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摩擦力》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5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摩擦力》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摩擦力》説課稿

《摩擦力》説課稿1

一、説教材

《運動與摩擦力》是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運動與力》單元中承上啟下的一課。本節課主要包含兩個學習內容:1、感知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要求學後明確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它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運動物體的總重量等因素有關。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在探索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問題,訓練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運用,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培養科學的探究態度:敢於提出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並積極用實驗去驗證猜想的科學行為習慣。

本課的探究活動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關係,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係。

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知道摩擦力是一種阻礙運動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過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發展識別控制變量、採集數據和記錄並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研究問題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本課的重點:認識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物體重量的關係。

本課的難點:掌握測定摩擦力大小關係的實驗。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以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通過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猜想、設計實驗,通過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好交流,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重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生實驗,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真正做到“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

三、説教學程序

1、認知摩擦

多媒體出示兩物體經摩擦後的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輪胎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鞋底對比圖片。通過圖片的直觀感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認識“摩擦”現象,並讓學生思考,舉例説説生活、學習中的摩擦現象。我預設學生可能會想到粉筆寫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現象,最後,再強調指出“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有相對運動時都會發生摩擦”。通過這一引入教學,為學生理解“摩擦力”這概念作好鋪墊,因為這個概念是建立在學生剛剛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認知了“摩擦”現象後,馬上引入“摩擦力”這一知識概念。在教學中我以提問滲入:在前兩課我們知道了當橡皮筋被拉長時產生了彈力;氣球吹大後噴出氣體,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衝力。那麼,請大家思考一下,兩物體摩擦時是否也存在一種力?為什麼這樣引導?因為我想對“摩擦力”這個概念雖有“摩擦”現象做鋪墊,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知理解,作一個很好的引入滲透,我覺得是十分關鍵的。因為如果將書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讓學生理解掌握,我覺得比較勉強,學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這樣的提問引導,就能讓學生較容易去思考聯繫,然後會嘗試感知尋找“摩擦力”。在學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動中,我就及時給予學生引導,比如:讓學生比較手掌按在桌面拖動和離開桌面拖動時的'用力大小來感知摩擦力,同時提問還能用什麼方法感覺到摩擦力?從而希望學生自己去發現更多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這樣設計也是為讓學生彙報結果並分析時引起學生的思考(接觸面關係)。然後老師提出疑問: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讓物體運動起來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樣,是什麼原因?什麼因素引起的?

3、推測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①講述:生活中到處都有摩擦現象,產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樣,我們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當學生提出猜測後,給予小結: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狀況有關;摩擦力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重量有關。

②引導提問:要知道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可以如何驗證?

4、設計實驗

①實驗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個摩擦力大”

由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實驗計劃。首先,明確實驗探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係,讓學生思考設計實驗。如果在設計實驗計劃時出現困難,就及時給予點撥:從中也可以出現結構性材料加以引導。因為實驗計劃的制定,對於學生來説是探究的一個重點,同時可能也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學中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進行討論,最後全班集體交流。這樣我想學生在交流時才會每個人都有話可説,因為交流之前給了每個人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在探究設計“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係”實驗計劃時應強調哪些條件改變?哪些不變?並明確實驗方法,集體交流統一標準後教師可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結論得出要通過實驗數據作為依據。所以,學生實驗是重點,但實驗過程中對數據的記錄與分析卻是結論得出關鍵點。當學生實驗探究時,要求小組實驗過程中對同一物體拉動粗糙面和光滑面時的拉力大小進行記錄。再對每組的數據進行板書,分析每組數據得出結論。結論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所以對全班同學實驗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十分關鍵,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也必須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學的數據前應該讓學生先分析小組內實驗現象,這樣更有利於讓學生得出結論。

在得出“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這一結論後。

②再讓學生思考設計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係的對比實驗,因為有了第一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對這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學生會比較容易得出。所以教學時可讓小組直接討論,彙報設計方案。明確實驗方法後讓學生比較物體間接觸面一樣但輕重不同時的運動摩擦力,最後記錄分析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

4、課後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知識

2、師: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

《摩擦力》説課稿2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國中八年級下冊《摩擦力》。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

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首先,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材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三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滑動摩擦力的定義、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國中物理力學中的最基礎的知識,是力學中重要的台階。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力、重力、彈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礎上學習的,它也是今後學習壓強、浮力等概念規律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幫助對力的概念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談一下學情,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對力的三要素已經有所瞭解,同時還學會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勻速直線運動等知識。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與摩擦力的接觸,所以能夠理解摩擦力的相關知識。

根據新課標的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什麼是滑動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概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參與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勇於探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樂於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探究實驗的過程設計和實驗數據表格設計

考慮到國中生的現狀,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實驗教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動手操作法、分析歸納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課、建立概念、深化概念、鞏固概念、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

首先進入導入新課環節,在這個環節採用情景導入法;首先我會播放一組視頻: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後停下來;礦泉水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着帶有鐵釘的跑鞋;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等。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這些現象的原因,從而引出課題《摩擦力》。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設疑,引出摩擦現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為摩擦力概念的學習做鋪墊。

接下來進入建立概念環節,在這個環節採用活動實驗教學法,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參與以下兩個小實驗並觀察實驗現象:

1.將手掌用力壓在桌面上,並在其上滑動,體會桌面對手的前進有什麼影響?

2.將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課桌的表面,用力推動或拉動牙刷,觀察刷牙彎曲的方向與牙刷運動的方向有什麼關係?

並且通過多媒體出示如下題目:

(1)什麼是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兒?

(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樣的?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之後同桌交流,在此期間,教師巡視給出點撥指導,之後請小組代表發言,同學回答之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摩擦力的相關概念。

由於學生初步接觸相對運動,對它的意義理解不是很透徹,因此我會重點強調: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指的是相對接觸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身感受、討論、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與概括能力,使學生親近物理,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

接下來進入鞏固概念環節,為了加深學生對滑動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練習題來進行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強化重點,深化難點。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符合我們新課標的因材施教。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總結這節課有什麼收穫,或者還有什麼問題要繼續思考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小結和質疑,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及敢於創新、樂於思考精神。

《摩擦力》説課稿3

1.説教材

“摩擦力” 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內容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本節的特點之一是,本節的知識與國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階;特點之二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通過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3. 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4.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向學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大小計算,正確理解什麼是最大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內容的難點,準備在下節課重點介紹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動摩擦力的應用。本節課的重點是兩種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兩種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教學難點:對靜摩擦力存在的認可和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

2.説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並引導學生分析其規律和區別,使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另外通過做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3.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國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課彈力的知識相聯繫,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4.説程序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課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 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讓學生將手指壓在導學案中的四種材料上往前,往後摩,從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結合導學案第一部分啟發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別和產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麼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學生對相對運動趨勢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實驗演示或用“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通過對由傳感器得到的圖像分析,和實驗觀察驗證,得出最大靜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範圍與最大靜摩擦力與壓力有關。並引出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標討論影響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方案設計→選擇實驗數據處理方案→探討試驗中的注意事項→計時實驗探究,結合導學案第二部分完成實驗。

對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評估和交流。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

②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其比例係數由接觸面的材料決定,稱之為動摩擦因數(μ)即: 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沒有單位。 [閲讀P59表1瞭解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在上面的實驗中,我們還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結論:

①與面積無關;

②在速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也無關。

4.結合導學案第三部分師生一起總結回顧本節課的收穫。

並提出下節課的目標.

5.板書板畫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徵,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氛圍中學習,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當然,教學中情況千變萬化,這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摩擦力》説課稿4

一、教材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物體運動與摩擦力,通過摩擦力的定義、感受摩擦力讓學生認識摩擦力。通過測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為下面環節準備。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經歷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拉力、重力、彈力和反衝力之後引入摩擦力,關於摩擦力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這為本課學習提供基礎。

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⑴、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過程與方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三、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訓練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難點:通過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靜摩擦力的存在。

教學準備:

1、演示實驗材料:供拉動的小物品若干、彈簧測力計、塑料盒子、鈎碼、100目砂紙一張。

2、分組實驗材料:玻璃球10個、筷子一雙、橡皮泥、棉布、線繩、彈簧測力計、塑料盒子、50g的鈎碼、一100目砂紙一張。活動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對比觀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課件出示新舊輪胎,新舊運動鞋圖片,請學生觀察對比,發現它們的表皮發生了什麼變化?

⑵、是什麼使它們變得光滑了?

⑶、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會有摩擦現象發生?請學生舉例。

⑷、15秒夾玻璃球比賽。

思考:對筷子怎樣改動能在15秒內夾得更多?

⑸、小結:(課件出示)由於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教師板書)

(二)物體運動與摩擦力

1、測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請學生思考鞋子往右運動時,摩擦力會朝哪個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會是多大呢?我們可以用什麼儀器測量?(生:用測力計測量)

師示範,“一小格,兩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體剛運動時讀數)

⑶、師:通過測量我們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為“ n”,這是剛剛能夠使鞋子運動起來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⑴、(出示幾種有代表性物體)這些物體運動時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樣嗎?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與什麼有關呢?

⑵、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猜測。

⑶、提問:摩擦力有大有小,那麼摩擦力會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呢?

讓學生充分討論,提出假設。

通過討論,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假設: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滑動或滾動有關係;

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與被拉動的物體的輕重有關係。

⑷、教師小結:看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關係,我們今天先選擇“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物體的輕重不同,哪個摩擦力大?”這兩個問題進行研究。

(三)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

1、組織學生猜測: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樣的關係呢?説説你的理由?

2、師: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時,實驗中哪些條件要相同,哪些條件要不同?學生交流,教師填寫在活動記錄紙上。

3、同學們的猜測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些都只是我們的猜測,我們還需要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想法。老師今天給你們提供了一個測力計、塑料盒子(裏面有兩個50g的鈎碼)、一張砂紙。你們能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嗎?請你們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填寫實驗計劃表)

4、實驗提示。

⑴、砂紙兩面的區別

⑵、正確使用測力計

5、小組討論,制定實驗計劃。

6、組織交流實驗計劃表,教師適時詢問:實驗要改變什麼條件?怎麼改變?實驗中不能改變什麼條件,怎麼保持它們不變?我們的實驗做幾次比較好?

7、學生分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1),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8、交流反饋,得出結論: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現“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體輕重不同,摩擦力哪一個大?”(整個過程放手由學生分小組獨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會有怎樣的關係呢?

2、請同學們先猜測(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3、請學生談談實驗中我們要注意什麼?(不改變的條件,改變的條件,怎麼改變?)

4、請各小組獨立完成實驗並填寫記錄單2

5、生實驗並填寫實驗記錄單2,教師巡視指導。

6、學生根據實驗報告單反饋實驗結果: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五)實踐活動

1、課堂小結:通過以上實驗的研究,你發現了物體在運動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係?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和物體的重量有關,那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來增大或減小摩擦力,使之為我們服務呢?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課件演示:汽車在雪地行駛時加防滑練,工人在自行車的轉軸上刷油……

3.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減小摩擦力?

學生交流。

4.做個小小設計家

張大爺家最近買了一套新房,這兩天準備裝修衞生間了,裝修公司的老闆催他把地磚買回來。請你幫他出出主意,買什麼樣的地磚好呢?

《摩擦力》説課稿5

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摩擦力》。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力”。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②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③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全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究勇氣、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以及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難點是實驗的操作(讓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勻速運動)和記錄測量數據的表格的設計。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先播放一段多媒體畫面:(汽車在雪地上艱難行走,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後就能前進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蓋很難擰開,而用毛巾裹住時就很容易擰開了;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運動員賽跑時穿着帶有鐵釘的跑鞋等等)。

請學生思考一下這些都是什麼原因?

(二)新課學習

1.什麼叫摩擦力

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併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並且學生也會通過兩個面的刷毛的彎曲方向不同進一步理解每個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摩擦的概念。

課本中是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合在一起的,沒有具體的區分,我在這裏簡單地向學生解釋了三種摩擦的區別。對於滾動摩擦因為其實質是一種力矩,可以一帶而過;而對於靜摩擦可以作一點補充:當兩個物體之間相對靜止且又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的是靜摩擦,並且也可以用二個毛刷作演示。這對學生的理解並沒有什麼難度,況且在“科學世界”裏面也提到了“走路時要利用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如不講一下靜摩擦,學生在這裏當聯繫課本中的摩擦的定義時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沒有發生“相對運動”還會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指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説出他們的猜想後,還要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可以對有的猜想進行歸類,比如有的同學説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重力大小有關,而有的同學説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可以指導他們將這二個猜想歸為壓力這一類。在各種猜想都列出來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很複雜,對於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是否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指導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讓同學們思考:用什麼工具來測滑動摩擦力?(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個力嗎?(不是);那如何才能從彈簧測力計的讀數中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那麼實驗中應該讓木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時的彈簧測力計應該怎樣調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後調零)。通過這樣的引導既起到了複習的效果,又為他們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鋪墊。

再讓每組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因為在八年級的學習中,研究弦振動的音調和歐姆定律時,已多次用到過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所以,這裏對學生不算一個難點。

然後請每組派一位同學到講台前説説他們組制定出的'探究計劃,並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設計的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引導全班同學對他們方案的理解,特別是對實驗記錄表格的設計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對不太科學的地方引導本組或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完善。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與數據記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並適時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實驗結束後,還可以鼓勵學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彈簧測力計不動而只拉動木板呢?為什麼?並且讓學生們再簡單操作一次,讓他們自己發現這樣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比較穩定,容易讀出正確數值,實驗效果更好。而且這也更能幫助他們理解“相對運動”的含義。

3.摩擦與我們

回顧剛上課時播放的多媒體,聯繫生活經驗,讓學生分別舉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並且讓他們在對“科學世界”內容的閲讀和剛才實驗的基礎上,對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還可以採用全班搶答的形式,讓他們自己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要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就可以了。

4.當堂反饋

(1)採用討論的形式,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要求學生回去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第4題的科學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文字並配上錄音,介紹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5.課後作業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別是採用什麼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的。

《摩擦力》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學會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

3、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

難點:應用摩擦力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討論法 、歸納法、實驗法

學法:自主探究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4分鐘)

上課之前,先讓學生做一個小遊戲:拿一根光滑的棒子,一端包有毛巾,一端保持光滑,請兩個學生出來進行"拔河比賽"。理所當然的,拿着光滑一頭的同學輸了。這時引入摩擦力概念。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麼叫摩擦力(4分鐘)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進而引出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從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和作用點去分析摩擦力,從摩擦力的大小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20分鐘)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可能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於表面積的大小有關?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總結出一份設計合理的實驗步驟。用大屏幕顯示出來。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還應該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裏運用了什麼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後,三個實驗小組的代表上講壇演示實驗,並公佈自己的實驗數據,老師把他們的實驗記錄表用實物投影投出來,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後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後,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出物理學中探究問題的規律:呈現問題→形成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觀看動畫實驗,加深學生的記憶。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8分鐘)

老師由生活中的幾個例子,如:我們體育訓練時穿釘鞋等,引出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根據需要增大或減少摩擦。其實,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同時我將播放有關增大減少摩擦的錄像。

4、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4分鐘)

5、並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5分鐘)

6、課後作業: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四、板書設計:

1、摩擦力: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沒有相對運動時,但在接觸面上也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靜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滾動時摩擦叫滾動摩擦

2、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物體表面的壓力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使接觸面粗糙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減小壓力,使接觸面光滑,變滾動摩擦為滑動摩擦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的學習和探究,歸納出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摩擦力的定義,並且總結出了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學會了使用控制變量法,在教學中,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推理能力,從而使學生更準確的總結出物理規律。

《摩擦力》説課稿7

尊敬的評委: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科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三節《摩擦力》。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將《摩擦力》安排在這個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彈力》相對比,加深學生對力的認識,又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材的內容及特點

1、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動: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3)增大與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節教材的內容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探究性,雖然摩擦現象學生並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並不熟悉,這留給學生一定的探究空間。二是實用性,教材最後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三)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改變學科本位、注重科學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特將本節課重點定為組織好學生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動,尤其要引導學生靈活使用“控制變量法”制訂試驗的方案,設計試驗的步驟。

預計難點會出現在探究活動的“猜想與假設”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猜想,可能會出現許多答案,如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積的大小,壓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運動的方式,運動的速度等,由於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爭議的,所以要解釋清楚它與以上因素的關係並不容易,有些關係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還無法接受,但是不讓學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度的關係,又不符合科學探究的規律。因此形成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力”,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學情:已經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另外考慮到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並且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有關這方面的生活體驗。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法方面計劃採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具體教學方法有:指導探究法、引導談話法、幫助分析法。

為了激發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熱情,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法方面主要指導學生使用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觀察閲讀法等。

四、教學過程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首先,創設情境,利用夾玻璃球比賽活動引入:在這一活動中,我特意將常用的乒乓球改為更光滑的玻璃球並將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幾次活動中,從來沒有學生能夾出一個玻璃球,這樣就更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

展示課題以後我們很快就進入【活動1】

【活動1】讓我們來體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這是一組對比活動,通過1、2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摩擦力的性質是阻礙,通過1和2與3的對比學生體會到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是已經發生或要發生相對運動。這樣不僅讓學生其實體會到摩擦力是一種阻礙作用,而且為學生以後的分析是否存在靜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了兩次對比實驗的體會,經過討論,學生會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義

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學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這裏,學生對摩擦力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接下來通過活動2我們有可以帶着學生回到生活中來。

【活動2】比一比,看誰觀察更細緻!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讓學生回顧生活現象,使學生認識到:摩擦,無處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識非常有用!師生共同分析這些現象。由於摩擦力的分類並不是本節課的重點,但課本內容有有所涉及,不可迴避。所以,在分析學生例舉的摩擦力事例時,我適時提醒學生兩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最後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讓學生初步瞭解了摩擦力的種類,使學生在進入下一個環節——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時沒有很突兀的感覺。

接下來,進入重頭戲,突破難點:為了使學生有猜想可説,也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傷學生的探究熱情,我設計了【活動3】

【活動3】搓搓手,你有什麼新發現?

1、用輕重不同的力進行搓手,體會摩擦力的大小,發現了什麼?

2、在手上塗些肥皂液再搓,你又發現了什麼?

通過親自動手,使學生接下來的猜想時有充足的依據!並且,加深了學生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的印象!

至此,萬事俱備,只剩下兩隻攔路虎(將這一活動稱為“兩隻老虎”就是想激情學生的打虎熱情。)

【活動4】兩隻老虎!

測定滑動摩擦力需要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這是幾天後就會完全明白的內容,本身也不難理解,所以這裏就按照課本安排讓學生自主閲讀“信息快遞”。另外,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為了使所有學生都能正確完成探究活動,設計時,提醒了部分同學:本實驗要運用控制變量法,當然,點到即止。

水到渠成,學生很自然的就開始進行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活動5】

【活動5】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

學生利用提供的器材開始探究,教師巡視學生探究活動。通過討論、探究、交流三個階段歸納實驗結論: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等無關。物體間的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作為理論基礎,學生完全能夠讀懂、理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來我設計了【活動6】

【活動6】閲讀歸納: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學生閲讀課本內容,完成驗證性活動8.6。由學生交流後歸納結論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觸面間的壓力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1、減少壓力

2、接觸面變得光滑些

3、用滾動代替滑動

4、加潤滑油

交流提升,讓物理迴歸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改變摩擦力的四種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學生討論交流,並更進一步地把“自行車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開放題型的方式讓學生討論、交流,從而把本節課的學生活動推到了高潮:每位學生都有話説,每位學生都能説清楚,增加學生的學習成就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認識!

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後,我佈置了兩條作業:

1.閲讀課本第55頁“讀一讀”和“生活.物理.社會”

2.以“假如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希望通過作業1幫助學生完善摩擦力知識體系,通過作業2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四、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摩擦力

1、定義: 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要做相對運動時,在接 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等無關。物體間的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觸面間的壓力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a.減少壓力

b.接觸面變得光滑些

c.用滾動代替滑動

d.加潤滑油

通過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將本節課的內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強化重點知識。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前輩指教!謝謝!

《摩擦力》説課稿8

一、説教材

高中物理的難點在於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難點在於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後面知識的學習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教師要試圖將學生國中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要力圖從兩種摩擦力的區別與聯繫出發,讓學生從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範圍及其計算來理解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

同時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繫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並通過網站知識與現代科技聯繫很密切的內容。

二、説目標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範圍及其最大值;

能根據靜摩擦力的規律,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

知道動摩擦因素與哪些因素有關,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靜摩擦力略大於滑動摩擦力;

會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的計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規律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學會在實驗中控制變量和實驗條件;

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參與比賽等形式,激發興趣提高探究創新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實驗和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對科學的求知慾。

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在研究問題時,要培養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維方法。

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能説明生活、生產中採用應用摩擦力的實例,發展觀察能力。

三、説重點難點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難點:

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着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就不難判斷了。

四、説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並引導學生分析其規律和區別,使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另外做演示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髮現F=FN的規律並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學生實驗、講授、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五、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國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課彈力的知識相聯繫;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六、説程序

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動手實驗引入新課。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討論與交流,把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問題在課堂上展現出來,真正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讓學生的學習從已有的.經驗入手,從自己的感性認識開始,又通過教師的幫助瞭解現代科技中的相關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也調動了學生思維積極性。學生的討論與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接受轉變為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

(1)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麼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着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實驗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之間的關係→強調正壓力就是上節課的彈力。

(2)滑動摩擦力: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相關運用。在學生廣泛猜想、假設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探究得到什麼是滑動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通過實驗分析得到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辨析物體的運動方向和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區別;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定律;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3.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並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課上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然後評講。

4.小結

教師讓學生談學習心得。

5.佈置作業

(1)調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減小摩擦,用什麼方法實現的。

(2)練習第3、4題。

在以上設計中,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徵,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氛圍中學習,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當然,教學中情況千變萬化,這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摩擦力》説課稿9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編排在彈力之後。該節知識是力學的基礎,更是高中物理知識的基礎。所以這節內容的教學如何引領學生自主積極地探究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影響因素,體驗摩擦力特點規律的發生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應高度重視本節教學過程;由於摩擦力問題的複雜性,且在具體問題中又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尤其靜摩擦在許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無,方向不定”,因此,對於初學者也是有一定難度的。

高中物理《課標》對該知識點的要求是,“通過實驗認識滑動摩擦、靜摩擦的規律,能用動摩擦因數計算摩擦力”。其中,對靜摩擦力規律的認識應該包括最大靜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計算和方向的判斷對學生來説是個難點,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學三類常見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礎。本節課學習的成敗對以後學習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動能定理的應用以及摩擦力做功與產生熱能的關係等問題都將帶來影響,所以本節課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點:

1、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的《力和機械》一章已經學習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識,但還不會具體的計算。會分析簡單的現象,但不深入。另外,通過前面幾章的`學習,學生基本適應了高中的學習方式,以及初步具備了探究和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範圍及其最大值;

2、能根據靜摩擦力的規律,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

4、知道動摩擦因素與哪些因素有關,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靜摩擦力略大於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比滾動摩擦力;

6、會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的計算摩擦力的大小。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規律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學會在實驗中控制變量和實驗條件;

3、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參與比賽等形式,激發興趣提高探究創新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實驗和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對科學的求知慾。

2、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3、在研究問題時,要培養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維方法。

4、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能説明生活、生產中採用應用摩擦力的實例,發展觀察能力。

四、教法學法

(實驗探究、分析歸納、觀察提問、討論分析、應用舉例、練習鞏固)根據教學內容的上下承接關係,學生剛學完力、重力、彈力,對力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瞭解。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已知的物理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和探索,使學生在實踐中親自體驗實踐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願意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決問題的科學價值觀。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就嘗試採用實驗探索、問題啟發式教學法、討論分析、應用舉例、練習鞏固,加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使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探究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規律的全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繫實際。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得到發展和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精神。

學法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學中做到“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學法指導可分為:⑴、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有了疑問,才有學習的動力,而問題的解決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⑵要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節課的“控制變量法”,並將此方法遷移應用到其它方面。從而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掌握方法,發展能力。以達到教學最佳效果。

所以,本節學習方法指導主要是教給學生“三會”:會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方法進行實驗設計,會用實驗進行探索,會用數學方法進行分析總結找出規律。

教法:引導啟發演示實驗討論分析多媒體輔助學法:觀察法探究實驗法討論歸納法交流合作法

五、教學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問生活中摩擦力例子,舉例。使學生了解摩擦力帶給我們的生活的情況,培養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對其分類: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為什麼沒有移動?(邊演示邊講解)

靜摩擦力用剛才的例子,提問: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如何?大小與什麼有關?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好奇心。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觀念。

實驗探究,提問同學,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靜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產生條件。動摩擦力

實驗探究

產生條件大小(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定量分析方向

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會有所不同,進行思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呢?學以致用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弊舉例,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怎樣使用摩擦力,如何增大減小摩擦力更好的應用於生活中。

《摩擦力》説課稿10

一、課標要求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

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徵,有初步的觀察能力;能在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思想

以新課標要求為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通過問題引導和實驗探究指導學生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方式。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 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間的關係;

(2) 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知道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3) 能運用動摩擦因數計算摩擦力。

2.過程與方法

(1) 經歷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習從實驗結果總結規律的方法;

(2) 學習通過查閲資料的形式,瞭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現象;

(3) 通過對生活中各種摩擦的觀察與思考,學習結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與弊過程中,領略自然界的和諧和奇妙,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

四、教學流程圖

五、教學過程

1. 引入

分組討論:生活中關於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課

(1)靜摩擦力

思考與提問:你對靜摩擦力的認識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靜摩擦力的規律有哪些?

以下根據學生道出的關於靜摩擦力的規律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對錯誤觀念進行糾正,重點放在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大小變化的規律,並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堂上小練:請分析以下三種情況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並準確把該靜摩擦力在圖上標出

(a) (b)(c)

木塊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為0,保持靜止F=1N ,保持靜止 F=3N ,保持靜止

引導學生利用國中二力平衡的相關知識分析靜摩擦力的大小,結合圖討論木塊所受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歸納出靜摩擦力與接觸面相切。

實驗與探究一:研究靜摩擦力的規律

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砝碼、粗糙木板

帶着問題完成實驗,並把有關數據填入課本P42表3-2-1中

①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逐漸增大拉力,靜摩擦力有何變化?與彈簧秤拉力讀數有何關係?依據是?

②觀察彈簧秤拉力增大到什麼程度木塊剛被拉動?(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後勻速運動,根據國中學過的知識,這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如何讀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④對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何關係?

⑤在木塊上增加砝碼,對最大靜摩擦力有沒有影響?

實驗後小組討論,歸納規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a.互相接觸且擠壓

b.接觸面粗糙且雙方有相對運動

以及靜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規律

(2)滑動摩擦力

引入:a. 剛才的實驗可觀察到滑動摩擦力是一個怎樣的力?(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物體之間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剛才的實驗給我們暗示了一個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麼?

《摩擦力》説課稿11

課題:人教版國中物理第一冊第九章第四節《摩擦力》

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關係。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髒了。老師給他們洗乾淨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台20秒夾球)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麼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敍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麼叫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國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於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侷限於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説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於表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説説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裏運用了什麼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後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後,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採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着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於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於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於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後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並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只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讓學生在課後完成“迷你小實驗”,並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接着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麼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5.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6.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7.課後作業:

(1)以"假如沒有摩擦"為題,寫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摩擦力》説課稿12

1.説教材

“研究摩擦力” 是粵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第二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內容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本節的知識與國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階;特點之二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特點之三是,先研究比較形象的滑動摩擦力,後研究較抽象的靜摩擦力,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過程。

2。説目標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會應用公式f=N解決實際問題。

3.知道什麼是最大靜摩擦力,及其與N和有關。

⑵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標: 向學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3.説重點難點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規律,會應用公式f=N解決實際問題。

2.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什麼是最大靜摩擦力。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着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就不難判斷了。

(2)教學難點: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

4。説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並引導學生分析其規律和區別,使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另外做演示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髮現f=N的規律並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5.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國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課彈力的知識相聯繫,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6.説程序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多媒體)看一則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兩個圖片(有關工業上傳輸帶和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提出問題:看了一 則消息和兩個錄象它們告訴了我們哪些物理知識?--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再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 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例如可以讓學生把手掌平放書桌上,不斷加大壓力並向後拉,從而感受不同類型摩擦力的存在,啟發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別和產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滑動摩擦力:

實驗探究→導入新課→控制變量→相關運用。實驗探究,得到什麼是滑動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辨析物體的運動方向和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區別→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定律→課本例題。

(2)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麼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着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實驗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之間的關係→強調正壓力就是上節課的彈力,但是垂直接觸面指向被壓的物體。

3、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並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課上安排 5~10分鐘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具體做法是:先留2分鐘時間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本和黑板上的知識內容,接着做這兩個練習:練習1、2、3題。然後評講。

4、佈置作業

練習第3、4題。並預習下節教材.

7。板書板畫

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全面性和系統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概念、規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圖。以上是對本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徵,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氛圍中學習,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當然,教學中情況千變萬化,這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摩擦力》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祕密》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本課與《力在哪裏》、《物體形狀改變以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降落傘》共同組成了《無處不在的力》這一單元。

本課所在的單元與前一單元《物體的運動》一起,完成了《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內容標準中物質世界部分“運動與力”部分內容的學習,併為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部分內容的學習儲備基本的力學知識。

本單元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於“力的作用和表現,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力”的要求,圍繞力的存在,力的表現和作用,力在哪裏、力能改變運動的方向和物體的形狀,就力有大小以及彈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氣體和液體的阻力來進行建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以認知為重要目的的觀察、閲讀、分析和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力、瞭解常見的力,從而提高認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興趣。

本課在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學知識的鋪墊,尤其是《力在哪裏》中力對物體形狀的影響和測量力的大小知識和技能,又為下一課《降落傘》的學習,提供了知識支撐。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摩擦現象和摩擦力。重點在於體驗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種改變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減小摩擦力。

這些內容打算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要完成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摩擦力,討論摩擦力的“功”與“過”,通過探究瞭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分析本課的知識結構,並結合第一課時要完成的任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方面:

能夠使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設計減小固體摩擦力的驗證實驗。

(2)科學知識方面:

認識摩擦力,知道如何減小摩擦力,能夠説出摩擦力的“功”與“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歡用學到的摩擦力知識解決生活中摩擦力的問題。

(三)教學重點:認識摩擦力,通過實驗研究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摩擦力的認識,以及實驗過程中變量的理解與控制。

二、説教法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遵循學生學習規律,抓住科學課的特點談談本課的教法設計: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由於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摩擦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學生還不能從理性的層面上覺察到。所以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設置活動,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動產生的現象中,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幫助學生對摩擦概念的理解。

2.實踐為主,多種學習方式綜合,突出科學課的特點。

大膽猜測、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學習方式。

據分析:學生在第三單元中已經初步掌握了對比實驗的研究方法,又通過本單元前三課力學知識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進行自主探究實驗的素質和能力。

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教學設計體現: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後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充分應用現代教學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

(1)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我在教學中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導入時,通過遊戲,追問什麼樣的神祕力量使我們要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拉開兩本書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2)自主學習,着眼一個“探”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中指: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提出問題之後,讓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猜測,並且通過實驗去驗證,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

(3)動手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交給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對比實驗瞭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內化了摩擦力的知識,培養了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本課的教學準備主要是教師準備:書本、塑料平板、彈簧測力計、小木塊、洗潔精、玻璃燒杯、玻璃棒、圓木棍、水槽、抹布、實驗記錄單、多媒體課件。(我之所以準備這些材料,是因為它們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與內容的緊密聯繫,能充分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學生利用這些典型的材料,依據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去實驗,在操作中驗證假設,在探究中獲取知識。)

(二)設計思路

我在教學時依照教學目標並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學內容上大膽創新,根據力運動的特點,通過操作演示和引用視頻再現力運動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發現。引導他們親身經歷“發現問題——進行預測——實驗研究——合作交流——生活運用”的科學探究過程。

《摩擦力》説課稿14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3節摩擦力。

這是我説課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和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們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後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為後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學生們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們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學生們養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們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

重點:(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遊戲引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啟發,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們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們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們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分別是遊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佈置。

1、遊戲引入:

八年級學生們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採用遊戲引入,男生用一個塗油的碗,女生用一個乾淨的碗,在學生們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遊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為這節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生點,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們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説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學生們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後採用搶答的方式説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們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為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使學生們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們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採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們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索這一環節,把學生們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們的表現欲被調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們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節學生們説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通過生生交流學會,通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節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量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們在嘗試成功的喜悦之後,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後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數據分析,而對於學生們的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學生們的猜想變量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範的結論,最後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們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們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後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穫。本環節,我採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學生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們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們的思維,我設計了通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於學生們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學生們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象,在此掀起課堂的高潮,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們的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通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實例説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繫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的一些圖片,使學生們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們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通過聰明屋的這一環節,,等到知識的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節,檢驗學生們在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們主動總結,學生們交流,看誰的收穫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們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佈置:

作業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們都有所收穫。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們。在這節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們探索發現,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仁們的指點、幫助,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5

《摩擦力》説課稿15

一、説教材

摩擦力是高中力學重要的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有助於後面的受力分析、牛頓運動定律及動能定理等知識的學習,而且摩擦力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本節內容是在國中摩擦力知識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由於摩擦力的不可觀察性,在許多情形下似乎是方向不定,使學生對摩擦力的方向分析有一定的難度。教材將這節內容安排在重力和彈力之後,以生活實例展開,以實驗探究摩擦力的規律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歸納出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②通過實驗探究能發現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壓力與接觸面性質。

③能知道動摩擦因數μ與哪些因素有關。

④會利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①進一步熟悉實驗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②注重實驗探究方案設計的思考與改善。

③通過參與實驗探究能進一步熟悉控制變量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參與觀察、敢於實驗,體會實驗在探索物理規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養成嚴謹、細緻、耐心的實驗修養。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通過實驗探究得出F=μFN。通過國中的學習,學生只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知道他們之間的定性關係,而通過這節課的探究,我們就能得到這些量之間的定量關係,所以選此為這節課的重點。

難點:滑動摩擦力方向判斷。因為摩擦力的方向許多情形下似乎是不定的,使學生對摩擦力方向的分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將摩擦力方向的判斷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四、説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法和實驗教學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五、説學法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自己觀察、描述實驗現象,思考、討論、分析原因,自己總結得出結論。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同時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

六、説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看錄像導入摩擦力,通過兩個視頻對比,讓學生了解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激發他們學習摩擦力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並能應用於生活教學理念。

2、探究摩擦力:

(1)先讓學生通過實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師生共同做如下實驗:

①小木塊從傾斜的木板上滑下後在水平方向上運動一段距離後靜止。

②將一紙條夾入書中向外拉。

③將手平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在部分學生手上塗洗潔精)

讓學生主動參與,成為學習主體,在體驗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在動手中開始思考摩擦現象,為下面的探究打基礎。

在上面實驗的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從例子中找尋它們的共同特徵,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和產生條件。學生通過對上面實驗的研究、討論、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2)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學生動手體驗摩擦力的大小,老師引導學生,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要通過實驗來探究。

再現物理實驗探究的流程:提出問題——討論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分析總結歸納。老師要求每小組將自己的探究過程、注意事項、成果及存在問題寫成實驗報告並向全班彙報。在討論過程中,要求是設計 的實驗方案一定要是科學的;通過相互交流,發現其它小組設計的優點和缺點,可強化學生的發散思維,這是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尊重實驗結果。

通過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F=μFN

F為滑動摩擦力,FN為壓力(對物表面的垂直作用力),μ為動摩擦因數。

通過實驗我們還得知動摩擦因數μ的數值與相互接觸的材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課件給出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通過思考題的設置,不僅對上節課的靜摩擦力進行了複習,而且更加深了學生對這節課的理解,使學生對摩擦力有進一步的認識。

最後老師有針對性的整理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不僅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而且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想將來有一天找出摩擦力的本質),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探求的精神。

七、説板書設計

第3節 滑動摩擦力

1.滑動摩擦力的定義

2.產生條件

3.方向

4.大小:Ff=μFN

通過羅列式的板書設計,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能夠一目瞭然

八、説教學反思

本堂課是一堂設有探究實驗的新課,學生對探究的對象——摩擦力並不陌生,能舉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他們對探究的內容——滑動摩擦力與什麼因素有關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個猜想的層面上,並沒有很深的瞭解,這樣的情況對課堂教學來説,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有了一定淺層面的瞭解後,在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自己解決問題的好勝心的驅使下,肯定會開動腦筋,積極地思考出自己的實驗方案,並通過實驗,自己得出問題的結論。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將自己擺在了課堂主人翁的位置上,老師僅僅是起了一定的引導作用,但卻能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新課程理念就是要體現這樣一種學生為課堂主人的教育方式來達到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我認為在這一節的教學中,加設探究實驗能更好地發揮教學功能,培養出能力強、科學素養高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