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有關説課稿彙總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2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説課稿彙總九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中心國小的信息技術教師,很榮幸與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體做法。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美化計劃文字》。下面我將圍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和説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美化計劃文字》是省《信息技術》教材國小版第三冊的第4課。教學對象是國小四年級學生。本課內容是文檔處理知識鋪墊的延伸,也是形成學生“瞭解熟悉——技巧掌握——綜合運用”這一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如何改變字體、字號、顏色、字符等使得更加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豐富的文字變化既可以美化畫面,還可以讓人感受理性美的薰陶,尤其是學生在學習了新的一種文字修飾的基本操作要領之後,學習興趣更是被大大激發,學習熱情也空前高漲,表現慾望極其強烈。在此過程中,還可結合美育進行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需要就是我們教學的動力。基於此,我設計了這一課時,進一步讓學生掌握WPS的使用,同時培養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並使學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這節課是整合美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的文檔處理知識的教學綜合課。

單就內容而言,對已掌握了一定的WPS操作技能的四年級學生來説並不難,而且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東西,因此在課堂上只需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重難點知識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索、自主實踐或通過互相協作或教師作適當個別指導幫助解決。

二、説教法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務驅動法、示範操作法、創設情境法等。

信息技術教學新課程標準提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藉助其他的幫助,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從而表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獲得的'方法是學生去發現,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知識的獲得創設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知識,讓學生在意義建構的過程中進行創造。因此,本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式教學模式。教學中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地學習,讓課堂洋溢着人文氣息。

三、説學法

在學習方法上,本課主要讓學生運用嘗試法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對於出現的問題,同桌之間相互討論,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實現信息與思想的交換,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和認識的深入,並能鍛鍊學生歸納、分析和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敢説、敢探索的優良品質。

四、説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情感,設計本教學流程。

(一)設計理念

國小信息技術《美化計劃文字》説課稿

1.注重學生興趣的引導,實現教學目標。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因勢利導”,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學科整合。更新觀念,踐行新課程,依據大教育觀。本課我整合了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同時注意了信息技術知識內部的有機整合。

3.講練結合。單就內容而言,對已掌握了一定知識。

説課稿 篇2

説活動教材

這是一首適合託班幼兒朗誦的兒歌,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將布娃娃的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在字裏行間中充分體現了幼兒對布娃娃的喜愛。

這首兒歌中藴涵着許多領域的教育價值。社會領域:可以通過抱娃娃、親娃娃來激發幼兒喜愛布娃娃的情感。藝術領域,可體驗布娃娃的形象美。教育價值最大的則是語言領域,可讓幼兒學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這句話適合幼兒在角色遊戲中進行運用。兒歌中布娃娃的形象描繪得很逼真,可讓幼兒在觀察布娃娃的基礎上,學習簡單地描述布娃娃的形象大大的眼睛黑頭髮,張着嘴巴笑哈哈,但並非所有的娃娃都是這樣,有些是黃頭髮,有些是小眼睛,也有些是小嘴巴,小娃娃的表情也會有所不同,這就為幼兒的創編活動留下了空間。但託班幼兒又是最喜歡布娃娃,最喜歡當小爸爸、小媽媽的時候,兒歌中的語言正是孩子們想對娃娃傾訴的話語,非常貼近幼兒;兒歌中描述性的語言比較壓韻。適於幼兒進行學習;根據託班幼兒語言以模仿性為主的特點,也可讓他們嘗試模仿性地根據孩子們自己抱着的娃娃長相進行適當地改編。

布娃娃是託班幼兒特別是託班的女孩子非常喜愛的玩具。孩子們喜歡模仿大人,學做爸爸、媽媽去抱抱娃娃,但幼兒在抱娃娃時只有動作,往往是無聲的,而且忽略了對娃娃的形象描述。本次活動我們就提供機會讓幼兒在扮演爸爸、媽媽的自然情景中邊抱邊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又讓幼兒從觀察布娃娃的眼、頭髮、嘴、表情等方面來學習兒歌:在學習集體描述教師手上娃娃的基礎上,嘗試根據自己的布娃娃的長相.大膽地進行創編。最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1、活動目標

(1)學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2)能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布娃娃的`形象。

(3)在抱抱、親親布娃娃的過程中,體驗喜愛布娃娃的情感。

2.活動重點

(1)學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2)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布娃娃的形象。

【分析】

《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經驗等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讓幼兒在原有語言經驗基礎上來學説語言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在觀察娃娃的基礎上來描述娃娃形象。

3.活動難點

根據自己娃娃的形象創造性地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

【分析】對於託班幼兒來説,由於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因此他們的想像力也受到了一定的侷限,創編對他們來説有一定難度。但由於娃娃是他們的夥伴,因此在這方面會有所突破。

説課稿 篇3

下午好!(自我介紹略)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分式的乘除法。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1、 教材內容:我認為可以理解為探索法則——理解法則——應用法則,進一步體現了新課標中“情境引入——數學建模——解釋、拓展與應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與分數的乘除法類似,所以可通過類比,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的過程,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分式運算的結果要化成最簡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約分,要求學生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2、 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數的“代數化”,與分數的約分、分數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聯繫,也為後面學習分式的混合運算作準備,為分式方程作鋪墊。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

能力目標:(1)、類比分數的乘除運算法則,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1)、通過師生觀察、歸納、猜想、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3)、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為現實生活服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4、教學重點:分式乘除法的法則及應用.

5、教學難點: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的催化劑,好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我們事半功倍。新課程改革中,老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啟發式教學。啟發性原則是永恆的,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成為課堂上行為的主體。

2、合作式教學,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評價學習。

三、説學法

學生在國小就已經會很熟練的進行分數的乘除法運算,上一章又學習的因式分解,本章學習的分式的意義,分式的基本性質等,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知識上的鋪墊。

1、類比學習的方法。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運算類比。

2、合作學習。

四、説教學程序

1、類比學習,探索法則。(約3分鐘)

讓學生認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個分數的乘除法的例子(2個乘法,2個除法)

複習:分數的乘除法法則(抽一學生口答)

猜一猜:

(a、b、c、d表示整數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

類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動目的:

讓學生觀察、計算、小組討論交流,並與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類比,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教學效果:

通過類比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學生明白字母代表數、代表式,這樣很順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2、理解法則:(約2分鐘)(1)文字敍述:兩個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兩個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後再與被除式相乘.

(2)符號表述

×

=

;

÷

=

×

=

.

活動目的:

兩種形式鞏固對法則的理解。

教學效果:

理解法則,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3、應用:(約20分鐘)

(1)牛刀小試

教材74頁到76頁的例1、做一做、例2.我準備把例1和例2先學習了。再學習做一做。

例1 計算

(1)

·

;

(2)

·

活動目的:

抓住學生剛學習了法則,躍躍欲試的學習激情,抽2名同學上黑板演算,其他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演算。老師巡查,予以輔導,反覆提醒學生像分數乘法一樣來學習分式乘法(即類比)。

教學效果:

有的學生可能沒有注意把結果化為最簡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學生可能一邊計算一邊就分解因式進行約分(化簡)了的,説明已經很好地與分數的乘法進行類比學習了(分數是分解因數),應該予以表揚,讓全班學生認真學習、領會。講評時還應該讓學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例2.計算:

(1)3xy2÷

;

(2)

÷

活動目的: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類比的學習方法,分式的除法先轉化為乘法。

教學效果:

因式分解在分式約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對於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時,一般先分解因式,並在運算過程中約分,可以使運算簡化。

(2)“西瓜問題”

活動目的:

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有條理的進行表達。

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例題幫助學生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當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是單項式時和當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項式兩種情況)

4、隨堂練習。(約5分鐘)

76頁第一題,共3個小題。

教學效果:

在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後,大部分學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還有些學生忘記運算結果要化成最簡形式,老師要及時提醒學生。分解因式的知識沒掌握好,將會影響到分式的運算,所以有的學生有必要複習和鞏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識。

5、數學理解(約5分鐘)

教材77頁的數學理解,學生很容易出現像小明那樣的錯誤。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錯誤的原因。

補充例3 計算(xy-x2)÷

教學效果:鞏固分式乘除法法則,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方法。提醒學生,負號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課堂小結(約3分鐘)

先學生分組小結,在全班交流,最後老師總結。

7、作業佈置,凝固新知。(約2分鐘)

教材77頁到78頁,習題3.1,1、2、4.並補充一題(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

五.説板書設計

主板書採用綱要式,一目瞭然。

一、 分式的基本性質

1、 文字敍述

2、 符號表述

二、應用

最後,談談我的體會。課堂上平等對話,讓學生自主掌握數學,發現問題,及時改正。教學是讓學生豐富認識。

説課稿 篇4

本課設計的指導思想

本課以《新課標》為依據,充分體現“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導思想。為了加深同學們的感情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接力跑的興趣,本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以遊戲和比賽的形式進行。在教與學的關係上,既強調教師“教”的重要性,又突出學生“學”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重視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參與意識、團結合作,整體教學立足於《新課程》領域,服務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本節課分為

一,説教材

二,説對象

三,説教法

四,説學法

五,説教學程序

一、説教材

(一)學習內容:接力跑——下壓式傳接棒

(二)教材分析:接力跑是合作跑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接力跑活動中,學生運用智慧和技巧與同伴團結協作,體驗配合的樂趣,增強了身體素質,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而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國中接力跑有迎面接力跑,圓周接力跑等內容,傳接棒的方法有立棒式、上挑式和下壓式。本節課主要以下壓式的傳接棒方法進行學習內容。

1、説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基本掌握“下壓式”傳接棒的技術。

(2)培養學生的觀察、實踐、創新和簡單的評價能力。

(3)重視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參與意識、團結合作、信任與責任。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交接棒的配合

難點:接棒人的預跑時機

二、説對象

七年級年級的學生,存在體質普遍較弱,運動技術較差的現象,在體育課中比較易興奮,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對於説教過多技術要的教學因其理性思維還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興趣;相反,對於直觀的、易於模仿的感性思維的體育課比較喜歡,若把教學活動融於遊戲活動與教學比賽中,學習興趣更濃。

三、説教法

1、師生互動演習,這樣能夠體現內容的直觀性,學生領會意圖快,容易接受。

2、堅持循序漸進和教與學同步互動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融合在遊戲與比賽中,使學生在樂於參與,易於參與的遊戲與比賽中,模仿練習,無形達到教學的初步目的,並在反覆的遊戲比賽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裏不斷鞏固與提高動作技術。這樣既提高學生的技術質量與興趣,又讓學生明確地意識到學習需要自己產生的,不是別人強加的;學習過程是自己實踐的,不是他又包辦代替的、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真正體現“快樂體育”的宗旨。

四、説學法:

1、學生在遊戲中,初步體會傳接棒的技術動作。

2、採用講解和師生互動演習下,學生觀察、分析,逐步總結出動作要領。

3、應用剛學會的動作,在各種比賽中加以鞏固和提高。

五、説教學程序

根據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規律,將本課分為四個部分:

(一)課堂常規與熱身部分(8′)

(二)導入主題,體驗部分(13′)

(三)實踐,應用部分(14′)

(四)總結,結束部分(5′)

(一)課堂常規與熱身部分(8′)

1、課堂常規

2、熱身部分(音樂伴奏):。

課堂常規

體委整隊,報告人數

師生問好,檢查服裝

宣佈教學內容,安排好見習生.

組織教學所需的常規內容,主要是迅速地把學生組織起來,使學生明確課的內容和目的,集中學生注意力。

熱身部分(音樂伴奏)

採用“行進間傳棒”的遊戲熱身:

目的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初步體會傳接棒的動作要領,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享受了遊戲給集體帶來的快樂,在有限的時間內調動學生的活動熱情,快速有效地達到熱身的目的.。

組織:

老師吹響第一次哨聲,隊形行進間傳接棒,吹響第二次哨聲,棒在哪位同學手中,則交換位置並五次高抬腿。

(二)導入主題,體驗部分(13′)

1、教師講解、示範

2、原地練習下壓式傳接棒(分組比賽)

3、學生自由練習下壓式傳接棒

1、教師講解、示範

講解:接棒人向後伸出,手臂與軀幹約成50~60度角,手腕內旋,掌心向上,拇指與其他四指自然張開虎口朝後,傳棒人將棒的前部由上向下傳經接棒人的手中

根據學生練習情況,講解、示範教學內容。採用掛圖教學,配合師生互動演習,這樣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學生領會意圖快,容易接受

掛圖,學生演習

2、原地練習下壓式傳接棒(分組比賽)

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方法和規則進行比賽。在比賽練習中,體會下壓式傳接棒的動作要領。

比賽方法和規則:各組最後一位同學持棒,聽哨聲後,下壓式傳棒給前面的同學,其餘同學原地下壓式傳接棒。當棒傳到最前面的同學時,轉身跑到隊伍最後面,重複以上順序,直到接力棒最後一輪迴到第一個傳棒同學手中為止,先到隊為勝隊。

3、學生自由練習下壓式傳接棒

自主練習,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下壓式傳接棒的動作,學生對已有一個探索和實踐的過程,再通過教師示範,總結,就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要求:認真領會動作要領,團結合作。

(三)實踐,應用部分(14′)

1、直道往返接力跑(分組比賽):

2、彎道接力跑(分組比賽)

1、直道往返接力跑(分組比賽)

組織如圖,通過直道往返接力跑比賽,來檢查學生傳接棒技術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傳接棒技術和速度的銜接,在接力區內高速跑完成下壓式傳接棒。

規則:各隊一名同學持棒在起跑線上,聽到哨聲起跑,跑步路線如圖所示,繞過兩處標誌後,將棒順利傳給第二位同學。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名同學衝過起點,先到隊為勝隊,輸隊負一局做俯卧撐5次 .

(四)總結,結束部分(5′)

1、教師領跳,放鬆舞蹈,學生模仿練習。

2、在音樂伴奏下,師生同跳。

3、教師總結講評,歸還器械。

4、師生道別。

①在優美的旋律,寬鬆的氛圍中,同學們隨着音樂跟老師做放鬆練習,既提高學生的趣味性,同時使學生的生理、心理都得到放鬆。讓學生在進行美的教育的同時,又一次體驗上體育課的樂趣。

②之後作課堂小結,提出優點和不足之處,達到鼓勵學生和繼續提高的目的。

③佈置器材收回,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愛護集體財產習慣。

④師生道別,再次拉近師生距離,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謝謝觀賞

再見!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5以內數量的認識》是幼兒園中班數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幼兒對5以內的數量能手口如一的點數,一般來説,5,6歲的兒童對數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認識,讓幼兒學習手口一致點數,可為幼兒在今後學習數學打下基礎。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通過遊戲,觀察、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5以內的數量。

2、思維拓展目標:(1)通過活動感知5以內的數量。

(2)學習手口一至地點數並説出總數。

3、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重難點:手口如一的點數出5以內的數量。

二、説準備:

為了更好的進行教學,我為本次教學活動準備了,掛圖,花朵,小鳥,小兔,禮品盒幼兒操作材料等。

三、説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中班幼兒。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以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充分發揮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幼兒聽一聽,數一數、説一説、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説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

1、講述故事,引起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故事《小兔子過生日》,來引發幼兒愛聽的,愛看的目的。

2、指導觀察,感知數量,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掛圖,讓幼兒説出圖中有什麼,它們分別有幾隻,讓幼兒進一步,感知5以內的數量,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3、運用遊戲,加深對數量的'認識,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幼兒進行操作遊戲活動,從而進一步讓幼兒鞏固幼兒對5以內數的感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這節課,我通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在這節課中我整合了計算,常識,語言等領域的知識。

説課稿 篇6

你們好!我是來自安徽省合肥市的語文教師孫雲。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第一課《黃山奇鬆》。

以下是我的説課流程。

教材分析:《黃山奇鬆》這篇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鬆情有獨鍾。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鬆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

學情分析:由於我班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黃山,而他們對於黃山奇鬆的探知慾是十分濃厚的,極為有限的課本文字、插圖,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注意力難以集中。而多媒體課件能給學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營造出一種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

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藉助多媒體理解“枝幹遒勁”“飽經風霜”“千姿百態”等詞語,瞭解黃山鬆的`“奇”。

2、過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朗讀能力,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黃山奇鬆的姿態,感受黃山鬆的奇美,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本課的訓練重點是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來拓展學生的視野,進行語文整合教學,使學生體會黃山松樹的“奇”。

教學過程及多媒體運用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重難點,下面我就具體來説説如何將多媒體課件運用於教學過程的。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感興趣的問題才會主動的探究,在上課之前我就在想,怎麼才能把孩子興趣提上來,讓他們主動學習,樂於學習。所以,在導入的時候我利用多媒體出示畫面,懸崖上爭奇的松樹、山峯上矗立的怪石、峯壑中瀰漫的雲海、四季常暖的温泉,將學生進入情境。這時我再提出問題“同學們,看了這麼美的地方,你想説些什麼?”學生很快就能説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嚮往。通過先看再説,學生對黃山已有了初步的感知,為學習下文打下了基礎。

(二)、直觀感知,走進黃山。

有了初步的感知,再讓學生了解黃山的地理位置,學生沒有去過黃山,我就出示一幅地圖讓學生自己找,並説出位置。

(三)、過程體驗,解決重難點。

接下來就是感受黃山鬆的“奇”。

激“思”學文,突出奇鬆。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先是出示徐霞客的名言導入新課,接着激發學生對名言進行思考,想想這句話的意思,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我藉助於課件對“五嶽”作了提示。當學生初步理解了這句話以後,我又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徐霞客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由此進入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從而理解黃山“四絕”及人們對奇鬆情有獨鍾。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今天我所要講的這部分教材是國小教材人教版二級上冊乘法口訣部分的《6的乘法口訣》。

教材分析:這部分內容講6的乘法口訣,例題的編排與5的乘法口訣大至相同,接着以練習的形式鞏固6的乘法口訣。聯繫中還安排了一些估算題和開放性的題目。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推理能力。

2、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在知識技能方面:學生學習乘法口訣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意義,提高應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數學與思考方面:在正理的乘法口訣及其他一些練習中,初步培養學生髮現簡單規律的能力。

解決問題方面:讓學生在實際問題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訣形成過程。並能利用口訣熟練計算乘法。

情感態度方面:學生在編乘法口訣利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能力、積累學習感情、享受成功喜悦

3、教材重、難點:根據教材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分別是:

重點:掌握並應用6的乘法口訣。

難點: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探究並得出6的乘法口訣。

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為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讓他們學會會遷移,用類推的思想去解決問題。

二説學生

當然,二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仍處於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意識。在興趣濃厚的狀態下,學生有了較強的自信心和強烈的表現慾望。

三説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操作法與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二年級學生主要依賴於直觀性的教具進行思維。動手操作讓學生手腦協作,更有利於學生思考問題。英國教育家皮斯博説:“如過你想讓兒童能夠獨立的批判地思考,並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應該採取加強這些智慧品質的方法”。“要把學生培養成富有創造力的開拓型人才,在教學方法上應採取啟發式。正如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想通過四個環節來完成我的教學。

(一)激情導趣,活躍氣氛

(二)動手嘗試,自主發現

(三)觀察比較,巧妙記憶

(四)分層練習,在玩中學

(一)激情導趣,活躍氣氛

俗話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開始時學生的狀態便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一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一開始,便用強答的形式,不求每個學生都對,但求每個學生都參與,讓學生相互競爭,躍躍欲試。同時,複習口訣又為新知作好鋪墊。

(二)動手嘗試,自主發現

就是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為新知的`學習找到相關的理論基礎。讓學生學會遷移。學生在學習了5的乘法口訣之後,已基本瞭解了學習的思路與方法。在膠靴的乘法口訣時,可大膽放手,讓學生四人為一小組,充分利用自己的學具,自主學習,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同時,還應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有些學生可以不利用學具,直接推出口訣,也應該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分層教學,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

(三)察比較,巧妙記憶

該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僅起到點播啟發的作用。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並用類似“你發現了什麼?”“你想提醒同學們什麼?”等語言,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生運用自己發現的特點去記憶口訣時,就不會在感到枯燥疲憊,而會主動積極的去記憶,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分層練習,在玩中學習。

二年級的學生只有在新異的生動的刺激下,才能一起他們的注意。而且長時間的集中學習會讓他們感到疲勞,這時,可將設計的練習容於遊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這樣,既讓學生放鬆,又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裏的練習主要分針對性練習、基本練習及拓寬性綜合練習三類。既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要,又適應了學生學習的不同層次。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要一目瞭然,能反映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本課主要體現學生得出6的乘法口訣的過程。設計如下:

6的乘法口訣

一個6相加6×1=6一六得六

2個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個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個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個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個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是面試國中數學的1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接下來我將從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闡述我説課的內容。

一、説教材

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充分研讀教材,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第二課時的內容。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是平行線和三角形知識的應用和深化,是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必備知識,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據。

基於以上對教材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及原有知識水平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多元化,根據學會、會學、樂學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平行四邊形中心對稱的特徵;掌握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操作、推理、歸納的探索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促進同學間的情感交流,體驗學習的樂趣,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以及性質的應用。難點是綜合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二、説學情

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八年級學生幾何學習正處在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的過渡階段,對於嚴密的推理論證,無論從知識結構,還是知識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我採用“創設情境—大膽猜想—實驗探究—反思評價”的課堂活動模式,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三、説教法

有教無類,因此,在教法上,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同伴交流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適當地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具體、形象化,採用啟發誘導層層深入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觀察、討論、分析、總結等活動中,體驗知識的.生成、發展和應用。

四、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準備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可以在合作中感受集體的智慧,在探索中體會數學的魅力,在碰撞中產生知識的火花。

五、説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1、巧設情景,初步感知

上課伊始,採用複習導入的形式,提問學生平行四邊形的邊、角這兩個基本要素的性質是什麼?學生根據上節課的知識,可以回顧起來,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順勢提出在平行四邊形中,還有一組對角線,通過多媒體展示ABCD中,連接AC、BD,並設它們相交於點O,請同學大膽猜想OA與OC,OB與OD有什麼關係?預設學生猜想在ABCD中,OA=OC,OB=OD,根據學生的猜想,引導學生證明,引出本節課主題。設計意圖:通過提問的方式複習前一節所學的平行四邊形關於邊和角的性質,這樣的方式複習更能體現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2、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動一:探究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

引導學生利用提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教具,兩個全等的平行四邊形重疊在一起且在對角線的交點處釘上圖釘,請學生把其中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旋轉180度,引導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會發現旋轉前後兩條對角線重合了,因此平行四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兩條對角線的交點是對稱中心,同時可以發現OA=OC,OB=OD,進一步驗證了猜想,引導學生在證明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基礎之上藉助三角形全等用規範的數學語言證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討論結束後,請學生彙報,預設學生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得到了BD=AC、∠CAD=∠ACB,∠ADB=∠DBC,再根據角角邊得到了三角形全等,進一步證明了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並請學生板書出詳細的證明過程。最後我將總結出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

活動二:平行四邊形對角線性質的運用

學生證明了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之後,出示大屏幕中的例題在ABCD中,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長,以及ABCD的面積。提示學生根據已知條件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學生會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得到CD=AB=10,BC=AD=8,根據AC⊥BC,可以構造出直角三角形。引導學生寫出證明過程,預設學生的板書內容是∵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CD=AB=10,BC=AD=8,∵AC⊥BC,∴△ABC是直角三角形,根據勾股定理得出AC=6,又OA=OC,∴OA=3,SABCD=6×8=48。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的分析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前後的牽連,這個問題涉及了剛學習的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對於計算或證明,讓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學會如何嚴格的書寫,突破用幾何語言書寫表達的難點.。

3、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新授課結束,適當的練習可起到鞏固所學知識,滲透數學思想的作用。在這個環節,我會讓學生利用今天所學知識,去解決練一練的題目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通過合理設錯,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快樂從而把知識昇華為能力。

4、總結提煉,拓展延伸

這節課結束時,我會問學生:“今天有哪些收穫?學到了哪些東西?”並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在知識、能力、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收穫。

5、作業設計

我將設計以下作業:下課後,完成課後習題,學有餘力的同學完成拓展題。

六、説板書設計

下面説一下我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的教學設計,尤其是數學課的板書更應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縮影。大家來看,我的板書簡潔明瞭,形象直觀,使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目瞭然。

説課稿 篇9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中的《鄉村四月》。

一、説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

文章選入課本,主要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閲讀課文,感受講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着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並由此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精讀課文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古詩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為:

1、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並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能領會詩的意思,並能説出一、二句詩的大意。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德育目標為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美育目標為通過對本詩的閲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

三、説重點、難點

根據詩文的內容及本單元對學生的要求,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為:抓住詩中重點的字,想象詩中描繪情景景美、人忙。並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感悟詩人對古代勞動人們的讚美和熱愛。

四、説教法

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了不少的古詩,能基本正確地進行朗讀,結合註釋內容粗知大意,具備了初步的認知水平,怎樣讓學生更深入的對古詩詞的語言的美和所表現的內容的美去品味和體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師要引領學生達到的。對本首詩的內容來説,鄉村生活對我們農村的學生來説是一個很好的

心理切入點。本首詩描寫的是江南水鄉初夏的獨特景色,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有相同的特點,這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出來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讀、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學方法的一條主線。從開始接觸古詩時要求學生讀通順,讀正確,然後調動孩子游戲的天性,動起小手,踏起小腳為詩配上節奏,把詩讀成琅琅上口的童謠,接着,通過對詩人潛字用詞的體會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後又進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們在詩中讀出畫兒來,通過調動孩子們的想象去領悟詩歌內容,寫詩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詩人情感。在後面的延伸之中,選擇的依然是一首描寫鄉村生活的詩,便於學生的對比和積累。最後,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從生活中發現詩的影子,旨在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熱愛生活的情感。

五、説教學流程

針對教材,針對學生,我設計了這樣五個步驟展開教學。

第一步:學習生字。

1、用動作或表情猜字,用圖片猜字引伸出生字“蠶、桑”。這樣可以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翁卷,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趣味練讀。

1、首先自己讀一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完之後用你的行動告訴我)

2、看大屏幕課件畫面老師範讀。

3、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2、同學們這首詩變成我們琅琅上口的童謠吧!(小手準備起來)

4、當年“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來讓我們也踏起來吧,踏出詩的節奏。

(練讀中讓學生基本達到會背)

第三步:想畫面,品讀詩意

聽了老師的範讀,看着畫面,你想到了什麼?其實,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學習詩時不僅應該熟讀成頌,,而且更應該大膽想象。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引生入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畫面,抓住重點詞,“綠、白”、“遍、滿”“才了、又”等發揮想象,在想象中積累運用語文知識,“綠遍山原像什麼?”説話。把畫面説活了,説美了。再觀賞相應圖片,然後在欣賞中豐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從抽

象到具體再從具體中培養和完善抽象思維的過程,對語文教學來説,這是對學生語感進行培養的一個較好的手段,利用網絡提供的豐富的圖片資源在這個符合學生學習文字的認知梯度上起到了一個較好的橋樑作用,使過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第四步:寫畫面,感悟詩情。

讀寫結合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古詩教學的難點。我採用抓住重點字“閒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蠶桑和插田的畫面,並要求學生從筆中流入出忙碌的鄉村農民,從而體會到農民的辛苦、勤勞及詩人對古代勞動人們的讚美和熱愛。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感悟詩人當時心情。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的基礎上再創造性地説説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運用學過的語文知識做到讀寫結合。

第五步:拓展延伸,積累古詩

一節課只教一首古詩容量確實不大,寶貴的四十分鐘,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和許多古詩進行碰撞,同內容的,同作者的都是延伸的方向。學完這首詩時,可以用這種學習方法延伸下一首詩,積累古詩。讓孩子們永遠生活在充滿古文詩意中。《鄉村四月》就可以延伸了好幾首田園風光的詩。倒是這節課在這個環節上體現的不那麼充分了,作為借鑑吧。

教學反思:一節課的教學結束了,但是回望整個教學過程,我的許多思考並沒有因課堂的結束而停下。正如黃老師所説的:“你注意到沿途的風景嗎”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説:“課堂上每一道風景我都用自己的眼睛拍攝下來。”它是我成長的一面鏡子。拍照出我每一步的風景。雖然我的課堂非常失敗,但我是一個失敗的成功者。因為我不僅僅體驗我的教學設計過程,還得眾多名師們精彩的點評。我想這次活動在我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是一盞指明燈。

每當上完一節課時的我們也許經常會想,如果重新回到哪個環節,我會怎樣變化一下,這種種欣喜或沮喪都是我們在不自覺中已經反思起自己,不管有沒有文字呈現。其實有時候不是每個階段的東西都能用文字進行表象的,有時候我們的思考也會在混沌中會出現一時的停滯,只能在不斷的掙扎和進行對比中,找到自身無法達到的一些東西。我想自己應該是徘徊在一個平台上了,沒有豁然開朗,更沒有渾然頓悟,所以表達出的一點想法,也極不成熟,無需分享,匆匆一觀足亦。

每當我靜靜坐在書桌前就會獨自思考。腦海裏浮現出許許多多的問題:如何使學生更加沉醉於自己的課堂之中;如何讓自己對文字的這種喜愛最大化的遷移給自己的學生,使更多的學生愛上我們的母語,沉浸其中;如何讓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覺越來越好,越來越細膩,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任重道遠且義不容辭。

過程是美麗的!也是最艱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