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品】語文説課稿國中錦集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2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説課稿國中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語文説課稿國中錦集八篇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在沙漠中心》。

《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以探索為主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練習快速閲讀,提高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為目標。《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寫了飛行員作家聖埃克絮佩裏在飛機墜毀沙漠,瀕臨死亡之時的心理活動。大部分同學對探險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但往往關注的是這一領域的神祕和驚險刺激的情節,忽視心理活動的體味與思想內涵的挖掘。

基於以上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2.理清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品味重點語句的含義。(重點)

3.在薰陶感染中引導學生認識探險的真正意義,體味生命的價值。(難點)

閲讀作品就是一個進入作品再走出作品的過程,學生的一次閲讀其實就是一次文學探險之旅,本課的教學也以探險的方式展開,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一、認識沙漠,認識聖埃克絮佩裏二、檢查裝備三、走進沙漠,走進聖埃克絮佩裏四、走出沙漠,聖埃克絮佩裏在我心中。

“一部文學作品首先應該還原到它誕生的時代”,否則我們很難充分體味作家向我們展示的特殊的生活領域和其獨特的情感體驗。

所以引導學生文學探險的第一步是“認識沙漠,認識聖埃克絮佩裏”。

首先播放一段關於沙漠的錄像,請同學們談談對於沙漠的感受,然後出示一份飛行員的簡歷,簡要展示這位傳奇飛行員、作家、哲人的短暫輝煌的一生,觸發學生切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對作家的探尋興趣。

教學的第二步是“檢查裝備”,就是對字詞等基礎知識進行檢查反饋。學生在指導自學書上完成預習反饋練習,對照大屏幕答案互批、糾錯,並在錯題記錄本上集錯,這種持續細緻的檢查鞏固是很有必要的。

教學的第三步是“走進沙漠,走進聖埃克絮佩裏”。

簡單介紹之前發生的事情,從看處境、心路探尋、心靈叩問幾個步驟走進作者的內心,挖掘文章內涵。

1.看處境

默讀課文,説一説“我”和同事當時的處境。這一步的目的是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儘可能多的掌握文中的信息,這是走進文本的基礎,方法為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在圈點勾畫中篩選信息,畫出表現“我們”在沙漠中心艱難處境的語句,分析環境描寫的句子,並概括出我們在沙漠中心的遭遇。

2.心路探尋

探尋“我”在瀕死境地中的`心理變化過程。這是學習的重點,而對心理變化過程的分析學生往往會掛一漏萬,因此指導要具體細緻。首先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表達作者心情的句子,分析這些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緒,再從中梳理出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這一環節以小組互助學習為主,藉助三色顯示牌、互幫顯示板等輔助工具,進行自主探究、生生互助、師生交流,培養學生在閲讀中找關鍵語句、通過細節刻畫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

3.心靈叩問

作者為什麼能在死亡之前從痛苦絕望中冷靜下來,由此為切入點探尋作者的人生態度,探尋他對探險的認識,對人生的追求。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這一問題之所以成為難點源於文章表述的抽象,也源於學生認識的膚淺,因此本環節採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師舉一些學生易於理解的例子來幫助教學,引導學生抓住細節,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的最後一步是“走出沙漠,聖埃克絮佩裏在我心中”。

1.記住他的才華

聖埃克絮佩裏不但是飛行事業的先驅者,英勇無畏的戰士,睿智的哲人,他還是一位傑出的作家,這一環節請同學們賞析文中生活動形象藴含哲理的語言。這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因為時代與國別的差異,作者表述自己思想活動的語言比較抽象難懂,因此本環節也宜深入淺出,以淺顯的實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

2.留下他的思想

本環節談談從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啟示。這是本文思想內容的總結,鼓勵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

3.我也是聖埃克絮佩裏

雖然我們不能像聖埃克絮佩裏一樣翱翔藍天,但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有自己的生命追求,請學生擬一句感言,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這一環節不但使學生的思想得以昇華,也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很好方式,因此這一環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維,引燃他們的思想火花,給學生一定安靜思索的時間,把自己的話寫下來,然後全班交流。

為了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分層推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我還採取以下措施:1.讓“知者”在互助小組中充當小先生,幫助其他同學學習,在這種互助中既提高了慢者的學習速度,也加深了“知者”的認知深度。2.教學中設置“知者加速”和“超本閲讀”環節,以供學有餘力者在掌握了當下學習內容的前提下繼續前進或課外補充,使這部分同學能夠多學精進。教學中選用部分語句賞析題為知者加速題,選用《基督山伯爵》中荒島餘生的片段為超本閲讀題。3.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老師及時跟進指導。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

1、結合上下文,品味課後練習二語句的含義。

2、你是如何理解冒險的,請把你的看法在隨筆本上寫下來。

3、課下閲讀《人類的大地》《小王子》等作品。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2

各位評委,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它體現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對於學好本單元其他課文,乃至以後學習寫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重的三維教學理念,加上本文作為寫景抒情散文的體裁特點,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把握重要詞語的音,形,意

(2)體會春景中寓含的熱愛自然,春光的感情,奮發向上的精神

(3)欣賞描寫春的優美生動的語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點組織安排材料

3教學重點,難點

作為七年級的學生,這是第一次系統的學習寫景抒情散文,學生年齡小,感悟力還不成熟,結合本文的體裁特點,重點設為目標的(2,3,4),難點設為目標的(4)

第二、分析教法

1、主要採用問題導引式,啟發式。這是由於七年級學生對於欣賞美文還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完成鑑賞。

2、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種方式的採用,既可以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熱情,又可以使學生對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視覺效果,增強感染力。

第三、分析學法

朗讀法,討論法。課程標準提出:"要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意情感體驗,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作為寫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藴是不可言傳的,所以這兩種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可以使學生處於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利於加深理解。

第四、教學步驟

1、檢查預習,補充相關知識。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要打牢字詞基礎,加強對字詞,特別是有些多音,多義字的檢測。提問學生課外收集的作者情況,培養學生課外查找資料的習慣,教師可以進行補充。

2、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全文,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在作者筆下,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歡哪幅圖畫

(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麼樣的感情你從哪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

這兩個問題有利於學生對全文的理解,也較容易,可以通過學生自主活動,討論補充把握較好。教師應把發言權腳給學生。

3、在提問回答以上問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選喜歡的段落,指出喜歡的理由,並做有感情的朗讀。這一題是緊扣課文重點中對優美生動語言的欣賞而設計的,同時又充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在學生表達自我感受的同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體會。如:"鑽""趕趟兒"等詞,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通過幾個學生對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見,使學生對本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對於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段落,組織學生齊讀,增加語感。

4。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如何緊扣"春"組織材料的。以(4)(5)節為例,使學生認識它們如何條理清晰的組織材料的,這樣可以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提高課堂效率,重在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進行閲讀反思:本文之所以這麼生動,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這是為下一階段的寫作鋪墊,有了上面的分析,學生通過簡單的交流可以不難認識到:這主要是由於修飾語,疊詞,修辭手法等的運用。

6、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寫一段語言優美生動的寫景片段。題材自選,題目自選,着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然後相互交流,評價,教師給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勵為主,使學生做到以讀促寫,使學生在自我表現滿足中結束本課學習。

7、作業佈置:以第六節為例,緊扣本文重點出題。作到少而精,富有啟發性,難度恰當。

第五、板書設計:(略)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3

一、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國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後,隨着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並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二、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背誦本詩。

5、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台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歎,同一結構形式,反覆陳説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於突出主題。

、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覆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蒐集舉出幾首關於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藉以導入。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繫台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後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後-船票-夫妻分離推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進

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分離普遍的家國之情

託物寄情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4

一、説教材:

《蘇州園林》是國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

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説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説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説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説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八年級年級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説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一)理解本文説明對象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説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説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

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着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體交*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為,本文的説明對象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説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像)、投影儀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學生感官,可使其對信息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會學生相應的閲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閲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信息的閲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信息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信息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閲讀效率。

四、説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重點為把握事物特徵,掌握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導入新課:

俗話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着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裏?(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通過此問激發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為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説後分説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説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導入後的5-7分鐘,是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為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説,三至六段分説,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説明,分説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説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説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説,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理解這仍是分説,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説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説明順序為邏輯順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説板書:

學生一般學説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説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學生寫作。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5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2認識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瞭解故事內容,領悟藴涵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

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製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複習導入,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我的教學環節是: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文章,它啟示我們業精德成關鍵在於勤奮專心。也就是説,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後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這樣導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繫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瞭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於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鍊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師示範朗讀課文,出示教學目標: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過程,利於瞭解字音、字型、字義,對讀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並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範。然後教師給予評價,並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鍊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特殊語句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古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堅定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仲永?

⑶仲永為何“泯然眾人”?你得到什麼啟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悦

學生髮表議論之後,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羣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於“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後天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於事,是通過什麼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並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後抑寫法,把仲永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敍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後天學習和後天教育道理。

八、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説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説讀寫全面照顧,同時體現自讀課型,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附板書: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眾人——---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好,下面我對所教的這節課進行一個簡要介紹。

一、説教材

《於園》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短文,該單元以“建築藝術”為主題展開。《於園》是一篇介紹我國園林建築的一篇説明文,本文按照空間方位的説明順序從先到後地從“以實奇”“以空奇”“以幽陰深邃”三個方面説明了“於園”奇在“磊石”的特徵。語言準確而又生動形象,説明順序清晰合理,不失為一篇文質兼美的説明文。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本領、歷程與方法、情緒態度和代價觀”的三維學習目的,我將本課的學習目簡直定為:

1、能純熟地朗讀課文,並能明白全文的寄義;

2、相識於園的獨特之處;

3、掌握按空間方位為闡明次序的寫作方法;

4、領會我國古代園林設計的精良和製作者技能的高明。

二、説教法

1、接納多媒體技能,使教學形象化,使用多媒體,直接出現園林修建的'美,在給學生帶來視覺打擊的同時,引發了他們學習本課的興趣。

2、提問法和點撥法相聯合,在題目中漸漸引導學生,能使其漸漸深入明白文章,又通過點撥,讓學生睜開遐想,拓展其思緒。

三、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所貫徹的引導思想是把“學習的自動權還給學生”,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學習方法。詳細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時由學生藉助流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積聚獨立完成,然後以學習相助小組為單元舉行組內展示、交換,對句子寄義的明白,為了節流時間,我讓他們一人一句舉行解釋。這也便是平常所説的“自主探究”“合和作交換”相聯合,在辦理課文後邊四個明白性題目時,我又讓他們互助完成,在整個教學運動中,只要學生能辦理的我絕對不代庖,不克不及的我構造各組之間的同硯舉行互幫相助,讓他們相互資助、配合完成,我只趕到了一個構造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四、説教學

歷程為了完成學習目的,整個教學運動我按一個關鍵睜開。

1、讀課文,正字音,釋詞義,知內容。在此關鍵中學生要讀準每一個字的讀音,通過課下解釋疏通文意,再舉行小組內展示交換,造就學生的語感和表達本領。

2、以小組互助的方法討論以下三個題目:於園的特點;從哪幾方面先容了磊石;除磊石外,還先容了哪一處風景。通過完成這三個題目,學生會漸漸深入明白文章。

3、感知本文的闡明次序。

4、咀嚼本文的語言特點,本文的語言用語正確、生動形象,很好地體現了於園的特性,很值得學生去推測咀嚼。

5、感覺我國園林設計的精良和製作武藝的高明,造就學生的民族自大心和自大感。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7

今天的課題我説課的題目是《采薇》,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流程、説板書設計、説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采薇》是語文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描寫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思鄉之苦的戍邊士兵在歸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這首詩雖然沒有《關雎》《蒹葭》等名氣大,但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充分體現了《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鑑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及八年級學生詩歌鑑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瞭解《詩經》文化常識,反覆誦讀,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獨特的語言美、音樂美;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把握戍邊士兵思念家鄉以及厭倦戰爭的複雜情感。

教學重點:反覆朗誦,賞識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説教法及學法

(一)説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誦讀法、提問點撥法進行教學。

雖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學生一味死讀書,不求甚解,最後仍是“過目皆忘”。這就需要我們為師者在教學過程中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如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提問點撥法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術價值、現實中的戰爭、民歌題材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二)説學法

將在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領學生如何學習詩歌,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及審美感受能力。將疏通文意和理清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説教學流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瞭解《詩經》常識

生活中少不了詩,少不了歌,在我們這個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請大家欣賞兩首。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裏,詩歌長河的源頭又在哪裏?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去尋找。

你是一條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來邊唱邊走

多少人翹首追溯你神祕的源頭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風”——土風民謠,淳樸自然

“雅”——諸侯朝會,貴族歡宴

“頌”——宗廟祭祀,樂舞翩翩

直陳、比喻、託物抒情

你的語言是賦、比、興

因了你,“風騷”成為文學的雅稱

你就是《詩三百》

人們還恭敬地稱呼你《詩經》

(二)、自主學習

朗讀要求:初讀正音,把握節奏,要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解意,把握行式,要讀得韻味深長。吟唱詩歌,品賞詩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學習一:請從以下活動中任選一個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現代漢語通順地翻譯全詩。

二、小組合作。把這首詩譯為現代詩,語言流暢,能押韻更好。

三、交流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作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

自主學習二:詩歌美好的詩情畫意讓人沉醉,走出詩歌,讓我們以探究的眼光,去尋覓本詩美的根源。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發現詩歌中的美詞美句,體會篇章的美。

(三)、提問點撥:

問題1:感情基調?悲傷

問題2:為什麼在歸家途中還要悲傷?

材料: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解析:詩人被貶在外,家人音訊全無,終於踏上歸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擔心家人為自己所累,團圓之夢成為泡影,越接近家鄉越是擔憂。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

答案:歸家喜悦因為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而變得無比沉重。

路途艱難,又飢又渴的現狀。

回憶過去,痛定思痛。

問題3:如何表現士兵的哀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以景寫情,情景交融意象:楊柳、冬雪

(2)對比

以樂景寫哀,以以往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艱難,飢渴難耐,情景淒涼,語調低沉、蒼涼。

(四)聯繫現實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時空來到今天,遇見從伊拉克戰場歸來的美國士兵,他們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

(五)作業:

一是朗讀背誦課文;

二是蒐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與課文比較,體會《詩經》民歌的源遠流長。

四、説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是舉綱張目,以線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綱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綱與目及目與目是怎樣聯結起來的,讓文章思路變成了學生思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背誦、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説教學反思

參與本課堂學習的學生為八年級學生,對《詩經》瞭解較少,沒有學習過《詩經》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識也相對薄弱,因此對本文的教授我定位於誦讀欣賞,不要求過多糾纏於某一詞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夠從讀準、讀美、可唱的層面解讀本詩。對詞、句、篇章,也只是從聲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淺層次探究。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走進文本,發現美、感受美,在不斷追尋美的過程中激發愛母語、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裏收編的新篇目,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從教材內容分析,該文寫的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一事,憤怒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憤怒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蹟圓明園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表現出對東方藝術、對亞洲文明、對中華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師要做到能調動學生參與並融入課文的氛圍中併為作者的強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課是該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以戰爭為主題,學習這一單元,可以瞭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本課則是憤怒譴責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學習這篇課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進而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理念,結合本文的特點,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與過程目標:比較閲讀,體味讚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情感態度目標: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創造,培養熱愛全人類文化的情感。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鑑於以上分析我確立教學重點為: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

難點:辨別本文中讚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二、教學設想與學生情況分析:(教材處理)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點、難點。本文立場鮮明,“讚美圓明園”“譴責侵略者”兩大板塊內容互相獨立,共同支撐着雨果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學習這篇文章,不必拘泥於“整體——局部——整體”的閲讀模式,可以將文章自然切分為兩個獨立整體比較鑑賞,在比較中感受侵略戰爭的罪惡,探究雨果的遠見卓識。在形成鮮明的感受之後,再進行深層反思,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

三、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聯繫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這節課我將採用質疑法、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其中以誦讀、討論為重。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將貫穿課堂始終,再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

四、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朗讀中體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羣體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個性化閲讀的同時,告訴學生如何從集體中汲取智慧。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我準備這樣導入

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強盜,為了共同的利益,進入了一個富貴的書香門地的家中去搶劫。由於他們事先勾結了那個大户人家中的僕人,所以一夜之間,將能帶走的東西洗劫一空。不能帶走的全被毀壞了。頃刻間,昔日富麗堂皇的景象在瞬間化為一片烏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斷瓦殘垣。這個家庭的許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幾百口人都被殺了,可是唯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存活了下來。他長大後,被告知了家中當年的慘況。於是,他發憤圖強,終於有一天,他打敗了那兩個強盜。奪回了本該屬於他們家應有的尊嚴與地位。我們現在只知道,那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請問:親愛的你能猜出來,那個嬰兒是誰?那幾個可惡的僕人又代表了什麼?那個受難的家庭又是什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講故事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設計這一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又形象地講出了課文地有關內容,為這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文中對比鮮明、精彩的語句細細體會。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準備設計以下問題:

1、雨果怎樣讚美圓明園?語言有什麼特點?

2、雨果怎樣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語言有什麼特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雨果是這樣讚美圓明園的:

1)、是東方幻想藝術中的最高成就。

2)、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

語言上充滿感情,語句凝練優美,富有感染力。

那麼雨果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持譴責態度。用了反語這種修辭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的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的是雨果對英法的這個勝利給予盛大的讚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的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穫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語正是強盜的口吻,有辛辣的諷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讀者初讀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對作者評價圓明園的真切的認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強烈譴責侵略行為的痛快淋漓。本環節的設計就是抓住學生的這第一“感點”,感情朗讀,直接進入文本,形成對比鮮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三環節的學習。

(三)中國是被掠奪的,我們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為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在強盜統治的國度裏,發表自己的言論,沒有一點奴顏媚骨,仗義執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氣的。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能不能引導學生想到這一點,收穫大不一樣。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以下問題:

1、同學們,如果説,你們家有個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態度是什麼?(學生可能回答,我會原諒他的,再給他一次機會等類似的內容。)

2、雨果作為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他不幫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誰的立場上的?表現了他什麼樣情感和性格特徵?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問題。然後由四人一小組的小組長派代表回答問題。爭取做到人人蔘與。師生共同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評點。之後教師作歸納小結。

人類的立場上,(這裏有説,正義的立場,中國的立場,或者是人民的立場等等。)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

他有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

他認為“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我們要學習雨果的博大的胸懷與高尚的品格。

這一環節中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的深層理解。

(四)拓展延伸:

當年雨果以一個藝術家對人類文化的珍視,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責,歷史的煙雲已消散,我們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應該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我準備補充擴讀材料《哭泣的圓明園》。

這篇擴讀材料,寫出瞭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前、廢墟上,歡笑嬉鬧的人羣,作者發出“歷史呢?恥辱呢?血性呢?”的吶喊。

(五)佈置作業:

1、學習了本文後,同學們不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語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懷,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內心世界,請你也用書信的形式,給他寫一封信,談談你讀了本文後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評價雨果的觀點?他的胸懷和品格對你有何啟發?

(2)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這件事,你是怎樣看待的?

(3當年被侵略、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多世紀來中國有了什麼進步?

2、結合擴讀材料《哭泣的圓明園》,以“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歷史”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學生在以上兩題中任選一題完成。

作業第一題的設計,與雨果對話,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昇華思想感情。第二題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清醒地認識歷史,增強歷史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