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物理説課稿模板彙總8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11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説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物理説課稿模板彙總8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質點和位移》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2節的內容,是本章的基礎。本章從機械運動入手,講述運動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質點,什麼情況下可看成質點,位移,位移與路程的區別,位移-時間圖像,矢量與標量。質點是高中物理的入門知識,位移是物體位置的變化,是運動學的一個基本物理量,是後續學習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礎。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為後面的學習做準備。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質點的概念,能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

2.通過質點的認識,瞭解物理模型的特點,體會物理模型的作用

3.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知道位移與路程的區別和聯繫

4.初步認識位移-時間圖像,並根據位移與時間關係作S-T圖像

5.知道矢量和標量

過程與方法

在研究物體運動時,能否把物體當作“質點”來處理,初步掌握科學抽象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學思想

如果能抓住質點的概念和位移和路程的區別,也就把握了本節的要領。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他們容易接受相對形象的位移概念,而對相對抽象的質點、和能否把運動中的物體看成質點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質點,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位移和路程的區別;教學的`難點是: 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

説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知道質點、位移的概念;並引導學生分析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體驗位移和路程的區別,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演示教學法、講授法、討論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

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國中路程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簡要複習位置的概念後,為了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引入新的物理量(位移),再理解位移的概念,指導學生如何研究一個有大小、有形狀、有質量的實際物體來理解質點的概念,認識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成質點,體驗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通過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主動接受新知識,加上例題的鞏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説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先進行位移的教學後進行質點的教學,把位置的概念作為位移的基礎,再把位移中研究的實際物體引入到質點的概念,符合簡單到複雜的認知過程。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複習位置的概念之後指出,如何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為了簡單起見,先研究如何描述一個點的位置變化。再複習國中的路程概念後,通過實例討論説明路程不能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為了描述物體的位置變化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位移。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1)位移的教學:給出位移的概念,引導學生對位移的理解,並在位移的大小,方向進行舉例分析,讓學生知道如何求位移,及當物體在一直線上運動時,它的位移公式為S=X1-X2 。 教師舉例:例:有一點(物體)P在水平面上沿直線先向東後向西運動,在該直線上建有由西向東的一維座標系,測得的數據有如表

t/s0123456

x/m-171014128-3

你能求出P點在3s內、第3s內;6s內、第6s內的位移和路程嗎?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利用在座標系中畫出P的全過程的示意圖,進而強調位移和路程的區別和聯繫。通過簡單介紹標量與矢量,解釋位移S的計算結果的“正”、“負”號的物理意義,加深對位移的理解。在利用圖像法表述P點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這樣更加形象直觀。

(2)質點的教學:通過位移概念的教學,知道如何描述一個點的位置變化,而怎樣去描述有大小、形狀、質量的實際物體的運動問題?給出問題,(如:以投籃為例,要探究籃球的運動,該怎樣着手?)讓學生去思考,瞭解質點的優越性後,再引入質點的概念,同時有意識的向學生介紹什麼是理想物理模型,及其作用,(質點)實際並不存在,只是為了使研究的問題簡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點的概念。

對於物體在什麼時候可以看成質點?教師通過實例(地球的公轉、自轉等),採取交流與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把物體看成質點後的優越性;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思想。通過交流,教師總結:能否把物體視為質點,要看所研究的問題而定。在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概念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應聘國中物理的 號考生,今天我要説的是 版 年級物理 冊第 章第 節〈 〉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與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幾個方面來説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了 和 等知識的基礎引入的一節 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又是學生學習和 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A 知識與技能

B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通過實驗和實踐,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物理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藴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

物理的興趣;

通過實驗養成愛動手的好習慣和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他們求知慾強,思維活躍,但是他們剛接觸物理,他們的`抽象邏輯

思維還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事物和現象引入知識,加強直觀教學,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九年級學生是國中的畢業年級,學生的心智較為成熟,認知水平比剛接觸物理時有了很大的提高,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進一步加強。但是,九年級學生往往不愛發言,課堂氣氛比起八年級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積極靈活的調動

三教法與學法

説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為主導作用。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法、講授法、討論法。

説學法

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激發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因此,本節課學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五課後反思

在這一節課的設計上,我根據新課標精神,以現代教學觀為指導,以實驗活動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相信,通過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學生會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收穫。

以上是我説課的內容,謝謝!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 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落快慢相同,並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 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 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並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擬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並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並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並能導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説教學方法

(1) 實驗觀察: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 實驗研究:為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啟發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並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啟發學生推導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講練結合式: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四、説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五、説教學程序

(1) 複習提問

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恆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③ 板書:ΔS=aT2

(2) 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1: 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學生:金屬球先着地,紙片後着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提問: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2:紙團和棉花下落

學生:紙團先着地,棉花後着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怎樣從道理上論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

閲讀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問:為什麼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3: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學生: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着地。

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提問: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複雜!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複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的下落

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着地。

學生: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1: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提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

學生:直線運動、 初速度為零、變速。

提問: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怎麼證明?

根據:ΔS=aT2

對閃光照片及數據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實驗數據。

結論2: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結論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豎直向下。

(3) 推導

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的公式,提問學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鞏固練習

小結本節內容,佈置作業P90練習(1)(2)(3)。

物理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題目是《歐姆定律及其應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指導、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內容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闡述對本節課的理解和這樣設計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內容説明:

《歐姆定律及其應用》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七章“歐姆定律”的第二節內容。

(二)、內容解析

1、《歐姆定律及其應用》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之後,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系統性。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係,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關鍵。

2、歐姆定律這節課特點:十分重視科學方法研究,重視科學研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瞭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上節實驗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得到定律以及數學表達式,無形中降低了難度。

3、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實際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會“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關係的實驗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時也為後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

二、學情分析

(一)、學生思維特點:

國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形象的知識來支持。

(二)、學生知識情況:

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已瞭解了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初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具備學習歐姆定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對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定量關係,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

1、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量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3、通過自學、觀察、閲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通過閲讀例題,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掌握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能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計算。

2、能根據歐姆定律得出串並聯電路中的電阻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初步領會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規律的思路。

2、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概括實驗結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真謹慎的學習習慣。

五、重點、難點、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並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覺得本節課是這一章內容的第二節,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我認為: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以及表達式、變形式的意義是本節的重點;培養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本節課難點。

六、內容方法

(一)、教學內容

1、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2、電阻的串聯與並聯。

(二)教具使用

教師演示用:課件、乾電池、開關、電阻、燈泡、導線、示教板。

學生分組用:電源、導線、電阻、燈泡等。

(學生剛接觸電學,內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懼,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活動之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三)、教學方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突出以下幾點:

1、是設計了學生探究電阻的串聯和並聯關係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

2、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觀摩法、閲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引導——啟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3、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我進行了這樣的教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景,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來啟發學生思考,在思考中體會物理概念形成過程中所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獲得內心感受。

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置懸念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裏插座的火線和零線,並説説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通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大?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麼關係?通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經常在思考: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為什麼對物理不感興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物理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了。事實上,物理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物理、探究物理、認識並掌握物理。

出示表一:R=5Ω

U(V)

1

2

3

I

0。2

0。4

0。6

表二:U=3V

R(wΩ)

5

10

15

I

0。6

0。3

0。2

結合表格提出以下問題:

1、實驗時用到的物理方法是什麼?

2、分析表格,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得出歐姆定律。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對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變形進行分析,並介紹歐姆的事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四)“精講例題”——學以致用

在這裏我精心設計了一道生活中的題目:從而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達到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對於物理計算題,要逐步進行板書,可以引起學生思考,教育學生學會規範解題。

(五)“及時訓練”——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兩道及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識。

(六)“順理成章”——串並電阻

1、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阻的關係:

①學生分組實驗,分別把兩個電阻串聯、並聯接入電路,觀察燈泡的亮度,得出電阻的變化情況。

②學生分組實驗後,討論得出結論:兩個電阻串聯後電阻變大了,因為燈泡變暗了;兩個電阻並聯後電阻變小了,因為燈泡的變亮了。

2、出示問題:為什麼串聯後電阻變大?並聯後電阻變小?從前面學習過的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釋。

學生討論後,帶着小紅帽上台演示:電阻串聯,越串越長,所以越串越大;電阻並聯,越並越粗,所以越並越小。

3、問題:

①電阻串聯後總電阻與原來的電阻有什麼關係?

②5Ω的電阻與10Ω的電阻串聯總電阻可以用多大的電阻來代替?

③電阻並聯後總電阻與原來的電阻有什麼關係?

②兩個10Ω的電阻並聯總電阻可以用多大的電阻來代替?

採取學生自主實驗的方法,使學生更直觀地體驗電阻的串並聯引起的電路中電流的變化,從而自主得出結論,能更好的證明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科學性。鼓勵學生進行各種大膽的猜想,當學生的猜想與實驗結果相駁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考,可以使學生的印象更深刻。當學生的猜想與實驗結果相同時,他會在實驗中體驗到快樂與興奮,有利於激發學習的興趣。

(七)“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⑴歐姆定律及其有關概念;⑵串並聯電阻的特點;⑶根據串並聯電路的電流、電壓規律推出串並聯電阻的兩個公式;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通過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八)“任務後延”——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以上幾

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題,留給學生課後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八、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分為兩部分,左邊是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電阻的串並聯。右邊是例題的解題過程。這樣的設計既能突出重難點,也為學生規範解題起到示範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指導、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內容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方面闡述了自己對本節課的認識。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教師批評指正。

物理説課稿 篇5

《二力平衡》一課是蘇科版八年級下第九章第一節,是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力平衡最簡單的情況,體現了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為後面研究牛頓第一定律、分析力與運動的關係、壓強、浮力的學習等設下伏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學習這節課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學科、教材的特點、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觀察和實驗,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的培養,對本節課制定了以下目標:

(1)、對於平衡態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認識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3)、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4)、會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得出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體會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通過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探索、領略科學探究方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體會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點,是今後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學習壓強和浮力,分析力與運動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國中學生的推斷能力普遍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善,對物體受平衡力都的分析判斷比較盲目,因此運用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學習了彈力、重力、摩擦力,會畫力的示意圖,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些為本節課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學生已有的科學探究方法基礎

學生在學習速度、密度知識時,對控制變量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應用,可以遷移類推到本課,並通過比較、概括、歸納得出結論。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礎。

3.學生的思維障礙

學生現有的經驗認識存在一定的錯誤性。如物體靜止在空中要使它勻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於或小於物體受到的重力。這一錯誤的認識造成學生對物體在平衡狀態下,對平衡力大小的理解產生思維障礙;學生已學習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混淆,對物體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維障礙。

依據教材內容、學科特點、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觀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利用多媒體圖片、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提出問題:這些物體處於什麼狀態?它們受力作用嗎?分別受哪幾個力的作用?討論總結出幾個力平衡和平衡狀態、二力平衡等概念。

引導學生從兩個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啟發學生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介紹實驗裝置,討論操作方法。

歸納總結二力平衡條件:

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把實驗結論概括為: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更為清晰明確,方便學生記憶運用。

(1)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比較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異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作用在不同物體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以便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正確的進行受力分析。

學以致用,物理課來源於生活應用與實際,關鍵在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從平衡力的判斷、方向大小應用等方面設置了練習題,以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並靈活運用。

1、平衡狀態、平衡力、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異同

4、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培養的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去粗取精,條理清晰,加深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邏輯關係理解,形成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內容。

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一定數量的作業,有利於知識內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據課標、學情、學科特點談的我的教學設計,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物理説課稿 篇6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各種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知道在轉化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

列舉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恆的實例.

有用能量守恆的觀點分析物理現象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自己做小實驗,發現各種現象的內在聯繫,體會各種形式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

通過討論體會能量不會憑空消失,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自己做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物理規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通過學生討論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強調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是自然科學中最基本定律.

教學難點:運用能的轉化和守恆原理計算一些物理習題;運用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對具體的自然現象進行分析,説明能是怎樣轉化的.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知道物體的動能和熱能,是由物體的機械能運動情況決定的能量,內能跟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有關。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物體的機械運動都是物質運動的形式,由於運動形式不同,與之相聯繫的能量也不相同。

二、進行新課

(1)自然界存在着多種形式的能量。儘管各種能量我們還沒有系統地學習,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所瞭解,如跟電現象相聯繫的電能,跟光現象有關的光能,跟原子核的變化有關的核能,跟化學反應有關的化學能等。

(2)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和轉移(列舉學生所熟悉的事例,説明各種形式的能的轉化和轉移)。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温物體的內能轉移到低温物體。運動的甲鋼球碰擊靜止的乙鋼球,甲球的機械能轉移到乙球。在這種轉移的過程中能量形式沒有變。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轉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於摩擦而使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在氣體膨脹做功的現象中,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在水力發電中,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火力發電廠,燃料燃燒釋放的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在核電站,核能轉化為電能;電流通過電熱器時,電能轉化為內能;電流通過電動機,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有關能量轉化的事例同學們一定能舉出許多。

(3)在能量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的總量保持不變。大量事實證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轉化和轉移過程中,消耗多少某種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温物體放出多少熱量(減少多少內能),低温物體就吸收多少熱量(增加多少內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機械能轉化為能量,但能量的總量不變。就是説某物體損失的能量等於幾個物體得到幾個物體得到的能量的總和。例如,把燒熱的金屬塊,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圍的空氣等,都要吸收熱量,它們所吸收的熱量總和跟金屬塊放出的熱量相等。再如水電站裏,水從高處流下,損失了機械能,一方面由於推動發電機轉動而轉化為電能,一方面水跟水輪機、管道摩擦而轉化為內能。那麼水的機械能的損失等於產生的電能和內能的總和。

以上規律是人類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直到19世紀,才確立了這個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棗能量的轉化守恆定律。通常把它表述為:

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保持不變。

三、小結

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1)能量守恆定律普遍適用。

(2)能量守恆定律反映了自然現象的普遍聯繫。

(3)能量守恆定律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重要依據。

(4)能量守恆定律是人類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説課稿 篇7

內能説課稿

1、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課中,已給學生講解了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以及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這節內容主要是起到將前面知識點總結概括,為以後接下來的能量守恆以及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做好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掌握物體的內能。知道熱傳遞、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②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以及課堂小實驗的方法向學生生動形象的介紹本節知識點。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內容與生活聯繫緊密,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增強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3.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內能的定義以及內能改變的實質。

4.教學難點:

知識點較多,對知識點的分離規劃講解,使學生對知識點的'清晰認識掌握。

5.教學關鍵:

對內能的定義形象化使學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動講解改變內能的方法。

6.教法學法:

(1)開始上課時將教學重點一一列出,讓學生對本堂課教學重點有清醒的認識達到突出重點的作用。

(2)放慢語速,在不同知識點之間稍許停頓。在利用板書把知識點一一列出,使學生對知識點有層次感,突破難點。

(3)利用課堂小實驗以及多媒體課件的方法。使知識點形象化,達到抓住關鍵的目的。

教學過程的設計及操作程序

1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

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做彈性勢能。

2、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

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新課導入:

利用火柴的點燃以及擠擰水瓶等課堂小實驗來引入新課

2、 講授新課

我們將利用(啟發式)講授法,(啟發式)談話法兩個方法相結合的

方法使學生獲得新知識 複習鞏固舊知識,掌握物理現象,獲取感性知識。

3、歸納小結

1.什麼叫內能

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叫物體的內能。

2、温度跟內能的關係

一個物體温度升高時,它的內能就增加;一個物體温度降低時,它的內能就減少。

3、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1)熱傳遞實質:內能的轉移(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

(2)做功實質:內能與機械能(或其它能)的轉化

(3)熱傳遞和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5.最後將佈置課堂習題以及課後作業讓學生鞏固知識點

物理説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動能勢能的概念、

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

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敢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諷

教學重點:動能和勢能的概念;探究影響動能的因素、

教學難點:勢能的概念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舉例説明法

教學用具:斜面、鋼球、木塊、彈簧、皮球、投影儀及自制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出示斜槽,並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桌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了一段距離。讓學生分析碰撞過程中,做沒做功?

利用學生分析的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説它具有能量。可見物理學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聯繫,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

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也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二、新課教學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後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才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停靠在木塊一側(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並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能夠做功,它們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説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列舉事例説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多少不盡相同。如狂風能吹倒大樹,而微風只能使樹枝搖動。進而通過演示實驗,概括出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課本圖實驗,實驗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説明鋼球對木塊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説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鋼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上面的實驗表明鋼球從較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麼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通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論。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③換用不同質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論:運動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後,總結實驗結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2、勢能:物體由於運動的原因而具有動能,物體還可能由於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學們都玩過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遊戲,拉長的橡皮筋能給紙彈一個力,並推動紙彈移動一段距離,從而對紙彈做了功。同樣拉彎的弓,壓縮的彈簧也能夠做功,它們都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它是由於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解釋彈性形變:物體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的形狀變化,叫做形變。如果外力撤消,物體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列舉事例説明物體的彈性形變。如:拉長的`彈簧,壓扁的皮球,彎曲的鋼鋸條,上緊的鐘表發條等。

利用課本圖1—4的實驗,闡明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為節省課堂時間,課前將兩個性質相同彈簧,按照課本圖1—4壓縮到不同的長度。先後將拉緊彈簧的繩燒斷,兩次砝碼被彈起的高度不同。彈簧壓得越緊,放鬆時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彈性勢能越大。

被舉高的重物,也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鉛球,落地時能將地面砸個坑;舉高的夯落下時能把木樁打入地裏。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列舉事例説明: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如:舉起同樣高度的鉛球和乒乓球,鉛球落下時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勢能大。鉛球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引導學生討論樹上結的蘋果是否具有重力勢能?通過討論使學生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能

夠做功只是説物體具有了做功的“本領”,但不一定做了功。樹上結的蘋果雖然沒有做功,但只要它從樹上掉下來就能做功,所以我們説它具有重力勢能。

3、能量的單位: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繫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4、想想議議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飛機失事,是由於飛鳥碰在飛機上,飛鳥為什麼能使飛機失事?

(2)在一空戰中,飛行員覺得旁邊有個東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來是顆子彈,這種情況可能嗎?子彈為什麼不傷飛行員?

(3)樓頂平台上放一塊磚,磚對平台有沒有重力勢能?對地面有沒有重力勢能?

(將這3道題,預先寫在投影片上,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後得出:運動是相對的,飛鳥相對於飛機速度很大,故動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壞機內的人和機器;子彈相對於飛行員,速度為零,動能為零,故飛行員抓住子彈就像我們平常拿起鉛筆一樣;高度也是相對的,磚對平台沒有高度,故沒有重力勢能,磚對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勢能)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動能和勢能

1、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2、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動能的大小與質量和速度有關。

3、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勢能的大小與質量和高度有關。

彈性勢能——物體由於彈性形變具有的能量。

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勢能。

4、能量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