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五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07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的五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7篇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設計理念:

《楊氏之子》這篇課文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是學生在國小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户人家中的九歲男孩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這篇文章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是學生學習文言文一塊很好的敲門磚。根據新課標對國小階段文言文教學的建議,旨在體現國小與國中的銜接,主要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和表達形式,激發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興趣,並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為此,圍繞本單元“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性”的教育主題,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學生學情的把握,學生只有在理解課文意思的基礎上,才可體會楊氏子的巧言善辯,以及富有藝術性的`言語表達。這跟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以情境為線,古文為珠,突出“趣”字,通過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角色體驗、模擬表演等方法去融入古文;以“朗讀”為軸,通過引導學生自由朗讀,情境對讀等方式,引領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獨特的語言魅力,積累優美語言材料,用優秀的文化甘露浸潤學生幼小的心靈。

二、教法設計:

國小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讀。所以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如何才能讀好,難點是因此才能好讀。為此,我主要採取導讀式教學法,該方法導語激趣——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精讀入情——講究情境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這種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角色體驗法、拓展遷移法也是本課教學中兩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進了“導讀式教學法”的讀,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學法指導:

學習文言文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學習方法是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誦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的過程,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教學全過程。

四、教學流程:

流程一、激趣導入,揭題釋疑:課前設計談話環節,旨在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興趣,進而利用揭題導入的方法,激起學生對學習新課的好奇。

流程二、初讀古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的設計秉着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以讀為主線,自主深入,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1、自由讀,爭取把課文讀通順。

2、示範讀:考慮到文言文在停頓、重音、語氣、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師進行示範朗讀,由此對學生的朗讀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

3、四人串讀:領會、揣摩老師範時的停頓、重音、語氣,學生合作串讀全文,藉此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

這三次不同要求的讀的訓練,使學生讀準了字音,讀好了斷句,讀通了課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讀技巧,初步達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的朗讀要求。

流程三:熟讀課文,讀懂故事:文言文教學的讀懂,僅僅要求能夠“疏通文意”,大致瞭解課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這一環節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課文,反饋交流時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利用學法遷移來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果學生學有困難,還可以用文白對讀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意。

流程四、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文中的對話,是課文的精華部分,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立足於語言文字,將理解詞句、讀透內容、入情體驗、感情朗讀有機融合起來。主要安排了以下4個教學環節。

1、體會楊氏子的“甚聰惠”:通過替換練習去感受“應聲答曰”的機智。

2、感受楊氏之子巧答之妙:對答一妙之所在即以對方的姓氏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答二妙之所在即“未聞”一詞隱含的禮貌與委婉。

3、遷移改文,拓展創新:變換姓氏,內化學生的語言表達。

4、角色體驗,背誦積累:對照古今文,分角色體驗人物語言,達到熟讀成誦。

流程五、迴歸生活,學會交流: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基於本單元的學習目標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性,讓學生通過學習本課中的楊氏之子,以他為榜樣,學會在生活中與人交流。做一個有禮貌且有修養的孩子。

五、教學反思:

提到文言文教學,我們就會習慣性的迸出諸如“之、乎、者、也”之類的文字,枯燥之味也油然而生。但是,通過執教《楊氏之子》,讓我深切的感受到文言文教學也同樣需要藝術。從某種角度來講,它似乎是在更大程度上去挑戰我們教師的教學素養。教師教書,表面上是在教教材,實際上是通過教材咀嚼生活······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草船借箭》是部編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戰”中的一個小故事。《草船借箭》這篇課文講述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為顧全大局,與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暗算,説明諸葛亮有膽有識、謀劃周密、才智過人。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敍述。

本單元教材以“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中國古典名著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閲讀名著對於增益智慧,提升素養,特別是提升語文素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編寫本組教材的意圖不但要讓學生在閲讀和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我國語言文字和表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傳承民族文化,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二、説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瑜、忌”等9個生字,會寫“妒、忌”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推卻、都督、遲延、探聽、幔子、私自、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説一説故事的內容。

3.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對諸葛亮籌劃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內容的研讀,感受諸葛亮足智多謀,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本領。

4.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1.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説一説故事的內容。

2.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

3.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三)教學難點

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説學情

由於故事發生的年代久遠,學生對於故事的歷史背景比較陌生,學生又對《三國演義》瞭解很少。所以理解文章並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有一定難度,尤其是透過文字來看清人物的性格特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諸葛亮是怎樣草船借箭的,瞭解借箭成功的原因。從而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並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四、説教法

在教學中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競爭和合作意識。

五、説學法

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課堂上以讀為主,採用畫一畫、想一想、議一議的方式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質。

六、説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播放大型連續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導入課題,並引導交流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激發了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

2.自主學習,理清文脈。

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對課文脈絡的瞭解,進而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為下一環節的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鋪墊。

3.合作學習,深入理解課文。

為避免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混亂狀況,在進行探究交流時,引導學生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從“故事起因”“借箭準備”“借箭經過”“借箭結果”等幾個方面合作學習、探究交流。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髮現問題進行交流彙報外,還組織學生對學習中產生的困惑進行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地發現問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對於學生自己解決有困難的問題,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從而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入理解的同時積累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學生閲讀古典名著的能力。

4.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了解到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敍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歎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敍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要求學生運用學會的方法課外閲讀《三國演義》中自己感興趣的章節,目的是讓學生在

閲讀中檢驗自己閲讀古典名著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閲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七、説板書設計

以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作為本課教學的板書,板書內容簡潔,顯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看過板書就能對文章內容一目瞭然。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為難、陷害諸葛亮。

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

結果: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歎不如。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根據這篇課文的具體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學習實際,我想在課堂中有機融入如下的教育理念:

一、紮實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

1、“聽”:的題目就是《鼎湖山聽泉》,因而“聽”既是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的一種有效方法。的確,只有用耳去聽,用心去想,才是真正的聽。我試圖通過讓學生聽歌、聽樂曲、聽泉聲、聽他人的建議、聽老師的朗讀等方式,來叫醒自己的耳朵,從而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2、“説”:説出自己聽到的泉聲,説出自己聽後的感受,説出泉聲究竟美在何處?

3、“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在課的各個環節我都安排了學生的朗“讀”,從開始的讀課題到最後的讀作者的感受。我採用的讀的方式有:自由讀、默讀、快速瀏覽、個別讀、互相讀、男女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全班齊讀等。

4、“寫”:讓學生自己寫讀後的.感受。

二、努力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在課前備課時、在實際教學時,我不斷地提醒自己:要讓學生自己從文中尋找描寫泉聲的詞語,自己給詞語分類,自己感受泉聲的特點,自己發現泉聲的美,以及到第4句讓學生自讀自悟。再説合作,除了師生合作之外,我特意安排兩個鄰座交流的環節:一是把自己聽到的泉聲告訴你的鄰座,二是同座相互説説其他句子又是把什麼比作什麼。還有一處朗讀時的學生互幫互評。至於探究就是從語言文字中品味發現其中的美。

三、積極追求“美的課堂”“和諧課堂”

這篇課文本身就具有許多美的元素:泉聲的美輪美奐,泉水的清亮豐盈等等。教學時我力圖通過美麗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優美的導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審美情境。讓學生感受“美”,品味“美”:泉聲美妙豐富、千變萬化、多姿多彩,那是內容美;作者比喻確切,與各種樂器的演奏聲聯繫,很具有藝術美感,句式工整,朗朗上口,氣勢非凡。這是表現形式美。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愛心國小的趙秀華,今天由我完成説課任務。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生動感人,情真意切。它講了一位旅居國外的老華僑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他對祖國的深深眷戀,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國心。

全文采用回憶的寫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憶幾件具體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即:教“我”讀唐詩宋詞;對一幅墨梅圖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國而難過得哭起來;離別前把最寶貴的墨梅圖送給外孫女;船快開時,又遞給外孫女繡着梅花的手帕。最後又從梅花想到外祖父的愛國心。

【學情分析】

1、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外祖父對家鄉的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2、通過對比閲讀,使學生領悟到,思鄉的情是一樣的,思鄉的方式、寄託的對象卻是因人而異的,引發鄉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

3、通過讀書,引導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五年級學生應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所以識字不應成為教學的重點,在本課教學時,應將重點放在對文章的理解及感悟上,要引導學生充分讀書,用心體會,積累書中美好的語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設計理念】

以教材為依託,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個性化的.閲讀,充分開展師生對話,在對話中交流,在對話中成長。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學習課文的內容,品詞析句,體會“梅花魂”的含義和華僑眷戀祖國的情懷。

3、拓展閲讀思鄉詩,積累語言,積澱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梅花魂”的含義和華僑眷戀祖國的情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設計流程】

本課時的教學分以下四個環節完成:

第一環節:瞭解內容,初悟情感: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閲讀能力,因此,讓學生在學習完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圍繞“想象課文圍繞梅花寫了幾件事?魂在課文裏指什麼?”來認真讀課文,在充分閲讀整體感知。

第二環節:品讀言語,體會情感:

此環節重點抓住課文中圍繞梅花來寫得的三件事,展開學習,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對所提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學生彙報,教師點撥。重點讀13自然段進一步體會外祖父對梅花品格的闡述和通過梅花寄託的愛國之情,結合所學,舉例説説中華民族有骨氣的人,讓學生產生讚揚並學習這種品格的動機和願望,也是學生明白外祖父愛梅花即愛祖國的這種感情。從中領會課題“梅花魂”的含義。

第三環節:激情結課,昇華感情:

為了使學生旁徵博引,學以致用,課末以誦讀《我的中國心》來激起情感的高潮,激發學生深刻領會外祖父的愛國情和思鄉心。

第四環節:讀讀寫寫,積澱情感:

通過背誦思鄉詩來再一次加深學生的感受。

【説板書設計】

板書將圍繞梅花回憶的幾件事一一列出,並在其中體現單元的訓練重點,即首尾呼應,同時再現結構,清晰、明確。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人生的開關》是新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內容簡單,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富含哲理。這篇記敍文講述了“我”小時候家裏很窮,在礦上做臨時記賬員,因沒有聽信大毛的蠱惑,堅持誠實記賬,不虛報冒領,順利掙夠了上大學的錢,從此,人生道路很順暢,並揭示了人生道路上要做出正確的選擇,把握好發展的方向。

全文共9小節,可分為兩部分:第1-7節寫了“我”當年在礦上做臨時記賬員時,沒有聽信大毛的蠱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從此,人生道路很順暢的往事。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通過“我”面對大毛的蠱惑時一系列的心理活動,真實地展現了“我”從瞬間的動搖到決定不理大毛的心理變化過程,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走上順暢之路。第8、9節寫了多年後“我”回鄉,與礦上收柴的張叔提起往事,更加領悟到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選擇的重要性。

課文采用的是前敍事後點題的寫作方法,全文敍事充分,點題自然。文中的“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這句話充滿了人生哲理,而文中的“吃了不該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點,最後會連一點也拿不到”這2句話雖然語言樸素,但同樣閃現着哲理的光芒,在閲讀過程中,均值得學生去細細品味其中的含義。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教師可在課前通過相關的預習自主識字,在課堂中只對易錯字的音、形作強調;在詞語的理解上,學生已積累了不少方法,部分詞義可通過預習反饋加以檢測,當然一些重點詞語還需結合課文加以理解。

通過四年多的語文學習,學生具備一定的概括、表達、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學生與學生之間仍有差異。相對語文學習能力強一些的學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清晰、明確、完整地表達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體會人物精神等。而相對語文學習能力的弱的學生在概括能力上還存在一點問題。

在理解重點句上,學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通過各種語言訓練,針對學生思維深度、言語概述能力,強化練習。最終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僅僅是從內容到內容,而落到思維的訓練,語言的內化,情感的認同上。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自學生字新詞,讀準“差事、差錯、門檻、蠱惑”中帶點字的讀音,聯繫課文理解“開關、蠱惑、昧心、順暢”等詞語的意思。

在閲讀中自主識字,能讀準“差事、差錯、門檻、蠱惑”等帶點字的音;在語境中理解“開關”、“蠱惑”、“昧心”、“順暢”等詞語的含義。五年級下的教材不提供統一的生字表,但這並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學。教師需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學做針對性地指導。

目標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抓住要點,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能簡要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高年級閲讀教學中比較重要的教學任務。概括能力是學生閲讀、寫作的基本功,從思維能力出發,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從表達出發,給學生以化繁為簡的語言運用過程。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在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文中要點,正確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

目標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我”面對蠱惑時的心理變化,聯繫上下文理解 “吃了不該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點,最後會連一點也拿不到。” 及“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 的深刻含義。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景陽岡》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選編的。課文記敍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開懷暢飲後,趁着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機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先講武松進店飲酒,不聽勸告,執意過岡;接着講武松上岡,見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然後講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鬥,終於打死了老虎;最後講武松一步步挨下岡來。在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點,前兩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岡,不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而且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為寫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鋪墊。

課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讓人過目難忘。作者運用了多種表現方法來刻畫人物,特別是在動詞的運用上,很有特色,對錶現武松打虎時的驚心動魄的場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寫人虎相遇時,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等動作,把老虎兇猛殘暴、讓人生畏的氣勢顯現無遺。而武松只是“閃、躲”“閃”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內涵有些不同。“閃”是閃避,即迅速側轉身子躲避,它表現了武松動作敏捷、武藝高強。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然襲擊,“閃” 是本能反應,説明武松動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離開或隱蔽起來,使人看不見。“躲”是有意為之。閃和躲,同時説明了武松既有優秀的本能又有沉着冷靜和勇敢無畏的性格。

文中寫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寫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處,而每一處所用的動詞均不一樣。這些動詞,用得無一不是恰到好處。請看:“靠、提、拖、插、拿、掄、劈、丟”,這些動詞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強、無畏的性格特點。

當武松躲閃過了猛虎的“一撲、一掀、一剪”之後,便立即轉守為攻。在文中,這部分內容又準確地運用了幾個動詞“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場面寫得有聲有色,神采飛揚,打虎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

再看,經過一場惡鬥,打死了老虎之後,武松的精力已經耗盡,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會兒,隨後,便“一步步挨下岡來”。一個“挨”字,可以説比用任何一個表示“走”的意思的動詞更合適不過了。它精確地寫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鬥後,手腳疏軟、筋疲力盡的狀態。武松畢竟是血肉之軀,經過一場激烈的人虎相搏後,他疲勞了,睏倦了,這是很自然的現象。這樣的描寫,非但無損於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樸實、豐滿、逼真、可信。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氣概,體會其豪放、勇敢、機智的性格,並能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從而進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同時,在閲讀中積累閲讀名著的方法。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部分,是課文重點,也是教學重點;瞭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學難點。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

(1)認識“倚、著”等19個生字,會寫“岡、飢”等15個生字,正確讀寫“晌午、篩酒”等詞語。

(2)指導學生遇到難理解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和閲讀經驗猜出詞語的大致意思。

(3)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把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弄清楚,瞭解武松打虎的經過;能簡要的説一説故事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詳細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動作等了解人物的特點,瞭解武松豪放、勇敢無畏的性格。

(5)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2.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聯繫上下文和閲讀經驗猜出詞語的大致意思;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武松打虎的經過;瞭解人物的特點,瞭解武松豪放、勇敢無畏的性格;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3.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和閲讀經驗猜出詞語的大致意思,把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弄清楚;抓住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動作等了解人物的特點,瞭解武松豪放、勇敢無畏的性格。

三、説學情:

我國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滸傳》這本家喻户曉的文學名著是課程標準推薦閲讀書目之一。學生在此之前的學習或生活當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觸,影視節目在多次滾動播放。因此,他們對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瞭解,但這種瞭解不夠深刻、全面,在學生平時的閲讀中,他們大多隻關注故事情節,而忽略了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教學中帶領學生通過對重點段落章節的閲讀、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深入地瞭解它的表達方法。並通過片段教學引導學生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學生閲讀欣賞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四、説教法和學法:

1.説教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主要選用“自讀、自悟、自得”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展開想象。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理解課文內容,積累閲讀方法。展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雙邊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2.説學法: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自主閲讀、以讀促思、讀中感悟、讀中發現”,引導學生積累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學會讀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激發探索,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達到讓學生“會學”的目的。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説教學流程:

1.交流小説,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交流激趣。

由欣賞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主題歌《好漢歌》入手,引出對《水滸傳》的探討和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了解《水滸傳》的創作背景、語言技巧和描寫人物的筆法,初步瞭解《水滸傳》的語言平實樸素、準確、洗練而生動,富於濃烈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個性;在描寫人物上,粗筆濃墨,色彩絢爛,酣暢淋漓,神情面貌如見其人。無形中拉近了欣賞與《水滸傳》的距離。

(2)導入課題。

在拉近了學生與《水滸傳》距離的基礎上,導入課題,並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和景陽岡的有關信息,進一步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了學生閲讀文本的興趣。

2.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本課生字新詞數量多,很多詞語都遵照原文,未加改動,與現在的用法差距很大,因此學生理解詞語難度大,在教學中我嘗試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根據自己的閲讀體驗結合詞語所在的語言環境猜一猜詞語的意思,在交流環節教師再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理解古典名著中詞語的方法。

3.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後產生的心理感觸,是對課文的整體領悟,是閲讀者通過直覺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課文要點進行大體上的領會和把握。它是閲讀者着眼於全局,通過自己的主觀認識,綜合運用學過的各種語文知識和語感,對閲讀材料進行宏觀的理解。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讀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也就是先對文章的大致內容有個整體感知。這樣,有助於學生能迅速進入狀況,融入文章,對文章各部分內容的把握與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準確。

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對文章的線索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總攬全文,並整理線索,這樣學生對文章的情節發展過程就有了總體上的把握,這就為下一步作進一步的細緻的局部分析作了充分準備。

4.細讀課文,深入探究。

(1)“喝酒”這一部分,主要突顯了語言方面的特點。我先讓同學們默讀這一部分內容,並標註出人物對話,特別是着重標註武松的語言。引導學生在朗讀和分角色朗讀中感受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特點。

(2)武松“上岡”這一部分,作者着重從心理描寫入手。教學中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有關內容,畫出描寫武松心理活動的句子,讀一讀,深入體會,並引導學生在互相交流通過體會武松心理心理活動的變化,感受武松的倔強、固執和無畏的英雄氣概。向學生滲透側面烘托這一表現人物形象方法。

5.“打虎”這一部分,主要突顯了動作方面的特點。教學這部分課文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動作進行探討和交流。引導學生從“掄、劈、揪、按、踢、提、打”等詞語感受武松虎虎生風,感受武松打虎的英雄氣勢,感受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從武松三次“閃”感受武松的“機智”或“機敏”。

6.“下岡”這一部分,主要突顯了動作和心理活動方面的特點。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武松的心理活動感受他的機敏;引導學生探究“挨”字,感受作者用詞的巧妙。

7.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感受課文內容,把握課文主旨,並在理清課文順序的基礎上繼續生如感受人物形象。

在拓展延伸環節,引導學生了解《水滸傳》中許許多多人物都有表現自己特點的綽號,並通過交流了解學生比較熟悉人物的綽號,感受人物的特點或品質,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傳神又真實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出有爭議的問題:對於課文中的武松,人們有不同的評價——“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魯莽,不聽別人善意的勸告,虎口逃生只是僥倖。”引導學生在交流中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説説自己的理由,教師在講評環節對各種看法都予以肯定,目的是向學生滲透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要辯證的、發展的看待問題,評價事物。

七、説作業設計:

閲讀《三國演義》中自己感興趣的章節,在閲讀中檢驗自己掌握的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鞏固自己學會的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八、説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了人物特點,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景陽岡

喝酒——豪放、倔強

上岡——倔強、固執和無畏

打虎——機智靈敏、有勇有謀

下岡——機敏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愛如茉莉》這篇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敍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媽媽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寫和渲染的是爸爸媽媽執手而眠的情景,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畫面。它告訴我們:真愛無痕,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美好;至愛無聲,任何表白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真愛是什麼?它就如生命中流動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過的歲月,就是彼此間心靈的相通,就如盛開的茉莉花發出的清香。這種愛也許並不像小説中描寫的那樣,纏綿悱惻,蕩氣迴腸,這樣的愛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為了實現新課程的要求,根據這篇抒情散文的特點,我設計了這樣的三維教學目標:

1.憑藉課文樸素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細節中感受父母之間平淡而深厚的真愛,理解“愛如茉莉”的深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憑藉課文的學習,力求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愛、學會愛、表達愛的能力。並將“引導學生在細節中感受父母之間平淡而深厚的真愛。作為本堂課教學的重點,將結合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理解“真愛就像茉莉。”作為本堂課教學的難點。

在選用教學方法時,我採用了合作探究、以讀代講、讀中悟情、關鍵詞語突破真情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緊緊抓住媽媽爸爸的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媽媽爸爸之間真愛的流淌,讓學生的心與作者相契合,與文中媽媽爸爸的心相交融。

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個環境薰陶,為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茉莉花和媽媽爸爸之間的真情流淌這樣兩條線索,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讓真愛在不斷的昇華:第一步,感受茉莉,激起疑惑。在複習導入基礎上,我適宜指導學生自由閲讀文章第當學生正品味在茉莉的平淡無奇、潔白純淨、幽香縷縷中時,提出問題“那株茉莉如此平淡無奇,為什麼媽媽説真愛像茉莉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下面的讀中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二步,精讀細節,體會真愛。在這一環節,我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陽光的輕柔等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探究、讀中體會人物內心那份真摯的情感,真誠的愛。第三步:品味真愛,流露真情。在學生被温馨的畫面所陶醉,被文中爸爸媽媽的真愛所感染時,我抓住了文中的“鑽”“哦”二字提問,“鑽的僅僅是茉莉花的清香嗎?”

“‘哦’讓你體會到了什麼呢?”讓學生在交流中品味到真愛往往表現在生活中極其平凡簡單的小事中,一個眼神、一句問候、一聲叮嚀、一分牽掛等等,無不滲透着濃濃的愛,真愛就像茉莉那樣平淡無奇、潔白純淨、幽香縷縷,讓學生回顧文中媽媽爸爸的真愛,在反覆的閲讀中流露出真情。

這堂課的教學,我本着以人為本的教學要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真正實現了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就像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説的:“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