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推薦】物理説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5.36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物理説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教學器材】

顯微鏡,凸透鏡(兩隻),凹透鏡(一隻)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近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遠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眼鏡的度數如何計算

二、引入新課

放大鏡可以使我們看到較小的物體,但是太小的物體像細胞,用放大鏡卻不能看到。為了能看到細小的物體,人們製成了顯微鏡。為了看清遠處的物體,人們又製成瞭望遠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

三、新授課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原理: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①拿顯微鏡時,要一手緊握鏡臂,一手託鏡座,不要單手提拿,以防目鏡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顯微鏡不可放置在實驗台的邊緣,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隨意取下目鏡或拆卸顯微鏡的各種部件,以防灰塵落入內部或發生丟失損壞等。

④使用顯微鏡時,操作要正規,養成兩眼同睜、兩手並用的習慣,邊觀察邊計數和繪圖等。

⑤要保持顯微鏡的清潔,發現有灰塵或操作中不慎使鏡頭和載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應及時擦去。光學和照明部分的鏡面只能用擦鏡紙輕輕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綢布等擦摸,以免磨損鏡面。機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顯微鏡使用完畢,轉動粗調螺旋上升鏡筒或下降載物台,取下標本片,轉動轉換器使物鏡離開通光孔,然後再下降鏡筒或上升載物台使接近物鏡,垂直反光鏡,下降集光器,關閉虹彩光闌,復原傾斜關節和報片器位置,把顯微鏡放回鏡箱。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於物鏡和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

③物鏡、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有一種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靠近物體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3、原理: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但是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望遠鏡的直徑比我們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還有一種望遠鏡用凸透鏡作物鏡,用凹透鏡作目鏡(伽利略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也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望遠鏡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軍用望遠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為安裝了正像系統。

5、思考題

用望遠鏡看遠處運動的汽車,其運動速度比實際上的速度快了還是慢了?

四、課堂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板書設計

5、顯微鏡和望遠鏡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結構:由兩組凸透鏡組成。

3、原理: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

3、原理: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不易講得太深,只要求讓學生知道兩個凸透鏡組合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熱情。

物理説課稿 篇2

目的:

瞭解光電效應的產生條件、規律及光子學説。瞭解光的量子性,會用光子説解釋光電效應現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對實驗事實加以解釋的能力。

器材:

光電效應演示器,應急燈,紫外線燈,X射線管,感應圈,靈敏檢流計。

重、難點:

從實驗現象總結出光電效應的規律,經典理論在解釋光電效應遇到的困難。

教學過程:

一、引言:

師:前幾節課我們瞭解了人們在研究光的本性過程提出的幾種有代表性的學説。(簡單回顧光的微粒説和波動説的發展過程)自從麥克期韋提出光的電磁説,赫茲又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理論後,光的波動理論發展到了完美的地步。可是,光電效應的發現又給光的波動理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實驗研究光電效應的'規律,並且通過分析光電效應的規律弄清為什麼波動理論無法解釋光電效應現象。 評: 點明課題,強調已經十分完美的理論又受到新的實驗事實的挑戰,引起學生的懸念,激發求知慾。

二、新課進行。

1、介紹實驗裝置。

師: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光電效應實驗裝置。(分別介紹鋅板、銅網、高壓電源、檢流裝置,一邊介紹,一邊在黑板上畫出整個裝置的示意圖)

評: 介紹裝置後畫出裝置示意圖,將具體的較複雜的實驗裝置變為簡明的板畫,突出了原理,有助於後面對實驗事實的進一步分析。

師: 現在我把高壓電源接通,檢流裝置接上,為什麼檢流計不發生偏轉?

生:(集體) 電路還處於斷開狀態。

師: 哪一部分斷開?

生: 鋅板和銅網之間。中間是空氣,不能導電。

師: 對。現在讓我們用紫外線照射鋅板,大家注意觀察。(介紹紫外線燈,用紫外照射鋅板,檢流計指針偏轉)

師: 剛才用紫外線照射鋅板時,看到了什麼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生: 看到檢流計指針發生了偏轉,説明電路中出現了電流。

師: 這電流可能是哪種原因產生的?

生: 可能是紫外線使空氣電離,也可能是紫外線使鋅板飛出了電子。

師: 對。這兩種可能性都有。但是,如果我們用銅板代替鋅板,則指針不會發生偏轉,這樣,排除了哪種可能性?

生:(集體)排除了空氣被電離的可能性。

師: 這樣,我們就知道,鋅板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飛出了電子,這種物體在光照下有電子飛出的現象叫光電效應;在光照下從物體中飛出的電子叫光電子,電路中的電流叫光電流。(板書:光電效應,光電子,光電流)(板畫:光電效應的形成過程)

評: 這一階段介紹什麼是光電效應。從演示入手,引導學生觀察並分析實驗現象,為下面的研究光電效應規律作準備。

物理説課稿 篇3

各科成績的提高是同學們提高總體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大家一定要在平時的練習中不斷積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二物理説課稿之《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希望同學們牢牢掌握,不斷取得進步!

一、 教學理念

留美博士黃全愈在他著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指出:"創造性就象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可見,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我們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設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積極主動地運用探究模式,優化課堂教學。

新時期物理教育面臨的時代背景可以這樣概括:建構主義風行全球,素質教育傳遍神州,研究性學習方興未艾、網絡教學日漸盛行、洋思模式備受親睞。

教學工作的主要職責是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有序構建。

 二、 教學分析

1、 教材分析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是本章的重點,又是電磁感應、楞次定律、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運動、右手定則等知識的進一步具體應用,跟生產和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繫,是學生綜合應用電磁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物理情景。

本節內容相對於直流電而言,最大特點就是"變",對於變化的'物理量學生往往會感到困難,特別是第一次接觸這麼多的新名詞,如:交變電流、正弦式電流、中性面、瞬時值、峯值等,如何讓學生清楚地理解這些概念,掌握交流電的變化規律,是處理好這節課的關鍵。

2、 學生分析

學生的認知結構示意圖 公式、圖像 交變電流的波形

正 弦 交 流 電 的 變 化 規 律

交變電流的產生

矩 形 線圈 在 磁 場 中 勻 速 轉 動

直流電 歐姆定律 電磁感應知識 楞次定律

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電磁學知識,觀察直流電發光和發電機的模型,説出什麼是交變電流和產生交變電流的原因。

2、給定條件,結合實物模型,應用電磁感應的知識分析交變電流的產生,探索交變電流變化的規律。

3、學會用公式和圖象來表示交變電流。

4、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

5、瞭解兩種交流發電機的構造和優缺點。

教學重點:

1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2交變電流的圖象及表達式

3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四、 教學策略

1、利用實驗,提出問題,激發探究慾望。在課堂的開始,用學生的設計實驗,提出課題,透過現象,用已有的知識提出新概念,點出課題。

2、利用電腦模擬,配合實物模型,降低研究的難度和台階。

3、充分利用媒體技術,將直觀的現象展示給學生,提高興趣。

4、倡導協作,分小組討論,並加以舊知識的提示,降低難度。

5合理的運用數學知識突破物理難點和目標。

6、設計開放性問題,激活思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實驗現象,拓展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 教學效果

1、從整體上講,本節課所設計的流程基本上完成,由於上課推遲了幾分鐘,實際上課時間只有43分鐘,如果是45分鐘,不會很匆忙。

2、從學生的角度講,本節課設計的起點很高,在概念本身難度很高的情形下,學生還是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推導出了相應的一些公式,彌補了課本上的表述,"理論研究表明".

3、下午的時間,學生很困,思維不是很活躍,有部分學生沒有在探究過程中讓頭腦處於"激發態"

4、在課堂語言表述上,擔心學生的基礎,提示過多,語言有重複。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説課稿之《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希望同學們閲讀後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祝大家閲讀愉快。

物理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描述交變電流的物理量》,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而本節內容是在上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和補充,是本章的基礎,為變壓器和電能輸送兩節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可以説本節課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本節課的重點是:交變電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計算。難點:理解交變電流有效值的物理意。

二、目標分析

基於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和技能:1。理解什麼是交變電流的峯值和有效值,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2。理解交變電流的週期、頻率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知道我國生產和生活用交流電電的週期(或頻率)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2)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體會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2)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節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是:

教法: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講述、對比、探究,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法: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三、過程分析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實驗引入新課

將標有(8 V,500 μF)電容器接到直流8 V和交流8 V的.學生電源上,直流的沒問題,交流的幾分鐘後聞到燒糊味,後聽到爆炸聲。接下來我提出以下問題:

1、電容器為什麼接在8V交流電上很快就擊穿了呢?

2、8V交流電壓中的8V代表什麼呢?

設計意圖:該演示實驗實驗現象扣人心絃,極大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緊接着三個問題乘勢引導學生思考,自然引入有效值概念的教學。

(二)。實驗體會有效值的其物理意義,定義有效值。

演示實驗:如下圖所示,將兩隻“6 V、0。3 A”的小電珠A、B,一個接在6 V的直流電源上,一個接在有效值為6 V的交流電源上,觀察燈的亮度。

這個交流電的效果和這個6V的直流電的效果是相同的。

由此概括交流電有效值的定義為:讓交流與恆定的直流分別通過大小相同的電阻,如果在交流的一個週期內它們產生的熱量相等,那麼這個直流電的值就是這個交流電的有效值。

接着我進一步説明:人們通常説的家庭電路電壓220V,指的就是交流電的有效值。交流電的電氣設備上標出的電壓、電流的額定值,一般交流電錶的讀數也是指的有效值,以後提到的交流的數值,凡沒有特別説明的,都指有效值。

(三)、正弦交流電的有效值

有效值與最大值的關係教材是直接給出的,教材不要求證明 的關係,但我們要使學生記住有效值與最大值的關係,並能計算應用,但要強調峯值與有效值 關係只適用於正弦式交變電流。

這裏我説明一下的是:關於週期和頻率,由於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我在教學中點到為止。

(四)、例題

本節課的重點是交變電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計算,所以這裏我重點設置了兩道例題:

第一道:計算課本35頁思考與討論中圖5。2—2中的有效值是多少?

這道例題我找兩名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下邊做。

完成後,其他同學評價。這道題旨在練習有效值的計算。

第二道:課後問題與練習的第4題。

這道例題我以提問的方式完成,這道題旨在練習正弦交流電的週期、頻率、有效值的計算。

(五)當堂訓練,鞏固提高

設計適量的練習題,並且將練習題分為A、B兩組供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六)課堂小結和作業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構建知識框架,作業佈置要有針對性,梯度。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總結,真正達到了檢驗學生課堂效果的目的。

作業課後2、3、4題;

板書設計我分兩部分,主板書寫在左側,體現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副板書在右側,主要畫用來輔助説明的草圖。

四、效果分析

通過以上的過程設計我預計可達到以下效果。1。 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節課的知識目標。2。 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變規律的傳授過程為規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設計還存在着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物理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物體運動與摩擦力,通過摩擦力的定義、感受摩擦力讓學生認識摩擦力。通過測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為下面環節準備。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經歷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拉力、重力、彈力和反衝力之後引入摩擦力,關於摩擦力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這為本課學習提供基礎。

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⑴、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過程與方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三、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訓練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難點:通過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靜摩擦力的存在。

教學準備:

1、演示實驗材料:供拉動的小物品若干、彈簧測力計、塑料盒子、鈎碼、100目砂紙一張。

2、分組實驗材料:玻璃球10個、筷子一雙、橡皮泥、棉布、線繩、彈簧測力計、塑料盒子、50g的鈎碼、一100目砂紙一張。活動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對比觀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課件出示新舊輪胎,新舊運動鞋圖片,請學生觀察對比,發現它們的表皮發生了什麼變化?

⑵、是什麼使它們變得光滑了?

⑶、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會有摩擦現象發生?請學生舉例。

⑷、15秒夾玻璃球比賽。

思考:對筷子怎樣改動能在15秒內夾得更多?

⑸、小結:(課件出示)由於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教師板書)

(二)物體運動與摩擦力

1、測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請學生思考鞋子往右運動時,摩擦力會朝哪個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會是多大呢?我們可以用什麼儀器測量?(生:用測力計測量)

師示範,“一小格,兩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體剛運動時讀數)

⑶、師:通過測量我們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為“ n”,這是剛剛能夠使鞋子運動起來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⑴、(出示幾種有代表性物體)這些物體運動時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樣嗎?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與什麼有關呢?

⑵、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猜測。

⑶、提問:摩擦力有大有小,那麼摩擦力會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呢?

讓學生充分討論,提出假設。

通過討論,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假設: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滑動或滾動有關係;

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與被拉動的物體的輕重有關係。

⑷、教師小結:看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關係,我們今天先選擇“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物體的輕重不同,哪個摩擦力大?”這兩個問題進行研究。

(三)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

1、組織學生猜測: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樣的關係呢?説説你的理由?

2、師: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時,實驗中哪些條件要相同,哪些條件要不同?學生交流,教師填寫在活動記錄紙上。

3、同學們的猜測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些都只是我們的猜測,我們還需要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想法。老師今天給你們提供了一個測力計、塑料盒子(裏面有兩個50g的鈎碼)、一張砂紙。你們能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嗎?請你們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填寫實驗計劃表)

4、實驗提示。

⑴、砂紙兩面的區別

⑵、正確使用測力計

5、小組討論,制定實驗計劃。

6、組織交流實驗計劃表,教師適時詢問:實驗要改變什麼條件?怎麼改變?實驗中不能改變什麼條件,怎麼保持它們不變?我們的實驗做幾次比較好?

7、學生分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1),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8、交流反饋,得出結論: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現“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體輕重不同,摩擦力哪一個大?”(整個過程放手由學生分小組獨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會有怎樣的關係呢?

2、請同學們先猜測(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3、請學生談談實驗中我們要注意什麼?(不改變的條件,改變的條件,怎麼改變?)

4、請各小組獨立完成實驗並填寫記錄單2

5、生實驗並填寫實驗記錄單2,教師巡視指導。

6、學生根據實驗報告單反饋實驗結果: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五)實踐活動

1、課堂小結:通過以上實驗的研究,你發現了物體在運動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係?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和物體的重量有關,那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來增大或減小摩擦力,使之為我們服務呢?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課件演示:汽車在雪地行駛時加防滑練,工人在自行車的轉軸上刷油……

3.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減小摩擦力?

學生交流。

4.做個小小設計家

張大爺家最近買了一套新房,這兩天準備裝修衞生間了,裝修公司的老闆催他把地磚買回來。請你幫他出出主意,買什麼樣的地磚好呢?

物理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分析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直線運動第六節,本節內容是運動學部分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礎之上對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總結,又是以後學習動力學知識的基礎,所以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説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剛剛學習過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含義有一定的瞭解;已經有了採用觀察、歸納、討論、公式、圖象等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學生對物理新內容的學習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發展不夠均衡。

三、説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的設計克服以往“重知能、輕情感”的缺點,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所有目標都較為具體,這樣做是為了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也利於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思想。

四、 説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策略

本節教學重點是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建立速度和位移公式。突出策略: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探究使學生對兩個公式的建立過程有深刻的.認識;通過例題訓練使學生知道如何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本節教學難點是平均速度公式,突破策略:運用具體實例,使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有較多的感性認識,Flash課件輔助,使學生理解可以由v-t圖象導出位移公式,再回頭印證前面的感性認識是正確的。

五、 説設計的特色或亮點

教學設計以學生髮展為本,強調讓學生先認識再探究進而掌握運動的規律;勤動手、善用腦進行再創造,使能力獲得全面培養。

教學設計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製作Flash課件,動畫展示v-t圖象推導位移過程中2等分時面積差異大,4等分較小、8等分更小、16等分比8等分更小、推到無窮時沒分別,幫助學生理解這種無限分割,逐漸逼近的方法,突破學生思維障礙。學案的設計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思想,探究規律部分有提示,給學生以引導作用;課堂練習部分選用了與課本例題相似的題目,在題目之前有特別提醒,提醒學生解答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課後練習選用課本上的例題,題目之後有提示,提醒學生完成後與課本例題對比,尋找不足,規範解答,充分利用課本例題的示範作用。最後的閲讀題利用課本閲讀材料上一個小小的印刷錯誤設疑,引導學生再次閲讀課文體會其中所藴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提示中用到一些語氣詞,目的是為了給學生營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板書體現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及方法,層次分明,對學生歸納總結起到示範作用。

六、 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實例引入讓學生觀看“神六”起飛、汽車剎車體會什麼樣的運動可以看成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豐富感性認識。第二環節由汽車加速實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找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兩種推導方法,讓學生體會數學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環節用同樣的實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找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這裏方法一因為平均速度是難點,所以教師要用具體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平均速度的公式,再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和剛剛所學的速度公式就可以推導出位移公式。對於方法二用v-t圖象推位移公式,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給出關鍵詞組提示學生,在學生通過閲讀了解的基礎生,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變化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無限分割逐漸逼近”的思想,理解可以用v-t圖象上圖線下方圍成的面積計算位移的數值,由學生自己計算,得出位移公式及平均速度公式。再次體會數學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環節由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與方法,教師點評。第五環節課堂練習本環節給出兩個例題(例題2為備用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再點評,提醒學生解答這類題必須先畫運動過程草圖;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選擇公式求解;解答過程的書寫格式必須規範;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物理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達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上,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恆力功知識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義,並深化理解第五節探究性實驗中形成的結論;

通過例題1的分析,理解恆力作用下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優越於牛頓運動定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優化和整合上,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進行兩種方法的相關計算,在例題1後,要補充合力功和曲線運動中變力功的相關計算;

通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恆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

在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於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並重,才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律。

1.教學地位

通過國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通過第六節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係。將本節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着積極的意義。因為通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化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並在解釋功能關係上有着深遠的意義。為此設計如下目標:

2.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並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化性理解的物理含義,區別共點力作用與多方物理過程下的表述形式;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恆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複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簡潔美;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係的認識。

教學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二、教法、學法和教具的選擇

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於問題探究的過程性體驗,為此,採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程序化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為此,在教學設計中重點突出三個環節:“問題驅動下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與相關內容的把握”、“問題解決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性提高中對物理現象的認識以及對物理場景的提煉與物理規律的深化性應用”。所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成為本節課重要的教學方式,同時採取有軌嘗試和探究釋疑教學法;

學生的學法採取:任務驅動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

選取多媒體演示動態物理過程、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

本節課為一課時。

三、教學程序

為此設計成9個教學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反饋練習,有軌嘗試;合作探究,指導監控;釋疑解惑;典型引路;反饋練習,自我評價;內化反思,自我小節;教師總結,佈置作業。

基於舊知的複習,提出以下問題:

【提出問題、導入新課】通過橡皮筋對小車做功,探究“功與物體速度的變化關係”,得出了,但具體的數學表達式應當是什麼?本節課我們將一起探討這一問題。板書1

【任務驅動,感知教材】給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學教材,並帶着這些問題在學習小組內進行合作性學習,進行兵教兵,實現基本問題學生自學掌握。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巡迴指導個學習小組的討論與合作性學習,以學生的身份認真積極地參與討論。教師要收集一些問題,為釋疑解惑收集素材,進行有效地點撥服務。時間控制在10min內。為此設計了四個程序性問題,加強學生對教材的感知與理解。

1.動能與什麼有關?等質量的兩物體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試比較兩物體的動能?如果甲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乙物體做曲線運動呢?

已知,,甲乙兩物體運動狀態是否相同?動能呢?

車以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車內的人以相對於車向車前進的方向走動,分別以車和地面為參照物,描述的是否相同?説明了什麼?通過以上問題你得出什麼結論?

2.動能定理推導時,如果在實際水平面上運動,摩擦力為,如何推導?

如果在實際水平面上先作用一段時間,發生的位移,爾後撤去,再運動停下來,如何表述?

3.試採用牛頓運動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題1,並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

4.做正功與做負功表現的現象是什麼?本質上是什麼?表述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時間控制在8min內;

〖有軌嘗試〗教材:1.2.3;時間控制在4min內;

【互動交流,填寫教學案】時間控制在3min內;

【精講點撥,釋疑解惑】着眼於知識內容的挖掘與適當的拓展。時間控制在6min內。

⑴的理解:如果物體受到多個共點力作用,同時產生同時撤銷,則:;

像例題1所給出的物理場景下,運用動能定理求解合力功,通過受力分析圖又可以進一步求解某一分力。同學們對教材68頁“動能定理不涉及物體運動過程的加速度和時間,因此用它處理問題常常比較方便”。

如果發生在多方物理過程中,不同過程作用力個數不相同,則:

⑵對標量性的認識:

⑶對“增加”一詞的理解;

⑷對狀態變化量與過程量的理解:

⑸對的理解;

⑹適用範圍的理解;

物理説課稿 篇8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各種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知道在轉化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

列舉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恆的實例.

有用能量守恆的觀點分析物理現象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自己做小實驗,發現各種現象的內在聯繫,體會各種形式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

通過討論體會能量不會憑空消失,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自己做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物理規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通過學生討論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強調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是自然科學中最基本定律.

教學難點:運用能的轉化和守恆原理計算一些物理習題;運用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對具體的自然現象進行分析,説明能是怎樣轉化的.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知道物體的動能和熱能,是由物體的機械能運動情況決定的能量,內能跟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有關。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物體的機械運動都是物質運動的形式,由於運動形式不同,與之相聯繫的能量也不相同。

二、進行新課

(1)自然界存在着多種形式的能量。儘管各種能量我們還沒有系統地學習,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所瞭解,如跟電現象相聯繫的電能,跟光現象有關的光能,跟原子核的變化有關的核能,跟化學反應有關的化學能等。

(2)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和轉移(列舉學生所熟悉的事例,説明各種形式的能的轉化和轉移)。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温物體的內能轉移到低温物體。運動的甲鋼球碰擊靜止的乙鋼球,甲球的機械能轉移到乙球。在這種轉移的過程中能量形式沒有變。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轉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於摩擦而使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在氣體膨脹做功的現象中,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在水力發電中,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火力發電廠,燃料燃燒釋放的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在核電站,核能轉化為電能;電流通過電熱器時,電能轉化為內能;電流通過電動機,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有關能量轉化的事例同學們一定能舉出許多。

(3)在能量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的總量保持不變。大量事實證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轉化和轉移過程中,消耗多少某種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温物體放出多少熱量(減少多少內能),低温物體就吸收多少熱量(增加多少內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機械能轉化為能量,但能量的總量不變。就是説某物體損失的能量等於幾個物體得到幾個物體得到的能量的.總和。例如,把燒熱的金屬塊,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圍的空氣等,都要吸收熱量,它們所吸收的熱量總和跟金屬塊放出的熱量相等。再如水電站裏,水從高處流下,損失了機械能,一方面由於推動發電機轉動而轉化為電能,一方面水跟水輪機、管道摩擦而轉化為內能。那麼水的機械能的損失等於產生的電能和內能的總和。

以上規律是人類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直到19世紀,才確立了這個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棗能量的轉化守恆定律。通常把它表述為:

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保持不變。

三、小結

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1)能量守恆定律普遍適用。

(2)能量守恆定律反映了自然現象的普遍聯繫。

(3)能量守恆定律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重要依據。

(4)能量守恆定律是人類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説課稿 篇9

一、有效的備課應是備而有用的,有利於教師的教,有利於學生的學。有效備課重要的是教師的鑽研、思考,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對於有效備課,我覺得因每個人的不同,無論什麼樣的方式只要適合自己就行,能達到高效就行。平時我是這樣備課的:

1、先自己備課,用比較常長的時間,自己鑽研,不參照任何參考書,自己獨立深入鑽研教材。剛畢業時,我們物理教研室友三位青年教師,我們都是自己備課到深夜12:00,很多次都是鎖門的把我們趕走。

2、參照教科書,把握重點,修改不妥之處。

3、積極學習,借鑑名師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自己的風格,適當調整,吸納別人的智慧補充自己的教學設計;

4、精心設計提問。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對每一個問題都經過反覆推敲,怎樣設問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避免課堂提問在問題設計上:問題太多,問題太濫,問題太淺,提問時機不好,沒有啟發學生質疑等。

5、課後反思,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寫出課後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長期堅持這樣的備課,自己深鑽教材,才能磨練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才能真正領會名人專家的教學精髓所在,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二、集體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

集體備課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科學的教法和程序,為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為了充分發揮集體智慧,促進以老帶新,以新促老,集思廣益,博採眾長,真正實現腦資源共享,使全體教師能從單元整體上駕馭教材。很多時候我們的集體備課都是在走形式,甚至不能備下去,老師湊在一起,集體説説話而已,這種認識是萬萬要不得的,我認為集體備課應該注重實效,注重過程,注重老師的提高,“高師必有好徒”。

1、集體備課應該所有老師都參與。我們也經常集體備課,一般每週有固定的一下午或者一上午的時間,所有老師都沒有課,專心參加集體備課;

2、集體備課所有老師都要發言。我們的做法是設定一個主講人,其他人都要參與。主要做法:

(1)先由上週的主講人很反饋人(都有專門老師負責課後學生的反饋)對上週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饋,討論是否進行一些必要的強化訓練或者即時的反饋練習,討論學生在上週這部分知識中是否有掌握不當的地方,然 後每位 老師談談自己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是怎麼處理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包括習題也是這樣處理的)

(2)評論上 週中 老師的聽課情況,每位老師都參加評論。我們一般一週至少共同聽一位老師的一節課,對這節課中的優點和缺點分析探討,講課中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怎樣講學生能接受等,主要找不足之處,下次改正。這樣老師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 利於 老師的專業成長。

(3)由主講人講下週需要講解的內容以及如何講授,還有講課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如有遺漏,其他老師可以補充。主講人還要將進度安排好!

(4)集中備一部分習題。這一部分習題一般比較有代表性,可以作為講課中的實例和例題,所有老師討論講授的方法,做到一題多解。

3、認真備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循序漸進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時,學生學習知識也是有區別的,有的學生這一部分掌握的好,而另一部分掌握的差,老師必須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學生的實際狀況必須瞭如指掌,那就需要認真備學生,我們也是通過討論完成。

4、集體備課 後所有 老師的工作有明確的分工。為了讓每一位老師都參與,在集體備課中,我們一般都指定年老的、有經驗的老師講授,稍微年輕一點的,負責反饋和查漏補缺,中等的老師負責找課後作業題型等,做到每位老師都有事情可做,並且能完成的比較好,老師自己也是一種成就感。

5、集體備課還不限時間和空間。剛才説的這些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時間內,集體備課完成的,其實集體備課完全沒有必要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講完一節課,在休息的課間,幾個老師湊在一起,就這一節課中遇到的問題和突發事件探討一下,在下一節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在上完一節課後,回到辦公室,就問題很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討論,共同提高。

6、確定下週的主講人,及時輪換。

三、設計、安排好學生上課的活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要想有效安排好活動,我經常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都知道什麼?

2、學生都能做些什麼?

3、學生需要什麼?

4、學生的活動時間怎樣安排?

在教學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覺得很簡單的活動,學生卻覺得很複雜,我們覺得很複雜的活動,學生又反而覺得很簡單。這就要求我們把自己當成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估計學生可能達到的思維發展空間,預想活動可能達到的效果,從而選擇教學策略。有時,我們也應對可能出現的生成做各種維度的預設,這樣我們可以確定哪些活動學生能獨立完成,哪些活動學生需要互助,哪些活動需要教師指導,這樣能很好地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已深入我們思想的深處,因而我們常常期望讓活動都進行得充分些,可是我們在備課時,往往忽視了這個問題,結果造成時間不夠。如果我們在備課時能把時間安排也考慮進去,那麼在備課時我們就會在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活動的組織上,學習方式的指引上多思考,課堂上出現時間不夠的情況會減少很多。

四、有效準備教學工具

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我們的教具製作途徑日益增多,CAI課件圖象、文字、聲音、動畫兼備,給學生多方位的視聽感受,自制教具富於創意,能較直接地為教學目的服務。比如,講解萬有引力定律一章,學生手中的籃球,就是最好的教學工具。在複習課中,我們每節課都準備講學案,講學案包括了很多欄目,學生自主活動、學生自己推導、老師學生互動、即時反饋練習、課後小結、課後反思等。

五、採用靈活多樣的備課形式,也是有效備課的一種體現。

如果我們都能根據自身的素質、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等條件,選擇備課的方式,我想這樣不僅保證了備課的質量,又會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深入地探尋、實踐教育教學的規律,進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促進自己和專業的發展。

有效備課,我感覺這四個字有兩層主要含義,一是備課,二是有效。作為一名教師,要上好一堂課,教學的準備過程非常重要,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教學過程等,但作為班主任,一些日常瑣碎的事情佔據了自己大部分時間,很多時候的備課就等同於寫教案了。

在課改的今天,我的備課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訓了很多次,對於”有效備課”的理念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理解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