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四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8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5W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説課稿,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四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8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温度》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活中的負數>>中的第一課。它是學生認識萬以內的數、小數、分數以及體會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每天氣温的變化是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的。因此,教材通過天氣預報圖介紹北京等地的温度,使學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並初步理解負數的意義。教學時,應從學生實際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兩個相反意義量之間的關係。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引導學生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收集信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並會正確讀寫,會比較兩個零下温度的高低。

思維能力目標: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數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比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各種生活情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性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1瞭解天氣預報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並能正確讀寫。

2正確比較兩個零下温度的高低。

3讓學生經歷調查氣温活動的過程中,從中積累感性知識,並通過討論、交流把感性知識昇華為理性認識。

二、説教法

温度對學生來説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感性認識?我是這樣設計的:

1情景創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本節課我創設了各種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測一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由對“活動的興趣”發展為“數學的志趣”。

2聯繫生活,體驗感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聯繫生活實際學數學。因此本節課,我採用了“聯繫生活體驗感悟”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還要還原於生活。

三、説學法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我教給學生這樣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敢於創新。讓學生自己探索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意義。另外,教給學生養成願意與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四、説教學手段

恰當先進的教學手段對一節課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的聲,光,色,圖的.配合,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詩一般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索,使學生樂學,愛學。

五、説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交流信息素材,提供資源

新課開始,我是這樣導入的,課前老師讓同學們對全國一些大城市的氣温進行調查,誰願給大家説一説你調查的方法與調查結果。學生展示收集的信息,並交流調查的方法,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將相關的數據板書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請同學觀察這些數據,每個數據後面都由一個“℃”它讀作攝氏度,用字母℃來表示,是計量温度的單位。如果讓你們把這些數據進行分類,你認為分成幾類,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我加以整理並對温度的寫法加以規範。

關於温度,你們已經知道了什麼?你們還想知道什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和温度有關的知識,

【意圖:課前讓同學們調查各大城市的氣温,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繫,同時學生在調查的過程中採用了不同的方法、看電視、上網查詢、看報紙等等,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

第二環節操作觀察,主動構建

1體會温度表示的意義。

同學們,你們想當天天氣預報員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天氣預報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和小組成員交流一下,待會請你當天氣預報員給大家解説一下。

【意圖: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交流中得到提高,思維得到拓展。通過當天氣預報員,既新鮮又富有挑戰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1)北京-2~5℃表示什麼?

(2)-2℃表示什麼?

讓學生自主解決,體會温度表示的意義。

2認識温度計

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温度,那它是怎樣得到的呢?是啊,它們是用温度計測量出來的,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温度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把你的發現和疑問説一説。學生在質疑與釋疑的過程中認識温度計,知道温度計上有刻度、水銀指示柱,並會讀寫温度計。

【意圖:我給學生充分地思考、探討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温度計

我們已經認識了温度計,下面我們用自制的温度計把這幾個城市的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表示出來。重點引導學生對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樣。這種現象説明了什麼?

【意圖:讓學生利用學具標出幾個城市的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學生在動手操作與比較的過程中,體會到我國地域寬廣,同一時間,各個城市的温度是不同的,南方城市的温度高於北方。】

4感受温度的高低

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別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温度,並猜一猜兩杯水的温度各是多少?然後用温度計分別測一測兩杯水的温度。

【意圖:通過摸一摸、猜一猜、測一測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温度的高低,並學會測量温度。】

5温度大小的比較

機靈狗還給我們帶來了拉薩的氣温,你能讀出來嗎?拉薩的最高氣温是零下3℃,最低氣温是零下20℃。讓學生用剛才學習的方法把它表示出來是-20~-3℃。-20~-3℃哪個温度高,哪個温度低,為什麼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用課件進行演示。接着讓學生比較另兩個温度的大小。

【意圖:通過情景圖和温度計,讓學生初步學會温度大小的比較,並總結出比較的方法。】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拓展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四個針對性的練習:

1出示第一題讓學生結合温度計讀出個城市的氣温,並加以比較,通過想一想,使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應用於實際生活。

2連一連,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會到同一樣物體,所處的環境不同,温度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讀一讀,通過讀一讀,使學生知道,温度在我們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4試一試,通過練習,讓學生明確要標出個城市的氣温,應先確定0℃。

第四環節:總結交流課外延伸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温度中的學問,現在你對温度有什麼新的認識?學生總結匯報後,我揭示正數、負數的意義,並提出:關於負數,你還想知道什麼?

【意圖:“學起於疑,又終於疑。”當學生總結匯報後,我提出關於負數,你還想知道什麼?獨具匠心的設計讓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為後繼的學習打下伏筆。】

六、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是與學生共同完成的。這樣的板書條理清晰、直觀形象,一目瞭然,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邊關係》,《三角形的分類》之後進行的,在此之後則是《圖形的拼組》,它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及解決其他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學習,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教學現狀的思考,我從知識與技能,教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組活動的方法,探索發現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並能應用這一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通過把三角形的內角和轉化為平角進行探究實驗,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3.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類,熟悉了鈍角,鋭角,平角這些角的知識.對於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並不陌生,也有提前預習的習慣,學生幾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要了解的是"內角"的概念,如何驗證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因此本節課我提出的教學的重點是: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二,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教師的精心引導和點撥,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索,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畫一畫,選擇不同的一種或者幾種方法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因為《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培養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四年級學生經過第一學段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分類,比較熟悉平角等有關知識;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能力,他們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本節課,我將重點引導學生從"猜測――驗證"展開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這種重要的數學思維方式.

三,説教學過程

我以引入,猜測,證實,深化和應用五個活動環節為主線,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進行數學的思考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引入

呈現情境:出示多個已學的平面圖形,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內角".( 把圖形中相鄰兩邊的夾角稱為內角) 長方形有幾個內角 (四個)它的內角有什麼特點 (都是直角)這四個內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幾個內角呢 從而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整體感知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這樣的教學, 將三角形內角和置於平面圖形內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內角和的數學知識背景, 滲透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識的"橫空出現".

猜測

提出問題:長方形內角和是360°,那麼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三)驗證

(1)量:請學生每人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後把這三個內角的度數加起來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這一特點,啟發學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撕下來拼在一起,成為一個平角 請學生同桌合作,從學具中選出一個三角形,撕下來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向內折,把這三個內角拼組成一個平角,一個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畫:根據長方形的內角和來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一個長方形有4個直角,每個直角90°,那麼長方形的內角和就是360°,每個長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從長方形的內角和聯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構建新的數學知識, 這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新的知識, 而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內角和規律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將三角形內角和與平角,長方形四個內角的和等知識聯繫起來, 並使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新知識的生長點上把握好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在整個探索過程中, 學生積極思考並大膽發言, 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發揮.

深化

質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們的內角和會是一樣嗎

觀察指着黑板上兩個大小不同但三個角對應相等的三角形並説明原因,三角形變大了, 但角的大小沒有變.)

結論: 角的兩條邊長了, 但角的大小不變.因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實驗: 教師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後用活動角與小棒組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手拿活動角的頂點處, 往下壓, 形成一個新的三角形, 活動角在變大, 而另外兩個角在變小.這樣多次變化, 活動角越來越大, 而另外兩個角越來越小.最後, 當活動角的兩條邊與小棒重合時.

結論:活動角就是一個平角180°, 另外兩個角都是0°.

【設計意圖】國小生由於年齡小, 容易受圖形或物體的外在形式的影響.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與角的有關知識聯繫起來,通過讓學生觀察利用"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的舊知識來理解説明.

對於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個角之間的聯繫和變化, 感悟三角形內角和不變的原因.

(五)應用

1.基礎練習:書本練習十四的習題9,求出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

2.變式練習:一個三角形可能有兩個直角嗎 一個三角形可能有兩個鈍角嗎 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説明嗎

3.(1)將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 這個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

(2) 將一個大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 這兩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分別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戰: 你能求出下面圖形的內角和嗎 書本練習十四的習題

【設計意圖】習題是溝通知識聯繫的有效手段.在本節課的四個層次的練習中, 能充分注意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和縱橫聯繫,逐步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知, 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從而發展思維, 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題將三角形內角和知識與三角形特徵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內角和知識和直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圖形特徵求三角形內角的度數.

第二題將三角形內角和知識與三角形的分類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去解釋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徵, 較好地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繫.

第三題通過兩個三角形的分與合的過程,使學生感受此過程中三角內角的 變化情況, 進一步理解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

第四題是對三角形內角和知識的進一步拓展, 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學中, 學生能把這些多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 將多邊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內角和聯繫起來,並逐步發現多邊形內角和的規律, 以此促進學生對多邊形內角和知識的整體構建.

説課板書設計:

三角形內角和

引入:

猜測:

驗證: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教學流程:

(一)、從生活實際抽象出數學模型

(出示圖片)兩條筆直的鐵軌,看成兩條直線,把它們畫在紙上,它們的位置關係如同等號。如果你也來畫兩條直線,還會有什麼不同的位置關係呢?

學生畫一畫。

(二)、分一分,初步感知平行與垂直的特點

1、讓我們用兩根食指比劃比劃每組中直線的位置關係。如果讓你給這幾種情況分類,你打算怎麼分?先自己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同學交流交流,小組長做好記錄和總結。

2、、交流分類情況。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分法:

第一種:分兩類——相交、不相交

第二種:分三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

第三種:分四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相交成直角的。

(三)、歸納特點,探究規律

平行:

1、大家先來看第一類,這一類的兩條直線的.位置有什麼特點,想象一下再畫長點,會相交嗎?

2、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叫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什麼是平行線?

3、我們打開書56頁,看看書中是怎麼定義平行線的。(齊讀)

4、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麼?(“同一平面內”,“互相平行”)

5、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6、介紹用符號表示平行線的方法。

7、出示課件:判斷是否成平行關係。

8、再一次出示鐵軌,你還能舉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嗎?

垂直:

1、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類直線有哪些共同特點?(有交點,都成了四個角)能不能按照角的大小也把它們分分類?有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有的四個角不是直角),你怎麼知道他們相交後形成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量角器),

2、誰知道像這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是什麼關係?

3、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什麼是互相垂直?

4、我們打開書57頁,看看書中是怎麼定義互相垂直的。(齊讀)

5、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麼?(“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6、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6、介紹用符號表示互相垂直的方法。

7、完成題卡:判斷每組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並用符號表示出平行和垂直,寫出讀法。

8、生活中,很多時候平行和垂直都是同時存在的,把它們摻雜在下起,同學們能區分出來嗎?

(四)、小結,梳理知識結構

剛才,同學們在畫一畫,分一分、説一説、找一找等探究活動中,知道了在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可以分成兩大類,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這一類叫做平行。相交的這一類按照是否成直角也可以分成兩類,其中相交成直角的叫做垂直。生活中有了平行和垂直,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有序和美麗。

(五)、拓展練習,鞏固知識

辨析題:1、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平行線。

2、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不平行就相交。

3、垂線和直角如同孿生兄弟,有垂線的地方就有直角。

4、如圖 + 直線b叫垂線。

(六)、拓展提升

本節課,我們主要研究了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和垂直的關係,如果再加入一條直線,你還能弄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出示: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麼,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麼關係?

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垂直,那麼,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麼關係?

(七)聯繫生活實際,進一步提升平行與垂直的應用價值

出示圖片:(鉛錘測平行,水平儀定平行垂直,測量跳遠成績)

引導學生了解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應用,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為下節課做滲透。

板書: 平行與垂直

不相交—平行 (∥ )( = )( )記作: a//b讀作:a平行於b

同一平面內

相交—成直角—垂直( ∟ )(+)(⊥) 記作:a⊥b讀作:a垂直於b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相交與垂直》是選自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節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屬於新課標中“空間與圖形”的一部分。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學習和認識了線、直線、射線、角等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相交與垂直的內容,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今後繼續學習正方形和長方形奠定基礎。陳老師確定了以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初步感知平面圖形中兩條直線的相交與垂直。

②能利用三角尺畫直線的垂線及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③理解點與直線之間的所有連線中垂線最短的原理,並能運用這一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藉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體會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特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和勇於探究的精神,以及感知 生活中處處皆數學,熱愛數學的感情。

教學重點:1、感知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特徵。

2、能正確畫出點與線之間的垂線。

教學難點: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二、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教學大綱,以及結合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本課時陳老師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1、引導學生通過“感知、觀察、比較、分析、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

2、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採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讓豐富學生的感知,讓學生能夠準確的理解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三、説學法

新課標強調“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本課時的學法指導上,陳老師將讓學生在感知體驗、小組合作交流、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運用的過程,讓他們能夠清楚地理解平面中兩條直線相交與垂直的概念,如何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生動而活潑。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以及完成教學任務,本課時的教學過程陳老師分為四個環節六個小步驟來完成:

(一)學情調查(二)質疑探究(三) 達標檢測(四)拓展延伸 其中第二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將內容細化為四個小步驟,以便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知識。

第一個環節:學情調查陳老師設計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線,得出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交平行線.

第二個環節:質疑探究

第一步:自學課本,互相交流。

這一步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圖後有什麼發現?有什麼特點?引出課題.

第二步:自學課本這一步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學得出互相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動手操作,進一步感知

讓學生拿出正方形的紙,折一折,使兩條摺痕互相垂直。讓學生自己驗證摺痕是否互相垂直,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垂直的概念

第四步:實踐活動找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

第五步:畫一畫

這一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為此又細分為三小步:(1)用三角尺畫垂線。

(2)過點A畫已知直線垂線。

第三個環節:達標檢測,完成教材作業。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

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淘氣要過河,怎樣走最近. 讓學生懂得用點到線段垂線距離最短的原理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 説指導思想

國小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説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繫。

3、教學目標:

(1)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通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説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説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國小生來説,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説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導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麪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衞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通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枱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以及在線的所有朋友們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説課大賽!選擇這一課後,有點犯難了,這部分內容是傳統教材沒有的部分,也是上網查資料中很少、近乎沒有任何資料來源的一課,我心裏壓力也很大,可是我又是幸運的,在朋友的幫助下,讓我很清晰的認識到,這個知識領域中,老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應該怎麼教,這才是我真正的收穫!真誠的謝謝幫助我的各位老師和朋友們,我想今天説課精彩之處,來源於他們的智慧火花的閃亮……

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圖形的變換》第一課時《圖形的旋轉》

首先説説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我的孩子們:

《圖形的旋轉》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並且是空間領域裏最原始的基礎,學生在這個時期是孩子空間觀念敏感期,這種數學觀念發展的好,創造能力也將是無限的。

其實,我們班級的孩子思維很敏捷,活潑好動,經常給我很多驚喜!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物體或圖形運動的經驗,他們經常做摺紙、轉風車等手工活動,從中積累了圖形變換的知識,三年級又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在這些基礎上進行本次的學習,在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着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談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有三大來源:一是來自學生的學習需求。二是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三是來自教材的學習素材。

1 、知識和能力目標:通過實例觀察瞭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製作複雜圖形的過程。

2、過程和方法目標:能設計簡單的圖案。

3、情感態度目標:A:學會按一定的角度有規律的旋轉,得到漂亮的圖案,學會欣賞數學美。B:培養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是目標:3

最後説説我的教學流程:

課的伊始,我採用了輝煌老師的建議,通過學生演示自己動手製作的紙蜻蜓,揭示了生活中的旋轉的事例,讓孩子們對圖形的旋轉過程有一個初步的表象認識,這樣聯繫生活學數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接下來播放課件):出示一組圖案,都是由簡單的圖形通過旋轉得到的.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只是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圖案,可是通過我試講後,發現學生對於旋轉角度的掌握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一部分學生就出現了困惑,因此我覺得再次教學本課,在欣賞圖片的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圖形旋轉的角度。為突破本課的難點奠定基礎。

在觀察演示這個教學環節,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活動:

1、演示教材53頁風車的圖形, 做為動畫出現的,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能清晰的看見旋轉的過程。學生很輕鬆的就把53頁的填空做的很好。

2、演示的是54頁1題強化中心和方向的問題。

3、演示的是54頁2題關於怎樣判斷旋轉角度的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旋轉方法的時候,我的一位朋友就提出來,是否強調逆時針旋轉的問題,當時我就很困惑,我尋求到輝煌老師的門下,在輝煌老師的引導下,我再次細讀教材,進一步明白了教材編寫的意圖,並且把這部分知識滲透在開篇和學生演示蜻蜓的時候。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教材解讀:

1、教材的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時

2、教材簡析:三角形分類是在學生認識了直角、鈍角、鋭角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開展學習的,教材分為兩個層次:按角分為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並通過集合圖來體現分類的不重複和不遺漏原則;按邊分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徵。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操作,發現三角形中角與邊的特徵,學會按一定標準給三角形分類,感受三角形與日常生活的聯繫。

(2)經歷觀察與探索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學會給三角形分類。

5、教學難點:找出三角形角與邊的特徵。

6、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不同的三角形紙片若干袋(每袋都一樣),三角板,量角器,直尺、雙面膠若干

二、教學設想

自主學習的過程實際就是教學活動的過程。以活動促學習是本節的教學定位。通過情景創設,學生經歷探索發現、討論交流、獨立思考等活動,逐步建立對三角形角與邊特徵的認識。通過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連一連、猜一猜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數學對話的機會,通過教具、學具、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到幾何空間的抽象變化的過程,從而獲得對三角形邊、角特徵的認識,進而學會給三角形分類。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創設情景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積極引導為有效學習指明方向;主動參與為合作交流營造氛圍;激勵評價為主動學習鼓勵加油。學法:觀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問題;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決問題;分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問題;獨立反思在總結中內化問題。

四、教學流程

1、情景導入。問:你能按一定標準給教室裏的人分分類嗎?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為多角度的給三角形分類作好鋪墊。

2、探索新知。出示一些三角形紙片,問:三角形有哪些特徵呢?(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手拿實物問:每個三角形的角和邊一樣嗎?今天我們就根據三角形各自的邊和角特徵來分分類。學生動手探索分3個環節,前兩個環節採用比賽的形式,促使學生考慮合理分工、團結合作,提高課堂效率。

①觀察與測量。分給每個學習一袋三角形紙片、一張彩色紙板和雙面膠(每個小組的三角形一樣),引導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觀察、測量、記錄各個三角形的特徵。

②整理、分類。根據記錄的數據,經過小組分析、討論,將分類後的三角形貼在彩色板上。

③全班展示交流、師生點評。

④歸納小結。

給出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名稱,找出不同點和相同點,出示集合圖,講解分類的不重複和不遺漏原則;給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名稱,找出它們的特徵。

3、鞏固練習

⑴連一連。(課件出示)

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目的是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各種三角形的特徵,並利用這些特徵給三角形分類。

⑵遊戲,猜一猜。

給出三角形的一個角或兩個角,猜一猜可能是什麼三角形?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特徵。深刻辨別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當學生感到有些疲勞時,這時我就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採用遊戲練習方式,增加題目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⑶判斷。(課件出示)

①一個三角形裏如果有兩個鋭角,必定是一個鋭角三角形。()

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鋭角三角形。()

③所有的.等邊三角形都是鋭角三角形。()

目的是辯明概念。同時,要求學生用手勢表示,能促使人人蔘與學習,達到面向全體的作用。

⑷填空。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為4cm和5cm,則它的周長為()。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17cm,其中一條邊長為7cm,則它的其腰長為()。

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4cm和8cm則它的周長為()。

在鞏固等腰三角形特徵的同時又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全文小結:以談收穫和實際應用的方式結束。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青島版教材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因數和倍數及2、5的倍數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習約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學生熟練地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本節課的研究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3的倍數的特徵的活動,知道3的倍數的特徵,並且能熟練地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猜測、驗證等活動,讓學生經歷3的倍數的特徵的歸納過程。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及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探索數的特徵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標: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課的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

正確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教學難點:探索並理解3的倍數的特徵。

三、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更好的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本節課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法:

1.猜想驗證討論交流2、自主探究體驗感悟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實物展示平台,實驗表格

2、學生準備:計數器計算器

五、教學程序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國小面臨的許多任務中,首要的任務是教會兒童學習”。這裏的學習指學習方法,3的倍數的特徵,有規律可循,容易上成機械刻板,枯燥無味的課,學生能死套規律判斷,但學生的能力沒能培養,智力得不到開發。本課的設計旨在揚棄“滿堂灌”的教學,取而代之以啟發與發現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點撥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去發現規律,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四個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個性發展緊密聯繫的活動。

活動一 複習舊知 引發猜想活動二自主探究合作驗證

活動三 應用規律 體驗感悟活動四反思總結自我提高

活動一 複習舊知 引發猜想

“3的倍數的特徵”屬於數論的範疇,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而2、5的倍數的特徵是學生學習這一課的基礎。我從學生的已有基礎出發,先複習了2,5的特徵,並通過教師的總結與引導把複習和導入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作猜想“3的倍數可能有什麼特徵?”,讓學生充分表達各種各樣的猜想,也許有些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説出他的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都是3的倍數”,而有的學生卻有與之不同的想法。進而引發認知衝突,創設了探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感受新知的產生過程,明確新課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出課題。並板書:3的倍數的特徵

活動二自主探究合作驗證

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展示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和思維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在這裏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

1、應用《百數表》,否定錯誤猜想。

在學生得出猜想後,我便引導學生找出百數表中3的倍數去驗證,並在驗證中推翻了剛才的猜想,由此,使學生意識到已經不能用原來的方法(也就是從數的個位上的情況)來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而應該換個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維定勢,否定舊遷移,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2.探究實驗,發現特徵。

學生剛剛學習了2、5的倍數的特徵,從觀察數的末尾數字到觀察這個數的數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維跨度。學生很難通過獨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數的特徵,這時,教師採用的教學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教師採用讓學生進行撥珠實驗的教學策略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撥珠實驗,填表觀察,思考發現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對3的倍數的特徵認識隨着實驗的不斷深入而越來越清晰,他們在實驗、探究、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建構起對3的倍數的特徵的整體認知。本節課雖然沒有生動的教學情境,但這樣做巧妙地把學生推上了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始終沉浸在一種濃厚的探索氛圍之中,他們被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才是真正的、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認知過程。學生通過表象的累積,思維產生了飛躍,腦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數學模型。

3、舉例驗證,總結規律。

讓學生在初步發現規律之後,舉例驗證,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為了驗證這一結論,學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數的和是不是3的倍數,並且使用計算器看這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並讓學生彙報驗證的過程,儘可能多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不僅讓學生初步學會了舉例驗證的方法,而且體現了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活動三 應用規律 體驗感悟

在這一部分,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設計了四個不同的練習。力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體現基礎性、層次性、靈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題是基本題,使全體學生都能對新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話可以讓學生在快速判斷中感悟把3的倍數先去掉的判斷技巧;

第(2)題以圖的的形式出示,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第(3)題是在每個數的□裏填上一個數字,使這個數是 3的倍數。以檢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第(4)題旨在通過靈活的形式發散學生的思維。

活動四反思總結自我提高

這一環節通過師生交流的形式,使學生積極回憶,談談這節課的收穫。把知識、方法再現的同時,亦體現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進一步反思總結,自我提高。

整節課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驗證—得出結論—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實現課程、師生、知識等多層次的互動。整個教學是把知識的傳授、思維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能力的培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機結合起來,取得教學效益和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