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説課稿模板合集8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1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説課稿模板合集8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烏塔》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先寫初逢烏塔,是在羅馬的旅館裏,主要寫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後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裝,準備按計劃繼續遊覽;接着寫晚上回到旅館後我和烏塔的談話,主要寫了烏塔的這次旅遊的行程之長,安排之周,準備之久,以及獨立生活的意識;最後寫烏塔和我道別,繼續她未完的旅程。

教學目的:

1. 認讀本課生字詞,理解不懂的詞語

2.通過閲讀課文,瞭解烏塔是如何獨自一人遊歐洲的。

3.訓練學生在閲讀課文時要認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見解。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5.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 使學生從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這件事中受到啟示:我們中國孩子也應該學會自立

重點、難點:

教學本課時應引導學生着重探討:年僅14歲的烏塔為什麼能獨自一人遊歐洲,你對此事有何看法和見解?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二、説教法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

為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學中靈活運用自學法和討論法,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述能力、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懂了這篇課文,還使他們知道今後在學習這類文章時,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質,從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説教學設計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1、 同學們喜歡旅遊嗎?都到過什麼地方?是獨自旅遊的一位14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旅遊了歐洲,你們想不想了解她是怎樣旅遊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2課(板書:烏塔)

2、 出示地圖,簡介歐洲

(二)、新授

1、 師導入:年僅14歲的小姑娘烏塔居然去了那麼多國家,而且還是一個人去的,你認為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請同學們把書打22課,按自學要求學習課文。

(出示小黑板)你認為烏塔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①先自主學習 ②合作學習 ③集體交流 ④歸納板書

2、師過渡導入:小烏塔真是不錯,連老師都很佩服她呢?課文中不僅寫了烏塔的經歷,也談到了中國孩子的生活,這句話 是 怎樣理解? (出示小黑板)

(1)、談一談你對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這句話的理解。

3、指導學習寫作方法。

三、知識拓展

你對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有何看法和見解?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該不該一個人出去旅遊?)

四、質疑

五、總結

同學們、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需要獨立自主的人,我們從小培養自立的能力和習慣,自已會做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生 活,自立自強,向烏塔學習,有主見而並不盲目,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膽大心細,熱情交往,有愛心,好學。我相信,將來你們一 定會成為祖國的驕傲!

六、作業

1、 本課到這裏即將結束,同學們一定有很多感想吧!回去之後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2、 向爸爸媽媽講書述這件事,和他們交流一下見解和看法

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十冊第十二課《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是一首送別詩,作者抓住了那滿湖的荷花荷葉作為寫作對象,抒發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歎熱愛之情。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説讀寫能力;在聽説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①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正確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②能夠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描寫的景色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描寫的意境;

③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

①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②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為了達到即定的目標,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激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於國小生來説,課前的組織熱身活動非常關鍵,積極的熱身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從課下的興奮狀態轉入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實踐證明,飽滿的情緒和良好的開端能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可以説,沒有成功的激趣導入,就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閲讀探究和興趣盎然的練習實踐。在學新課之前,我通過複習前一首古詩,引導學生走入西湖美景,優美的西湖十景圖片把學生帶入了美的享受,然後藉助小故事,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的新古詩的學習上來,學生興味盎然。

二、初讀感知,學習字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活動的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了充分體現這一嶄新的科學教學理念,我安排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本課的生字生詞,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與人交流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學習活動的探索性,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積極參與,相互尊重。然後,再讓學生把不理解的詞在班上提出來,有師生共同解決。

三、精讀課文 ,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現代教學觀念認為,教學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傳授與給予的過程,對教師來説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獲取知識,並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習探究的方法和培養自我探究的能力。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要一環,教學的重點、難點都要通過這一環節得到解決。由於古詩詞的教學,忌逐句講解。所以我讓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交流來解決。同時教給學生抓住字詞進行讀議 的方法,使學生在合作探究時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學生饒有興趣的積極的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這樣,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與傳統的教育相比都有了變化,教師由教授者轉變成為學習的合作者,學生也由聽課者轉變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課堂上的主人。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自己的親身體驗。教師由灌輸變為指導,學生由認真聽變為自己動手、動腦,使他們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較好的鍛鍊與發展。

在解決難點的時候,我適當的出示教學課件,使學生在理解課文時有了感性認識作為基礎,這是符合國小生思維發展由直觀到抽象的規律的;在學生充分掌握了古詩的內容之後,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描寫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默寫。教學目標一步步實現。

四、總結

教師用簡單精闢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總結,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更明確的認識,增強了教學效果。最後所提出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思考,使學習活動延伸到課外。

五、作業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也是學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徑。為了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得到綜合訓練,我設計了抄寫古詩和積累描寫夏季古詩這兩項課外作業,這樣既照顧了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也注重了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總之,全課秉承以人為本的先進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情感,既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又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即強調學生基本技能的學習,也強調學生美好感情的培養。師生在和諧、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共同學習和享受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

説課稿 篇3

我説課的題目是《方程的意義》,下面我和大家彙報一下我的設想。

我從教材、教學流程、教法學法、板書設計、學習評價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首先,説教材。本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方程的意義》。課程標準把“式與方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模型思想及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幫助學生理解表達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的重要學習內容,《方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已初步學習了一些代數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等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知識鋪墊。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的設計思路。《方程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根據對教材的初步分析與理解,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構建過程,使學生在觀察、描述、分類、抽象、交流,應用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和增強符號感;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充分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很容易將列方程時的數量關係與列算式時的思維過程混淆起來,所以我覺得本課的難點是瞭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在教學前,我為學生準備了各種含有未知數和不含未知數的等式與不等式的貼紙。 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對等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學中藉助天平首先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活動: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1分鐘)

課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邊放上一個梨,另一邊放上兩個西紅柿,展示梨比西紅柿重,兩邊一樣重,西紅柿比梨重,三種情況。讓學生説一説看到的情況,可以用什麼符號表示。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對天平感興趣,進而也會對今天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更大的期待。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下面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些認識這一環節我將分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將時間控制在13分鐘左右。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 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 6分鐘

情景1:演示天平左邊放一個50克的砝碼,右邊放一個20克的砝碼,請學生觀察後説一説發現了什麼,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板書:50>20)

情景2:演示天平左邊放上一個50克的砝碼和一個10克的砝碼,右邊放上三個20克的砝碼,再次請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板書:50+10=20x3)

根據情境1、2的展示方式,讓學生繼續看課件寫出算式來。在這裏將以上的板書都做成貼片形式,可隨時移動位置,方便下一環節進行分類。板書所有式子如下: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通過天平稱重的演示,讓學生觀察平衡與不平衡的各種生活現象,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活動二:引導分類 5分鐘

在得出這麼多的等式和算式後,我會説這些式子有些凌亂,同學們能不能掌握一個分類標準,小組合作,進行分類。 在這個問題上,我採取的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的形式進行,我根據學生思維特點採取由“ 扶 ”到“放”的策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動口説一説,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交流彙報:(學生邊説,教師邊板書)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數 無未知數

根據板書,我會提問:仔細觀察一下,有沒有相同的?

學生會回答有,然後學生邊歸納我一邊板書這些相同的式子,接着我會追問這些相同的式子又具有什麼相同的特點呢?學生通過觀察會回答它們都是等式,它們都含有未知數。我會對他們的回答進行表揚,並強調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就是方程,

方程是我們數學王國的新朋友。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方程的意義。此時板書課題:方程的意義。

接着,我讓學生説説黑板上有的式子為什麼不是方程,幫助學生鞏固剛剛學習的知識。進一步強調含有未知數和是等式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這樣的設計我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第三環節:深入拓展,辨別概念 活動1:找方程(出示課件)

3 x 42=126 5X>10 6+X=14 X+4<14 23="" m="5" 36-7="29">70 8+X

6+X=14 3 x 42=126 36-7=29

10÷m=5

等式 方程方程的概念雖然概括出來了,但是理解消化它還需要繼續學習。通過上面的分類討論,學生初步瞭解了方程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中看出兩個條件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個都不是方程。所以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找出課件中的等式與方程,並詳細解釋有的式子為什麼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最後通過畫圖用2個集合圈來表示方程和等式關係,使學生對等式和方程有的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達到這一步,才能算在學生的頭腦中初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概念。這個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創造的樂趣。在寓教於樂中,學生享受着探索過程中的樂趣,也掌握了這個知識。 等式 方程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靈活運用20分鐘開始 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不同難度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展示課件,我説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可用方程表示其數量關係,請同學們根

據題目列出相應的方程來。

(1)馬老師坐大客車前往重慶辦事,客車準載45人,坐了x個座位,還有10個空座位。 10+X=45 45-X=10

(2)從石柱坐到重慶,總共240千米,馬老師坐了4個小時,找出圖中的相等數量關係。

4X=240 (3)

20-3X=2 (4)

38+b=86 86-b=38 86-38=b 此時,題目難度升級,題中數學信息增加,我首先請學生齊讀題目,幫助學生理解題目。 (5)

我會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來。 1400+Y=2700

1400-Y=100 (2)

6X+48=96

通過層層遞進的練習,加深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五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小結新知,明確收穫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進行一次梳理,通過總結概括再次讓學生體驗到探索新知的樂趣。通過交流學習所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新課標》中指出:重視學生已有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找結果、解決問題。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表象,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自主探索、比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取新知,培養孩子勤於動手動腦的能力;另一方面,為了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地位,我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以後通過一定的情景進一步學習方程的意義,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學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義。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觀察,思考,説出等式的特點,並由分類等式、不等式,在等式中找出熟悉的等式和陌生的等式的相同點幾不同點,使新舊知識銜接起來,從而推導方程的意義。之後通過合作、討論、探究,理解方程和等式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在頭腦中建立起“方程”的概念,並能擴展到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簡單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數量關係。

最後,來和大家説一説本課所用的學習評價,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我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歸納能力、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附:板書

方程的意義

不等式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數 無未知數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永生的眼睛》是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課文中的“我”由當年對父親捐獻母親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後親自捐獻父親的角膜,這是多麼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展現了“我”思想認識昇華的軌跡。當年的14歲的“我”和現在的14歲的女兒,對親人捐獻角膜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又是多麼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也反映了前輩的耳傳身授對後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教學本課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獻的意義,體會為什麼要以“永生的眼睛”為題的含義,則是教學的難點。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抓住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尤其是“父親”和“温迪”的語言描寫,體會作者一家人以死後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快樂和驕傲的高尚情操。

2、培養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説教法

本冊教材編寫《説明》中明確提出,“略讀課文在內容上理解上,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用精讀課文課文中獲得的知識和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我的設計理念是 以“情”為主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閲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結合學生實際,我採用“自讀自悟——交流體會——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議一議、説一説,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議”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説”自己已理解的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要讓學生先讀提示語,把握閲讀要求;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內容;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畫出令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和段落,並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註。之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四、説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20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當時我們每位同學、老師及社會上很多有愛心的人為他們捐款捐物奉獻愛心,才使得今天四川的兒童重返校園、四川人民重建家園,這都是因為人人心中充滿一顆愛心。愛是永恆的話題,今天讓我們走入課文《永生的眼睛》感受琳達一家人的愛心之旅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快速瀏覽課文感受作者一家人奉獻了怎樣的愛。(交流)

(預設:父親按他們生前的約定捐母親的眼角膜、我捐父親的眼角膜、温迪準備捐眼角膜……

三、自讀自悟,品析感悟

1、請同學們結合課前導讀梳理一下今天要解決哪些問題?(交流)

出示閲讀思考:

(1) 畫出文中深受感動的語句,並在旁邊批註。

(2) 説説作者為什麼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標題?

2、先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解決第一個問題。

過渡:從大家剛才自讀課語文找語句的時候,老師感覺你們非常認真,誰先來把自己找到的語句和大家交流交流。

3、交流感動的語句

1)抓住父親的語言描寫(自由調控)

句子一:“你能給予他人的……那麼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引導抓關鍵交流體會)課文中提到的有意義的死是什麼呢?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你認為怎樣的死是有意義的? 師: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的句子感受父親的.愛心,正好抓住本課訓練重點。

小結:可見,這是一位關心他人,為別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父親。請你帶着平靜的關心他人,為別人着想語氣讀一讀吧!(生讀)

過渡:父親還説了什麼話?

句子二: “如果一個盲童……那有多麼美妙!”

句子三: “想想看……又會多麼驕傲。

説説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把你的感受容入句中讀一讀吧。充分發揮想象,父親的眼角膜在一位位盲人身上發揮着怎樣的作用?(交流)

請你讀出父親的美妙,讀出父親的驕傲來吧!(生讀)

2)、深刻體會父親的話

讓我們把父親的話連起來讀一讀。

父親曾平靜地對我説:“……”

父親曾愉快地對我説:“……”

父親曾驕傲地對我説:“……”

你認為自己讀的最好的一句讀給在座的老師同學們聽一聽(交流品讀説一説: 父親曾( )地對我説(“ ”)。

3)交流感受“驕傲”的真正含義

(生説)“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驕傲。”

(1)、對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2)、外公是因捐眼角膜而讓温迪感到驕傲,想想温迪為母親驕傲的原因是什麼呢?(板書:勇於奉獻、)

(3)、你能讀出驕傲的語氣嗎?

4、通過理解課文中的語句,下面你們四人小組共同探討解決第二個問題。説説作者為什麼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標題?(交流)(時間、精神)

過渡:讓我們全體起立深情的讀一次課題以表對他們一家人的敬意(生齊讀課題)

四、迴歸課文感受課文對我們的影響。

1、同學們,讓我們帶着你們的感動之心,再一次走入温迪一家人的偉大無私的故事。(放FLASH動畫)

看完動畫,你想對他們中的誰説些什麼?

五、回顧課文作者是在課文中多次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語言、神態……)

本節課我們通過感受作者筆下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描寫的句子,感受人間的愛是心的永生的。(板書;)

六、最後請同學們欣賞一位盲人獲得眼角膜捐獻,重見光明寫的一首感恩詩

七、作業超市:

1、找出課文中讓你感動語句,把它摘抄到札記本上。

2、圍繞一個主題,運用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心裏想法。

板書:

永生的眼睛

富有愛心

勇於奉獻 感動

熱愛生命

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託班幼兒特別喜歡扮演小動物,因此,根據3週歲以下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給每個幼兒準備了小兔子的頭飾。整個活動幼兒以兔寶寶的身份而展開,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託班的幼兒由於家庭或其他因素的影響,雖然對於調羹的使用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仍然發現有部分幼兒並沒有掌握調羹的正確使用方法,或是雖然會正確使用但不願意主動去自己動手。因此,我結合我們近期主題活動《我自己》設計了這個活動。

説目標:

根據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依據,制定了以下幾點目標:

1.學習正確使用調羹,激發幼兒自己動手做事的願望。

2.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培養其自信心。

此目標包括了認知:學習正確使用調羹;能力:自己動手做事;情感:體驗成功等幾方面。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老師扮演兔媽媽,小朋友扮演兔寶寶)通過兔媽媽接電話,引起幼兒的活動興趣。並創設了請兔寶寶幫助媽媽一起準備食物招待客人朋友這個情境,並利用此情境來激發幼兒動手做事的願望,以及利用媽媽誇張的模仿兔寶寶調羹的錯誤使用方法來引導他們學習正確的使用調羹。

(二)展開

1.分食物

通過幼兒使用調羹將各種食物分開,請幼兒根據食物的不同進行分類,並鼓勵幼兒表揚自己,告訴自己:“我很棒。”提升幼兒的自信心。

2.招呼小動物

並在請小動物吃東西這一環節上,使小朋友在使用調羹上得到進一步的驗證,並溶入了文明禮儀教育,如:幼兒喂小動物們吃食物,並學説:×××,我請你吃東西。

(三).結束

送小動物回家。

通過貓媽媽説:兔寶寶們,天不早了,大家一起送我們回家吧!結束這次活動。

説反思:

在這個活動,我以兔媽媽請兔寶寶幫忙準備食物招待客人這個情境而展開活動,對於託班的孩子來説,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夠更加吸引他們,因此整個活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他們很願意自己動手進行操作。

通過這個活動,不僅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得以鍛鍊,而且他們手部小肌肉羣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並充分體驗到了活動的快樂。

在活動中,當然也有考慮不夠周全的地方:比如説請幼兒在操作之前的用毛巾擦手這一環節有點多餘,探討的地方是,在活動中,是否應加入對於顏色的分類。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好!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説課的題目是《石頭變形記》,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活動方法、説活動準備、説活動過程、説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石頭變形記》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學領域。活動為幼兒介紹了大石頭在陽光、雨水、風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塊,在河水衝擊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後被磨成鵝卵石的科學知識。《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本活動內容緊扣幼兒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能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將通過幼兒的觀察討論,一方面瞭解鵝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瞭解鵝卵石在生活中的運用。

在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維目標:

1.情感目標:能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力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運用各種感官,提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能力。

3.認知目標:瞭解鵝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和理解事物本質和事物間關係的過程。因此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能瞭解石塊在各種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後形成鵝卵石的過程。而難點在於幼兒能關心周圍環境,在玩中體驗科學的重要和趣味。

二、説學情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的幼兒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開展活動之前要先了解幼兒的特點。下面我對幼兒情況做簡要分析:

大班的幼兒好學好問,能初步理解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但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從問“是什麼”上升到“為什麼”,好奇心和求知慾旺盛。這一時期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逐漸增強,記憶力有明顯的發展,但由於缺乏知識和經驗不足,還需要老師正確的指導。因此這些都將成為我組織活動考慮的因素。

三、説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以遊戲法為主,觀察法、討論法為輔,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圖片,與同伴討論,達到了解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同時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交流觀察的過程和結果。

四、説活動準備

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教師,為了給幼兒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質材料,方便幼兒動手嘗試,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我的活動準備如下:

1、《變形金剛》簡短視頻一段;

2、鵝卵石實物若干;

3、鵝卵石形成的過程圖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五、説活動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下面具體説説我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環節:視頻導入,激發求知;實物展示,感知對象;圖片展示,深化理解;遊戲活動,增添趣味。

1.視頻導入,激發求知

好動是幼兒的特徵之一,而具觀賞性的視頻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我會採用視頻導入活動。在活動之初,我會向幼兒播放《變形金剛》的簡短視頻。在幼兒觀看後,並因勢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影片中的是什麼嗎?”在幼兒説出答案後,伺機引出活動主題:“石頭變形記”,以此調動幼兒的好奇心。

2.實物展示,感知對象

在幼兒對“石頭會變形”這個問題有強烈的求知慾時,我會呈現鵝卵石這一實物。請每位小朋友來摸一摸鵝卵石,同時説一説摸到的感覺,觀察鵝卵石的特點,達到幼兒能瞭解、認識鵝卵石的活動目標。在幼兒對鵝卵石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我會引導幼兒聯繫實際生活,想一想、説一説鵝卵石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這樣有助於幫助幼兒獲得經驗,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圖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後,我會繼續向幼兒展示教材提供的鵝卵石形成過程圖片,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分組討論,能自己發現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我會進一步啟發幼兒描述圖片中的`內容,想象大石頭經歷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後變成漂亮的鵝卵石。這樣不僅可以發散幼兒想象思維,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膽量,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達到培養幼兒對圖片內容的領悟能力。

4.遊戲活動,增添趣味

以競賽判別輸贏的遊戲,有助於滿足大班幼兒日益增長的好勝心理,因此活動的最後我將組織幼兒進行“製作鵝卵石比賽”比賽。首先我會將幼兒分成3個小組,每組發放一大塊橡皮泥,通過比賽捏鵝卵石的形狀、速度來制定輸贏。通過這樣的環節,為幼兒提供動手操作機會,幫助幼兒獲得更完整的經驗。同時激發幼兒的興趣,為整個活動增添趣味。

六、説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特別是對幼兒能力、習慣的培養,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動之後我會鼓勵幼兒在週末的時候邀請父母一起走進公園,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鵝卵石。這種方法有助於幼兒把本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繼續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7

一、學習目標:

1、經歷探索簡單圖形軸對稱性的過程,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特徵,發展空間觀念。

2、探索並瞭解角的平分線、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有關性質。

二、學習重點:

1、角、線段是軸對稱圖形。

2、角的平分線、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有關性質。

三、學習難點:角的平分線、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有關性質。

(一)預習準備

(1)預習書123~126頁

思考:角平分線有什麼特徵?線段垂直平分線有什麼特徵?

(2)預習作業:

1、下列圖形中,不是軸對稱圖形的是()。

A、角B、等邊三角形C、線段D、平行四邊形

2、下列圖形中,是軸對稱圖形的有()個。

①直角三角形,②線段,③等邊三角形,④正方形,⑤等腰三角形,⑥圓,⑦直角。

A、4個B、3個C、5個D、6個

3、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軸對稱圖形是兩個圖形組成的。B、等邊三角形有三條對稱軸。

C、兩個全等的三角形組成一個軸對稱圖形。D、直角三角形一定是軸對稱圖形。

4、如圖,CD⊥OA,CE⊥OB,D、E為垂足。

(1)若∠1=∠2,則有___________;

(2)若CD=CE,則有___________。

(二)學習過程:

1、角是軸對稱圖形,它的對稱軸是_______,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_______。

2、線段是軸對稱圖形,它的一條對稱軸是_______,另一條對稱軸是線段所在的直線。

3、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這條線段_______。

回顧小結:

(1)角是圖形。

(2)角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相等。

(3)線段是軸對稱圖形。

(4)垂直並且線段的直線叫做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簡稱中垂線。

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這條線段的距離相等。

説課稿 篇8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第五節《一次函數圖象的應用》第二課時,我將分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新的課程標準將國中學段的數學知識分為四個領域,“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和”,每個領域在三個年級裏都是螺旋上升的,由於學生在七年級下冊學習了變量之間的關係,學生對函數——研究世界變化規律的一個重要模型,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而且通過“一次函數圖象的應用”第一節的學習,學生的識圖能力增強了,通過識圖解決實際問題的求知慾望更迫切了,同時本節也滲透了數形結合,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以後學習其他函數奠定了興趣基礎和能力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於本節內容針對的學習者是八年級上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初步教學活動體驗,樂意並能夠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共享,為此確定目標如下:

二,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經歷利用一次函數及其圖象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2, 經歷函數圖象信息的識別與應用過程,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3, 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即從“形”的'方面解決問題。

(二) 情感與態度目標

1, 進一步形成利用函數的觀點認識現實世界的意識和能力。

2, 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生活中的事例,如“颱風麥莎”對島城的影響,促進學生的思考認知能力,激發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團隊協作意識和關心時事的意識。

3, 豐富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及關鍵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圖能力,更深層的體會數形結合,

難點是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史料。

四, 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本節課將採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理念,以人的“興趣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為關注目標,來體現教學方式中的“新意”。

教學中將採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數形結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裏利用圖形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

評價方式體現多元化和人性化,關注思維,即解決問題的過程,淡化對知識的機械記憶,針對個人和小組進行及時的讚賞和肯定。

五,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為使教學活動更有效,符合八年級上學生的年齡特點,需要教學媒體技術的支持,豐富學生的認知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六, 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 教學準備:1,提前一天瞭解“麥莎”的有關內容。

2,複習“一次函數圖象的應用”第一節

(二) 教學過程

全課分為五個教學環節

1, 情景引入 學習新知。2分鐘

2, 議一議 探索新知。 8分鐘

3, 練一練 鞏固新知。 10分鐘

4, 試一試 開闊思路。 5分鐘

5, 讀一讀 培養興趣。 7分鐘

6, 練一練 鞏固新知。 8分鐘

7, 想一想 感悟收穫。 4分鐘

8, 佈置作業。 1分鐘

具體過程如下:(多媒體課件)

Tags:説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