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必備】説課稿範文彙編七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必備】説課稿範文彙編七篇

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瓦屋學校的楊華波,今天我要説課的題目是《扁鵲見蔡桓公》。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四幾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這節課的內容。

首先,是教材分析。

根據“教師要整體把握教科書”的原則,我對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 扁鵲見蔡桓公 》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22課,本課以“ 蔡桓公的病情 ”為線索來展開,主要寫了“蔡桓公諱疾忌醫,最終不治身亡”的故事 。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結合本階段分析和閲讀的重點,針對九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

1.知識和能力目標: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合作、討論、探究,提高學生們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文章藴含的哲理性和諷刺性,認識諱疾忌醫的危害性,理解防微杜漸的意義,啟發學生聯繫實際,提高自身思想修養。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

教學重點確定為:疏通文意。

教學難點確定為: 讓學生學會從具體事件當中領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不要諱疾忌醫,要防微杜漸。

 二 教法與學法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使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本篇課文教學中,我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

1、動畫激趣法。九年級的學生都比較喜歡直觀形象的內容,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文中插圖、動畫的作用,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2、情境演讀法。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我採用多種形式朗讀:範讀,自由讀,表演讀,分角色讀等力求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教學效果。突破教學難點。

3、課堂表演法。在教學中,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通過對話和動作,將課文的故事情節展示給大家,讓我們的學生在快樂中自主學習和親身體驗。

當然在教學方法中,更重要的是順學而導法,本課的內容通俗易懂,在結合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應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

 三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過程,我分以下幾個環節來進行。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推動力,作為九年級學生,形象思維佔主體,採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下面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提出“有人得病不找醫生”,設置懸念,引出文章人物,介紹本文作者。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後,我採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有範讀,自由讀,表演讀,分角色朗讀。達到“以讀悟情”的效果。

3.結合註釋, 疏通文意。

對照課件的“譯文對照”頁面,出示文章中的相關句子,請學生翻譯。如果學生有不懂的文言字詞,可以藉助課件馬上顯示文言字詞的譯意。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給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觀看視頻,加深理解。

教師出示故事情節的動畫視頻,讓學生欣賞。觀看後,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達到加深課文理解的目的,為接下來的“課文分析”做好了鋪墊。

5、分析課文,擴展延伸。

進入課件的“分析課文”頁面,請學生思考屏幕上的問題。通過討論與分析,賞析課文的內容,感悟人物的特徵,體會人物品質,理解文章藴含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者動用了三個“居十日”,又用了一個“居五日”,簡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發展過程,條理十分清楚。

本文主要寫了扁鵲和桓公兩個人物,寫扁鵲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君有病在腸胃”“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等一些結構基本相同的句式,來説明他對桓公病情的精確判斷和高明醫術。

寫桓公的態度,用語也非常簡練準確,開始用“寡人無疾”“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來説明他盲目自信和對醫生的偏見;接着又以“不應”“不悦”的神情,進一步表現他的頑固不化。

而扁鵲答桓公使者問,幾句話言簡意賅,哲理雋永,深刻地總結了有病不能“諱疾忌醫”的道理。

6、學生表演,自我展示。

學生根據對《扁鵲見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將整個故事情節表現出來,有對話,有肢體語言,得體大方,與文章內容相符合。讓學生在表演中鞏固課文內容,展示自己的個性與才華,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和幸福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了,讓我們的學生真正的成為了這堂課的主人。

 四 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主要堅持簡潔鮮明,重點突出的原則。

這個板書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更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以上就是我對這篇課文一些粗陋的看法,請批評指正。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從國小到國中,意味着學生從一個國小生成為一個國中生,是學生髮展中的新階段,學習的環境、學習的任務都有了變化,因此,引導學生積極面對新的環境,以愉快的心情接納新的集體,新的老師和同學,更好地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是本課設計的意圖所在。

本框中首先了解學生對新學校、新生活的感覺,因為有可能學生所説讀的學校並不是自己所喜歡或理想中的學校,因此給予積極正面的引導,讓學生髮現新生活中的樂趣是很重要的。而班級中學生之間關係的融洽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學生以後生活的小環境的好壞,從大環境到小環境兩個方面着手,學生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和孤獨感説會慢慢減弱,學生之間的融洽程度也將提高。

2、説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的學習環境,面對新同學與新的班級,與同學友好相處,對新的學校和班級產生一定的歸屬感,同時對國中生活充滿興趣,滿懷信心地迎接國中生活。

3、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珍惜新的開始,樹立中學生的友誼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4、説教材的處理:

教學就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往的教學通常是以老師的“教”為主,而今天這堂課主要是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是在老師的組織下、幫助下,學生自己學。

二、説教法:

在本框的.講授中我主要採用講授法,討論法、問題法、發現法和談話法。

三、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

影視文件:《校園風貌》

播放教育台所拍的《校園風貌》、學校各設施情況等,讓剛入學的新生從宏觀上對本校有個初步的印象。

(二)講解:

出示課題:新學校 新同學(板書)

1、國中生活新體驗: (板書)

活動一:我遇到的新鮮事

(教師通過反問的形式,進入本課的第一個問題)

進入中學後,你一定發現在學習生活中很多時候都和你們在國小時不一樣,許多讓我們新奇、有趣的事不斷髮生。請同學們根據你的體會談談你遇到的新鮮事。

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身邊的變化,為進入國中生活、學習做一個鋪墊。同時也為更好地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回答的是他的一些困惑,如:科目比國小多;老師講課比國小快等,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解答,指導學生如何適應中學的學習,即進行簡單的學法指導。

2、珍視新友誼:(板書)

活動二:介紹我自己

內容:每個同學簡單的介紹自己的情況,包括姓名、生日、來自的學校、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

形式:輪流介紹。

目的:通過學生的自我介紹,讓同學之間有更深的瞭解,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注意問題:此項活動應根據班級的人數,控制好時間,如果班級人數多,可先讓班幹部、小組長介紹。

(三)佈置課後作業:

1、就“我遇到的新鮮事”中的某一件事,寫出它的新鮮所在,字數200字左右。

2、製作小卡片“我的個人小檔案”,要求設計新穎,配上花邊和色彩。

(四)結束全課:

播放音樂:《永遠是朋友》

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誠相見,心誠則靈,讓我們從此是朋友……

(五)教學效果反饋:

本堂課以學生活動為主,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回答問題非常積極,打破了以往教學中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的狀況,激發了學生學習政治科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三角形的中位線”。本節課選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八年級第二學期。這一節課是本冊書第二十六章第六節的內容。下面我就從以下四個方面——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的設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數學大綱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首先來看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三角形的中位線”,是國中幾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它具有計算和證明等多種靈活的運用;它是繼四邊形,尤其是前一階段剛學的特殊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之後的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幾何知識。國中階段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讓學生根據一些現實模型,把它轉化成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八年級階段完成的。“三角形的中位線”作為幾何計算和推理論證的重要一環,是國中幾何的一個基礎環節,它直接關係到學生對幾何計算、幾何論證等內容的進一步學習。

2、就第二十六章而言, “三角形的.中位線”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因為在三角形中或多邊形中,當證明的某一命題的題設中出現兩條線段的中點時,總要想到是否應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來試一試。

從以上兩點不難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介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教學大綱是我們確定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的依據。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掌握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及性質定理,能進行有關的計算與證明。(2)通過分析連接各種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歸納其中的規律,提高學生分析歸納數學問題的能力。(3)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品質。重點難點:分析歸納連接各種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的規律。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比較牢固地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因此我沒有把時間過多地放在複習這些舊知識上,而是利用學生的觀察和操作,讓學生先得出三角形中位線的結論,再引到學生利用來證明三角形中位線定理。通過例題讓學生自己探究連結各種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的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數學問題的能力的目的。這些我將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具體體現。而且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互相合作,使課堂在學生的參與下積極有序的進行。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不斷克服學生學習中的被動情況,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在掌握知識同時、發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1、複習提問: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注重新舊知識的互補和融合。

2、新課引入:已知:△ABC的周長等於20cm,D、E、F分別是AB、AC、BC邊上的中點。

求:△DEF的周長。

(學生進行猜測,動手測量,得出結論)

1)請敍述三角形中位線定義:連結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

2)證明猜測的結論,得到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並且等於它的一半。

3、講解例題:已知:四邊形ABCD中,E、F、G、H分別是AB、 BC、CD、DA的中點。

求證: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證明:{ 分析輔助線添法,板書證明過程(略)}

** 得出結論:連結任意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4、探究連結各種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的規律。

(發下印有各種四邊形的練習紙,連結各邊中點,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並探究其中的規律,師生共同歸納)

(在探究歸納過程中,對於由特殊四邊形:如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方形等,連結各邊中點得到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進行簡單的口頭證明)

5、小結:

1)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三角形的中位線,知道了它的定義和定理。

2)運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我們探究了連結任意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四邊形的規律,即:

①連結任意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②連結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菱形;

③連結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矩形;

④連結對角線既相等又互相垂直的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 是正方形。

6、鞏固練習(附練習紙)

7、佈置回家作業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以達到提高個人教學能力的目的。

説課稿 篇4

我説課的題目是《負荊請罪》,這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士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歷史小話劇,劇本通過人物對話,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向遭其侮辱卻不與計較的.上卿,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

本課要求三課時,我説第一課時,這一課時的教學要求是: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並能聯繫課文説説“負荊請罪”這個成語的由來。

2、通過朗讀理解劇本語言,體會廉頗知錯就改及藺相如顧全大局的品質。

教法是:討論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語言文字體會藺相如為國家不計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

教學過程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先簡單提示閲讀劇本的一般方法,然後板書課題,你知道是誰向誰請罪?為什麼請罪,請罪的結果怎樣?

二、佈置自讀課文,疏通詞句

1、自由輕聲讀,要求

①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查字典,或者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③邊讀邊思考揭題時所提的問題

2、檢查自學效果

①指名讀詞語

②用鋼筆描紅

③指名讀課文,正音,理解詞語:厲害:難以對付 寬恕:寬容 懼怕:害怕 昏庸:糊塗而愚蠢

三、感知課文,理清脈絡

1、理解“負荊請罪”

①誰向誰請罪?

②為什麼要請罪?

③結果怎樣?

2、默讀課文,想一想,這兩幕劇講了什麼內容

四、指導書寫

五、作業

抄寫詞語,朗讀課文

板書

負荊請罪 厲害:

難以對付 寬恕:

寬容 懼怕:

害怕 昏庸:

糊塗而愚蠢

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五冊的口語交際課《觀察中的發現》。 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是要培養學生樂於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善於發現生活中各種有趣的現象和奧妙,並樂於與人分享的良好習慣。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的目標是:“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樂於觀察,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有趣現象,並樂於説出來與別人分享的習慣。

2.引導學生學會互動交流,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提出問題和意見。

3.培養學生把話説清楚,能有一定條理的把觀察過程説清楚、説完整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打開學生思路,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有趣發現。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做到互動交流,學會認真傾聽和積極質疑。

四、教具準備: 象形字、五人頭畫;實驗器材:雞蛋、透明小杯、鹽、水 五、教法和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遊戲法、實驗法、直觀教學法和舉一反三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傾聽、質疑、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小組互動、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力求體現《新大綱》中指出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

六、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課,反思所得。

通過學生複述已學過的本組課文15、16課課文內容,練習説話,教師引導並給予肯定,使學生把話説清楚,讓人聽明白,從而以此為憑藉,引出話題:只要仔細觀察,就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穫。

(二)、仔細觀察遊戲和實驗,善於發現其中奧妙,練習説話,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這一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點,我們採用了遊戲法、實驗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通過觀察猜測字、找人頭圖相和小組親自實驗、觀察雞蛋在淡水中和在鹽水中的不同現象,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討論、傾聽、質疑、交流,再引導學生練習説話,説説自己和聽聽別人的觀察所得。從而達到打開學生思路,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有趣發現的目的。

(三)、拓展創新,聯繫生活,交流生活中的觀察發現;藉助評價,激發互動。

這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我們採用了舉一反三法:通過前面的遊戲和實驗,聯想到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你又有哪些發現呢?再進一步有機地引出話題,讓學生練習把話説清楚、把話聽明白。在表達自己觀察所得和答辯問難時,力求話意清晰、容量理解;在認真地聽別人説的時候,還要記住別人的發現、質疑別人的發現。在教學過程當中,通過自評、生評、師評,促進學生説話和傾聽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小組充分地説和評,在班上互相評議、複述、質疑、答辯,激發興趣,引發全體學生參與互動交際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鍛鍊口語交際的能力。

(七)、總結,拓展延伸想開去

《新大綱》又指出:“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鍊口語交際能力。”這個要求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口語交際的技能,養成與口語交往相關的良好習慣及待人處事的交往能力。因此,在教學最後,我們還設計了課後,讓學生更多地觀察周圍的事物,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家人和朋友。

説課稿 篇6

各位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會從幾個方面來講這個課程。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國小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樣抵抗彎曲,再研究弧形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後再涉及研究結構科學在塔和橋上的應用。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於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後收集數據,並運用曲線圖分析整理數據,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顯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樑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讓學生解釋橫樑立着安放的現象,最後要求他們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科學概念:通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可以顯著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過抵抗彎曲的探究活動,發展識別與控制變量,採集數據和記錄數據,製作曲線圖,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科學探究的學習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體會到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決定以探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學生對橫樑立着放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為本課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認識了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一些力。並通過前三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操作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已經能夠識別變量和製作簡單的曲線圖及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三、教學理念

國小科學特級教師章鼎兒老師説過:“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活動時間。” 本課教學,我將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把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探究,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重點,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並通過主動探究,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四、説教法、學法

1、教法。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受益無窮。因此,我將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因素融為一體。綜合本課特點,我將主要採用觀察實驗法,既能使學生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並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又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實驗、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在此基礎上我只作適當的點撥,着重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使“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

五、教學程序

1、激趣導入,明確研究主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學一開始,我馬上出示半張普通的打印紙,請一位學生和老師配合,拉一拉,用了很大的力氣才把紙片拉斷,説明紙承受拉伸的性能強,我再把這張紙放在架空的兩個盒子上,引導發現這張紙連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彎曲了,可見薄的紙抗彎曲的能力很弱。厚度和寬度都是影響紙抗彎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緊接着出示一張寬一些的紙片,通過比較學生認識到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能力不一樣。老師接着問:“今天我們研究同一質量的紙,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會怎樣?”

(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研究過紙承受拉伸的性能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研究主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確這節課要研究的主題是:相同寬度的紙增加厚度,抵抗彎曲能力怎樣。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

2、設計實驗,作出推測,收集數據

對實驗方法的設計是一個實驗能否獲得有效數據的關鍵。我先出示一張一層厚度的紙,觀察它能承受住幾個墊圈的重量,把測得的數據記錄在黑板上。緊接着老師再出示二層厚度、三層厚度、四層厚度的紙,讓學生説説這幾種厚度不同的紙抗彎曲能力怎樣。再展示提供給學生的材料:一杯墊圈,兩個盒子,控制彎曲度標準的橡皮和四張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片。問:“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測,你會嗎?實驗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要使實驗公平,必需要使兩個盒子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彎曲標準一致等。

推測要有依據,無憑無據的推測就是瞎猜亂猜了。學生明確實驗方法後,我先發給他們幾個墊圈,要求把測得的數據填寫在記錄單上。再根據剛才測得的數據推測自己組裏厚度分別是兩層、三層、四層的紙片抗彎曲的大小,把推測的'數據記錄在記錄單上。然後老師再發給更多的墊圈進行實驗驗證。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當有的小組測完之後老師隨即就把曲線圖表格發給他們,讓學生把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上,製成曲線圖。在小組內完成對數據初步的整理。

3、整理數據,得出結論

結論的得出要有事實的數據作為依據。彙報時,老師問:“比較預測和實測的數據,你有什麼發現?”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會猜測紙的厚度增加一層,那麼紙抗彎曲的能力就會提高一倍,比如一層厚度測得抗彎曲能力是2,那麼他會猜測二層、三層、四層厚度時抗彎曲能力也會是4,6,8,通過和實測數據的比較,學生會發現紙的厚度增加一層,抗彎曲能力會大大提高,比如實測四層厚度的紙抗彎曲能力可以達到五十幾甚至60,學生會驚歎增加一層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提高得太顯著了!“看着曲線圖,你能説説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有什麼關係?”引導學生運用直觀的曲線圖,得出結論: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也顯著提高!老師通過談話聯繫到生活中的應用,在建築中人們廣泛採用厚度很大的橫樑來承受巨大的重力。讓學生抬頭看看,認識教室裏的橫樑。老師播放課件,給學生展示更多的橫樑。

4、運用認知,解釋現象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後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老師出示一塊條形的木頭,提問:“條形的木頭,平放抗彎曲能力強還是立放抗彎曲能力強?”學生説一説,接着出示一個棒冰棍,讓學生進行體驗,通過體驗學生認識到木條立着放抗彎曲能力強。接着老師再引導學生髮現橫樑是立放的,老師緊接着問:“你能解釋橫樑立着放的理由嗎?”有了前面的認知,學生自然就能解釋橫樑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彎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5、課後拓展

靠增加厚度來增加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老師再出示一張紙,問:“不增加紙的厚度,你能想出辦法增加這張紙的抗彎曲能力嗎?”讓學生課後做一做。

總之,我認為,科學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會學”,更要使他們“好學”,只有這樣,才能是科學課成為真正的“科學”。

説課稿 篇7

(一)自我反思,回憶知識

(師出示情境圖,圖中一個孩子問:“媽媽,我想看動畫片,到6點了嗎?”)

師:圖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麼問題?

生:圖中的小妹妹想看動畫片,但不知道幾點了。

師:你會怎麼告訴她呢?

生:我會説,你自己看吧。

生:我會告訴她,到6點了。

師:你學會了有關鐘錶的哪些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有關鐘錶的知識,學生看書獨立思考,用鐘錶進行演示,再互相説一説,撥一撥。)

生:我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長針是分針,短針是時針。

生:分針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生演示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4,是4時)

生:分針指向6時,時針指向7和8中間,表示7時半。(生演示)

師:你認為你撥的準確嗎?

(學生對自己的撥珠過程進行反思,這樣不僅關注了撥珠的結果,而且關注了撥珠的過程。)

師:在撥表時,時針和分針一定要撥到準確的位置。(教師予以提醒)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鐘錶的學具撥出整時和半時,激活了學生頭腦裏有關鐘錶的知識。]

(二)自己分類,梳理知識

師:用你喜歡的方法把撥出來的時間寫在黑板上。

(板書:11:00 3時 5:30 9:00 6時半 1:30 4:30)

師:你能把這些時間進行分類嗎?

生:我分兩類,一類是表示幾時,一類是表示幾時三十分。

生:我按時間的表示方法進行分類,也分兩類。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時間,用自己的喜歡的方法進行分類,學生是複習的主人。]

(三)貼近生活,應用知識

(教師出示情境圖,圖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張車票,票上寫着:從松原到扶余8:00開車,此時鐘表時刻是7:30。)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看車票知道的,從松原到扶余的開車時間是8時。

生:我看時鐘知道了當時的時間是7時30分。

[以“生活“為依託,讓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構建了鮮活的數學課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識

教師出示三個鐘面圖,第一個鐘面上的時刻正好是8時,第二個鐘面上的時刻是不到8時,第三個鐘面上的時刻是8時剛過一點。

師:看下面三個鐘面,哪個鐘面上的時刻指的是從松原到扶余的開車時間?(學生指出第一個鐘面)

師:觀察這三個鐘面上的針,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留給了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師:把你的發現悄悄地告訴同桌。(學生互相交流)

師: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學生彙報,分享發現的快樂。)

生:三個鐘面的時針都指着8,第一個鐘面的分針正好指着12,第二個鐘面的分針指在11和12的.中間,第三個鐘面的分針指在12和1的中間。

生:不對,第一個鐘面的時針正好指着8,後兩個鐘面的時針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這個孩子會傾聽他人的發言,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認真傾聽了,聽懂了,從而積極響應;二是耐心傾聽了,當同學發言有錯誤時,等同學説完了才指出不足。)

師:因為第二個鐘面的分針差一點到12,時針肯定差一點到8,第三個鐘面的分針剛過12一點,時針肯定也剛過8一點。

師:也就是後兩個鐘面的時針都是大約指着8。

師:每一個鐘面的時間是多少呢?(討論)

生:第一個鐘面是8時,第二個鐘面是不到8時,第三個鐘面是8時剛過一點。

師:像這樣,差一點不到8時或8時剛過一點,我們就不能説正好是幾時,而應該説大約是8時。

[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時空。在學生充分觀察、對比三個鐘面的異同點,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領悟到判斷大約幾時的方法。]

[總之,在本節課中,教師構建了一個“回憶-梳理-應用” 的複習課教學模式。通過回憶激活了學生頭腦裏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根據對知識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有關的知識按一定標準進行梳理,再應用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