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21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九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閲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閲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閲讀,學習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説。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説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説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説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和鑑賞小説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説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説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説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導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着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人 檔 案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徵 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爾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林黛玉進賈府》。

下面,我將從説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小説,課文《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作者曹雪芹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借林黛玉的眼睛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的描寫,交代了賈府的典型環境,塑造了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等經典人物形象。

二、説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本文是一篇小説,因而重心在分析人物性格和情節主題上。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採用默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本分析。

三、説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2.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主要手法。

3.準確解讀古典小説的人物個性,培養文學審美能力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説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情節結構,瞭解林黛玉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細節描寫等主要手法。

五、説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引導同學觀看《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的視頻,並提問:大家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嗎?沒錯就是《紅樓夢》。那林黛玉進賈府看到的是怎樣的豪門家族呢?今天我們就隨着這個美麗的女子走進賈府,走進《紅樓夢》,進而走進林妹妹的內心。這樣的導入能夠使學生更易於瞭解小説,並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分享課前收集的曹雪芹和《紅樓夢》的相關資料,初步瞭解文章背景。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初讀課文並結合題目概括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首先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情節發展,提問學生:文章的'情節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能不能嘗試概括每部分的內容?這些問題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也能夠藉此梳理出本文的情節脈絡為序幕:我們知道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線索,以及所見到的人物:她先到賈母院,見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後去賈赦院,但沒見着,又去賈政院,也沒得見,最後回到賈母院,見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寶玉。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緻地品讀,主要讓學生來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我將用大屏幕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放手給學生,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自己思考並藉助小組討論以及老師的引導來解決問題,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①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②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行為、細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③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語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④“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説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進賈府的生活信條,小説中是怎樣表現的?她為什麼這樣要求自己呢?

這樣的教學環節設置,有助於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讓同學們找找文中是怎樣描寫黛玉的服飾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記寫黛玉的服飾了?在此環節主要通過細節式的問題來引發對林黛玉服飾的思考。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帶領學生一起來回顧本節課所學寫的知識點。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的作業是:林妹妹不僅僅美在外表,美在氣質,其實她還是一個才女。大家課後蒐集林黛玉的詩詞,這些詩句都很契合她的實際,細細品讀,進一步瞭解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及其悲劇命運,下節課我們就“我看林黛玉”這個話題再來討論。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複習文章內容,又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3

一、 説話題

面對這個話題作文,首先要仔細揣摩“喝彩”的含義。①“喝彩”是發自內心的祝賀。生活中總充滿競爭,當自己取得成功時,應該為自己的努力而慶賀;當對手勝利時,也應該看到對手的努力,看到對手的優勢,找到與對手間的差距,心悦誠服地去祝賀,虛心地向對手學習,讓自己變得強大。②“喝彩”是真心誠意的鼓勵。課堂內,為同學精彩回答由衷讚歎;操場上,為同學奮力拼搏加油助威;宿舍裏,為同學和睦相處真誠叫好,等等。③“喝彩”是寬宏大度的認同。生活中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興趣、愛好,相互間需要一種認同。能夠理解尊重他人的個性,傾聽他人的想法,承認他人的努力,自覺送去讚美,這也是一種“喝彩”。

其次,當今世界,強調“張揚個性”“展示自我”“把精彩留給自己”“為自己喝彩”,這固然是對的,但有時有的人太在乎自己,太在乎自己的感受,這時應認真思考:為誰喝彩,為什麼事情喝彩,它們的實質是什麼。為自己喝彩,是一種自信,一種人生態度;為別人喝彩,是一種風範,一種人格修養;為景喝彩,是一種欣賞,一種審美情趣;為物喝彩,是一種智慧,一種思想傾向。擁有曠達人生觀的人,他們時時有喝彩,為自己,為他人。

二、 説寫法

這個話題作文,總體來説是好寫的,不過在寫作時要注意兩點:①寫成記敍文,寫自己聽到過或見到過的值得大聲叫好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記敍中要突出那些生動感人的細節,使作品具有感染力。②寫成議論文,發表自己觀點,評論時事,要結合當今世界處處充滿競爭,如何正確看待自己或對手的成功等,增添作品的現實意義。

生命的舞台上,我們是演員,也是觀眾。誰都希望在曲終謝幕的時候得到別人的讚美,因為我們都在期待着他人和社會的認可。很多時候,我們卻只知道為自己的成功歡呼,很少真心實意地為他人喝彩。由此看來,“學會喝彩”在我們全力創造“和諧社會”的新時代極為重要。寫好這個話題,得把握兩點:一是小處入手巧展乾坤,想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就要做到從細節入手,大家可以結合國內外近期發生的大事,也可選取與自身經歷、體驗有關的人、事、景、物、情、理,選取細節,敍事議論,敷衍成文,這樣才可能寫出真切感受。二是拓展思路巧著華章。不僅要説出值得“喝彩”的是什麼,還要寫出“喝彩”的原因。要學會從多方面展開聯想,挖掘出新穎、深刻的立意來。

三、説教法。

為了創設一個良好的讀寫氛圍,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圓滿的完成這次的教學任務,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談話法。通過談話給學生以親切感,進一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加強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

2、 分組討論法。把學生分成若干讀寫小組並讓他們推舉一名組長。讓學生圍繞發的這個話題從各個角度展開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暢説欲言。

3、 巡視指導點撥法。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能遇到有爭議或寫作疑難問題的時候,老師要適當點撥、誘導。給學生指點迷津,讓學生茅塞頓開。

4、當堂評定法。學生寫完作文,小組評改後,當堂進行評定,選出幾篇典型的文章集體點評,對他們的優點閃光之處當眾給予表揚,尤其是有創意的地方給以熱情的鼓勵,增強他們的成功欲。對於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幫助其提高寫作水平。

四、 説教學過程

(一).與學生談話,增進師生的感情,並導入新課。導入語:常見這樣的孩子,自己有了成績,有了榮譽,就歡呼雀躍,神采飛揚;別人有了成績,有了進步,卻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冷嘲熱諷、挖苦、嫉妒、很少真正從心底裏為別人喝彩。其實,隨時發現的別人的進步,為別人的成績而喝彩,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健康的.心態。

(二)發放材料,閲讀材料。

(三)小組內交流體會感受。也可以跨小組討論。學習小組,可自由結合。以5人為單位。組長由自己的組員推薦。

(四).討論:1.你知道哪些為別人的成功喝彩過的例子(個人想,小組討論) 2.你為別人喝彩的目的是什麼(個人想,小組討論)

(三).作文片斷練習。

(四).快速修改;

1.個人改。學生完文之後,自我修改。

2.個人修改完畢,讓學生討論;什麼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以此作為小組評改的依據。老師根據實際情況可略作補充。

3.小組改。教師巡迴指導。每人都和其他同學下評語。如果在評改中有異議的地方,小組內部可以進行討論,如果還不能確定,小組之間可以商榷。也可以讓老師也參與進去參加討論。

4.集體評改:由學生自由推薦文章共同評改。(文章內容通過幻燈片展示)讓學生對所看到的文章七嘴八舌各抒己見。老師則從學生的評論中總結概括。從文章的題目,構思立意,語言表達等方面歸納。

(五)由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六)板書設計: 為別人喝彩

題目新穎的:

構思立意好的:

創新的:

語言表達美的:

五、反思

因為考場作文的限制,學生作文結構形式相對單一,主要以總分總的形式寫作,使用的例子一般以自己生活為主,容易造成不吸引人的後果。在教學批改中,我建議學生更多地使用教材歷史中的人物,比如徐庶走馬薦諸葛,蘇武牧羊等,適當引用名言如“牆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就小了。”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成人大學聯考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現當代散文第四課《淚珠與珍珠》。我之所以選擇此課是因為:高二年級重點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而通過本文研究點在散文教學中發揮語言訓練和情感體驗的整合作用,將重點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此外,大學聯考的現代文閲讀多是散文體裁的。因此,我主要想通過《淚珠與珍珠》一課時的教學,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本課的學習目標是1、認知目標: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寫的幾種淚。2、能力目標:透過字面含義揣摩文句所滲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標:感受“淚”的深刻含義,熱愛生活,體驗人生真情,營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學習重點是體味眼淚藴涵的情感 ,學習難點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之所以確定此研究點、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是基於我設計本堂課的教學理念:1、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下,將教師職能轉型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散文的人文性特徵,讓學生通過語言訓練體會散文的情感; 3、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補充提供較豐富的相關資料,初步培養學生自主研究與合作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二、説學生

我所任教的是計算機專業的高二學生,他們的基礎相對來説還是比較紮實的。下學期結束時他們就會定向選擇成人大學聯考或對口大學聯考來達到自己靠入大學的目的。《淚珠與珍珠》是台灣作家琦君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與追求。生活中學生也有流淚的體驗,容易達到共鳴。他們已能通過瀏覽網上資源來完成學案。

三、説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方法是根據學案導學,課堂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瀏覽展示幻燈片和引導學生口頭表達。通過學生小組討論,藉助合作探究式教學手段,教師點撥幫助突破難點;通過瀏覽展示有關老師製作的“淚珠”的幻燈片,使學生從中回顧所學的詩詞,體會散文的思想情感,賞析經典的流淚瞬間,從中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通過口頭作文,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理解鑑賞的能力;作業中通過分層教學,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

四、説教學流程

1、導語

從前幾年電視台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橘子紅了》——琦君的作品導入。

如此設計導語妙處有二:一、開門見山;二,新穎獨特,激發學生強烈的閲讀興趣。作者介紹中突出她的“飽經憂患”是為課文張本。突出她的文學史地位是為了激發同學們課外閲讀琦君作品的興趣。這一過程預計2分鐘。

2、聽讀歸納、設計問題

這是本課的關鍵部分,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琦君寫了哪些眼淚?這種種眼淚可不可以顛倒順序來寫?為什麼?2、每一滴淚珠深處都有一顆心,分別加以概括。假如用一個字來概括這麼多顆心,你覺得最恰當的是什麼?3、討論:假如把這些眼淚比做珍珠,那麼貫穿起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線,也就是主旨句是什麼?你是如何理解這一句的,説説看。

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即散文的“形”。設計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把握情感,即散文的“神”,設計第三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走入作者逐步深化的情感世界。

課堂設計問題,預設和生成並重,當然生成更重要。所以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的調控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回答第一、二個問題應該不難。回答第三個問題,就要引導學生,這句話從結構上説起着引領貫串全文的作用;從內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體驗,這些包含着人生豐富高尚的情感的淚珠,在琦君老人眼裏都已幻化成世間最美麗寶貴的珍珠。以上過程預計用時20分鐘。

而自這些淚水中,最讓她感受深刻的是什麼呢?當然是“思鄉淚”,齊讀第五自然段,體味海外遊子血濃於水的望鄉深情。一同欣賞《虞美人》(朗讀)請同學們用學過的古典詩詞鑑賞知識加以賞析,配上吟唱,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達到理解主旨的目的,形成教學的第一個高潮。以上過程預計5分鐘。

3、拓展練習

拓展部分,設計三個環節:一、請同學們展示課本中的眼淚,二、欣賞經典的流淚瞬間。三、口頭作文。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從中回顧所學的詩詞,體會散文的思想情感,賞析經典的流淚瞬間,從中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理解鑑賞的能力。

賞析10個經典流淚瞬間,設計了一段背景音樂,目的是渲染氣氛,形成教學的第二個高潮。

每一張照片每一個故事都承載了太多真摯純潔的情感,每一滴晶瑩的淚珠都凝結了一段人生深沉的體驗和悲歡……不管眼淚背後的內容是什麼,只要是真情流露,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麼,你可有流淚的經歷? 都流過哪些淚?人生感受是什麼。進行口頭作文。以上過程預計用時8分鐘。

4、評價反饋

分4小組組織學生對口頭作文進行評價,看哪一組講得最好。通過網上評價表量化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老師評價來達到了語言訓練和情感體驗整合的效果。以上過程預計3分鐘。

5、説作業佈置

在口頭作文互相借鑑,開拓思路的基礎上,再以“一次流淚的體驗”(何時、何地、為何)寫一篇二百或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設計此環節的意圖是引導學生進行散文初步創作,根據學生情況採取了作業分層法。

五、説教學反思

㈠教學中應將學生的個體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機智靈活地結合起來。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發現和交流,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給予學生一個自主閲讀、交流的空間,讓他們提出問題,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調動起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和熱情;並且還考慮到,就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而言,教學不能太過於隨意性,不能讓學生處於一種自發的生長狀態,而應該給學生以探究的路徑與方向,因而分析學生提出的哪些問題能更好的把握文本並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切實的幫助後,確立了共同探究的兩個問題“思想內藴”和“整體構思”,來開展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就產生了矛盾,學生即時生成的學習目標與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學習目標間如何協調一致?比如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題目為何取為‘淚珠與珍珠’,取為‘淚與心’,好不好”,這個有價值的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未作以明確的解答,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留下了不解與遺憾。

因而教師需對問題有清醒的判斷能力,併合理運用共同完成目標的彈性,隨着課堂教學的進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有時提出的問題質量並不高,教師不能把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提到課堂上來討論,而一旦課堂上出現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意外問題時,可以把一些次要的目標放到課外來實現,使學習過程富有個性化色彩,又能完成預定任務。這樣,教學目標的靈動與有序既給學生留下閲讀思考空間,又指明學生學習的方向。

㈡教學目標不應只注重“知識目標”,而應關注“終極目標”;不能用“過程目標”取代“結果目標”。

我在研讀文本時設計的教學目標為“正確理解‘淚珠’的內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而在整合學生自定的學習目標時,也從大多數同學的表述中將全班同學的學習目標定位在這一內容和形式上的進一步學習上來。但一切教學目標應服從於終極目標,即“精神成人”“精神成長”,並培養學生的自由、獨立、創新的思維方式。而“正確理解‘淚珠’的內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這樣的教學目標只是要求學生完成對文本的理解,卻並未明確規定應喚起他們的精神體驗,感受琦君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教師只着眼於學生獲得、掌握的知識信息,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文學作品的教育中,不能過多的把眼光放在它的社會意義、思想內容等外部價值,或者段落大意、閲讀技巧等的分析上,忽略了文學教育的實質恰恰是向內面開拓,即使學生髮現自己、認識自己、鑑賞自己、解剖自己的靈魂。而用引導學生從作品中讀出自己這一觀點來指導教學,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理解淚珠的內藴外,還必須引發學生的感受力,使每一個學生讀出他自己的情感體驗。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與親情友情有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裏都可能出現滴滴晶瑩的淚珠,這些都是作者的心靈與學生的心靈的相契點。因而教學中更應關注終極目標,每一個人天生都有認識自己的精神需要,學生在閲讀中不僅應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應反思自己的心靈世界。

再者這兩個教學目標只是陳述學生在完成學習活動後應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是對學習結果加以的規定。但閲讀教學是以學生的閲讀活動為主,學生才是閲讀的主體,因而符合閲讀教學要求的課堂教學目標不是“結果目標”而應是“過程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圍繞自主選擇、主動發出的一系列行動,應描述閲讀的過程和方法,學生才能明確採用何種方法進行自主與創造性閲讀。比如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感悟課文中自認為最優美的語句;表述自己初讀課文的最深感觸;領悟作品的思想內藴;聯想到生活中最令自己感動的“淚珠”並加以闡釋。這樣“過程目標”實現了對標準化結果的主動迴避,而讓學生能自由自在地彰顯自己的閲讀個性。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敍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藴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藴。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二、説教法: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三、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之後,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脱

五、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板書: 遊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節: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髮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採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歎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於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裏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脱曠達的

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六、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七、佈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的異同。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6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選讀》是“文化論著研讀”系列選修課的一種,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具體學習目標中的第三點,提高個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據這一目標,編排了這一課。本課所選內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哲學。孔子對待陳恆弒君一事的態度、隱士對孔子的評價、孔子對待隱士的態度和孔子的喟歎,都可以反映出孔子這種大無畏的崇高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指導學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探討孔子的精神。課堂教學以問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為主,創設濃郁的教學氛圍,體會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常見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通過改寫的方式,擴充文本中的留白處,提高學生的對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樹立堅毅品質。

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精神的,孔子一生堅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儘自己力量堅持到底。

本課中,有接輿、長沮、桀溺、丈人、晨門等隱士,他們身處亂世獨善其身的做法自然無可非議,但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了儒家追求理想的執着和奉獻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踐行着這種追求,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無視於苦難與死亡的威脅,處處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為人處事的準則。這是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精神照耀了中華民族史,影響深遠。

教學重點: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內涵。

在理解並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之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品讀本課幾個選段,分析人物的行為細節和語言神態,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想象孔子的處境和心境,並通過與隱者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分析孔子孤獨、寂寞於亂世,卻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課的學習難點主要是認識“不可”與“為”的關係。即使明知結果必定毫無結果,但他認為此事該“為”,明知“不可”也要“為”。

教學準備:選段改寫。

教學方法:

運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啟發生,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

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改寫,還原當時對話的場面,來體會孔子的心情。

探討交流法,讓學生交流莊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及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為主,教學過程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為主。使學生通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體會孔子的精神。

學情分析:

根據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自身素質,很難理解孔子為何知其不可還要為之的心情。

學習方法:

通過改寫的方式,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領會“不可”也要“為”的精神。

注重學生課堂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與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複習上節課的學習情況。(承前啟後,在此基礎學習文章內涵)

沐浴 告夫三子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趨而闢之

子路問津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止子路宿 見其二子焉

不仕無義 欲潔其身 果哉!末之難矣

(三)文章研討第一則

1、在得知陳成子殺了齊簡公之後,孔子為何要“沐浴而朝”?(體會孔子對此事的重視)

(明確)沐浴就是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其他典禮前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潔食、禁慾,以示莊重和虔誠。這説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2、按理來説,陳成子殺簡公,哀公應該早就知道這件事,但他卻沒表示要出兵。況且殺的是齊國國君而並非魯國國君,為何孔子還要如此隆重地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體會孔子對禮的重視,凸顯其品質)

(明確)這是因為在孔子的觀念中,臣子應該有自己的本分,應該依禮行事,臣子僭越諸侯的禮節都已經使他很憤怒了,如他就曾説過:“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況竟然有人弒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韙。此種行徑應該天下羣起而攻之,不僅是為了簡公,還為魯哀公的統治,甚至為了天下的君主統治的秩序。這是孔子“禮”的體現,所以他才會如此隆重地提出這種要求。

3、文本語言簡單凝練,讓學生在留白處發揮一定的想象,模擬出當時對話雙方的神色和心態。(有助於學生理解孔子和魯哀公當時所處的.處境和心境,為解決4、5題打下基礎)

4、孔子在稟告時為何直呼陳成子為“陳恆”?哀公又為何説“告夫三子”?

(明確)古代稱呼他人,同輩稱字或稱官職。陳成子作為齊國的掌權大臣,地位何其尊貴,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體現了孔子對他弒君行為的憤怒。這與後人所謂孔子的“春秋筆法”是一致的。春秋筆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而哀公説“告夫三子”,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魯國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強大,三桓握有實權,以致國君沒有實際的決斷權。

這種情況孔子理應知曉,但他首先稟告國君而沒有直接找三桓這種實權人物,也體現了他遵守禮制的思想。

5、報告無效後為什麼反覆申説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麼樣的心情?

(明確)“不敢不告”説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而且也體現“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説明孔子對於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就沒有報多大的希望,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覆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小結: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比一般“獨善其身”的態度更為崇高而悲壯。

(四)文本研討其餘幾則,指導學生對“仕”和“隱”進行探討。

通過與隱士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1、孔子在聽了接輿的勸説之後,為什麼“欲與之言”?發揮你的想象,你覺得孔子會以什麼態度對待接輿,又會説什麼話?(根據課前改寫,讓學生進行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孔子聽完接輿的話後,應該明白接輿的意圖,即認為從政已岌岌可危,應避禍為是,別去救治,要孔子及時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貫追求和主張,他必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堅持。

2、如果接輿有一種對話的態度,孔子會説些什麼?在原文中找相關語段。(文章相關段落的理解)

(明確)“鳥獸不可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結:中國向來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還能和誰在一起?如説“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動亂,那麼此時正需有人知難而進、知不可而為之,給黑暗以光明,方見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質量。

(五)思想總結

試試用簡潔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內涵。(學生探討)

(明確)孔子一心要積極入仕,恢復周禮,平定亂世。雖然自己也知道很難成功,但他仍然表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從不動搖。如果從積極意義角度説,這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社會責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種從政的強烈自信。這種力求用世的態度,比一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度更為積極。)

(六)文化拓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楚辭》)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間,你如何抉擇?

(學生探討)

(明確)“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執迷不悟。首先,所堅持的必須是正道,而不是歪門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無謂的犧牲。

(七)學生週記片段欣賞。

(八)哲理共勉

追求,永遠不會遺憾!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湧而出。 讀林庚先生的《説“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結論是: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這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於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説”,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着讀者,感染啟發着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説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着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着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幹,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於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着它,甚至“彷彿聽見了離人的歎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於“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鑑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祕的面紗。我們將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深藴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組討論研究。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鑑賞實踐,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三、教學設計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本文的教學目的是: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藴; 2、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3、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教學重難點為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鑑賞實踐 。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裏的“落木”是什麼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後)那杜甫為什麼不説“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説“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

二、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 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並加以整理。

2、 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問題設計 (1)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鑑賞詩歌,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的滋味。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麼異同?

探究學習: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着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幹,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2)課文説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説。文中説到的“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彷彿聽見了離人的歎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木葉”是屬於風的而不是屬於雨的,屬於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於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徵?

探究學習:“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徵: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彷彿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幹,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着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4)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説‘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探究學習: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為“説‘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藴,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於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後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並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並滲透於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並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閲讀心理。“説‘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遊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於“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於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3、 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麼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三、 探究閲讀 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作業;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月、鬆、梅、蘭、竹、菊、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鑑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鑑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於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説:“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敍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後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於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閲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鑑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裏,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 “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並交流.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説説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歎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鋭的審美情趣。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五、説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導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然後聽配樂示範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置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着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七、説板書(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後作業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詩的特徵。

2.掌握字詞、文學常識、名言名句等基礎知識。

3.學習本文語言幽默風趣的特點。

教學重點

1. 基礎知識積累及應用。

2. 理解中國詩“富於暗示”的特點。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和深入研究,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學過程 是一個“詩的國度”。不僅戲曲“以詩為詞”,小説“有詩為證”,而且書法也要寫詩,繪畫也要題詩。然而,什麼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中國詩有什麼特徵呢?讓我們來聽聽玩轉中西文化的魔術師——錢鍾書先生的見解。(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 作者簡介

錢鍾書(1910——1998),我國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和古典文學研究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等。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鈎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在其六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他除了創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創性和學術開拓性的論著,在中國現代史上獨樹一幟,因而使得研究“錢學”成為中國現代學術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亦成為反思百年中國人文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

主要作品有《管錐篇》《談藝錄》《宋詩選注》及唯一的長篇小説《圍城》,另有短篇小説集《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華社播出的新聞通稿中出現“永垂不朽”字樣。

三、 簡介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藝論文,是作者根據自己於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朋友做的一篇英語演講稿節譯而成的。作者通過對中外詩歌的源流、形式、意韻、風格以及內容等方面的比較,突出了中國詩的獨特性和普遍性,為外國朋友瞭解中國詩打開了一扇窗。是中國較早的中西比較詩論之一。

四、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

第1段, 談“中國詩”的前提與立場。第2段, 中國詩的發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 中國詩篇幅簡短,但意味無窮。第4、5段,中國詩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第6段,中國詩清淡、安和的詩調。

第7、8段,中國詩內容上的特色:和外國詩大同小異。

五、 重點解讀

本文的説理,充滿了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且這種幽默風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諢,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徵博引,充滿機智,充分體現了錢鍾書語言的幽默特色。請找出你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離篇)(討論)

示例: 1.中國人的心地裏,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説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雲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學“地心引力”來寫中國詩發展的特點,突出中國詩發展的“早熟”與靈動。用印度經典故事來寫中國人的聰明。2.比着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並不妨礙延長,彷彿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理解:“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所從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來比喻中國詩人創作的詩歌之精練簡短。用生活中的看東西要看得遠些、把眉眼顰蹙來比喻中國詩的`精練微妙更是逼真,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

3.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安和。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理解:“壓得腰彎背斷”是一種生活中的具體形象,這裏用來比喻思想內容上的“厚重”,化抽象為具體,便於讀者更好的理解。

4.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狂吠”,而是文明人話,並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理解:形象地進行中外詩歌風格的比較。説外國一些詩人的風格是“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準確。以“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比喻中國詩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準”,妙趣橫生中凸顯出總體上“筆力清淡,詞氣安和”的特點。

5.“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裏有個安頓歸宿,彷彿病人上了牀,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因遠征而增添了甜蜜。”理解:結尾引用的這兩處比喻,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係。切合聽眾實際,拉近與出門在外的美國士兵的距離,顯得温馨親切。

6.貴國愛倫坡(Poe)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閲讀。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這裏作者的用意在於襯托中國詩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練,而不是嘲笑愛倫坡的目光短淺。“太可惜了”,給人以遺憾的感覺。這樣説,也注意到了聽者的心理反映,讓聽者有親切感。

課堂拓展:錢鍾書語言精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除本文外,你還知道哪些錢鍾書的趣言妙語呢?請説出幾句與大家共同分享。(自由發言)

示例展示:(1)科學家跟科學大不相同,科學家像酒,愈老愈可貴,而科學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錢。——《圍城》

(2)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粧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靈感》

六、教讀小結

本文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在中外詩歌的比較中,得出中國詩的特徵。開篇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後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時廣徵博引,使文章跌宕有致。

另外,本文還巧妙地引導美國朋友把目光逐步聚焦在中國的古詩——中國古代的抒情詩——中國古代抒情詩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上,並注意調動聽眾的知識積累,時不時地進行對比,也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七 、佈置作業

1.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國古代詩人的詩句摘出,與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對應,並熟記。2.幽默風趣是錢鍾書作品的一貫特點,我們寫作時有意為之,可使作品收到特殊的效果。下面是一篇學生作文的一部分,語句不夠幽默,請打破拘謹嚴肅、死板乏味的人物描寫套路,重新寫作,使它生動幽默,富有情趣。

“我的班主任個子較高,身材微瘦,雖然年輕,卻已稀頂,幸虧周圍頭髮還算茂密,才不至於讓人誤認為是一個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