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34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7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第36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第八課時,所呈現的內容是學生學習8和9的加減法後的一節練習課,本節課是利用可愛的企鵝這一學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提出有關加減法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進一步鞏固8和9的加減法。由於圖中第一次呈現大括號的形式,所以教學中需要教師作適當地講解,對圖中每個符號的出現,都應讓他們清清楚楚,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理解圖中的大括號、問號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對加減法意

義的理解。

2、鞏固8和9的加減法,能夠正確迅速地計算;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

際問題。

3、引導學生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理解大括號、問號表示的意義。

教學難點: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係,準確熟練地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五)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學具圖片、小棒等。

二、説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大部分學生對猜謎語、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有極大的興趣。經過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學生的聽課習慣正在逐步的得到規範,有了初步的數感和問題意識,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很欠缺,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強訓練。

三、説教法和學法

1、情境教學法。

生動、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數學由抽象變具體,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因此,我們要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由於本課第一次出現大括號和問號,學生理解其意義有一定困難,因此在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企鵝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驗到用數學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思維。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錢,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換錢遊戲、購物購票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人民幣的過程,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動能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及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

難點:能正確區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係。

四、教法、學法:

由於本節課是《認識人民幣》的起始課,學生對人民幣只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採用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我先通過換錢遊戲和購物購票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動”中思。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緊扣知識點,設計各種活動,力求達到讓每一個學生想學、會學、學會、會用。

五、教具、學具:

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準備使用真幣或掛圖演示,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徵,我一開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從前,有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爺爺問問題了:“爺爺,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呀?”爺爺想了想,笑着説:“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錢”。

這樣,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身心準備和知識準備真正合二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課。

掛圖2:出示購物、購票、乘車、存錢圖。

我又讓學生説説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幣,讓他們初步感受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和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過調查班級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錢的習慣,教育學生要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二)、動手操作,認識人民幣。

掛圖出示3:我國發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幣

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我國發行的人民幣的品種,讓學生對我國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有一個整體的瞭解。

掛圖出示4:

説一説:介紹自己錢袋裏的人民幣

分一分:學生嘗試將人民幣分類

辨一辨:説説兩種50元、100元的人民幣有何異同?

認一認:同單位的人民幣各有幾種?

學生活動由我的任務而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初步認識了人民幣,在分類活動和簡單的計算中感知了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我又通過區分人民幣的異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三)、提煉知識,綜合運用

在此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設計了換錢遊戲。

出示5:1張2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張5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先讓學生明白:以角為單位的3種人民幣之間的關係及它們的面值。

繼續做換錢遊戲,我出示1個1元紙幣,問“你應拿幾個1角紙幣才能換取老師手中的1元紙幣”?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擺出1個1元硬幣(或紙幣),然後再擺出與1元等價的10個1角硬幣(或紙幣)。最後,我讓學生歸納總結出元和角之間的關係:1元=10角。

出示6:1張1元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購物活動。

掛圖出示7:橡皮(1角)練習本(5角),鉛筆(2角)

1、1元錢能買______塊橡皮。

2、1元錢能買______支鉛筆。

3、1元錢還能買什麼?

聯繫生活實際,在購物遊戲中,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關係,同時,通過對價格的瞭解,感受了1元的幣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掛圖出示8:遊樂園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遊樂園購票”活動,學生根據手中的備用錢,自主選擇遊樂項目,這樣,我把單調的課堂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鞏固認識了人民幣,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幣的價值,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

評價分析: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中,我把評價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評價方式多樣化,在學生換錢遊戲中,以學生自評為主;在購物購票活動中,以學生互評為主;學生彙報結論時,以師評為主,利用發展性評語。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新教材更關注學生的經驗與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另外新教材以發展人文精神為宗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導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總把所要學習的知識滲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入境生情,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學習數學。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認識人民幣”。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它是價值的一般代表,在人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讓一年級的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100以內數的知識,學習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新教材對這部分內容的編排加強了對人民幣的整體認識,並結合具體操作幫助學生掌握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之間的關係。一年級兒童年齡雖小,但對於要用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商品意識是有的。為了突出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題圖出示了3幅逼真的購物、乘車、存錢的畫面,即只要進行商品交換,就要用到人民幣。同時,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學生將平時的零花錢積攢起來,積少成多後,將這些錢用來辦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如買好書捐贈給貧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還多處精心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認識人民幣。通過活動,使學生在買賣商品中掌握人民幣的有關知識,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民幣的識別做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對全套人民幣能清晰地識別,以識別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歸納出1元=10角、1角=10分,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3、在遊戲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及節約用錢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學難點:人民幣的等價兑換。

二、説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説,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動手實踐,自主地學會新知。另外,小組討論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展,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利於不同思維的碰撞。

這節課的教學比較適合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注重學生間的合作互助,給學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機會。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在活動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聯繫生活實際,引出課題。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錢?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

師:誰能説一説零花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在這裏滲透德育:不亂花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師: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有關人民幣的知識。(板書:認識人民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根據主題圖,聯繫生活實際列舉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舉例不限於教材上的內容。這個回憶過程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同時讓學生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習興趣,突出知識生長點。

(二)認識人民幣。

師: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用過哪些人民幣?

學生自由發言。

師: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用過的人民幣有的是幾元的,有的是幾角的,還有的是幾分的,你們知道嗎?元、角、分就是人民幣的常用單位。(板書:元角分)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這麼多不同的人民幣,誰能説説你是怎樣認識它們的?

學生髮表不同意見。

師:同學們真不錯,用那麼多方法來認識人民幣,請把課桌上的人民幣中你認識的,給你的夥伴説一説。

學生活動,互相説認識的人民幣。

師:每個小組的同學能把你們課桌上的人民幣分分類嗎?

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後彙報交流。

生l:我們把元的分成一類,角的分成一類,分的分成一類。

生2:我們把紙幣分一類,把分幣分一類。

生3:我們按數值來分類。

師:人民幣上的國徽,代表我們的祖國,我們愛護人民幣,就是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沒有對“怎樣認人民幣和人民幣的分類”進行傳統的“授予”,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對已有經驗的歸納與延伸。通過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探索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師:老師這裏有一塊1元錢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錢方法買到這塊橡皮嗎?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討論,然後把想好的方案説給大家聽聽。

彙報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張1元的。

生2:我付2個5角的。

生3:我付5個2角的,還可以付10個1角的。

生4:我還可以付1個5角和5個1角。

師:同學們想出的付錢方法還真多,哪位同學能説説元和角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生歸納,師板書:1元=10角。

師:你真了不起,同學們桌上還有一個標價l角的練習本,請你們想出不同的付錢方法來購買這個本,然後互相説一説角和分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討論後彙報,師板書:1角=10分。

換錢遊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

1個5分的可以換()個1分的;

1張1角的可以換()個2分的,還可以換()個5分的;

1張2角可以換()張1角;

1張5角可以換()張1角;

1張1元可以換()張5角的,還可以換()張2角;

……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在清晰識別人民幣,掌握元角十進關係、角分十進關係的基礎上,對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遊戲在師生之間或小組內進行,為每個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四)模擬購物,實踐運用。

師:接下來我們開展一個“購物活動”,每組選出一名超市經理。請“經理”先介紹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組推選出的“經理”介紹商品。

師:請大家拿着自己的錢去購買自己喜愛的物品吧!

學生自由購物。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尊重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原則。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活動中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得生動、輕鬆、愉快,學到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的、有價值的數學。

(五)評價及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們上得高興嗎?你認為這節課誰表現得比較好?你應該向他學習什麼?誰來説一説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在熱烈的購物之後,師生小結,學生由此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多方面進行小結,提升成功的意義,滿足學生成功慾望。

總之,讓整個教學過程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繫,實現他們之間的有效溝通。那麼,學生將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無盡的教育財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P32-P33“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國小几何圖形學習的開端,也是本冊後繼學習“分類”的奠基內容。由於此內容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直觀形象,學生生活中常見),所以在設計理念上盡力去按新課標的理念去進行教學設計。在學習形式上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探究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發現和創造,學會歸納總結,盡力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習內容上儘量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在評價方式上,儘量改變只有教師去評價學生的現象,給學生一個民主的地位。評價方式的改變,轉變了學生頭腦中“師嚴”的看法,老師也可以是我們中的一員。

案例正文

教學內容:

教科書P32-P33

教學目的:

1、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以及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6盒各種形狀的實物;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瞧!誰來了?

生:機器人!

師:對!機器人小叮鐺今天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他還給每一組小朋友帶來了禮物,想知道有些什麼禮物嗎?

師:快打開盒子,看看吧!

生:哇,這麼多禮物!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但是,小叮鐺要考考我們,他説:“你能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在一起嗎?”

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好一些。動手吧!

[評: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學生熟悉的機器人—小叮鐺)引入新知,依據了學生的起點,切入點把握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分物體

(1)、小組活動(老師巡視並參與進去)

(2)、彙報

師:這個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而且從得非常端正。

問:哪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的?

學生彙報:

我們組把肥皂、藥盒、牛奶盒、小積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粧品盒子放在一起;我們把茶葉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們還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師:這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們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

生:一樣。

師:我們來看看小叮鐺是怎樣分的,(課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樣嗎?

[評:這是大膽地讓學生嘗試着按自己認為的標準分一分,而且在學生分好的基礎上,提出質疑,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的外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到了數學。]

2、揭示概念(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為了能區別它們,誰來給它們取個好聽又好記的名字呢?

師出示問:起個什麼名字?

生:長方體。

師:為什麼這麼取名?(邊問邊板書)

學生説明。

師依次出示讓學生為其取名,教師板書。

師拿起一球,問:這是什麼?

生:球!

師:(1)、請從桌上拿一個球(放進盒裏);

(2)、請你高高舉起一個正方體;

(3)、請你拿起一個圓柱;

(4)、請你拿出一個長方體。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對了,注意,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你手中的長方體,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的樣子給小組同學互相説一説。

生彙報

師:誰來大聲地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麼樣的?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生: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長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師:你是怎樣摸的?摸給大家看一看。

引導: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平平的面?誰來數給大家看一看?

指名學生數

長方體有6個平平的面。

我們已經瞭解了長方體的樣子,請小朋友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正方體、圓柱和球,把你感覺到的給小組朋友説一説。(生邊摸邊説)

生彙報

師:誰來説一説正方體的樣子?

生:正方體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正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正方體也有6個平平的面——我是數出來的。

我還發現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這個孩子觀察得真仔細)。

師:長方體6個面都是一樣大的嗎?(教師拿起一個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小結:對!只有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都一樣

師創設一個小情境:圓柱氣嘟嘟地説,大家都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樣子了,誰知道我的樣子呢?(師悄悄問:小朋友,圓柱生氣了,誰來説一説它的樣子)(出示課件)

生:圓柱的身子直直的,圓溜溜的,上下一樣粗,上下兩有平平的圓形的面。

師:球呢?

生:圓乎乎的,圓溜溜的。

師引導:球沒有平平的面(這個小朋友真聰明,豎起大拇指,學生掌聲響起來)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想讓你們輕鬆地玩一玩,想玩嗎?請聽好,請從盒子裏拿出一個圓柱和一個長方體,把它們平躺在桌上,然後用手輕輕地把他們分別推一下,請停下!請問: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

師小結:哦,原來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還有什麼會滾動呢?

生:球!

師:對!我們來看球是怎樣滾動的呢?——它和圓柱滾動的一樣嗎?(出示課件)

生:不一樣

師:不錯!球可以前後左右任意滾動。它和圓柱滾動的不一樣,其中的祕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長大了就知道了。

[評:在教學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通過動手分,動嘴説,教師質疑等形式,既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看到的長方體,圓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們的花外衣,你們還認識嗎?請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麼?(長方體)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麼?(正方體)茶葉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圓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實,它們脱掉花外衣的樣子就是它們對應的幾何圖形。(出示課件)老師邊講邊出示課件,並把圖形貼在黑板上。

[評: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由生活中的具體物品,通過課件形象、生動地抽象為數學中的幾何圖形。過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説説四種形狀的物體

師:其實,像這四種形狀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誰來説一説

(1)、形狀是長方體的有哪些物體?

生:文具盒,磚……

師:哦!太多了,你們真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

(2)正方體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圓柱的有哪些?

生:燈管。茶葉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四、活動

(1)、遊戲

①抽生上來摸大袋子裏的物體,把摸出來的感覺説給大家聽,下邊的小朋友猜是什麼,猜對了有獎勵。

②由老師當學生,下面的學生出題目讓老師來摸。

(2)數一數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告訴你們關於小叮鐺的一個祕密——其實小叮鐺是我們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請同學們找一找,數一數它們都有幾個?(出示課件)

(3)、搭一搭(小叮鐺背景音樂)

小朋友,小叮鐺就要走了,你們想送禮物給他嗎?請小朋友將自己小組的物體搭一搭,搭什麼?怎樣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後就用你們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開始工作吧!

(搭好後學生彙報,評出最好的給予獎勵)

[評:多種形式,富於變化的練習設計,教者運用了適合國小生心理特徵的遊戲法和競賽法,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思,“比”中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用生活中的問題驗證程度,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學生整理學具盒

師:請把桌上的東西放進盒子裏,把它們整理好。

六、總結

師:小朋友們學會了認識哪幾種物體和它們的圖形?

抽生回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師:對!我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們的樣子,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樣子(生閉上眼睛和老師一道邊説邊比劃四種物體的樣子)。好了,小朋友們,老師覺得你們今天表現得非常好,老師對每個小朋友都很滿意,你們今天對老師的表現滿意嗎?

[評:採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注重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比較恰當的藝術性的評價,再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餘興來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學是比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較分類——彙報驗證——抽象概括。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

2、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注重學生的體驗、探索。

3、整節課創設了較多的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了“做”中學,“樂”中學,“玩”中學的樂趣,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

4、在放手發動學生進行大膽嘗試,發散學生思維,評價方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及圖形的排列規律。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並能根據找出的規律往下襬、往後塗,加深對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能夠觀察出事物的規律是《找規律》這個知識點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學難點: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説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説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麼引導學生跳一跳再夠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後,聯繫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説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裏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學時,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另外,還注意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創設情景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3.聯繫生活,發現規律

4.動手操作,擺出規律,鞏固發展

5.教學總結

四、説學法

本節課要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有數字、算式及圖形的排列規律。學生在學的時候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比較法;2、討論交流法;3、練習法;4、動手操作法。

板書設計:

找規律:一組組重複三次以上稱為有規律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它位於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先講單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結第一課時進行教學設計。

在説課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

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③連加、連減、加減混和計算順序的掌握。

這也正是本單元教材編排的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

本單元是本學期的重點單元之一,約佔教學總時數的25%,高質量、高效率完成本單元的教學工作將有利於順利達成學期育人目標,同時教材的編排凸顯以下四個特點:

①是以學生已經掌握的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數的組成及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作為本單元新知識的生長點。

②計算按難易程度分三段編排:整十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

③各小節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並呈現算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動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脱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算法。

④“用數學”是結合計算出現的,讓學生體會怎樣發現、提出數學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並且內容直接取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總之,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脱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介於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我認為本單元教學重點是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難點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根據國家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數學學科育人要求,我擬定的單元目標是:①理解加減法的含義,會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②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採用的教學策略有二:①打破傳統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複”的缺陷,創設情景,把計算置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給枯燥的計算教學注入生命與活力;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貫穿練習中,培養計算能力。

以本單元第一小節“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第一課時為例談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57頁例1,完成練習十的第1——4題。

二、教學目標:

通過直觀手段,讓學生理解、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探究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四、教學評價:

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

五、教法、學法:

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題卡、學生備小棒。

七、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激情引趣。(3分鐘)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17分鐘)

3、實踐運用,發展能力。(15分鐘)

4、獨立思考、鞏固新知。(5分鐘)

(一)創設情景,激情引趣:

多媒體課件出示“公園花卉展”的主題圖,問:你看到了什麼?(有三種花,説出每種花的盆數)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擬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全班學生交流後教師板書出問題)

第二環節:小組討論先解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計算時是怎樣想的?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第三環節:小組彙報討論的計算方法:一個一個地數、按數的組成計算、想減算加、用十做單位計算、擺小棒看出來的……小組互評。多媒體直觀演示,驗證計算結果,並且讓學生比較出那種方法最簡便。體現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其餘的問題。

第四環節: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還剩多少盆紫花”,“紅花和紫花的總數比黃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數減整十數和加減混和計算的問題,學生思考計算並且説明理由。學生進行自評。

(三)實踐運用,發展能力:

(以一年級綜合實踐課“小豬爬山”的故事為題材設計闖關活動),小豬和夥伴們結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難該怎麼辦呢?進行德育滲透。

第一關:計算並説説 40+20 3+2 6—4 5+4—7> 40—20 30+20 60—40 50+40—70。

在計算方法上的聯繫。(促進知識遷移和加強知識間的聯繫)

第二關:看圖寫算式(旨在比較、對比整十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加整十數等的區別和聯繫,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關:集體闖關,每個小組一張題卡,用時少、正確率高為優勝獎。號召學生髮揚團結協作精神。

對闖關活動進行小結,師評為主。

4、獨立思考、鞏固新知: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第1——4題。

創設情景,激情引趣:結合教材創設“公園花卉展”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又對學生滲透愛護他人勞動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學生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通過觀察,發現並提出了多種數學問題,然後組織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再相互交流,這種安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瞭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留給學生探索、思考、動口、動手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實踐運用,發展能力:運用多媒體把“小豬爬山”的動畫故事呈現給學生,通過連續的場景和生動的畫面引導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情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練習活動中運用計算知識,提高計算能力。

獨立思考、鞏固新知: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培養學生獨立思辯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檢查了本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分類和比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課教學以“幫媽媽放衣服”為主情境,通過媽媽與小朋友的對話,引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比較“厚薄”,同時根據圖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馬等物品還可以比較“長短”、“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通過“在情境圖中找一找,比一比”,讓學生自己尋找可比的對象,選擇比較的標準來“比”,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和目標。

二、説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2)、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有關“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能初步彙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

三、 説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難點: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

四、 説教學策略

1、説學情

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比較的多種方法。

2、設計理念

本着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氣球、彈力球

五、課前遊戲:對口令。

師説上句,生對下句。

我説大,我對小;我説高,我對矮;我説低,我對高;我説長,我對短;我説薄,我對厚;我説輕,我對重;我説寬,我對窄;我説遠,我對近……

熱鬧的師生互動的對口令遊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口令的內容緊扣本課知識點,便於學生感知、理解,為“比一比”的學習做好鋪墊。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請班裏一名比較高的同學與自己合作比一比個子。得出老師比同學矮的結論。

2、再請兩個同學與第一個同學比個子,分別得出結論。

3、引出課題。這些結論都是通過“比一比”得到的(板書:比一比),今天我就來研究“比一比”,看通過“比一比”的活動,還能知道些什麼?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學習,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師民主地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師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駁,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研究“比一比”問題的積極性。】

二、引導探究。

1、整體感知情境圖。(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説説圖上都有什麼?

學生們通過觀察説出畫面中左邊有掛衣櫥和存衣櫃,放有爸爸、媽媽和小明衣服;右邊是博古架,擺放着瓷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課件播放)小明説:媽媽的衣服真多呀!

師: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樣嗎?你怎麼知道的?

(多媒體突出放大存衣櫃,便於學生觀察。)

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數一數媽媽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媽媽的衣服多。

(多媒體演示比厚薄的過程)……

小結:同學們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較出媽媽的衣服最多,通過“比一比”,我們還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呢。

3、比長短。

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媽媽準備了三件外衣掛在衣櫥裏,(多媒體突出放大掛衣櫃),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討論並在全班彙報。

學生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結論,如: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媽媽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長,小明的衣服最短……對於能用多種標準進行比較的小組進行表揚。

小結:比較的時候一定要確定誰跟誰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3、你還能比什麼?

仔細觀察情境圖,小組確定研究內容,選擇一樣主題圖中的一件物品,合作進行比較研究。

小組彙報,其它組補充、評價。

小組可以選擇琉璃球比較大小、輕重等;可以選擇瓷馬比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選擇花瓶比較胖瘦、高矮等。

小結:(根據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先帶領學生充分感知情境圖,説一説看到了什麼,由“媽媽的衣服真多呀,你也這樣認為嗎”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運用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索的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採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先是領着學生比較衣服厚薄,再半放給小組交流比較衣服長短,最後通過“還可以把什麼東西比一比”,讓小組自選研究題目,進行比較,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使他們對新知識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

三、“闖關”鞏固。

第一關比多少、厚薄(多媒體出示第23頁第1題)

師問:哪邊的書最多,哪本書最厚?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第二關比輕重(第24頁第2題)。

用多媒體模擬天平稱量水果的過程,

學生獨立思考後判斷輕重。

説説理由。(學生可以結合壓翹翹板的生活經驗直觀感受天平槓桿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翹的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演示,變教材的靜態呈現為動態呈現,引起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從而更直觀形象的感知天平稱重的有關原理。】

第三關比手的長短(第24頁第4題)。

演示活動:教師演媽媽,大同學扮演“我”,小同學扮演“弟弟”,比手。誰的手最長?

【設計意圖:結合自主練習中的的插圖在課堂上組織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動,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符合兒童欣賞、認知特點,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四關:實踐應用活動:誰哪合適?

1、出示一個氣球和一個彈力球。

師:請你猜一猜哪個球重?哪個球輕?

2、學生們掂一掂、試一試後,説説實際比較的結果。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猜測一下哪個球重,哪個球輕?熟悉這兩種球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判斷出彈力球比氣球重,對與沒有這種生活經驗的孩子教師要組織他們親身試一試,體會大得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的辨證思想。這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開放題,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在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關:實踐拓展活動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裏還有什麼可以比的東西,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説一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