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小班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4.91K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班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教學反思

小班教學反思1

小班的常規教育

教師在進行常規教育時,首先要明確常規不等於緊箍咒。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被要求排隊的孩子一旦沒有教師的監督,就會橫衝直撞、爭先恐後、難以自控。這説明有些不合理的規則束縛了孩子,教師應當認識到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正確的兒童觀的基礎上制定常規,將其看成保證幼兒身心發展所需的“潤滑劑”。如,教師講故事時,不是讓孩子們排排坐在遠離教師的地方,而是參差不齊地圍坐在教師身邊,氣氛很融洽,關係很親切。用這樣的方式組織活動,孩子們顯得十分愉快,也很配合,這正是良好的常規教育的外在表現。教師應當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景提出適宜的要求。

培養小班幼兒的一日生活常規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常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班級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及幼兒的健康成長,應當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生活常規呢

常規的意義

常規是指幼兒的行為常規。具體來説就是教師將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制定出一系列行為規範,讓幼兒經常固定地執行,從而構成良好的習慣,構成科學的生活秩序。如,幼兒睡眠、起牀、進餐都有固定的時間;幼兒玩完玩具後應當放回原先的地方;吃飯要洗手;水杯應當放在貼有標誌的地方等等。

常規的作用

培養生活規律

從幼兒個體的發展來看,建立良好的常規能夠使幼兒的生活具有合理的節奏,既能使神經系統得到有益的調節,又能使幼兒進取愉快地參加各種活動,促進身體健康。

由於幼兒來自不一樣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兒由於各種原因生活作息沒有規律,而在幼兒園則是按照幼兒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作出貼合科學的合理安排,幼兒生活在其中,就能逐漸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時間觀念和有組織、有條理的辦事本事。

培養自律本事

自律是指控制自我,並遵守一些共同制定的規則的本事。這種本事可經過遵守一日生活常規來逐漸培養,如幼兒在聽故事、進食、午睡或者自由活動的時候,需要控制自我慾念,做到進食不説話,排隊不亂擠,不強搶別人的玩具、不傷害別人等,漸漸地,遵守規則就會成為孩子們的自主行為。

建立安全感

人在一個有規律的環境裏生活才會感到安全,幼兒也是如此,他們喜歡按照必須的程序做事。合理的常規為孩子創造了一種有序的、和諧的生活,他們在心境愉快的情境中自然構成一種貼合其身心發展水平的規則意識和規範行為。

根據小班幼兒的特點,常規應當簡單、明確,適合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僅有適合幼兒的本事要求,才可能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才願意去做。

小班教學反思2

每週星期四的晨間活動是玩拍皮球,這個活動在我們中班上學期的就讓孩子們練習了。可這個活動比較難,玩得很好的孩子不多。還是有大部分孩子不會玩。今日我帶着孩子來到活動場地上,告訴他們技巧後,就讓他們自我去探索、嘗試。一次不成功,兩次;兩次不成功,三次,四次;有的孩子學會了自我用一隻手拍,順利地能多拍幾個;有的孩子兩隻手拍,怎樣也拍不起來?我讓孩子們自我觀察,相互學習。經過多次嘗試,有的孩子發現了其中的奧妙,他們説:“一隻手拍,然後要離身體進點,拍的動作要快,球就不會拍不起來了。”我笑着説:“你們觀察的真仔細,去試試吧!”大家照着一齊練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一些能幹的孩子開心地告訴我:自我學會了,會拍一段時間了。又過了一會兒,又有好幾個孩子説,自我也會了!轉眼間,很快就到做早操時間了,孩子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場地,他們意猶未盡地説“下次,我們還想玩!”我笑着點點頭。

今日不光孩子開心,我也開心,我們班的孩子學會了觀察事物的變化,發現事物之間的不一樣、相同之處。學會運用觀察法,是我們掌握學習的一種方法,我們應當繼續堅持下去,讓孩子們終身受益!

小班教學反思3

小班兒童剛剛從家庭搬到幼兒園。由於年齡小,他們的手部動作不夠靈活。此外,他們的繪畫目的也不明確。他們不知道怎麼畫畫,怎麼畫畫,怎麼把畫畫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作一種遊戲,自由地以自己的興趣作畫。畫的東西不標準。因此,幫助孩子提高繪畫技能,讓孩子學習繪畫的手段,表達內心的意圖是非常必要的。我是在小班教學的繪畫過程中這樣做的

一、激發孩子們對繪畫的興趣。

因為孩子們還小,對繪畫一無所知,所以他們只能用鋼筆塗鴉來反映他們的快樂、憤怒、悲傷和喜悦。有了這樣的經歷,他們逐漸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這個時候,老師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什麼,也沒有必要強調孩子是否喜歡畫畫,因為很容易使孩子對繪畫失去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引導、關心和培養他們。提高孩子們的興趣,比如為孩子們提供各種繪畫工具和材料,讓孩子們在高興的時候隨時挑選自己喜歡的材料,自由地繪畫和表達。老師應該經常鼓勵孩子們“畫他們喜歡的”,這樣孩子們就可以自由地畫畫,感受藝術活動的樂趣。

二、瞭解繪畫工具和材料。

在兒童繪畫中,我們不能只使用一種繪畫工具進行繪畫,這很容易導致兒童缺乏新鮮感。因此,每一位繪畫老師都應該在繪畫課上努力讓孩子們感到新鮮和好奇。一開始,我讓孩子們用水彩筆學習繪畫。當孩子們對水彩筆有了必要的瞭解後,他們在使用水彩筆時會感到不耐煩。此時,教師不得不更換其他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棉籤、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板等,讓孩子感受到繪畫工具的多樣性,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繪畫興趣。

三、學習簡單的繪畫技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向孩子們傳授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比如小點代表花、草、樹幹,橫線代表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孩子們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然後逐步畫欄杆、格子、房子,讓孩子們逐漸掌握一些基本的筆和控制筆。

四、利用童謠和故事材料調動兒童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童歌曲和故事能喚起兒童的情感共鳴,給兒童以美好的享受。利用生動、生動、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童歌曲和故事,使教學成為一種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集中兒童的注意力,使兒童易於理解和掌握。

v.舉辦畫展,注重作品評價,給予表揚。

每次孩子們完成作品後,我會把他們一個個安排在室內,引導孩子們觀察、分析、評價每個孩子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孩子們生動直觀地欣賞作品。正如俗話所説,“我們必須;好孩子會受到表揚&因此,孩子們的作品如果好就應該受到表揚,而那些不好的應該首先受到表揚。同時,機智地提出缺點,然後表揚。讓孩子在表揚中得到提高和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齡人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高。然後繪畫會在他們心中昇華。

小班教學反思4

認識長短小班教學反思的內容有哪些?認識長短小班教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體驗學習的快樂。認識長短小班教學反思是對教學過程有哪些地方做不好的進行總結。

在孩子的周圍生活中,長和短的物體隨處可見,如户外活動時的繩子、畫畫用的油畫棒等,在進行語言表述時,孩子們一般都會把生活中知道的經驗直接進行判斷:這個長,那個短。依據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在開展數學《認識長短》教學活動中我利用小班孩子學習的年齡特點,通過創設情境以及實際操作比驗的方式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自主學習,獲得經驗。

首先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為:1.通過對應比較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體驗學習的快樂。2.在操作中學習比較物體的長短,找出最長和最短。

其次在教學活動中先以進入 “紙條城堡”導入,把長短和顏色不同的紙條送給孩子們,引導孩子們通過觀察認識長短,在孩子們做出初步判斷後及時進行比較長短的經驗梳理——比較物體的長短需要把一端對齊才可以,並進一步啟發引導幼兒在3張紙條中找出最長和最短。隨後讓孩子們繼續進行“比較長短”的遊戲,通過紙條比較以及花片拼比較兩個實踐操作環節,在兩次遊戲中讓孩子們運用之前獲得比較長短的經驗來完成遊戲任務,在獲取遊戲樂趣的同時進一步體會比較長短需要在一端對齊下進行。

最後的操作比對:選擇一種顏色花片進行拼插操作環節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孩子們不僅能很好地操作,而且在操作中對顏色選擇和長短比較也能很好地進行,整個活動激發了孩子們參與的興趣,讓孩子們在主動參與中學習、體驗並獲得經驗.

附:認識長短小班數學教案

【目的要求】:

1、在遊戲活動中通過對應比較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

2、在操作中學習比較物體的長短,找出最長和最短;

3、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具準備】:

1、教具:長棒

2、學具:

(1)、長棒

(2)、長短一樣的3根鉛筆

(3)、長短不一樣的3根吸管

(4)、長短不一樣的3條毛線

 【教學過程】:

一、預備活動:

走線:學生隨着優美的旋律輕輕地走在線上。

二、以“長棒城堡”引入活動。

1、感知長短。

師:小朋友們,歡迎來到“長棒城堡”!今天是長棒國王的節日,我們的長棒娃娃已經等候多時了。

師:長棒過歡慶節日。看他們多高興!這些長棒哪裏不一樣呢?(教師引導幼兒説出“長短”的不同)

2、認識最長和最短。

師:三根長棒娃娃誰最長呢?(教師引導將“長棒”一端對齊進行比較,找出哪根最長哪根最短。)

三、出示鉛筆、吸管、毛線,讓學生找出最長和最短。

師:咦,鉛筆朋友、吸管朋友,還有毛線朋友也來比長短了,請

小朋友幫忙找找看誰最長,誰最短。你怎麼知道?用什麼方法知道的?

四、學生操作:

1、教師提出要求:

(1)、比較時一定要將長棒一端對齊進行比較。

(2)、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出哪根棒子最長;哪根棒子最短。

五、遊戲活動:比一比

師:盛大的舞會就要開始了,請小朋友們每人邀請一根長棒娃娃一起跳舞吧。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並要説出:我的最長(短)。

六、收拾學具,活動自然結束。

師:長棒娃娃要回家了,現在請小朋友輕輕地把它們送回家吧。

小班教學反思5

今日上午走進了小二班日常教學調研,張教師帶班。她是去年8月來我園工作的新教師,正如她所説,從開始的迷茫、鬱悶、忐忑不安到和平、喜悦和充實。一年來,她在不斷的歷練和成熟。所以,感覺她的帶班多了一份從容,少了一份不安或不知所措。一個半天,她帶領着孩子晨間活動、團體教學、户外遊戲,利用創編的小故事《小椅子》來對孩子常規教育。儘管也有個別孩子調皮的,但她已經能夠控制大局面,每個環節還是比較流暢。看着她的變化真為她高興。

下頭就兩個教學活動,提幾點提議,期望張教師再接再厲,讓自我在教學方面更出色。

教學活動一:數學活動《樹葉媽媽和孩子》

教學一開始,教師問:“你明白樹葉是什麼顏色的嗎?”孩子們都能夠大膽表達,異常是一個孩子回答的很好:“我看見紅色的樹葉,那天在下頭的時候我看見大的紅樹葉。”這時教師要及時表揚、肯定。講得好又有教師的及時迴應,那以後孩子的表達慾望會更強烈。讓每個孩子拿一片樹葉的時候,有點亂。教師能夠以遊戲的口吻説:“秋天到了,樹葉從樹上慢慢飄落下來了。”(這時教師輕輕地從高處散落樹葉,不能很興奮地從下往上拋樹葉)之後,再請小朋友每人撿一片樹葉寶寶。另外,樹媽媽和樹葉寶寶做遊戲共做了6遍,有點多,有時需要見好就收。

教學活動二:美工活動《片片樹葉》

手工活動在一開始的導入語很自然、貼切,教師的講解也很清楚。能夠異常強調把樹葉寶寶送到樹媽媽的懷抱,如果這個不説,小班的孩子很容易貼到外面去的。就是教師問:“樹葉寶寶都擠在一齊了,想個什麼辦法把它們分開呢?”教師直接自我回答了。這個時候要留點時間,讓孩子動動腦筋,相信孩子能夠想出好辦法的,如果想不出好辦法,教師再告訴孩子也不遲。

小班日常教學反思(二十):

在《切水果》此次活動中,我們選擇的水果都是一些幼兒十分熟悉的水果。在這次活動中,經過讓幼兒觀察各種水果的外形特徵以及教師的引導,使幼兒主動參與體育遊戲,並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奔跑、追逐的樂趣,所以,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徵設計了本次體育活動,儘可能的為幼兒供給思考、嘗試的機會,不斷開展他們的想象空間,發展他們的智力水平。

孩子們玩得很盡興,運動量也到達了小班年齡段的標準,在遊戲中孩子們玩的`興致很高,活動目標完成得比較順利。

在活動中部分孩子有點放飛自我,沒有遵守必須的遊戲規則,這對體育活動而言是很危險的,幼兒沒有必須的規則意識,這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幼兒對這方面的引導滲透。讓幼兒明明白做任何事都有必須的規則。使的以後進行其它遊戲活動也更順利安全。

小班教學反思6

《蘋果豐收了》這一活動屬於數學中的分類活動,主要是為幼兒以後理解數概念作心理準備。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遊戲的形式展開活動,從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出發,在動動、玩玩、做做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辨別紅、綠兩種顏色,並進行歸類,逐步積累類的經驗, 從而提高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並在活動中鍛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根據這一活動的設計理念,我將活動的目標定為:一:能區分紅和綠兩種顏色,並能把相同顏色的蘋果放在一起,二:愉快地參加摘蘋果、送蘋果的遊戲活動,對數學活動產生興趣。活動的重點是讓孩子通過遊戲區分紅和綠兩種顏色,並能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表述出來,難點則在於將不同顏色的蘋果分類投放。

活動一開始我將幼兒帶到兩棵結滿紅蘋果和綠蘋果的蘋果樹下,讓幼兒説説他們看到了什麼,以此讓他們區分紅和綠,然後通過摘蘋果的遊戲激發他們的興趣,這一環節中幼兒表現出的興趣很高,紛紛跑到樹下摘了一個自己喜歡的蘋果,且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表述出自己摘的是什麼顏色的蘋果,只有少數孩子的膽子還沒有放開。第二環節是請幼兒將摘到的蘋果按不同的顏色分別送到汽車和火車上,通過送裝蘋果的遊戲幫助幼兒積累有關類的經驗,採用這樣的方法,人人都能積極的參與其中,個個都能動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積極性極高,一點也不感覺到枯燥。這個環節中只有三個蘋果送錯了,但在同伴的幫助下,送錯的蘋果很快就被糾正了過來,孩子們有了初步的關於類的經驗。活動的第三環節是讓孩子再次進行摘蘋果、送蘋果的遊戲,並且加大了活動的難度,允許幼兒摘一個或者兩個自己喜歡的蘋果,能力強的孩子可以摘了兩個蘋果,並將不同顏色的蘋果送裝到不同的地方,能力弱的孩子則可以摘一個蘋果,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孩子由易漸難的進行遊戲,他們在第一次遊戲中積累的有關類的經驗得到了鞏固,而且也能用較為完整的語句表達操作的過程,有的説:“我摘了一個紅蘋果”,有的説:“我摘了一個紅蘋果,一個綠蘋果”,不同能力孩子的經驗都有了提升。

可以説整個活動的目標基本都能達成,但有兩個不足的地方:第一就是教師還應加強孩子的常規管理,對每一環節完成之後孩子接下去應該做什麼提出更為明確的要求,這樣孩子們的精神會更加集中,課堂秩序也會更為有序。第二就是教師的教具製作應該考慮的更為周到,要方便幼兒摘去和貼放。否則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從而影響整個活動的的效果。

小班教學反思7

陳鶴琴提出: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幼兒音樂活動是一種有聲音、有情趣的藝術活動。經過讓幼兒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過程中,讓幼兒去體驗音樂,去感知音樂,去表現音樂,從而獲得很大的歡樂。讓幼兒在趣味的音樂活動中實現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標,這是我們教師應當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

小班孩子很容易被一個故事,幾張圖片吸引,所以課前我根據歌曲資料準備了富有童趣的圖片來調動幼兒的興趣,這節首歌曲歌詞簡單,主要難點在最終一句"汪汪"兩聲叫,大多數幼兒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我,原因有:一,我沒有給幼兒一個開始口令,所以導致幼兒在"汪汪"兩聲中聽上去有參差不齊的感覺,聽上去有的幼兒多叫了,其實是有早叫晚叫區別在裏面。二是在教具的準備上,如果我能夠經過教具用一些延長音的標記,經過指圖來讓幼兒明白最終第二句的實值。因為幼兒記憶歌詞的方法主要有動作和圖片。

幼兒是天生的表演家,課上,幼兒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創編了歌詞資料的動作,同時作為教師也要富有一個童真,完全融入到幼兒中去。小班上學期幼兒年齡小,剛入園很多幼兒還不願意表達自我的想法,這就需要教師自身語言和體態的魅力,鼓勵幼兒歌唱,能夠採取不一樣形式的練習演唱,活動中,我沒有研究到幼兒掌握情景,聯繫的次數太少,如果形式再多一點,我想效果會好一些。切忌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唱獨角戲。

孩子最愛的莫過於遊戲了。孩子天生喜歡遊戲,她們會沉浸在遊戲情景中去,當然教師也要參與到遊戲中去,活動中我先是自我當"小花狗"幼兒當"肉骨頭"和幼兒一齊遊戲,讓我和孩子們進一步零距離接觸,然後是請幼兒自主的選擇主角遊戲,看着孩子們開心的樣貌,我想這才是活動的重點吧——讓幼兒愉快的參與活動。

小班教學反思8

這是一節小班的健康活動,主要是為了幼兒瞭解吃蔬菜的好處。大多數幼兒不愛吃蔬菜,覺得蔬菜不好吃。在這節活動中,我首先讓幼兒觀察蔬菜的顏色、形狀,以此來吸引幼兒對蔬菜的觀察及討論,讓幼兒從地裏長出來的菜我們都叫蔬菜;並讓幼兒知道蔬菜裏有很多營養的東西,能幫助我們長高、長漂亮,並幫助我們消化;這個活動的目標就達到了

通過讓幼兒品嚐各種蔬菜來引出活動主題,然後老師引導幼兒認識這幾種蔬菜,比如:白菜、胡蘿蔔、西紅柿、芹菜等各種蔬菜。通過幾個小事例的分析,讓幼兒知道吃蔬菜的好處,鼓勵幼兒要多吃蔬菜,吃蔬菜對我們身體有益等。

但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在介紹蔬菜的時候,如果能加入“小動物”就更好了,幼兒就更有興趣,更容易認識蔬菜。比如:小白兔最愛吃胡蘿蔔,因為胡蘿蔔又甜又脆又解渴,小白兔每天都要吃它,可好吃了!小朋友吃胡蘿蔔可以保護眼睛,有故事情節幼兒才會更感興趣,還有一點不足之處就是在這次活動中沒能為幼兒準備各種蔬菜讓幼兒親自去品嚐,但是在午餐的時候明顯感覺以前不吃蔬菜的寶寶也吃的很香,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一定會注意每個環節,力求做到讓每個幼兒都感興趣,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

小班教學反思9

“下雨嘍!”孩子們開始扭動自己的身體,手指兒做着雨點狀。“太陽出來了!”瞬間雨點兒停止一個個可愛太陽娃娃出現在面前。看似簡單不斷反覆着的遊戲卻讓大家玩得樂此不疲。

分析:

小班的孩子易掌握單一的動作,而技巧性動作難以接受;他們喜歡玩同一類遊戲尤其喜歡角色化的遊戲內容,不喜歡玩角逐、競賽、運動量大的活動,以獨立運動為主。結合實際確有如此感受。《太陽和和滴》就是一則角色化的體育遊戲,成人看似簡單卻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他們把自己融入到了雨滴和太陽的角色中,感受着不同角色的不同動作。

所思所悟:

情景性體育遊戲是指幼兒在有情景的環境創設下開展的運動性遊戲。布魯納曾經説過:“任何教學形式都沒有情景教學來得直觀、深刻。”的確,情景化的教學方式對低齡幼兒尤為重要。因為具有一定情景的遊戲,不但趣味性強,而且能讓孩子迅速進入境界,進入角色,既給他們以可感性,加深記憶,同時又可提升運動興趣。因此,以情景式的體育遊戲來吸引低齡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遊戲,努力做到以情景遊戲為基本活動。使幼兒在情景遊戲中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對體育的興趣。這是幼兒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的基礎,也是幼兒在遊戲中獲得運動興趣的先決條件。

體育遊戲採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不僅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還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我們要從幼兒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為孩子們創設寬鬆、愉快地遊戲氛圍。

小班教學反思10

《含羞草》是二年級第二學期第七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文章採用前後對比的手法,通過含羞草在一年四季中與月季花、荷花、菊花、紅梅樹的對比,使它從得意到含羞,正確認識了自我,得意草也因此更名為含羞草。作者通過這樣的寫作方法,同時把月季花、荷花、菊花、紅梅樹的特徵也寫得清請楚楚。當然,文章所藴含的道理也就不寫自明瞭。

對本課內容的學習,我主要抓住字詞和閲讀教學展開,通過學生朗讀體會,語言的訓練,深入地理解課文,理解文章的內涵。因此在教學中,我着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字詞教學,各有側重

從一年級開始,學生就學習了好多識字的方法,到如今,他們已具備較強的自主識字的能力。因此,本冊教材雖然仍有相當大的識字量,但這種識字與一年級的識字有着本質區別,學生完全可以憑着已經掌握的識字方法和識字能力自主識字。而且,二年級的教學重心已逐步由識字向閲讀過渡,識字是為了更好地閲讀,所以,本課識字的途徑主要通過生生間的交流、互動,把識字與學習課文結合起來,在字音、字形、字義方面各有側重地展開教學。如:“婀娜多姿”的“婀娜”兩字,學生很容易讀錯,在教學時就注意正音,開一列小火車讀一讀;“寒磣”的“磣” 單個字讀的時候讀第三聲,而組成詞的時候讀輕聲,説説它的反義詞,理解它的意思;“翠”這個字上半部分的羽字頭,和“羽毛的羽”寫法不一樣,因此重點進行書寫指導;“色彩斑斕”一詞讓學生通過説話訓練,懂得它寫出了花的顏色燦爛多彩; “不畏嚴寒”則在理解“畏”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行解決。

二、朗讀中理解與感悟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彙,陶冶道德情操。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有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引讀、總結時的朗讀等等。我們常説:讀書千遍,其義自現。通過這樣的各種形式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出他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三、 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在重視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同時,我還重視語言的運用。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處的説話練習,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教學1——5節時,我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説説含羞草為什麼常常自我陶醉、得意洋洋?還要學生展開想象,説説除了課文中講到的以外,還有什麼原因,幫助學生理解之所以稱它為 “得意草”的原因;又如:在教學6——9節時,要求學生用“什麼季節,得意草和誰相比,覺得怎麼樣”的句式,感受得意草由得意轉變為羞愧的經過;還要學生通過想象説話,理解菊花的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最後要學生利用積累的詞語介紹自己喜歡的花。總之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想象、説話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力求做到以學生髮展為本,給學生創設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能在課堂中使學生學到一點知識,發展一點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成功的喜悦,發展個性、張揚個性。

但是,由於準備不夠充分,加上自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對時間的把握不夠合理,顯得前鬆後緊,也正基於這個原因,朗讀也不夠盡興;另外,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學的內容過多,也使得本節課的教學顯得更為緊張。我想,捨得放棄,合理地設計訓練點,合理地把握教學節奏等,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班教學反思11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由於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塗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中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塗抹,畫出的物體不太規範,因此,幫助幼兒提高繪畫技能,使幼兒學會繪畫的手段,表現他們內心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教學的繪畫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由於幼兒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塗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着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些什麼,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為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提高幼兒的這種興趣,如:為幼兒提供各種繪畫工具、材料,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塗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認識繪畫工具及材料

幼兒繪畫中,不能單一隻用一種繪畫工具來做畫,這樣容易導致幼兒沒有新鮮感,因此每次作畫教師儘量要讓幼兒感到繪畫課的新鮮和好奇。剛開始我讓幼兒先用水彩筆學畫畫,當孩子對水彩筆畫有一定的瞭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教師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棉籤、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盤等。使幼兒感覺到

繪畫工具的多種多樣性,使幼兒對繪畫興趣進一步提高。

三、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幹,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

四、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五、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説:“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 窗體底端。

《瞭解居住的地方》是一節以社會領域為主的小班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引導幼兒初步瞭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環境,知道自己家的地址,從而激發幼兒對居住地周圍環境探索的興趣。

在本次活動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首先請爸爸媽媽幫忙在家中告訴幼兒自己家的準確地址,並在回家的路上對自己家周圍的環境進行觀察,初步瞭解自己家周圍的環境,從而為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活動過程中,我的導入環節新奇有趣,利用走迷宮的形式導入,熊寶寶玩累了想要回家休息,可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請小朋友幫忙,幼兒對活動充滿了興趣,通過小朋友幫助熊寶寶回家,引出幼兒對問題的思考:為什麼熊寶寶會不了家了?從而引出主題:對自己家周圍的環境不瞭解,不熟悉。在展開環節,我通過一連串的提問:你的家住在哪裏?住在幾樓?你家附近都有哪些環節設施場所?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並且在這一環節對幼兒進行適時的鼓勵,這種對幼兒的肯定讓幼兒充滿了自信,我的充分提問讓班級中幾乎大部分幼兒都有機會進行表達,注重了提問面向全體和對幼兒的鼓勵教育。然後,我出示一些幼兒常見的場所圖片,如:診所、學校、飯店、廣場等,聯繫了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此外,我還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我為每一名幼兒都提供了一張場所圖片,請幼兒找一找、圈一圈,從中找出自己家周圍的場所,並且進行標記,從而讓幼兒的知識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加深。幼兒的最喜歡的就是遊戲,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在活動中也為幼兒提供了遊戲:帶路。讓幼兒在快樂的遊戲中內化了對周圍環境的探索興趣。最後,我請幼兒欣賞我們生活的城市濟南一些有特色和著名的場所風景設施等,讓幼兒的認識得到擴大和提升。

本次活動物質準備充分,活動前的準備體現了家園共育和家園合作,活動過程中關注全體幼兒的均衡發展,環節緊湊,過渡自然。注重提問面向全體,能夠聯繫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遊戲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完成了教學目標。我覺得不足的是活動氣氛平淡,應該再提升一下課堂的活躍氣氛,教學過程平穩,缺乏亮點。其次,沒有動靜交替,缺乏互動環節。另外,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這都是我今後應該注意和學習的地方。

小班教學反思12

在百花藝術幼兒園看到一位老師上了這節課,感覺幼兒的興趣都很高,課堂氛圍很活躍,而且這個教案本身的故事內容很簡單,裏面的句子大致是相同的,形聲字“啊嗚——咕嘟”給人一種幽默的感覺,非常有趣,並且結合觀看小電影形式,又加深了幼兒的記憶。因此,我選擇了這節課作為我的彙報課教學,希望幼兒在觀看畫面時,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察、猜測和想象,體驗圖畫和語言的趣味,對閲讀感興趣。與此同時,希望給幼兒開來更多的新鮮感。

在準備這節課時,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是沒有教本,其次是課件中的小電影放不出,最後是時間緊張,未能試教。考慮到種種原因,包括自己對這節課的喜歡,最終還是選擇了這個教案,只有通過其他方式讓幼兒喜愛並接受。

結束這堂課後,發現自己的教學存在一些優勢和不足,下面就讓我細細地説説吧。

一、自我認可,發現亮點

每堂課結束總會有一些優勢與不足,就放任下,先説説自己認為的優勢吧。首先,我認為這堂課一開始自己心裏很放鬆,一點都不緊張,不起以前好了很多,心理素質方面在不斷進步;其次在迴應幼兒方面顯得更自然些。在幼兒多次舉手時,可以讓她把機會留給其他小朋友,在沒有舉手就搶答時,告訴他老師喜歡請坐着舉手的小朋友等;再次是教學中的靈活應變,原本在“發現香蕉”時的這個環節要與幼兒有一個互動,但因為圖片點擊太快了,把這一環節遺漏了,於是在上到“發現葡萄”這一環節時,我再次放入了師幼互動;最後是堅定的判斷力,原本設計的結尾在教學中被我否定了,直接在完整閲讀後以簡單的想象畫上句號,眼看時間超出了範圍,只能換種方式結束,但我不敢肯定這是好還是不好。

二、自我剖析,找出缺點

首先是我的聲音還是太輕。平時佩戴了耳麥,這次忘記了是一個疏忽,以至於有的幼兒注意力不夠集中。

然後是圖片過度太快。在理解第一張幻燈片後,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幼兒緩過神來,直接開始進入第二張幻燈片的理解中,幼兒的思緒一下子拉到了另一種狀態,導致幼兒“左顧右盼”,反應不過來。 其次是對詞句的強調不夠。在形聲字“啊嗚——咕嘟”中,應該強調幼兒學會這四個字,但我卻只是做了兩遍,讓幼兒學了一下,並沒有特別説明,沒有任何要求,只有個別認真聽的幼兒記住了。

再次是語音組織能力欠缺。在教學時,某些時候想講一句話,卻把這句話倒過來講了,在重新組織時一緊張,不僅自己覺得拗口,孩子也不是很理解。

最後是有幼兒的紀律未能完全掌握。幼兒在學習中對股市產生很大的興趣,都爭着回答問題,“我來、我來……”把手舉得高高地,這自然是一個好事,但由於搶答的幼兒較多,都紛紛跑出了座位,一下子紀律方面產生了問題,給人一種“亂”的感覺,不是很有序,再加上聲音很雜,顯得教師六神無主了。

結合以上幾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考慮得更全面。自身條件(聲線)雖然不能改變,但我會利用其他器具,儘量做得更好;課件方面,我會通過動畫、聲音等製作更新穎的畫面,可以利用或製作的教具劑量利用起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對幼兒的表現可適當給予鼓勵和表揚,維持幼兒的課堂紀律。

一次教學既是給自己展示的機會,又是給自己鍛鍊的機會,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會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自己學會如何應變,並且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完善自己,向更完美的課堂邁出自己輕盈地步伐。

我相信在下次的繼續教學中,我會表現地更加出色!

小班教學反思13

聽説遊戲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語言教育活動,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提供了某些特別的機會。利用聽説遊戲活動的開展,發展幼兒的語言學習,為他們語言能力的整體提高、為良好習慣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送南瓜》這個遊戲中,目標是着重讓幼兒練習發出帶有n、l兩個音的“奶奶、南瓜和籃子”等字音;初步學會用禮貌用語稱呼“您”與“您好”,並把這些學習任務變成了遊戲規則:遊戲時每位幼兒手拿籃子,邊念兒歌邊走到南瓜地裏摘一個南瓜,每次只能摘一個南瓜,摘完南瓜往回走到老奶奶那裏,將籃子裏的南瓜送給老奶奶,並大聲地説:“老奶奶您好!這是您的南瓜。”

活動的開展是採用情境法,創設了一個遊戲情境,用生動感人的老奶奶角色扮演吸引幼兒,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再從打招呼中幼兒練習了“奶奶”和“您好!”;從打招呼——給奶奶送南瓜,送南瓜時要説“奶奶您好!這是您的南瓜。”——利用兒歌替換送給奶奶不同的物品。一環扣一環,過渡自然,每個環節都圍繞活動目標展開。

本次聽説遊戲《送南瓜》中的巧妙的設計激發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幼兒與環境、幼兒於幼兒、幼兒與教師之間都產生了積極有效的互動,使他們的“聽”和“説”都能處於積極狀態,用吸引人的玩教具,活動的變化,提問的技巧等,提高了幼兒語言活動的積極性。

拓展:送南瓜小班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區別並練習發出n.l兩個音。

2、要求幼兒聽懂並理解簡單的遊戲規則,初步學會用禮貌用語稱呼“您”與“您好”。

3、鼓勵幼兒大膽參與遊戲活動,感受遊戲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老奶奶頭飾

2、南瓜教具若干,籃子3—5個

活動過程

1、設置遊戲情境

(教師帶老奶奶頭飾像幼兒問好,請幼兒發準“奶奶”的音)老奶奶年紀大了做事不靈活了,我想請小朋友們幫助老奶奶把種在地裏的南瓜運回家。

2、交代遊戲的玩法及簡單的規則

要求幼兒手拿籃子,邊念兒歌邊走。兒歌唸完後必須站在某一幼兒面前,然後將籃子交給她。交換位置後遊戲繼續進行。聽到“老奶奶來了”的聲音後,幼兒應將籃子裏的南瓜送給老奶奶,並大聲地説:“老奶奶您好!這是您的南瓜”

3、教師參與並引導幼兒遊戲

(1)教師帶領幼兒學習遊戲兒歌,重點幫助幼兒發準“奶奶、南瓜和籃子”等字音。

(2)教師裝扮小朋友,邊念兒歌邊送南瓜,將籃子送給一位能力較強的幼兒。遊戲開展2—3輪後,教師發出指令,幼兒聽到指令後將南瓜送給老師。

4、幼兒自主遊戲

教師請3—5位幼兒給奶奶送南瓜,請一位幼兒扮作老奶奶。開始玩,其他幼兒念兒歌。

小班教學反思14

區域活動時,孩子們都全身心的投入了遊戲中,突然自然角傳來一陣吵鬧聲,。我趕緊過去弄清楚吵鬧的原因,原來巖巖小朋友把小雞放在盛水的盆子裏,劉偉、鑫鑫在阻止他。盆子裏的小雞凍得渾身發抖,雞毛一縷一縷的貼在身上。我奇怪的問巖巖在幹什麼?他理直氣壯地對我説:“媽媽經常給我洗澡,洗完澡後很乾淨、很舒服,小雞從來不洗澡,肯定不舒服,我想幫小雞洗洗澡。”再看看小雞,已經奄奄一息了。儘管我和孩子們極力搶救,小雞最終還是死了。孩子們都埋怨巖巖,巖巖也難過地留下了淚。

我和孩子們把小雞埋在了幼兒園後邊的樹林裏,我在表揚巖巖是一個講衞生的好孩子的同時,組織孩子們討論:小雞為什麼會死?給小雞洗澡應注意什麼?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討論着自己洗澡的過程,巖巖來到我的身邊對我説:“老師,下次給小雞洗澡時,我要用温水,洗完後用毛巾把它包起來,再放到太陽底下曬一曬。”我滿意地點了點頭。

孩子們對任何東西都充滿好奇,對小動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由於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不足,常常好心辦壞事,教師應對他們學會理解寬容,並進行引導。

小班教學反思15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不在是依念親人的孩子了,偶爾還學會了關心別人,有時候,還很自豪地説:“我長大了,我會幫助別人了。”是的,過了一年,孩子們似乎長大了,可是,對自己的外行特徵、屬相以及家庭成員還不太清楚,為了讓孩子能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及樣貌,我開展了《我的故事》這一主題活動。

首先,我從孩子的名字開始,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對孩子逐一採訪,孩子們很樂意説出自己的姓名及屬相,啟發孩子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及屬相,採訪結果我發現我班幼兒有兩種屬相,分別是屬豬和屬狗的,為讓幼兒能記住自己的屬相,我邀請相同屬相的幼兒一起表演,如模仿叫聲、動作等。

其次,我注意到孩子特別喜歡做各種表情,偶爾會給你一個調皮的鬼臉,特淘氣。於是,我通過讓幼兒照鏡子,認識自己的五官,並能做各種各樣的表情,在此基礎上,啟發幼兒運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現不同的心情,並學唱《表情歌》。在《笑臉娃和哭臉娃》中,讓幼兒知道笑與哭是人常見的情緒表現,教育幼兒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時,不要哭鬧,不要亂髮脾氣,尤其是在家裏更應該做一個聽話乖巧的好孩子。

最後,我通過開展社會《我是小客人》、音樂《客人來了》一系列的活動,引導幼兒學做一個有禮貌的小主人和小客人,在開展《我是小客人》中,我事先與菠蘿班的老師商量一起為幼兒創設一個做客的環境,讓幼兒親身感受自己是一個小客人,體驗做客的樂趣,以及做客時該注意的禮貌用語,如:你好、謝謝、再見等,幼兒有了做客的親身實踐,在學音樂《客人來了》時,能大膽地用動作表現歌曲的內容,感受交往的快樂。

這一主題的開展,離不開家長們的支持與配合,開展主題前,我讓幼兒從家中帶小鏡子等,通過這一主題的開展,幼兒獲得了一種積極的自我體驗,形成了積極的自我意識,接納、肯定、喜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