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21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

10月10日,在六2班上了《青山不老》這一課。《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閲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下面來談談自己的點滴收穫。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

聯繫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繫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繫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裏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裏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繫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繫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案”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引導學生從閲讀提示中,提煉問題、學習方法,是自主研讀、合作探究落到實處的關鍵。因此,小組合作探究這一塊,請同學們帶着問題,再次走進課文,一邊讀、一邊找出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思考、批註,4人一組,相互交流自己的觀點,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運用多種方法相機點撥、啟發、喚醒,引導學生讀文,進一步走進文本,透過語言文字,理解內涵、體會情感。

存在不足:

1.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略讀課文教學中更多地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理解上的“感知大意”和“抓住重點精讀”,所以比精讀課文更有利培養學生的“略讀”與“瀏覽”能力。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在每一課略讀課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啟下的提示語。這為我們引導學生通過預習獨立地感知課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能快速抓準略讀課文的“精讀點”後,把“閲讀提示語”轉化為學生預習的要求,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同時就儘可能地把注意力導向精讀內容。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課前提示中的'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這三個問題展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朗讀、交流,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從老農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默讀知道老人所創造的奇蹟是什麼,然後通過對文中大環境和小環境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能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和艱難的歲月裏幹出這樣大的一番事業,認識到這的確是個奇蹟,從而理解“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句話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説説“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找準了教學要點,才使學生在課堂中有更多自主閲讀的時間,更加體現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使略讀課文的教學更加簡潔有效,真正讓學生學習的能力得到了練習。簡言之,就是抓住了要點,學習才更加高效。

當然,在教學中也還存在着許多的問題,如:教師情感投入不夠,很難調動學生的激情,從而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少,形式單一,老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教師語言貧乏,提問比較隨便、意向不是很明朗,引導學生不夠到位;教師評價語單一,缺乏激勵性等等。

總之,只有抓住了課文的要點,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輕鬆而高效,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3

早晨,和南樓國小六年級四班的同學一起學習了《青山不老》一課。到現在心情還是難以平復,不知為什麼那麼容易感動,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的過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盤桓,他的堅毅不屈、無私奉獻、拳拳愛心……當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動的是眼前這羣孩子,你聽他們的學習心得多麼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了這片奇蹟,他把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無限的價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麼無私的老人,他已經與這片青山融為一體,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

課文學到最後,孩子們對老人的那份情懷已然透徹地理解,於是就勢讓孩子們有感情地讀,在悠揚的樂聲中,那片綠意盪漾的山林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個女孩子説:“我彷彿聽到了鳥兒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這美麗的綠洲,歌唱它們美好的家園”“我彷彿看到了每一片樹葉都閃動着生命的光”一個女同學補充;“我還聽到了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好美!”小胖墩兒真摯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們對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的這片山林充滿了喜愛,對老人充滿了敬重與欽佩。讀到作者樑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這句時,同學們的情感已經達到高潮,有人説:“老人給子孫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時也留下了一種永遠不滅的`精神——無私奉獻、堅定執着”;有人説“是啊,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話‘有了這黃土,綠樹才得以生長,有了綠樹才守住了這片土。他們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這片熱土!”

最後,用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作為這節課的結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全班齊頌八個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4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述的山林景象,院子裏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後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去創造奇蹟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於晉西北的相關資料,瞭解綠色作物在那裏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造了什麼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創造奇蹟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並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註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終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我想對老農説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讚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願在清苦的環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造的奇蹟……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我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可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僅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可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可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明白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可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盪!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5

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電子白板也日益發展,它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大顯身手,加快了學生與語文知識的相融相通,電子白板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它使常規的教學如虎添翼,為了能更充分地發揮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先進作用,我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利用電子白板,突破教學重點。

我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就巧妙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來進行教學的:我把重點段落作為資源事先儲存在白板中,當理解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我先出示了課文描寫的那種綠意盪漾的畫面,在學生有了直觀感受的同時,又出示了課文中相關文字,“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裏,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根據學生回答勾畫出文中的重點詞“全”,抓住兩個“全”理解句子,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如果在普通媒體課上,老師在製作課件時,就要把想突出的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都事先編好顏色做成無數張幻燈片和各種鏈接才能完成,並且教師還要受電腦鼠標的制約,一次次點,不敢離電腦太遠,很是麻煩。但這節課用“交互白板”就不同了。我們只要把重點段落作為資源事先儲存在白板中,隨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拖出來,隨着學生對任意一個或幾個重點詞的理解用各種顏色在白板上勾畫出來,而且這一過程可以保存下來,如果學生之間理解上有異議,可以回放學生的思考過程,便於學生的深度思考。這樣互動的教學,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利用電子白板,能增加課堂的容量。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發生認識論》中指出,人類對於知識地掌握總是從感性過渡到知性。而藉助電子白板,就恰恰可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一些不足,讓學生通過視聽等直觀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學內容。作為國小生,理解能力相對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圖象、聲音、動畫等來彌補學生的`學習弱點,突破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還能很快地出示相關資料,節約時間。如: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對晉西北這一大環境是怎樣的,學生了解不多。隨後,我利用電子白板,在網上找到了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在理解老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了這樣的奇蹟時,我出示了晉西北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讓學生對晉西北這一惡劣險峻的環境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這樣,學生心中就自然的萌發了對老人的傾佩之情。另外,教師有效地利用“交互白板”的資源整合功能,加大了課堂的容量,而且效果很好,這樣課堂的高效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由於自己對電子白板的功能瞭解不夠,運用不熟練,課堂上不能很好地讓其發揮應有的功能。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自身能力與素質的培養,熟練掌握並駕馭它,努力尋求其與語文教學的最佳契合點,使之發揮更大的效益。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共7個自然段,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一課時上完了,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以及一文兩堂四環節的模式,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圍繞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以組為單位,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執着精神,板塊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學生自主,讀悟結合。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生通過快速讀文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孩子們在組長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拓展提升。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蹟,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孩子們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不足: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孩子視覺上的衝擊,那樣才會更形象地理解險惡的環境,品味老人無私奉獻、執着堅守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

新課標對略讀課文的學習目標定位:資料上做到3點:

1、粗知大意,這篇課文講的是這些人和事。

2、增長見識。(世上竟有這樣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啟迪)。

方法上:要求自讀自悟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訓練學生略讀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我執教的這一課,目標定位十分的準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創造的`,聯繫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並因勢利導地幫忙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我的價值,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經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穫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大意,但並不意味着就能夠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閲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2、自主閲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當有更多的自主閲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閲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當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教師説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為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為教師勢必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閲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8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閲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下創造的,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9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閲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創造的;聯繫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為我供給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彙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我追問:“為什麼説這是個奇蹟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於抓住重點詞句“常”“肆虐”“盤踞”“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又經過“就剩一人”“離世”“過世”“81歲”“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來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導學生理解“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出了一道算術提讓學生計算。一畝=667平方米,3700畝=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們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麼就有41131間教室那麼大,如果我們的學校有70間教室那麼大的平面,那麼就有588間學校那麼大。學生經過計算,發出了驚歎,我問:這是個奇蹟嗎?學生異口同聲:“真

是個奇蹟啊!”他們還在回味。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為這個點設計了幾個台階:先請學生説説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讀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理解“另一種東西”,經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終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是因為學生學得比較簡便,並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細想教學過程,我認為自我成功的原因在於抓住了學習重點,有略也有精。正如葉聖陶先生説的“略讀如果只任學生自我去着手,而不給他們一點指導,很容易使學生在觀念上發生誤會,以為略讀只是‘粗略’的閲讀,甚至於是‘忽略’的閲讀……”所以略讀也需要精讀,僅有這樣才能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0

今天,是我進行的二遍試講,結合昨天自己的問題和前輩們給予的指導,我深刻的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經過昨夜不停地斟酌問題,改教案,看實錄。終於順利地完成了今天的試講。

雖然昨天的'問題已經改正,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不能針對學生的回答而評價。説實話,我品還是真的很少對學生的回答給出一些藝術性的評價,甚至我害怕學生的回答與我的設想不一樣,更害怕學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畢竟我們是兩個年齡段的人。無論我在備課是設想的在周全,上課的時候還是有漏洞。

接下來,師傅蔡老師將他平時上課的一些語言表達教授與我,並且告訴我,接下來的聽課重點放在老教師對學生的評語上。接下來的一節課,我也着重聽師傅對他們班學生回答針對性的指導。不得不説,師傅總能輕而易舉,教招拆招的講學生的回答引導回自己的想法上。她的這節課其實並沒有他多的語言,真正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有問有答,在合作中將課文學會。真正授之以漁。我想自己想要達到這個水平,還需要十幾年的沉澱。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1

青山不老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通過學生的自學完成本班的學習任務。閲讀小貼士提出了“默讀課文,思考老人創造了什麼樣的奇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了這個奇蹟,聯繫課文材料,思考作者為什麼説‘青山不會老&rdquo&“三個問題。另外,理解課文的主要材料和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程要學習的材料。根據本課程的學習目標,我將課堂教學分為幾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活力介紹階段。教師播放Northwe的圖片聖山西,用聲音和情感的語言描述,讓學生進入一種奇妙的陶醉狀態,也讓孩子們初步感受到老人創造的奇蹟。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學技巧自學。在閲讀圖片、評論和討論之後,在自主、合作和探索問題答案之後,孩子們在閲讀中思考和解決問題。第三個階段是快樂分享階段。我讓學生們按照自學小貼士進行彙報,其中3700畝對孩子們來説是比較陌生的。我引導孩子們用我們學校進行比較,讓孩子們瞭解3700畝大約是我們學校的100畝,讓孩子們瞭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確實是一個無法忍受的奇蹟。最後,到了我使用它的階段。我的設計是讓孩子們給老人們寫一些感人至深的獲獎詞,讓文字昇華。

我對全班都很滿意,因為學生們學習容易,達到了較高的`目標。抓住學習重點,充分體現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的略讀課教學理念。在快樂分享階段,同學們動情朗讀,感受到老年人與環境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

缺點

1、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相對單一,指導語言表達不夠準確。

2、學生課堂閲讀不到位,學生小組討論時間不夠,教師缺乏情感性閲讀指導。

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希望學生花更多的時間體驗課文,與課文對話,並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在未來開設更好的語文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統領課文的三個問題:

1、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2、這樣的奇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整節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層層深入,老師進行引導、點拔、喚醒,進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內涵,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動靜結合,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了奇蹟”,“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悟老人執著的種樹精神,領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溝、保護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

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學生總結:是自然環境的惡劣,是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艱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繼離世。當老農面對眼前這一切困難與痛苦時,他仍然繼續堅持種樹;當面臨享福與吃苦的抉擇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開闢山溝、改造山林的艱苦之路。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這片青山。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執著追求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老人能和山川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通過引讀相關的語段,學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保護環境、綠化家園、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足之處

在理解大環境險惡的時候,把事先設計好的相應情境忽略了,應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境的圖片或相關的知識鏈接,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哎!真是歲月催人老,時光不待人啊。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切入點,進行對文本的剖析,學生通過精讀、思考、感悟,老師循循善誘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達到了昇華,心靈受到了薰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3

今天在組裏講了《青山不老》的公開課,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環節的:

1、檢測

2、讀文

3、讀中品悟,體會老人植樹造林、保護環境、造福子孫的精神

4、回顧總結,指向寫作

a、對比

晉西北原來環境的惡劣和現在的清秀做比較

人老、人少、相繼離世與創造的奇蹟做比較

b、題目

“青山不老”課題與結尾照應

為什麼以“青山不老”為題

我的設計意圖很簡單,就是通過反覆的讀,讓學生在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去自己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形象,感悟人物的品質。並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去進行適當的,寫作知識和技巧的點撥。

我的'設計目的也很簡單。一是讓同學們能在課堂上多讀課文,品悟、積累語言。二是想磨練自己在課堂上引導、指導同學們反覆讀書的技巧,真正做到課堂書聲朗朗,有所學、有所獲。三是想用自己課堂上學生們反覆多讀的形式,針對大多課堂,老師一言堂,學生只聽不讀,或很少讀的現象,給予警示和批判。課堂時間很寶貴,我們一定要抓,並且只抓一點,那就是“讀”。讀是基石,讀要貫穿整個過程,讀透了才能拓展,才能指向寫作。

我引導讀的形式。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小組讀,最好的讀,推薦讀(優、差)、齊讀,讀準字音,讀準確(不加、漏字)、讀出韻味、讀出文字的美、讀出節奏的美,讀出體會到的感情……

我引導讀書的層次。一讀準字音。這一步看似簡單,讀準確實不易。有很多多音字,必須放到句中,或必須查資料,老師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指導好學生,才能有備無患。讀準字音是基礎的基礎,最好採用男女生比賽,老師範讀的形式。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巧妙地引導學生多練多讀幾遍。二是讀流利。在讀準字音的同時,大部分同學已經能讀流利了。剩下讀不流利的,大多是語感差,不會停頓、斷句的同學。這裏老師要耐心指導,一句一字地教,可範讀,帶讀,讓讀書好的同學教讀等。三是讀出感情。在讀出感情之前,最好先讓同學們總結、聯想一下:這一段或這幾句話,你有什麼感受?你想到了哪一個詞?讓抽象的感情具體化,有所指。然後,再帶着這種體會,感情朗讀。往往到這時,學生們都能繪聲繪色,娓娓道來。

評課時,老師們給的幾點建議也很好:

“使牛馬倒行……”這一處,讀得太多,浪費了時間,理解時講得太多,浪費了時間。

這説明兩個問題,一課堂上讀書確實夠多。二個別地方講的還是過多,還要少講,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有效的讀書上。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4

首先我是挑了一篇十分好上的課文(這也得益於教導的提議)。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中最短的,所以學生預習也較到位,並且課文簡單易懂,比較容易處理。

説到教材處理,也沒有花太多的腦筋,因為課前的閲讀提示中就已經有3個問題了,我只是加了第一個問題:從那裏感受到這位老人確實年歲很大,很老了?目的是與後面創造的奇蹟產生強烈的比較。

教案設計好以後,總覺得有點空白。我把自我的設想講給組裏的教師聽,虞教師的一句話啟發了我:“其實像這樣植樹的老人還是蠻多的。”對呀,我的家鄉不就有這樣一位老人嗎?還是全國勞動模範呢,為什麼不把他們的事蹟加進去呢?這樣不是能更好地昇華“青山不老”這一主題嗎?

説真的,我在上課時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應對學生的回答,有時應變不夠,時間安排上也不是異常恰當,有一個環節甚至把讀的順序也搞亂了。反思一下,主要還是自我的臨場經驗不足。

我想:之所以大家只撿我的好處説,主要還是出於對我的鼓勵吧,在此深表感激。但我清楚,自我的課離“好課”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還需要不斷努力。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一、課題引入,找準切入口

課前,我先板書出示“老”字,請同學們來説説“老”的意思,然後自己有叫了在《説文解字》種這個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讓學生感受了形老,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礎,這個引入比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來統領,整節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理解這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後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費了些時間,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