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91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這一運算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解釋與運用,由以往第一學段的圖畫情境應用題的數模學習過渡到現在第二學段的文字應用題的數模學習。通過教材這種概括的、單列的數量關係向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數學模型(即數量關係式),這種數學模型將應用到以後文字應用題的學習中去。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知識的基礎和心理髮展的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並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的問題。

(3)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1)重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難點: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並運用這些數量關係分析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關鍵: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感知與形成“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概念,並切身體會每個物體的快慢與路程和時間都有關係。

4、教學準備:

國小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再向抽象思維轉化。為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本節課我藉助下面的教具幫助教學:

(1)多媒體教學課件

(2)皮尺、秒錶。

二、説教法: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多媒體電教法、嘗試教學法、反饋法等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概念。並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整節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説學法:

因為“速度”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故而教師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經歷一系列的觀察、實踐、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過程,逐步讓學生理解“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概念,並建立這個問題的數學模型(數量關係式),然後運用這個模型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提供的練習和教師補充的習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標準》所提出:展現知識的產生和應用過程,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敍述模式,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2

一、 説教材

《認數》是國標本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認數”86頁至87頁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並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的基礎上,教學整萬數的認識。同時這一節的內容為學生繼續學習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以及億以上數的認識作了鋪墊。教材分為三段安排教學內容。第一段,教學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和“千萬”。第二段,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及讀寫。第三段,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

二、説教學目標:

1、憑藉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使學生在認識個級數的基礎上,認識萬級的數,認識記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掌握整萬數的含義和讀、寫的方法。

2、通過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感受大數目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增強應用意識,提高應用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大數目的興趣和認識大數目的自信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正確讀、寫整萬數。

教學難點:瞭解整萬數的含義,感受大數目的數值。

三、説教法和學法

由於整萬數相對較大,不便以具體形象的實物進行操作,加上學生已經較多的認數經驗,所以我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採用藉助於直觀教具計數器,幫助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理解每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並且結合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這樣的大數目,讓學生感受整萬數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同時開展遊戲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在課前我安排學生蒐集生活中的一些大數。讓學生對大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為新課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新課導入時,用課件出示同學們的家鄉——明光市的有關數據,讓學生通過閲讀這些有意義的數據,既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時也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在學生感受了這些大數後,通過這樣的提問:“二千三百三十五、六十三萬、十九億、三千二百七十,這些數中哪些是你學過的,哪些你沒有學過。那麼你沒有學過的這些數是多少呢?怎麼寫呢?”

學起于思,通過這樣設疑提問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以便來引入第二環節的教學“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 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

學生對於相鄰數位間的進率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計數器一萬一萬地數,從一萬數到十萬,理解10個一萬是十萬;十萬十萬地數,從十萬數到一百萬,理解10個十萬是一百萬;一百萬一百萬地數,理解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通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更大的計數單位,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瞭解整萬數的含義,學習寫數、讀數。

在撥數的基礎上,我再趁勝追擊,讓學生在計數器上分別撥出例題中的三個數,並讓學生充分地説説你能很快撥出這些數的方法是什麼。在學生交流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多少萬就是多少個萬,因此需要在萬級上撥出多少。再讓學生撥好後對照計數器寫一寫,讀一讀,並交流讀、寫的方法,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感悟到,寫數時只要在萬級上寫上多少,而個級上全部是用0補足。

接着再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通過計數器上的數與所寫的數之間的對應關係,進一步鞏固寫法、讀法。

3、認識數位順序表

學生已經有了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的經驗,可以讓學生直接結合計數器,自己探索寫出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老師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我們習慣採用四位一級的分級方法,讓學生説説:從數位順序表上看,依此有哪些數級?個級有哪些數位?萬級有哪些數位?此時再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請學生讀一讀,然後將每組中的兩個數進行比較,感悟萬級數的讀法與個級數的讀法類似,只要在萬級數的後面讀出“萬”字。

三、聯繫生活、深化新知

數學教學要善於走出“書本數學”,迴歸“生活數學”之中。整萬數究竟有多大,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也較難理解,通過讀寫生活中的大數目,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數的讀法和寫法,也初步體會到了整萬數究竟有多大。

在“想想做做”第4題可以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熟悉的教室或校園的佔地面積,從而去感受天安門廣場和頤和園實際佔地面積的大小。最後讓學生再次出示課前收集有關大數目的信息,請學生來讀一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交流情況作出及時評價。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整萬數,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學數學的目的也是為生活服務的。

四、總結歸納

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説説你在今天的這節課中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使學生在交流中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由於本人的教學水平有限,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不足,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3

【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練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2、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3、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平行線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説重點難點】

重點:鞏固對平行線的認識,會用三角尺和直尺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

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和一組平行線。會利用畫垂線和畫平行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

1、回憶一下,什麼叫平行線?

2、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邊是互相平行的。

我們怎麼樣才能畫出一組平行線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畫平行線

板書課題:畫平行線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

步驟: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將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緊貼着直尺,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

2).將三角尺緊貼着直尺移動位置,再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第一步畫出的直線平行。

可以用畫平行線的方法檢驗兩條直線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畫一組平行線,然後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對方畫的是否平行。

3.小組活動:

在你所畫的這組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你能發現什麼?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全班彙報

小結: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學生彙報

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

學生認真觀察後敍述畫平行線的步驟

學生畫一組平行線,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

小組討論後全班彙報

複習所學的平行線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使學生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4.小組討論:怎樣畫一個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

長方形的對邊是互相平行的。

相鄰的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全班彙報組內研究的畫法:

先畫一條長3釐米的線段,再過兩個端點在線段的同側分別畫兩條與它垂直的2釐米長的線段,最後把兩條線段的端點用線連接起來。

三、鞏固新知:

1、獨立畫一個邊長是4釐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學的畫平行線和垂線的方法,自己設計一幅圖畫。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畫平行線,你有什麼體會

五、作業:68頁4題

學生討論畫法

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説畫長方形的步驟。

使學生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通過練習,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複習。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圓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他是曲線圖形的開始,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園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二、説教學目標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圓的特徵,初步學會畫圓。

2、在認識圓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學會畫圓。

三、説教學設計

1、情景中創造圓

課的開始,創設情景:“正確答案離小胖右腳3米處”以右腳為點,3米長的範圍上去尋找,這一環節,讓學生獨立去思考,並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個點,逐步形成圓。

2、比較中初步圓

出示已認識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平面直線圖形,讓學生去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慢慢地引出圓是由一條圍成的平面圖形。

3、緊緊扣住圓的特徵

通過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中的中心點到各個頂點之間的距離相等,讓學生去尋找相等距離的條數,慢慢演變成,圓的中心到圓上各點的距離處處相等,並且有無數條這一圓的本質特徵,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長,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一中同長是圓的本質特徵,這一教學重點。

4、畫圓中感受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處處感受畫圓的困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感受到畫圓的步驟,定點,定長,繞一圈,正確掌握圓的畫法。

5、解釋生活中的圓

汽車輪胎為什麼設計成圓的?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圓的一中同長本質特徵

6、迴歸情景問題,延伸突破圓

迴歸情景問題,並出示籃球與圓,讓學生比較認識到圓是平面圖形,而籃球是立體圖形,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一中同長,從而完整正確答案在以右腳為圓心,3米長為半徑的球體上,圓的認識又有以重大突破。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找規律》。

(一)説教材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找規律》的第一課時。蘇教版教材從四年級開始,安排“找規律”的單元,引導學生探索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本課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學習“找規律”後,可以使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發現數學規律,感受數學的探索性,以及數學的價值與奇妙,進一步體驗學習數學需要運用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並通過發現規律體驗成功,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所以,學好本課是比較重要的,是為以後學習其他的“規律”打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1)通過觀察,初步認識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2)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抽象性與概括性。(4)培養學生努力鑽研的學習精神以及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得出這種規律中的兩種物體的數量關係;難點是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這一規律,並利用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教法和學法

因為這一節內容是國小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因此我主要採取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讓學生通過小組成員間的合作、交流、討論,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

(五)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來介紹這堂課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分為四大環節進行。第一部分通過遊戲,導入新課,引出規律的特點;第二部分通過主題圖的觀察以及填寫表格,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通過練習,使學生對這類規律的認識得到提升,並聯系生活尋找規律,體會規律的廣泛性,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四部分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一、遊戲引入新知

在課的一開始,我經過拍手動作引領學生注意觀察,激發其學習興趣並提出疑問:這裏有一個祕密,是什麼呢?(師再次拍手)能跟老師一起學嗎?再次提問:能不能再拍一組跟老師的不一樣的?

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引入課題:規律。

[在這裏,我從簡單的生活現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接着經過擺小棒和小圓片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這種規律,親身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二、觀察學習

在這環節中分為四小步驟展開。

1、認識概念

師:間隔排列的規律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只來學習其中的一種。哪一種呢?像這個,一根小棒一個圓片一根小棒一個圓片排列的。

師生同讀,師板書:|○|○|○|○|○|○|○|○|

師:一直這麼畫下去,我們會看到最後是?(生:直線)那我們注意看這組中首尾都是什麼?(小棒)它們都是一樣的,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叫什麼呢?兩端物體(師生同讀師板書)

出示|○|

師:像這個呢?也叫兩端物體。那夾在中間的是什麼?(生:圓片)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什麼呢?(師生同讀:中間物體)

師板書

2、觀察學習

師:我們剛學習了間隔排列的規律,知道了什麼是中間物體和兩端物體。像這種規律在我們的書本上還有很多很多。好,請翻開課本第48頁,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板書:找

課件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思考。

師:看看,圖中畫了哪些事物?哪兩個事物間是有聯繫的?你發現他們之間有什麼規律嗎?

師:這幅圖中有這樣三組排列。這些排列都藴涵着同一種規律。你找到了嗎?

學生彙報,師出示表格。

組 別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內容簡析

直線、射線和角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課內容是本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起始課,這節課的內容是在第一學段的基礎上進行復習、擴展和提高。有關線段、角,在第一學段已經學過了,二年級時,學生已初步認識了線段和角,但當時的學習是初步的,屬於直觀的認識,本課內容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這些內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對圖形本質特徵的認識,對圖形之間內在聯繫的認識。本節課在內容編排上,注重了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繫,從直觀過渡到抽象,既讓學生藉助直觀,引入射線和直線的概念,並讓學生討論線段、射線、直線的聯繫與區別,在此基礎上教學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號。這節課的重點應該放在教學直線和射線的認識上,關鍵是要讓學生弄清楚直線、射線和線段的聯繫與區別。對於角,則着重在射線概念的基礎上説明角的含義,至於角的表示法,它是一種規定,可以直接告訴學生。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進一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含義,能用角的符號表示角。

(2)通過畫一畫、數一數等活動,初步感悟射線、直線的特性。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比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繫。掌握角的特徵。

教學難點:直線、線段、射線之間的聯繫、角的形成。

4.突破方法

首先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來認識射線、直線、線段和角,通過比較,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通過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形成對圖形的理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標指出:數學的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活動中去,本課教學設計了以學生自學為主,伴以小組合作為輔的教學模式,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還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合作,以達到開拓思路,取長補短的功效。

二、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去探究發現、分析比較地構建和獲取,與人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我主要從構建主義理論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出發,選擇合適的教法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 1、猜想發現法2、分析比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體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主動。

在學法方面,我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運用這種方法,便於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的精神。

三、説學生

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學生對圖形的基礎認識,內容比較形象直觀、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比較,認識掌握比較容易。學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獲得直觀的感性體驗,再在小組交流中形成知識技能。3幾何知識與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繫,教學中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實施過程。

基於上述認識與理解,我對本課的教學流程作了如下設計: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出示毛線,引出線的三兄弟

2. 複習線段的特點(兩個端點,直的)

3.引導學生回顧線段的量法

4.畫線段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線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而放手讓學生用線表示自己身邊的一些事物的簡單特徵。根據學生畫出的各種線,按直的、曲的分成兩類,巧妙的引入了本節學習的內容是認識直的一類線。

(二)認知射線,從生活中引入

1.觀察激光筆

教師打開激光燈,光線射向教室對面的牆壁上。

提問:在牆上你看到了什麼?(一個光點)這個光點是從哪裏發出的?

再問:如果把激光燈的發射點和牆上的光點看作兩個端點,那麼中間的一條光線可以看作什麼?

提問:如果把激光燈射出的紅色光線射向天空,你還能找到光線盡頭的那個光點嗎?(不能)這條光線會怎樣?(這條光線會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

追問:這條光線還能用線段表示嗎?為什麼?

講解:對!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光線看作是射線。(板書:射線)

提問:這幅美麗的夜景圖中,那五光十色的燈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線嗎?為什麼?

2.學生動手畫射線

談話:但圖上只能看到這些光線的一部分,你準備用什麼方法清楚地畫出這些射線呢?請大家在自己的練習本上試着畫一畫。

反饋時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比較,明確: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長。

提問:你還能舉出生活中有關射線的例子嗎?

【設計意圖】:揭示了線段的概念後,通過光線射向天空,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讓學生初步感受無限。同時,讓學生在嘗試畫射線的活動中理解和體會無限延長的含義,感受並理解射線的特點。]

(三)認識直線在操作中體會

1.談話:想象一下,如果把線段的兩端都無限延長,會得到怎樣的一條線呢?你會畫一畫嗎?

2.學生動手畫

3.師生共同評價,並通過討論明確: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長。

4.講解:(指學生畫出的直線)我們把這樣的線叫做直線。(板書:直線)

5.討論:那你會把一條射線變成一條直線嗎?

指名在實物投影上把射線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一條直線。

6.小結:直線有哪些特點?

7.創造三兄弟的肢體語言

【設計意圖】:在對射線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想象,自己畫直線,使學生對直線的認識建立在實際操作和想象的基礎上。同時,要求學生將射線變成直線,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會射線與直線的聯繫與區別。]

(四)形成概念在比較中整理

1談話:我們在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又認識了射線和直線,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線段、射線、直線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討論。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説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國小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展,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數據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數據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制”計數方法。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國小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 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 (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 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 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8

1、説課內容:

江蘇教育出版社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8頁的例題,以及相關的練習題。

2、教材分析: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化數”領域的部分。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接觸過直觀、簡單的“找規律”方面的內容,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出現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其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話場景為素材,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學習這樣的內容,可以使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發現數學規律,感受數學的探索性,以及數學的價值,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瞭解“規律”,初步建立“規律”的概念。

4、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間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繫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通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6、教具準備

教具:主題掛圖、教學課件。

學具:每位學生準備小棒和石子。

二、説教法

1、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

2、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法、遊戲法、動手操作、引探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三、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找出規律。

四、説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咱們來做個遊戲好嗎?遊戲名字叫“猜一猜”,請看:

1、出示:

你們猜一猜,下一個氣球是什麼顏色?

2、出示:

請你們猜一猜,中間應該擺上什麼水果才能使它們的排列有順序,且更美呢?

師:你們真棒!能準確地猜出問題的答案。誰來説説,你們剛才在猜的過程中,是根據找什麼而猜出來的呢?

生:找規律。

師:對!你們找到了它們的排列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

師:像這樣有規律的排列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規律,就能解決很多疑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的排列規律。

(二)創設情景、認識規律

出示教學主題圖:小兔樂園

師: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一下:小兔樂園!

1、提出問題,小組討論

師:請你們把在小兔樂園裏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組裏的同學説説。

2、觀察數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每行物體有多少個,它們的排列有什麼特點?

教師依次提出教科書上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按三部分分別數一數,分別得出兩種物體的個數,然後按問題順序,根據學生數的結果,分別板書三行,顯現出各是多少。

3、比較發現

(1)師:比較每行兩種物體,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先和你的同桌説説。

(2)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發現了什麼規律,教師幫助學生把話説通順,清楚。

4、歸納規律

(1)師: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從、我們發現“小兔樂園”的情景中有怎樣的規律?

(2)學生歸納規律。

(三)理解規律

擺一擺,比一比,誰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1)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學具,用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間擺一個石子。數數小棒的根數和石子的個數,看看有什麼發現?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同桌,並與前面發現的規律比一比,一樣嗎?

(2)組織全班交流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是新知再現,對新知起到檢查、鞏固、提高的作用,對規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

(四)實際舉例,體驗規律美

1、生活處處有規律

師: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仔細想想,先跟同學説一説,再告訴全班同學。

2、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展示生活中規律美的畫面

(設計理念:將數學與生活聯繫,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為了鞏固新知識,發展學生思維,我設計了以下幾道題:

1、小明放學回家經過一段馬路,他發現馬路的一邊有10根電線杆,且還發現每兩根電線杆中間有一個廣告牌,你能幫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廣告牌嗎?

2、河壩的一邊了75棵柳樹,每倆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栽桃樹多少棵?

3、沿圓形池塘的一週栽了25棵柳樹,每倆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可以栽桃樹多少棵?

(設計理念:前兩題是基礎鞏固題,最後一題是拓展延伸題。這樣的設計既有層次,又有坡度,對所學知識起到檢查、鞏固的作用,同時也發現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創造規律

同學們可真行!能夠找到了規律,還能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現在老師考考你們:誰能以我們班的一部分男同學和一部分女同學進行排列,並使他們排列有規律可尋?

(設計理念:運用現在的學習資源,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七)總結歸納

師:你能告訴同學們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學生舉手發言)在生活中,在數學王國裏,還有更奇妙的規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學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定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四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數據的分段整理》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第1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初步教學分段統計數據,所以例題和習題都明確了數據以及各段的數值範圍,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教材通過創設學校準備為鼓號隊員購買服裝的教學情境引出分段整理數據,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分析整理後的數據,根據分析結果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讓學生有話可説,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開發把購買鼓號隊服改為購買武術隊的服裝。圍繞購買服裝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經歷分段整理--製作統計表--分析數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據上整理的方法,採用多種方法,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逐步優化,突出畫“正”字的方法。

二、説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數據進行統計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2.在經歷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體驗畫“正”字法整理數據的優越性。會根據實際情況,用畫“正”字法對一組數據分段進行整理,初步學習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3.使學生進一步增強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思想,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度。

4.結合統計,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學會數據的分段整理,難點是能對統計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做出決策。

三、説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靈活採用談話法、比較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畫“正”字分段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分析統計數據的全過程。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的經驗通過探究嘗試、合作商討、交流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真實經歷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特別是學會了分段整理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悦體驗。

四、説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激發需求:

以學校準備為武術隊隊員購買新的服裝引入全課。在師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數,從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學會整理:

(1)初次嘗試:同桌合作,嘗試分段整理。此時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在交流中進行方法的最優化,提出畫“正”字法整理。

(2)再次嘗試:同桌繼續合作,但規定整理的方法,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學生操作中教師巡視,收集資源。在資源的對比中,體會畫“正”字分段整理時的注意點,如:合計的意義,統計表中日期的填寫等,讓學生初步學會畫“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顧總結:分段整理數據-製成統計表-分析數據。

3.聯繫實例、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活動要求,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讓學生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分析統計結果,説説知道了什麼

4.運用方法,解決問題:完成想想做做第2、3題。

(1)第2題採用4人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統計,第3題是獨立完成統計。過程與第1題一樣。

(2)介紹:你知道嗎?

(3)出示2、3題的兩張統計表,談談自己的看法。

通過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5.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五、板書設計:

數據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數據(畫“正”字)——製成統計表——分析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