互換,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在第二節課中我就採用的是生活的,對話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生活中來,課堂更體現了活力。

3、讓自己的課堂充滿耐心與智慧。

其實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預設與複製的生命歷程。我們應該讓孩子對你的課堂印象深刻。所以課前教學設計成為重要。備課要全、深、細。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和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沒有課堂上的遊刃有餘。我們只能運用教師的智慧與耐心引導學生,使之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健康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

4、也是最深的體會。情境的選擇與應用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它是促使和引導學生積極置身於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創設可能只不過是一幅供學生欣賞的美麗圖畫而已,無法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慾望之火。比如説做法一中的情境圖。只是單純的呈現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而且可能很被動。新課標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而對於處於不同年齡層次的國小生來説,現實的含義又是不同的。對低年級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或物,顏色,聲音。動畫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所以我選擇了幻燈片的教學手段,並且以現代感極強、時下最轟動的動畫片為餌,以激起他們內心主動探究的願望。

所以説教師要善於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產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體驗的數學事實。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還學生一個新奇、美麗、富有童真和靈性的數學課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4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我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而是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讓學生懂得學好數學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運用多媒體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構建教學模型,使原來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化、生動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認識時間”是在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並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係,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多媒體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緊接着,通過圖像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通過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後通過“小芳的一天”、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這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5

對於我們大班的孩子來説,認識時間十分重要。因此我們本次的數學活動內容為認識了時鐘上的整點與半點,知道了整點與半點時分針與時針在鐘面上的位置。所以在本次數學活動《認識時鐘》中,在設制目標時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認識整點與半點,並能準備地説出時間,我把活動的難點定為了讓孩子知道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那麼在活動開始時,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在引題的時候引用了遊戲“起牀了,上學了”,讓孩子在我出示的圖片中説一説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幾點鐘,接下來我引出了時鐘,讓幼兒認一認時鐘的結構,並且找一找鐘面上整點與半點的時針與分針的位置是否正確,如有錯誤之處請幼兒幫助改正,通過這樣的一個遊戲使幼兒又一次鞏固認識了整點與半點,而且在遊戲上學習幼兒的興趣也很濃厚。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要來引出今天活動的難點,讓孩子掌握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所以在活動中,我出示了一個時鐘,讓幼兒通過實物來掌握所學的知識。首先我先讓幼兒瞭解了在鐘面上時針是哪一根,分針是哪一根,並且瞭解了在鐘面上走了一圈是什麼概念,從而引出後面分針走一圈時針有什麼變化,讓幼兒通過自身的觀察得出結論,知道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也就是一小時。在認識時鐘的活動中,個別幼兒對於整點半點了解的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在學習過時針分針的運轉關係之後,再來説一説整點半點,讓孩子瞭解在半點時,分針走到數字6時,時針也是在走動的。也為下面幼兒的操作部分打下基礎。

在整個數學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於學習shizhong的興趣濃厚。但是我覺得在活動結束之後也可以加上一個遊戲活動來呼應前面部分,那麼結束時用遊戲活動也可以更好的幫助幼兒鞏固本次活動所學到的知識。在活動中可以要求每一位幼兒準備一個可以撥動的小時鐘,這樣在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教師報出的時間親自動手撥動,也能更好的認識時間。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6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並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自己理解的環節,並藉助多媒體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首先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語言過於囉嗦,反覆,一問一答過於頻繁,嚴重影響教學的課程時間。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前應反覆的斟酌自己的每一句問話和過渡語,使之精煉,明確。在給同學下達任何要求之前,佈置任何任務之前,要將要求和任務的.説明白,説清楚,學生們在能更好的完成任務,課堂才能更有效率。

然後在教學中,我明白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而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出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少的現象。這節課中,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學生看看、説説、做做。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用學具的活動設計的有些少,學生的學具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説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説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總之,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7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及相關的計算打基礎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並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並藉助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教學伊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實物鐘錶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係,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緊接着,通過圖像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手中的大鐘表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又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後,我採用了撥鍾練習,以活動組織教學的策略,從三個方面開展了撥鐘的活動:一,撥鍾觀察: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多少?即讓學生體會時、分的關係;二,撥動分針,看到上面所指的數字讓同位同學説一説對應的是多少分。即鞏固練習五分五分地認讀時刻;三,撥出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時刻,讓小夥伴猜一猜。也就是撥時刻、認讀時刻的練習。學生通過這一系列“做中學”的過程,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

學生參與學習,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

我緊密結合生活,激發學生興趣。這節課的設計,注意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繫實際用數學,提高探究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説,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也應豐富多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僅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而且進一步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提高了探究實踐能力,充分調動了他們對數學的情感,激發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他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增加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加樂意學習數學。

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有幾名後進生對鐘錶內1至12這些數與外圈5分5分數出來的數混淆了,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外圈的數,什麼時候用內圈的12個數。這説明我在課堂上沒能很好的關注後進生,沒有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8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並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

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自己理解的環節,並藉助多媒體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內容,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回顧舊知的這一環節,內容過多,導致本節課有點拖堂。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又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在這一環節中,我是考慮到學生對於“幾時過”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幾時多一些”的知識讓學生去理解,但是這一部分中,由於本身自己沒有鑽研教材,語言上比較隨便,把這一部分講的有點含糊。

有的知識光靠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反覆機械地回答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學中,我明白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而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出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少的現象。這節課中,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學生看看、説説、做做。比如:我組織了撥鍾活動,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撥動鐘面。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用學具的活動設計的有些少,學生的學具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但是,雖然我設計有撥鍾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説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説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説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節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課中教師應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這要求教師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引導要清楚明瞭,但這點我做得不夠好,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引導的不夠細,使得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住,導致課還沒完就匆匆結束了。

總之,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9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為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複習鋪墊。

2、説説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

3、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接着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

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4、探究怎麼讀、寫時間。

5、應用。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

我認為: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3、以後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為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為人性化的課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0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這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用5分5分的讀取時間,並通過實際操作知道1小時=60分。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來編排的。

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60個小格;能夠認識整時和半時,知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5分5分的認識時間探討1小時=60分。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例如在教學8:15分的認識。在教學時運用實物鍾、鐘面模型、多媒體直觀的演示,使學生清晰準確的認識時間。例如在教學5分5分的.認識時間時,通過看鐘面上的陰影部分,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在認識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5分5分的認讀時間時運用了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難點。在拓展應用中既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薰陶。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1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為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複習鋪墊。

2、説説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

3、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接着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4、探究怎麼讀、寫時間。

5、應用。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我認為: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

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3、以後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為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為人性化的課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2

新一輪教材改革之後,認識鐘錶這一知識點在教材中有了較大的調整,人教版第一冊安排了認識正點半點,第二冊繼續學習了幾時幾分。抽象的時間概念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

上完了第一課時認識幾時5分之後,學生掌握得不盡理想。從作業情況看,學生對離整點缺5分或10分的鐘面最難識別。總是要多看一個小時。於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

一上課,我就一臉嚴肅。告知本節課的任務後,就打算開始題海戰術了。

我出示了一個鐘面模型,撥到7:55,讓學生仔細觀察後用水彩筆記錄在白紙上。儘管我苦口婆心提醒他們慎重,看清鐘面再寫。大部分孩子還是不假思索地舉了起來。我一看。失望!全班47人,正確的不到20人。

唉!怎麼辦?公佈答案,然後再反反覆覆的讓他們陳述先看時針超過幾再説幾點多了嗎?有用嗎?看看那些錯誤的孩子的表情,他們渾然不知自己錯了,還是一副勝利者的姿態。我忽然心念一轉。何不給他們一個解釋的機會呢?對!就來個正反兩方辯論賽吧!看看這羣小不點怎麼強詞奪理,自圓其説。

我在黑板上貼了兩張學生的答案紙7:55和8:55。“咱們來舉手表決吧。同意7:55的小朋友舉左手,同意8:55的小朋友舉右手。”這時,孩子們興奮的出手了。我特意關注了一下趨勢:一向比較自信張揚的孩子在第一時間高高舉起了手;一些成績中等平時不常發言的孩子環顧了一下四周才舉起來,很明顯他們在求得同伴的贊同;而那些平時老是出錯的孩子呢,把目光集中到了班中最活躍的學生身上,平時他們總是隨波逐流的一羣,總相信別人多於相信自己。而今天他們犯難了,因為那些他們公認的尖子生們各持兩派。所以他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了。

一片混亂之後,正反兩方小辯手上台了。我客串主持,首先讓反方先闡述觀點。

反方一號辯手是班中思維最活躍的女孩沈怡婷,伶牙俐齒,就是比較馬大哈。她的發言振振有辭:我們早就知道看時間要先看時針走到哪裏了,這裏走到8就是8點到了,再看分針走到11就是55分了,連起來就是8:55分了!”

下面好多學生聽了點頭,那些支持者們更是興奮的鼓掌。正方辯手顯得很激動,頭搖的象撥浪鼓,連説不是這樣的。我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開口了,“現在聽聽正方有什麼理由吧!”教室裏一下子安靜了。

正方一號是班長顧維,平時説話很有權威:“不對的,現在8點還沒到,你看時針是在8那裏,可你要仔細看,其實它還沒到8,要分針到12,它才會真的到8點,所以現在是7:55。你們説對吧?”

(很有煽動色彩。可今天的話有點虛,下面的學生不以為然。關鍵時刻還真不賣她的帳)

正方二號甜甜急了,拉開顧維,上前一步,指着鐘面説:“喏,你們看,我們説的7:55就是快到8點了,這個鐘面就是快8點了。如果是8:55的話,那就是快9點了,這裏到9點了嗎?不是啊。差遠了!”

(嘿!真行!居然還能用這一招!)再看下面眾人的反應,有的認真的點頭,還拿起筆改了,有的還是無動於衷。)

這時反方一號直盯着鐘面不説話,好象在進行着一番思想鬥爭,而二號陳雷明,一個很穩重很執着的男孩還不肯認輸,“我覺得還是我們對,因為老師説過,時針在7和8中間才是7點多,可這裏已經到8了,所以應該是8點55分。”

這時,正方一號顧維在一旁急得直跺腳,忽然,她一個箭步衝到自己的座位上拿了自己的學具小鬧鐘然後又飛跑回來,大聲喊道:“你們看着,我撥給你們看好了!”

她用稚嫩的小手用力的轉動後面的發條,把時間轉到了7點“你們看,現在是7點對吧,我讓分針轉下去轉下去就到7點半了,然後再轉上來上來就到11這裏了,現在就是7點55分了,再過5分才到8點。”

這時,我激動地一一去看孩子們的表情,反方的小女孩在咬手指,嘴裏在説“我看錯了”,陳雷明漲紅了臉難為情的看着我。再看下面,那羣勝利者們比剛才多了一份驕傲,其他的人也心無城府得叫着:“7點55,7點55!”

我顫抖着嗓子宣佈:“今天的4個辯手都很精彩!辯論的結果是:7點55分的為勝!”頓時,教室裏一片沸騰。顧維和甜甜激動的擁抱在一起。

………

整堂課,孩子們的表現讓我震撼。許多的話語和行動讓我汗顏。從來不知道他們還有這樣理智成熟的一面。一個響亮的聲音在説:“相信學生!他們身上有無窮的`潛力。”靜下來反思,那天的行為從理論的角度説,是在延長學生自我調整過程。由此,讓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捨得花時間給學生自我調整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目標應包含“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這三方面目標是有機結合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認識幾時幾分”對一年級學生來説是一個認知難點,產生這樣的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站在成人的立場去思考,以教師的傳授代替學生的經歷,缺了學生習得的過程,其結果一定是機械死板、缺乏生命活力的。本堂課經歷了暴露學生錯誤、反思錯誤原因、追尋時鐘轉動規律的過程。通過觀察鐘面從7點到7點55分的動態過程從而正確揭示鐘面顯示時間的表面現象所隱藏的本質規律,學生充分的體驗,積極的反思,形成了主動的建構,真正內化了知識,才有了最後尋得真理的歡呼雀躍。體現了“過程”的價值。雖然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只認清了一個“7:55”,卻實現了更大價值的遷移。我相信學生內化了方法,就會順利的辨認“1:55”、“2:55”等等諸如此類的時間了。

二、以學生羣體為主體,生生互動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被大力推崇的今天,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成為新教育理念下的一種最具生命力的教學方式,然而,生生互動是教學系統中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約翰遜(D.W.J。hnson)曾指出:“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生在學生與同伴羣體關係的環境之中的。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係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但課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兒童健康的認知發展和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事實上,與同伴的社會相互作用是兒童身心發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的基本關係”。讓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交換思想的過程是通過學生在組內討論交流、互相切磋、自學探究的過程。這是構建在和諧課堂生態的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在本堂課中,教師把交流、討論、質疑、論證的權利和空間毫不吝嗇的交給學生。讓他們從同伴中求同,然後站在同一戰線,齊心協力為駁倒對方而出謀劃策,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這樣的過程對正確的一方就是一個知識的鞏固加深的過程;而對反方就是經歷了一個解剖自己、對知識重新建構的體驗。這種體驗又是在學生主動的、積極的狀態下進行的。學生兒童化的語言,兒童化的思維方式是同伴們親切的、容易理解的,因此比教師的教學語言更具説服力。在生生互動中,每個學生都處於一種相對放鬆的心理狀態,不用擔心説錯,也特別容易激活思維,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的機會;在互動中,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思維結果和思維方法,可以有效的拓展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石與石的碰撞,能產金色的火花”,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發了爭論,在爭論中激活思維,認識越辯越清晰,思維越辯越敏捷,學習越辯越成功。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3

《認識時間》這節課是學生在掌握了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學習的,進一步認識分和幾時幾分,並能夠藉助鐘錶模型掌握幾時幾分的正確讀、寫法。在教學中,我用音樂導入讓學生感受時間時間在生活中的作用,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然後讓學生嘗試讀出例題中的時間,老師質疑,像這樣的時間你會讀嗎?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在之後的學習中,一步一步的化解學生心中的疑問。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對鐘面有更多的瞭解,認識鐘面上有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學生自己動手撥一撥,先一分一分的撥,在5分5分的撥,使學生充分地認識時間單位“分”,知道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老師提問5大格是幾分鐘,10大格是幾分鐘,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分和5的乘法口訣之間的關係。在學生認識了分的基礎上,讓學生探索時和分之間的關係,知道1時=60分。多媒體課件演示分針轉一圈時針剛好走一大格的變化,學生用手中的學具撥一撥、動一動形象生動地感受分針和時針的變化。在認識幾時幾分時,先讓學生觀察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然後觀察分針走了幾小格就是幾分或者走了幾大格的'時間就是幾個5。但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預想過高,學生在認讀7:56、4:45、9:55……這樣接近整時的時間時錯誤較多,不能靈活地運動時和分的知識認讀時間。老師在練習中對學生進行輔導,在認讀幾時幾分時,先看時針指向的區域在數字幾和幾之間就是幾時,在看分針指向數字幾,就用幾乘以5。在書寫時間時,掌握普通計時法和電子計時法,注意8時5分的電子計時法書寫格式,在分鐘少於10分時,就要在這兩個小圓點後面加上一個0,然後再寫分。學生在這部分的練習中錯誤也比較多,書寫時總是忘了寫0。

通過教學,我發現在授課中,學生在撥一撥的活動,教師沒有及時對學生評價,教師沒有關注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照顧到學困生的學習,因為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比較抽象難以掌握,老師課堂中對學生的鬆懈,使學生在練習中出現了許多困難。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節省更多的時間啟發學困生的思維,為學生創設良好地學習環境,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4

今天我執教了一節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認識時間》,本節課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並不是很陌生,因為有了他們生活上的經驗,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定為認識整時的方法,能夠正確認識整時。一節課下來感覺有成功也有需要整改的地方,下面我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

為了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學生最喜歡的,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新課,接着展示各種各樣的鐘表,讓學生了解鐘錶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也更能抓住學生的特徵,心理特點,讓學生整體上建立鐘錶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

2.尊重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自己感知探究。

從學生自己身邊的`情境圖入手,媽媽叫孩子起牀的情景感知是早上7時,讓學生自己獲得認識整時的方法,於是利用自己手中的學具撥一撥1時、2時、3時……,教師利用學具演示,學生觀察,感受到認識整時的方法,分針始終指向12,時針指向1就是1時,時針指向2就是2時……引導學生説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能夠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知識,達到本節課目的。

3.本節課既注重教授知識,又滲透思想教育。

在完成做一做《小明的一天》練習題時,讓學生説出不同的時間小明所做的事情,既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又感受到了小明一天時間的合理安排,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同時在練習題中讓學生感知6時和12時分針和時針的特點。一天有兩個9時,一個是早上9時,一個是晚上9時,知道一天有24小時,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總之,本節課學生能夠將知識完全掌握,感覺學習很輕鬆,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學時最好再滲透書後習題出現的類型也講一些,比如:快幾時了,幾時過一點兒等,這樣使教學更加有深度,不但書後習題解決而且思維得到發展。

2.教學時間分配不均導致課堂效果遜色。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5

前天聽了我校荊睿老師的數學課,感受頗深,荊睿老師是我校今年新進的數學老師,他高高的個子,帥帥的,是一位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陽光男孩,荊老師的彙報課講的是《認識時間》,整節課,他不緊不慢,臉上始終面帶微笑,從其課堂上可以看出荊老師是一位性格温和、親和力極強的老師。

這節課的可取之處:

1、藉助課件教學,能把抽象的時間教學變的直觀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2、學生課前準備比較充分。學生準備的有自己動手製作的小鐘表,我看到有很多學生製作的小鐘表形式多樣,很漂亮,藉助於製作的學具,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積極性將會更大。

當然由於荊老師教學經驗不足,存在問題,在所難免。

特提出以下幾點,共同學習:

1、數學課上師生互動特別重要,本節課師生互動很少,或者説學生不理解老師説話的意思,不知道該幹什麼,經常出現啟而不發、沒有響應的尷尬局面。

2、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除了邏輯性、嚴密性更要通俗易懂性,針對低年級的學生,説的太深奧、學生聽不懂,説的既準確又淺顯易懂是我們數學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3、教師提問學生時應適時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這將會使學生得到極大的滿足感,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俗話説:“長江後浪推前浪”,相信今後荊老師在師傅的帶領下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認識時間》這一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第一課時主要是使學生知道1時=60分,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重點是用5分5分的方法讀取時間和正確寫出幾時幾分,難點是學會正確讀取時間的方法,特別是快接近下一時刻的時間認讀。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儘可能地聯繫生活實際,使用學具、課件演示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掌握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順利,從學生最後的掌握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也是相當不錯。通過這次聽課讓我懂得了無論怎麼難的知識點,只要我們教師不着急讓孩子們自己慢慢地來説,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來理清,這樣所到達的效果遠遠超出教師直接教給孩子們。

《認識時間》評課稿《認識時間》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錶,會看幾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幾時幾分的方法,知道1時=60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雖然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畢竟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看幾分,很容易受時針看法的影響而將兩者混淆。程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課件,緊抓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

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給學生以視覺刺激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程老師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幾時多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難點。如4時多,學生容易看成5時多。課伊始,陳老師就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入手,出示時針指向數字9和10之間,問是幾時多。並總結如果時針在兩個數字之間,看小的。

認識每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學生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格一個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程老師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除讓學生集體説説分針走到各個數字分別代表幾分外,還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幾個關鍵的數字,以便更快地讀出幾分。有的學生説記住6就是30分,有的説記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抓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巧記,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為後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觀察時針走動1大格是幾時,分針走動1大格是幾分,然後提問:“兩個1怎麼不一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認識時針走過1大格是1時,分針走過1大格是5分。

三、課堂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於接受

程老師的課堂語言簡單明瞭,能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去描述知識,讓學生易於接受。如:“外面的數字給分看的,裏面的數字給時看的,不過外面的數沒有標,要小朋友自己去記”“一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指向兩個數字之間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針,一個大格就是一個5分。”等,這些語言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指向,讓學生清楚知道該怎麼看時間,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學得明白紮實。

四、建議

學生上來板書時,書寫比較隨意,中間兩個小圓點沒有寫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開,兩個小圓點也寫成兩條小斜線。這裏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規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