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模板錦集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6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説課稿模板錦集6篇

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1、説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冊第一單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分草莓》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原課本教材是以《租船》為例來解決剩餘的實際問題。這節課在注意應用題教學中數量關係的分析、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以及在內容的選擇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展,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應用中鞏固,在活動中深化,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學的設計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教學目標:

(1)能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

(2)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

(3)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悦

4、教學重點:解決有關“有餘數除法問題”的簡單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靈活處理有餘數除法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餘數的“取”與“舍”的問題,即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教法學法】

教法: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知識的引路人,在教學設計中,正確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點,進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師生互動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提高參與探索的慾望。

學法:

1、指導“探索實踐”。讓學生在探索、研究活動中感悟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2、引導“思”鼓勵“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思考,大膽質疑,不斷創新。

3、組織小組學習,重視合作交流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説教學流程】

本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一開始,我創設了“投籃比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件給出人數相同時男女生隊的比賽結果,引導學生觀看課件,瞭解情況。接着,我提出 “誰勝誰負”的數學問題,引出課題,同時要求學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觀察思考該怎樣比。再集體交流訂正,得出“當參賽人數相同的時候我們直接比較投籃的總個數就能比較出勝負”這一結論,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接着創設新的情境——兩隊的人數不一樣。讓學生比一比,哪隊能被評為優勝隊呢?通過討論,使學生髮現其中的隱蔽條件,深刻體會到兩組人數不一樣,不能比兩個小組的投籃總個數或以投籃個數最多在哪一組來評選優勝隊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隊平均每人投籃的個數比,比較合理,體會到求平均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新知探究。

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方法,但是數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補少,數目大了,移多補少就很麻煩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同桌討論,集體反饋交流,課件演示,引導比較。以男生隊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稱,“4+7+5+4+5”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5”呢?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環節設計通過小組操作、討論,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當學生的思維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置認知衝突,“這平均數除了通過移動得到,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迫使學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併再平均分),為此再次組織同學進行小組探究,從討論、反饋中,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緊接着,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1、為參加 “新苗杯”校園小歌手比賽選手統計成績

2、瞭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設計這些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滲透統計與平均的思想,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最後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這節課你表現得怎麼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這節課的重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危險嗎?》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數學交流”的能力。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比如説:“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釐米,並不是説游泳池的每一處都是132釐米,同時滲透不私自到水邊游泳的思想教育,為本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縱觀這堂課的設計,我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主動的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九冊第三單元第3小節《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梯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並能正確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2)難點:運用不同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二、説教法與學法。

1、根據幾何圖形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幾點教法:

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法:

①讓學生學會以舊引新,掌握並運用知識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②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説教學過程。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所以本課在教學思路上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本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複習舊知引出新課。

1、回憶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説説平形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回想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談話引出課題。

關於梯形你們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複習提問,從而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奠定基礎。也就是為梯形面積的推導做好鋪墊,並在學習新課之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懷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動進入認知活動方面的探索。)

(二)講授新課。

1、直接切入主題:

對於梯形的面積你們打算怎樣找到它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

(這一環節的設置意在激活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他們從小樹立探尋知識的意識的良好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為新課的展開起好前奏。)

2、動手操作前讓學生先對梯形進行分類。(可分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議:

①選擇喜歡的梯形,按照“轉化”的思路來研究。

②小組分工合作,考慮不同的轉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教師可有意識地參加到小組中去合作、輔導〉

5、分小組展示彙報,教師深化點拔。

指名説説自己是怎樣做的。(邊説邊演示其過程)

〈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沿着高切割、拼擺〉〈沿着一條腰的中線切割、拼擺〉…。

(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剛才同學們採用不同的割補、拼擺等方法,將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三角形,發現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推導出了不同的面積公式,運用這些公式,我們都可以計算出梯形的面積。只不過,這些公式從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們可以把它們整理成: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7、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應用公式,嘗試計算梯形面積(出示一個基本圖形讓學生計算)

〈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親自去體驗,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大膽提出假想,共同探討,互相驗證,更強烈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這種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散、活動中發展的過程,真真正正地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鞏固。

1、學習例1

(1)藉助教具演示,理解“橫截面”的含義。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麼?

(3)學生嘗試計算橫截面積。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這一環節是為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運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從中培養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反思體驗。

回想這節課所學,説説自己有哪些收穫?

〈這個環節主要是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回憶過程中更清楚地認識到這節課到底學了什麼,通過談感想,談收穫,學生間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五)課外作業。

練習十八第1——3題。

〈本課的作業體現了“課已終,趣猶存”這一特點。通過作業練習教師能從中得到反饋信息,能瞭解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促進教法的改進。〉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張潔的散文婉約清麗,直接追求和呼喚愛與美,《揀麥穗》一文就集中體現了張潔散文的特點。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很容易理解作品表達人與人之間純真質樸的情誼和謳歌美好人性的主題,並被文本深摯的情感所打動,實現了讀者與文本的良好對話。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語文就是例文,語文學習就是在模仿例子的過程中,逐步具備表情達意的能力。

而《揀麥穗》一文在表情達意方面,堪稱是典範的散文例文,因此,我考慮,為什麼不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在表情達意的技巧上,引導學生做一番品味,借鑑一些寶貴的寫作經驗呢?

二、説學情:

我們所招的幼師生,雖然文化課基礎大多不夠紮實,但她們也都是勤學上進的學生,她們都有學好知識的強烈願望,只是在表達技巧上還缺少經驗。因此,利用她們喜歡並且能打動她們的例文,引導她們從中借鑑寫作技巧,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説教學目標:

通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特定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研讀課文,使學生掌握幾種寫作技巧,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通過研讀課文,提高學生的.閲讀和借鑑能力。

(展示課件)

四、説重點難點:

以上目標,以完成第一個目標為重點,因為它直接體現着本節課教學的目的。但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學生品味課文有關語段的閲讀能力的激發和誘導,則恰是本節課施教的難點所在。

(展示課件)

五、説教法:(展示課件)

為了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本節課,我擬採用講授法、談話法和討論法三種教學方法。

説課稿 篇4

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的第二課時看望老人。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一年級學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相對位置以及上一課時結合具體情境,會辨認東南西北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我們認真分析教材通過看望老人這一情境,使學生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瞭解路線圖的基本結構,由方向和距離確定兩地的相對位置,進一步鞏固辨認方向的知識,為以後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和簡單的路線圖做好鋪墊。

教學目標:

1、根據方向與距離確定兩地的相對位置,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2、能正確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地説出去某地所走的路線,能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學習。

3、滲透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鞏固看圖辨認方向的知識。

教學難點:

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而且上一課時已經對物體相對位置關係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設計理念:

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教師進行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節課首先創設了尊敬老人的生活情境,選擇了學生樂於接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並且在此基礎上突破了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設計與學生密切聯繫的活動情境,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學生自主學習。把獎勵和表揚貫穿課堂始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 激活目標:通過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明確學習的目標。

(二) 實踐觀察 自主探究:通過學生仔細的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主動的探究,主動學習,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三)強化訓練 及時練習: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形成能力 總結知識:通過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將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活目標

首先複習上節課的知識,讓學生説出我們都學習了那些方向?出示地圖,讓學生説出地圖上的方向,並用學過的方向知識説一下物體所在的位置。通過複習舊知,為本節課在東南西北基礎上進行路線圖的教學打下基礎。

接着情境導入,九月九這天是重陽節,中國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這一天小紅,小明,小剛三個好朋友相約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可是他們不認識路,你願意當他們的小導遊,用你的智慧去幫助他們嗎?設計這樣的情境,引出路線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實踐觀察、自主探究

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從圖上你都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設計此環節目的在於從整體上讓學生了解路線圖,知道從圖上獲取信息來幫助解決問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 接着讓學生自由充當其中某一位小朋友,怎樣才能走到敬老院?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新課標指出:思考要有價值,合作要有實效,我們認為此處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交流,目的明確時效性強。再讓學生依據自己的選擇口述去敬老院的行走路線,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演示課件。學生完成書上62頁的填空,指名完整彙報所填的內容。

通過小紅到敬老院和郵局的行走路線,讓學生説出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明白只知道方向是不夠的,還要知道距離才能確定位置。教師相機板書:方向 距離,這時明確: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

美國教育學者布魯巴克説: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出問題。所以本節課我們在初步瞭解路線圖之後,讓學生試着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會説:他們到敬老院誰

走的遠,誰走的近?也可能會説:小紅家到小剛家怎麼走?等等問題,教師依據學生的問題有選擇的適時引導點撥,並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小組內交流,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教學由扶到放的過程,真正做到了合作學習。

三、強化訓練、及時鞏固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設計了四道練習題,前三個以故事尋寶的形式把三道題整合在一起,先找藏寶圖,然後找寶藏,最後把這個找到寶藏的消息送給小夥伴,可謂一環扣一環,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題讓學生設計送信路線,頒發最佳設計獎,既是給表現好同學的一種鼓勵和肯定也是在求異思維訓練的基礎上對最佳走法的優化。創設了這樣生動有趣,富於現實意義和挑戰性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第四題選擇了學生所在學校附近熟悉的地點,説出學校到這個地點的路線,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深切感受到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形成能力、總結知識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此環節是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總結和概括,是幫助學生將零碎、分散的知識內化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從而幫助學生更靈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並通過歸納總結,把相關知識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本節課的設計我們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但總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在上課時可能還會生成許多新的問題,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加法”中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掌握10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法的難點。

二、説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重點是用豎式計算以及對“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的理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能正確進行萬以內連續進位加法的筆算法則。

2、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培養學生遷移的思想。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在平等、交流、對話中愉快地學習數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部分野生動物種數統計表”的講解,讓學生明白我國種數統計表”的講解,讓學生明白我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資源,使學生樹立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進行萬以內連續進位的加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説教法與學法

注意以學生已有知識為起點,留給學生布置預習的內容和時間,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學習中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討論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決不能包辦代替,同時在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與交流在練習中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收集有關野生動物的資料和圖片,使孩子們發揮自己善於表現自己的天性,同時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學生課前收集野生動物的資料,並以信息發佈會為平台讓學生在盡情展示自我中瞭解有關野生動物的信息,然後以課件出示各種物種以及統計表,讓學生觀察、質疑、收集數學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由此導入了新知學習,培養了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的意識和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二)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首先由學生根據信息自己討論交流預習生成單,培養學生的預習探究的習慣。通過小組交流使學生更進一步的明確自己所列算式和算法的理解,在小組內形成共識。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了彙報,説出各自小組的算法,不但使學生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且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最後對比揭題,在練一練習題之後,讓學生將所計算的豎式與前面學過的對比,找出不同之處,明確本節課學習的新知是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使學生將新舊知識相聯繫貫通。

(三)課堂檢測。

此環節設計了“比一比,誰最棒”、“數學醫院”和“實踐應用”活動,利用“比一比“活動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為能在比的過程當中進一步的理解算法,形成技能。設計了數學醫院,讓學生能把自己學到的算法應用到糾錯中,並且説説自己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人人都有收穫。在賽算結束我設計了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建立自我評價意識,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全課小結:通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談收穫活動,使學生體驗獲得數學知識的成功與喜悦。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它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通過豐富的想象,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繪得有思想、有感情,富有生命力和教育意義。

《城裏來了大恐龍》是一篇充滿兒童情趣的童話故事,它採用擬人的手法,以恐龍的基本特徵作為推進故事的線索,通過恐龍到城裏給大家帶來麻煩和快樂的故事,讓幼兒感受幫助別人,會收穫快樂。故事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易於幼兒理解。

二、説學生: 從學前階段到國小低年級,故事是兒童閲讀的主要材料。4、5歲的幼兒連貫性語言開始發展,能夠正確地説簡單的句子,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成人可以和幼兒一起開展分享閲讀,在閲讀中注意口頭語言與文字的對應關係,並增加預期和假設的提問,猜想事件的發展。

《城裏來了大恐龍》正好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理解。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綱要》精神、中班幼兒語言發展實際水平、以及本故事具有的特點,確定本活動的目標為:

1、情感目標:幫助幼兒體驗恐龍的不同心情,體會給別人帶來便利的快樂。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它能培養幼兒的品質與情操。在故事《城裏來了大恐龍》中,情感目標在於發展幼兒的社會性,體驗恐龍給人們帶來麻煩和便利的心情,從而激發幼兒關愛別人的情感。

2、知識目標: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掌握故事名稱、角色及故事的主要情節。學習詞組:啪噠啪噠、吱咕吱咕。

《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傷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此次活動,就是讓幼兒欣賞、傾聽、講述、反思故事,使幼兒逐漸理解故事內容,學習詞彙、語句等。

3、能力目標:鼓勵幼兒嘗試運用已有的經驗大膽想象,講述恐龍來到城市所發生的事情。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故事虛擬、誇張的特點,正好滿足幼兒充滿想象的心理特徵。在故事《城裏來了大恐龍》裏,引導幼兒對故事情節和角色對話進行合理想象,大膽講述,發展幼兒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

由此,我確定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和情節,以及發生這些事情的原因。

教學難點:鼓勵幼兒嘗試運用已有的經驗大膽想像,大膽講述恐龍來到城市所發生的事情。(幼兒講述的效果與幼兒自身已有經驗,幼兒語言的發展,教師的引導有關,因此,把這點作為難點。)

四、説教學準備: 一次成功的活動需要精心的準備。幼兒經驗上的準備,可以為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對教具及教學環境的準備,可以使幼兒在更形象直觀的環境裏學習。

1、幼兒經驗準備:對恐龍相關知識的瞭解。

2、課件準備。符合故事情節發展、動畫形象生動有趣,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五、説教學方法 説教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次活動,我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重視“教師主導、幼兒主體,”以問題引導為主線,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1、教法:

演示法:展示生動形象的教具,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活動中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瞭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內容,形象地感受童話。

講述法: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述,幫助幼兒多角度感受故事。

教師用適當的語言,講大恐龍“啪嗒啪嗒”地走時,語氣加重,動作誇張,更好的突出恐龍大而重的形象。

談話法:提出話題,引起共鳴。

如請小朋友共同討論:你喜歡這隻恐龍嗎?為什麼?

提問法:引導幼兒觀察事物,尋找問題答案的方法。

我主要運用了反思性提問:恐龍給大家帶來了麻煩,這是他願意的嗎?假設性提問:如果你是大恐龍,你會怎麼做?等。

2、説學法:

觀察法:利用課件,讓幼兒欣賞觀察,猜測故事的發生。

幼兒對故事內容的講述都是基於觀察的基礎上的。幼兒除了觀察圖片外,還可以觀察一些重複出現的文字,引起幼兒對文字的興趣。

討論法:幼兒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

討論法的運用給了每個幼兒説的機會,對幼兒語言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講述法:幼兒看圖合理想象,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採用引導幼兒講述恐龍的特徵、猜測故事的發展、自由看書講述,多種形式的講述,讓幼兒的語言能力在運用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六、説教學過程 新《綱要》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1.開始部分:欣賞激趣,談話引出。

展示圖片——提問——談話

展示恐龍圖片,吸引幼兒。恐龍是遙遠時代的動物,活動前幼兒對相關知識有所瞭解,活動一開始出示大恐龍的圖片,讓故事的主人公出現在兒童面前,集中幼兒注意力。

提問:這是什麼動物?它長什麼樣子的?引導幼兒講述恐龍的一些特徵,教師提煉,突出重、大、長等特徵。

談話:如果恐龍來到城裏,會發生什麼事情?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講,然後教師提出學習內容故事《城裏來了大恐龍》,幼兒會思考:故事的內容和自己講的一樣嗎?這樣幼兒就帶着好奇心去欣賞故事。

2.基本部分:

逐圖講述,理解故事——完整欣賞,加深印象——談話活動,情感體驗。

逐圖講述,理解故事。

教師運用直觀演示法,根據需要播放課件,引導幼兒在聽聽、看看、猜猜、講講的過程中初步瞭解故事的內容和情節,感知恐龍來到城裏後帶來的麻煩和便利,以及其中的原由。

展示第一幅圖,然後提問:恐龍來到了什麼地方?它是怎麼走路的?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通過多次提問,為幼兒創設一個問題情景,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大膽想象,結合已有經驗,運用講述法講述發生的事情,教師給予積極的反饋,提煉語言,幫助幼兒理解畫面內容——恐龍“啪噠啪噠”地走路,身體很大,堵塞了交通。在講述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較好地突破活動的難點。

以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講述第二、三幅圖。第二幅圖突出,恐龍身體太重,鐵路發出“吱咕吱咕”聲音。第三幅圖突出:恐龍脖子太長,把房頂掀翻。

前三幅圖的內容,都是恐龍給人們帶來的麻煩,教師在此引導幼兒講述“恐龍製造麻煩後,他的心情會怎樣?”

接着,引導幼兒看第四幅圖“恐龍變成立交橋,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體驗恐龍此時的心情,提示思想內涵,進行情感教育,突出教學目標。

完整欣賞,加深印象。

教師再次利用多媒體完整展示故事圖片,教師聲情並茂地講述故事,幫助幼兒多角度地感受、理解作品。

談話活動,情感體驗。

提問“恐龍前後心情一樣嗎,為什麼?”“如果你是一隻恐龍,你想為人們做些什麼事情?”鼓勵幼兒大膽想像,依照恐龍的各種形體特徵説出與眾不同的回答。幼兒把自己當成恐龍,設身處地去思考講述,更能讓幼兒體驗幫助別人會快樂。

3.結束部分:幼兒閲讀故事,自由講述。

兒童在看故事,聽故事後,基本理解了故事的內容。再讓幼兒自由看書,拉近幼兒與讀本的距離。個別表達能力稍弱的幼兒,教師在這一環節個別指導,促進其語言的發展。

有研究者指出,要讓幼兒成長為一個流暢的閲讀者,需要具備反思、預期、質疑、假設的策略技能,不同的策略技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本次活動,我就有意識的發展幼兒相關的閲讀技能。

比如:“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發展幼兒反思的策略技能,幫助幼兒理解內容;

第一幅圖觀察講述後再講述其它幾幅類似的圖,發展幼兒的預期策略技能,有利於幼兒快速理解閲讀內容;

“恐龍為什麼會給人們製造麻煩,它願意嗎?”發展幼兒的質疑技能,在助於深入準確理解閲讀內容;

“恐龍前後心情一樣嗎,為什麼?”“如果你是一隻恐龍,你想為人們做些什麼事情?”就是發展幼兒假設的策略技能等等。

這些策略的逐步發展,將有利於今後的閲讀。

俗語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今天我的説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敬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行給予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