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錦集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25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錦集9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陋室銘》是編排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愛蓮説》。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佈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介紹表現古人高超技藝的《核舟記》,有描述理想社會,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望嶽》、《春望》和《石壕吏》。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八年級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難點。

二、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説、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範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通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遊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 教學方法的採用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遊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及遊戲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在“課前三分鐘”(每節課的前三分鐘向學生推薦好文好詩好句)環節中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把你想到的事情寫下來,按你寫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記下來——這實際是一句關於要確立目標、如何按目標堅持、做好後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銘。教師與學生交流關於座右銘與銘的關係與相關的知識,並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陋室銘》。

(二)示範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四)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覆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短文的內容。隨後採用遊戲接龍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於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

(五)學生翻譯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我根據系統論整體要素之和大於部分整體之和的原理,採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可做適時的指導與歸納總結。

(六)思考閲讀 此環節要求學生完全不打開課本(作筆記除外)。

1、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麼要為陋室作‘銘’”?通過大屏幕展出劉禹錫的生平簡介幫助理解,瞭解了《陋室銘》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情感後再引導。

2、再次背誦全文,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並闡述理由;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抱負和情操。

3、師生互動設計板書,要求學生抓住中心句,在板書中體現文章是如何“表現中心”——即從哪些方面表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句的。為此我又設計了一些問題按序拋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帶着學生深入課文。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經過足夠的時間的討論與教師的巡迴指導,學生完成了學習“創作”,用幻燈展示學生的板書,再用投影板出教師的板書: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龍)靈 託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 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諸葛廬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書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個問題,並體現了本文的寫作手法——託物言志,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短文一目瞭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勵學生看着板書再背課文,並引導找出文章韻腳。

ing 名 靈 馨 青 丁 經 形 亭

(七)練習設計

《國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我設計了以下課堂‘練習:

1、按要求默寫

①寫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寫出表現陋室環境幽美的句子

③寫出表現陋室主人所參與事之雅緻的句子

2、對於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麼看法?

3、學習文章的寫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或追求通過某些物品(體)表現出來。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檢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獲得了及時的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説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説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A、學習閲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瞭解一些説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説明事物和舉例説明的方法。2、能力目標: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事理説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説明事理。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説明事物。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1.理清課文的説明順序,體會説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説明的生動性。

(四)教學難點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二、説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藴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2、能力分析。學生對説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反覆閲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後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説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1.朗讀法。生動的説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5.延伸拓展法。採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四、説教學過程設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本單元説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説明文的體裁、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説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説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説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麼,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係呢?為什麼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祕。《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並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閲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我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閲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閲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閲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説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説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説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閲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閲讀)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説明的生動性。(1)選一名學生讀1、2段。(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説説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3)精讀1、2段,具體説説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閲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説明語言的科學性。3.教師總結:説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説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説服力,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多媒體顯示: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瞭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儘量體現説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後,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餘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説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穫。

七、佈置作業。

1.説明“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於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八、教後反思: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採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説明文的特徵,説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完本課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把握大綱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造性智慧,包涵着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説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中國石拱橋》已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

(二)教材內容的理解:

《橋之美》是一篇美學小品,語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與抒情般的感染力。吳冠中先生將橋置於一個個構圖框中,發掘出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不同美學效果,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課文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再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肯定強調了橋之美美在構圖,美在它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美學作用。接着以詩意的語言具體描繪了不同的橋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優美地融合的幾幅畫面。得出結論:“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三)學生情況的分析,當今的國中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們在接收時大塊朵頤多過細品慢賞,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教學時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用新的審美視角去發掘美、品味美,開闊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大類,根據大綱要求和本單元要求,結合教材依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把握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哪

(2)形象優美的語言

2、能力目標: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3、情感目標: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是:1、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2、品味形象優美的語言。其中第一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

一課時(説明:本文是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為自讀篇目)。

二、説教法

要把課改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三個原則:

(一)教,就是和學生一起學,重視學情的調查和學法的研究,教學相長;

(二)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品味感悟,主動獲取知識,教師的任務是創造與課文相適應的課堂氛圍,並相機給與指導和啟發。

(三)教師不要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強加於學生。

1、比較閲讀法:

《橋之美》位於《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寫作的角度也不同,通過比較既可以複習上一篇課文又可以自然導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即能有意識地去感知科普説明文與美學小品語言的區別,並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採用比較閲讀法來導入課文,具體做法如下:

(1)比較兩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寫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較兩文內容上的不同。

(3)比較兩文的語言。

2、語境解讀法: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具體賞析課文時我選擇採用語境解讀法,使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覆誦讀,整體把握,最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具體操作如下:

(1)在比較閲讀基礎上抓住文眼來析讀文章的開篇部分往往有最簡練的文字作文眼來統攝全篇或交代線索以貫穿全文。本文題目中的“美”即為文眼,析讀時引導學生順着“美”字將文中畫面一幅幅鋪展開來。

(2)誦讀、賞析、品味、想象。

(3)通過替換、刪除描寫的詞語、或更改修辭方法,細加推敲品讀,進一步把握文中語言的魅力3、分組討論法

三、説學法

“最好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笛卡爾)為了提高學生欣賞品味語言的能力,在教讀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賞析的幾種方法:

1、聯繫:將詞放在句中品,將句放在文中悟。

2、替換:

(1)比較替換字詞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辭,比較更換修辭或不用修辭的不同效果;

3、轉化:將文字與畫面或音樂結合,多角度品味。

4、討論:互相啟發。

四、説程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備好課但不事先設定所謂的嚴格的教學步驟,而是把課堂教給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藝術地駕馭課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學節奏:比較閲讀、語境解讀、討論品評、遷移拓展

具體做法如下:

(一)導課:

1、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2、複習《中國石拱橋》,出示結構示意圖,引起學生對比討論。

3、出示《橋之美》中心句。

(二)解讀: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討論:不同的橋是怎樣與不同的環境在相互聯繫對比協調中體現美感的。

2、讀、賞第四、五兩段,品味語言的魅力,同時展示畫面

3、展示音畫課件,誦讀課文第四、五兩段。

(三)遷移拓展

(1)談談閲讀本文的啟示。

(2)教師總結: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繫中尋求美或新的發現,不僅尋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業的精心設計

選題完成作業,要求A與B中選一題完成:

A、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B、1、仔細觀察一座橋,從橋與不同環境的聯繫中發觀美,完成一篇作文

橋——環境

小橋——流水人家

板書設計:烏鎮石橋——密密的葦叢

江南石橋——細柳拂絲

長橋卧龍——湖水蒼茫

風雨橋——飛泉瀑布

畫中橋——街頭市集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二、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閲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

⑵ 賞析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四、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説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三顧茅廬》,下面我將本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法的選擇、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對這篇文章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地位:

這篇課文是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第20課,本課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節選。課文記敍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小説,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國中語文教材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小説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深刻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學好這一課,對於學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長春版語文教材每一冊的最後一課都是古典名著的節選,所以同學們已經學習過《大鬧天宮》《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説的有關知識及欣賞小説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的閲讀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於培養學生欣賞小説的能力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加之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户曉,第一課時已經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務,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確立為:

1.知識與能力

體會小説精妙的構思。感悟劉備真誠的禮賢下士的人物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並深入理解表現人物特徵的側面烘托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人物的精神,體會真誠的人性之美。

4.教學重點

體會小説精妙的構思,學會欣賞小説的常用方法。

5.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思想內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説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眾所周知,我校學生的素質是比較高的,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尚可,加之本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只要處理得當,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因此,我採用以下教法:

閲讀複述法 起到整體感知的作用

啟發引導法 引領學生在品評人物、探究文旨。

板書及多媒體輔助法 既能綱舉目張,又能總結提升,使一些問題和要點形象化。

擴展討論法 起到擴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習的自主性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關於教學建議中曾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覺得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參與者,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法的指導。為此我採用以下的學法:自主預習法、角色朗讀法,複述法、批註賞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巧妙地設計導入環節,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我將這樣導入這堂課。

首先提出問題:“課題‘三顧茅廬’的出處是哪裏?”意在培養學生“閲讀由題目開始”的意識。很多學生會認為就是出自小説《三國演義》。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師表》中的重點段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一段,明確“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是出自《出師表》。《出師表》是長春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這也可以為以後的學習進行一個鋪墊。繼而提出問題:“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陽到二十一年來的受任與奉命,你認為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三顧茅廬”可以説是諸葛亮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探究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話題引領到劉備的真誠邀請,禮賢下士的做法上,這樣就導入了這一課。

2.整體感知

(1)選擇性閲讀 朗讀你認為能夠表現劉備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詞句。

它是中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在語文學習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常常是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訓練學生朗讀。選擇性閲讀既能夠訓練閲讀朗讀能力又能鍛鍊學生迅速提煉重要信息的能力。

(2)給出關鍵詞複述課文

複述課文就是用自己的話和課文中學過的主要詞句,把課文內容有條理地敍述出來。聽寫關鍵詞語,既能夠檢驗學生們的預習情況,又能夠給學生以抓手,不至於複述課文時把握不住重點或者產生遺漏。我將給出下列關鍵詞:

親叩 惆悵 擁爐抱膝 枉駕 僥倖

光陰荏苒 頓開茅塞 衣襟盡濕

3.精讀賞析

課文的精讀既要關注整體性,避免過多瑣碎的提問肢解課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閲讀流於膚淺。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討論:“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劉備的哪些言行能夠表明他的誠意和謙恭?”這是關於劉備這一藝術形象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梳理課文,有條理的對劉備所遇波折進行賞析,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就可以品評人物了。

劉備“三顧茅廬”,遇到的波折可不僅僅是三個。簡述如下:

第一折,表現在姿態上。第一次拜訪,劉備是這樣報家門的:“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劉備雖尚未成就,然而聲名卻是天下俱聞,又兼具皇室血統,劉備也是頗為自得的。然而諸葛亮負責接待的小童子卻説:“我記不得許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門都沒讓進去。

第二折,遇上惡劣天氣。二請諸葛,恰逢隆冬時節,下起大雪。張飛抱怨天冷,而劉備卻認為這是好時機啊,趕上雪天去,正好讓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費,這次好歹被讓進門了。可是進門後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留一小箋表達自己的誠心相請之意。其措辭,也極為謙恭。稱諸葛仁慈忠義,以姜子牙、張良喻暗諸葛亮才華。諸葛亮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對其誇讚更上一層樓。從中可見劉備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現出十分的誠意。這一情節中,劉備進門遇見的是其弟,出門又遇到其岳父,兩者之身形氣質讓劉備都誤以為是諸葛孔明,通過對其親人出場描述和對諸葛亮居住環境的描寫都襯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風範。

第三折,春暖花開,誠心出碩果,請的賢士歸。三請諸葛,劉備更為用心。這次去,先請卜卦者,選了一個好日子,又齋戒三天,還要薰沐更衣,備上禮物,如此這般,愈發鄭重。如果説前兩次去請諸葛亮劉備確實也是一片真心誠意,是真誠的,那這第三次可以説是虔誠的。這次到隆中,離草廬還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馬步行,前兩次都是到門口才下馬,這細小的行動變化也彰顯了劉備內心的恭敬與虔誠。這次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過還沒睡醒。劉備自己“徐步”而入。徐,緩慢,沒有聲音。看着諸葛亮在堂上大睡。劉備呢,“拱立階下”。特別恭敬的站在台階下。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睡。劉備接着又等了一個時辰。終於正式見面了,劉備是下拜諸葛,稱自己是“漢室末胄,涿郡愚夫”。言行舉止的細微之處無不顯示着劉備的赤誠與真心。

邀請賢人,僅僅是做到恭敬還不夠,也需要洞明賢人的心志。劉備是如何言語打動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經世奇才,怎麼能夠白白的讓一生浪費的山林泉水之間呢?希望您能為天下老百姓着想啊。”劉備是很高明的,他不説你跟我一起建立功業吧,而説以天下蒼生為念。

劉備的至誠之心,終於打動了諸葛亮。聞名千古的隆中對由此誕生。

然而,還有一折。問策完畢,劉備再次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卻又推辭。使得劉備使出最後殺手鐗。哭。劉備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藝術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麼辦啊?”這個哭啊,氣勢磅礴。“淚沾袍袖”,衣襟全都濕了,估計是涕淚滂沱。以柔克剛,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終於被感動了,決定出山。劉備好高興啊,可算是把高人請出了。然而還不算完,還有一折。

這最後一折是送禮。這個送禮更是有講究了。你送,人家諸葛亮清高不受。怎麼辦?看劉備怎麼説:“這不是聘大賢的禮品,只是表明我個人的一點點心意而已。”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師可以明確:對劉備形象的塑造採用的手法以語言、動作描寫為主,表現了劉備寬宏的氣度和禮賢下士的品質,以及他興復漢室的誠摯之心。

那還有哪些是“為輔”的呢?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小説情節中關、張二人的作用。我提出這樣的討論問題:“同去邀請諸葛亮,面對這些波折,關張二人有怎樣的言行呢?這樣刻畫關張二人有什麼作用?”

我們看文中的關、張二人的言行。第一次請諸葛亮不遇,劉備與崔州平,聊了很長時間,張飛抱怨劉備“閒談許久”,並無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張飛抱怨天冷;第三次連關羽都覺得過分,認為那諸葛亮不過徒有虛名,不敢見而已。認為劉備禮遇太過了。張飛更直接,乾脆我拿個麻繩把他捆來算了。

這些言行,從側面更顯出劉備非凡的識人智慧。教師可以總結,通過與關羽、張飛二人對諸葛亮態度的對比,側面烘托了劉備善識人才,渴求賢才的特點。

4.探究主題:

任何作品都是社會的'反映,絕不是空中樓閣。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有許多作品只有在瞭解了它產生的背景後才能深切地理解內容與感情,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準確地概括作品的主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我設計了討論題:“作者為什麼如此刻詳盡畫劉備的誠意與謙恭呢?”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我從三個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説一定要好看,小説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説的意義,而《三國演義》中的這段“三顧茅廬”,不管真假,確實好看,小説的特點決定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整部小説“尊劉”的情感基調服務,為小説的主題服務。這是由整部小説的思想情感決定的。

我想重點説説第三原因,此時應該給學生一點關於作者的資料和寫作的背景信息。我認為傳統的語文課一上課老師就將作者資料和寫作背景等知識展示給學生,尤其像這樣的大部頭作品,介紹的文字量相當的大,可是那時候學生並不知道哪些重要,學習這一課需要哪些背景知識,所以老師介紹的這些但對這一節課來説,基本沒有什麼大用。而在探究主題的環節中給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紹,學生會有恍然大悟之感,這就達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比如這個問題,此時我給學生關於作者羅貫中的背景知識。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説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麼意思呢?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後來的鬥爭中,是朱元章勝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託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覺不自覺的就把自己比做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業,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嗎,這不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嗎?

那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樣評價劉備的這種誠意?”這個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開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個問題無疑是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表達,大膽評價。教師應該有一點的寬鬆度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5.延伸擴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它要求語文教師教學時應該由語文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而課堂進行至此,學生思維已經完全打開,教師提出問題:“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上的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學生應該能夠聯想到很多歷史故事,如“文王請姜子牙”“燕昭王設黃金台尊郭槐為師”“齊桓公五次拜訪小臣稷”等。

6.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 一顧、二顧——真誠

三顧 —— 虔誠

關、張:側面烘托

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緊扣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這一主線,利用這篇教材,注重講文以入情,緊扣文本再現課文形象、意境,激發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我的説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首先,我説説教材,《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由不同體裁的文言文組成,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寄託了作者的情懷,使人深思。作者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和新課標對文學作品的要求, 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注意文中古今異義現象。

2、理解背誦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以上對教材內容及目標的分析,並且依據學生現在認知水平及心理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積累文言詞語,翻譯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八年級的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還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因此,我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與學法

課堂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

根據我對新課標的理解,為了儘可能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本節課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教法、學法這兩件法寶不光要説,還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學過程中去)

三、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這樣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一)(首先是)激情導入

在課堂的開始,我將展示以前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一讀並説一説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嚮往。這時,自然地導入新課。

那麼今天,又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呢?請跟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形成一種強烈的閲讀期待心理,拉近了學生與《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之間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關於整體感知文章,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閲讀課文,藉助註解和工具書自主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在讀書過程中,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彙總起來。然後學生自主閲讀開始。

1, 學生閲讀完之後小組內交流,看能不能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內部解決,進行初步消化,實在解決不了的,請小組代表板書在黑板上。

2, 小組交流完之後,引導學生全班交流,用搶答或叫號的方式把黑板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進行再次消化。

3,在搶答和提問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沒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組代表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此之後,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適當點撥。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鼓勵學生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勇敢的站起來,説説自己的見解!”“很好,第二組的同學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不斷的鼓勵聲和讚揚聲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勇氣被激發。課堂呈現出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良好狀態,爭搶有序的搶答氛圍已經形成。

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弄懂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從而理解了文章內容。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主持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學生手中,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當點撥,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學習的整體效應。

(三)精讀課文,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整體感知課文後,學生已經基本讀懂了課文內容,也就是把書讀薄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所以,精度課文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你認為桃花源怎麼樣?是從哪裏讀出來的?

默讀課文,邊讀變標記相關的語句,在旁邊寫出讀書體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完之後請全班交流。

默讀完之後,鼓勵學生進行搶答:

我認為桃花源的`環境很美,是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樂。是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從“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中讀出來的。

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書感悟,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美麗、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安寧祥和,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神祕,學生邊讀書邊談感受,從中領悟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體會出作者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並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在學生理解了文章所藴含的情感後,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感悟。學生先在小組內試讀,然後小組之間進行賽讀,每兩小組讀完,都有學生進行評價,然後激勵其他小組直接挑戰。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書:美),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體驗情感的目的。

此時,我又給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桃花源在陶淵明時代真正存在嗎?你是從哪裏讀出來的?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然後全班交流辯論,在辯論後,老師補充有關陶淵明的生活時代背景,讓學生重新思考,並順勢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課的學習,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老師、學生和陶淵明之間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從而感受到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和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

這個過程,不是學生被動聽講,而是學生自主合作、交流,體會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師、學生、文本真正對話的過程。

經過這一環節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把書讀厚了,也就是讀進去了,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自己的體驗。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繫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並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這個環節也是對學生的反饋提升。

結束語:桃花落盡,落英繽紛,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傷,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誠、善良與美好,世外桃源就會常駐你的心裏。

六,説評價

激勵是精神的清新氧氣。 ——喬治·M·亞當斯

這節課,我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在每一環節,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感悟進行評價。

(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時。(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的結尾 ,用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不斷提升自己。

板書設計: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這節課我只板書了關鍵內容,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本節課的重點

桃花源記

桃花源 美

最後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話結束説課:“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也會繼續激勵、喚醒和鼓舞我的學生探索語文的奧祕。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單元課文都是敍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説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本單元閲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關注身邊的人。楊絳的《老王》,寫自己與車伕的交往,寫車伕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兩方面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⑴ “知識和能力目標”能在快速閲讀課文過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在聽與説雙方互動過程中,增強知識點的刪選能力,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鍛練,思想認識得到提高。

⑵ 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⑶ 情感態度:關愛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學重點難點:

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繫身邊的人,關注、關愛他人。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法分析】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山區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尤其體現於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國中生的認識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同時採用朗讀、討論、質疑、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採用多媒體。

【學法分析】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採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的關鍵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繫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言基礎,指導學生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過程設計】

(一)

一、進場導入

蘇芮的《奉獻》──長路奉獻給遠方 玫瑰奉獻給愛情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愛的人 白雲奉獻給草場 江河奉獻給海洋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的朋友

(設計説明:使學生一進教室,便能進入音樂所營造的氣氛中,為進入主題作為鋪墊。)

二、教學導入

以20xx年度超級女聲的冠軍相關情況入手。

三、教師結語

生活中人們總是對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關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關注過身邊的普通人?我國著名作家文學家楊絳曾經關注過一個車伕,為他寫下了散文《老王》。

(設計説明:以一組反差相當大的圖片進行對比導入課堂教學,建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學生對課文、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進入教師設置的情景中來,,為下面的教學打好情感基礎。)

(二)

環節一“走近老王”:面對陌生的老王,我們有那麼多的揣測和關切,現在我們就循着楊絳的筆墨,一起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

(設計説明:遵循閲讀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閲讀的體驗,以學生閲讀心理為切口,激活閲讀思維,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

環節二“評説老王”:討論老王的品質,説説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 的人,表現在 。”的形式表達出來。並説説“我們”一家人是怎麼做的?

(設計説明:在感受文章之後,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引導學生從文章局部進行自主閲讀,進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學生對內容要點概括能力、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體現教學重點。)

環節三:懷念老王: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麼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注他的楊絳有什麼樣的感受?她為什麼能這樣想?

(設計説明:進一步理會作者隱含在內的深沉的感情,也一進陶冶自己的情操。)

環節四關注“老王”: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象“老王”一樣遭遇的人,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別人是怎麼看待他們的?在今後的日子裏,你將會怎麼去對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組新時代老王的照片為參考依據)

(設計説明:“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能夠更好地關心身邊的弱者,關注生活,關注人生,淨化思想。由書本向現實生活的思維拓展,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途此文轉自淘.教。案網()徑,也是書本學習的目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環節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

假如我是一顆星,就為他人;

假如我是一片雲;

假如我是一棵樹;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設計説明:通過造句的形式,把感情進一步深化,並拓展,同時也進一步提升、淨化學生的感情。)

五、結語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由於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運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作家一家對不幸者老王懷有一顆愛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以《愛的奉獻》結束,讓學生一起高唱,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醉翁亭記》是編排在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中的一篇。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佈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表現作者偉大抱負的《岳陽樓記》,等等。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八年級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説、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範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通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遊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學方法的採用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遊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及遊戲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在“課前三分鐘”(每節課的前三分鐘向學生推薦好文好詩好句)環節中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把你想到的'事情寫下來,按你寫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記下來——這實際是一句關於要確立目標、如何按目標堅持、做好後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銘。並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

(二)示範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四)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覆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短文的內容。隨後採用遊戲接龍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於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

(五)學生翻譯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我根據系統論"整體要素之和大於部分整體之和"的原理,採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可做適時的指導與歸納總結。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簡析:

《白河》這篇散文以濃墨重彩描繪了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如一幅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白河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湘西獨有的風土人情:人民既頑強地與自然抗爭,更和諧地與自然融為一體,表現了湘西人民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質。

2、地位、作用:

《白河》是八年級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自讀課本(上冊)中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散文的獨特美質就在於:能夠讓讀者通過一個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讀到作者對於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將自讀課本中的散文作為延續教學指導學生自讀,讓他們以自身的感悟來理解文章所藴含的深刻含義,這種感悟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概括等能力,更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3、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整體把握,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② 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體會重點語句對錶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③ 情感目標:體悟作者愛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更讚美湘西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學目標是以知識教學、能力訓練和思想感情教育三個方面,結合散文的教學特點而確定的。

4、教學重點:

三個目標各有側重點,均是教學重點,因為是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而定。

5、教學難點:

體悟作者借景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因為作者借語言文字所抒發的是主觀感悟。學生閲讀、欣賞作品,同時會產生感悟,這是一種對作品的深層理解,它需要學生以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果沒有對生活的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和一定的聯想、想象能力,學生無法體悟作者的主觀感悟。

二、教法:

1、台階情景教學法:

葉聖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學生認識世界,主要是通過形象去進行的。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善於把學生帶入課文描繪的情境,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教材的情與理。台階情景教學法,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置若干個台階式的情景,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達到“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且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目標。本課一開始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創設情境,以湘西美麗的風景畫面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帶着嚮往與熱情進入文本的學習。教學過程中又層層設疑創設情景,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物”,感受“情”,瞭解“理”,發展“智”,達到意境教學的目的。

2、目標導學法:

圍繞所確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自主式”閲讀分析,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去,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現象,總結規律。它符合教學論中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原則。

三、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品讀、感悟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閲讀優美的寫景文字獲得美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鼓勵每個學生都動口、動腦,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多媒體顯示幾幅有關湘西美景的畫面:青山綠水圖、懸崖峭壁圖、急流險灘圖等。)

教師邊展示邊導入:湘西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特有的風土人情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不僅出生在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上,《邊城》一文更以恬淡優美的文筆展現了這塊神奇、神祕的土地,令人嚮往。同學們,願意跟着老師去湘西的白河走走看看嗎?(生:願意)(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原理:這段導語,通過引進畫面作為媒介,給學生以直觀感受,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自然風景的同時情緒被調動起來,產生嚮往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新課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問題情景):

多媒體顯示閲讀要求:

①圍繞白河,作者着重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②在描寫景物的同時,作者又描寫了哪些人物?意在表現什麼?

感悟的前提是熟悉文本。以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的形式完成文章的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作簡單評價(讀音、節奏)。考慮到本文寫景的語言優美、富於變化,個別字詞學生閲讀、理解上有一定困難,而且字詞教學作為基礎教學不可以全盤否定,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朗讀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正音、釋義(結合語境)。

然後組織全班同學圍繞以上兩個問題談自己初讀課文後的收穫,從而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邊總結歸納邊板書)

設計原理:在剛才的教學中,通過設疑和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並瞭解課文所描寫的主要內容;讀後鼓勵學生動腦、動口,談對課文的自我理解、自我感受,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意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質疑探求(互動情景):

步驟:

①要求學生在速讀課文中自悟質疑。

②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疑難問題,力求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③每小組推薦1人,提出小組內討論中仍不懂的問題,供全班探究。

④全班研討各小組提出的疑難問題。(此時,教師應根據同學們的提問進行歸納,然後提出共性的、學生理解上有一定難度的、涉及文章主旨的問題供全班研討。如:A、如何理解懸崖於河於水是偉男子,於生命卻不是勝利者和自豪者?B結尾“歲月依舊而去而來。白河依舊而去而來。人類的腳步與歌聲依舊而去而來。”表達什麼意思?C文章題為《白河》,只寫白河壯美的風景即可,為什麼還要寫人的活動?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設計原理: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腦,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合作與交流等能力。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關鍵。因而教師要精心組織: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形式的整合,合理分組,明確合作任務,組織全班交流等。同時,教師也應深入到每個小組,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發揮應有的作用。以上4個步驟,通過學生讀中質疑、合作探究、積極討論、主動發現、得出結論,學生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有助於學生將作者的主觀感悟轉化為自身的感悟,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同時,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

(四)、品讀課文、體悟情感(成果情景):

要求: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或深受感動的語句,讀一讀並説明理由。

(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設計原理:這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和感受的舉措,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想象和聯想,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五)、跳出課文、拓展延伸(拓展情景):

人與自然密不可分。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與自然的抗爭、融合中不斷前進着。那麼今天,我們又將如何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呢?(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談,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和看法。)

設計原理:這一問題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現實社會、人類的生存環境,激發學生關注自然、社會、人生的情感態度,既深化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六)、教師小結:

本文以恬淡優美的語言文字描繪了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深深地吸引着讀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更感人的是:白河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湘西人民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質,他們既與自然頑強地抗爭,更與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作者對湘西風土人情的讚美滲透在字裏行間,情景交融:景美人情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