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08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本首詩歌的教學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設計了教學環節,力求按照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安排教學程序。

本篇文章內容屬於人生哲理詩,相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較為難懂,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白: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應該慎重,不能隨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選擇。因此,我在教學中吸取以前教學的經驗教訓,首先在導入上改變了以往的思路。

我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進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該怎樣走?你必須得選擇一條,當你選擇了一條在走的過程中遇到了磨難,你有什麼想法?

學生答:“會想到自己選錯了道路,會特別留戀另一條未選擇的路。會調轉頭重新選擇。”

然後,我又講道:“有兩條道路,一條平順,一條充滿荊棘,你會選擇哪條?”

學生答:“充滿荊棘的,因為他充滿了挑戰,可以磨練自我。”

接着我就給與他們的回答以肯定,順勢引入今天的課文,“其實人生道路的選擇未必不是這樣,一旦選擇絕無回頭的機會,因為時間已經過去。所以選擇時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風雨會不期而至,你必須勇敢的面對。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隨波逐流。”

其次我沒有去講解,而是讓他們去一遍遍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主題思想,學生能在朗誦中體味詩中所藴涵的感情。

第三,我讓他們展開討論,人生道路如何選擇?引導他們開始能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後,我結合上一首詩歌《假如生活會欺騙了你》設計了一個問題,抓住兩首詩的主旨寫一段人生的哲理:學生很容易就寫出來了。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相信美好的未來在向我們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我們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選擇,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腳下。”

這些環節的設置,真正落實了三維目標。

這節課的成功源於對教材文本和學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認為:離開學情的教學是沒有目的的,離開文本的教學是盲目隨意的。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悦、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説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閲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閲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脱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湧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這是我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供大家參考、指點。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次我有幸參加了區組織的“美術優質課”活動,在活動當中我看到了許多比我年輕的老師上的課都很棒,有的老師選材很新穎、有的老師上課很有激情、有的老師在評價孩子時很有針對性等,從她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針對我的課我也做了一下反思:

首先,我的.這節課是大班美術《借形想象畫》,就是藉助畫紙上原有的圖案,通過自己的觀察、想象添畫成自己的作品。因為對這些孩子來説,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形式的美術活動,所以孩子們是充滿了好奇,但同時這節課讓孩子自己想象創造的特別多,有的孩子繪畫經驗少,而且還不能很好的遷移自己僅有的經驗。大部分幼兒在繪畫時只是在隨意的塗鴉,創造想象的很少。問他是什麼時,他就説是怪獸。只有幾位幼兒把相鄰的色塊合在一起進行了想象添加。

其次,我在給孩子引導時,引導的很少,加上孩子本身接觸的也少,所以在創作時就有的孩子隨意亂塗。因為孩子頭腦中的表象少,所以在平時生活中要注重引導幼兒進行觀察一些動物或植物,引領幼兒欣賞一些名畫,豐富幼兒的經驗。

最後,我在課堂的把控及對孩子的評價上還需要在不斷的努力。課堂中激情也不夠,不能很好的感染孩子,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我應該是以飽滿的激情來感染孩子,這樣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從而更好地進行我的課程。在評價孩子方面,我的評價應該更具體一些,不應該是簡單的“好,不錯”、“你真棒”等等。應該把孩子好的地方説得更具體,不好的地方也要指出來,並告訴他什麼是對的,這樣孩子才更明白自己哪好哪不好。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這是第四單元的開篇文章,乍看是簡單易學的詩歌。但因為這單元以科學知識為主,使得詩歌語言表達的內容晦澀難懂。怎樣引導學生較快的理清思路,理解內容。這是我努力思考和探索的切入點。

所以本門課目的教學設計我預想的是1課時足以。先讓學生藉助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標記感知少數幾個新詞的讀音與解釋。然後錄音範讀全詩。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讀通讀順,接着齊讀。首要熟習步驟完成後,着重引導學生髮現②與⑦兩小節的一問一答,前後對應,從而詳細分析理解中間③~⑥部分化石所説的話,即化石帶給我們遐思的內容,説是詳解,其實也不用多講,關鍵語句的含義,重點字詞的比喻妙用,自然化石帶給我們的'科學幻想就展露無貽。最後,我再補充性的回頭帶一下第一節,介紹四類最早的動植物祖先以及作者疑問開頭的作用。

自以為這樣的構思合理滿意,實際上課過程也如我預料一般順利進行。但是,我的這種出發點錯誤了。對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不能預料也無法意料的。事實上,我讓學生剛翻到新課在自讀自劃自寫的環節中,他們熟悉詩歌的進度很慢。往往超出我預設的時間很久,問了一遍又一遍“好了嗎?”,學生的回答依舊是“還沒”,導致時間拖延。這門課實際上上了一節半。看來。我得加強這方面的積累,多迎合學生的心理(可能也是學生不預習的緣故)。不過,正因多了半個課時。反而有利於我發揮另外半個課時的課堂效率。讓學生及時鞏固,背誦並當堂完成作業本,效果挺好。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關於文言文的講法,思路永遠相同:讀文章、介紹作者及背景、翻譯、內容、思想情感、總結拓展,真的沒有什麼新意。因為文言文似乎總是每一次考試的重點,老師也是特別重視,像我,每一個字詞都希望強調到位。我也深深知道自己的教學存在的弊端,企圖在文言文教學中講得生動形象,讓他們能夠聽得有趣,記得牢固。

課前專門去請教了師傅,她説可以在教學中穿插一下小故事;翻譯的時候講一講人物形象分析或者背景,交叉進行,避免一直講翻譯,讓學生感到疲倦。針對她提出的問題,我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認真挑選了好幾則《閲微草堂筆記》中的小故事,有文言文版的,還有我自己記在腦子裏白話文版的,以備調節課堂的不時之需。事與願違,課堂上還是出現了很多的狀況:

1、對學生的能力估計不足,他們提前沒有將課下部分註釋謄寫在文本內,我在講得時候,他們一直埋頭記筆記。

2、沒有給同學們自己展示的機會,一節課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在講,跟學生沒有進行良性有效的互動;

3、準備的故事和當堂練,課堂上也沒有進行,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梳理文本內容上了;

4、教學過程中情緒不穩定,看同學們一直在記筆記,到後面有些慌亂,部分重點內容就講漏了,而且語氣中已經有了憤怒的情緒;

5、部分同學的`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一組和四組的同學,個別已經走神了。

這一節課下來,我反思了很多,發現在我的語文課上,已經需要同學們靠意志力來支撐了,這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有人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之後喜歡你的課堂了他,哪怕他們一節課只有三十分鐘是有效的,那也足夠他們來學習新的知識了。如何把課堂變得有趣而又不流於形式,我一直在努力,但是期間的度一直沒有辦法把握。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辦法擺脱課本和練習、考試的束縛,沒有長遠的眼光,缺乏對課本宏觀的認識,進一步導致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不到根本,太追求與細微的東西。

突然之間明白,對於一個人來説,比知識重要的是眼光和心胸,我缺少了這個,在教學中就做不到從容,即使準備得再充分,也難塑好課,難像陳家盛老師和師傅一樣,如流水一般浸潤學生,難雲淡風輕地面對考試。想起冰心的一首小詩“牆角的話,當她孤芳自賞時,天地就小了”,我想,雖然我沒有孤芳自賞,但是我的心中應該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和理念,是課程實施的重點,也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實際中不斷探索,尋求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的良方和實踐操作經驗。經過最近一段時間的摸索,我發現,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新教材第一冊展示了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裏,人生、社會、自然……生動優美的語言展現的是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課文如同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發着芳香,等待着我們的學生去盡情享受。那麼,在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走進文本,體驗文本的美味呢?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情感,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使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融於文本之中。我主要着眼於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走進文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具體表現在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及學習責任。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説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同時,如果學生自己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繫起來,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這種學習才是一種自己主動的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

合作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羣體與羣體的合作,對於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開展合作學習,要給學生羣體一個共同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問題能協商解決,能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羣體內的衝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羣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評估,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

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行道樹》這篇課文時,就採用了這種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我首先讓學生自讀文本,用不同的方式讀文本,以前後四人小組為單位研究讀法。結果學生髮現,以前後或左右一排四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分工合作朗讀課文的效果最佳。只見他們一字站立,正符合了一列行道樹的形象,首尾兩段四人齊讀,突出了“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的情感力度,第2、3、4、5段分別由四位同學輪讀,既抒發了行道樹不同的心聲,又展示了學生不同的閲讀的情感體驗。當然也有就以前後兩排為單位進行朗讀表演的,也有兩人一組的、三人一組的。學生的這種自主組合選擇朗讀模式,合作進行表演,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閲讀興趣和朗讀激情。最後,有四個學生主動要求站在講台上,聲情並茂地朗誦出全文,那神態、那氣勢彷彿就是一列行道樹站在那裏,向大家訴説心聲,這組學生的表演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此時,學生已經將自己與行道樹融為了一體,如果學生沒有走進文本、沒有對文本的深入準確的研究和理解,是不可能讀出那意境的。

在此基礎上,學生仍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對文本進行質疑、討論、研究,教師予以少許點撥,學生就可以迅速地完成學習任務了。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已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我來説,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接受,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温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情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第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思想意識可以指導實踐活動。新課程改革又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能力、方法與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第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教學能力全面化、深層次化。通過積極有效的教學實踐,加上後天努力,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設置、靈活的互動設計、情感教學、心靈對話的教學方式等等多樣化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遊刃有餘。

第三、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日益豐富和深化。經驗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人的發展的步伐。

我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學計劃。首先,抓積累、夯基矗開展三字一話、名言積累等活動。其次,重説寫、練能力。通過即興演講、寫心得體會、習作練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説寫能力。最後重運用、拓視野。通過連詞造句、仿例造句及現代文閲讀訓練等方式加以培養。與此同時,我還通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一定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

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説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薰陶。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為以後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矗在總結收穫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第二,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得有偏差。

總結經驗可以充實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覆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黃河頌》是光未然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那是一個民族生死存亡懸於一線的危難年代。詩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站在象徵民族氣節的黃河面前,面對黃河的磅礴氣勢,寫下的詩歌,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自然地會與民族命運聯繫到一起。世人借黃河歌頌我們中華民族頑強奮鬥的精神與不屈的意志。

上課時,我用大屏幕播放黃河的視頻,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感受黃河偉大的氣魄,接着聽課文錄音學習這首詩歌。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詩歌,情感的品味是詩歌學習的重點所在,我讓大家研討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調和節奏,重點研討三個“啊,黃河”部分,區分這三個部分的感情基調和語調,讀出語氣,俗話説:言為心聲,一樣的句子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表達的意思就不相同。詩歌的朗讀語氣得揣摩準確。《黃河頌》句式整齊,相同句式重複多處,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有所不同的。三個“啊,黃河!”所表達的語氣是有所不同的:豪邁—讚美—激昂。採取的方式是個別讀,兩兩對讀,分組讀,齊讀等讀法。通過反覆誦讀,感悟“文化的搖籃”、“鐵的臂膀”、“英雄的體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義,理解了詩人保衞黃河的雄心。

在描寫黃河的部分,我讓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這個環節中,我與全體學生對讀,體會黃河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的氣勢。

在遷移階段,我設計了《我愛你中國》的視頻,讓同學配樂朗誦這首歌詞,也是採取對讀的形式,感情得到昇華,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

這節課不足之處是,先品讀了贊黃河部分,接着又回過頭來品讀描寫黃河的句子,順序顛倒。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學設計應放在第一位。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對於七年級新生而言,文言文是語文學習中的新面孔。如果無法迅即掌握學習文言的入門技巧,或者讓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胎死於初學階段,學生損失之大可想而知。

沈復《童趣》出自《浮生六記》,這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這個二百年前的古人沈復,是一個難得的有“趣”的人。《童趣》文字精練,趣味叢生。緣境入情是激發學生情感的關鍵。如何未成曲調先有情?

魯迅説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學生從教師身邊切實鮮活的事例中最能直接激發學習興趣,對這看似陌生的文言文也能陡增興致。

我力求以最有效的方式讓文言文的春天覆蘇在學生的思維裏。我借鑑了語文教學名家的翻譯口訣:

一針對一線,不增也不減。直譯是原則,意譯莫隨便。

文言單音多,可用雙音換。專名照樣寫,成語不必變。

既要會句式,還要會標點。原文有贅詞,譯文可以免。

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貫穿。是否信雅達,譯完讀三邊。

《新課標》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感同”需要“身受”,只有勾連出自己的.體驗,才能與作者有相同波長的情感共鳴。

文章語言品味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尋讀品味兩個地方,一處是“徐”字,另一處是“鞭數十,驅之別院”。力圖讓文字與形象立體交流,讓觀察與判斷悄然合璧……學生手眼心口並用,和教師一起共同打通着古漢語和現實生活的通道。“徐”的解釋是“慢慢地”。聯繫插圖,讓學生體會這樣的情境:白煙滾滾,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長腿在白煙中亂飛。在作者創設的假象世界裏,是青雲白鶴的精緻,是情味無限的天地。

再看“鞭數十,驅之別院”。“鞭”,乍看讓人覺得心裏恨到極點,可不是,正看得興濃,搖旗吶喊,暗暗助陣,戰局卻無端被攪!但是,“鞭數十”後並非血肉模糊,橫屍現場,而是還能夠被“驅之別院”,可見沒被鞭死,可見那“數十”下並非真的“鞭”打,可見“鞭數十”的工具不是真的“鞭”,而是假想成“鞭”的一根枯草或者一截嫩枝。瞧!是不是趣味無限?別忘了,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驅”,“驅”的意思是“趕”,可見是作者在其身後吆喝着“去!去!去!”,然後受傷又受驚的蛤蟆慢慢爬行至別院去了。若換成一個“甩”字,或是“投”字,爛漫而不失善良的童心怕是尋它不見了,那個中“趣”味自然也散失殆盡了。

把那些寄居在文字沉船上的,也許被遺忘多時,也許被忽略不計的文字,打撈出來,放在陽光下重新擦亮,然後置於學生的眼前。每一個耐人尋味的文字背後,都有一個可以娓娓道來的故事,她們已經等了千年,等待我們用嶄新的視角打量,擦拭,洗滌,等待我們用更鮮活的語言疏解,闡釋,激活。如果不進行反思,或許和許多教師在教授《童趣》一樣,我只會去注意到“怡然自得”、“呀然一驚”這些醒目的詞彙,順利地找出“觀蚊成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卻全然不能在玩味“徐”、“鞭”這兩個太過尋常太過直白的文字中,深深體驗到了一個拿“美容鏡”與“放大鏡”看世界的孩子的童心童趣。

教授國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細心“繪趣”,童心“溯趣”,真是得“趣”不易!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即將結束,在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我來説,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接受,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的積累和提高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反思才能進步,温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情況進行總結如下:

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

經過一個學期自我努力和其他優秀教師的指導,使我掌握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新課程改革又讓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我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二、摒棄舊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我在教學中,改變了自己在以往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角角色;將要講述的內容為自己編好“劇本”,然後自己在講壇上盡情演繹,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充當主角,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演繹,自主、合作、輕鬆地獲取知識。

三、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認為教師如果都不能把課文研究得透徹,那又怎麼能希望學生理解透徹教材呢!開學之初,我備課時,一般都是參考教學參考書,自己思考的部分很少,實施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這個方法行不通。第一、上課的氣氛太沉悶了,我發現我成了一個沒有思想的播音員,上課就只是播送參考書上的講解,學生成了一羣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聽眾。第二、經過測試,學習的效果很不理想,

有的問題儘管我強調多遍,但學生還是會錯。以上的一些問題,使我陷入了困惑中,我也切身到領悟到“教,然後知困”這句話。發現了問題,我就開始尋找出現問題的根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努力思考並向老師請教,終於找到了。在以後上課時,我認真備課,不再是完全依賴教參,而是自己先真正思考,然後在挖掘參考資料的閃光點,並加以運用。上課時,不再是一味地我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討論思考,然後再由學生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我發現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氣氛熱烈了,有的知識點只要我稍微點撥,他們就牢牢掌握了。

四、讓朗讀永駐語文教學課堂。

我發現七年級的學生喜歡語文課文的閲讀。因此為了讓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我就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課文,都是表現愛國主義的作品。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表達,但是要讓學生能領悟其中的深意,那就需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了。在學習了《黃河頌》和聽了都德的《最後一課》後,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感覺有聲朗讀能喚醒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聲朗讀更能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如《黃河頌》,這是一首頌詩,一首向着黃河母親唱出的豪邁的頌歌。在教學時,着手指導朗讀:一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二是把握好朗讀的語氣和語調,三是要讀出雄壯豪邁的氣勢及滿腔的自豪與熱愛。“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這幾句以讓學生帶入了一個波瀾壯觀的境界。尤其三個“啊,黃河”、“文化的搖籃”、“鐵的臂膀”、“英雄的

體魄”、“民族的屏障”學生的內心的豪邁之情被激發了,與詩人達成了共鳴。課堂上書聲琅琅,爭着要表演自己的朗讀。不知不覺一節課過去了,學生還意猶未荊這樣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入情、入境、會心,感受詩歌的意藴、情感。今後我會給學生更多的朗讀的機會,與學生一起在朗讀中走進作者的心靈,與他們一起同歌同悲,同喜同怒,讓朗讀永駐語文課堂。

五、在總結收穫,發現不足

1、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2、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

3、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4、在教學中提問學生的問題不夠精闢。

總結經驗可以充實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覆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七年級語文期中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了七年級1班和2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八年級、九年級年級的教學相比,七年級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七年級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七年級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七年級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七年級年級剛剛從國小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

三、正確處理自主學習和主導作用的關係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説”,“無根據地説”,“任意地説”,“編造着説”,“不負責任地説”,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有條件的。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愛學語文;通過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對學習語文充滿自信;通過在教學中引導、發現,使學生不斷習得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便會落

到實處。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四、要正確處理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關係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閲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五、正確處理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係

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説,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閲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閲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閲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閲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閲讀起着指導作用;課外閲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閲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存在問題及措施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

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麼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這個宏大的主題,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在課上,我並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從客觀上去解説什麼是生命;也沒有以一個演講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給學生講説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語文課標提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不温不燥地引領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通過讀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課教學中我成功地體現瞭如下幾點:

1、充分利用多種學習資料,溝通課內外聯繫,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新課開始,我打開多媒體資料中作者的圖像,讓學生了解作者,調動起學生的情緒。教學中放課文錄音,使學生接收、內化、感悟、理解文章主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訴只會扼殺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創新、去盡情地展示自己。課上讓他們自己先講一講,同桌討論,全班交流彙報,培養學生説的能力和發散思維,使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文並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3、反覆品讀重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覆品讀文中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讀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這節課的很大特點。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一入課,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我感悟。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注意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同時抓住典型語言信息(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為什麼飛蛾求生的慾望使作者震驚?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對弱小的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

在“瓜子生長”這個段落中,在學生品讀的過程中,老師創設了師生對話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最後老師的反詰追問:小瓜子你拼命地衝出外殼,冒出地面,可只能活幾天,你這樣做值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命的價值。學生進入情境,發自肺腑的感受到小瓜子頑強的生命力,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專家説過: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對《生命生命》這一課的教學還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對於教學中如何很好的落實教學三維目標還需進一步實踐、探索。但我一定會繼續努力,因為追求無止境。《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這一教學反思,來!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這是導學技能操練課,為了上好這課時,課前我們分工做了很多準備工作,由選材到構思到設計上課方案到實踐,請教諮詢了很多前輩的意見和建議,在反覆的實踐中完善我們的方案,最後在正式驗收課時,我們2個的臨場發揮都要比之前的實踐要來的好,尤其是我的表現很鎮定,即使在上課時出現了突發事故,也鎮定自如的應對,而學生的表現也比較積極,可以説是比較圓滿的.我們2個都能在既定的時間裏完成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探究,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政節課裏師生關係是比較和諧的.另外,由於備課過程中沒設想到“相”,當有學生質疑它的意思時,我確實是吃了一驚,還好由於基礎比較紮實,我在愣了一下之後能馬上為學生解答,這讓我確信,雙基真的很重要,以後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更加註重雙基教學.

這次技能操練課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前在大學學不到的東西,也讓我認識到你付出了多少就必定收穫多少的道理,我想每個人都要有這樣一個階段,讓自己重新定位評價再認識自己.從教育局教研員的評課看來,雖然我跟宋老師的.導學技能操練課還有很多有待改進完善的地方,可是看的出來,他是相當認真的聽我們上課,可見在本校各位前輩的幫助指點還有我們自己的努力之下,我們收穫了很多讓我們受益終生的東西.

當然,教學是永無止境的課題,作為教者,要想給學生一杯水,首先是我們要有一桶水,經過這次磨練,我相信自己正在慢慢成長,我也知道前面的道路還有很長,可謂是任重而道遠,可是我相信自己在學校各位前輩的關愛幫助下成長的好,而且我也通過這次歷練做好了思想心理準備,迎接新的磨練.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師先引導學生讀題,一讀準“仲”字,二讀好停頓,三讀出感情。

再讀課文。自由讀,讀準字音,指名讀;教師點示,範讀;學生模仿朗讀;教師重點訓練“日扳”“固”“耶”等詞的朗讀。

提問:王安石為何“傷”仲永?

學生回答:“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教師追問:“如何賢?”

學生進一步從第一段裏找依據。教師點示:出身平凡,年齡小,不識書具,書詩四句,自為其名,秀才傳閲,句句寫奇,句句寫賢。

教師再問:“受於人者不至,怪誰?”

學生或説怪父,或説怪邑人,或説怪秀才。

教師啟發:“方仲永自己有沒有責任?”

如此一來,學生的思維得到開闊,也從中懂得了道理。教師再去引導:“方仲永這麼聰明的人不讀書尚且成為普通人,那我們有沒有仲永這麼聰明呀?”

順勢學習最後一段的`最後幾句,水到渠成。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六年級教材,無論是上學期還是下學期,均按“主題單元”的方式分組。上學期八組,下學期六組,上下學期各有一組綜合性學習。每組有課文4——5篇不等,課文中包括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口語交際、習作共12次,有的合有的分,有的提供多個角度。安排有“古詩詞背誦””和“綜合複習”板塊。

六年級教材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選文更多考慮名家名篇:

第一,選入中外名家的作品。如列夫·托爾斯泰、馬克?吐温、魯迅、林清玄、老舍、安徒生、契訶夫、笛福等。第二,選文文質兼美、有一定內涵、漢語表達比較純正、語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點”,能給學生提示一些讀寫方法。在題材和體裁上都注意拓寬,更重視文學味。如《山中訪友》《匆匆》《賣火柴的小女孩》《北京的春節》《窮人》等等。

二、專題更多考慮讀寫點:

從人文和讀寫訓練點兩個方面安排專題,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如:“人生感悟”——閲讀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感受、“民風民俗”——詳寫和略寫、“感受藝術”——展開聯想和想象、“科學精神”——用具體事實説明道理的`寫法等。

三、內容更多考慮過渡與銜接:

第一,內容與呈現方式,向國中教材過渡。如名著長篇《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梗概精彩片段)導讀與鑑賞,擴大閲讀範圍,拓展視野,訓練瀏覽;第二,文體多樣,六年級下冊讓學生初步接觸議論文,如《為人民服務》《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等。

四、體現彈性,留有空間:

略讀課文的安排、閲讀鏈接的呈現方式與用途、古詩詞背誦單獨安排,與國中教材一致為師生拓展閲讀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巨大的空間,可以將凡是與主題相同或相似的材料都精選來為學生所用。

總之,六年級教材選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兼顧學生身心特點、興趣愛好和對人生的感悟等,越來越關注學生與社會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外部生活,體現出高年級學生心理的特點。它使語文課本、語文課堂、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以及其它學科之間的關係融為一體。

結合六年級教材特點,回顧我過去一年的教學,我主要從以下一些方面開展教學:

第一,以語文教材為切入點,從教材引發開去,與其他學科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通過查找資料、參與社會活動等方式,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領域,突破傳統語文教科書的有限空間。如教學專題“民風民俗”時,我引導學生通過上網、訪問、查閲書籍調查瞭解各地的節日習俗、服飾特點、飲食習慣以及民居特色等民風民俗,學完該專題後,我指導學生在校園網的BBS論壇整理、交流,修改完善,一篇完成的習作輕鬆完成,而且也讓孩子們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感受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畫。還如學課文《匆匆》後推薦他們閲讀朱自清的散文集,學《少年閏土》後要求學生讀魯迅的《故鄉》等等,隨着拓展閲讀,學生的眼界明顯地開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