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11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

圓柱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幾何形體,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成功之處:

1. 經歷立體圖形的抽象過程,認識圓柱。在教學中,首先呈現了現實生活中具有圓柱特徵的建築物和生活用品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並認真思考:“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麼共同特點?”然後從具體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立體圖形,給出圖形的名稱,讓學生對圓柱的認識經歷由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最後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豐富學生的頭腦中圓柱形象的儲備,加深對圓柱的認識。

2. 通過觀察和操作發現和總結圓柱的特徵。在教學中,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圓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通過學生的觀察交流指出:圓柱的兩個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周圍的面叫做側面;其次要深入各個部分的研究。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各有什麼特徵,讓學生依據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索驗證,如證明上下底面是兩個大小一樣的.圓可以剪下來比較,也可以把圓柱的一個底面畫下來,再把另一個底面放在畫好的圓上,看是否重合,還可以量出直徑和半徑來比較。

不足之處:

在揭示圓柱的高含義時的過渡比較牽強,應該出示兩個高矮不同的圓柱體,讓學生思考圓柱的高矮與圓柱的兩個地面之間的距離有關,從而得出圓柱的高,若這樣設計就比較好一些。

再教設計:

在原有課件的基礎上添加上兩個高矮不同的圓柱,教學起來就比較流暢了。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2

圓柱在國小低年級學生就有所接觸,是繼五年級長方體、正方體之後的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因其在建築業、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這是一個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典型。因此這節課的學習顯得尤為必要,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伊始,圖片顯示建築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圓柱形,給學生一個震撼,瞭解圓柱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都是感性認識,而課堂教學是對圓柱體進行理性的認識。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學時,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是本節課的主題。過後組織學生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是直觀感知層面的活動中,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再把圓柱放在平面上來了解,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圓柱側面展開的學習我將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它將影響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學習。我上網查閲了不少資料,關於圓柱側面剪開的教學,沒有象以前的課堂中,將包裝紙剪開後成四種不同的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的圖形作為教學的重點,即使出現了這麼多形狀,只是口頭帶過去了。一般同學不會的,在圓柱體的特徵教學中它能起到什麼作呢?不管怎麼剪成什麼樣不都要將它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嗎?因此,教學中簡化這一過程,當學生剪開側面出現了長方形。正方形,而沒出現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的`圖形時,我用課件動畫展示了側面轉化成長方形,以及底面圓與長方形之間的關係的過程。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練習題設計緊緊圍繞新知展開。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一題讓學生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瞭解。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如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評價多元等等,但課中教師設計的環節太過樸實,缺乏有力的感召力,還必須在創設生動活撥的場景方面下功夫,教學環節太理性化,不太適合國小生的特點,語言方面要求少而精,富有童趣。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去改正才有極大的收穫。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同學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同學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導入階段,首先通過唐老鴨和米老鼠的競賽,引入同學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導入課題,使同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同學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同學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同學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身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同學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想再進行驗證,同學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籠統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測、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同學對圓柱各局部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同學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同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同學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沛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同學自身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同學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同學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同學不能説出驗證的方法,也沒有時間讓同學去動手操作驗證;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局部的關係時,同學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豐富了自身的教學經驗,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水平,通過這樣的活動鍛鍊了自身的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身的缺乏,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4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這節課,以觸摸——合作——交流——討論——形成認知為線索,設計了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做一個圓柱這一活動。最初的設計意圖是想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一方面培養合作的意識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對圓柱的底、側面的特徵和相互關係有初步的認識。活動結束後,再讓學生互相交流,得出結論。對於圓柱側面展開這一重點,在學生試做的過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但事與願違,幾乎每組學生在做圓柱時,都是將紙在圓柱模型上圍一圈得到側面,再用模型的底畫兩個一樣的圓作為圓柱的底,然後組合成圓柱。在做的`過程中很少有學生髮現長方形紙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整節課,以活動為中心,不光是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習,更重要的是想通過這一形式還原數學的本質,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帶給他們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成功。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5

〔教學片斷〕

師:你對圓柱有哪些瞭解?

生1:圓柱有兩個底面

生2:圓柱的底面是圓形

〔學生舉手的人不多,有點冷場〕

師:看來大家對圓柱有了一些瞭解,下面我們來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

(接着,教師出示小組學習要求,讓學生通過觀察圓柱實物,圍繞3個問題,探索圓柱的特徵)

師:通過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生1:我發現圓柱的兩個底面是圓形。

生2:我覺得圓柱的兩個底面面積相等。

師:你們有辦法證明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嗎?

生3:〔該生是學困生,但在公開課中回答問題一向很積極〕如果圓柱的兩個底面不相等,那麼圓柱就會一頭大,一頭小。

師:恩(停頓),你能再説説嗎?〔這時我聽得不太清楚〕

生3:兩個底面不相等,一頭大,一頭小,會東倒西歪。

師:(沒有做出評價)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4:我是通過把上面的蓋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兩個底面大小相等的。

師:説得太好了。(露出滿意的神情)

(之後,老師拿出一個有蓋的茶葉罐,按生4的方面演示了一遍)

板書:面積相等的兩個圓

師:圓柱的面還有什麼特徵?

生5:我發現圓柱的表面摸起來很光滑,永遠也“摸不到頭”。

師:為什麼“摸不到頭”?你覺得圓柱的這個面和底面有什麼不同?

生6:底面是個平面,而這個面不是平面。

師:我們就説這個面是曲面。(板書:曲面)

〔反思〕

一、學生不是一張白紙。

“學生不是空着腦袋走進課堂的”,他們的數學學習不僅僅在數學課堂上,在生活中他們也在不斷地積累數學的知識和經驗。因此“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圓柱形的物體在生活中可謂太常見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積累了一些有關圓柱的知識和經驗。基於“尊重學生的已知,引導學生的未知,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對圓柱有哪些瞭解?”的問題,試圖通過這個問題,找到學生學習新知的生長點和聯結點,達到“立足舊知,激起學生靈動思維”的目標。從學生的回答不難看出,學生對於圓柱的整體把握顯然不感興趣,他們更多的關心是某個局部,如兩個底面,底面的形狀等。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對於我的這個安排學生並沒有領情,舉手回答的學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的情景並沒有出現。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學生的冷場?除了學生進入高年級,由於生理、心理的諸多問題導致不愛回答問題,羞於表達,或懶於表現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平時的課堂上,為了追求所謂的“教學質量”,所謂的“高效”,犧牲了給學生説話的機會。漸漸的,學生也就習慣沉默了。

二、給學生髮現的機會

弗賴登塔爾説:學習數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生親自把知識發現出來。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老師並沒有把圓柱的特徵“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圓柱體實物,用他們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去發現,去感悟圓柱的特徵。特別是在有一位學生髮現了圓柱的'兩個底面大小相等後我並沒有就此作罷,而是讓全體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個發現。通過彙報我們不然看出,由於老師給了學生這個機會,其結果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學生從各自的視角出發,證明了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展示了學生有個性的學習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動

證明“圓柱的兩個底面大小相等”這個環節,在備課時預想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證明方法:1、將圓柱形容器的蓋子取下與底面相比較;2、用圓柱形實物的底面在紙上畫一個圓,然後將另一底面和畫好的圓作比較;3、用尺子量出兩個底面的直徑或半徑作比較。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有許許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説法就沒有在我的預設之中。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對教師把握課堂水平的一次考驗。在這個過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後,我竟然沒有做出任何評價。我用沉默這盆冷水,澆滅了該生創新的火花;我的無動於衷,擊退了該生答題的熱情。這樣一來,創設一個敢於質疑,樂於表達的課堂學習氣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在後來的評課中,教研組長陳老師評價説:“生3的回答,從反面論證了圓柱的底面積相等,應該得到鼓勵和表揚。”學困生這樣一次精彩的回答,獨闢溪徑的思路,我卻視而不見,至今我還後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當時沒有聽懂該生的意思,沒有馬上反應過來;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處,關注課堂的進程比關注學生多一些。因為學生的回答在我的預設之外,便敷衍了事,心裏更想聽到的是預設中的答案。後來這位學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滿意,我想也是這種心理在作怪吧。以學生為主體,具體落實到課堂上,教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表現,重視教師評價對學生所起到的激勵作用。課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只有互動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生成,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6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時,我就是本着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圖,讓學生經歷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來設計教學程序的。

在圓柱體積的求法的研究過程中,通過學具演示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得出圓柱的體積求法與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都是用底面積乘以高來計算。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認為有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體現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一新課標的要求。

這節課結束後,我靜下心來反思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發現了遺憾與失誤。由於學生的能力有差異,有幾個學習很差,所以在平時的講課中總是對一些關鍵的.內容反覆強調,生怕他們沒記住。對學生包辦代替的太多,放不開學生的“手腳”。久而久之,學生不願動腦,不想動腦,一有難題就在等老帥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思考和探究過程,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7

圓柱在國小低年級學生就有所接觸,是繼五年級長方體、正方體之後的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是一個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典型。因此這節課的學習顯得尤為必要,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伊始,圖片顯示建築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圓柱形,給學生一個震撼,瞭解圓柱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都是感性認識,而課堂教學是對圓柱體進行理性的認識。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學時,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是本節課的主題。過後組織學生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是直觀感知層面的.活動中,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再把圓柱放在平面上來了解,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圓柱側面展開的學習我將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它將影響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學習。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緊緊圍繞新知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部分的關係時,學生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8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學習立體圖形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學生對於立體幾何的知識僅僅是在五年級的時候學習過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對於立體圖形的學習有一定的學習方法,但是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比較薄弱的。因此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導入階段,首先通過課件展示圓柱體的實物,引入學生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師生共同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導入課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綱自主探究,通過親自動手摸一摸、比一比,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兩個底面的大小關係以及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一道開放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對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還不夠,有待進一步訓練提高。

總之,整個教學的過程,操作性強,學生參與面廣,思維活躍,不但獲取了數學的知識,又掌握了學習方法,發展了數學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9

《圓柱的認識》一課,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得主動積極。因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我創設了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情境。通過學生動手動腦,來突破難點——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這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使學生不斷探索交流,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自信心。

課堂的最後,合作製作一個儲蓄罐。通過小組交流,理解了圓柱的底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和側面展開圖的不同情況後,在展開操作。同學們一起動手動腦,合作的去探索,去創造。這樣設計既加深了學生對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主動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

同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如同學們通過摸口袋中的物體後,對圓柱體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馬上又讓他們去發現,去觀察圓柱的基本特徵。意圖和思路都是正確的,但問題的提出不是很清晰和明確,給孩子們的發現帶來了不便,發現什麼呢?如果把“同學們發現了什麼?”改成“圓柱也有它的特徵,看看誰能先發現它的特徵?”就更加準確些了。

又如,在同學們觀察課件:把圓柱沿着其中的一條高展開後,形成了2個完全相同的圓和1個長方形。馬上讓同學們通過觀察説出:長方形和圓柱的各部分有什麼關係。教學的實施不如先讓同學們小組討論,梳理思路再進行彙報,來得更好些等等。

總之,我從這堂課中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經驗,也提高了教學水平,又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鍛鍊了自己,完善了自己,使我受益頗豐!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0

一、學生不是一張白紙。

“學生不是空着腦袋走進課堂的”,他們的數學學習不僅僅在數學課堂上,在生活中他們也在不斷地積累數學的知識和經驗。因此“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

圓柱形的物體在生活中可謂太常見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積累了一些有關圓柱的知識和經驗。基於“尊重學生的已知,引導學生的未知,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對圓柱有哪些瞭解?”的問題,試圖通過這個問題,找到學生學習新知的生長點和聯結點,達到“立足舊知,激起學生靈動思維”的目標。從學生的回答不難看出,學生對於圓柱的整體把握顯然不感興趣,他們更多的關心是某個局部,如兩個底面,底面的形狀等。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對於我的這

個安排學生並沒有領情,舉手回答的學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的情景並沒有出現。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學生的冷場?除了學生進入高年級,由於生理、心理的諸多問題導致不愛回答問題,羞於表達,或懶於表現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平時的課堂上,為了追求所謂的“教學質量”,所謂的“高效”,犧牲了給學生説話的機會。漸漸的,學生也就習慣沉默了。

二、給學生髮現的機會

弗賴登塔爾説:學習數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生親自把知識發現出來。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老師並沒有把圓柱的特徵“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圓柱體實物,用他們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去發現,去感悟圓柱的特徵。特別是在有一位學生髮現了圓柱的'兩個底面大小相等後我並沒有就此作罷,而是讓全體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個發現。通過彙報我們不然看出,由於老師給了學生這個機會,其結果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學生從各自的視角出發,證明了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展示了學生有個性的學習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動

證明“圓柱的兩個底面大小相等”這個環節,在備課時預想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證明方法:

1、將圓柱形容器的蓋子取下與底面相比較;

2、用圓柱形實物的底面在紙上畫一個圓,然後將另一底面和畫好的圓作比較;

3、用尺子量出兩個底面的直徑或半徑作比較。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有許許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説法就沒有在我的預設之中。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對教師把握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1

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導入階段時,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因此,我直接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出示圓柱),同學們,你們看到過這樣的物體嗎?你能舉一些生活中像這樣的物體嗎?讓學生一一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好的圓柱形物體。告訴他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你們細心的去觀察,圓柱形的物體隨處可見。這樣一來,既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隨後,很自然的過渡到讓學生簡單地説一説:圓柱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再舉例説説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的,使學生對圓柱有個更進一步感覺。接着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急於探究的心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圓柱體實物,使學生從對圓柱的初步認識到慢慢地發現其中的知識。再把各自的發現進行對比、證明,這樣一來,使學生從實物中直觀地認識了圓柱,並很容易的就抽象出圓柱的'特徵。

因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所以在探索圓柱體側面的特徵時,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然後再給學生時間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並能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步驟地展開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能夠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整節課,我以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師始終圍繞學生的思維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轉,而不是學生圍繞教師在轉,學生被教師牽着走。學生學的輕鬆、掌握的靈活,為學生構建優越的知識認知結構奠定了基礎。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2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教學新知識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時,我設置了懸念,先讓學生猜想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形狀,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在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展開圖之間的關係。

我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練習階段,我設計相應的練習,不僅檢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我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這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3

一、對圓柱的認識進行重點引導

認識圓柱時,由於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圓柱,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並對圓柱的側面教學作了重點説明。

二、注意學習方法的遷移: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觀察、研究之中。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後,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閲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三、注意對比: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雖然課前鑽研教材,準備學具、教具花的時間多些,但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臉蛋,我心裏和孩子一樣樂滋滋的。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4

生活中的圓柱體很多,學生看到的也很多,但是這些都是感性的認識。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柱的特徵,所以在教學時,我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來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的。

在導入新課時,我直接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同學們你們今天帶來了圓柱體嗎?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好的圓柱形物體,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還是到處可見的。

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都是感性認識,而課堂教學是對圓柱體進行理性的認識。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學時,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是本節課的主題。

我讓學生動手去摸一摸自己帶來的圓柱、比一比同學帶來的圓柱,再和同學交流一下,你發現了什麼?我認為我在這節課教學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終圍繞學生的思維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轉,而不是學生圍繞教師在轉,因為在備課時就想到學生髮現的問題與預案中的教學順序未必相同,所以當學生説發現了上下兩個圓面是“相等”時,我們就先研究兩個底面,在研究前我首先讓學生討論一下用“相等”這個詞來表敍是否準確?立刻就有學生説應用“完全相同”來表敍,因為完全相同與相等在概念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這時我反問一句“你怎樣證明這上下兩個圓就是”完全相同“的嗎?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探索的境界中,學生在課堂中能不能進行探究,關鍵還是要教師的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證明了上下兩個圓是”完全相同'後。有的學生就提出了還有個曲面,“這個曲面到底是個什麼樣?你想知道嗎?怎樣才能知道?”這一問又把學生帶入對圓柱側面的探究中去了。這時有學生説將圓柱上的包裝紙剪開就知道了,這時課上出現了一個問題,學生帶來的圓柱體大多沒有包裝紙,怎麼辦?這也是教學預設中我沒有想到的,因為我頭天特意佈置讓學生找帶有包裝紙的圓柱體。

這時,我臨時將動手操作分為兩種,一是將包裝紙剪開看一看側面是個什麼樣,另一個是給自己帶的圓柱體做個包裝紙。通過一段時間的操作,在我和學生的`交流時,我有了很驚喜的發現,做包裝紙的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比、量,發現了知道了圓柱的側面的底面周長相當於長方形的長,高相當於長方形的寬。而直接剪開包裝紙的學生卻沒有這樣的發現,這就説明了動手做的過程就是動腦的過程,會帶給學生更接近於本質的東西。通過動手做,本課的難點就迎刃而解,真是實踐是檢驗“知識”的唯一標準啊!這樣就將教學重點、難點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課的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5

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導入階段時,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因此,我從主題圖“雖然它們是不同的物體,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數學特徵,那就是都有部分的形狀是圓柱。説明圓柱在我們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一年級時,我們就已經初步認識了圓柱,今天我們還將進一步認識它”來揭示課題。

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的過程。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我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探索研究、自我發現等過程,掌握了圓柱的基本特徵,加深了學生對圓柱認識,還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課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圓柱特徵的過程。教學中,無論開始的觀察交流活動,還是後來的操作、比較、驗證活動,都是在一個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從而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整體上的把握、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深化。

縱觀整節課,以活動為中心,不只是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習,更重要的是想通過這一形式還原數學的本質,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帶給他們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成功。

本節課美中不足的是,在上課過程中有兩家小區的居民結婚,這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但儘管“噼噼啪啪”壓住了學生髮言的聲音,但絲毫沒有減弱學生積極發言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