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説課稿模板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9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説課稿模板5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是選自北師大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3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前面第一章學習過細胞的化學組成上,進一步的學習有關細胞物質代謝的知識。本節包括“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生命系統”“細胞膜的結構”“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人工膜的研製與應用”4各部分,通過本節的學習為後面繼續學習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主要功能,做好了鋪墊。可以説本節課對學好生物學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説學情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瞭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羣體討論,並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三、説教學目標

1、能舉例説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能理解並説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

2、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參與集體討論和合作,形成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3、形成結構與功能統一的生物學觀點。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難點: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五、説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讀書指導等。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多媒體展示生活實例科學研究發現,海帶細胞內碘的濃度比周圍海水中高200萬倍,輪藻細胞中的K+的濃度比它所生存環境中的K+的濃度高63倍,大多數動物細胞內K+的濃度都高於細胞外液,而Na+的濃度卻低於細胞外液。並提問通過上面的事實可以推測,細胞在生活中,必須不停地與外界交換物質,細胞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呢?方式又有哪些呢?順勢引出課題。

2、新課展開

本節課主要包括小分子物質的運輸——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和大分子物質的運輸——胞吞與胞吐。

對於第一部分知識裏主要有: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對於自由擴散這部分知識,我會向學生説明,用較高濃度的蔗糖溶液處理植物細胞時,細胞中的水分會向外滲透。細胞水水後,原生質層(主要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會發生收縮與細胞壁分離,這是質壁分離現象,如果用水替代蔗糖溶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又恢復正常。並提問:

①細胞在什麼情況下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

②在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過程中,液泡體積的變化與細胞內外水分流動的關係?③在農業生產中為什麼會由於施肥過多產生“燒苗”現象?乾旱時候作物為什麼會發生枯萎現在?這些現象説明了什麼。對於這些問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在學生討論時我也會參與其中,幫他們解疑答惑,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的答案。從而順利讓學生掌握這個知識點。即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水分進出細胞時,是從單位體積水分子數量多的一側向水分子書量少的一側轉運,這種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叫做自由擴散。

氧氣、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小分子物質,都是通過自有擴散的方式進出細胞。

對於協助擴散,我首先會播放視頻動畫,之後會要求學生自學什麼是協助擴散?協助擴散與自由擴散的區別是什麼?通過視頻的整體認識,以及自主學習,學生就能很好的掌握協助擴散,離子和一些較大的分子(葡萄糖),不能自由地通過細胞膜,它們需要細胞膜上載體蛋白的協助,順濃度梯度進出細胞,這種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叫協助擴散。協助擴散需要載體蛋白,自由擴散不需要。

主動運輸是一個難點知識,我會採用資料分析的形式,讓同學們自主學習資料,討論,從而解決這個難點。呈現科學家利用蝗蟲馬氏管做的實驗(資料:一位科學工作者曾做過下面的實驗:從活蝗蟲體內小心地分離出馬氏管,並立即投入不含酚紅的昆蟲任氏液中。然後從任氏液中取幾條馬氏管放在乾淨的載玻片上,滴一滴含有酚紅的昆蟲任氏液,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看到了馬氏管腔內的紅色染料逐步積累,並逐漸超過管外的濃度。然後,他又取了幾條馬氏管,放在60℃以上的水浴鍋中進行水浴,使馬氏管失去活性,再重複上面的操作,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紅色的液體很快就會進入蝗蟲馬氏管的管腔內,並一直保持管腔內外溶液的顏色一樣。)並提問:在資料中實驗結果是怎麼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之後師生共同總結:物質通過細胞膜從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轉運時,需要消耗能量,並且需要載體蛋白叫做主動運輸。鈉離子、鉀離子等都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的。

為了加深對於三種運輸方式的理解,我會出示表格,讓學生們按照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填寫。

對於第二部分知識:胞吞與胞吐。我會結合投影以具體事例引入,如用一種無毒燃料(例如剛果紅)將酵母菌染成紅色,放到草履蟲培養液中,不久草履蟲細胞裏面出現了紅色的食物泡。這種草履蟲吞噬酵母菌的作用稱為胞吞。然後介紹胞吞和胞吐作用,當然我也會採用計算機動畫直接形象地模擬教材中變形蟲吞噬單細胞生物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大分子物質和顆粒性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以上是授課的全部內容。

3、小結作業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作業部分我留了開放式的作業:查閲細胞膜在生活、生產中對人類有什麼作用,將知識延伸到第二課堂。

七、説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小雨沙沙》歌詞生動、形象。主要以擬人的手法向孩子們滲透了種子的生長離不開雨露的科學知識,富有寓意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歌曲為宮調式、一部曲式、2/4拍,全曲分為四個樂句;第一、二樂句變化重複的手法用XX|XX|XX X|XX X|節奏生動的描述了小雨的“沙沙”聲。第三、四樂句採用緊縮的手法,表現了種子要發芽、生長的迫切心情。

2、教學目標

良好的教學過程應體現為各種有利於學生參與的活動,包括音樂鑑賞、表現、創造等活動。因此,我根據音樂課的這些特點,並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遊戲來複習音高及由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組成的各種節奏型。

(2)引導學生用活潑親切的情緒演唱歌曲。懂得種子發芽生長離不開雨露的科學道理,啟發學生學會細心地觀察事物。

(3)培養學生即興創造能力。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從教育目標來説,音樂課程最核心的教育目標是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所以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歌曲的學唱。

二、説教法和學法

每節課的教學都離不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過程,還是心靈的溝通過程,更是生命對話的過程。

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這一特點,我主要綜合運用了談話法、示範法、猜謎法、情景導入法等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因此,在教學本課時,一、要選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二、要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獨立獲取知識。

由於低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我通過啟發引導,調動孩子們全身的感官,通過歌舞,遊戲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把無目的“動”變成音樂中有規律的“動”,使他們在無意的“動”中獲取知識,形成技能。

三、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它分成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根據國小生的模仿力較強的特點,在發音練習中,我採用了發聲曲《誰在叫》,不去過分地強調學生的口型、氣息、位置等這些技巧,而且通過動作把小雞、小鴨、青蛙等幾種小動物形象地表現出來,其目的是調節好課堂氣氛。

馬克思曾經把具有音樂感知能力的耳朵稱為“音樂的耳朵”,聽辨音高是培養學生“音樂耳朵”的重要開端。因此,我利用會唱歌的音為繩索去引導學生感受,發現和判斷來擺出音高的位置,並能唱準它的音高。

節奏練習是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學生很難理解節拍的意思,時間長了,學生對節奏練習便失去了興趣,對歌曲節奏的把握也不夠準確。於是我引導學生通過玩遊戲的方法來進行練習。

第二環節:導入新課

生動的導入新課,能給人以美妙的享受,它起着誘導、鋪墊和銜接的作用,能激發興趣、保持興趣、再生興趣、能點燃求知的火花,它是連接下一個環節的紐帶,使一節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因此,我採用猜迷激趣法,引起學生的興趣。當學生猜出雨後,啟發學生聯繫自己對自然景象的觀察,然後邊看邊聽歌曲《春雨沙沙》。

第三環節:學唱歌曲

在學唱歌曲當中,我分為三個步驟來完成。

① 播放小雨和種子的動畫,讓學生邊看邊聽歌曲《小雨沙沙》。

②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加深學生對歌詞的理解和記憶。

③運用多媒體、鋼琴這些直觀的教學手段來讓學生學習歌曲,主要是通過師範唱、生跟唱、生連唱,最後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演唱來完成的。

第四環節:課堂拓展

通過課堂拓展這一環節,滲透給學生“愛”的教育,我是這樣引導的:“這節課我們通過演唱歌曲和創編歌詞的方法,學習了《小雨沙沙》一課,知道了種子的成長離不開雨水的滋潤,而你們也像一顆顆種子,你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老師、祖國……所以,我們要從小熱愛祖國,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這一段小結滲透了對學生“愛”的教育,加深學生在本堂課後的情感體驗。

在整節課的設計中我都是圍繞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認知的心理特點來進行設計的。課堂不僅培養學生對音樂興趣愛好,更能讓他們通過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

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活見鬼》。我將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北師大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九單元,圍繞“破除迷信”這一主題,編排了兩篇主體課文。我所執教的《活見鬼》是這一板塊中的第二篇課文——一篇短小精悍、內容淺顯、借小喻大、幽默詼諧的文言文。它從反面講述了一個怕鬼、被“鬼”嚇得魂不附體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幹什麼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並沒有鬼,要相信科學反對迷信,否則會鬧出笑話!文章共有三個層次:一是雨夜兩人同行;二是互相懷疑,一人撩試後把“鬼”擠下了水;三是兩個人相遇後相視而笑。課後附有對應的譯文。

本冊教材中雖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學,可是《新課程標準》卻沒有明確細緻的目標及要求,只是把它和古詩詞合在一起稱為“古詩文”,籠統地提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使得國小文言文教學很難把握教學目標。把握得過低,無法達到編者選編的目的;過高,則會拔苗助長,使學生失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那麼,該如何正確制定它的教學目標呢?我想,要認真透徹地遵循課標要求,一要讓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瞭解我國悠久燦爛

的語言文化;二要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為中學學習文言文作好鋪墊;三是藉助譯文及教師的點撥,能理解大意,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由於上學期學生已經接觸過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即文言文同譯文一起出現,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6個生字;

2、能正確斷句,流利地朗讀課文。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3、能根據現代文、工具書理解內容,在反覆誦讀中,能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

(二)過程與方法

1、採取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

2、儘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適當講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能領悟文言文語言的凝練,吸收我國古文的精華,感受古代語言的優美。

2、使學生懂得幹什麼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並沒有鬼,要相信科學反對迷信。

同時,又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學習文言文要能正確斷句,流利地朗讀。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學生能讀懂每句話的意思。能讀懂全文。理解兩人為什麼會“相視愕然,不覺大笑”。

二、説教法

本課的教學,策略上要堅持以學生為主,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的一切行為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同時,《新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閲讀感悟的能力,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採取讀式教學法,該方法的模式為:導語激趣――――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精讀入情――――講究情境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這種方法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模擬表演法、創設情境法也是本課教學中兩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它促進了“讀式教學法”的讀,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除此之外,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還將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讀懂課文內容。

三、説學法。

因為讀是語文學習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富有節奏韻味的古文更需要反覆誦讀。所以學生在學習本課時主要採用誦讀法和朗讀感悟法,讓學生在“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

熟讀”的過程中,“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薰陶和啟迪”。而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可以適當地點撥,講解,但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講對譯。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理解,大體上説出意思即可。因此,在教學這篇文言文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和理解的層層遞進,把教學設計為“讀準字音、讀懂課文、讀出韻味”三個層次。 上課之初,我先通過談話:“同學們,你們有誰聽過鬼的故事嗎?那你覺得鬼會長什麼樣子呢?”然後觀察甲骨文“鬼”字的圖片,激發起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揭示課題《活見鬼》。

1.在“讀準字音”這一環節中,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藉助工具書,通過反覆的朗讀,讀準文言文字詞的讀音,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前提。我指名學生朗讀進行正音,再通過教師範讀,讓學生對照自查,同時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讀時語氣緩慢並富有韻律的特點,為他們營造濃厚的文言文學習氛圍。

2.在讀準的基礎上,我引導孩子們“讀懂課文”。知道故事發生的時間及主要人物(持傘人和投傘人)。強調並鼓勵學生藉助課後的譯文自主理解課文意思, 然後採用“文白對讀”的方式,檢查學生自學理解的情況。首先是師生對讀,由我讀一句白話文,找學生讀出相應

的文言文,經過一段幫扶之後,就改為生生對讀。這種相互對照既解決了對故事內容的重複講解問題,也使學生對古、今語言的差異有了進一步的感受。

3.讀準、讀懂後,還要讀出文言文的韻味,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特點,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以熟讀成誦來幫助他們積累語言。為此,我又將讀好文言文,安排成了三個步驟:一是根據意思,讀出停頓;二是根據想像,讀出思考;三是根據體會,讀出韻味。

通過教師範讀,學生對文言文的停頓已經有了初步印象。而讀懂文言文時,通過對關鍵字詞的檢查,學生會發現文言文中一兩個字也可以表示一個詞甚至一句話。這時順勢引導他們體會在朗讀文言文時,我們不但要斷句,也要斷詞。只有學生正確地讀通、讀順文章了,他們的初步感知才會更加準確、有效。

4、但是,僅僅會斷句,還不能算讀出了文言文的真正韻味。而為了更好地指導他們朗讀好文言文,可以採用邊朗讀邊想像的方式,以讀促思,以想促讀。使學生在理解的同時,自然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在教學中,我打算引導孩子們通過想像進行品讀。例如對二人同行的場面,我着重讓學生想像和交流他們在每一時刻的心理活動,讓他們對二人疑神疑鬼感同身受;(板書“疑神疑鬼”)對二人相見的場面,我讓學生想像和交流當時二人的神態、語言,體會他們當時的恐懼和狼狽。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以激發他們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及應用表達能力。通過想像、表達和表演,實現對語言文字

説課稿 篇4

説課的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第一課時(P68-69)

[説教材]

11~20各數的認識,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也是認識100以內的數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基礎,同時又為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作好準備。所以對數的學習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學生今後數的認識有很大影響。

教材安排了四個例題,兩課時來達成“認識11~20各數”這一目標,第一課時學習數數、讀數和數序與大小;第二課時學習寫數和認識數位順序,教材提供的素材是一幅生活情景圖,一位老師帶着學生過馬路,馬路上還有一些騎自行車的人和樹,讓學生在已學過的10以內數的基礎上,數出圖中人和物的數量,教材在“課堂活動”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和數數活動,讓學生藉助直觀進一步瞭解11~20各數的組成。

[説學生]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將認數範圍從10以內擴大到20以內,10以內的數的概念和認數的方法都將成為本單元的認知基礎,且在生活中孩子對11~20各數時有接觸,基本上都認識11~20各數,對於數數、數的讀寫、數的順序和大小這些內容,他們並不陌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對一個具體的數,用數的組成加以説明,會感到困難,是需要解決問題。這是學生學習這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學生的認識水平存在着差異性,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和提高,這也是教學中要考慮的重點。

[説教學目標]

[課標]指出學生通過教學學習,要獲得進一步發展必須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數學思想和必要的應用技能。針對教材特點和一年級學生情況,我設立以下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捆小棒、擺小棒等實踐活動,經歷從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認讀11~20各數,掌握數的組成。

2、通過“尺子圖”使學生能夠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能力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和推理能力,初步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

情感目標:運用生活化事例,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11~20各數;數數、讀數和理解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

[説教法和學法]

一、情境創設法,以情境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繫現實生活,設計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熱情地投入到課堂學習。

二、操作實踐法,以實踐促思維。

藉助直觀形象,讓學生動手操作,以“動”促“思”,形成“1個十和幾個一合成十幾”的概念。在活動中,不僅調動學生多種感觀參與學習,而且讓學生充分展示才能,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合作探究法,以合作促理解。

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法,在小組中交流擺法,互相啟發,使認識得到深化,知識得到鞏固,也能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助力。

四、以練習促發展。

通過有目的的練習,使學生對知識進一步感知、理解、掌握、運用。

[説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橡皮筋。課前佈置找一找生活中哪裏有11~20各數。

[説教學程序]

一、(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出學習內容。

首先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教師引出學生説的三句話:①我們教室門前種了6棵樹。②我已經得了9顆五角星了。③我們這一組有8個人。然後提問:你也能像他們一樣用學過的數説一句話嗎?然後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並能用一個數字來説一句話。這個過程從“用學過的數説一句話”很自然地過渡到“用主題圖中的數説一句話”。這樣,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學生已有的對數的認識,引起學生認數的興趣。同時也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的認數水平,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

二、(第二環節)實踐操作,認識11~20各數。

(一)認識計數單位“十”

這個過程我是通過捆→拆→捆→説等幾個環節來完成的,認識計數單位“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的設計,有利於學生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含義,正確建立計數單位“十”的表象。舉例説説生活中的“十”,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感知,加深對“10個一是一個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認識11~20各數

這個過程我是先示範,拿出12根小棒,問學生知道是幾根小棒?接着我把10根捆一捆和兩根,問:現在你“一眼”能看出是幾根嗎?為什麼?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十幾的數可以先擺一捆,然後再擺幾根。學生可以模仿在小組裏擺其他十幾的數。其中11的教學作為教學重點,花大手筆展開探究對其餘各數的認識就穿插在幾次操作和交流中展開。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説一説等活動,既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十幾的.組成,又有利於學生感受十幾的大小和順序。讓學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樣擺出20根小棒得出2捆小棒是2個十,2個十是20”,有利於學生進一步體會十進制計數法,加深對“10個一是一個十”的理解,為以後認識更大的數打下紮實的基礎。最後通過“握手、拍手”的遊戲和“草莓圖”先讓學生猜,再把10個圈起來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個,進一步鞏固了以“十”為單位的應用。

(三)弄清11~20各數順序和大小。

1、出示尺子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從尺子上的數你發現了什麼;

2、然後讓學生從幾數和幾;

3、通過“對口令”方式弄清各數的順序和大小;

4、“估數”遊戲在老師的逐步的引導下最終猜出數;

5、做P82第2題從1連到20,連成“兔子圖”;

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誰大誰小這樣一個概念,掌握了數的大小排列順序。

三、(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小動物交朋友”:每個小動物都帶來了問題要你們來幫忙。

基於學生年齡小的特點,以及在後半節課學生注意力下降等因素,鞏固練習我是以小朋友感興趣的小動物來呈現的。通過有趣的小動物再一次激起學生的興奮,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再一次鞏固了十幾的數的組成,鞏固計數單位“十”,同時還鞏固了11~20各數的排列順序。

四、(第四環節)找生活中的數。

老師先出示有數的生活中的圖片,然後讓學生説説自己身邊的數。這樣讓學生找身邊的數,使學生學會用數去觀察事物,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而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意識,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五、(第五環節)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縱觀全課,本課設計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教師從學生用數説一句話入手,通過擺小棒、捆小棒,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動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樣化,使他們個性得以張揚,思維得以訓練,還經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説身邊十幾的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得到充分發展。

這節課教師突出體現了:

用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認識了11~20各數,培養了數感。

用活動的形式,讓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形象、清晰可見、易於接受。

用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學習數學很有趣味、很有勁頭、也很輕鬆。

用活動的形式,使合作有了可能、交流顯得真實、情感得以融洽。

用活動的形式,使學生更主動學習,教師更注重點撥、課堂更加生動活潑。

[説板書]

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10個1是十”,“二個十是20”突出本課重難點。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散文《落葉》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秋天樹葉飄落的景象,將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聯想,顯得具體而又形象。如:"小樹葉由綠變黃,一個個好像穿着金黃色裙子的小姑娘,攙着大樹媽媽在秋風中翩翩起舞。"這都和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想象緊緊相扣。《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對作品的體驗。這篇散文就便於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可以很好地為幼兒所接受。

二、説目標與重難點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兒對樹葉從春天到秋天逐漸變黃,最後變成落葉的認識。

3、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舞,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等。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我將本次活動的.難點定為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舞,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等。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啟發提問、動作表演等方式讓幼兒理解並掌握新詞,以突破難點.。

三、説準備

為了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達,我作了以下的準備:

(一)物質準備:

1、圖片若干張,實物投影儀。

2、大樹媽媽頭飾1個,小樹葉頭飾若干個。

3、錄音機,錄音磁帶。

(二)知識準備:瞭解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特徵。

四、説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1、直觀教學法:本活動為了幫助幼兒熟悉散文內容,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當老師在有感情地朗誦散文時,分層次地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幼兒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觀欣賞作品。

2、啟發提問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作品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逐句理解並學習新詞。如老師提問:"小樹葉在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夏天又是什麼樣了?秋天又是什麼樣?小樹葉落下來後,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等等

引導幼兒欣賞散文,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二)學法

1、動作表演法:活動中要求幼兒學習新詞,為了避免讓孩子枯燥地理解新詞。我將引導孩子通過動作表演加深記憶和理解。如學習翩翩起舞一詞時請孩子們用各種優美的舞姿來表現,而表現四面八方時則請孩子們四散站立。

2、遊戲法:活動中要求幼兒能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我則採用遊戲法,由老師扮演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在遊戲中加深體驗。

五、説教學程序:

1、幼兒交流導入活動:讓幼兒倆倆結伴,根據已有的經驗説説春夏秋冬的樹葉名稱及特徵。

2、完整欣賞散文

介紹散文名稱,有感情地配樂朗誦散文,幼兒第一遍欣賞。

第二遍幼兒邊看圖片邊欣賞散文。

接着老師提出問題:小樹葉落下來後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它們心裏在想什麼?最後小樹葉又飄到哪?為什麼?(幼兒根據散文內容進行回答)

3、通過動作表演學習新詞: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記、盼望等

4、集體朗誦並進行表演

教師扮演大樹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體驗小樹葉快樂的情緒和愛媽媽的情感。在表演過程中着重引導幼兒用抱一抱、親一親、看一看等動作表現母子相親相愛的情感。

5、遷移作品情感

通過提問引出談論的話題:"小樹葉是怎麼愛媽媽的?你喜歡自己的媽媽嗎?你是怎麼關心自己的媽媽的?"圍繞這樣的話題進行自由交談或到集體面前談。在幼兒交流時提醒其他幼兒認真傾聽,發展語言理解能力。

Tags:説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