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9W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7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1

説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係。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採用看圖找信息、根據信息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採用了讓學生彙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係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於連除法數量關係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藉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於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着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係,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信息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後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着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彙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0÷2=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信息,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2

今天説的是第一課時,認識分米和毫米。第一個例題先通過討論鉛筆盒的長和寬的數據,引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礎上,教材設計了一些列活動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進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實際長度。最後要求學生在米尺上數一數一米有幾分米,來推算出分米與米的進率從而在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之間建立起完整的聯繫。第二個例題讓學生用尺測量數學書的厚度,引出不足1釐米引起小朋友的認知衝突,教材再引導小朋友數小格子來明確測量結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釐米中間每一小個的長度是1毫米。然後要求學生用筆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數數,一釐米有多少毫米,藉此明確釐米與毫米的關係。隨後還呈現出一些1毫米的物體,藉助這些直觀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學生感知1毫米的實際長度。最後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嗎這一問題,啟發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豐富對1毫米或幾毫米實際長度的感知,並初步建立相關長度的表象。隨後想想做做6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及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也初步學會用釐米分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所以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從量與計量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現象的意識,拓寬用數學只是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範圍,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面積和體積的測量等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其他內容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各單位間的進率。

2.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學內容

這一單元的教學是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釐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因此,學生還是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着,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於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課標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落實,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

1、 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

2、 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3、 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實際測量能力。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學生學習重點是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而整個學習活動也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的。

二、説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設計《千米的'認識》的教學時,我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活化教材,體現數學思想。

教材通過一個標準跑道來認識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備課時,我問自己:如果我這樣講了,學生是不是就認識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見教材後面的做一做安排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走一走去實際體驗1千米的時候,我決定把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識的教學中,分三階段進行,使學生對千米的認識豐富立體化。同時使學生在解決舊問題中不斷生成新問題,而就在新舊問題交織的過程中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辨證思想,學會解決問題的數學解決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數是單位“1”的疊加,而分數是單位“1”的均分,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是學生認識數的一次質的飛躍。

本節課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後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具體實例,感受到數由整數向分數的擴展,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直觀演示法、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學具準備

學具:每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若干。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筆,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1分米長的線段,兩分米長的繩子。

四、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小朋友們喜歡的《西遊記》的故事創設一個分東西的情景。同時播放背景音樂。

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這一天,天氣特別熱,師傅就派豬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沒想到,他倆找到了一個大西瓜,他們可高興了,豬八戒實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這個西瓜,可是倆個人該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

(二)學習新課、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導學生經歷分數“從整體知識到分數

知識”的數學化過程。

(1) 學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讓學生説一説該如何分西瓜,怎樣知道是“一半”, 然後通過折圓形紙片的一半,強調平均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張紙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這張紙的一半。為下一步理解分數的的意義打下基礎。

(2)發揮想象,創造符號,表達“一半”

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過畫圖、寫字或者寫數字等方式創造出表示一半的符號。

學生自由活動,小組交流,展示,讓學生説出理由。表揚學生的`創新精神,着重針對畫圖的學生作品講解。

在小結中總結三個共同特點,第一,都注意到了平均分;第二,都平均分成了兩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師邊説邊板書—,2,

1),引出在數學上,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數學上把像1/2這樣的數叫做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接着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齊讀分數。

(3)進一步理解1的意義: 2

①讓學生動手用各種圖形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並啟發思考:折法不同,塗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 來表示,那是為什麼?理解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沒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着眼一個“動”字, 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

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也為後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銜接,深入認識分數

(1)就在豬八戒和沙僧準備分西瓜的時候,孫悟空從天而降,批評了他們,八戒只好求饒,説西瓜四個人一塊吃,你能幫他們再分一分嗎?通過故事的發展,自然引出對1/4的認識。

(2)動手操作,創造1/4。

通過折長方形紙片的1/4,加深對此分數的理解。

(3)利用圖形,探索其他分數

①讓學生利用紙片等材料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並請部分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説説分數表示的意思。這一極具探究空間的開放性活動,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做分數”和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幾分之一,對分數的認識也由1/2擴展到了幾分之一。

②繼續創造幾分之幾

我們知道豬八戒是最饞嘴的,我們幫他們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豬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兩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幾分之幾呢?

學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點理解:裏面有幾個?

五、鞏固新知,拓展思維

1、 基礎練習:讓學生辨別圖中陰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嗎?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2、 提高練習:讓學生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學以致用。

3、 拓展練習:一條長1米的繩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六、課堂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認識、讀寫幾分之一的數,會比較大小。2、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其中我把“認識、讀寫、比較大小”確定為本課的重點。把“理解含義”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於教法、學法

教學中,我採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法,力求知識讓學生自己學會。同時利用、圖形等輔助教學。

下面,我就把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大家。

三、教學流程

(一)第一個環節:複習導入,計劃2分鐘完成。首先我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節吃月餅導入複習。我是這樣導入的:中秋節的時候你們吃月餅了嗎?今天啊,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月餅,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願意嗎?(出示複習題)①把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②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③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從而引出課題:這半塊月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應該怎樣表示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幾分之一”。(板書、齊讀課題)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發了興趣,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計劃用20分鐘完成。

1、第一個步驟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學指導:①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②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③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④先自己看書自學,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説一説。(時間3分鐘)

【自學指導的設計,能夠更加明確地引導學生自學。】

學生自學過程中,我要深入其中,瞭解學情督促自學,為彙報作準備。

2、第二個步驟彙報交流,①我組織學生逐題彙報,並藉助幫助學生理解1/2的含義: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説理訓練,通過練説、指名説、互説等形式理解的1/2含義。

②接着引導學習讀寫。重點強調書寫順序,並介紹各部分名稱及讀寫方法。1/2讀作二分之一(板書)。

③1/4、1/3的認識方法與1/2基本相同,但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義。(我適時板書)

④接下來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舉出生活中幾分之一的數,説説它的意義。【使學生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幾分之一的數來表示,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最後進行小結:像1/2,1/4,1∕3,這樣的數都是分數。(板書)

3、第三個步驟動手操作。共設計2個操作活動:①第一個活動按要求折出一個長方形的1/5,並塗上顏色。②第二個活動拿出喜歡的圖形,折出幾分之一塗上顏色。

【這個環節將例1和例2的活動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含義。】

彙報時組織學生到前面邊演示邊彙報,並貼在黑板上,觀察不同的折法,異中求同。

4、第四個步驟比較分數的大小。(5分)

出示例題【引導學生藉助實物比較分數大小,並總結規律:分子

是1的分數,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採用想、説、折、比等活動強化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説來強化思路,培養思維能力。】

(三)第三個環節:鞏固提高,計劃10分鐘完成。

我設計了3組練習題

1、看圖寫分數2、判斷對錯。3、寫分數,比大小。

【通過各種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知識。】

(四)第四個環節:本課總結(2分鐘完成)

【讓學生談收穫,總結歸納本課的內容。】

(五)第五個環節:課堂作業(5分鐘完成)

【目的是瞭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1、填一填:1/5讀作( ) 三分之一寫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後設計了一道思考題【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得到發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認識分數”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聯繫實際生活的需要,先從學生們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發,聯繫平均分蛋糕的結果,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然後讓學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摺紙,並塗出它的1/2,進一步體會意義,接着又在操作活動中教學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這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次重要擴展。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理解並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為今後進一步深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國小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學生在生活中聽説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並不理解。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裏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反思並獲取知識。

二、説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這節教材的要求是這樣的: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根據教材地位、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於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地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方面: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操作、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與態度方面: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3、教學難點:在頭腦中建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説教學策略

1、突出數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分數的.概念是一個原發性概念,學生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須遵循數學概念形成的規律,按照實例觀察、分析共性、抽象屬性、符號表示、具體運用的流程充分展開教學過程,尤其是要通過大量的操作實踐,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

2、突出數學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做到設情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着眼於一個“探”字,貫穿一個“疑”字,突出一個“動”字。

(1)自主學習,着眼一個“探”字。

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讓他們擁有強烈的學習慾望,親身感受探尋數學的樂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動學習。例如:表示半個蛋糕時,讓學生嘗試着想辦法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

(2)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當認識了二分之一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這張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3)實踐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學具等實踐活動,在思維活躍和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外在“動”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感悟更為深刻和完善。

四、説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談話出示情境圖,説説準備了哪些食品?怎樣分能讓兩人都滿意?(突出平均分)

2、學生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彙報分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中經歷由整數拓展到分數的過程。】

(二)、探究新知:

1、認識1/2。

(1)組織學生利用學具小圓片動手摺一折、塗一塗、説一説,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師小結揭題,規範表述分數意義的語言,並指導寫法、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含義。

【設計意圖: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積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嘗試建構1/2的意義,整個環節從操作實踐開始,完成於意義建構。】

(3)通過反例(沒有平均分的情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設計意圖: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摺紙遊戲:表示其他學具圖形的1/2,體驗不同折法,設問:大家看黑板上這幾幅作品,他們的折法不同,塗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來表示,那是為什麼呢?並觀察發現:平均分的圖形大小相同,他們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圖形大小不同,他們的1/2也不同。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2”。[這裏為今後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遊戲中發揮創造性,從各種不同的方法中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也為後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過渡:除了能折出這些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們的幾分之一呢?(相機板書:1/3、1/4、1/5……)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等材料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貼上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並説説分數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

3、在辨析中深化認識。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設計意圖:針對分數概念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有目的的讓學生鑑別,以加深印象。】

4、辯論驗證,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談話引出辯論問題:媽媽買了兩個同樣的大餅,弟弟吃了一個餅的1/2,哥哥吃了一個餅的1/4,他們誰吃得多?引發不同意見,引導學生通過摺紙來加以直觀驗證,也允許學生進行單純數學思考,即從平均分的份數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媽媽吃了餅的1/8和兄弟倆比一比,是多還是少呢?

(3)整理本堂課上用圓片表示的分數,進行排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中的祕密。(同樣大小的圓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個全部塗滿顏色的圓,體會幾分之一與“1”的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主動辯論、驗證比較,一方面豐富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

(三)鞏固新知:

1、聽寫分數的練習。(教師説分數的方式是多樣的,如A、八分之一;B、一個分數,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塊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這塊糖的幾分之幾。)

2、從身邊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數,並具體説明一下,老師可以先舉個實例作啟發。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設計意圖:通過多形式聽寫分數的綜合練習,鞏固本課所學基本知識點。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再次讓數學知識迴歸到實際生活中,從黑板報中“藝術園地”約佔版面幾分之一的估計中,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總結拓展。

1、全課總結。

2、發散練習:表示出每個小圖形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此題是課本上“想想做做”第6題的延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7

教材解讀: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基礎之一。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並對數的理論進行整理,在兩部分認識數教學中間安排十進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也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啟下作用。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的滲透,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教材提供了較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不僅為學生認識大數提供豐富的內容,也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數概念教學,從數學的'高度把握十進制原理,培養數感。教學內容的呈現給了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間,也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如: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探究自主過討論得到。

教法學法: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