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彙總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5.49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説課稿彙總九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努力維護公平 》是本課的第三框。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個人社會都需要公平》《什麼是公平》兩框的知識 ,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前兩框的學習是解決了為什麼和是什麼的問題。而這一課是承接上文,解決怎麼樣的問題。是使學生從思想認識上向行為意識上遷移,使學生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同時,也對公平的相關知識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所以,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2.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維護公平要反對對自己的不公平,要公平的對待他人,要需要制度維護公平。

能力目標:初步懂得用實際行動維護自己的公平;做到儘量維護他人的公平;學習制定相對公平的制度,分析制度產生公平的效果。

情感價目標:有維護公平的意識;有維護他人公平的責任感;有維護公平制度的正義感。

3.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維護公平包括哪些方面。掌握如何維護公平。

重點的依據:根據教材的知識分佈和知識的銜接分析。

教學難點:在實際生活中,學會怎樣維護公平

難點的依據: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社會實踐的經驗。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

二.説學情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建立了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即:知道了什麼是公平,為什麼要維護公平。水到渠成的就有了學習本課的慾望。感性上和理性上都有了學習的動機。通過一定的自學,可以把握教材中的大部分的知識和獲得情感體驗。只是在形成能力上,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障礙。

三.説教法

思想品德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很強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尤其是要轉化為學生的行為和情感價值取向。我們在以學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九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框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並思考,有些地方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相對較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和能力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法的指導和過程的體驗。讓學生從“客體”向“主體”,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達到過程目標和教學目標。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能力,形成價值取向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題:(2—3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温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思想品德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啟發學生自學:(10分鐘)

在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後,順水推舟,我板書以下問題(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也啟發和引導學生思維。同時為課程的展開指明瞭一個明確的方向。

3.交流學習新課:(25分鐘)

在交流學習新課的過程中:第一個知識系統:個人維護公平

1.第一環節:反對不公平待遇

我設計一個處事不公平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談談遇到這種事情時的感受,交流如何對待不公平的待遇。再請學生閲讀教材中的材料《給老師的一封信》,討論怎樣處理才是恰當的智慧的方式。

這樣一來,使學生意識到:當自己或他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時,要(略)。。。。。。

2.第二環節:公平對待他人

我在學生把握書上的知識點:(略)。。。後,給學生設置兩個欄目,“細細品味”和“想一想”。重點分析學生當時的想法,挖掘學生想法正確的一面,引導學生改變具體做法,而不一味的批評和指責。

3.第三環節:維護公平體現了個人道德,也是社會公平的重要條件。

我提供的是有關維護公平的故事《該説不時就説不》(教參137頁)

第二個知識系統:制度保障公平

第一環節:閲讀角和專家視點

我先向學生提出關於“分粥”的故事,然後提出問題。。(略)然後指導學生學習專家視點。最後説明:制度保障公平。

第二環節:實踐營地

這裏難度較大,我先學生各抒己見,然後參閲教參和其教學資源《中國社會公平現狀》和《七策促公平》給予一定的解釋。

同時提醒學生:好的制度維護的也不是絕對的公平。

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

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準備選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想品德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5、佈置作業。

針對九成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課堂作業:(略)

六。説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略)

七.説教學反思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我覺得是比較合理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教學策略的選用

運用了各種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

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過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的基礎上學習的。《反比例》內容是前面學習“變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識的深化,是以後學習函數的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國小階段比例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反比例關係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數量關係,而學生理解反比例的含義往往比較困難。為此,教材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創設了三個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着共同之處,使學生從常量的世界進入了變量的世界,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並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認識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二、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結合大量的實例,認識反比例。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反比例關係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變化規律的發展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夠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小黑板。

三、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改變傳統的填壓式教學模式,把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出新知識,最大限度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感知、比較、歸納、概括總結是反比例的意義,從而使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進渡到抽象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一、複習鋪墊,引入課題﹙小黑板出示﹚

1、複習:判斷下面各題中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1﹚筆記本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

(2)汽車行駛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談話引入:

汽車行駛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這就是今天要解決的問題。﹙出示課題:反比例﹚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道共同探討反比例的變化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學生從中發現第3小題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引入課題。通過設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習新知作鋪墊,也為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條件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

二、教師引導,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兩個變化關係的不同。﹙出示情境﹝1﹞﹚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加法表。

你們發現了什麼?(1)圖中表示的是誰與誰之間的關係?

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和不變,一個加數隨另一個加數的變化而變化,並且所有和為12的數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2、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乘法表”中兩個量的變化關係。

(2)圖中表示的是誰與誰之間的關係?

﹙學生感知積不變,一個因數隨另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另一個因數反而縮小(擴大),並且所有積為12 的數成一條曲線﹚

3、師生共同小結:

由此可見,對於“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兩個變量,都是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但是它們的變化關係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兩個加數之間的關係,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積一定兩個乘數之間的關係。所有和為12的數都在同一條直線上,積為12 的數成一條曲線。

﹙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1、出示情境﹝2﹞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把表格填寫完整。

王叔叔要去遊長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時間如下。(詳見教材) ﹙2﹚觀察發現:一行一行地看,發現了什麼?再一列列地看,又發現了什麼?

﹙3﹚尋找規律:你是怎麼知道路程不變的?用表中的數據説明。﹙同桌合作交流﹚

學生討論反饋:10×12=120,40×3=120,80×1.5=120? ﹙4﹚小結: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3﹞﹙小組合作交流﹚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互相討論交流,並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討論。

﹙1﹚填表:(詳見教材)

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

﹙2﹚表中有哪兩種量?

﹙3﹚分的杯數是怎樣隨着每杯的果汁量變化的?

﹙4﹚它們的變化規律是什麼?用表中的數據説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數=果汁總體積 ﹙一定﹚

3、學生合作交流比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點,比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

﹙1﹚比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請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一下,互相説説這兩個例題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2﹚學生歸納概括反比例意義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兩種相關聯的量,如果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幾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這兩種量相對應的兩數的積一定。那麼,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

如果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積(一定),情境1、情境2所講的數量關係可以概括成怎樣的式子?

學生回答後板書:XY=K(一定)

4、學生歸納總結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這兩種相關聯量的積是不是一定的,同時,還要看這兩個量變化規律。

﹙三﹚練習:討論“加法表”和“乘法表”中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學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較的基礎上,歸納反比例的概念。歸納總結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後又對“加法表”和“乘法表”中兩種關係進行分析討論,解決了開始提出的問題,鞏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三、解決問題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並説明理由。﹙小黑板出示﹚

指名學生口答,要求説出數量關係式判斷。

﹙1﹚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2、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説課稿 篇3

《哪杯水多》是青島版科學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的科學》中的一課。本課的教學優勢在於:學生對水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水常常成為學生玩耍的對象。而這些親身體驗會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本次探究活動。從本單元設計意圖及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我將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

認知目標:學會正確使用量筒測量水的多少,能夠準讀取數據並作簡單的記錄。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習慣、探究習慣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鼓勵學生敢於大膽的猜想和假設,培養合作探究的意識,關心身邊的科學。

根據教學目標的確立,再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操作水平,我進而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把引導學生比較水的多少定為重點,把正確使用量筒準確讀取數據作為難點。

為了順利完成本次教學活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還做了以下準備:杯子水 量筒 多媒體課件。確立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心中對教材有了整體的認識和把握。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而不是唯一。我的理解是:教師要善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中文字少,圖畫多;問題少,活動多,根據教材模塊化的特點,我設計了四個活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當中。這四個活動分別是:觀察活動、研討探究活動、測量活動、自由活動。

一 觀察活動

著名教育家於漪説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在課的一開始就要激活主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課的一開始,我讓學生拿出 從家裏帶來的形狀各異、大小各異的杯子,從中挑出三個,倒入水,讓學生憑感官比較哪杯水多,哪杯水少,為什麼?由於杯子的樣子不一樣,有的細長,有的粗短,有的下面粗,瓶口細。所以學生看法不一,爭執不下,同學們對這種形象、直觀的具體問題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作更加深入的探究。

二 組織研討探究

怎樣比較三杯水的多少呢?為同學們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讓同學們各抒己見,在小組裏展開討論,並且鼓勵學生大大方方地説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然後通過實驗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觀點。同學們想出了很多辦法多多,有的同學提出可以把三杯水分別倒進同一個大杯子,再用尺子量出水位的高低;有的同學説把三杯水分別倒進同一個小杯子,看能倒幾小杯;有的同學在紙杯上劃線。有的同學的辦法更奇妙,在每個杯子里加入同樣多的鹽,再通過嘗水的鹹淡來判斷水的多少……看到同學們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我十分欣喜。對於學生的奇思妙想,我給以充分的肯定,並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做進一步驗證自己的觀點。新課標把學生定位為科學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就要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安排這項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動手願望,又能培養學生的尊重科學的習慣。在實驗過程中,我提醒學生不要把水撒到外面,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小組成員要分工協作,培養合作意識;要求記錄員要作好記錄,記錄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有的小組製成簡明的表格,有的則用文字來做簡要的説明,目的是培養學生做記錄的好習慣。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意識到要準確的比較水的多少,必須採用統一標準統一方法,這又為下面認識量筒打下了鋪墊。

比如,在紙杯上畫線,其實,就是一個量筒的雛形,那麼,有沒有一種類似於它的儀器用來測量液體的體積呢,?同學們猜測後,即而出示量筒。在學生認識量筒的基礎上,我安排了深受學生喜愛的測量活動。出示量筒。你想知道什麼?同學們觀察後,提出諸如這種儀器叫什麼?上面的刻度代表多少?學貴有思,思貴有疑。有位科學家曾經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對於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把這些問題的球拋向學生,有的同學通過預習或其他途徑懂得這方面的知識。球便被他們接住,照顧到不同層面的學生。以思維激活思維,讓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我將補充完善後的答案一一板書在黑板上。小小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為了突出重點,我以精當的板書把學生的實驗形式及量筒的名稱、用途、單位一一通過板書一一呈現在黑板上,使學生一目瞭然,加深印象。

三 測量活動

在學生了解了量筒的用途、單位後,我進而引導學生正確使用量筒。新課標把學生定位為科學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我在量筒裏倒入一定量的水,請各小組取回去認真觀察,讀出數來。這時,問題又出來了,量筒裏的水其實是一樣多,為什麼大家讀得不一樣呢?面對大家的疑惑,我通過形象、直觀的課件來顯示觀察者的視線與水的凹面下緣相平,為了突破這一難點。讓同學們反覆測量,讀出每次測量的`結果,並做好記錄。本次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質疑、解疑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同學們興致盎然。

四 自由活動,自制量筒

根據剛才的學習,你能自己做個量筒嗎?在小組裏説説你的辦法,小組成員討論誰的辦法行得通。再一次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和動手操作學習方法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40分鐘的時間很快就過去,可我們的科學研究才剛剛開始,課下完成自制量筒,並用自制的量筒測量一盒奶、一杯飲料或其他液體的體積。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不僅僅侷限在課堂上,課外生活則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廣闊天地。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學中我時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探索願望,儘可能的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動口動手又動腦。善於觀察、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實驗驗證、作好記錄,這些都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好方法、好習慣。教是為了不教,如果我們淡化教師的教,側重於指導學生的學,那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我今天説的內容是人教版十二冊美術課本第5課——《我設計的服裝》,教材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學習設計製作服裝,這篇課文屬於“設計和應用”領域。

服裝的樣式千姿百態,把我們的生活裝點得五彩繽紛。服裝設計更是一門藝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習設計、製作服裝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課程評價的主要依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認知領域、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三個方面。具體內容為:

1、認知目標:瞭解服裝設計的基本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款式設計、色彩設計以及整體搭配能力。

2、技能目標: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合作,用準備的材料設計製作一款美觀、新穎、獨特的個性服裝。

3、情感目標:欣賞服飾作品,體驗服裝款式、色彩的藝術美,理解服裝在生活中不同場合的審美與運用,同時,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意識。

關於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認為最能體現課題目標的部分就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部分,因此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制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服裝的設計和製作方法。

教學難點:個性服裝的設計和製作,尤其是服裝設計中的款式、色彩及搭配的能力。

我之所以把這個作為重點,是因為我覺得既然是服裝設計,那麼設計的方法和步驟是重要的、該掌握的。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服裝來。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

根據教學方法的優化原則和本課內容特點,我主要採取了多媒體演示、啟發引導和示範指導。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只要能夠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我認為並無一定之規,根據教和學需要,還交替綜合運用局部探求法、範例教學法、觀賞法等常用教學方法。

2、學法

着重指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互助合作,自己動手實踐以“畫、剪、貼、拼、卷”等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設計製作富有創意的個性服裝。

本節課需要準備電腦多媒體課件、彩紙和幾個布娃娃。學生準備的材料有各種廢舊塑料、報紙、彩紙、膠水、剪刀等。

三、説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簡述如下:

(一)、引導階段

1、欣賞周圍同學的服裝。你最喜歡班上哪個同學的服裝,你對哪一部分特別感興趣?

2、欣賞中國古代的服飾,介紹古代服飾的面料及特點。

總結: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服裝不僅可以防寒,而且可以美化生活,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

欣賞布娃娃,學生交流討論布娃娃服飾的特點,研究製作方法,並想一想,如果讓你來做,你還能想出哪些方法。

4、欣賞學生製作的服裝作品。多媒體展示學生製作的服裝作品。並總結制作材料和製作方法。

(二)、發展階段

動手做一做,為組內一模特設計一款別緻新穎的服裝。

1、討論技法,掌握技能。

提示:1、你想為他設計什麼樣款式的服裝?2、準備用什麼樣的材料,用什麼方法來製作?3、用什麼樣的紋樣來裝飾點綴服裝?

2、動手嘗試,小組合作完成作品。教師巡迴指導。

3、學生互評。

4、作品展示。

5、教師小結。

(三)、課後拓展。

女同學可為自己心愛的布娃娃縫製衣服。

四、説教學理念

1、以學生髮展為根本,使學生形成基本美術素養。本課通過欣賞及動手實踐,既使學生了解了服裝的基本常識,又增進了學生對服裝藝術美的感知力。

2、關注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課堂上從學生的衣着打扮説起,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使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美,只要我們有善於觀察的眼睛,一定能發現生活中的美,也一定能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把生活打扮得更精彩。

3、加強綜合性學習,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通過多媒體展示,欣賞了中國古代的服飾,對服飾文化有所瞭解,感知服飾文化的發展變化。

4、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作品設計和展評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師生討論和學生互評,創設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圍,提高學生對美的鑑賞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滿足感。

説課稿 篇5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六課《愉快的勞動》中的第二課時歌曲《採山》教學。

一、教材分析:

《採山》這一課描寫了孩子們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裏一起到野外,山上玩耍、勞動,採摘的故事,歌曲學習中所出現的不同音樂節奏更是成為了孩子們學習娛樂的道具,充分帶動了枯燥樂理知識的感悟學習。這既是一首歡快活潑,富有朝氣的兒童歌曲,又是在第一課時欣賞樂曲的基礎上,以體驗實踐教育為主線的一堂音樂課。

二、通過本課的教學,結合新課程理念和一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會歌曲《採山》,感受歌曲輕快、活潑的情緒,能正確流暢的演唱歌曲。

(2)通過遊戲活動等方式,鍛鍊學生音樂節奏的感知認識能力及配合意識。

(3)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三、針對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分別確定為:

(1)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用遊戲帶動十六分節奏的學習。

(2)培養學生有表情唱歌的能力,並在學唱歌曲中培養學生的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3)十六分音符不同搭配下的銜接感悟。

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是最後一號,非常不好意思,因為我讓大家痛苦而充實的等到現在。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因式分解(板書課題4.1因式分解)。我將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及補充説明等五個方面來具體闡述這節課。下面開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國中數學人教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式乘法的相關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同時本節課也為後續知識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學習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節課起着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而且本節課鑲嵌着深刻的數形結合思想、類比思想,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深化。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分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數學新課標,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因式分解的意義,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係——互逆關係。

(3)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因式分解的學習,讓學生經歷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過程,感知、瞭解數學概念形成的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激發其求知的慾望;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領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勇於質疑的優良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立為因式分解的概念,通過多層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練習,以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一門以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為目的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我們在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採用啟發誘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疑相結合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現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數學課重在讓學生逐漸學會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規範的數學思維方式、方法。基於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順勢啟發、恰當點撥,以達到優化學生學習結構的目的。

結合教材、教法和學情,本節課藉助多媒體、活頁學案等輔助手段進行,以達到增加課堂直觀效果,打造高效課堂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結合《數學新課標》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根據新課改的理念,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①温故知新(3分鐘)②探究新知(25分鐘)③基礎過關(7分鐘)④課堂小結(3分鐘)⑤課堂自測(5分鐘)⑥課堂質疑(2分鐘)

接着,我再細説一下這幾個環節

(一)温故知新

給出以下兩個搶答題

這一環節的目的既達到温習乘法分配律,又起到預熱學生思維的目的,以保證學生儘快進入課堂學習的角色。

(二)探究新知

1、因式分解的概念

(1)想一想

能被 整除嗎?還能被哪些數整除?你是怎麼得出來的?

(2)議一議

你能嘗試把a3-a化成幾個整式的乘積的形式嗎?與同伴交流.

(3)拼一拼

分別寫出箭頭兩邊的面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説課稿 篇7

運動漸變動畫説課稿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什麼是運動漸變動畫;

②瞭解運動漸變動畫的特點;

③通過學習製作一個位移漸變動畫掌握運動漸變動畫的一般製作方法;

④通過比較能明白運動漸變動畫與形狀漸變動畫的區別;

⑤加強對圖層的理解運用;

2、過程與方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促使學生主動思考並探尋解決辦法;在觀察、分析和交流的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能讓學生學會辨別,學會根據需要運用所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探索與創造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①理解什麼是運動漸變動畫;

②通過學習製作一個位移漸變動畫掌握運動漸變動畫的一般製作方法;

教學難點:

①掌握運動漸變動畫的一般製作方法

②理解運動漸變動畫是Flash動畫製作中區別於形狀漸變動畫的另一種漸變方式。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播放前面學習過程中製作的動畫作品。(形狀漸變動畫)

2、提問:

①這些作品在製作過程中運用到的漸變方式是什麼?

②根據學生的回答接着提出什麼是形狀漸變動畫?

3、小結學生的回答,形狀漸變動畫強調的是“形變”。轉而讓學生觀察實例,即籃球簡單的運動狀態——滾動一段距離。

提問:籃球的形狀發生變化了嗎?説一説籃球的什麼發生了變化。

小結學生的回答,讓動畫對象從一個地方運動到另一個地方,屬於運動漸變動畫。引入大課題——運動漸變動畫,出示課題。

4、過渡語:運動漸變動畫與形狀漸變動畫的製作方法類似,只需要做出起始關鍵幀與結束關鍵幀的內容,過渡幀的變化過程由FLASH自動完成。這節課就讓我們用這種方法來製作小船從起點經過一段時間後到達終點的.動畫,也就是製作一個位移漸變動畫,引入小課題——製作一個位移漸變動畫,出示課題。實物演示並分析小船航行的過程。

(二)、嘗試學習

1.請學生拿出手中的“導學卡”,先來自學課本做一做步驟1-3完成任務一。(提示:每完成一項任務就在後面的空格里劃上“√”)

2.請仔細閲讀步驟4,有疑問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教師及時進行實物演示,並指名同學進行操作演示,同時強調步驟3中鎖定圖層的意義。)學生結合講解演示完成步驟4。

3.自學步驟5-6並完成操作,適時提出“組合”圖片的目的,讓學生通過閲讀“小博士”搞清它的意義。

4.自學課本步驟7並完成操作,測試影片,觀看動畫效果。

5.從第7步設置補間動畫你知道形狀漸變動畫與運動漸變動畫有什麼區別嗎?

(三)、階段評價

1.展示部分學生的成功作品,點評“嘗試學習”過程中的存在的個別情況。

2.鼓勵成功的同學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完善作品。

3.提出下一階段任務。

(四)、鞏固練習(此環節可視學生掌握情況機動)

1.請同學們參照課本64頁“試試看”和“知識窗”進行操作練習,完成“運動的籃球”漸變動畫。

2.巡視學生上機操作情況,重點指導不會的同學。

(五)、階段點評

教師針對“運動的籃球”製作過程中的情況進行反饋和點評。

六、總結延伸

1.通過本節課學習你都有了哪些收穫?

2.我們學習信息技術,不僅要學習技術,更應該學習怎樣用電腦來為我們服務,學到更多的知識,豐富我們的生活。

説課稿 篇8

《誰的紅果多》是一年級第三單元第4課時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説,抽象的比較數的大小比較困難,因此,教材首先通過小猴和小熊比紅果的生動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在練習中我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經驗自主的探索,進行抽象數的比較。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會數、會讀、會寫100以內數的基礎上,逐步體會基數和序數的含義,使學生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初步感受數的規律。發展學生的數感,是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國小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差,所以對學生來説,能抽象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教學中,我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了教學,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集體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通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能夠比較100以內兩個數的大小,同時也為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大小關係奠定基礎,是培養學生數感方面的重要內容,學生雖然已經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對能用符號表示大小,但對100以內數的初步認識,抽象的比較數的大小較為困難。

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具體、生動、有趣的情景,使學生從中感知兩個數的大小。在逐步過渡到藉助計數器的比較,最終能抽象的比較數的大小,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國小音樂第4冊第五課快樂的舞蹈中的歌曲教學《金孔雀輕輕跳》。

2、教材分析:

《金孔雀輕輕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數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節拍為2/4拍,一段體結構,屬五聲F宮調式,曲調清新優美,節奏舒展,多在XX XX| X-|為主的節奏中以三、五度跳動進行,自然,流暢,好似傣家小姑娘與小孔雀那輕巧的舞步,姿態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繪了一幅秀麗的圖畫,給人留下美好的遐想與回味。

3、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清新優美的旋律中,感受所描繪的動物形象,培養他們愛護動物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探究孔雀的同時自主參與各項學習活動並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3)、知識與技能:感受傣族風情,用自然、優美的歌聲演唱《金孔雀輕輕跳》。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孔雀的美。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傣族的風情,用自然、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

教學難點:從音樂中感受孔雀優美的形象和從容的步態;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意識。

5、教學準備:

圖片、打擊樂器、音樂、

二、説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善於模仿,身心可塑性強。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同時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可能性的問題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採用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體驗玩中創造。

三、説教法

1、情境導入法:學生聽《火車開了》以旅遊的形式和老師一起跳起來,營造輕鬆愉快的音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整節課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2、旋律模唱法:教師分樂句彈奏出歌曲旋律,要求學生用“la”音模唱出與音高、節奏完全相同的旋律,這樣有利於訓練學生的音準節奏又能培養學生音樂記憶力。

3、手勢感受法:為了突破歌曲的難點,最後兩樂句在音高上不同,我採用了孔雀手勢法進行教學,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認識化難為易,也體驗到音樂課中的趣味感。

四、説學法

1、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指導學生學習歌曲的過程中,重在讓學生通過閉目聆聽音樂,從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再

跟琴模唱找出歌曲較難唱的樂句,分析視唱化難為易,最後親自嘗試,完整並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羣體合作法。在創編舞的過程中,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發揮其獨特的才華,鼓勵他們互相幫肋、互相啟迪、互相促進,發揮其羣體力量,增強他們的交往能力,達到共同提高。

五、説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音樂常規

學生《火車開了》以旅遊的形式和老師一起跳起來,營造了輕鬆愉快的音樂氛圍。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猜謎的形式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習一首關於孔雀歡舞的歌。

3、新課學習

(1)、介紹傣族的風情

(2)、學習歌曲: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新歌的興趣,請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感受歌曲的節奏、旋律。接着老師用琴聲帶領學生用“la”音模唱旋律,找出歌曲中容易唱錯的兩樂句:“6 33| 12 2| 16 12| 2 -|”和“6 33| 12 2| 31 61| 1 -|”。

(3)、按節奏讀歌詞,讓學生從視覺上聽覺上理解歌曲,簡述歌曲大意。

(4)、難點樂句教學:請學生試着打一下兩樂句的節奏。兩樂句旋律上的不同主要通過孔雀手勢法來感受。這樣充分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

(5)、大膽嘗試,用柔和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在熟悉節奏旋律後,解決了難點的基礎上,學生對歌曲的學習已是輕鬆自如了。在此過程中,我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練習唱歌:齊唱、分組唱、分男女生唱、個別演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演唱才能。

(6)、成立簡易樂隊。在唱好了歌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用一些簡易樂器為歌曲伴奏,利用碰鈴、響板為歌曲伴奏。老師用碰鈴示範,碰鈴主要用在打擊長音處。學生分組練習用碰鈴和響板為歌曲伴奏。這樣,既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使他們有一定的成就感。

(7)、創編活動:美的旋律、美的歌詞更需要美的舞姿。然後重點把傣族的幾個基本動作給學生示範一次:孔雀鶴立、孔雀開屏、傣族舞語彙,鼓勵學生三五個一組,互相啟迪、創作,老師指導、觀察,請一些創編的好的同學在前邊來表演,音樂再次響起,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各盡其能、各得其樂、各有所獲。整節課都讓學生處於愉悦之中。

(8)課堂小結:從歌聲中我們可以看出傣族人民不僅喜歡唱歌跳舞,而且他們與小動物們相處得十分融洽,可見他們很愛小動物。希望我們的小朋友們也能夠和大自然中的動物和平相處,好好的愛護和珍惜我們的動物朋友。

六、説預期效果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傣族風情,培養他們愛護動物的意識。90%的學生能夠用自然、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80%的學生能夠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孔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