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日記

《安妮日記》讀後感【推薦】

欄目: 日記 / 發佈於: / 人氣:1.03W

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天又過去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穫吧,因此我們要寫好日記了。那麼寫日記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妮日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安妮日記》讀後感【推薦】

《安妮日記》讀後感1

安妮的日記陪伴她走過了少女成長的幾個年頭,然後戛然而止,就像她的生命一般。

故事的開始,或許不是在6月14日的那個星期天——安妮得到這本日記的時候。而是從她出生開始,作為一個猶太人的身份開始。

當你——我親愛的安妮,開始寫這本日記時,你才13歲,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年紀,你開始變得成熟,卻還有着小孩的童趣。在你的生活中,一切都那麼輕鬆,生活中的小事也能讓你格外驚喜。

但好像有些人不想讓你這麼輕鬆地長大,他們抓捕同你一般的猶太人。一時間,猶太人四處逃竄。

你現在大概有些不自在,不自在地生活在密室裏。你在這必須小心翼翼,卻好像被人忘記了,自己還是個孩子,你開始反抗父母,或自詡自己為“神經病”。但你還是沒有忘記學習,創造着內心世界的財富。“擁有勇氣和真誠信念的人,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這是少女內心的獨白,卻又是不幸之人死守的堅強。

我從來理解不了戰爭,它只會讓我們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少。侵略戰爭的背後,是侵略者一方的貪婪,如果他真正擁有了什麼的話,卻失去了人性。希特勒的做法,大同小異罷了,他只不過為了自己的利益,使猶太人處於水深火熱當中。

一個有着無限可能的15歲生命,扼殺在納粹的手下,更何況,不止這一個安妮呢。

《安妮日記》讀後感2

我喜歡看書,我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安妮日記》。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出生於猶太家庭,爸爸,媽媽,姐姐和安妮都是猶太人。1940年,納粹警察四處抓捕猶太人,安妮一家、彼得一家和杜瑟爾先生都躲進了公司大樓的密室裏。為了不讓納粹警察抓到,他們不能拉開窗簾,只能在黑暗中生活,洗澡、聽廣播,看書……這些都非常不方便,而且大家都非常恐懼,經常在飢餓的狀態中。

雖然日子過得很苦,可是安妮還是堅持學習,不斷地寫日記,並且有了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在戰爭之後成為一名記者或者作家。她説過:“只要我還活着,能從佈滿灰塵的舊窗簾縫裏看到這陽光,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安妮還在日記中寫道:“我是自己的船長,終有一天我會看到我能停泊的`岸。”

我要學習安妮的樂觀、信念、堅強,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都能堅持着,不言放棄,而我自己,有時候學習上遇到一些小困難,比如,不會做的數學題,不會寫的生字,不能彈熟練的鋼琴曲,我就會有急躁情緒,甚至想到退卻,現在我要不怕困難,迎難而上。而且,安妮經常要忍受飢餓,看看我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富裕,爸爸媽媽帶我去超市,經常會買回來很多我愛吃的食物,可是我也會挑肥揀瘦,完全沒有感受過飢餓,我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福!

看着《安妮日記》,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彷彿自己就在安妮身邊,和她同歡樂,同悲傷,我建議爸爸媽媽也來讀,這是一本感動世界的日記,親愛的同學們,你也來讀一讀吧!

《安妮日記》讀後感3

在這個暑假裏,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讀完後,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以猶太少女安妮的視角記述了二戰期間的密室裏的人們的生活實錄。安妮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她隨家人一起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這本筆記本就是安妮在13歲生日時收到的生日禮物,自此以後,安妮就開始寫起了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裏,安妮用她的日記本記錄的她在密室裏的每一天的成長經歷,並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與父母的關係、自然、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讀完後,我對安妮堅強的意志力感到敬佩。雖然她正處在青春期,雖然她正身處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但她依然沒有向困難屈服,並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反思,最後得出瞭解決的方法。同時,我也被她的真誠所感動。她把對自己,對別人的感想都直言不諱。也正因如此,我們才真真正正的`瞭解到了一個女孩的內心。而且,她和我們一樣,都向往和平,不希望發生戰爭。因為一旦有戰爭,就會有人死亡,就會有無數美好幸福的家庭遭到破壞。她對那些德國人的行為發出了質疑。

我深受啟發,心想: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不應在幸福中泯滅了對生活的嚮往和痛楚。無論是誰,都應該牢記過去的艱辛,永不放棄的挖掘出人生的真理!

《安妮日記》讀後感4

從13 歲生日收到父親送的精心挑選的最美麗的日記本到1944年8月1日,日記毫無預兆的永遠停留在這一天。剛過完十五歲生日沒多久的安妮,花一般的年級,夢想着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而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可怕的世界戰爭,死在了集中營。

《安妮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和家人及朋友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記載。作為一個小小的猶太女孩兒,她的日記吐露了與家人的衝突,對愛情的好奇,以及在種族歧視和戰爭迫害下擔驚受怕的密室生活。

看完《安妮日記》一來你會欣慰於安妮的成熟勇敢和智慧,另一方面心理更多的是難受,難受於在那段黑暗的25個月生靈塗炭僅僅是起源於愚蠢的.權欲膨脹和種族優越。

安妮的日記後來被安妮家的一名傭工發現,並在戰爭結束後轉交給了她的父親——這個家庭唯一一名在大屠殺中倖存的成員。

安妮寫過:“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後也繼續的活着。”她的確做到了,即使在過去了這麼多年後,人們依舊沒有遺忘。提到法西斯,提到阿姆斯特丹猶太人,我們能想到的是安妮。她留下的對於法西斯罪行的珍貴證明,是人們不忘過去,謹記歷史的重要資料。平凡而真實的歷史記錄,足以引起人們心中的震撼和共鳴。這個世界即使過去了多年,種族問題引發的戰爭仍在發生,但更多的安妮也在世界的角落裏存在着。只是希望,在這些美麗的生命還健在,這些充滿着夢想的安妮還活着時,戰爭能提早停止。

《安妮日記》讀後感5

培根説過:“有些書只需淺嘗,另一些可以吞嚥。只有少數好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消化。”從《安妮日記》這本書,我已經看過第二遍了,它可以稱得上影響我人生的書之一了。

這本書,是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權執政後,一位猶太少女,從她13歲開始寫的日記。在書中,不僅記錄了她成長中的困惑與好奇以及青春的萌動與期待。同時,她以勇敢的筆墨,控訴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了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描述了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剛上五年級,當時只因為封面、插圖好看,買下了它,並沒有品味文字,只是把它當成了“小人書”。那時候,只單純地認為插圖畫得很漂亮,但也從畫中感到一股莫明的不安。

第二次找到它時,我12歲,與安妮的年齡很接近,思想也比較統一,我開始去讀,去渴望讀。我讀完這本看似“輕於鴻毛”的內容卻“重於泰山”的日記後,感觸很大。特別是安妮藏身的`密室,讓我記憶猶新。

密室裏面的生活是極其枯燥煩悶的。那裏沒有陽光,沒有快樂,只有飢餓、恐懼和病痛不斷折磨着他們。外面緊張的戰爭形勢,不停的轟炸也對原本就無依無靠的避難者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可是,在這種環境下安妮仍然渴望上學,期盼每週的“圖書館開放日”,在黑暗中,她意識到只有知識能帶給她光亮。

而現在,我能擁有明亮的教室、漂亮的課桌、嶄新的書本,我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學習呢?對比安妮來説,我還能感到不知足嗎?

今天,當我再次捧起《安妮日記》,不但可以感受到歷史、戰爭、種族的迫害,更多的是能從中讀到期盼成長、熱愛生活。

《安妮日記》讀後感6

在生活中,大家每天都寫日記嗎?前一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書,叫《安妮日記》,這本書深 深地吸引了我。

《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以猶太小女孩安妮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它主 要講的是:安妮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他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內,她用她的筆記錄了 她在密室裏的每一天的成長經歷,並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與父母的關係、自然、宗教等 問題進行了反思。

安妮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8月4日這天,納粹警察衝進密室,逮捕 了安妮他們,把他們投入了集中營。在戰爭結束的前夕、在黑暗即將過去的時候,安妮和她 的媽媽、姐姐都慘死在集中營裏,彼得一家和杜瑟爾醫生也慘遭不幸,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 生還。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裏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時間 ,沒有享受到花季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只有日記本陪伴着她。她向它訴説心中的苦悶,講 述身邊發生的事情,描寫各種感受和情感。他以少女特有的清純的語言,記錄了成長中的困 惑與好奇以及青春的萌動與期待。同時,她以勇敢的筆墨,控訴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 了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描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從中,我也感悟到了安妮熱 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閲讀和學習的人生態度,永遠滿懷着理想,身處逆境不氣餒、不屈 服。我們還要學習她善於思考、敢於深刻剖析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不斷提升自己的品格 。

《安妮日記》這本書不僅讓我讀到了歷史、戰爭、種族迫害,還讀到了期盼、成長與困惑 。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安妮日記》讀後感7

這幾天終於把《安妮日記》這本書看完了,我被安妮的一則則日記所震撼,無法想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與折磨。

因為戰爭,原本過着富裕、安逸生活的一家人和範丹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以及杜瑟爾醫生,這八個人在狹小的完全封閉的後屋裏,膽顫心驚地生活了兩年多。他們完全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得輕手輕腳、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説話的自由。他們每天還要忍受着恐懼、飢餓、病痛,這讓我們想都不敢想。

我們是幸福的,生在一個和平遠離戰爭的中國,每天過着自由自在、幸福快樂的生活。在家裏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玩電腦、看電視、畫畫……在學校裏,也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書、跳繩、踢毽子……雙休日還可以約上小夥伴一起溜冰,看電影、打羽毛球……可是我們卻經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抱怨作業太多,沒時間玩,晚飯一吃好就要寫作業。有時多做幾道課外題,就會一百個不願意。想想真是不應該。

《安妮日記》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許多孩子的肚子空空,啃着一根胡蘿蔔,從冰冷的.家裏跑出來,跑到風吹雨淋的街上,進到一間潮濕的、沒有生火的教室裏。孩子們為了一塊麪包,向街上的行人乞討。多麼令人心痛的畫面。想想這些孩子,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感到羞愧。每天我們不是嫌媽媽做的飯不好吃,就是嫌爸爸做的菜不合胃口,還挑肥揀瘦。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安妮日記》讓我反省了自己,讓我學會了思考。它像一盞明燈,將指引着我們前進。

《安妮日記》讀後感8

在讀了這本書,我感觸很大,主人公安妮在一九四二年和一九四三年是她在童年時最珍貴的兩年,之後就因為在希特勒上任主席時,就開始德國法西斯反猶太人運動的興起,而躲起來,從此在一家公司的黑暗祕密的小屋裏度過了驚心動魄的兩年。因為為了避難,與外界失去聯繫,幸好在這家公司裏有一個收音機,他們一家人天天只有聽廣播才能知道外面的事。安妮對這個小屋充滿了好奇,但過了一些時間就失去了耐心,開始變得粗暴,任性,他覺得很不自由。

在他們住進這個小屋一個月後就又有一個被法西斯被迫的叫範登先生一家來到祕密小屋裏,這樣有熱鬧些,免不了爭吵,但是時間長了他就明白了,因為沒有自由而讓人產生一些情緒是可以原諒的,所以她就以樂觀,向上,温和的態度去面對現在的一切。而且希特勒也是屢屢戰敗。他想離勝利已經不遠了。

但實際上可惡的`希特勒並沒有就此罷休,他更加殘害了猶太人民。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因有人告密他們的祕密小屋被發現,安妮和其他八個人被帶走,死在納粹的集中營,只有安妮的爸爸活到戰爭的結束,把安妮的日記保存下來。

這本書記錄了德國希特勒反猶太人,殘忍的殺害太人,也展現了他對特殊環境中的喜怒哀樂和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對自由的嚮往,也對德國法西斯的無比的痛恨。

《安妮日記》讀後感9

《安妮日記》是(德)安妮。弗蘭克在黑暗中寫的成長日記。

通過這本書,我認識了一個心地善良,活潑可愛,又是多愁善感的小女生。安妮用日記把在祕密小屋發生的事情一個一個的記錄了下來。寫了她對世界的戰爭的看法。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世界給我們一切!我們要學習安妮的堅強勇敢,微笑的面對生活。

安妮日記的讀後感5

安妮短暫的一生,從那天下着淅瀝瀝雨的早晨,安妮走出家門,走向那個讓自己唯一有活下去希望的密室,她的故事開始了,但同時也註定了她命運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但是她留給我們的作品卻讓我們深刻的記住了,這是個只存在了十六年的年輕生命,卻正如她日記裏寫的那樣“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她做到了,用她的心記錄了彷彿發生在一個美麗天使身上的故事。記住了一個天使一樣的少女,踏着凡間的塵埃,撫摸着戰爭的傷口,在痛苦和絕望的世界裏種下星星點點的種子,漫浸希望的火種,灌注勃發的力量,儲蓄着對於光明、和平的一切美好設想,對於未來世界的無限展望和期許。靜靜地躺在那本泛黃的日記裏,淌在後人對於這段歲月無盡的沉思裏。

讀完了全本書,我有很多的感歎,為這個美麗感性的女孩。同時也深深觸動了內心的和平,珍視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希望類似的悲劇再也不要發生了。祈求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10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是《安妮日記》。這本書令我很受啟發。書的主人公是安妮,她1929年生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市,是個猶太小姑娘。

這本書主要講了:安妮一家1933年被迫逃到荷蘭避難。在1940年德國兵侵入了荷蘭,要將猶太人趕盡殺絕。安妮一家不得不換一個躲難地方。設在了父親工作的公司樓上的“祕密後屋”。在那一共有8個人,除去安妮一家人,還有父親同事範達恩及他妻子和兒子,還有一位牙科醫生。這8個人在“祕密後屋”度過了兩年的時間。每天不能發出一點兒響聲,生活在黑暗之中,十分難熬。

雖然生活艱辛,但是沒有打破安妮的夢想,她希望自己長大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於是她發奮讀書,希望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她堅持寫日記,沒有停過。安妮從一個可愛天真的小女孩到成熟的少女,一共經過了兩年的.時間。日記裏有寫開心的,傷心的……安妮通過日記來表現德國兵的殘忍。最終由於有人告密,那8個人1944年8月4日被抓。只有安妮爸爸是八人中,唯一的倖存者。

讀了這本書,我的啟發是: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環境中,衣食無憂,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可是大家有想過那些還在戰爭中度過的孩子,他們不能像我們一樣在學校中快樂地上課。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為祖國做出貢獻!

《安妮日記》讀後感11

安妮費蘭克和她的一家人為了逃亡和躲避那些德國兵的捕殺,躲在了一個很不舒服的地方,白天連動靜也不能有,窗户也不能開,這是因為外面有德兵,所以她們也有點會透不過氣來。

但她們還是堅強地在那間密室裏不發聲,而且一天到晚坐在原地不動,到了深夜才打開窗户透一透氣,真苦呀!況且,窗户不是用玻璃做的,而是用厚厚的木板訂起來的,這是為了防止德國兵聽到動靜而設計的,等晚上德國兵不在時才能看一看外面這些迷人的.景色。

安妮費蘭克有許多朋友,好的朋友都很關心她,而男的朋友都很喜歡她,有時帶安妮費蘭克到自己家玩,參加一些運動,出汗時請她吃冰淇淋。有時因為時間規定,所以不能玩,這就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和犧牲啊!希望希特勒不要再大開殺戒了,但是後面還有更可怕的事。

安妮一生中沒有一個知心朋友,所以她過得並不是很快樂,她的日記寫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結束,因為她在八月四日被抓去投入了集中營,最後在第二年因得了傷寒而去世了。

我閲讀了《安妮日記》,讓我感覺到戰爭的殘酷和傷害,這種種族迫害讓我們還可以讀到對幸福生活的期盼,青少年成長與困惑;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感悟到安妮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閲讀和努力學習的人生態度,永遠有着崇高的理想,自處逆境不氣餒,不屈服。還要學習她善於思考,善於深刻剖析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

我很高興能看到這本書,可以讓我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得到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伴隨我成長一生。

《安妮日記》讀後感12

對於愛寫日記的人來説,他們都有一個真摯的好朋友,那就是日記本。日記本很常見,它記錄着生活瑣屑之事,也向我們吐露出最真實的情感。而《安妮日記》就是在平凡中透露出不平凡的一本日記本,因為它有力的證明了猶太人被害的悲慘命運!安妮出生在一個猶太家族,可能上天太寵愛猶太族了。讓原本幸福生活的她,都在她十三歲那年被打破了。她的家庭因為受到德國人的通緝而被迫遷到荷蘭開始了21個月的躲避生活。“這是萬分幸運呢,還是如墜深淵?”安妮曾這樣寫過。是的,對於其他猶太人來説她沒有遭到迫害是幸運的,但是她將不能擁有自由,只能膽戰心驚的呆在家裏這也是事實。在那些日子裏,安妮深刻的體會到德國人給猶太人帶來的傷害,那不僅僅是對軀體的蹂躪,也是對整個猶太族心靈的殘害!也是從那時開始,安妮體會到節衣縮食終日惶恐不安的.生活。體驗到死亡即將來臨的那種恐怖。不過這也使安妮的心智愈加成熟。即使生活是那樣苦,但也有甜的時候。安妮在十四歲那年收穫了愛情,她和彼得戀愛了!她以為她即將能解放了,大家也這麼憧憬着。“我是多麼希望能再次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啊”她這最後的願望還是沒實現。即使自由就快唾手可得,即使他們都快解放,可命運就是那麼可笑,他們還是死了。這悲慘的結局或許令每個人都歎惜,但這也讓我們深刻理解到“和平”的寶貴!

《安妮日記》讀後感13

安妮有一本心愛的日記本,這本日記本是安妮的最好朋友,安妮給自己的好朋友取名為“基蒂”。

對13歲的安妮來講,這本日記本就像打開一扇門,它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

安妮説過:“沒有日記,也就無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機會回味這一切了,因為,同時拉開的是戰爭的序幕,隨着警報的拉響,噩夢就開始了。而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和平與真摯的。安妮説:“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安妮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讓我們為他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他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時法西斯罪行的鐵證。

特別令我感動的是,安妮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她還是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

從日記本看出,安妮有文學天賦,假如不是因為黑暗的勢力扼殺了這個生命,那從此世界上就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了。

啊!我為安妮感到驕傲。

《安妮日記》讀後感14

安妮-弗蘭克是一名猶太人,生活在荷蘭,他是一個活潑可愛,性子急的姑娘,在11歲那年,得到了一個生日禮物—日記本,從此變開始了寫日記的生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安妮一家因為德國人瘋狂的迫害猶太人,所以躲進了父親公司的一間密室,和他們一起躲進密室的還有達爾恩一家和杜薩爾先生。

安妮從她的日記本里記錄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以及安妮的愛情。在密室裏的生活是沒有頭的,知道大戰結束。在密室裏他們幾乎光抱怨,吵架,同時時刻也要提高警惕,晚上8點以後不能發出一點聲音,白天講話也不能大聲,所以在密室裏的生活很是痛苦難受。

安妮非常愛彼得-達爾恩,渴望與他走進一個美麗的故事裏,他們兩個相處的'非常好,可一開始安妮又不肯表白,所以安妮把小甜蜜全部寫在了日記上。

密室裏不可能每一天都有着充足的食物,一開始他們還有黃油、糖、草莓醬、土豆-------,後來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只有些爛土豆、爛萵苣,或者是大豆、豆莢、燉草莓、煮草莓、煎草莓,食物非常單一,生活越來越困難。

終於,在安妮15-16歲時,由於有人告發,他們被抓緊了集中營,幾個月後安妮得了傷寒,離開了人世。世界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他整理且出版了安妮的日記,所以才有了《安妮的日記》。

安妮,想起世界大戰,就想起了安妮。安妮至今是一個歷史人物,他的日記,也影響了全世界。

看完這本書,我想,安妮那麼努力學習,努力寫日記,我們現在的生活要比她好100倍,我們不用像安妮一樣東躲西藏,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學習。

《安妮日記》讀後感15

“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後。”寂靜的夜晚,讀完《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個字,耳邊縈繞的是安妮清脆而堅定的聲音。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是安妮依然想“活下去”。事實上,她做到了。雖然她在15歲的花季被迫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藉助她的`《安妮日記》,她永遠地活着,永遠亮麗,如初綻的花。

《安妮日記》是安妮﹒弗蘭克用生命完成的傑作。1942年6月,德軍佔領了荷蘭,為了逃避蓋世太保的搜捕,父親帶着一家人躲進了辦公室的密室。密室裏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好説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衞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一切似乎都那麼黯淡無光。

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天地裏,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鬱,悲憤,掙扎?她用天生的好文筆向我們展示了她那段最難忘的生活。從13歲到16歲,幾乎每一篇日記,更多的不是戰爭帶給她的沉重,而是她對待戰爭的樂觀。“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着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

這是多麼堅強的安妮,多麼樂觀的安妮,是堅強和樂觀支撐着安妮度過了艱難的密室生活,是堅強和樂觀成就了《安妮日記》。

是的,“生活予我以痛,我以微笑吻之。”只有樂觀才可以讓一個遭遇不幸的人,堅強地活下去,活出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