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彙編七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05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彙編七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教材:

《口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最後一課(20課),是講讀課。本文記敍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過描寫口技表演者摹擬深夜一家四口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發出的精彩聲響,以及賓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為真的反應,生動地再現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藝,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二、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一些重點虛實詞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詞,一詞多義,表示時間的詞,數詞的應用。

2、學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並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應用。

3、體會我國民間口技藝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簡約語言營造的廣闊想象空間。

三、教學難重點

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四、教學設想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學習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與學法就遵循這一原則為指導。

1、 教學方法:以興趣激發學生,聽、説、賞、寫結合。發現法:深挖文本,篩選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多媒體(課前準備並放映《洛桑學藝》的光碟)。

學法指導

課前預習法,掃清字、詞障礙。學會整理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多媒體播放相聲《洛桑學藝》(為學生創設一個實際接觸口技藝術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我國民間藝術的興趣。)

口技藝術是我國曲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這種民間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口技》。

(二)、請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和落實字詞

精讀全文、分組發現:

第一組:發現文中用法特別的詞

第二組:發現文中古今異義的詞

第三組:發現文中一詞多義的詞

第四組:發現文中表示時間的詞

做的快的同學,輪到你自己嘗試獨立地進行發現了!你該積累一個怎樣的詞語板快呢?(這個步驟是為了那些學有餘力的同學準備的,讓他們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三、)聽、説、賞、寫

1、聽誦讀

首先,我們來欣賞一段精彩的《口技》誦讀表演,請大家用心觀看,用心品味,用心發現 (播放視頻)。

其次,讓我們向名家學習,用心將課文朗讀一遍。

(1)、文中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內容,請發現,找出來。

(2)、文中有一個字可以領 起全篇,請發現,找出來。

2、説場景 、賞語言

名家的精彩的誦讀表演,把我們帶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讓我們帶

着對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進課文場景,進一步體會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環是如何表現口技之善的。(找出相關語句,展開合作探究學習。)

(1)、説説口技藝人的表演,先後摹擬出哪些?每個場景的表演內容是什麼?觀眾反應如何?

場景: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場百象

表演內容

夢中驚醒:犬吠、欠伸、囈語、大啼、婦嗚、絮絮、夫叱

漸入夢鄉: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傾盆器聲、咳嗽聲

火場百象:大呼、齊哭、百千大呼、齊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無所不有

觀眾的反應

滿座寂然,無敢譁者

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以為妙絕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 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從------幾句話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説説你們的探究結果。

(3)、再讀課文,歸納作者的描寫為什麼這麼成功?

文章表現口技藝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現在:

對聲音的正面描摹

觀眾反應的側面烘托

對簡單道具的反覆描寫

其實,大家剛才的交流都圍繞着一個“善”字展開。我們可以這樣説,正是因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環筆下精彩描寫的“善”,正是因為作者林嗣環筆下精彩描寫的“善”才有了我們欣賞品味的廣闊空間。課文《口技》給我們做出了繪聲繪色描寫場景的精彩範例,它在寫法上,無論是善於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寫側面烘托,還是首尾呼應,或者是凝練生動的語言應用等方面都給我們作出了示範。學習本文就是要學習它的這些寫作技巧。

3.學寫作(學以致用)

下面請大家借鑑並運用所學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出示漫畫《口技鳥啼表演》,要求學生根據漫畫內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圖説話演繹成文。

提示:(一)、要抓住畫面內容,圖一表現口技鳥啼表演者站在麥克風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動作,摹擬鳥啼,神情如痴如醉;圖二則表現幾隻鳥兒環繞在口技鳥啼表演者的上空,鳥兒紛至沓來,顯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擬引來的,由此可見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二)、要緊扣漫畫內容,展開合理而生動的想象,演繹成文。

六、板書設計 對聲音的正面描摹

善 觀眾反應的側面烘托

對簡單道具的反覆描寫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閲讀課文。本單元則是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讀中,積累語言,品味情感,學會寫景方法,可以作為這個單元的重要教學。

《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賦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我們欣賞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讓我們感受春的蓬勃生機和無限希望。字裏行間,充滿着欣喜,讚美之情。

這篇文章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審美情趣,提從聽,説,讀,寫語文素養的培養來看,是一個最經典的載體。把它放在單元的首位,非常恰當。對於後面的幾篇課文的學習,有很大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培養有感情的朗誦能力,背誦這篇文章。

2、學會抓住春天景物的特點,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描繪春天美景。

3、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的運用

4、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有感情的誦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悟,寫好景物要學會細緻的觀察,抓住事物特點,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和多種的修辭方法;

難點:讀出感情,用聲音來塑造春天的形象,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傳達內心感受。

(在這一環節我將採取播放錄音,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接力賽朗讀等多種形式的。可以在課前指導一、兩個朗讀較好的同學進行配樂朗讀,課上播放,效果會更好)

三: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比如背景音樂,課文的朗讀視頻,春畫面等)營造出自然、美麗、温馨的春天,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比如背景音樂,課文的朗讀視頻,春畫面等)

2、朗讀教學法。本篇課文語言簡潔明快、質樸優美,在句式上長短整散搭配協調,字字句句都飽含作者的情感,基調歡快,有很強的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可採用朗讀教學法(研讀、精讀、品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獨特的意境。要指導學生通順、流暢、有感情地反覆朗讀,深入體會。因此,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

3、示範分析、師生合作探究,討論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

因為七年級學生還不善於通過細緻地閲讀課文,理解體會散文所描繪的優美意境,學習高超的寫作技法,教師可選取一、兩個重點段落作詳細講解分析,引導學生注意課文細緻描繪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圖”和“春風圖”,其他段落則指導學生自己閲讀分析。這樣,教師的講解就起到了示範作用,啟發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培養他們閲讀的能力與習慣。

4、學法指導:

主要是通過學生讀的媒借,邊讀,邊問、邊想,邊寫。一邊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情,產生問題,邊思索老師的提的問題。最後通後本文學習,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片斷描寫。

四、學情分析

1、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七年級的學生,對於鑑賞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強,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寫景的方法技巧,使閲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

五、教學理念

1、強調學生自我的閲讀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大語文閲讀量和口語交際環節,重視培養語感。還強調要加強朗讀,重視閲讀感受和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

2、讓學生,學會聯繫自己生活實際上。充分調動學生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閲讀本文,體現新課程的大語文觀,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充份的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閲讀方式,並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六:媒體設計: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薰陶。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欣賞配樂朗誦的錄音,給學生的朗誦配上音樂,提供春的畫面

七、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一起聽〈祈禱〉王傑王韻嬋演唱

(女)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啊,多少祈禱在心中;

(男)讓大家看不到失敗,叫成功永遠在。

(女)讓地球忘記了轉動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男)讓宇宙關不了天窗,叫太陽不西沉。

(男)讓歡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會再害羞;

(女)讓時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開溜;

(男)讓貧窮開始去逃亡啊,快樂健康留四方;

(女)讓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開放。

(合)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啊,多少祈禱在心中;

讓大家看不到失敗,叫成功永遠在。

(合)讓大家看不到失敗,叫成功永遠在。

引導學生注意文中,是少了一個季節:春,引導學生説出春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一年的開始,是播種的季節等等,問學生想不想知道,朱自清筆下的春是什麼樣子(課題,作者)?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走進朱自清得天先生筆下的春天。播放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仔細傾聽。(聽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能聽出作者寫了春的哪些景物,聽出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

2、感受:(聽過,請同學們走出如詩如畫的美妙境界,描繪一下,剛才頭腦中閃現的美麗畫面。

3、比賽朗讀:選出自己喜歡的片斷,到講堂前,配的音樂下,同學加以評價指導。(提高學生朗讀熱情,用聲音感知美)

(以上讀的環節: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老師的朗讀進行評價以及自讀,激勵學生髮揮想像對文章進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對春的感受和作者對春的感受進行碰撞,同時讓學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讀技巧,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再讀課文,再次理解欣賞春色之美。引導學生回答,朱自清筆下有哪些景物,有哪些特點,並可以及時積累)

在這個階段,學生往往只能直覺意會“美”而不能言傳“美”,所以我準備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理解“春”究竟是怎樣美的,作者是如何構思的?講究層次的?此時教師作示範如:山——朗潤,水——漲,太陽——紅,小草——鑽,要求學生輕聲讀,邊讀、邊想、邊用筆勾畫,自讀、自悟、自得、自問。然後小組互動學習、分析、整理。(此處對文章寫作技巧。加以引導分析如:抓住景中物,景情交融,用修辭)

(1)説出最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或者最喜歡哪些詞句?與大家分享。同時説明理由,可以用這樣的格式:我喜歡——————————句,因為—它寫出春天的中______景物,用____修辭,(或是從__感官____角度來)表達_________情。___________我用______語速,語氣語調來讀,,

2、師生共同探討:老師提問,引學生一起探討,本文景美、情感美。

中心問題:這篇文章,為什麼把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青年。文中哪些語句説明春天的是新的,是美的,是力量的。”找出相關的語句。

(圍繞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聯繫前文,把目光放在全文之中,來仔細品讀美文,引導學生,學會寫作技巧。比如用什麼修辭,)

(聯繫前文,引導學生。娃娃説明從頭到腳是新的:①剛睡醒張開眼是新,山朗潤、水漲起、太陽紅都是新。②剛從土裏鑽出來的小草,樹上的、草叢裏的花兒是新的。③泥土的氣息、青草的味兒,甚至空氣、鳥鳴、牧曲滿是新的。③春天的一切,整個春天都是新的。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剛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讓人們為娃娃的成長辛勤勞動。又是為了讓人們從娃娃身上,看到未來,看到希望。

春天像小姑娘,説明春天的花枝招展,美麗多姿。顏色美,景物美,詩情畫意美。讓學生找出描寫的景物,來分析如何寫的,比如:

①園子裏、田野裏滿是嫩嫩的、綠綠的、軟綿綿的小草,給人一種輕盈、舒適的美。②樹上的桃紅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叢中像眼睛、像星星,層次分明,參差錯落,是一種勻稱、和諧的美。③花叢中嗡嗡[內容來於Y—Y_課—件_園]的蜜蜂和飛來飛去的蜂蝶,絮花嫩葉中的鳥兒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歡歡樂樂,非常舒暢,給人以愉悦的美。④細雨、薄煙籠罩下的村莊朦朦朧朧,隱隱約約,詩情畫意般的很美很美。⑤藍天上放飛的風箏,悠悠揚揚的,激發人們無盡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春天又是一位健壯的青年。這是力量的美,(1)一個“張”字,不僅僅指甦醒,“朗潤”“漲”“紅”等字詞,也不僅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陽的變化,更是指在春風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滿了活力。(2)一個“鑽”字,更是春天充滿活力的高度體現。因為這個“鑽”字,田園綠了,誘得人們在上面盡情地玩耍,誘得人們也充滿了活力。(3)一個“讓”,一個“鬧”,一個“眨”,花兒竟相開放,蜂蝶競相追逐,熱熱鬧鬧的景象令人驚訝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這就是春天,這就是充滿活力的春天!(4)一個“撫摸”,便產生了盡情的“醖釀”“賣弄”和“應和”,便使人生髮了萬般感覺,萬般想象,萬般喜説。)(5)開滿了花趕趟,(6)舒活筋骨,

而這三個比喻,更能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的美。生活的美,生命的美。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鑑賞、朗讀。

(四)教師小節,體驗與反思: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教師側重從理解寫景散文的特點方面加以引導。有如下要點:

1、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點繪形、繪聲、繪色、繪神,使景物能夠逼真地再現在讀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強烈的情感,並通過直接抒情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4、要藉助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優美生動。

(五)作業。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寫一篇短文,描繪自己家鄉的東山公圖的春天。這是對文章的體驗和反思,學習、欣賞、借鑑課文,做到學以致用。

(六)春

朱自清

迎盼望着

春繪草、花、風、雨、人

頌娃娃、姑娘、青年

板書設計以情為點,表現出春美、人美、生活美的主題。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學理念

新課標中提出學生能“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所以我將本着“生先於師”“先生後師”的教育理念,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並讓學生通過朗讀去發現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情感美,提高他們的感受力。

二、説教材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要求是能品味和賞析優美的語言,能欣賞和積累精彩的語段。《濟南的冬天》老舍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本文特別值得學生學習的內容有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和特別親切自然富有情趣的語言,如本文中多次用到“小”字,“小山”“小雪”“小山村”等。

三、説學情

下面我來説一説我的學生。七年級的學生這時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國中生活,適應了國中的學習方式,具備了一定的體悟和感受力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鑑賞分析的方法,這對本文的學習很有幫助,但是領會本文中情景交融的寫法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老師加以引導。

基於以上的教材和學情分析,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四、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a、學生能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的方法;

b、學生能掌握和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a、學生能通過朗讀法、評點法、合作研究法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a、學生能體味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之情;

b、學生能樹立起對自己的家鄉的熱愛之情。

針對學情,在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以下的重點、難點

五、説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作者對濟南的讚美之情。

教學難點:則是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

六、説教學過程。

對於這堂課的導入我先以簡潔的話語提起北國的冬天,北國之冬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卻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是哪那?它的景色到底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跟隨老舍先生一起來看一看吧。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採用這樣的導入比較能夠激起學生對本文的興趣,能更快的進入到本文的學習中。

(1)第一個環節:初讀感知

初讀課文,限定時間,讓學生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麼説濟南是個“寶地”?隨機點兩三名學生進行回答,然後教師指正補充。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本,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原因,以提升學生的概括和總結能力。

(2)第二環節接下來就是透過對精彩語段的精讀,來使學生能掌握本文的重點突破本文的難點。主要採用朗讀法、評點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先讓學生朗讀課文評點自己認為寫得精彩的語段,分析其妙處。而後小組間可就生成的意見進行交流討論,在整合後發言。

比如就文中的“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用一“曬”、-“睡”、-“醒”,一連串相關的擬人手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這樣親切字眼的選用也體現了老舍的喜愛之情。

設題意圖:讓學生先讀,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就能使學生體會作者感情,又能夠使學生生成自己的體驗,提高學生的鑑賞與感受力。這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3)透過對精彩語段的賞析,學生理解了老舍的一些寫作手法和技巧,我將安排學生進行寫作練習。要求是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寫一下身邊的校園和家鄉。

設題意圖:這樣既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是對寫作能力的一種訓練,又能以寫促情,抒發學生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4)歸納小結

讓學生説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老師對學生的見解都要積極的評價,,這一環節可以很好的瞭解學生的學習結果為下一課時做準備。)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教學分析: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閒情記趣》,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敍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

新課標強調“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生本對話,這要求課堂關注學生的感受,過渡語的設置,思路的引導是我説課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詞典以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讀懂文章。

2、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體會作者純真的童心、豐富的想象力和稚氣爛漫的童趣。

3、感受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體會暢想的樂趣。

重點:目標之1、2

難點:目標之3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曰:“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這裏面的竹馬啊,就是小朋友騎在竹竿上充當大馬。這種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樂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沈復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樂趣。

(二)過程

1.初讀課文,感知“童趣”。

這一環節主要是抓兩個層次的朗讀:預備層—掃清字詞障礙;

感知層—感受童趣。

2.細讀課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細讀課文,並通過討論交流,揣摩文章的妙處,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個環節:找“趣”—説“趣”—憶“趣。

要想讓學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讓學生知道“趣”在哪裏。具體地説就是要求學生仔細閲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寫得生動有趣,説一説你喜歡哪些句子。找出來之後在組內共同交流、討論,並進一步思考:作者的樂趣主要集中表現在哪幾件事上?

學生通過閲讀課文,可以找出,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鶴”、“神遊山林”和“鞭驅蛤蟆”。(找趣)

然後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複述文中的這三件趣事。(説趣)

説“趣”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由“分散性學習”過渡到“集中性學習”,通過繪聲繪色的描述領略作者超然物外的無限樂趣。

在學生興趣盎然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記憶中,有哪些類似於作者“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試把你的童年趣事説給同學們聽聽。(憶趣)

目的是讓學生回憶自身的經歷,通過交流,進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學生通過找“趣”—説“趣”—憶“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沒有真正領悟到作者富於想象、幻想的特點,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品出“趣”味從何而來。

3.精讀課文,品味“童趣”。

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設計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突破難點。

討論:①很平常的事物,作者為什麼會覺得新奇、有趣呢?

此時,我提示學生要注意抓關鍵的詞句進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細察紋理”、“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以叢草為林……”等等,引導學生悟出:作者是通過仔細觀察,並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產生超然物外的樂趣,即觀察—聯想、想象。至此,學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②在生活中你有類似的體驗嗎?目的是讓學生聯繫自身體驗,進一步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展開聯想、想象產生“物外之趣”的特點。

給學生充分的討論之後,投影一些生動活潑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展開想象,感受“神遊其中”無窮的樂趣。

學生的聯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我們的生活比圖片要豐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感受,必然會有無窮的樂趣。這樣,學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華。

4.師生齊讀,讀出“趣”味。

目的是把學生對課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讀出感情,讀出“趣”味,讀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課外延伸

(三)課外延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這篇觀察仔細、表達生動的敍事散文,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篇“觀察記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延伸,將讀、寫能力訓練結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課堂小結

童年,在每一個已經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猶如一位遠在天際的天使。美麗而神奇,充滿趣味而令人嚮往。我常在想,是什麼充當了童年這位天使那美麗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嗎?是的,童真和童心,觀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板書:童心和童真觀察和想象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是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生為主題編選課文。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從不同角度,用不同題材回答了“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問題。《在山的那邊》用象徵手法説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説明的是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麼辦。《生命,生命》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價值及其意義的嚴肅思考。《紫藤蘿瀑布》由藤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蟲蚊、叢草等趣事,有一種物外之趣。閲讀五篇文章,不但對同學們正確認識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可以引發學生對有關人生問題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記敍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險和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一步戰勝困難脱險的經歷,告訴我們:困難和危險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怕它,將它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困難,從眼前腳下做起,就能個個擊破、戰勝它的道理。文章通過一個故事生髮出人生感悟,引出一個富有哲理的道理,給人以啟發和教益。

二、學生分析

對一個剛剛跨入國中大門的同學來説,國中生活的開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開始,他們是帶着父母親友的期望,在他們殷切的目光中走進國中校園的,因而在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設計與規劃。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有幹勁,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經驗,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因而一遇到困難,或手腳失措,不知該咋辦;或怨天尤人,哀歎命運不公;或乾脆打退堂鼓,畏懼退縮。總之,他們大都不敢面對困難,正視困難,積極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故對學生進行正視困難並積極克服困難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前面對教材、學生的分析,我從三維方面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學習借事説理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朗讀中初步讀出語氣的能力及其複述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朗讀、整體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細細品味文章所藴涵的深刻道理,增強學生正視困難積極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重難點:學習借事説理的寫作方法;理解“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分析

教法

我講這篇課文主要使用講讀法。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在老師的講解分析中,在對朗讀的指導中增強感悟、加深理解、引發思考。

學法

反覆朗讀培養語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聯繫生活實際並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發生在1945年1月,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上,一個上尉飛行員在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情況下,駕駛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出色完成偵察任務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悟,熟悉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準備複述。

自讀以前,提問:複述這個故事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待學生明確因為這篇文章是記敍文,所以我們應該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以後,學生再讀課文就能有意識地記住一些相關內容。

複述前,提問:複述的重點應放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白,本文敍事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學生們在四人小組中相互複述 。

指名學生面對全班複述,並進行評價。

設置這一教學環節,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同時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三)研讀理解,培養能力。

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學習。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在攀爬懸崖的整個過程中,“我”總共哭過幾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嗎?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寫“我”在攀爬時複雜的心理狀態的語句並加以分析。引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的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中,父親是怎樣指導的?“我”的信心有什麼變化呢?為下一環節對主旨的領悟打下基礎。

這段爬懸崖的經歷雖然已過去很多年,但對於“我”來説是難以忘懷的,因為“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麼?進一步領會主旨。

因為七年級的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而以何種方式作為切入點就比較關鍵了。我之所以設計問題1,就是因為我覺得此問題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引發學生迅速進入課文內容,深入思考。同時在此過程中加強對朗讀的指導。告訴學生朗讀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圓,讀音準確,而且要做到停頓恰當,讀出語氣語調,注意抑揚頓挫。

(四)聯繫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作者的經驗僅僅針對爬山而言嗎?聯繫生

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得到的啟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使學生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對生活的意義,讓他們受到啟發和教益。

(五)質疑問難

學生再讀課文,發現並提出問題,相互討論解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意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精神。

(六)反思總結,談收穫。

(七)結束語

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後提出希望。

六、板書設計(略)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本説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技巧目標: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目標: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目標及學生的實際;至於教學難點,則是就學生接受而言,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存在困難的地方。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a、教學重點: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b、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具有象徵意義的文章最後一句話。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

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語言。

教師還可借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有利於擴大教學的容量,並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有利於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2、學法

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説教學過程

(一)、如何導入

結合日常生活,引入學習。

出示問題:你們一家人經常一起散步嗎?散步過程中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

――請兩位同學講述經歷,與大家共享。

(新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給新的學習構築起合適的背景,奠定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以及教師與學生情感上有效溝通的基礎,有利於新知的學習。)

(二)、出示目標

(據有關人士分析,有明確目標的學習與目標不明確的學習,效果相差9倍,設計這一步的原因是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初步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

2、輕聲地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

(“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語言而不要流於形式。)

3、檢查閲讀效果:(屏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

(四)、研讀課文 探究主旨

1、你説説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2、那麼究竟聽誰的呢?

――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説,是“愛幼”;對子女來説,是“尊老”。

3、文章最後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的,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為什麼把背母親、背兒子寫得那麼鄭重其事?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説説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的。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的、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的。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的,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體會文章的人性美。對於學生的討論和回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的,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五)、探究課文,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優美,值得我們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們採用鑑賞法來仔細品味一下。

1、同學們讀課文,採用圈點法劃出自己認為精美的句子,看這些句子好在哪裏?可能有的句子:

(1)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第四段)

――描寫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第七段)

(2)傳情的句子(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便去拿外套”(寫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態,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正因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

(3)對稱的句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朗讀課文,加深體會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語言美的文章,這麼優美的文章,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朗讀一下?

(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幾方面)

1、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提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的。

(1)“我”是個中年男子。

(2)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的。

(3)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語氣:温和,親切中含着莊重;語調:平穩,聲音不宜過高或過低)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朗讀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課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應不厭多讀。)

(七)、拓展昇華,擁抱親情

1、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麼,我們每個同學你在十幾年的生活經歷中,一定也親身感受過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意,請回憶一下,然後與同學進行交流。注意要求(1)圍繞“親情”這一主題(2)談出自己的親身感受。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的,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八)、課堂小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 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 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音樂最能撞擊人們的心靈,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通過感受自己從家中得到的温暖和愛,使學生對親情的理解得到昇華。)

(九)、課後作業:

1、把圍繞“親情”的説話練習寫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課外閲讀中,你讀過類似課文這樣感人的文章嗎?請向大家推薦一篇讓我們同學來共同感受一下。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大家好,非常榮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師做教學上的交流,因為我們一直接觸的是人教版的課本,對河大版的課本只是在評優課時接觸到一些,所以在這裏,只是就《四季交響曲》一課,把我備課時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彙報,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課程設計指導思想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而對於語文素養課標解釋道:“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着力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綜合能力。想要達到這個目的,每一課就要制訂相應的學習目標。《課標》中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作為新課程的實驗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近年來語文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閲讀、寫作方面的安排體現了新的語文教育觀。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於從三維目標上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後,發現其中的確有不少新的東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來上就很難體現實驗教材的價值。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這堂課的設計思想應該是從文本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調動積累,聯繫生活,生成並交流對文本的獨到的感悟。此外,語文課堂上應該有朗朗讀書聲、熱烈的討論聲,有思考和積極發言的時間和機會。

二、內容分析

第四單元屬於散文單元,其中有兩篇著名的散文《春》與《濟南的冬天》,這兩篇文章更多的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對自然的喜愛和抒發人生的感悟,《四季交響曲》是第四單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選自作者的散文集《心靈的筆記》。這是一篇歌詠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努力發現大自然四季容顏的變化,並用深刻的筆觸抒寫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無論在語言形式,還是思想意境,都稱得上一篇賞心悦目的佳作。但與以上兩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寫重點並沒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節特徵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創作談中説她寫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發現它們在不同季節的細微變化,並用自己的心靈與自然對話。”其對話的目的也就是“託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課文內容的關鍵。作者一向“崇尚真誠、善良、勇敢的品質崇尚拼搏、奉獻的精神,對現實生活中的投機鑽營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種鄙棄的態度”。而七年級學生由於生活閲歷、思想認識等諸多方面的侷限,對於本文主題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麼,先讓學生理解了作者寫作本文的思想基礎,也就不難理解作品中透視出的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更不難理解其間藴含的作者對人生及生命價值的特有感悟。解決了上述問題,學生就能理解本文頌揚美德,抨擊陋習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這樣確定該課文的學習目標的:

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景物描寫中藴含深刻哲理的寫作手法,學習將景觀人格化、形象化的詩一般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鑑賞能力、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賞析詩一般的語言;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對社會陋習的批判,對公平、公正、無私、善良、坦誠、拼搏等美德的熱烈追求。

三、學情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剛由國小升入國中,朗讀能力、閲讀能力都不是很強,對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體會,對所謂“託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層。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主要從朗讀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在不斷的“讀”中逐步加深對“美”的體驗,逐步感受四季中藴含的哲理。在調動起學生積極情感的同時,引導學生賞析文章的美,品味寫景的方法,以期讓學生有所收穫。

這樣一番分析之後,就形成了《四季交響曲》一課的具體教學方案,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導入、鋪墊、品析、總結等環節。下面就其中重點的環節談談自己的設計思路。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説,季節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春是一個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個熱情率直的小夥子,秋是穩重的中年人,成熟豐厚,冬則是親善長者,端莊肅穆。女作家楊林勃用她清新優美的筆調向我們抒寫了她對四季獨特的感受,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導語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鋪墊;二是使學生感受到四季不僅僅是自然現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們的社會息息相關。導語形式很簡單。在這裏我想説的是,有的老師很看重導入語的設計,的確,精美的導入除了具有引入過渡的工具的作用外,還應該承載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讓學生將之與課文內容對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拓學生視野和思維。但相對於一篇課文而言,導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為導語的效果而把相當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對文本的研讀。其實,乾淨簡潔的導入開門見山,既能順利過渡,又能節省時間,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可能更為實用。

(二)教學結構的處理安排

1.整個課程的安排採用了“板塊式”的形式。

第一板塊:教學鋪墊——字詞積累

饕餮 蟄伏 濫竽

情愫 請柬 桑葚

思路:這些是學生容易讀錯和理解上有困難的詞。要使學生能夠正確的理解文意,理解詞義是關鍵,還要會讀。所以字詞的積累是賞析文章的前提,是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不能省略。我覺得,在課堂上,不但讓學生會識字,還要大聲的朗讀出來,這樣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

第二板塊

品讀——整體感知、細節賞析

思路:這是課堂講授的主體部分,目的是通過反覆的朗讀,針對性的賞析,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達到預先設定的教學目的。這個大板塊中又分為三個小板塊

四季向我們走來——整體感知

我們感悟了四季——美文賞析

用心發現生活——拓展練習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讀——品——悟”的模式,以讀帶品,拓展訓練,既是對文章內容的總結,也是對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一個訓練。“讀”貫穿於始終。這個目的在講課時基本達到了。

第三板塊

總結

思路:關於文中內容及知識點的總結實際已在第二板塊中得到了解決,在這裏是表達教師自己對大家的期望,為情感教育作結。

關於“板塊式”教學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對“板塊式”教學的一點想法。

什麼是“板塊式”呢?板塊式教學法是針對一節課,一篇課文而言的。把課文按照各個不同部分,分成幾個“塊”狀的教學內容進行備課。這是為了授課時靈活使用而設定的。換種説法,也可以説它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模式,或者説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手法。

我之所以採用它是因為考慮到“板塊式”教學的幾個優點,

1.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其課堂教學結構清晰的表現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課堂教學內容明顯的表現為“一塊一塊的來落實”,將全課的教學板塊連綴起來看,呈現出一種層進式的教學造型。

2.由於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着眼於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於是每個板塊就是一種半獨立的“小課”或叫“微型課”,這就需要精心地研讀教材,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

3.由於“板塊”的出現,就需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之間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這就改變了常規的備課思路,讓學生充分的佔有時間,真正的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

板塊式的教學思路由於有“板塊”的劃分有時會顯得過於齊整、過於剛勁而不夠柔和,也可以採用一些方法對其進行改進,可以淡化板塊意識而操作手法大致不變,如運用藝術的穿插手法來自然的形成板塊,如用文學性、情景性的語言來美化板塊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塊設計為:積累、品讀、感悟,也可以設計為學習活動一、學習活動二等等,比如我識字的板塊的名稱為“教學鋪墊”,而從整篇文章來講,文章語言優美含蓄,猶如一首動聽的樂章。我在設計時,就把自己的整堂課看作一首樂章,所以板塊就命名為“樂章”,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細緻的體會全文流暢的結構,以美的眼光來欣賞本文。

這種形式也是餘映潮老師的一個獨創。給各位老師再舉一個例子。

課文:《紫藤蘿瀑布》

設計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大致過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學內容之一:學習積累

1.作者簡介。

2.切進課文中"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於生死謎、手足情的"這句話,簡介作者寫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學內容之二:認識課文

聽讀課文,認讀文中的生字,朗讀課文。

請同學們敍説自己的初讀感受, 話題:你認為這篇課文是一篇什麼樣的課文。

教學內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學們選讀課文,自由朗讀文中描寫花之美的句段。

2.話題討論:説説自己品味到的描寫花之美的句段並用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體味。

教學內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請同學們緊扣文中的字詞句,體味作者在文中抒發的真摯情感。

教學內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師指出,所謂"意",在這兒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與情味,文章中讓人覺得意味深長的地方。

教學內容之六:課堂學習小結

2.指導朗讀,讀出“味道”。

古人説:三分文章七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中學語文教材薈萃了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眾多頗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寄寓着各種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緒。它的美,不是單憑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能獲得的。洪鎮濤曾説:“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操千曲而後知音,觀千劍然後識器。”應在讀中讓學生從審美對象中獲得美感,增強審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語文新課標的階段目標第四學段(7-9年級)中指出:學生要“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四季交響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文章,語言凝練、雋永。是朗讀的好材料。所以,在課上我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

1。用“讀”貫穿全文,形式多樣。我在第一個板塊中主要通過讀的方來讓學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等等。如:

師:結合老師的提示,請你深入的認識我們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結,並把相關的段落有感情的讀出來。

此外,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朗讀的熱情,我在閲讀方式上也進行了小小的改變——變換人稱。例如:

冬天來了,帶着冰刀,帶着雪箭,帶着威風凜凜的氣勢闖入了這個世界。冬天來了,萬物都經受着一場嚴峻的考驗。面對這場考驗,世間的一切都在急劇地變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組合起隊形了;地上的山峯換上一副剛毅的面容了;樹木的家族為節省開支甩掉豪華的服飾了;林中的野獸們不敢坐享其成,漸漸閉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蟲蛇們怕掉了隊麼?都蟄伏起來,積蓄着能量,去構築明年輝煌的夢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為“我”,學生以“我”的口吻鏗鏘的讀着冬的嚴肅,彷彿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嚴肅的法官,切身體會文中藴含的哲理,效果還是不錯的。

在進行第二個小板塊的教學時,學生進行美句賞析,我的要求是必須有感情的讀出來,整體下來,學生讀的時間非常多,應該説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強指導,提高朗讀質量。

在學生朗讀時,我強調要注意重音與節奏,並請學生進行示範朗讀,效果不錯,課堂氣氛有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來了,是槐樹花兒告訴我的,它贈我一串串潔白的珍珠;夏天來了,是紫紅的桑葚告訴我的,它點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關於朗讀

關於這個環節,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課堂上應該有教師的範讀。隨着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許多老師喜歡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讀替代自己的範讀。固然,多媒體上的朗讀,普通話比較標準,朗讀技巧比較嫻熟,而且還常常配以色彩鮮豔奪目的畫面,優美的音樂,似乎課堂的氛圍更濃烈一些。但其實,它遠遠不如教師音色也許並不美髮音也許並不標準的朗讀親切,真實,對學生的感染力影響力更大。曾聽過餘映潮老師的一節《三峽》示範課,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餘老師範讀課文時,抑揚頓挫,和風細雨,緩緩道來,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但餘老師説他為了用普通話朗讀,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聲朗讀成功後,他又練更難得低聲朗讀。在他的課上,學生總會像模像樣的模仿他的朗讀,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講該課時,我擔心時間的緊迫,沒有範讀,只是稍作點撥,但我發現學生的朗讀還是停留在國小生一字一句拖長聲音朗讀的方式上,影響了朗讀的效果。

2.通過朗讀讓學生更好的接觸文本,方式要多變,以提高學生讀的興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閲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對於剛從國小升入國中的學生來説,語文課的朗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相對比較弱一些,可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要強得多,他們對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等的學習還未產生很大的興趣,卻很熱衷於朗讀,對磁帶的語調、教師的表情模仿得快、準。因此,國中的`語文教學,朗讀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讀課、自讀課都應不同程度的過好朗讀關。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薰陶感染,又能鍛鍊用語音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説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讀的方式,老師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選擇有所變化。為的是努力讓學生保持朗讀的積極性。

有一段時間,為了趕進度,節約課堂的時間,我總是把讀課文的環節放在課下,讓學生以預習的方式來解決,更少有朗讀指導。有些偷懶的學生自然就不讀,這樣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練,講課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讀,就缺乏了對文章細緻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學生審美的神經自然就會遲鈍,腦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對課文簡單的分析和肢解之後的枯燥。

3.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朗讀教學的設計可以從重音、停頓、強調、語速等方面進行指導。仍拿餘映潮老師的朗讀指導做例子。他在講《三峽》一課時,提出三個在讀時應注意的問題,讀好“領起”詞的短暫拖音;讀好四字詞語的節拍;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再讀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變。如:

讀好“領起”詞的短暫拖音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於/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時/朝發白帝

雖/乘奔御風 則/素湍綠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

讀好四字詞語的節拍

如: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

如:清/榮/峻/茂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篇文章這樣讀下來,非常漂亮。

3.“主問題”的設置

關於“主問題”

在傳統閲讀教學中,字詞的積累,標點、語法、修辭等的分析,文學以及文化常識的識記等等,繁瑣、細碎、雜亂。有些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某個重要的語段就能列舉幾個或十幾個問題,知識點“沙化”現象嚴重。由於這樣的教學大多帶有靜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點往往不能牽一“練”而動全“篇”,缺少指向與滲透文章的“合力”。

閲讀教學中的“主問題”是相對於課堂教學中這些過多、過細、過淺、過濫的提問而言的,就是指“主幹問題”,它在課文閲讀教學過程中能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能讓學生真正進行整體性閲讀,從而提升學生的發展性學力。餘映潮老師認為,“主問題”是閲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有質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合劑,在教學中呈現着“以一當十”的力量。

如果一節課中分層次的出現幾次“主問題”,那麼就必然能形成幾個教學的“板塊”,這又使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如:

在講課時,每一個板塊我也嘗試採用了這種辦法,

以“四季檔案”的“主問題”來體會四季的特點,為理解文章解釋的哲理打基礎;第二板塊以“請你從內容、修辭、用詞上對文中的美句談出自己的看法。”的“主問題”把握文章的語言。第三板塊以“從下列詞中任選一詞,寫一段話,表達思想感情”的思路讓學生模仿,進行拓展。

這樣就避免了課堂繁瑣的一問一答的形式,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對文本進行較為細緻的思考。説實在的,我的設計並非完全意義上的“主問題”,這只是一個嘗試, “主問題”運用得好,在課文教學的初讀階段,可牽動對全篇課文的深刻理解;在課文教學的進行階段,可形成明晰的課堂教學思路,形成學生呈主體性參與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在深化階段,可激發思考,引發討論,深化理解,強化創造,形成波瀾,釀造課堂教學的高潮。

“主問題”的設計角度可從着眼於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分析課文、欣賞課文、探究課文的角度來進行,也可從多元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多側面地分析人物習慣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點妙處、多板塊的積累文中的語言材料、多手法的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的角度來設計。

下面,用一個完整的教學構想來具體表現上述説法:

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

創意:以跳讀為基礎,設計三個“主問題”,用“自助”“探究”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實現對課文的整體與讀教學。

1.請你用一則日記的形式記敍畢業典禮的經過。

2.你對文中英子的父親瞭解多少?結合課文的記敍説説你的印象。

3.你認為爸爸對英子的影響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會對爸爸説什麼?

4.美文賞讀

作者楊林勃是個詩人,她的詩樸實秀麗,富有意境與哲理,在國內詩壇有一定的影響。人説詩文不分家,詩人出身的她寫起散文來,自然別具一格。她把詩的意境與語言帶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筆法去敍事,用形象的語言去狀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詩的感應,詩的聯想,詩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練的語言描摹四季景物的變化,而且又含蓄的觸摸到社會與靈魂的多個層面,充滿哲思,撼人心驚,詩意盎然,意藴深遠。

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過深刻的分析只能讓學生一頭霧水,於是我適當降低了難度,以讀帶析,從學生接觸過的分析用詞、修辭方法入手,並結合課後設置的練習來體會語言凝練含蓄的特點。並給出一定的語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難度。

(1)賞析詞句

請你從內容、修辭、用詞上對文中的美句談出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 (句、詞)美,因為 。

學生選取的內容還是比較廣泛的。如:

冬天來了,帶着冰刀,帶着雪箭,帶着威風凜凜的氣勢闖入了這個世界。——修辭:擬人、排比,寫出天寒水冷,萬物肅殺的景象。

圓圓的果實,圓圓的豆谷,彷彿給這一年畫上一個個圓滿的句號。——用詞:“園園、圓滿、一年,一個個”描摹形象,限制範圍,突出特點。

她帶來生命,復活了香花也復活了毒草;她帶來了音樂,喚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亂;她捧出了綠色,畫出了明媚也增長了陰影;她賜予了温暖,創造了舒適也生出了睏倦。——對比的手法,寫春天的無私善良

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找出的句子要帶感情地去讀,一是強化朗讀意識,二可以通過帶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更好的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學生讚辭是在原文基礎上的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要對所學的內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對理解文章主題的的昇華,又是一次練筆的。事先給出例句,便於學生模仿,也降低了難度。

把心中的讚詞獻給你鍾愛的季節。

我喜歡你, ,因為 。

(3)音樂的加入。

馬克思説:“只有音樂才喚醒人的藝術感覺。”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着難解之緣,優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審美的鑑賞離不開想象,閲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禁錮在文字裏,但在音樂所展現的虛渺空靈的世界裏,人們的想象可以自由馳騁,思維更具發散性。

這個環節的目的是把學生帶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學生深入的體會美、感悟美,進而感受美的境界。通過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後反思

作為一節公開課,我努力發揮自己授課的特長,

1.從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他們對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徹的理解,從欣賞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難度。

2.以讀為主,各種朗讀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反覆的誦讀中體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個性化的設計,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時間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張弛有度的設計,其實,一堂課的節奏就比如一篇生動的小説,也有開端、發展、高潮與結局,如果把每個板塊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話,導入1分鐘,字詞4分鐘,整體感悟朗讀12分鐘,品析20分鐘,拓展5分鐘,總結1分鐘。有鋪墊,也有高潮。我也在嘗試着使自己的課上得有波瀾。

關於備課

在這裏我還想説幾點關於備課的感悟。

1.平時多看書,多學習,多積累

上完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最累的階段不是講課,而是調動自己的積累備課的過程。我越來越感受到了平時積累的重要性。“書到用時方恨少”,我沒有教過冀教版的教材,對於這篇文章的瞭解更少,腦海中似乎根本無“米”下鍋。時間緊迫,我感到了上課時從沒有的緊張感。

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似乎越來越不太關於於平時的積累,一箇舊教案,一本參考書,成了我備課的全部,更在平時以班主任工作忙為藉口而懶得仔細備課了。餘映潮老師的講學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與老師示意教研員的身份,在50歲時才登上講台的。在這之前,他寫下了《中學語文教案品評100篇》廣泛接觸各種不同的課堂創意,他自己定了許多教育專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詳細的筆記,其間又發表了中學語文教學教研各類文章近千篇。“厚積”才能“薄發”,多年的積累使餘老師信心十足地登上講台,獨創了“板塊式”教學思路和“主問題”設置的教學實踐。而上課備課都是他在自己業餘的時間完成的。

餘老師説:“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佔有時間,勤奮學習;發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鑽研教學,突破專題。”“語文教師的第一‘課外’閲讀是語文專業報刊,語文教師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煉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在課堂上怎樣指導學生腦力勞動時説“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出最重要的來講。如果我知道的東西比我教給學生的東西多20倍,那麼我在課堂上的思想和語言就不知不覺地是針對學生而產生的”。在談到教師的教育素養時又説:“為什麼教師要懂得那些課堂上並不學習的東西以及那些跟中學所學的教材沒有直接聯繫的東西呢?這是因為: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説,應當只是他的知識視野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一個教師如果在備課時沒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視野,而只是對單個文本的內容、課堂教學形式、媒體的選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將房子建在沙灘上一樣,無論房子的樣式多麼別緻,房子的裝修多麼精美,都不是一間好房子。

選入課本中的內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現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僅需要對教材和教參做深入細緻的研讀,而其需要自覺地廣泛涉獵有關的知識,像海綿吸水一樣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稱為“背景”的東西,並把這些東西進行內化,變成對教學有用的東西,這樣,文本在學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現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藍色天空做映襯的一幅圖畫。

這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好好做一些事情。餘老師説:“做珍惜時間的人,做嚴謹謙遜的人,做勤勞刻苦的人,做熱情善良的人,做胸懷大度的人,作堅持不懈的人。”

2.吃透課本,創意設計

餘老師説:“語文教師的任務,是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我們能否圖利《教參》,脱離網絡的拷貝,精心鑽研課本,拿出自己的創意呢?

記得曾有機會在一所學校裏聽三位教師教這篇課文,都是按着盼春、繪春、贊春的順序裏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順序用了五幅圖概括繪春部分的具體內容,雖然教師不同,學生不同,教法幾乎完全相同,很難看出那位教師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聽完課後,我曾有過一個假想:如果沒有《教學參考書》,三位教師都去獨立的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恐怕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相同”。畢竟每一個人閲讀教材後的感受存在着差異,畢竟每一個人處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異”和“高下”正是產生教學多樣化的條件,事實本該如此。現在,因為大家都按照《教學參考書》上課,教師們對教材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沒有在教學中反映出來,他們所做的只是《教學參考是》代言人的工作。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是較為普遍存在、大家都習以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學參考書》有它的積極作用,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資料、教學設計等,幫助教師拓展視野,開啟思路。如果用《教學參考書》取代了教師自己對教材直接的閲讀體驗,取代了教師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學設計,那麼,就違背了《教學參考書》編寫者的初衷。實施新課程後,《教參》的編寫有了進一步的改進,資料性的作用加強了,目的就是要引導教師“決定性的戰役自己打”。錢夢龍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師是否成熟,主要標誌有兩條:一條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確、一貫的追求,另一條是有沒有獨立處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生,我們還真的在這兩個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請餘映潮老師來我校講學,與老師精巧的課程設計,完美的重點提煉讓我們大開眼界。但更令我們震撼的是餘老師每一篇課文的備課材料都將近萬字,從自己對文種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話的含義,甚至細緻到對某一個字的理解。餘老師都一一作了記錄。餘老師的每一篇課文都有三種以上的教案設計,他説,在不同的地方講同一篇課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樣的。而一次講座,他的講義竟打印了整整73張,特級教師於漪曾在《於漪文集》的自序裏寫道:“要潛心鑽研教材,取得試試用教材帶領學生學好語文的主動權。查檢資料,獨立分析,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一篇篇課文反覆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脈絡、篇章的構成、語言的運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許是參考資料少的緣故吧,我反而能夠集中精神,精心研讀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準備講課的時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開資料,像老師要求學生一樣的朗讀、默讀課文,印象中反覆讀課文將近百遍,學習目標該如何確立?應該以怎樣的方法指導朗讀?重點品析新文章的那一點?每考慮一個問題,就要對文章進行一篇系統地研讀。就在這一遍遍的“讀”的過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點也在我的腦海中漸漸由模糊變得清楚起來。這樣的創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課之後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請各位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