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8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89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8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説明

1、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第一課時:認識周長。

2、教材簡析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同時也將為後面學習圓的周長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奠定基礎。理解周長的概念則是本單元的學習基礎。這裏的周長概念不僅侷限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也包含所有平面圖形的周長,既有規則圖形的周長,也有不規則圖形的周長,這樣編寫的目的一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規則圖形,另一方面學生只侷限於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認識是不全面的,也不利於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認識周長單列為一個教學內容是西師版教材編寫的一個創新。教材通過讓學生摸、描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建立周長的概念,幫助學生對周長的理解,組織學生測量圖形的周長,加深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力求讓學生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我們應當明確教材編寫的意圖。

二、説學生

周長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一是在二年級學會了測量長度,二是在二年級(下)已對長、正方形進行了認識,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通過數一數、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實踐操作活動,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條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有利於學生認識周長的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們教學中應當利用和開發的。

另外,呈現給學生的所有圖形,學生直觀看到的是一個平面圖形。而要讓學生説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圍圖形一週的長度”則是一個較難的認知過程,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挑戰,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對此教師要注意啟發、指導學生的學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應為:

1、結合實物或圖形認識周長的意義,並能指出和測量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經歷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體驗現實生活與周長的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與探究能力。

以上教學目標是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部分的要求擬定的具體目標。第一個是本課的認知目標,第二個則是體現數學思考的能力目標,第三個目標的確定主要是以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方面來思考的。如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學習有好奇心與求知慾等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都應當注意培養。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測量圖形的周長。因為不管是從教材改編的意圖,還是課程標準的具體目標來看,都是為了讓學生能真正理解周長的意義。只有知道了什麼是周長後,學生才會理解計算圖形的價值。

教學難點是建立周長的觀念,因為空間與圖形領域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節課的教學準備是:教具(多媒體課件、一些幾何圖形的圖片)

學具:(圖片:長方形、三角形、圓、五角形、心型;一個籃子裏面有毛線,軟尺,40釐米刻度尺)

四、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採取了教師創設情景,學生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聯繫生活應用周長等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揭題

該環節設計動畫展示的兩隻小螞蟻爭論誰爬得快,然後約定沿樹葉的邊沿爬行一週,看誰先到達終點,評出冠軍。學生十分喜歡看動畫,情景展現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和興趣。接着讓學生來當裁判,你認為誰應該是冠軍?啟發學生分析理解,強調1、是沿樹葉的邊沿,2是要爬一週(雖然紅螞蟻先到終點,但它沒有沿樹葉的邊沿爬,黑螞蟻沿樹葉的邊沿爬了一週,所以冠軍應是黑螞蟻),讓學生初步認識周長,感知周長的意義。根據圖示教師激勵學生給這一週的長度取個名字,然後自然揭示課題,認識周長。

(二)嘗試操作,理解周長

1、首先讓學生從學具中選擇一個喜歡的圖形,摸一摸它的周長,讓學生感知一週的長度,安排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交流,通過這項活動,讓學生感悟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

2、然後組織學生在白紙上用水彩筆把這個圖形的一週描下來。教師選取幾個學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讓學生觀察描出來的圖形周長,並適時評價。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教師課件出示五個圖形(與學生學具中的圖形是一樣的),動畫再描出剛才展示過的圖形的周長,並啟發學生思考,剛才你們用水彩筆描出了圖形的一週,圍圖形的一週的長度是圖形的什麼?設計讓學生在紙上描出圖形的周長,這裏實際上是一個從物體平面抽象出圖形周長的過程,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周長的數學模型的過程。

3、當學生感知周長的意義後安排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幾個圖形周長的圖像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長,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長。本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4、因為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所以讓學生聯繫生活,指出實物或圖形的周長,有助於學生對周長的理解。教師啟發學生邊指邊説,並適時引導學生用規範的語言來描述生活中見到的實物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

5、引導學生概括出周長的意義

接着學生的若干舉例後教師提問:你知道什麼是周長?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對周長的理解,教師結合圖形引導學生概括出;圍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並板書出來。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長的意義

1、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周長後再組織學生具體測量一些圖形的周長(完成教材98頁第3體測量長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過實踐操作在測量中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並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學會測量圖形周長的不同方法,為後面學習周長的計算作一些過渡性準備,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可能有的同學每條邊都量,也可能長方形只量長、寬,正方形量一條邊)。

2、測量圓的周長

教師用激勵的語言讓學生選擇恰當的測量工具,想辦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有什麼辦法?再同桌交流啟發思維,然後合作測量圓的周長。本環節的設計對三年級學生來説是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意圖不是要求學生準確地測出圓的周長,而是學會思考用什麼樣的工具,用什麼方法去量出這個圓的周長。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目的。接着組織學生彙報並展示,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反饋交流拓寬學生的思路,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可能用毛線圍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軟尺測量出周長,還有可能有學生採用把圓在直尺上滾動的方法(這應當是學生想到的最高級的方法,他反映了學生的智力水平)。

(四)聯繫實際,應用周長

1、先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用到周長的事例?(教師適時啟發引導:這塊黑板給它鑲邊……)

2、學生舉例後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周長的應用,增長學生的見識,如用廣告牌的邊框、柵欄、裝修房屋、地圖的邊界等等,最後一個場景是商場裏一個叔叔因買褲子,正在量腰圍。教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去互相量出腰圍,並對學生量的情況進修反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所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感受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3、教師小結

學生對腰圍的興趣正濃,教師隨機啟發學生回家去測量爸爸、媽媽的腰圍,去量一下家中書桌的周長等,把課內學習引伸到課外,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是 認識周長

圍圖形一週的長度

根據本課設計的需要,我們只把周長的概念板書了下來。簡明扼要,又突出重點。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下面我將結合我的課堂教學實踐分五個階段來完成説課:一是説教材,二是説學情,三是説教學方法,四是説教學過程,五是説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在國小數學教材中有一定的比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鮮活個體的學生,時時刻刻要與它打交道。本課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時分秒等較短時間單位之後,並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基礎進行的,由於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理解一年或一月的時間有多長大概藉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需藉助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素材引入,完成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通過課前預習調查,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記住各月及平、閏年的天數,初步學會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會快速判斷平、閏年,二月的天數及各個月的天數。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獲得情感體驗和成功體驗,培養學生願學、樂學的興趣。滲透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大月、小月的記憶,

教學難點:平年、閏年判斷方法。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等時間知識,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的想象過渡;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強,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本節課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比較、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總結概括的數學學習過程。

三、教學方法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採取“觀察—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在教法上力求體現: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在動手操作中“實踐”數學;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四、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中的“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基本理念,我分五個環節進行設計:

(一)、聯繫生活,設疑導入

過生日是每個孩子都經歷過的,而且基本都是一年一次,我以奶奶明年過第18個生日,而孫子明年要過第20個生日,奶奶和孫子各是多少歲?這個問題情境引入,聽到問題後學生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奶奶18歲,孫子20歲。但説完之後會馬上意識到不對。在引起學生認知衝突時進行討論:

(1)一般情況下,幾年過一次生日?(一年)

(2)現在奶奶的反而少,説明什麼?(説明奶奶有些年沒過生日)

(3)生日跟什麼有關?

(4)奶奶有些年沒過生日,又説明什麼呢?

再這一系列問題之後,引入新課(板書課題:年月日)

通過以上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出隱藏在學生內心的疑惑,以探究疑惑為主線,使學生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觀察比較,探究新知

第一層:觀察年曆,認識大小月

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在預習的前提下,結合學習提綱,仔細觀察,看你能從年曆中發現些什麼?通過觀察探究對照比較,發現各月的天數,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使他們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然後我向學生詮釋大月、小月以及平年閏年的含義。其次,讓學生

結合板書説出一年中大月、小月的具體所指。在學習全年天數的時候,大多數的學生都能脱口而出,所以我就沒有過多的讓學生説計算方法。以上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還引導學生會用自己的方法去發現知識,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去歸納表達。

第二層: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

《課標》中提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引導學生探索識記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這一理念下設計的。在學生認識大月、小月的基礎上,讓學生説一説識記大小月有沒有什麼妙方。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知識經驗進行彙報,我再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強化左拳記憶法和歌訣記憶法,並通過課件演示,幫助學生記憶。為了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很好的吸收,我設計了“我報月份,你聽好;大月拍手,小月跺腳;二月來了,不出聲”的遊戲。在這一活動中我讓靜的知識接受轉變為動的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在快樂中理解數學知識。

第三層:學習平年、閏年

為了有效地突破判斷平、閏年的方法這一教學難點。教學中,我設計了1993—20xx年各年份中二月份天數的表格,讓學生自己觀察,並適時地引導,讓學生去發現:當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時候,這一年就是閏年。這一環節的教學,留給了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計算、合作交流、共同概括,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切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在練習時,裏面出現了1900年,學生毫不猶豫的判斷是閏年,我堅決的否定了他們的答案,學生茫然,我讓學生自己去課本第49頁尋找答案,當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利用多媒體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不僅拓展了課程資源,還加強了學習過程當中的直觀性和科學性,有效地幫助學生觀察和理解,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情境練習,鞏固新知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緊扣重點,力求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提高。

(四)、首尾呼應,解疑答惑

在“拓展練習”中,主要解決導入部分的問題,做到前後呼應,緊扣主題。

(五)、暢談收穫,昇華認識

本着“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理念,本節課的總結將採取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進行,並引導學生談一談應該如何對待時間,對學生進行惜時教育。

(六)、拓展延伸,培養能力

收集年月日方面的知識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辦一份內容豐富、設計精美的手抄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的“眼睛”,是教學的“靈魂”,為課堂教學起到導航的作用。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從板書中,可以清晰看到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及難點知識也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附板書設計:

年月日

一年=12個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大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小月30天

平年(365天)2月28天

閏年(366天)2月29天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分別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具體闡述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77—78頁的內容,是本單元“面積”中的教學重點。學好這一內容,對於平行四邊形面積等的公式推導及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與實際相結合,而且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據新課程標準,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經歷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定了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二、學情分析

(一)心理特徵:三年級的學生好學好動,以形象思維為主,聯繫和模仿能力較強,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創造條件和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感受成功的快樂。

(二)認知狀況: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麪積單位,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加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鑑於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確定了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法、設疑誘導法、類比法。

(一)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本課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過程來學習。

(二)設疑誘導法:在講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時,需要老師給予設疑誘導,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理解。

(三)類比法:正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是由一個長方形漸變成正方形,求面積的過程中得來的。

教具:多媒體

四、學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

在學生的學習方面,我將小組合作探究作為首選。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等活動,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具:預習紙、學具盒中的1平方釐米卡片、直尺。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情境導入

這一環節將用時7分鐘。首先複習兩個概念,一是面積,二是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比較1釐米和1平方釐米的圖形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通過複習,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二)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這一環節是重點環節,將用時17分鐘。有四個步驟:做一做、猜一猜、驗一驗、説一説。

首先做一做,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例題1,在預習紙上寫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個長方形長5釐米、寬3釐米。想辦法測量出它的面積。

小組成員可能三種方法:(1)畫一畫(畫方格)(2)擺一擺(兩種擺法:一是全擺上,二是隻擺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釐米))

同學們合作交流後得到共識:用乘法計算最簡便。

接着猜一猜,我將提問學生有什麼樣的猜想?有人可能會説出:這個長方形面積=長×寬。

我會肯定這一猜想是對的,然後提問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

然後驗一驗,學生自己根據預習紙上的3個圖形(圖A:2行6列,圖B:4行3列,圖c:1行8列),擺一擺填一填,之後再彙報結果。

圖形長/釐米寬/釐米面積/平方釐米

圖A

圖B

圖c

通過剛才的過程驗證了這個猜想是對的,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最後説一説,我以例題1為例設疑誘導,找同學説出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不斷的提問:長方形長5釐米,沿着長邊一行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寬3釐米,沿着寬邊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説可以擺幾行?(同時配合課件的演示)繼續提問:這個長方形每行擺5個正方形,擺了3行,一共擺了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怎樣列式計算?算式中5、3、15是長方形的什麼?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最後得出結論:每行擺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長,擺的行數是寬,小正方形的個數(即長方形面積單位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也就得出長方形面積=長×寬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數學價值觀。同時也體現課堂中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當中來。

(三)利用遷移,探究知識

這一環節將用時8分鐘。

首先引導學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把一個長7米、寬6米的長方形花壇,漸變成邊長6米的正方形花壇的過程;讓學生去猜想、發現其面積的計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接着讓學生交流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否正確?

最後讓小組交流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聯繫。

設計意圖: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就是兩條相鄰邊長的積;只是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須知道長和寬的長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積只需要一條邊長的長度。明確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間異同。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將用時10分鐘。

為鞏固本節學習內容、解決實際問題我設計以下習題:

活動一,求一張長方形餐桌的面積。(學生聯繫生活,練習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課本例3)

活動二,求出數學課本的面積。(學生自主操作,獨立完成。課本78頁下邊做一做)

活動三,強化訓練,提高難度。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外面長方形,裏邊正方形,剩餘陰影部分)

(五)總結過程,突破重點

這一環節我將用時2分鐘。

引導學生回顧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並引導回顧研究的過程。

設計意圖:一節課總結必不可少,能夠加深學生對本節重點內容的掌握。

(六)作業佈置

為鞏固本節學習內容我佈置以下習題:課本79到80頁2、4、6(必做),8(選做)。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層次的習題,讓水平不同的同學都能達到很好的練習效果。

六、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行面積=長×寬7×6=42(m2)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6×6=36(m2)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一、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單元概念較多,也較重要。另外還有四個例題,分7課時進行教學。教學中注意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以達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繫。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通俗地説,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於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儘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着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中要重視對面積的估測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2、比較面積單位的大小,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教學難點;

1恰當選擇面積單位,估計物體面積的大小。

2、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體驗。

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過程教學,這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使數學學習從“文本學習”走向“體驗學習”,就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本單元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導入新課時,讓學生説説多媒體教室和你的房間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媒體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間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生活情景,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2. 直觀演示法

充分藉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時,利用媒體直觀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劃分成100個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幫助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説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範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1)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

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學習興趣。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認識“面積”這一概念時,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説,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在實踐操作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在學習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2).自主探究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規律發現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實驗,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圖形,在拼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係,再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於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説説各自用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並作好記錄。小組彙報拼擺結果,觀察統計的數據,小組交流討論自己的拼擺收穫: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麼發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和有意義的材料,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5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學建議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説説我的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概念,學歷運用各種估測方法比較面積大小。

教學重點難點:從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兩方面理解面積的大小。瞭解統一面積單位是必要性。

教學策略: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從學生身邊的物體尋找直觀比較的對象,如課桌桌面,課本封面,黑板大小,練習本封面等等,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説,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於疊合時,則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學習面積單位,先由第教材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再介紹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並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説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係。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採用看圖找信息、根據信息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採用了讓學生彙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係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於連除法數量關係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藉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於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着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係,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信息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後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着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彙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xx=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信息,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學生仔細觀察兩種算式的寫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這種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叫第一種方法(一)。

師:觀察這個綜合算式,有哪些運算?運算順序是怎樣的?(連除的運算,按順序進行計算。)

(3)24=8(層);20xx =25(本)。

師:這樣列式的同學請起立。你們又是怎麼想的呢?(指名説説解題思路。)

(4)200(24)=20xx =25(本)

師:觀察綜合算式,思考:為什麼要加小括號?(必須先算2個書架有多少層,如果不加小括號,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題意。)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乘除混合運算,有括號要先算括號裏的。)

師:這兩種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樣的,就叫第二種方法(二)。

師:這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一樣不一樣,分別先求什麼?

師:觀察兩種思路解決問題的算式,你還發現了什麼?

[在此環節採用讓同學互問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提煉解決問題的辦法,澄清模糊的認識,進而達到解決的目的。]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問題。

6、練一練:1題

要求學生先説説運算順序,再計算。指名板演,集體交流反饋。

問題二:看完書我們得運動運動了。(練一練2題)

1、學生自己讀題目,理解題意。

2、這道題中,哪句話你不明白?(請理解題意的學生講講他自己的理解。)

3、師:那你能不能解決?把算式列在練習本上吧。(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4、彙報:寫完的同學可以在小組內説説自己的想法。

師:説説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這樣想怎麼列算式?

師:誰和他的思路不一樣,你是怎麼想的?這樣想怎麼列算式?

三、小結:學完這節課,你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收穫?

四、習題設計

在亞東會來臨之際,學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務,交給了三年級的2個班,每個班有4個小組,每個小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題的安排可以使學生鞏固剛剛學過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實際的問題,怎樣來分析數量關係,並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中,時間安排較適中,教學目標很明確。我在教學時,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在課堂上會分析有關連除法問題的數量關係,能獨立解決現實的問題。知識點比較全面,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學生也能學以智用。

在教學環節中,採用多種彙報的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學生自己講解每個算式的意義,記憶非常深刻。從而觀察這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這樣進一步對比兩種思路的異同點,學生會更加深刻的理解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也是比較流暢的,教學中我很關注對學生的評價,親近學生。能夠看出,學生對所學的解決問題掌握的比較好,並能夠通過用自己的話解釋題中的內容。可以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類似的實際應用問題。

在本節課教學方式中,採用了同學之間交流互動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自己能夠及時的解開疑問,從而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學生能夠針對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年月日”一課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年月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學習和掌握好這部分內容,是進一步探索學習時間單位及時間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有助於學生對生活實際問題的感受,便於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新大綱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以下三方面考慮的:

(1)聯繫學生已有知識,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知道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係,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數: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能正確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並能解決一些有關的生活實際問題。

(2)在探索年、月、日之間相互關係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猜想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計算全年的天數,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3)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的情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感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並結合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認識年、月、日及其相互關係,建立年、月、日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靈活地判斷平年、閏年。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等時間知識,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而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的想象過渡;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強,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我確定瞭如下教學方法:

教法分析: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因此,我特為學生設立了如下學習方法:

學法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採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猜想驗證、分析實踐,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的學習的平台,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比較、實踐驗證、合作交流、總結概括的數學學習過程。

教學流程:

綜上所述,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探究交流,構建新知→實踐應用,反饋提高→總結回顧,拓展延伸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的畫面,提問:“你們知道這激動人心的一幕發生在什麼時候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提問:“你們有自己喜歡的時間嗎?”學生髮言,説出節日或生日等時間。

3、教師歸納:像剛才這樣,我們在説明一件事情時候,往往要告訴人們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年、月、日和時、分、秒一樣,也是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新的時間單位——年月日並板書課題。

(教師從學生關心與感興趣的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這一資源入手,動態地

呈現出具有重大意義的兩個時間,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成功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環節探究交流,構建新知

1、認識年曆

A、課件展演示年月日的來歷。

B、利用手中的年曆,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年曆,你知道了哪些知識?

C、彙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30天:四、六、九、十一月

二月28天

二月29天

D、計算一年的天數。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展示交流,教師板書:平年一年有365天,閏年一年有366天。

E、練習,圈出xxxx年中,你認為有意義的時間。

(採用多媒體演示年月日的來歷,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觀察年曆,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發現創造,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2、認識大月、小月。

A、根據學生回答,揭示大月、小月的定義。

B、指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

C、記憶大月和小月。(左拳記憶法和兒歌記憶法)。

D、遊戲。我們一起做遊戲吧!老師隨便報一個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學拍手,要是小月女生拍手。教師最後報到二月,根據學生的反映得出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引入平年與閏年的教學中。

(通過用左拳記憶法和記大月的兒歌,輕鬆地幫助學生記住每個月的天數,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動活潑,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平年、閏年。

A、利用1981年——xxxx年二月的月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並完成記錄表。

B、觀察記錄表,小組討論:你們發現了什麼規律?

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會説出有的年二月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教師適時指出: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揭示出平年和閏年的定義後,繼續提問:“為什麼會有平、閏年之分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再出示小知識,學生既知道平閏年的來歷,又知道每4年中就有一個閏年。教師再追問:“閏年的年份與數字4有什麼關係呢?”引導學生再次探究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首先出示年份除以4的結果,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學生彙報,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然後讓學生進行平閏年判斷的練習。當學生判斷1900除以4沒有餘數,而它卻是平年時,教師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為學生設下懸念,再及時出示小知識,既解決了學生的困惑,學生也掌握了整百年是不是閏年的判斷方法,即整百年份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C、練習,再次判斷平年和閏年。

(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本部分教學中,教師層層設疑、環環相扣,學生始終處於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的過程中,特別是整百年是否為閏年的判斷更是學生數學智慧的一次提升,同時插入平年閏年的課外知識,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更加完善。)

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學到了年月日的知識,並得到了好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帶着這些知識方法到智慧島去闖闖吧!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反饋提高

1、填空我最棒!

(1)、一年有()個大月,()個小月。

(2)、9月1日開學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今年的一、二、三月共()天。

(4)、平年一年有( )天,閏年一年有( )天。

(5)、四月份有()個星期零( )天。

2、判斷我更行!

(1)每年都是365天。()

(2)24個月就是兩年。()

(3)小明的書包是xxxx年2月29買的。()

3、口答: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是哪月哪日出生的?

4、拓展練習。

小明在奶奶家連住了兩個月,正好62天,這兩個月可能是哪兩個月?

(慧智島闖關的練習遵循了學生愛動、愛玩、愛挑戰的特點,營造了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僅發展了他們的思維,也培養了他們大膽探索的精神。)

第四環節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2、談談自己在本課學習中的成功之處。

3、“你還想研究哪些關於時間的知識?

(讓學生談收穫、談感想,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及要點知識進行梳理,利於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網絡。通過學生自我評價能夠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你還想研究哪些關於時間的知識?”通過學生上網查找,把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的“眼睛”,是教學的“靈魂”,為課堂教學起到導航的作用。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從板書中,可以清晰看到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及難點知識也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説教法

本着“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裏,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説説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説: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説: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説: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説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説用毫米作單位,他説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的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説一説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2、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遊戲,如摸小正方體實驗、塗色活動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説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 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四、説教學策略:

1、 説學情 :學生在平時的説話中也會用到可能這個詞,説明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本着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 教具準備:小正方體、盒子、課件。

五、教學過程 :

課前活動: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呀?那明天一定是星期幾呢?可能是星期六嗎?為什麼呢?同學們都盼望周未,因為周未呀!有你們自己自由的空間,那麼周未你可能去幹什麼呢?

(一) 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教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小正方體的遊戲,讓學生推薦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到講台上來,但其中只能有一名學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後讓學生以剪子、包袱、錘的形式來決定勝負。然後師小結:同學們從剛才活動中,我們可以想到有可能男生贏,也有可能女生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生活當中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引出課題:可能性

(二) 通過摸小正方體遊戲,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感知階段)

老師和同學進行摸小正體遊戲,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麼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紅色的小正方體,由於有了疑問,下面的學習就更有了實效性。學生會主動的對所出現的摸小正方體現象進行推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體驗階段)

通過教學教材105頁的例二,讓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判斷哪個事件是一定發生的,哪個事件是可能發生的,哪個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接着讓學生進行一個即興表演活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説一説生活中的事情。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

(四)應用知識,拓展練習。(昇華階段)

通過對教材108頁練習二十四1、2題和課件上面的練習題的練習,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五)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習了身邊有價值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