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推薦】説課稿模板彙編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7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説課稿模板彙編5篇

説課稿 篇1

一、 説教材

本節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一)中專題1第三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中的第一節。該節課在學生複習鞏固國中所學物質的分離方法基礎之上,再學習另外兩種分離方法——萃取和分液及層析,並總結出這兩種分離方法的適用範圍,是進行化學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的基礎之一。與其他自然科學相比,化學與實驗的聯繫更為緊密。化學家要研究一種物質,首先考慮的是怎樣從混合物中把這種物質分離出來,怎樣提純這種物質,再進行分析、檢測,研究它的結構、組成。“物質的分離和提純是物質”研究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是引入和激發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的第一步,對學生今後學習化學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學目的及確定依據:

一、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學會蒸餾和分餾、萃取和分液、過濾、結晶、層析分離物質等實驗技能

能力培養:通過對國中常見物質分離與提純以及分離提純物質一般方法的複習鞏固,培養學生綜合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驗設計和評價辯析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對物質的分離和提純及提純物質的一般方法的歸納整理,使學生更加熱愛科學、相信科學和崇拜科學,感悟到科學的魅力。

科學品質:通過對物質的分離和提純的一般方法的實驗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優良品質。

科學方法:通過對物質的分離和提純及提純物質的一般方法的實驗探索和總結、運用,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科學方法。

確定依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重、難點:掌握分離物質的原理和方法。

二、説教法

根據教材是主要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學生實驗以及總結深化的特點,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的教學方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使本節課上得有趣、生動和高效,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平時常見的實驗入手,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進行探究總結,再積極發言,調動學生積極性,訓練學習實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本課採用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大教學的容量和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本課所用的教具有:多媒體教室設備,實驗所需的儀器。

教學過程簡述如下:

1.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引入,讓學生回答一些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汽油、柴油、鹽)的來源,從而引入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總結出本課在科學領域中所起的作用,加強學生對本節課的重視程度,激發學習興趣。

2.由於有些物質分離和提純方法在國中已經學過,所以我就以複習已學的知識為過渡,用練習為載體,引導學生回憶已學分離方法及適用範圍,再通過要求學生設計“在硝酸鉀固體和氯化鉀固體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鉀”的實驗方案來練習鞏固已學的分離方法。設計的結果由學生髮言講述、評價,又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評價實驗能力。

3.在學生已熟悉了3 種分離方法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提問(怎樣把溴水中溴和水分離開呢?)。處理該問題我先演示給學生看,然後再讓學生分組進行操作,共同討論比較出這種分離手段又是一種新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萃取和分液,並且得出其適用範圍,在此時我再發問拋出一實驗,讓每位學生自已完成,通過實驗又得出另一種新分離方法——層析。

4.小結與應用

小結出5種分離方法及適用範圍,把學生已發散的思維統一起來,並在此種情況下進行所學知識的應用練習。我是利用選擇一個實驗方案設計來完成的,此實驗(已知氫氧化鎂難溶於水,硫酸鋇既不溶於酸又不溶於水,碳酸鋇可溶於鹽酸不溶於水。現有主要含有硫酸鈉、氯化鎂和泥沙等雜質的粗食鹽,請設計實驗方案,由粗食鹽提純氯化鈉)。通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一方面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讓學生知道所學基礎知識點的重要性。

5.最後根據以上的實驗特點,留給學生一課後思考題(在選擇化學試劑時,應遵守哪些原則呢?)讓有能力有興趣的同學繼續進一步深入探討,擴展知識面。使學習有一個延續性。

三、説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會學”是目的,在教學中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在整體上,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學習方法,增加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機會,體現成功感。在學習萃取和層析過程中,我主要是採用實驗法,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還有觀察發現法,將學生置於主體位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探索應用過程。

學法的重點及依據:

觀察、思考、類比、分析、歸納總結等是學法的重點,通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後總結、歸納的知識更易於掌握,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啟發式教學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要求。

四、教學程序

1.以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質來源引入課題。

2.回憶總結國中所學與本節課有關的分離方法,並利用所舉的實驗例子導入,讓學生設計“在硝酸鉀固體和氯化鉀固體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鉀”的實驗方案設計。

3. 問題“怎樣把溴水中溴和水分離開呢?”引入新課。

(1) 教師演示該實驗。

(2) 學生動手實驗,並以所學分離方法比較,發現此方法有異於所學的分離方法。

(3)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得出新的分離方法叫萃取和分液。

4.“還有哪些分離混合物方法”的問題進行過渡。

5.每位學生進行動手實驗,並總結體會出又是一種新的物質分離

方法。

6.教師對這種分離方法補充講解。

7.小結。

8.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

五、説板書

該節課的板書,我把它融入到多媒體課件中。

第一節 物質的分離和提純

一、 複習

過濾 蒸餾 結晶

二、萃取和分液

三、層析

四、小結

五種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及適用範圍:

過濾:適用於分離難溶固體與液體組成的混合物

結晶:適用於混合物中各組分在某種溶劑中的溶解度隨温度變化不同的混

合物

蒸餾(或分餾):適用於分離沸點相差較大的液體

萃取和分液:適用於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

層析:適用於混合物中各組分被吸附性能不同的混合物

説課稿 篇2

第一方面、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了兩則科普小短文,再次激發同學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打掃”森林》講述的是林務官的一紙命令給森林帶來了毀滅性的災害。《人類的老師》介紹了科學家們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運用於發明創造。這篇課文就是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以及生物的特性,從中受到啟發,才能科學、有效利用大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

這兩篇雖然都是説明文,但在語言特點上有所不同,《“打掃”森林》的語言生動活潑,而《人類的老師》則平實簡明。

2、學情分析:通過前三課的學習,學生熱愛自然的情緒上漲,初步學會理性的思考。以文本為例,從自然之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因此,本課是學生自主運用對話文本的方法,在讀中感悟,進行適當的語言訓練和語文能力的培養。

3、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課文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點,以新課標闡述的理念為背景,預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A.默讀課文,藉助拼音讀通全文。

B.運用前兩篇概括內容的方法,概括本課兩則短文的主要內容。

C.抓住重點語句的學習,加深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警示和啟發,激發學生對仿生學知識的探索興趣。

4、教學重難點;為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遷移學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而深層次地領悟大自然給人類的警示和啟發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5、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蒐集仿生學的相關信息等

第二方面、説設計理念與總體教學思路

1、以上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制定是貫徹了以下教學理念。

識字。藉助拼音,降低要求

略讀課文中的字詞教學不作重點,主要體現在字詞朗讀不作檢查;字詞理解不作重點;字詞賞析不作要求。

應用。以點帶面,遷移運用

略讀課文教學要把握好課文在整個單元中的地位,略讀課文應該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

粗略。抓大放小,有所側重

略讀課文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大膽取捨,突出重點,有所失而有所得,一課一得,得得相連。

自主。放手閲讀,體現個性

引導學生自主地選擇,自主地學習,自主地評價,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材的講解分析,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

2、為達成教學目標的總體思路: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二、朗讀提示,把握目標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四、課題入手,解決難點

五、總結收穫,練習寫作

六、佈置作業,積累沉澱

第三方面、教學程序

為了把預設目標落到實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共分幾大板塊。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加強單元整組教學的意識,使略讀課文和精讀課文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好地發揮訓練閲讀、遷移寫法的作用。】

二、朗讀提示,把握目標

瀏覽“閲讀提示”,概括這節課的任務,(內容 啟發 積累)交流學習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參照閲讀提示,明確學習的要求和方法,這樣的方法更有實效性。】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全文,藉助拼音讀通全文,發現本課在形式上的特點。

2、瀏覽全文,完成第一個任務:短文講了什麼內容?

【預設:如何將一篇長長的文章濃縮為精煉的幾句話?】

從《自然之道》的'內容的概括找到啟發,套用格式:___________的故事,告訴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簡單地説,它講的就是人與自然怎樣的關係?人(破壞)自然,這個啟示是種“警示”

同樣,《人類的老師》可以參考之前學習的《蝙蝠與雷達》概括內容的方法:

從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啟發,解決_________________的問題。

簡單地説,它講的又是人與自然怎樣的關係?人(利用)自然,這個啟示是種“啟發” 【設計意圖:學生獨立概括文章內容有點困難,藉助已經學過的方法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運用,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把文章的事物之間的聯繫提煉為“破壞”與“利用”,把啟示解讀為“啟發”與“警示”,這有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本質的理解。】

四、課題入手,解決難點

1、讀小標題,提出困惑。學生能自己解的小問題先解決,留下大問題一起探討。

【設計意圖:文章的題目就是學習的的切入點,凸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挖掘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也就是閲讀文本的興趣。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深究,對簡單的問題可以粗略帶過,抓住那關鍵的,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問題加以研究,把時間用到刀刃上。】

2、圈圈重要的字、詞,畫畫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邊批註自己的感受,幫助自己解決剩下的幾個問題。

【設計意圖:教會閲讀方法,嘗試自主解決問題,這樣對文本的解讀才會更加深刻。

3、交流時:用圖示法理清生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設計意圖:理解生態失衡的內在原因是領會啟示的關鍵。用圖示法將長篇大論的文字提煉為幾個關鍵詞,再畫上箭頭就能清楚地表示事物之間的聯繫。這樣,其中藴含的道理就一目瞭然了,深入淺出。】

五、總結收穫,練習寫作

1、談談從一篇短文中獲得的啟發,也可以談談整篇文章獲得的啟發。

2、歸納本單元表達啟示的思路:故事+分析,問題+動物優點+效果,以及用設問句連接故事與分析,問題與動物優點,承前啟後,過渡自然的方法。在交流蒐集到的仿生學資料後,仿照《人類的老師》寫一個片段。

【設計意圖:通過對本單元的幾篇課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梳理,教會學生寫作表達的思路與方法,使學生將從精讀課文所學到的“法”有用“法”之處,做到有機會學以致用。】

六、佈置作業,積累沉澱

第四部分 主要特點

我崇尚的是簡約的語文課堂,將略讀課文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大膽地、自由地、主動地感知文本,凸顯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紮紮實實地從聽、説、讀、寫的基本功練習與運用開展教學互動,努力實踐語文教育的“三實”——樸實、真實、落實。

説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這篇課文是九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反覆誦讀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觀點,瞭解它們各自的論述方式和語言風格。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議論文的有關知識,本單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講讀課文墨子的《公輸》和《〈孟子〉二章》,學生通過學習對先秦的散文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本課之後是一篇自讀課文《〈莊子〉故事兩則》,所以這篇課文是由講讀向自讀的過渡

孟子主張人性善,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開篇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時應當捨生而取義的道理,接着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行正反對比論證,最後進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賦予了捨生取義以廣泛的現實內涵,使這個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論證了捨生取義這一論點。孟子的這一觀點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後世許多仁人志士的行為準則。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人格標準,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彙。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二)過程與方法:

在誦讀中探究作者怎樣提出論點展開論證的。

(三)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教學重點:在誦讀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

四、教學難點:理解孟子所提倡的捨生取義的現實內涵。

【教學方法設計】

對本課的教學主要採取誦讀法和討論法

本文是一篇經典的傳統課文,又是一篇規範的議論文。相對於國中階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難度,國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但教師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收穫的快樂,成功的喜悦。《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導思想是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學這篇課文應以誦讀法主,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感悟課文精美的語言,運用討論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論證過程,領悟文章豐富的內涵。我在教學中只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學習整體走向的,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學習。

【學法指導】

九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學習能力,熟悉了議論文的學習流程。我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聽讀,資料助讀、跳讀、研讀、品讀等方式來理解課文,積累基本的文言文詞彙豐銀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義”的提出,“義”的論述方式和“義”的現實內涵。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內容豐富,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可運用多媒體課件,擴大教學容量。 我在教學上安排兩課時。

教學流程圖:

【過程分析】

一、激趣導入

20xx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李春華,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生,20xx年 7 月21日在家鄉勇救兩名落水少年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蹟在當地傳誦開來後,感動了很多人,團中央全國學聯號召:向李春華學習做青年先鋒。可是有人卻在網上發表文章説,這樣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過學習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會找到答案的。

(設計意圖:這樣導入,既有時代氣息,又能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憾,懸念的設置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配樂朗讀,初步感知“義”

1、聽配樂朗讀,多媒體出示語音,句讀,節奏,重音示範。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設計意圖: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知課文,掌握字音、字義,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資料助讀,整體感知“義”

學法指導:介紹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張、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小組競賽的方式説説學習《〈孟子〉二章》後你所瞭解的孟子)

(設計意圖:既聯繫了舊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助於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細讀課文、疏通積累“義”。

學法指導: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疏通文意,將交流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小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決的向教師質疑。(教師點撥並用多媒體顯示歸類)

(設計意圖:以上三個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它的設計體現了《新課標》對國中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運用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合作掃清字詞障礙,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1: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彙。)

五、研讀課文,探究“義”的論證

探究論點:1、文章用哪一句話提出論點?

2、關於本文的論點,有的説是“捨生取義”;有的説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捨生取義”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個觀點?

學法指導:(無論學生同意哪個觀點,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論證過程:

1、文章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孟子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運用了哪些證方法逐層展開?(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道理論證,舉例論證。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時應當捨生而取義的道理,接着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行理論論述,最後進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多媒體顯示結構板書。)

3你能夠從所瞭解的詩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證明文章論點的詩句或事例嗎?(多媒體顯示補充)

學法指導:1、前二個問題 ,小組討論,派一名代表發言。 2、最後一個問題,用自由發言的方式補充論據。

探究重難點字詞句:

1、“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惡有甚於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這裏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 :為人民大眾作有利之事,為國家建設做事,為了別人安危挺身而出等;這裏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國家,,,殺人放火等危害國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體指什麼?這與“捨生取義”有何聯繫?(“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於“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捨生取義。)

學法指導:小組討論,派一名代表發言,其餘同學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對文章的論證過程有一個清晰的瞭解,分組討論法鍛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的理論論證補充事例論據是對學生聯想和積累的考查。拓展“所欲”“所惡”的現實內涵可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六.品讀“義”的精美語言。

在《〈孟子〉二章》裏同學們已經領會到了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語言自然流暢,節奏感強,富有文采和氣勢。在課文中找出能夠體現這些特點的句子品讀。(注意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學法指導:學生自由發言。也可用讀的方式來體現或先品後讀。

(設計意圖:在誦讀中欣賞和品味,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刻,這也是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完成知識和能力目標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七、領悟思想,拓展延伸“義”

學法指導:時空連線,設置情境.從下面的問題中任選二個回答(用課件出示)

假若我是節目主持人,同學們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時空隧道,請回答我的問題:

①你如何評價捨身救人的李春華?

②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你該如何捨生取義?(把“道德” 、“正義” 放在首位,勇於識別真、善、美、假、惡、醜,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受各種各樣變相的“利” 的誘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義、不合法的事,做一個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國家、對集體、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們中學生的“義”和“不義”表現在哪些方面?(只要結合實際,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師當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向我發問。

在節目的最後:用一句話概括你所理解的“義”。義是—————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説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突破了課文的難點,將孟子所説的義鏈接到現實生活中來,拓展了生和義的現實內涵,一舉多得。同時在活動中鼓勵學生自主質疑,照顧了在理解上存在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有利於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落實三維目標中的情感、 態度 、價值觀目標。)

八、總結回顧:

同學們,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着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着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着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崇敬,但卻不要認為高不可及。捨生取義,是這樣的崇高與豁達,是這樣的平凡與偉大;這是男兒捨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行為準則。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譜寫現實生活的捨生取義的壯麗篇章。

九、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現實生活中,面對着義和利,你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

【教學效果預測】

本課教學過程中的六個重要環節以誦讀為主,緊扣一個“義”字,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全面落實了三維目標。聽説讀寫等能力得到全面培養,既體現了自讀課型,又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鍛鍊,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論點的確立可能會有爭議,在舉例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混淆“仁義”與“哥們義氣”的情況,我將結合文本,讓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理解捨生取義的內涵,相信適當點拔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學生最終達成共識,。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體現文體特點,顯示文章的論證思路,突出重難點,讓學生一目瞭然。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 三單元第一節《小樹有多少棵》。

2、.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方法,也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為後面學習筆算乘除法打基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通過口算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

3、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熟練掌握一位數乘一位數的表內乘法,能運用已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對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着濃厚的興趣。

4.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及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⑴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⑵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

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發現規律,將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遷移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乘法中。

二、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發現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個“發現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發現方法,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練習法,練習在數學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節課在新課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通過一系列靈活多樣,一定量化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遷移法,由於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十分緊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運用遷移規律,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以舊引新。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方法,就可以從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中進行遷移,這樣的知識遷移,最後轉化為技能技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説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20道表內乘法題。

【設計意圖】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乘法口訣,但經過一假期的時間,有些已經淡忘,有必要在課前適當訓練,喚起對舊知的記憶,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儘快找到數感。所以在新課伊始進行表內乘法的複習。

二、創設情境,板書課題:

1.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造林對人類的好處嗎?每年我們學校都要植樹,那麼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植樹的活動中有哪些數學問題。

2.請你認真觀察圖後和同桌説説你看到了什麼,(一共有幾捆小樹?每捆有幾棵?)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

三、出示學習目標:

1、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2、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四、自學提示:

自學課本30頁,思考:

1,、怎樣列式求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2、嘗試計算20×3。

3、小組交流算法。

五、先學(看一看)

1、學生在教師的知道下認真自學。

2、做一做:

4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1)、挑兩名學生板演,其他同學做練習本上。

(2)、教師巡視,收集其他同學的做法。

六、後教(議一議)

得出20×4=8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4表示4捆,80表示一共有80棵樹,學生有以下計算方法:

(1)、20×4就是4個20相加:20+20+20+20=80;

(2)、因為2×4=8,因此20×4=80;

(3)、可以把20看成10×2,這樣20×4可以變成10×8。

對於學生的計算方法,只要正確,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

二、 遷移應用,探索規律。

1.出示練習: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學生通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説説發現了什麼?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七、當堂練習:

1、遷移應用,探索規律。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2、口算練習:(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説説算理。)

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3、.填空:(鞏固算理)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4、練習提高:學生自由提出問題並解答。

課件出示:一籃棗30個,( )

5、數學遊戲:

教師事先準備好卡片,以同桌為單位開展遊戲活動。

遊戲規則:一位學生取一位數,另一位學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數,然後兩個學生都計算這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八、課堂小結:

(1)、自我評價,你覺得你自己這節課表現怎樣?給自己打打分。

(2)、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説課稿 篇5

一、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美術組的1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色彩的對比》,接下來開始我的説課。

二、總括語

為了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講授過程中我幾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放手引導學生們參與嘗試與討論,拓展思維,因此本節課力在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試的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發現式的學習,為此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三、教材分析

良好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程的關鍵,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先談一談我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美術課本五年級上冊一單元第一課。

本節課程主要講述了色彩的對比,本節課處於學生們學習色彩的第一課時關,對於以後的色彩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學會色彩的對比這一課時又能增強我們在生活中辯賞美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掌握對比色和諧使用,以及會用對比色創作一幅作品。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採用觀察法和自主練習法來逐步提升學生們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發現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不僅能夠增強美術與生活之間的聯繫,並且能夠激發學生們對於美術學習的熱愛。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瞭如下的教材重難點:

重點:對比色和諧使用。

難點:增強學生們對於美術與生活之間的聯繫。

五、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知識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和出發點我所面對的學生是五年級學生,他們思維仍處於具體形象階段,果然我將會通過具體形象教學方式沒引導他們去進行學習,由於他們在生活中對於顏色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對於本節課色彩的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基礎。

六、教學教法

偉大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説,科學的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他們,並獨立地掌握他們,因此我設計了演示法,參觀法等教法,以及自主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為主的教法和學法。

七、教學過程

圍繞一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如下的教學環節,導入新授小結和作業。

導入,好的,導入會像磁石一樣牢牢的性質,學生們的興趣不僅是學生們有興趣學習本堂課的內容,而且會激發學生們對於本節課內容的探究慾望,為了在倒入中能夠及時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所以我將採用多媒體導入法,我會請同學們欣賞集組由紅色黃色、紅色綠色、紅色藍色三組由同一顏色與不同顏色形成的對比圖片,讓同學們從中挑選最順眼的圖片,同學們,從圖片中不難挑出其中紅色和綠色放在一起是最顯眼的。由此引入本節課的內容,色彩的對比的學習。

通過這樣子的導入,不僅啟發了學生們對於不同顏色搭配在一起的色彩美感的思考,而且激發了他們對於本節課所學習的慾望。

新授,接着我會在多媒體中展示有同一種對比色只改變其中一方顏色,面積大小而形成的幾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圖片,並説出對於每組圖片的感受,學生們會説出由於其中一方色彩面積大小的改變而體現出的不和諧畫面感,在這一過程主要強調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們敢於表達自己的能力,接下來我會對於多媒體上展示的幾張圖片進行分析講解,第一章是一組紅葉和綠色背景但是他們的所佔面積以及線條的勾畫都非常的相得益彰,所以我們在看到這幅圖片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賞心悦目的感覺,但是在接下來的第二幅圖片中我們會看到紅色的葉子變小了,綠色背景變大了那在這一過程中呢,我就會發現這個顏色就會非常的突兀,第三張圖片,紅色葉子的形狀沒有改變,它的大小也沒有改變,但是綠色的背景變深了,我們也會發現他並沒有給人一種賞心悦目的感覺,最後我們嘗試在葉子的周邊用黑線條描畫出它的邊框,然後發現此時的葉子非常的突兀,與整張圖片顯得格格不入。

通過對於以上四幅圖片的講解來講授本節課的知識點改變其中一方顏色面積的大小,或者是改變一方色彩的透明度和純度,或者用金色,銀色,黑色,白色等顏色進行分格色塊都會使整張圖片顯得非常突兀,在這一過程中,主要體現了教師主導的作用,通過教師對於四張圖片的分析,是同學們更好地瞭解為什麼四張圖片有相同的部分組成,但是卻有不同的視覺感受。

最後我會請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然後分別用對比色進行創作一幅作品,並且交流他們對於色彩對比處理的方法,怎樣去表現這效果,在此過程中,我會走下講台對同學們的疑難問題進行答疑解,在這一過程中,主要體現了學生主體的地位以及培養他們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這一環節結束之後,我們就進入到新入的最後一個環節,互相評價,此時我會請小組代表把他們的繪畫作品都貼在黑板上,然後同學們人手一個小紅花,然後大家把自己的小紅花投給自己最喜愛的作品,並且在投票結束之後選出小紅花最多的一幅作品讓同學們對這幅作品進行一個評價説説,為什麼喜歡它,在此過程中,主要體現了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的一個能力,通過這一環節同學們增強對於本節課知識產生一個新的認識,有利於鞏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

小結,我會採用師生總結和生生總結的方式進行小結。

作業,我會留一個角開放式的作業,讓同學們在生活中去欣賞一下生活中對比色的美。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大家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