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推薦】説課稿模板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5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説課稿模板十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本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概念,本節課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後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因此《平面鏡成像》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安排了一個《平面鏡成像》的探究實驗,這是培養學生重視實驗和歸納,提高學習能力的好素材。為今後做光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

2、目標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此課教學目標定為:

1、能説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知道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3、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係,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悦,增進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好奇和慾望。

3、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並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着”,這構成了本節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於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於採用兩個相同的物體,並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物體的像就越大,這是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的。

三、教學方法

我將採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對於學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難的“虛像”和“虛像的位置”,要“統”;對於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採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節課將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和教師引導發現法以及集體思考法的教學方法。

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是多媒體課件

四、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1、引入新課

首先我將通過一個“水淹蠟燭”的實驗引入新課(這一部分時間大約是5分鐘)

實驗桌上豎直放一塊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隻杯子內有一點燃的蠟燭,玻璃後面也放一隻杯子,其內沒有放蠟燭。這是我在課前準備好的,提前調節好,使學生通過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後杯中都有一支“點燃”的蠟燭。往後面的杯中倒水,當水面漫過燭焰時,發現燭焰並沒有熄滅。“為什麼?”這時學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沒有猜到:我就拿走後面的杯子,再讓他們觀察,他們會發現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隻裝有點燃蠟燭的杯子.這時他們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像”!

由此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的意圖有三:第1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鏡、像、物體這些名詞;3為後面在設計實驗過程中順利突破的將“平面鏡改為玻璃”這一難點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按照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發現問題、再完善實驗設計、再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時間大約是30分鐘)

在板書課題之後,我提出問題:“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及照鏡子的感受,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從平

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從而產生探索的慾望,啟發學生進行“猜想”。)

學生經過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與物左右相反;(2)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將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書上,因為這時後面探究的課題。

在猜想之後就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係呢?”以明確探究目的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我們怎樣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到這裏學生就可以進行第1次實驗了,在此我也設了一個埋伏:

同學們會在實驗盒發現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鏡、兩支相同的筆、兩隻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並沒有出現在實驗盒裏]。

當他們做了一段時間後我就問:“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當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時,從正面只能看見像,看不到替身物體;從平面鏡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接着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鏡後的“替身物體”?”

學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討論]

此時可能會有同學受到引入新課時的“水淹蠟燭”的實驗啟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就會同時看見像和鏡後的“替身物體”。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開始時的實驗。

在這裏我使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衝突,再聯繫已有信息,解決衝突,使之領會深刻,突破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好!現在分發玻璃板,讓學生重新實驗,探究出像與物的大小關係。在得出像與物的關係後,立即用多媒體進行一個反饋練習,以糾正學生由經驗得出的錯誤認識,加深像與物是等大的這一正確結論的印象。

在此之後我再提出問題“能否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這些我將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並進行鍼對性反饋練習。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從而完成本節教學的重點。

3、第三個環節學習虛象概念。(時間大約6分鐘)

我將利用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把抽象化為形象,突破“虛像”這一學習難點。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並非實際光線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並且用白紙放在玻璃板後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並沒有像,説明並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麼是虛像。

到此本節的新課內容學習結束。

4、課堂小結:

讓學生概括本節課授課內容,概括出知識要點,提醒學生理解識記成像特點,並運用它解答目標中的有關內容。(時間大約5分鐘)

5、佈置作業:(時間大約1分鐘)

1、佈置課題為〈生活中的鏡子〉這一研究性作業,讓學生作有關的調查。

2、完成課後練習

6、板書設計

三、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特點:2、面鏡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規律

(2)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二)》的第一課時,內容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在本節課中,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過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瞭解“滿十進一”的計算規律,這對於以後學生學習筆算加法非常重要。對豎式的寫法,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

教學目標:

1.學會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

2.學會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知道“滿十進一”的運算規律。

3.通過自主探索、交流,培養綜合學習能力。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教學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採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能碰到和數學有關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去書店買課外書,看看在那裏會碰到什麼數學問題

【利用“買書”這一情境導入新課,可以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這一原則。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或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創設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主題圖。

第一步,讓學生看圖並説説從圖上知道了什麼。

第二步,讓學生根據圖上的條件提數學問題。

第三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汪汪樂園》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這一環節體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和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2.探討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算法,試算28+4=()。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思考同一個問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可能已經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很快就能得出結論,而有的學生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思考。所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定要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在後來的分組交流或全班交流時,他們才會勇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2)分4人小組交流算法,要求組長統計算法。在全班評選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組。

【進行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3)全班學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數小棒,先擺28根,再擺4根,然後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邊加,一邊數,數出最後的結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豎式。

學生已經學會了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有的學生已經有了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的知識儲備,所以當學生提出可以列豎式計算時,教師就先讓學生試着列豎式計算,自己講解計算方法,然後再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

(4)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分組進行交流,並説明自己選這種算法的原因。

【通過學生比較,選算法,分組交流,使他們明白選擇算法是為了計算更快速、更準確,增強學生的優化計算方法的意識。】

三、練習“試一試”。

1.“你想買哪兩本書,需要多少錢?”

先請學生獨立做題,然後全班交流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

【讓學生帶着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做題,學生的興趣會更濃,全班交流時也會很積極地參與發言。】

2.“有30元錢,可以買哪些書?”

學生獨立思考、做題;分4人小組交流,組長統計計算方法,評選出每個小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計算方法。

四、自由練習。

師:你今年多少歲?算一算再過16年你多少歲?

你媽媽今年多少歲?再過8年多少歲?

你爸爸今年多少歲?再過7年多少歲?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分4人小組交流計算結果。

【以學生及其父母的年齡為材料進行練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地參與練習與討論。】

五、小結。

師:同學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數學問題,試着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可以存入“問題銀行”以後再解決【再次説明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數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六、學生自評。

要學生説一説自己這節課表現得怎麼樣?如果好,好在哪裏?如果不好,以後打算怎麼做?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6節第1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中心對稱圖形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此基礎上來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線。此外本節內容在今後的幾何推理、證明中將時有出現,有些問題我們用構造中位線的方法可以輕鬆解決。因此,學好本節課的內容至關重要。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對數學的求知慾旺盛,學生已掌握了中心對稱圖形及性質,也具備一定的操作、歸納、推理和論證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制定瞭如下的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並掌握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及性質,會利用性質定理解決有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在探索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的過程,體會轉化的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操作、觀察、歸納、推理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真實的、貼近生活的素材和適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體會學數學的快樂,培養運用數學的思想。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質定理,是解決幾何問題的重要依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及應用”

由於本節定理證明的關鍵是恰當地引輔助線,構造平行四邊形,而學生對輔助線的引法、規律還不得要領。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教法:

依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我選用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多媒體的輔助下,讓學生在活動、探究中獲取新知,開發學生

的創造性思維,達到教學目標。

學法:

學生經過自己親身的實踐活動,形成自己對結論的感知。並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真正地學會學習,達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育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創設生活情景

A、B兩棵樹被一池塘隔開,如何測量A、B之間距離呢?

巧用多媒體展示出實物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告訴學生,通過本節課對三角形中位線的學習,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從而引出新課。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①給出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板書):連結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線。請學生自己在座位上做出三角形的中位線。

並提出疑問:什麼是三角形的中線,它與三角形的中位線有什麼不同?通過畫圖,讓學生熟悉圖形特徵,加強對三角形中位線的感知,並通過與已學的三角形中線概念作比較,加強對三角形中位線概念的理解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中線和中位線認識,從而培養學生對比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觀察前面畫出的三角形的中位線,並回答問題:一個三角形共有幾條中位線?三角形中位線與三角形各邊又有怎樣的關係?

引導學生猜想,鼓勵學生仔細觀察,説出他們自己的猜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猜想。

緊接着,我安排了以下兩個活動。

②活動(板書)

我將班級學生分為兩種組,每組同座位之間合作,每組分別進行一下兩個活動。

A活動一(測量)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並畫出它的一條中位線。

2、量出中位線和第三邊的長度。

3、量出所畫圖形中一組同位角的度數。DE4、你發現了什麼?

B

CA活動二(裁剪拼接)

1、剪一個三角形,記作△ABC。DFE。

2、找到邊AB和AC的中點DE連結DE。

3、沿DE把△ABC剪成兩部分。

4、把分割開的兩部分重新拼接。BH。

5、新拼接的四邊形是什麼特殊的四邊形?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測量、拼剪、推理檢驗自己猜想的合理性。

經過以上的探究和討論,學生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並等於它的一半的結論。

緊接着我將繼續提問:“這個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還得從理論上加以證明。”

為了突破難點,藉助於我將藉助於多媒體和幾何畫板直觀展示,進行完整地證明展示,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幾何圖形,證明方法是將問題轉化到平行四邊形中去解決。這體現了數學中的轉化歸納的重要思想。

思路:過點C作AB的平行線交DE的延長線於F,連結AF、DC,去證,四邊形ADCF是平行四邊形,從而得出AD//FC且AD=FC。

實驗先行,證明完善後提出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讓學生學會科學地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三角形的中位的性質定理(板書):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並且等於它的一半。

(三)、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迴歸到一開始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今天的所學,想出辦法來解決之前的問題。以此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實際,並反過來作用於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本課重點,我會設置一組有層次的習題,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熟練掌握。

我將利用多媒體,先出示一些較為簡單的題目,讓學生進行口算搶答。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習氣氛,又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接着再給出以下的練習(板書)

①已知三角形三邊分別為6、8、10,連結各邊中點所成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

②梯形ABCD中AD∥BC,對角線AC、BD相交於點O,A’、B’、C’、D’分別是AO、BO、CO、DO中點,證明:則四邊形A’B’C’D’是梯形。

若梯形ABCD周長為10,求四邊形A’B’C’D’的周長。學生在做完的同時學生引發思考:這兩個三角形及梯形周長之間的關係。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自己總結並談談收穫,培養歸納能力,圍繞教學目標,教師補充強調,通過小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使知識成為體系。

(五)、佈置作業(板書)

利用多媒體,放出作業三道必做題,一道選做題。

作業分層次,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

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荷葉圓圓》是一篇講讀課文,語句優美,也是一篇輕快活潑的散文詩。學習這篇課文會讓我們感受到充滿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快樂的心情。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課採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材的講解分析,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複習生字:

1、齊讀生字

2、開火車讀

3、我説你猜:老師説謎語,學生猜生字,如:一支羽毛(翅),月在旁邊(膀),人在亭子邊(停),一日一日又一日(晶)。

4、讀詞語:荷葉小水珠搖籃亮晶晶停機坪透明翅膀下蹲笑嘻嘻

三、學習課文(讀懂、讀出感情)

1、學習第一自然段:荷葉圓圓的,綠綠的。

出示荷葉圖:看,荷葉長得什麼樣?你們喜歡這樣的荷葉嗎?把你們的喜歡讀出來。

四學習第二到五自然段:

(一)過渡:可愛的荷葉不僅咱們大家喜歡,許多小夥伴也喜歡,還記得課文告訴我們荷葉都有哪些好夥伴?(貼圖: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

(二)動畫激趣:這些小夥伴跟荷葉玩得可開心了,咱們快來看一看吧!播放課文朗讀動畫。

(三)學生自由讀書體會:都看得入了迷,小夥伴們跟荷葉玩耍的故事有趣吧,想不想讀讀這些故事呢?好,老師給你們自由讀書的機會,你最喜歡讀哪個小夥伴,就重點讀讀這個小夥伴的故事,你可以先自己讀讀,然後在四人小組裏説説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也可以請教小組裏的同學。

(四)全班交流:

1、(1)小水珠部分。

誰是小水珠啊?(課件)學生讀。你先告訴大家,你讀懂了什麼,你把荷葉當成什麼了?把荷葉當成了搖籃,一定很舒服吧!,小水珠,快到荷葉上來吧,把這一自然段讀給大家聽一聽。

瞧,多可愛的小水珠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請問小水珠,你都看到了些什麼呀?

難怪你這麼開心了!大家也一起來當一當小水珠吧!

(2)小蜻蜓部分。

小蜻蜓在哪兒呢?快請你飛上來吧!“小蜻蜓説……”

喲,多可愛多漂亮的小蜻蜓啊!請你展開你透明的翅膀飛回你的家吧!請女同學來噹噹漂亮的小蜻蜓。

(3)小青蛙部分。

小青蛙呢?快跳到荷葉上來吧。“小青蛙説……”

請問小青蛙,你唱的是什麼歌呀?

再指名讀,説説你唱的是什麼?大家一起來讀一讀,説説你唱的是什麼歌。

(4)小魚兒部分。

指名讀,説説你讀懂了什麼。

小魚兒怎麼捧出水花?小魚兒玩耍時的表情怎樣?小魚兒為什麼這麼開心?(因為荷葉就像一把涼傘為它擋住了陽光,它在荷葉下玩耍感到很涼爽,很舒服。)

師再讀一遍。還有比老師更可愛的小魚兒嗎?指名讀。

五、表演、背誦:看到大家讀得這麼好,老師想請大家一起來拍《荷葉圓圓》動畫片,大家願意嗎?

提出要求:記住台詞、做好動作、注意表情

六、拓展想象:荷葉還是誰的什麼?

七、結語。

《荷葉圓圓》教後感

《荷葉圓圓》這篇課文是一首輕快活潑的散文詩,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它是夏天裏清涼的小詩,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都喜歡它……從課堂出來,我感覺這一教學目標“感受充滿童趣的夏天,觸摸生機勃勃的荷葉,體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們快樂的心情。”已經達成了。因為我看到了學生童趣盎然的表演,聽到了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有幾點值得一説。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推動力。學課文前,我先讓學生欣賞優美的荷葉圖,從一開始就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眼球,教學中,我又充分利用配動畫的朗讀,讓孩子們發揮想象,體驗情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創設了樂學的氛圍。同時,我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有了學生爭先恐後自主學習的體現。在課堂上,我注重給學生創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尊重學生,真正地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多表揚,鼓勵學生敢説、願説、給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讓自己的觀點和學生的觀點在平等的對話中碰撞、融合,和學生一起,努力把課堂構建成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

二、以讀為本,感情體驗。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強語感,發展語感,學習書面語言的有效途徑。根據本文語言優美、內容通俗易懂的特點,我在課堂上貫穿了“以讀為本,感情體驗”的教學思想。從以讀為本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讀得充分,讀得有目的。《語文課程標準》上指出閲讀是個性化行為,不能以分析代替學生閲讀實踐,突出學生閲讀行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體驗,不是純理性機械的分析。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課件、圖片,讓孩子們認真觀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移情心理作用下,孩子們換位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喜歡荷葉、高興的心情,並在朗讀中自然流露。實踐證明,這樣做,學生在讀中感悟了課文內容,讀中體驗了思想感情,孩子們從課文學習中感受美、享受美。同時在讀中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愛讀情感,促進了語言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常常這樣問學生,讀了課文,你明白了什麼?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這樣做就使得學生的認知不斷得到完善和昇華,最後對課文內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將書中的規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形成一定的積累,為日後的説和寫提供源泉。

三、拓展延伸、説話訓練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時期是培養、發展想象力最佳時期,猶如農事的節氣,是不能錯過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藉助教學難點、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及時地給已經在閲讀課文中得到許多啟示的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引發他們想象: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會看見什麼?小青蛙呱呱地唱得什麼歌?小魚兒怎樣捧起一朵朵水花?還有哪些小夥伴會與荷葉一起玩耍呢?荷葉還是誰的什麼?鼓勵孩子們大膽想象,看誰説的多,這樣的話題,有利於調動學生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溝通了語文與生活、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培養了他們綜合應用的能力。如在課的最後,我設計讓學生以“荷葉還是誰的什麼”為題,發揮想象來説一説。學生的想象力之豐富讓我驚喜萬分,有的同學説“荷葉是荷花的裙子,烏龜把荷葉當作滑梯,螞蟻把荷葉當作遊船”……

另外,我的板書主要採用貼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此板書圖文並茂,色彩鮮豔,又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當學生的回答突如其來時,有的時候感到措手不及,沒能很好地抓住契機把它變為教學資源。

2、有些學生還沒有完全投入到角色的體驗中去,當個別學生朗讀感悟還不夠到位,總怕時間不夠用,為了下一個環節,會匆匆走過場。

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希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鉛筆淡彩》是浙江美術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2課的內容,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本課的主要內容瞭解鉛筆淡彩的基本知識,嘗試用鉛筆淡彩的繪畫方式記錄身邊的景物。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鍛鍊學生的動手實踐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認識。

二、説學情

國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他們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喜歡別出心裁和標新立異,所以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創造慾望。從繪畫的角度來看,國中階段的學生已進入寫實後期,而且對於色彩知識已經有所認識,但是對於應用色彩的原理進行創作還處於初級階段。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鉛筆淡彩在工具、材料、色彩等方面的特點,初步掌握鉛筆淡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欣賞、討論掌握鉛筆淡彩的繪畫技法,嘗試用鉛筆淡彩的繪畫方式記錄身邊的景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造型的樂趣,提高動手實踐能力,激發熱愛生活,關注藝術,保護環境的意識。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本課的現有知識,我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重點:鉛筆淡彩的繪畫技法。

難點:鉛筆淡彩中色彩的調和方法。

五、説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踐行新課標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我將採用討論法、示範法、實踐練習指導法,從而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

六、説教學準備

同時為了輔助我的課堂教學,我還準備了水彩紙、水彩顏料、鉛筆等。

七、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是本次説課的重要環節,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精心設計好導入,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勝,使學生興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動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我將引導學生直接在畫紙上用水彩顏料進行描繪,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問題:水彩與之前學習過的水粉有什麼區別?

根據學生回答,我會總結出透明、薄等特點。在此基礎上,將繼續追問:水彩畫又可以分為哪幾類?展示鉛筆淡彩作品,進而引出課題《鉛筆淡彩》。

通過演示與提問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更具有活躍性,並且也初步建立了學生對鉛筆淡彩的認識。

環節二:交流探討,欣賞作品

接下來,我將展示水彩畫與鉛筆淡彩作品,引導學生欣賞並思考:這幾件作品有什麼不同?

學生觀察思考,我將總結得出水彩畫使用水調和水彩顏料進行作畫,強調色彩的透明;而鉛筆淡彩在強調色彩的同時體現線條。

《課程標準》中強調美術課程需要凸顯視覺性。所以,我將利用多媒體展示《蔬果》《聖維多克山》《植物圖鑑》等作品,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這幾件作品有什麼異同點?

學生交流探討回答後,我將進行總結不同點是《蔬果》《植物圖鑑》描繪精細,注重物體輪廓線的描繪;《聖維克多山》不求具體的形象輪廓,表現的更加自由,注重線條的表現,色彩更加的輕薄。相同點是在素描的基礎上進行色彩的描繪。

通過水彩畫與鉛筆淡彩的對比分析,可以更好的讓學生認識到鉛筆淡彩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對鉛筆淡彩的具體分析,加深了學生對鉛筆淡彩以素描為主,色彩為輔特點的認識。本環節通過觀察與討論也鍛鍊了學生語言表述與交流的能力。

環節三:示範講解,實踐練習

首先向學生講授鉛筆淡彩繪畫中所用的工具材料。

然後引導學生在畫紙上嘗試水彩顏料相互調和、疊加等,並思考:有什麼樣的色彩效果?

學生動手嘗試並回答,我將總結得出水越多,明度越高,純度越低;兩個顏色調和會產生第三種顏色;顏色疊加後會使色相、明度、純度發生變化。

之後我將示範鉛筆淡彩的繪畫步驟:(1)用鉛筆畫出草稿,定好大的位置;(2)畫出大概的形,鋪上大致的明暗;(3)薄薄地塗上色彩;(4)細緻刻畫,調整完成。

最後佈置課堂作業,用鉛筆淡彩的方式記錄身邊的景物。在學生練習中,我會巡視輔導。

通過示範的方式使學生對鉛筆淡彩的認識不僅僅侷限於理論知識,還能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鉛筆淡彩的繪畫方式並且為創作打好基礎。而動手實踐的環節也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環節四:展示評價,小結作業

作品完成後,我將組織學生展示作品,並從形象、構圖、色彩等幾個方面進行自評、互評、師評。

接下來就是對本節課鉛筆淡彩的特點進行總結,並引導學生要多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運用淡彩的方式記錄生活。

最後佈置的作業是尋找一定的特殊媒介(鹽)並將其運用到水彩畫中。

通過展示的環節加深學生對鉛筆淡彩創作技法的認識,並且最後的總結昇華也培養學生髮現美、創造美的意識。最後的作業是為了讓學生以課堂為中心進行知識的延伸拓展,使美術課堂與課外,美術知識與其他知識形成溝通,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美術素養。

八、説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

説課稿 篇6

説教材:文本教育價值的發掘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是“人與自然”主題的第二單元,編寫的五篇課文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對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希望實現以下目標: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閲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蒐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要注意幾個方面: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閲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注意結合自己所處的地域靈活處理課文內容;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閲讀),開展科學活動;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有關優美詞句。本文出自法國的著名的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鉅著《昆蟲記》,可謂名家名篇。教學本文,可通過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並在實踐中運用。可指導學生課外閲讀《昆蟲記》中的其他作品。作為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技小品文,對學生增強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有着很強的教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説教法和學法:文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根據本文的內容和表達的特點,本文的教育價值就在於能引導學生通過法布爾的筆觸去感受奇妙的昆蟲世界,豐富有關昆蟲的科學知識;同時,通過閲讀來走進“昆蟲之父”法布爾,既可以學習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過品味他生動自然的語言來感受那濃濃的生命意識。並且,由於作者對蟈蟈特徵和習性的介紹都是通過細緻的觀察與傳神的描述來表現的,所以,可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概括的內容要點。所以,在學習中概括要點、品味語言、感受精神、激發探究是作為教材在使用中的關鍵詞。

學習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我們對昆蟲的各方面習性的強烈的好奇心,調動他們閲讀《昆蟲記》的積極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學會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於小巧玲瓏的昆蟲。明白每一種生命都來之不易,第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許人類還可以從其他生命歷程中獲得有益的啟示。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蟈蟈的常識,它有怎樣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科學的探究方法,如發現問題、追蹤調查、變換條件,仔細分析、尋找規律等方法;的藝術性,以一種欣喜的心情貫穿始終,感動着讀者;構思巧妙,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善於用一種快樂襯托另一種快樂;以鷹的勇猛兇悍反襯蟈蟈的機智勇敢;每次發現蟈蟈的一些特點後,總是生動地描述一下,再舉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證明,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瞭解了蟈蟈的特點;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寫,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過程和方法目標——採用賞讀、整理、創新相結合的學法來學習課文。能在閲讀過程中自主發現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和語言現象,分析它的表達效果,交流獨特的閲讀體驗,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能用知識積累卡學會積累,用自由創作延伸創新,拓展課外閲讀。

説教學程序:教學思路掃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但對於昆蟲,還不一定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所以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引導他們進入昆蟲世界,要讓學生學會不僅能讀懂這一篇,還應該教會學生會讀這一類現代科技小品文,並善於整理知識和拓展知識。在教學中,採用激趣導入,讓學生關注作品,進行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多研討,多交流,反覆閲讀,用卡片式整理知識。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展示,體驗獨立發現知識的快樂,便於形成以後主動學習的習慣。

創新板塊設計:

1、情景導入,展示,激發學生興趣;

2、速讀課文,學會圈點批註和提取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是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不動筆墨不讀書”閲讀習慣養成教育和提高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3、精讀課文,揣摩語言,激勵學生自主展示,初步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這樣設計旨在鏈接會考考點,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4、品讀課文,合作研討,與文本和作者對話,流露真情。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發揮文本的教育價值。

5、研讀課文,共同探究,課外閲讀延伸,比較閲讀,以讀促寫。閲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讀促寫,以寫輔讀,相得益彰。

6、學會積累,用積累卡摘抄積累多音字、生詞、好句。授人以漁,厚積薄發,學法在課內,功夫在課外。

7、分享學習的成功體驗,整理歸納學法。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種知識的學習,都有其規律。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養成邊學習邊總結,邊積累邊運用的學習習慣。

8、自由作業,快樂學習,開發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課堂作業是任選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的10個左右的詞語連詞成句,並有幾處用上擬人手法。注重落實雙基。課外閲讀實踐,到圖書室和網上查閲《昆蟲記》的相關資料,蒐集整理知識,學會用卡片式摘抄積累筆記。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輝煌人生。滲透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理念。

10、教學反思: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展示平台,為更多的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主陣地。

説課稿 篇7

《我的苦與樂》是北京版第12冊的一篇單元習作。它雖然與本單元的課文主題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與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話題聯繫緊密。因此,我把口語交際與作文指導巧妙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依據跨越式中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模式,這是在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基礎上,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主題作文指導,把現代教育技術與作文教學巧妙融合,讓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插上翅膀,快樂學習,快樂寫作,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上課伊始,我通過配樂詩朗誦,讓學生在優美的情境中感受別人對快樂的看法,使學生對快樂有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出口語交際的話題,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會聯繫自己的實際,在小組內、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師參與其中,引領學生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適時發表自己的觀點,引領學生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快樂,感受快樂。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學習,為後面的學生習作打下堅實基礎。

正確審清題目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因此,在學生正確理解什麼是快樂的基礎上,我出示作文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審題,使學生明確要通過具體事例寫出“我”的“苦”與“樂”,並且,“苦”與“樂”之間是有聯繫的。再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選材,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思維更加開闊,選材更加廣泛。

在網絡環境下,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擴展閲讀是跨越式教學的一大特色。在擴展閲讀中,我引領學生對例文進行分析,做到有祥有略。通過重點分析一篇例文總結出寫法及這篇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第二篇例文與例文一的對比閲讀又使學生知道,同樣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安排材料。第三篇文章意在使學生知道“苦中盼樂”的結構。這樣,通過對三篇例文的分析,總結出習作要求及安排材料的方法,學生感到寫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心中有數。在剖析三篇例文的基礎上,學生習得方法,又讓學生自主擴展閲讀幾篇文章,同時思考構思自己的習作,為作文做好充分準。學生通過擴展閲讀,開闊了思維,明確了方法。

學生在網上自主創作,把自己的文章上傳到平台上,老師和學生能夠方便地瀏覽每一個學生的文章。老師找一名同學的文章作為例文,引導學生從安排材料和本次習作要求進行點評,為學生做點評示範。為課下學生自由瀏覽,回帖點評做了很好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評改能力。

綜觀整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口語交際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為學生自主選材提供了依據。剖析例文時,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習作的要求以及安排材料的方法。練説提綱時,讓學生自己選材、小組交流、互相補充。處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處處體現了紮實的訓練,充分體現了教學的實效性。

課後,我看了孩子們的習作,選材多樣,表現了他們豐富的生活。能夠較好地安排寫作材料。但少數學生的文章寫得不夠具體,沒有真情實感,還需老師課下進行個別輔導。

説課稿 篇8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P32-P33“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國小几何圖形學習的開端,也是本冊後繼學習“分類”的奠基內容。由於此內容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直觀形象,學生生活中常見),所以在設計理念上盡力去按新課標的理念去進行教學設計。在學習形式上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探究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發現和創造,學會歸納總結,盡力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習內容上儘量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在評價方式上,儘量改變只有教師去評價學生的現象,給學生一個民主的地位。評價方式的改變,轉變了學生頭腦中“師嚴”的看法,老師也可以是我們中的一員。

教學內容:教科書P32-P33

教學目的:

1、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以及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6盒各種形狀的實物;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瞧!誰來了?

生:機器人!

師:對!機器人小叮鐺今天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他還給每一組小朋友帶來了禮物,想知道有些什麼禮物嗎?

師:快打開盒子,看看吧!

生:哇,這麼多禮物!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但是,小叮鐺要考考我們,他説:“你能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在一起嗎?”

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好一些。動手吧!

[評: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學生熟悉的機器人—小叮鐺)引入新知,依據了學生的起點,切入點把握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分物體

(1)、小組活動(老師巡視並參與進去)

(2)、彙報

師:這個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而且從得非常端正。

問:哪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的?

學生彙報:

我們組把肥皂、藥盒、牛奶盒、小積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粧品盒子放在一起;我們把茶葉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們還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師:這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們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

生:一樣。

師:我們來看看小叮鐺是怎樣分的,(課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樣嗎?

[評:這是大膽地讓學生嘗試着按自己認為的標準分一分,而且在學生分好的基礎上,提出質疑,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的外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到了數學。]

2、揭示概念(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為了能區別它們,誰來給它們取個好聽又好記的名字呢?

師出示問:起個什麼名字?

生:長方體。

師:為什麼這麼取名?(邊問邊板書)

學生説明。

師依次出示讓學生為其取名,教師板書。

師拿起一球,問:這是什麼?

生:球!

師:(1)、請從桌上拿一個球(放進盒裏);

(2)、請你高高舉起一個正方體;

(3)、請你拿起一個圓柱;

(4)、請你拿出一個長方體。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對了,注意,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你手中的長方體,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的樣子給小組同學互相説一説。

生彙報

師:誰來大聲地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麼樣的?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生: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長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師:你是怎樣摸的?摸給大家看一看。

引導: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平平的面?誰來數給大家看一看?

指名學生數

長方體有6個平平的面。

我們已經瞭解了長方體的樣子,請小朋友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正方體、圓柱和球,把你感覺到的給小組朋友説一説。(生邊摸邊説)

生彙報

師:誰來説一説正方體的樣子?

生:正方體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正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正方體也有6個平平的面——我是數出來的。

我還發現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這個孩子觀察得真仔細)。

師:長方體6個面都是一樣大的嗎?(教師拿起一個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小結:對!只有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都一樣

師創設一個小情境:圓柱氣嘟嘟地説,大家都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樣子了,誰知道我的樣子呢?(師悄悄問:小朋友,圓柱生氣了,誰來説一説它的樣子)(出示課件)

生:圓柱的身子直直的,圓溜溜的,上下一樣粗,上下兩有平平的圓形的面。

師:球呢?

生:圓乎乎的,圓溜溜的。

師引導:球沒有平平的面(這個小朋友真聰明,豎起大拇指,學生掌聲響起來)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想讓你們輕鬆地玩一玩,想玩嗎?請聽好,請從盒子裏拿出一個圓柱和一個長方體,把它們平躺在桌上,然後用手輕輕地把他們分別推一下,請停下!請問: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

師小結:哦,原來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還有什麼會滾動呢?

生:球!

師:對!我們來看球是怎樣滾動的呢?——它和圓柱滾動的一樣嗎?(出示課件)

生:不一樣

師:不錯!球可以前後左右任意滾動。它和圓柱滾動的不一樣,其中的祕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長大了就知道了。

4、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看到的長方體,圓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們的花外衣,你們還認識嗎?請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麼?(長方體)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麼?(正方體)茶葉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圓柱)皮球的

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實,它們脱掉花外衣的樣子就是它們對應的幾何圖形。(出示課件)老師邊講邊出示課件,並把圖形貼在黑板上。

三、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説説四種形狀的物體

師:其實,像這四種形狀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誰來説一説

(1)、形狀是長方體的有哪些物體?

生:文具盒,磚……

師:哦!太多了,你們真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

(2)正方體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圓柱的有哪些?

生:燈管。茶葉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四、活動

(1)、遊戲

①抽生上來摸大袋子裏的物體,把摸出來的感覺説給大家聽,下邊的小朋友猜是什麼,猜對了有獎勵。

②由老師當學生,下面的學生出題目讓老師來摸。

(2)數一數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告訴你們關於小叮鐺的一個祕密——其實小叮鐺是我們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請同學們找一找,數一數它們都有幾個?(出示課件)

(3)、搭一搭(小叮鐺背景音樂)

小朋友,小叮鐺就要走了,你們想送禮物給他嗎?請小朋友將自己小組的物體搭一搭,搭什麼?怎樣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後就用你們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開始工作吧!

(搭好後學生彙報,評出最好的給予獎勵)

五、學生整理學具盒

師:請把桌上的東西放進盒子裏,把它們整理好。

六、總結

師:小朋友們學會了認識哪幾種物體和它們的圖形?

抽生回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師:對!我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們的樣子,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樣子(生閉上眼睛和老師一道邊説邊比劃四種物體的樣子)。好了,小朋友們,老師覺得你們今天表現得非常好,老師對每個小朋友都很滿意,你們今天對老師的表現滿意嗎?

1、教者的教學是比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較分類——彙報驗證——抽象概括。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

2、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注重學生的體驗、探索。

3、整節課創設了較多的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了“做”中學,“樂”中學,“玩”中學的樂趣,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

4、在放手發動學生進行大膽嘗試,發散學生思維,評價方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説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我説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情緒世界》。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五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豐富多彩的情緒世界》是健康教育課程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的內容。這一課內容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情緒萬花筒”,第二部分是“情緒與生活”。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情緒的多樣性,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做情緒的主人。因此教材設立“豐富多樣的情緒”和“學會調控情緒”兩部分內容來實現這一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這兩部分內容密切聯繫,在結構上前後呼應。本課內容從“情緒萬花筒”即什麼是情緒、情緒的基本類型、人類有多種多樣的情緒説起,旨在讓學生認識到情緒與情境的關係,並初步感知豐富多樣的情緒構成了人們多姿多彩的生活,接着再談到“情緒與生活”,旨在讓學生真情實感體會到不同的情緒對個人行為和生活會產生的不同影響。當同學們真情實感體會到不同的情緒對我們的人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之後,同學們就會主動尋求調控情緒的方法,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1.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我確立本框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掌握情緒的含義、種類,認識到人類有種多樣的情緒,體會不同的情緒對人的行為和生活會產生不同的作用。

(2)能力目標:識別情緒,感悟情緒,把握情緒。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情緒,根據情緒變化的特點,正確把握情緒並學會合理調適情緒,進而健全人格,形成樂觀正常的心態,做情緒的小主人。

2.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情緒的含義、基本類型,情緒的豐富多樣性。

(2)理解不同的情緒對人產生的不同作用。

教學難點:情緒的含義,認識情緒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並學會調控情緒。

二、説學情

六年級學生的心理髮育還很不成熟,表現在情緒方面也是如此。現在的他們,情緒容易衝動、易變、自我控制能力差,這些情緒使得他們學習上不能專心致志,生活中做事不能善始善終,有時還會影響到同學之間的友愛和團結,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對學生進行情緒品質教育,讓學生識別情緒,感悟情緒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學會根據我們生活的情境自覺調控情緒,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是當務之急。

 三、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本節課我遵循“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原則,藉助多媒體播放歌曲,展示圖片、故事等感性材料,充分調動學生情感,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教師點撥等方法,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擴展,在合作討論中豐富。

2、説學法

本節課我設想通過“自主探究、情景表演、案例分析、合作討論”等學習方法來學習本框內容。

 四、説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教室後面來了這麼多聽課老師,此時此刻,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生自由回答)師相機導入並板書課題:豐富多彩的情緒世界。(生齊讀課題)

(二)活動體驗。

活動一:師生、生生互動遊戲

步驟:

1.師出示詞語生根據詞彙表演相應的情緒。

2.每組推選一名學生上台,老師給這個學生髮一張寫有情緒詞彙的卡片。

3.上台的同學根據詞彙表演此詞彙所表現的情緒。

4.其他同學猜猜該同學所表演的是何種情緒。猜對了就將這個詞語貼在黑板上。

5.師引導分類並總結:喜、怒、哀、懼是最基本的情緒形式。(課件出示)

活動二:説説我能行

師:喜、怒、哀、懼是最基本的四種情緒,在這四種情緒形態的基礎上,可以派生出不計其數的情緒形態,比如:表示“喜”的詞語有滿意、愉快、欣喜若狂等。老師相信同學們還能説出更多這樣的表示情緒的詞語。

1.課件一一出示表示喜、怒、哀、懼的詞語。

2.四個小組的學生分別代表喜、怒、哀、懼隊,比賽説出表示喜怒哀懼的詞語。

(三)教學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課件出示)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説出了這麼多豐富多彩的情緒詞語,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為兩類,即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1.課件出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2.列舉實例,讓學生感受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的不同。

3.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會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4.總結歸納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特點。

(四)怎樣調節情緒?

師:不良情緒會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擺脱不良情緒,走出情緒的深淵,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呢?

1、故事啟發:(課件出示)

從前,有一個老太太,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草帽,小兒子賣雨傘。兩個兒子都很孝順,照理説老太太應該很開心。可是她卻每天愁眉苦臉,為什麼呢?原來,雨天的時候,她愁大兒子的草帽賣不出去;晴天的時候,她愁小兒子的雨傘賣不出去,於是她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後來有一個人告訴她,你可以這樣想,晴天的時候,你就想太好了,大兒子的草帽有人買了;雨天的時候你就想:太好了,小兒子的生意一定不錯。後來他總是這樣想。從此以後老太太就過着快樂的生活。

①同學們,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②生自由説一説。

2.教學調節情緒的方法。(課件出示 總的原則 具體方法)

(五)鞏固練習。(課件出示習題)

(六)談收穫。

(七)總結昇華。

同學們,我真心希望在我們的集體中,人人都是快樂的天使,而且要做為別人排憂解難的天使。不但要自己保持快樂的情緒,還要留心身邊的人,並給他們帶去快樂。最後祝願同學們永遠快快樂樂!

 五、説板書設計:

本課採用了提綱式板書,這樣板書簡潔明瞭,易於呈現教學內容的思路,也易於學生梳理知識和記憶。

六、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課前準備充分,教學環節清晰,目標定位準確合理,通過教學,目標達成較好。

2.不足之處:講解稍多,語言不夠簡練。

我的説課結束,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拒絕誘惑 》是教科版教材《思想品德》第四單元第八課第二個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危險的誘惑》,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第八課的課題是一念之差,本框題的任務是拒絕誘惑,可見本框題在本課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學習拒絕誘惑的方法,激發學生戰勝不良誘惑的信心。

能力目標:①初步掌握拒絕不良誘惑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覺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

知識目標:懂得應該拒絕不良誘惑,學會拒絕不良誘惑的各種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簽名橫幅、資料卡片。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戰勝不良誘惑的方法。

四、説學情

1、.國中生處於不成熟向成熟轉變的過渡期,自我的管理能力還不夠強,易受不良事物的誘惑。比如網絡的誘惑會使學生上網後失去時間控制,難以自拔,慢慢忽視現實生活的存在,從精神依賴漸漸發展到軀體依賴,最終導致身心的全面崩潰。所以一旦上網成癮,則與沉湎飲酒、吸煙等惡習無本質區別。

2、國中生有較強的可塑性,他們需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拒絕不良誘惑,以成長為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身心健康的人。老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網絡”入手,與學生一起討論它的利弊,一起探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周圍的事物,提高辨別能力,並能運用正確實用的方法抵制誘惑。

五、 説教法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收集有關圖片,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設計“啟思園”“聽故事想辦法”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通過傳説故事的方式説明不良誘惑對人有危害,所以必須要戰勝,依靠勇氣和方法是能夠戰勝不良誘惑的;藉助勇敢的老船長的形象,讓學生感受到戰勝誘惑的必要性,體驗到戰勝誘惑後的成功感;以情景活動的方式,介紹了中學生常見的受到誘惑的現象;以提問題、出主意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戰勝誘惑的方法;在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基礎上總結歸納的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六、説學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七、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2—3分鐘)

我用日常生活中收到購物獎劵和手機中獎信息引入。

2.講授新課:(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按以下環節進行:什麼是誘惑――身邊的誘惑――危險誘惑的危害――學會拒絕危險誘惑。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簽名活動:(5分鐘)學了就要用到,説了就要做到。這一活動昇華學生的情感,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5.課後實踐:學生填寫“我的抗拒誘惑的計劃”表。一個月後,全班交流實施計劃後的感受。

教法分析

(一)“誘惑能拒絕嗎?”

課件展示教材中“聰明船長智勝女巫”的傳説故事,增加“潘多拉魔盒”的傳説故事。讓學生感受到沒有經受住誘惑所帶來的不良後果;讓學生想象戰勝誘惑的感受。對比兩個傳説故事的結果,分組討論戰勝不良誘惑的必要性和條件。

(二)“拒絕誘惑——我的成功”

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展示自己成功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到不良誘惑對人有危害,所以必須要戰勝;要依靠勇氣和智慧才能戰勝不良誘惑,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

(三)“假如有人這樣誘惑你,你怎樣拒絕”,設計五種情景,讓學生體驗思考,並當堂進行小品表演。

(四)“抗拒誘惑計劃書”——作為成長檔案記入學生本學期的學習成績中。

(五)簽名活動

簽名橫幅留班主任處,時常提醒學生,説了就要做到。

八、説板書設計

少年拒絕不良誘惑的方法:(1)客觀分析不良誘惑的危害性,理智地拒絕不良誘惑。(2)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和健康的娛樂上。(3)在沒有別人監督的時候,嚴格要求自己,抑制自己的念頭,剋制自己的衝動,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做自己想做而不應該做的事。(4)遵守道德規範,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等。

九、課後反思

本節課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擬採用活動教學法、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存在的疑問:(備課中的疑問和教學中有待探討的問題)

1.新課標理念的廣度與教材在內容上一定的受限制,教師如何去平衡與拓展?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如何統一?

對教師而言,這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我們怎樣才能更好的去把握?

2.教學評價體制對教學的影響

新課標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教學的首位,那麼在教學評價中如何更好的得以體現?

3.多媒體的運用如何才能發揮他的最佳效益?

我們藉助於多媒體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但教材畢竟是一種範本,多媒體可以為教材的拓展提供一個很大的空間。

十、我為什麼要這樣上課

我的設計思想(教學理念)是:

1. 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如拒絕不良誘惑的方法,由學生自主總結。

2. 激發和提升學生的體驗。如身邊的誘惑,讓學生敞開心扉談。

3. 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組織學生自由組合演小品。

4. 突出探究式學習。設計“聽故事想辦法”環節。

5.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如佈置學生完成“我的抗拒誘惑計劃表”;心理在線,學生當堂演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