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96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度單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發思考。

師:小朋友們,課桌是你們在學校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知道它有多長嗎?

生:不知道。(先是愣住了,一會兒後有的學生伸出雙手開始比劃,有的學生開始七嘴八舌起來,有的學生瞪着大眼睛直搖頭。)

師:你能借助身邊的工具或物體去比一比嗎?誰來説一説,你想用什麼作工具呢?(啟發出用鉛筆、書、文具盒、手等工具去比。)

師:現在用你選的工具去比一比,開始。(學生自己操作,教師巡導。)

師:請小朋友來彙報一下,剛才你用的工具是什麼,測量的結果是什麼?

生1:我用的工具是手,有五柞那麼長。

生2:我用的工具是數學書,有三本數學書那麼長。

生3:我用的工具是鉛筆,有兩支鉛筆那麼長。

生4:我用的工具是小棒,有八根小棒那麼長。

生5:我用的工具是橡皮擦,有十二個橡皮擦那麼長。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量地很認真!真奇怪,為什麼同樣長的桌子,量出來的結果卻不同呢?(學生一時愣住了,但也有學生踴躍舉手。)

生:因為我們用的工具不一樣。

師:對了,因為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所以得到的結果不同,看來我們需要有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用釐米作單位量長度。(師板書:用釐米作單位量長度,學生齊讀。)

[評:課程標準倡導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情景創設不僅僅是為了激發興趣,更要講究實效性。國小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很短,情景創設等要盡力簡潔有效。本課教師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簡單明瞭,直入主題。]

二、探究新知,建立長度觀念

師:測量長度的時候,常用什麼工具?

生:米尺(教師板書:測量工具:米尺,生齊讀。)

師:拿出你們的尺子,舉給老師看看。(教師出示米尺)你們手中的尺子只是米尺的一部分。請大家仔細觀察你手中的尺子,看你能發現什麼。(學生不由興趣激昂地尋找)

師:説一説,你的火眼精睛發現尺子上有些什麼?(教師出示小黑板上畫好的直尺)

生1:我發現尺子上有一些線。

師:嗯,你的眼睛真亮!這些長長短短的線叫做刻度線。(頓片刻)這些數字所對的線有什麼特點呢?

生:都是最長的線。

師:對,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這些數字所對的線是最長的刻度線。

生:我發現尺子上有1、2、3

師:不錯!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數字,1、2、3

師:比比誰最先發現直尺上最前面的數是幾?

生:是0。(學生爭先恐後地搶答)

師:0,我們以前已經認識了。你們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麼?

生:起點。

師:0所對的這條刻度線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點。1所對的刻度就是?

生:1刻度。

師:2所對的刻度就是?

生:2刻度

師:細心的小朋友還能發現直尺上有一個神奇的標誌字母cm,表示長度單位:釐米。(教師板書:長度單位:釐米cm)

師:1cm究竟有多長呢?同學們猜一猜!(留一點時間給生猜)大家能大膽去猜測,很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教師出示小黑板上畫的直尺)

師:我們剛才認識了釐米,知道了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這一段長1cm。(演示後板書:1釐米=1cm,生齊讀。)

師:看清楚了嗎?比比誰最快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這一段。小朋友們真能幹,能準確地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1釐米了。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哪一段也長1釐米?

生1:我還找到從2刻度到3刻度之間的這一段長1釐米。(生説,師指)

生2:我還找到從4刻度到5刻度之間的這一段長1釐米。(生説,師指)

生3:我還找到從8刻度到9刻度之間的這一段長1釐米。(生説,師指)

生4:我還找到從12刻度到13刻度之間的這一段長1釐米(生説,師指)

師:誰敢接受挑戰?(再一次激發學生求知慾)1刻度到幾刻度之間的長是1釐米?6刻度到幾刻度之間的`長是1釐米?9刻度到幾刻度之間的長是1釐米?15刻度到幾刻度之間的長是1釐米?(要求學生完整回答,答語略)

師:細心地小朋友一定能發現,怎樣的兩個數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生:我發現相鄰的兩個數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師:你們真是細心人!現在我們用小手比劃1釐米,好嗎?

生:好!

師:找出桌子上的這根小棒,它的長度正好是1釐米。咱們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拿住它的兩端,注意手指不能動哦!然後抽開小棒,瞧,兩手之間的距離就是1釐米。(師示範,生獨立操作)

師:用直尺來驗證一下,你比的準嗎?你們覺得1釐米長還是短呢?

生:短。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留一點時間給學生想)睜開眼睛,再比劃一下,這次看誰比劃得最準!(學生比劃,師巡導)非常好!咱們小朋友都能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了。

師:現在請你快速找找,在我們的課桌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生1:方格紙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

生2:鉛筆頭上的擦子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生3:橡皮擦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

師:再找找你同桌身上有沒有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東西?(生馬上像砸開鍋的開水一樣尋找)

生1: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

生2:小手指一節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生3:拉鍊頭長大約是1釐米。

生4:牙齒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

生5:男同學的頭髮長大約是1釐米。

生6:眉毛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生7:衣服上的扣子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

師:那我們的身邊,生活周圍,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

生1: 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

生2: 手機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

生3: 開關按鈕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

生4: 墨水瓶蓋的高度大約是1釐米。

生5: 黑板擦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

生6: 鞋底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

師:大約1釐米長度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找得完嗎?

生:找不完。

師:看來,小朋友都知道1釐米有多長了。剛才有小朋友説到1本數學書的厚度大約1釐米,那2本呢?3本呢?你怎麼知道的?

師:(師演示02)這段長几釐米?你怎麼看出來的?

生:從02這段長2釐米。

師:04呢?06呢?怎麼那麼快就知道是幾釐米了?

生1:我發現中間有幾格就是幾釐米。

生2:我發現從0到幾就是幾釐米。

師:大家都很積極開動了腦筋思考問題並學到了知識。我們認識了米尺,也認識了釐米,在測量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時,可以用釐米作單位。想不想用釐米作單位來測量長度呢?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西師版《用釐米作單位量長度》教學案例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西師版《用釐米作單位量長度》教學案例及反思生:想。

師:坐好的小朋友就一起來玩個簡單的遊戲。

師:先用手比劃這根小紙條,估一估它有幾釐米長?給同桌説説。(學生操作,教師巡導)

師:到底誰猜對了,我們試着用尺子量一量就知道了。測量的時候想一想你是怎麼量的,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準備,開始。(生獨立操作,師巡導)

師:誰有本領噹噹小老師,到講台上來教教大家該怎麼量?(指明小老師教大家)謝謝熊思然小老師給大家做了一次正確的示範!

師:在量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生1:對準0刻度。(教師板書:量:對準 0刻度,生齊讀)

生2:尺子要放平。

師:説得很好!在量的時候先把尺子的一段對準物體的0刻度,再看物體的另一段對着幾就是幾釐米。大家再試一試。(學生不約而同開始再次量起來)

師:有一位小朋友是這樣量的,你們看對嗎?怎麼錯了?那該怎麼做呢?我們一起來幫助他改正錯誤好嗎?大家來指揮喊開始,好了喊停,尚老師聽從你們的指揮。到0刻度了,行了嗎?

師:有了大家的共同幫助,這個小朋友改正了錯誤。為了使其他小朋友不再發生同樣的錯誤,現在誰能再次響亮地提醒大家,在量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對了,量的時候有一點特別重要,一般要對準0刻度開始量,然後再讀另一端的數是幾就是幾釐米。

[評: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師遵循這一特點,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題材引出新知,又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讓學生回到生活中提取相應的數學經驗,把數學又迴歸於生活。]

三、學以致用,鞏固提高

師:現在請小朋友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生:我的數學書的長大約是21釐米,寬大約是15釐米。

師:真能幹!能把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那麼量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

生:對準0刻度,尺子要放平。

師:大家説得很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當裁判官,判斷哪個小動物量的正確?為什麼?(教師用小黑板出示題)

學生學習興趣再一次被激發。

生:學生回答略。

[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量的這些物體的長度,你感覺在生活中屬於長還是短?一般情況下,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米尺作工具,用釐米作單位。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今天我們用釐米作單位量了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那我們要量黑板有多長?教室有多長?操場有多長?該用什麼工具去量,又要用什麼長度單位呢?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會解決這些問題。

【板書設計】

用釐米作單位量長度

測量工具:米尺

單位:釐米(cm)

1釐米=1cm

量:對準 0刻度

【課後反思】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它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本節課主要是使學生認識到測量長度需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知道1釐米的實際長度和釐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比較短的(限整釐米長)物體的長度。並讓學生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到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的習慣。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從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談話引入、探索新知、課堂練習、全課小結等幾個有序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課堂結構完整,環節清晰流暢自然。教師注重藉助教具,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操作法等,抓住學生認知起點,讓學生從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經歷觀察、實驗、驗證等一系列活動獲取知識,培養動手能力,形成認真務實習慣,發展空間感。

設計有效教學活動,建立1釐米長度概念。新課程會考量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必須考慮三個要素,即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習結果,強化學習體驗。在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這一教學重點中,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特點,有效利用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設計了猜一猜,即在腦子裏想一想1釐米的長度;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釐米的長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釐米長度; 記一記,即閉上眼睛記一記1釐米的長度;説一説,即説一説生活中的1釐米。這樣通過猜、找、比、記、説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自主獲得知識,學會運用。通過輕鬆的學習過程讓1釐米的長度在學生頭腦裏烙下了深深的印記,同時也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悦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設計開放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現代數學教育觀把思維教育作為數學教育的潛在目的,把創新教育作為教學的新目標。因此,看一節數學課是否符合現代數學教育觀,一是看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二是看學生活動的創造性。這節課,教師比較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定的開放性的教學內容,激活學生的思維,達到培養創新意識的目標。開課便由自己想辦法量出課桌長度這樣的一個開放式的設計導入。認識1釐米時,教師先後肯定了學生所找的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這一段是1釐米,2刻度到3刻度之間的這一段是1釐米,等等。這也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這些開放式的問題促進了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思維方式的發展。

總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2

用釐米作單位量長度既是學生學習測量長度的開始,也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同時它能為後面學習用米作單位量長度做好準備。

因此,它的基礎性、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本節課的重難點都是讓學生會用直尺正確的測量出物體的長度,使學生認識到測量長度需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知道1釐米的實際長度和釐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學會用直尺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並讓學生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到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的習慣。

所以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側重於引導學生的觀察和操作等實踐活動,藉助直尺對測量方法進行交流。

成功之處: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談話引入、探索新知、實踐體驗、鞏固練習、全課小結”等幾個有序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全課主要由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感知1釐米、認識幾釐米等幾個環節展開,我根據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特點,設計了找一找、比一比、記一記、説一説等活動,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釐米的`長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釐米長度; 記一記,即閉上眼睛記一記1釐米的長度;説一説,即説一説生活中的1釐米。通過這樣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自主獲得知識,學會運用。

不足之處:

1、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耽誤了部分上課的時間,導致最後的練習沒有處理完整,匆忙結束。

2、在備課的時候除了備課還要備學生,還沒有做到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3、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夠豐富多彩,組織教學需要加強。

4、數學的生活化體現不夠,學生興趣不高,這點有待加強。

5、在教學中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不夠,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3

《長度單位》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的一個概念性的認知內容。對於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的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説會感到一定困難。因此,解決困難很大程度上在教學中要取材於生活,密切聯繫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在這次《長度單位》教學活動課中給我以深深的啟迪。長度單位我用了三個課時,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測量來感知米與釐米的區別與聯繫,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實際長度!

教師的精心準備、學生的全員參與,確實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興趣的激發、經驗的積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和樂趣。

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全程參與學習過程,利用操作、比較等手段獲得感性認識,切實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如何讓孩子體驗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學們回家準備回形針、硬幣、圓片、三角形、正方形、捲尺等,用來測量數學書、文具盒、鉛筆、黑板等的長或寬,孩子們都學得很開心且積極主動,我發現到一些後進生的情緒也很高漲。

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易於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學生正是通過擺弄客體而獲得客體的知識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驗證的東西,比老師講解給他們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觀察、操作、討論┉┉是數學活動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給學生創設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他們可以親自進行最廣泛意義的實驗、試驗及觀察,能夠提出問題,並從實踐操作中自己尋找到答案。

“釐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釐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説一説:你是怎麼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的長度。

3、估一估,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

在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學生回家,自主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並將結果記錄下來,回到課堂上交流,達到資源共享,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4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於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於與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很有趣,很好玩……

確實,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一拃長,步長,一庹長等等,用捲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其實,要理解"米","釐米"的概念,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們能既輕鬆又有效地學習知識,建立"米"和"釐米"的表象,合理運用知識,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就應該具有現實性,情景性和趣味性。

反思

我覺得教師要想上好這類課,首先得益於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釐米是長度單位,1米等於100釐米等,學生缺乏對知識的來源,形成的認識,缺乏自己的體驗,因此很難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釐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學習活動的組織,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活動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初步表象。

愛玩,貪玩是國小生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這種天性,在教學中有效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溝通學生情感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繫,教學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説的用實物量,用尺子量,量課桌,量自己的身體,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始終盎然,而這些活動對於他們建立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着重要意義。

二,估測中發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思維經歷着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有助於加深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係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數感,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估計,通過組織學生估測,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展示每個學生的創造性想法,能夠相互借鑑,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實踐中認識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該着力體現生活性。在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學生自主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並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5

這節課時本冊書的起始課重難點是:認識1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正確的用尺子測量長度。

不足的地方:

1.在讓學生理解統一長度的必要性是,沒有讓學生先説出測量的物品而是老師先舉出了例子,之後又讓學生説,最後看書。應讓學生自己看書找出古時候測量用的庹,拃,腳印,這一塊弄反了。

2.在本節課最重點的地方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的時候沒有落實好啊,沒有讓學生感受1釐米,沒有給出1釐米有多長時,就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釐米的長度,導致學生部知道怎麼找,也不知道要找什麼。聽完尉主任的.評課後,覺得應讓孩子知道1釐米有多長後在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釐米,先是有1釐米之後才有的直尺,要讓學生感受到直尺就是這樣的1釐米1釐米的連接起來的,之後要讓學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個1釐米,進一步鞏固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在以後的教學中應一步一步的走把沒一步都落實。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6

新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於“米”或“釐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於他們是新知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繫,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於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綵帶,通過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麼同樣長的綵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釐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釐米。比如1到2、2到3。最後尋找身邊的1釐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藉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釐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為沒有實物投影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釐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採取了自己正確示範、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範、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好之後,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幾點思考:

1、在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學生經歷有多樣標準測量物體的經歷不足。所以反應在作業中,個別學生在數一個物體有幾個正方體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對同一測量標準的必要要體會不是很深刻。

2、釐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7

一: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這節課,一次“不周全面”的情景設計,讓我明白髮展學生的情感遠比發展學生的知識重要。我慶幸自己沒有利用老師的威嚴“遏制”他們當時的“氣憤”,才有了那樣簡單卻深奧的語言,才有了越來越多的孩子願意告訴我他們的真實想法,才有了一些平時不愛舉起的小手如今高舉過頭頂、、、、、、我越來越明白,要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其實很簡單:可能是一句表揚的話;可能是一個關注的眼神;可能是一次對他的微笑、、、、、、

上完這節課,我更加堅定要優待每位孩子的想法,記得有位名師曾説:關注每位孩子,因為你不知道哪朵雲彩會下雨。隨着教學實踐的積累,我瞭解到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長處不同,不要拿常規標準衡量每位孩子。多想想:米有所短,釐米有所長,在良好的心態下就能教好更多的孩子。

二、從實際需要出發,讓學生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教學時,我創設了“我想給同學們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須知道桌子的長和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測量長度的必要性,然後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物作測量標準去量桌子的長,結果量得的數量不一樣,由此引起認知衝突,使學生體會到,要想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8

這節課是用實物(回形針、三角形、小棒)量數學書,文具盒,課桌等物體。這些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到用不同的物品量同一物體,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物體,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課前我把全班分為14個小組,每組4人,活動的學具是統一安排的,每組3種,學生的選擇較多,通過對比,學生的`認知會更直觀。本課的難點是估測,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思維經歷着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為促進學生的估計能力,培養數感,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估計,交流各自的估量方法,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借鑑別人好的方法,比如配套的練習三,我們已經估計到小刀是3個立方體的長度,而橡皮比小刀長一些,於是有小朋友只看“多”的這“一些”是幾個立方體的長度,再把3加上這個“幾”便得出答案,這顯然比重新用立方體去估測要簡單得多,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在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記一記,以明白應用數學的價值。

由於是開學的第一節課,孩子們還處於從假期到學校生活的過渡狀態,學習效果並沒有預設時理想。同時有效地組織課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注入更加生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部分是下節課開始要注意的問題。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9

使學生在認識了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基礎上,能夠熟練地掌握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進率,準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是長度單位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但是,對於這一知識點的掌握過程,學生卻是很容易出現問題的,主要表現為:一是混淆單位之間的進率。如:5分米=500釐米,30毫米=3000釐米等。有些學生很容易把分米和釐米、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與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混淆,錯當成進率是100了。二是沒有準確掌握好單位之間的大少轉換方法。例如:50米8釐米=58釐米等。個別學生很容易忽略長度單位之間的轉化時的乘除進率問題,導致出錯。小單位轉化成大單位時應該除以進率,大單位轉化成小單位時除以進率。三是個別學生會出現在做題時沒有認真審清題意的現象。例如:500克+1500克=20xx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對於涉及計算和單位換算的長度單位計算題目,部分學生容易由於沒有審清題意,只顧埋頭計算而沒有考慮到單位換算而出現錯誤。

針對上述出錯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以下策略:一是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如熟記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進率。1釐米=10毫米 1分米=10釐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等。二是使學生切實掌握辨析清楚相鄰單位間和不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方法,能正確判別它們之間的進率,以確保單位轉化的正確。三是使學生能熟練掌握單位換算的基本方法。即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乘以相應的進率;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除以相應的進率等等。經過嘗試,通過實施以上的教學策略後,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計算準確率明顯提高。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0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過用不同的物品量統一長度,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練習中,先是用同一樣的物品一個接一個擺着量,再是用同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後者有一定的'難度。

課前讓學生自帶的硬幣或曲別針,在活動過程中,感覺操作活動組織還不夠有序。如果能小組活動,教師準備好學具,每組四樣,學生組內每人選一樣來擺,對比起來學生的認識會更直觀,也便於組織教學。

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這也是個問題。

因為活動中,時間不夠緊湊,處理練習時,第二題沒來得及量。第三題學生估測有一定的難度,課上也沒處理完。

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1

本週學習了第一單元"長度單位",學習重點如下:

1.統一長度單位.

在課堂內,我們通過組織孩子們用不同的標準去測量同一長度,

引導孩子們提出疑問:明明是同樣長的物體,為什麼量得的數量不同呢?使孩子們感受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實踐生活中充分感受1釐米和1米的長度.

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充,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於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統一的規定.在課堂內引導孩子們觀察尺子上有些什麼?有刻度線,數字,大格,每兩個數字之間叫作一個大格,像這樣的一樣大格的長度定義為1釐米.在生活中去尋找1釐米,量一量孩子們的每一個小手指,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呢?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1釐米長度的.物體很多很多,1釐米它比較短.

出示米尺,感受1米的長度.用手勢來表示出1釐米,1米究竟有多長.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再拿尺子來準備測量.

3.學習測量的方法.

把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着數字幾.不過,有的物體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數,我們也可以適當地引入小數的介紹,但是不宜過多強調.

4.線段的認識.

線段的認識重點抓住兩個特徵:1直;2有兩個端點.在黑板上畫上一條直線,問:"這是一條線段嗎?"有的孩子説:"是的,因為它很直."有的説:"不是的,它沒有兩個端點.""對,這是一條直線,它沒有兩個端點,它的左右兩端是可以無限延長,我們無法用尺子量出直線的長度.但是,點上兩個端點,就像用剪刀剪下了其中的一段,這就是"線段",線段是可以測量出具體的長度.其實,線段的定義是由直線引出的,直線上兩個點和它們之間的部分叫做線段,這兩個點叫做線段的端點。但是,在低年級階段,我們通過比較形象的語言,比較有趣的比方來引導孩子們理解什麼叫作"線段".

4.學會用尺子畫給定長度(限整釐米)的線段.

畫法指導:畫線段時,注意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是幾釐米長的線段就畫到尺子幾釐米的地方.

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可以發現有的尺子斷了,沒有了"0"刻度了,那又該怎麼辦呢?引導孩子去發現用任意的一個刻度線做為起點,都可以的.如:用刻度"1"為起點開始來起,畫3釐米長的線段,那就1+3=4,畫到刻度"4"的位置,畫完後,記得點上兩個端點,表示這是一條3釐米長的線段,如果沒有點上兩個端點,那你畫出來的就是一條沒有長度的"直線".

5.本週的學習問題:

(1)口算的準確率退步較大.在課堂練習中,我們可以發現有的孩子"口算"退步很大,11-7不記得了,84-8寫出的答案也是非常奇怪,還有100-10等於幾?有的孩子怎麼樣都想不出答案了.這兩週需加強口算的訓練。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2

不足之處:

這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釐米,用尺子量身邊的小型物體的長度基礎上學習的。提出一個問題,黑板有多長,我先用學生尺去量,結果量了好多次才量完,學生一陣噓噓聲,太麻煩了,後來一個學生説她的尺子比較長,是30釐米長的,稍微快點了,但是還是很麻煩。這時學生説,老師不是有很長的尺嘛,還有學生説那是米尺!好吧,就用米尺,結果量出來有4米長。

量黑板是不是應該讓學生來量,老師幫忙。提出除了用米尺,還可以用捲尺,量衣尺測量。

讓學生説説米尺和學生尺的不同用途,學生就説,量大型的物體要用米尺,量小件的物體用學生尺比較好。

詳細認識米尺,也是從0刻度開始的,最多是100釐米,為什麼又叫米尺呢,因為總長是1米,説明100釐米=1米。那麼黑板長4米=400釐米。

用手臂表示1米有多長。當孩子們平舉着手臂,微微向前彎曲,大概就體會到了1米原來是這樣形象的。

第一天忘記帶量衣尺和捲尺了,第二天帶來了,先用量衣尺量腰圍,挑一個胖點的,瘦點的,先教學生怎麼量,然後讓學生給學生量,讓學生給老師量,分別把數據記在黑板上,量了幾位同學後,學生對腰圍也有了大概的印象,再上來一位學生,估計一下,大部分同學都估計得比較合理。因為量衣尺不夠,只有個別同學實踐量腰圍。所以需要佈置到課後作業,讓學生家裏去量。

成功之處:

學習米,釐米,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長度感,即使身邊沒有尺子,也可以大概估計物體一邊的長度。在測量物體長度前先估計一下,以提高估計的準確度。在學生學會了用食指寬度表示1釐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伸開微微彎曲表示10釐米,用兩個手臂平舉微微彎曲表示1米後,就很方便地估計了。

先估計教室長度,估計學生的身高,估計桌子的高度等,然後再用米尺測量。學生興致勃勃,踴躍參與。

課本最後面的做一做,要求量出一根繩子的1米,2米,3米,更加增加了學生對長度的感性認識。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3

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分散地學習了各種計量單位。本單元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總結,使學生對量的的計量知識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感悟計量源於生活。

在這節課中,我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數學生活的原型,充分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計量的產生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便於學生理解看,我將這個難點分解成兩個小難點:

1、什麼是量?

如:表示一枝鉛筆又多長(教師演示),可用1釐米長的一段來計量,量得這枝鉛筆有12段,説明這枝鉛筆的長為12釐米。

2、計量單位是怎樣產生的?

使學生明確:古代(直接比較),現代(選定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計量的標準),這樣就產生了計量的單位。如:一寸、一米等不同的計量單位,給後來人的交易帶來不便,慢慢才逐步統一精確的計量單位。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1、為了使學生知道物體或距離的長短,必須用長度單位(千米、米、釐米)等來計量。同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我讓學生自己描述千米、米、釐米等的大小,並在米尺上指出,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新的知識。

2、為了使學生明確:要表示物體表面的大小,必須用面積單位(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等,接着讓學生聯繫身邊的實際説出1平方千米、1平方米等有多大?使學生在回憶、整理中將所學知識系統化。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因地制宜地確定教學目標。以目標為導向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中能做到將學與練相結合,讓學生在動手參與、合作交流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但自己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不足。今後我將力求做到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精講多練,以練為主,在練中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在練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4

本節課以實踐活動、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具體有以下特點。

一、是用問題引入學習。

上課開始,教師通過“用什麼辦法能知 道黑板的長度?”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知識去進行測量,這 樣既解決了矛盾,又進入了主題,還吸引了學生。

二、是合作學習,探求新知。

此環節分兩步進行,首先是認識米 尺,建立米的觀念。學生在建立米的觀念的活動中,經歷了從直觀(看、 量)到抽象(估、説)這樣一個認識過程,從中體驗到學習探索過程 中的樂趣。其次是用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在本環節教學中放手讓學生 大膽實踐、主動探索,從而總結出用米作單位測量長度的方法。

三、是尊重學生學習方法的自主選擇。

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讓 學生把自己的.操作過程用語言表述出來,從而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另 一方面通過交流,讓學生了解測身高可以用多種方法,從中學會選擇 適合自己的方法,同時感受、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

四、是練習中注意知識的聯繫與延伸。

教學中並不滿足學生測量 活動後正確地填出結果,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觀察、理解知識間 的聯繫。這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5

成功之處:

1、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 讓學生在對尺子的充分觀察中自主認識長度單位, 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 結合想象引導學生自主建立 1 cm 的概念, 並通過列舉生活中的 1 cm長的'物體, 有利於加深學生對 1 cm 的認識和理解,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學生從尺子上找 1 釐米、 幾釐米的具體長度, 以及用手比畫 2 釐米有多長, 使 學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 為下面學習用釐米作單位量長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通過估一估引發認知衝突, 讓學生實際測量體驗用釐米作單位量長度的方法,並與同桌合作量鉛筆的長度, 解決了課前提出的問題, 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加深了學生對釐米長度的認識。

5、學生的學習活動並沒有在這一節課終止, 課後還要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這為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很好基礎。 因為在實際測量中會發現很多物體用學生尺測量會很麻煩, 這就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 激發他們去思考、 去探索。

不足之處:

1、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時, 要求還沒有講清, 學生就開始行動, 導致學生操作時有一些失誤。

2、講解: 你是怎樣測量的? 學生在表達時, 數學語言不夠標準。

3、表達的學生説的時候, 其它學生傾聽不認真, 個個都想説結果一個都沒表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