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積的乘方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6.43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積的乘方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積的乘方教學反思

積的乘方教學反思1

本節課屬於典型的公式法則課,從實際問題猜想——主動推導探究——理解公式——應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課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實際問題情境的設置,在於讓學生感受到研究新問題的必要性,帶着問題思考本節課,更容易理解重點、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積的乘方公式及其應用。由於在應用當中需要用到同底數冪的乘法和冪的乘方,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回憶鞏固前面的知識,所以在上新課之前先複習它們的法則。積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應用時這節課的重點,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而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就要讓學生理解積的乘方的含義。這組計算是以前的知識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完成,進一步讓引導學生推導(ab)的三次方和(ab)的n次方。導出性質後,要通過一些實例説明其表達式及語言敍述中每句話的含義,以期學生更好的理解,並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會用它進行計算。因此在後面設計了幾個例題,以便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式。

總的來説這節課還是講解清楚了積的乘方的概念,並且也給了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並能對它進行簡單的應用。這節課的主要易錯點是對符號的處理,這點在備課的時候我也考慮到了,因此在例題裏我設計了一些學生易錯的題讓他們訓練。

積的乘方教學反思2

在這節課的“探究新知”中, 在這個運算過程中用到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以及同底數冪的乘法(或乘方的意義),但是學生在回答時除了回答以上內容外,還有一部分同學回答用到了乘法分配律。我聽見後反問:“用到了什麼運算律?”學生聽我這樣問頓時有幾個不説分配律了,但仍有兩三個同學還堅持。

因為有領導聽課,我想做到完美,所以就直接説:“這裏 用到了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沒有分配律。”而並沒有講解為什麼沒有乘法分配律,課堂教學繼續進行。在學生板書解決練習題時,一位叫李晴的同學這樣做了一道題目:(-2xy)3=(-2)3(x)3(-2)3(y)3=64x3y3.評析時很多同學都説“錯了。”而這時我看了一下教室後面的鐘表,時間不多了,於是我就畫了個錯號。下課後,我 向其他老師請教,讓他給我提一下缺點,在給了一番肯定之後,提到學生做的那道題,説我應該給學生講解清楚這道題李晴為什麼會錯,錯在哪裏。我當時就想:學生這樣做只是單純的做錯,沒有這樣講的必要,並且只是她自己這樣做,她知道錯之後就會改正的。所以也沒有放在心上。可是等到下午我改作業時竟發現:學生作業中的一道題目還是按上午的思路完成的。這時我意識到學生對這樣的題目真的理解成了乘法分配律,於是,下午自習的時候我特地講解了這種題型,給學生講清了上午探究中的題目為什麼沒有用到分配律以及分配律應該在什麼時候用。

對於這件事我進行了反思,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事情,是因為我在備課時備的不全面,沒想到學生會把分配律與交換律、結合律混淆。在課堂教學時學生提到分配律時,為完整的完成自己設計的教學流程而沒有認真的對待,給他們講解清楚,致使學生模稜兩可;而在練習學生出現錯用分配律時,我又為了不拖堂,又是一提而過,使學生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產生錯覺,一錯再錯。究其原因,是自己上課前對學情分析不夠,教學時太死板,只是一味追求自己所要的完美,而忽略了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識的能力。

這件事之後,我深刻的剖析了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深深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教學前的準備一定要細緻認真,上課時要靈活駕馭課堂,因材施教;課下要經常與其他老師交流,取長補短。同時,也體會到反思對於老師的重要性,經常反思會使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促進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經常反思、堅持反思。

積的乘方教學反思3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有理數乘方的基礎上展開的。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能説出冪的乘方的運算性質,並用符號表示。難點在於利用同底數冪的乘法的運算性質進行運算。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我主要通過計算(23)2,(a4)3,(am)5的引入。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讓學生歸納出冪的乘方的運算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計算依據,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對於公式的記憶,怕有些同學記不住。因此,我把底數比作是同學的腳底板,指數是學生的手指,同底數冪的乘法比作同學手牽手。將課知識形象化,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

但是在課堂練習中,學生做題時候出現了很多錯誤,例如

1、負數的`奇次方與偶次方的符號的混淆,(—2a2)2= —4a4,(—2a2)3=8a6(奇負偶正法)。

2、乘方運算的錯誤,如32=3×2=6。

學生分不清各種運算性質是錯誤的關鍵,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只能多練,這是一個熟悉的過程。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再構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的作業是每節課後必須進行再構,利用作業的再構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做一些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説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活動。

積的乘方教學反思4

新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總體培養目標。注意從形成學生學習經驗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增強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而數學在鍛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這種鍛鍊老師不可能傳授,只能是由學生獨立活動過程中獲得。

我在《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這節課,深入理解、研究教材中所提供的豐富的信息資源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使用好教材的這些有效資源。提出適應學生學情的導學提綱,讓學生圍繞導學提綱進行自讀、初構,明確教材中的知識,活化了教材內容,增強了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我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改變教材的呈現形式,把靜止的畫面變為動態的、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的、有利於學生參加數學活動和引發數學問題的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地去進行探索,使學生學得更積極主動、富有個性。

圍繞導學提綱學生討論、發出質疑,互教互學,我進行了適時點撥,在此基礎上,學生把本節知識要點以構圖的形式總結,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使知識條理化,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精構過程中,教師不只是被動的課程執行者,而應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通過創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而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大都是一些條件充足、問題明確的標準問題,雖然有簡潔的特點,卻沒有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我以教材例題為基本內容,對教材內容作必要處理與適當延伸。把封閉的形式變成靈活的、開放的形式,教學內容的呈現要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補充一定的聯繫拓廣問題會激發學生不斷去探究,尋找不同的推導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與創新精神,也拓寬了教材資源,激活課堂教學。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再構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的作業是每節課後必須進行再構,利用作業的再構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做一些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説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活動。

積的乘方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積的乘方公式及其應用。從實際問題猜想——主動推導探究——理解公式——應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課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實際問題情境的設置,在於讓學生感受到研究新問題的必要性,由於在應用當中需要用到同底數冪的乘法和冪的乘方,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回憶鞏固前面的知識,所以在上新課之前先複習它們的法則。積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應用時這節課的重點,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而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就要讓學生理解積的乘方的含義。導出性質後,要通過一些實例説明其表達式及語言敍述中每句話的含義,以期學生更好的理解,並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會用它進行計算。因此在後面設計了幾個例題,以便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式。總的來説這節課還是講解清楚了積的乘方的概念,並且也給了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並能對它進行簡單的應用。這節課的主要易錯點是對符號的處理,這點在備課的時候我也考慮到了,因此在例題裏我設計了一些學生易錯的題讓他們訓練。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1,、法則理解不到位。2、積的因式模糊不清。3、符號應該視為因式的一部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的幾點:第一、不能把學生看得很聰明,該下細的地方就要反覆講解。第二、對難點問題要析出幾條線、不同角度加以説明。第三、多讓學生之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總結。

積的乘方教學反思6

本次參加了學校的一課二講三討論的活動,主講課題是積的乘方,就本節課作如下反思:

本節課屬於典型的公式法則課,從實際問題猜想——主動推導探究——理解公式——應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課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實際問題情境的設置,在於讓學生感受到研究新問題的必要性,帶着問題思考本節課,更容易理解重點、突破難點。

首講是在142班,教學過程如下安排: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積的乘方公式及其應用。由於在應用當中需要用到同底數冪的乘法和冪的乘方,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回憶鞏固前面的知識,所以在上新課之前先複習它們的法則。

積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應用時這節課的重點,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而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就要讓學生理解積的乘方的含義。這組計算是以前的知識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完成,進一步讓引導學生推導 (ab)的二次方、(ab)的三次方和 (ab)的n次方。導出性質後,要通過一些實例説明其表達式及語言敍述中每句話的含義,以期學生更好的理解,並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會用它進行計算。因此在後面設計了幾個例題,以便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式。總的來説這節課還是講解清楚了積的乘方的概念,並且也給了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並能對它進行簡單的應用。

第二次講是在141班,這次採用了學案設計,能動課堂的教學方式,整節課老師只是佈置任務,一切內容有學生自己完成,小組合作討論,疑難問題集體解決,相比上一節課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增強,合作意思提高,不在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探究,效果很好準備繼續嘗試。

這節課的主要易錯點是對符號的處理,這點在備課的時候我也考慮到了,因此在例題裏我設計了一些學生易錯的題讓他們訓練。

從本節教學反思,讓我體會到了如下的幾點:

第一、課堂講演精煉,到位,語言的準確性十分重要。

第二、對學生要大膽放手,充分體現學生主導性。

第三、多讓學生之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總結。只有這樣細心、耐心對待難點問題,學生才學得過手,也使得學生揣摩學習的基本方法。

今後我的備課和上課還得重新審視方方面面,務求讓學生學得過硬,讓學生從完全依賴教師過度到不完全依賴教師就是一個進步。學無止境、貴在堅持,經常反思、經常總結,快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積的乘方教學反思7

1、在新課的情境創設教學中,我利用剪紙與切圖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習性得到調動,在通俗生動的生活實例中,學生既可操作也可想象出可以運用的知識,由淺入深地進行階梯式教學,從而為新知的探究與歸納做好鋪墊。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課堂氛圍深厚,達到樂中求學的目的。

2、在積的乘方運算法則的學習中,設計由數到字母的算式的計算,讓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由具體到抽象,步步發現計算的規律,從而驗證出法則的存在的合理性,滿足了學生學習思維的可接受力和可塑造性。學生在這佈局中能夠發揮個人的能力,對法則的歸納輕鬆得手。

3、在積的乘方法則的運用中,既練習常規類型習題,又增加公式的逆用習題,環環緊扣,增強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同時對問題的解答方式既採用口答、搶答,又進行個人獨立完成,也運用小組合作,個人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在多種學習方式中學會了知識,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發展了個性。

4、在學生對習題的剖析與講解中,他們的思維與表達能力還需要不斷提高,而老師的引導語言有時也不夠精確,篩選的試題代表性不強,方向性不明,今後要全面改進。

積的乘方教學反思8

有了好的開始,冪的乘方積的乘方的教學就可以用好原有的課堂模式處理,在教學中,學生對法則的探究和歸納,計算中法則的直接應用、間接應用和逆向應用的操練,注意點和解題經驗的強調,能夠比較好地實施。

計算a12=()2=()3=()4=()6,a12=()2×a2=()3×a3=()4×a4=()2×()3,轉入逆向應用法則,逆向應用法則我是由學生獨立探究的,特別是比較3555,4444,5333的大小,錢澤宇、顧家玉同學作了很好的變形,將這三個冪的形式轉化成指數相等都是111,從而比較大小。計算2100×0。5100時同學們小組進行了探究,有一個班級的同學做得較好,為此,補充計算0。1252009×26030,小組研究,老師講解,以求真正領會。

在計算2a2b4—3(ab2)2時,兩個班的同學出現了同樣的錯誤,第二項的計算錯誤地用了乘法的分配率。解題習慣和注意點要再三體會,“觀察運算情形,注意運算順序,用對運算法則,關注符號確定”,要提高運算的正確率,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反覆指導,需要學生高度重視和反覆訓練,這個時候我們也就體會到,教學是“水磨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