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推薦】七年級語文説課稿(精選11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6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七年級語文説課稿(精選11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詠雪》選自《世説新語?言語》,文章講的是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世説新語》文筆簡潔明快,語言含蓄雋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卻鮮明地塑造了謝安、謝朗、謝道韞這三個人物。“詠雪”成為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詠雪之才、詠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我以為“詠雪”固然體現了親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晉名士那種灑脱、儒雅的氣質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盡力帶着學生去感受古人那種灑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氣息。

學生分析:

我們之前已經學過《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並且熟悉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步驟,本課先學了《陳太丘與友期》,學生對《世説新語》的風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讀懂這個故事沒有太大的困難。所以,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整理歸納文言知識,挖掘其文化內涵,並努力創造氛圍,讓學生真切感受“詠雪”的情境,鼓勵學生去想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複習鞏固作者及《世説新語》;

2、掌握“俄而、驟、欣然、差可擬、因”等文言詞語;

3、情景再現,走近古人講論文義的情境中。

過程與方法:

1、檢測掌握的作家作品情況,並補充相關內容;

2、同伴互助,解決疑難詞語,並歸納整理;

3、師生共同表演,講論文義,再現故人讀書的情景。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揮想象力、創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情境再現,講論文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課前預習反覆朗讀,課堂朗讀,注意字音、斷句,強調“似”“差”的讀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難,掌握字詞,老師引導歸納整理。

3、師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體參與表演,再現當時情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對照課件進行講解】

一、佈置預習:

1、熟讀《詠雪》,瞭解大意,劃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2、蒐集學過的關於雪的詩句。

二、導入新課:

圖片展示“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這是《紅樓夢》中寫給薛寶釵和林黛玉的判詞,“停機德”講的是樂羊子的妻子為勸丈夫繼續求學而剪斷織布機上的娟的故事。“詠絮才”講的是什麼呢?今天讀完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標:

提醒學生注意“互助”、“歸納”、“再現”等詞語。【板書本節課的兩大環節:講論文義、再現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學生回顧上節課講的文學常識填空;

2、補充:魯迅的評價,《世説新語》分的門類,《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

五、講論文義:【師生共同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步驟並板書】

1、讀:字音、斷句。【學生齊讀完後,強調“似”“差”這兩個多音字】

2、譯:提出疑難字詞,同伴互助解決。

3、詞語搶答:用我們常規的搶答方法,檢測字詞掌握情況,並注意聯繫學過的知識,如:與“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幾,無何,既而,逾時”等,與“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譯接龍:一人譯一個標點的句子。

5、整理歸納:老師引導,學生完成,歸納本課的古今異義詞、判斷句、人物稱呼、成語“柳絮才高”,此時學生就知道“詠絮才”的含義了。

6、拓展閲讀:展示材料,老師解釋“謝公、謝玄、淮上”,學生還有不明白的再解釋,最後學生直譯。這則材料講的也是謝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詞語都是學過的,可檢測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並且這則材料中謝安得到捷報都不動聲色,在《詠雪》中卻“大笑”,有助於學生了解這個人物的性情。

六、再現情境:

1、師生共同確定:時間、地點、天氣、事件、人物。重點在人物上,文中有謝安的表情,謝朗和謝道韞只有話語,先讓學生從文中發現、想象他們的表情,再推薦同學扮演角色,其他同學扮演“眾兒女”,思考:他倆誰説的'好?“白雪紛紛何所似”?

2、創造條件,師生表演。重點探討謝朗和謝道韞誰説的好,各抒己見。再説説“白雪紛紛何所似”,可以用學過的詩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寫的七字一句的詩句。

3、看看“詩中雪”,展示幾句寫雪的詩句。

4、想想:歷史中堪稱“詠絮才”的,還有誰?【李清照】

5、評評:本節課,我們班的“詠絮才”。

七、佈置作業:

A:1、完成《全效學習》;

2、積累詞語;

B:讀幾則《世説新語》中的故事,寫讀書筆記。

反思:我以為,一堂課就像一篇文章,有鋪墊,有懸念,有伏筆,有照應,有過渡,有昇華,要思路清晰,結構完整、行文嚴密、首尾呼應、過渡自然,這堂課貫穿始終的是“詠絮才”,由“詠絮才”設疑導入,中間解讀、想象、拓展,都是學生才華的展示,最後再照應開頭説“詠絮才”,發現我們身邊的才子才女。在設計中,我力求一種詩意的表達,力求讓學生感到書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讓學生感到文化延續不斷的脈絡。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本文屬於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的“民俗風情”這一單元。節選自沈從文先生的小説《邊城》,節選部分着重描寫端午日賽龍船的場面,節選部分獨立成文。

文本字數不多,但高明之處頗多。

1、受《左傳》影響,把重點放在人不明白之處。

戰前雙方形態如何,如何進行準備,如何排兵佈局等等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因此需要大篇幅敍述,而激烈廝殺,則無分南北,基本相同,即使文中無多少描述,讀者也可以憑常識和想象而知。

《端午日》一文,要描述的是湘西茶峒這個地方的民俗民風,此處端午節有哪些於他處不同的風俗,龍船有何特色,划船的人有多少,如何安排,如何獎勵,獎品為何等等,各地各不相同,這是需要詳加描述的,唯有對這些詳加描述,才能寫出一地之特色,而如你追我趕激烈划船,估計各處基本相同,讀者完全可以憑藉生活常識去想象。所謂最特色的才是最世界的《邊城》這本小説,正是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而成為名著,節選自《邊城》的《端午日》也同樣正是描述具有邊城小鎮茶峒特色的端午風俗而入選教材,也正是教材編者將其列入“民俗風情”的原因。

2、《端午日》一文,不但描述了具備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而且在寫作技巧上也同樣具有許多精妙之處。

《端午日》一文主要描述了茶峒人歡慶端午日的三個場面,從場面描寫的角度來分析文本,其寫作技巧的高超亦令人歎為觀止。

渲染氣氛,層層烘托。《端午日》一文雖然沒有用大量篇幅描寫激烈緊張的賽龍船的場面,卻不惜筆墨渲染了賽前賽後的氣氛。作者先以無人不穿了新衣,不在額頭蘸雄黃酒畫王字,家家必吃魚吃肉等風俗的敍述,渲染出節日的喜慶氛圍,接着交代萬人空巷,官民人等無不到河邊看划船,設置了懸念,是什麼樣的激烈比賽能夠如此吸引民眾,此所謂“未成曲調先有聲”;然後一步步敍述划船的賽前訓練、交代船隻的.結構、槳手的分工、船員的結構等等,無不使讀者心馳神往,最後又敍述領獎追鴨那唯有茶峒特有的風俗,更有使讀者如臨現場,沉醉其中的功效。至於賽龍船如何緊張激烈,如何你追我趕,讀者更可以從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擂鼓的故事去馳騁想象。文章的文字雖然簡明通俗,但層疊無窮的懸念,層層烘托的氣氛渲染,無不展示出作者高超的文章技巧。

點面結合,精緻剪裁。《端午日》一文,就其結構來説,其實就是一個場面描寫。場面描寫就是對一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內許多人物活動的總體情況的描寫,正因為要把眾多人物安排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之中,要把在這特定時間、地點發生的事情敍述清楚,尤需作者精緻剪裁,精巧結構,方能使各項材料安排條理清晰,有點有面且重點突出。《端午日》描述賽龍船的場面,可謂匠心獨具,實在是一篇場面描寫的範文。在材料安排上,先敍述茶峒人早早吃飯,家家倒鎖了門,萬人空巷,齊聚河邊,這些都是從“面”上來寫,然後依次敍寫龍船的結構、槳手的訓練、兩岸的吶喊助威以及賽後的捉鴨子 ,這樣點面結合,順序清楚、漸次展開,詳略得當,重點鮮明,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必定能讓學生於場面描寫的知識上有較大收穫。

3、《端午日》一文的語言通俗簡明,但作者用詞之精確,通俗的詞語中藴含深刻的意藴,同樣是十分精妙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一個“就”字寫出全茶峒人看龍船的心情是何等的迫不及待。“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鎖了門。“莫不”在税關前看熱鬧,三個“莫不”寫盡茶峒那全體參與全民歡慶的熱鬧場面,足以勝過大篇幅的描寫。文中雖然沒有大段文字描述賽龍船的緊張激烈,但“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槳手選拔和一句“使人想起小説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情形”交代,足以讓讀者遐想賽龍船的緊張激烈。而領獎過程中“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都寫出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則藴含了當地淳樸的民風和萬民同樂的喜慶。《端午日》的語言於質樸之中,藴含豐富的意藴。

二、説教學目標:

1、感受民俗“特色”

2、學習鋪墊烘托、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寫法

3、體味湘西茶侗淳樸、軍民同樂的民風。

三、教學重點、難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層層烘托,點面結合

四、説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朗讀課文,掌握課文詞語

(一)談話式導入,師生交流。

1、同學們,你知道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是什麼嗎?

2、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3、過端午節有哪些民俗呢?

4、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的課文是沈從文先生的《端午日》,説説你所知道的作者。文章介紹的是哪裏的端午節呢?

5、我們一起走進文本,讀讀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侗端午有哪些獨特的民俗。

(二)整體感知,説出茶侗民俗之“異”。

1、自讀課文,作者在文中介紹了湘西地區端午日的哪些風俗? 用筆圈劃出來。

2、説説哪些民俗和我們所處的地域不同。

(三)整體閲讀,感受茶侗民風之“樂”。

1、再讀課文,如果用一個詞概括端午日的氣氛,你會用那個詞?

2、小組合作,思考文章哪些地方體現端午日的熱鬧。

3、從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湘西茶侗怎樣的民風?

(四)深入思考,體悟作家點面結合,鋪墊烘托的寫法。

1、看視頻,敍述場景。

2、讀賽龍舟場景,體會該段描寫語言簡練、順序清楚,虛實結合 的特點。

3、提疑問:賽龍舟場景還可濃墨重彩,重筆描摹,突出賽龍舟的激烈、緊張的氛圍,是否可以不描寫賽前一段?

(五)總結

板書設計

端午日

沈從文

莫不…… 順序清楚

莫不…… 賽龍舟 用詞準確

莫不…… 虛實結合

面——點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教學設想】

1、把握新教材特點,理解本課編排的目的。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3、與學生同閲讀課文,同在一個平台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在實踐中運用。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教學設想闡述:

1、把握教材特點,理解課文編排目的:

(本課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冊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學讀課文。這篇課文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脱險”的經歷,其中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為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

整個第四學段的教材編排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編排的外在線索是與生活的聯繫,內在線索的是按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本課是屬第一板塊:人與自我。這個單元都是談人生。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閲讀這些課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本課,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學讀課文,它是第一二單元人與自我中的主要課文。作為一篇學讀課文,教會學生讀書,即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這是最主要的。而面對剛進入第四學段的(國中)學習生活的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其一,天真、活潑,富於表現力。其二,面對着帶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喜歡讀。其三,喜歡討論,喜歡發問,喜歡探究。其四、喜歡説自己的故事。然而難點是對一件事或一個活動中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難度。

面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採用多種學習方法引導、和學生同攻難關。為共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與學生同閲讀課文,同在一個平台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因為本文就是通過作者在童年時爬懸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難,就應在懸崖上走下一樣,“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體驗,和學生同在一個平台上,同讀課文,同探討人生的哲理。 )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在實踐中運用:

(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閲讀、討論、探究本課藴含的人生哲理;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會有嗎,我們應怎樣對待?這個故事的主要敍述的情景是什麼?我遇到困難的情景是什麼?作者想到了什麼,我想到了什麼?一是要讓學生知道要多讀,讀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領悟文章的內容所藴含的意義,要多思,三是要多説,在實踐中學習語文,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橋樑,和作者莫頓·亨特進行心與心的對話。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從讀到寫,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談談自己對生活的憧憬、體驗和思考。)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更重要體現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以,要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評價標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師──生──作者──課文之間的共同學習、探討的和諧氣氛,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在學習過程中處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激勵學生展現自我,亮出自我。

本課教學設想的目的,學生閲讀本文後,知曉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腳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是與生活相聯繫的。 )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教材簡析】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繪了濟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濟南的冬天“温晴”的特點以山水為主要描寫對象,從不同角度描繪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獨特,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首尾呼應,渾然天成。學習這篇課文對學生的寫景類的習作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目標】

根據本文的具體內容和主要特點,考慮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語文新課改的主要精神,我確定了這樣的三維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等生詞,感知濟南冬天的特點。

2.通過反覆朗讀與品詞析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寫景中的表達作用。

3.通過品味濟南的冬天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本課教學的重點:朗讀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徵進行描寫景物的方法。

2.難點:學會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法學法】

1.主要教法是朗讀感悟和“以學定教”。

2.主要的學法是:“找-讀-議-品-寫”的五步學習法。

【教學過程】

老師們,因為時間關係,下面重點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基於上述的教材簡析、目標設定、重難點的把握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預習檢測,整體感知;

3.自主質疑,以學定教;

4.合作探究,深化要點;

5.檢測反饋,訓練提升;

6.總結全課,指導預習。

下面我分步來講講: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説:良好的情境,有益於學生的感受,有益於學生的想象,有益於學生的學習。課的開始,我將用課件展示濟南冬天的一組風景圖片,引導學生走進美麗的濟南,感受冬天的風景。

二、預習檢測,整體感知

1.我將設計一組有關重點字詞的基礎題,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重點字詞有——)

2.通過自由讀和指名讀的方式組織學生通讀整篇課文。在通讀課文之後,我組織學生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3.圈畫有關濟南的冬天的景物詞語來理清課文的脈絡。

三、自主質疑,以學定教

我打算利用學生個人自主質疑的方式,定向本課學習的要點,實現“以學定教”的理念。學生可能有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展開對濟南冬天的描寫的?

2.作者在描寫時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

3.為什麼説……

這些問題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點

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環節。以教學第一自然段為例,我打算通過“找-讀-議-品-寫”這五步來和學生一起學習。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寫濟南冬天山、水等生動語句,把它們圈畫出來。

2.讀,就是通過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方式反覆朗讀課文。“閲讀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例如,讀好——)

3.議,就是通過分小組的形式分析這些詞句好在哪裏、妙在何處,分析作者的表現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讓學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帶兵”,深入地感悟課文內容。

4.品,就是品語言,品意藴,學習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進行深入品讀。

5.寫,就是請學生在最有感觸的文字旁寫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來幾個部分,我也會按同樣的方法和學生一起探討學習。

五、拓展延伸,檢測反饋

1.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我適時補充一則閲讀教材《冬之韻》,讓學生在閲讀之後,談談作者筆下的冬天與老舍筆下的冬天的異同點。

2.我將從《當堂反饋》中選擇一組檢測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當堂檢測。

3.根據情況,對典型問題進行集中反饋。

六、總結全課,指導預習

在簡單的課堂總結後,提出下一課預習的要點。

老師們,我想通過上述六個環節的課堂教學,初步能夠達成我所預設的三維目標。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靜夜》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後的作品。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神話;詩歌和寓言。它們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醜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讚美呼喚人間真情。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醜惡,嚮往真善美。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憂國、愛國的情。

二、説教學目標

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能力目標: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

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

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本課的難點是: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説教法:

1、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

2、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

3、提問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結鞏固,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5、練習提高,文字的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

6、手段及依據: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課件,已“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方法。

五、説學法: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六、説教學過程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鬆的教學氛圍(2分鐘)

我將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激情導入,請學生向他一樣開動腦子成為聰明的孩子!學生的心絃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慾望,營造了民主、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

(2)、比較引入新課(3分鐘)

接下來問學生:

同學們能有節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嗎?

然後我請同學們一起配樂背誦李白的《靜夜思》問:

1、詩人看見了什麼?(月光)

2、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麼?(白霜、故鄉)

3、李白思的是什麼?(故鄉、親人);

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同樣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麼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聽錄音。

(3)、指導朗讀(6分鐘)

1、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彷彿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2、聽完錄音後讓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在此我將糾正學生的字音、重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

(4)、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4分鐘)

1、作者:

作者郭沫若,我國著名的詩人、學者、他繼魯迅先生之後“中國文化戰線的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2、背景

這首詩寫於上個世紀的20年代,當時的中國社會“黑暗如鐵、冷酷如漆、腥穢如血”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面對當時的中國現實,詩人不禁感到失望和痛苦,他們痛恨黑暗的社會,嚮往光明的未來。

(5)、賞讀靜夜!(20)

在這個教學環節用以下問題,提問、探究並質疑。

1、文中具體寫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詩人看到的真實景物?哪些是虛寫的景物?

2、再請同學們帶着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回答第一節寫的是哪些真實景物?

3、是呀,第一詩節實寫,此時詩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現在詩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誰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

4、讓我們一齊齊讀第二詩節,看看寫了哪些景物?這裏有沒有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5、傳説中的鮫人是住在仁什麼地方?

6、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並不能真正看見什麼,只能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孤獨地對月泣珠,這是一個非常悽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美麗時刻,天上的'鮫人為什麼哭泣?請你想像鮫人泣珠的情景。

7、詩描繪了一幅奇妙而美麗、和平而寧靜、輕柔而温馨的夜景,寄託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在這美好的生活中,為什麼要加上“鮫人泣珠”這樣淒涼的畫面。

總結:

像這樣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在詩人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詩人遙望夜空,看到了幾點疏星由此聯想到天河,這叫聯想。

詩人遙望夜空,想像天上的鮫人在對月泣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深思,面對當時的社會,詩人雖然有美好的理想卻無法實現,詩人此時的哀作傷、無奈、惆悵,在這樣淒涼的月色下,便化作了串串詩行。

(6)、再次指導朗讀朗讀

1、這首詩要輕柔、舒緩、低徊,要讀出詩歌的恬靜、美好而又略帶一絲憂鬱的感情基調,讀得不要太快、太強,,還要讀準重音,讀出節奏。咱們來再試着配樂朗讀讀一遍。

2、全班齊讀全詩。並試着背誦全詩

3、小結鞏固今天我們學習了現代詩《靜夜》,也瞭解了什麼是聯想和想象!其實呀,聯想和想象就猶如詩歌的兩個翅膀有無想象力是詩歌能不能飛的起來飛的高低的重要因數,所以詩人艾青説道: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而想象的基礎就是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廣度博覽!因此在學習和閲讀現代詩時有四個步驟:誦讀——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與遷移(5分鐘)

閲讀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在這首詩裏,是看到了什麼而聯想到什麼,最後才聯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可以建立聯繫。

如:鋼筆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聯想:

鋼筆一作文一題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漁家一寵物一小狗。

請你也試一試就下面詞語進行聯想:田野一汽車;人一木星;電腦一垃圾。

(8)、總結:(1分鐘)

英國哲學家培根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的確,詩歌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淨化我們的靈魂。同學們讓我們在詩歌的廣闊天空中,展開雙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説家鄉》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語文第三單元,從內容的設置,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好關注家鄉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發展變化等,引發更多的思考,更好發揚主人翁的意識,並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也要引導學生的交流學習,好東西也要懂得分享。

從能力的訓練層面,要求學生在介紹情況時,要做到具體而有層次,還要力求生動。(此前,平時的課堂教學要給學生更多的鍛鍊機會,在實踐中多鍛鍊。)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及七年級(上)語文的要求,結合本課的重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更好了解家鄉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特色小吃、家鄉的經濟發展,以及家鄉習俗的優劣等,增強愛鄉愛國之情。

能力目標

1、通過查詢、訪問、親身體驗,提高蒐集、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語言概括和表達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

1、採用小組活動的方法,激發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有説話的機會、問題導引法輔予多媒體進行教學(播放關於家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等幻燈片)

2、學生採用小組討論法、反饋小結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在交流協作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悦

2、 引導學生關注家鄉變化,培養學生的愛鄉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本課為口語交際課,讓學生敢説、會説,進而指導寫作是難點。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滲透愛國愛鄉教育。

二、學情分析及學法指導

(一)學情分析

我班是共有學生45名,其中新晉江人20人,來自四川、重慶、湖北、貴州、江西、以及福建漳州、莆田等地方,可以較好體現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可利用資源較多,但學生可調動的`生活積累不多,需要從父輩那裏多瞭解,也可以促進親情的溝通。另外,學生來自農村國小,基礎和能力參差不齊,這對口語教學的開展有一定的阻力。學生經過兩個月多的融合,學習語文的習慣、方法有很大的進步,這又為教學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證。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口語交際簡潔易懂,要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準備。完成預定的準備,再與同學合作探究問題。因此,對學法的指導,主要採用小組討論法及練習法。

教師指導時,引導學生做好充分準備,調動學生小組討論與課堂參與的熱情,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收集資料、合作地討論、探究問題,感受成功的喜悦,並在課堂上大膽表達,學會與他人分享。

三、教學方法

(一)、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激發興趣法、指導歸納法

根據本課的目標和內容,藉助多媒體資源,運用鼓勵性評價、激勵性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以目標導引法讓學生帶着問題準備材料,明確方向進行有效研究;遵循“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目標激勵法讓學生在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的基礎上來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使學生對家鄉有更深入的瞭解。

(二)、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品牌之都---晉江的魅力,展示食品之都—羅山的魅力,既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熱情,又促進學生對家鄉的直觀感受,增加課堂容量,符合教育學中的直觀性原則。

四、教學程序

(一)課前準備指導

課前佈置學生利用多種途徑對家鄉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發展變化等做好一手資料的準備,並進行收集、整理、初步確定要講的內容。既可提高學生處理信息能力,拓寬學生視野,又拉近學生與家鄉的距離。

(二)第一課時課堂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利用學生的生活積累設計開場白;利用形象片展示羅山的發展變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本課的內容。

2、教師示範---介紹我的家鄉安海

要點:文化古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特色小吃:土筍凍、桔紅糕

名勝古蹟:五里橋、龍山寺。教育品牌:安海幼兒園、養正國小、安海中學、養正中學。知名企業:恆安公司、親親食品、盼盼食品、晉工機械

非物質文化:端午捉鴨、嗦囉蓮

3、各小組發言(15分鐘)

要求:要用普通話準確地講,描寫要具體,要有層次。語言力求淺顯生動。

評價:紅旗小組和班級形象代表單項獎(最具親和力,最流利的等)

4、課堂小結(5分鐘)

5、課外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利用收集到的資料,就家鄉今後的發展變化做出合理的想象,以《-----年之後的家鄉》為題,形成500字左右的文章。(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加深學生對家鄉的瞭解與將來對家鄉的建設出力)

附:板書設計

熱愛家鄉-------瞭解家鄉-------介紹家鄉------建設家鄉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純美的感情,因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詩性的光輝,生命才具有了永恆的動力。魯迅的《風箏》就是在温馨與和美中,在矛盾與衝突中展現濃濃的兄弟之情。可是,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遠不止於此。這篇散文中,既有魯迅的兄弟之情,也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風箏為描述對象,借風箏抒懷、述志,風箏是情緒消長的線索,也是複雜思想感情的凝聚載體。詩篇以凝練的語言,熾烈的感情,表現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濃郁的詩情、詩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三維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虐殺、苦心孤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藴含的濃濃親情。

3、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學習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討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三)重點、難點的預設及依據

根據七年級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及散文閲讀的基礎,結合本文的特點,預設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難點:學生提出疑問並在教師引導下作深入思考。

(四)課時安排及課程資源的有機整合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思想的深邃,選材的精巧,結構的別緻,加上語言運用的高超藝術功力,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加上學生基礎差的特點,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內容,積累文中重點詞語,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滿天的風箏>進行對比閲讀.這裏我重點説明第二課時。

二、説學法指導

(一)學情分析

《風箏》面對的學習羣體是一羣剛進國中的十二三歲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在他們認為親情就是温柔的話語,是細心的呵護,是鼓勵與支持,是牽掛與思念。所以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通過矛盾與衝突展現親情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我班學生羣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所以教師必須做到兼顧全體,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二)學習方法的指導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覆地閲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閲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閲讀,自己學會閲讀,在閲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1、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課前可以網上查閲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5、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三、説教學方法及手段

人們常説:“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於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文章,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教師也要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

閲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豐富的意藴,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覆閲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我利用閲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閲讀的對話者之一。以圈畫重要詞句並賞析品讀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同時藉助於錄音機、圖片以及其它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及策略

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在陽春三月放飛風箏的情景,並配以教師一段聲情並茂的導入詞:歲月的書籤一頁頁翻過,我們的年齡雖早已離開了童年的範圍,但那些關於童年的零零碎碎,總會在空閒時候,或睡夢中,一幕幕重現腦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樂。風箏給單純的童年帶來了別樣的快樂,這快樂化成一段長久記憶銘刻於我們的腦海中,同時也銘刻於魯迅的心中……

好的導入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鑼鼓一樣未開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二)與文本對話落實重難點

輕鬆的心情利於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朗讀全文,既積累了詞語,又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讓四名學生美美的來讀課文,利用古箏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樂、渲染氣氛,讓學生邊聽邊思考:1全文回憶了一件什麼事?你讀了有哪些感受?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思考題:

1、哪些地方體現了小兄弟對做風箏的痴迷?學生通過朗讀、勾畫找出相應詞句,從而將課文的學習落實到語言層面。

2、“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哪件事?具體是怎樣的?

這一段“精神的虐殺”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兩個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蠻橫。小兄弟的驚惶與瑟縮,兩種心境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衝擊力,因而抓住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讓他們在課堂上即興表演這一情節,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鍛鍊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個性,改變以接受為主的單一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同時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到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鐵不成鋼的手足親情.從而突破文章的教學重點。

3、我當時為何要這樣?現在想來是怎樣的心情?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與悲哀”?

對這一教學難點在學生閲讀全文,劃找相應詞句後,組織學生首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進行賞析和朗讀,然後再全班交流。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這説明了什麼?

(三)與作者對話感悟主旨

讀了本文之後讓學生談談:“此時如果魯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説點什麼?”學生可能會説:你有錯就改,嚴於自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可能會説其實你對小弟非常關心愛護,非常希望他能專心讀書;也可能會説不要再責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錯,而是社會造成的等等。通過想象與文中人物對話,加深他們對主題的理解。

最後教師加以總結:《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敍寫了一段人間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謠,讓我們沉浸於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中。最後,在學生欣賞山東濰坊風箏節的喜悦氛圍中結束全文。

五、説板書

好的板書不僅起着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的板書是一隻展翅飛翔狀的風箏,風箏上壓着鮮紅的“精神虐殺”,一邊是“我”不許弟弟放風箏,一邊是弟弟的痴迷風箏,這承載着童年夢幻的風箏展現了濃濃的親情,而且板書簡潔明瞭,形象地體現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地位

“成長”作文屬於記敍文寫作,它隸屬於第一單元。本單元的文章,或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或展示他人成長的歷程,都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側重於培養學生寫作記敍文的能力,要求學生能關注自己成長的足跡,體會自己成長的歷程。在成長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美好的嚮往,也有小小的煩惱。寫好這篇作文,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寫作記敍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並培養學生關注自我成長的興趣和習慣,為學生進一步寫作記敍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優等生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能夠快速合理地構思成長類作文。

中等生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閲讀成長類文章,從中得到有益的寫作借鑑。

學困生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追尋成長的足跡,體會長大的感覺。

學習方法培訓目標:讓學生學會合理構思成長類作文的方法。

學習習慣養成目標: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素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能運用積累快速合理地構思成長類作文,並體驗成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深入挖掘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關鍵:積累成長的素材並理解寫作方法。

四、教學方法

積極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採用不同方式的激勵法。在指導中抓住相關作文,巧妙設置關於成長的積累題,並隨時評價學生的回答。同時,利用大屏幕圖片、搶答、小組競賽等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思考、參與意識。

五、學習方法

積極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研討、暢談、搶答等多種形式,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獨立寫作和思考成果的機會,並學會遷移寫作方法,把握寫作成長記敍文的思路。

六、教學過程

1、定向示標。教師出示本節目標,學生齊讀,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2、話題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積累為寫作之源。如何積累對學生寫作至關重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我讓學生關注讀書,關注生活。事先下發作文提綱,有目的地讓學生課下積累。養成動用各種資源積累相關素材的好習慣。課上教師讓學生出示作文提綱,並根據課前預習的情況回答大屏幕的問題,側重成長記敍文的積累。從中檢查學生課前對成長作文的素材積累情況,根據積累明瞭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為寫作指導做好準備。

3、方法歸納。“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是學生寫作的現狀。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單元所學,在課文中進一步讓學生歸納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默讀例文,回答長大的標誌及寫作的借鑑,在這一過程中體會成長作文的'寫作方法。學生合作交流、暢所欲言,教師再進一步歸納指導。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寫作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4、習作構思。我讓學生根據歸納的寫作方法進行構思同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鍛鍊了不同的思維方式,明確了成長記敍文的寫作要求。而且聯繫生活體驗更加深了記敍文寫作的理解,從而在思想上受到薰陶,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素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5、總結體會。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讓學生做到一堂一得。並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任務。

七、板書設計。我力求簡潔、精煉,根據幾個關鍵詞來讓學生理解寫作的方法。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一、確定目標

1、課標的摘引:瞭解寓言這一文學樣式;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課標的分析分解:共六步

第一:解析內容標準和確立關鍵詞

從句型結構來看,這是一條“內容型目標”。行為動詞有“領悟”“獲得”“藉助”“理解”。其中核心概念是:“領悟作品的內涵;獲得有益啟示”、“理解基本內容”“瞭解寓言這一文學樣式”。

第二:擴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理解基本內容是針對《智子疑鄰》和《塞翁失馬》兩篇文言文説的,概念體系包括:文言詞語而、將等一詞多義;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詞類活用雨、富;文言句式:此何遽不為&%8222;乎。這些是學習的重點。領悟作品內涵則是針對全文而言的,概念體系包括:文章寫了什麼人或動物,寫了什麼事,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什麼,這是學習的重點;獲得有益啟示包括:理解寓意,聯繫生活談體會,這是學習的難點。總結寓言的特點是學習本文的重點。

第三:擴展或剖析行為動詞

對領悟作品內涵部分適用的行為動詞是複述,説出,文言文還需要辨析、翻譯;對於獲得有益啟示部分主要行為動詞是交流,評價,總結。

第四:確定行為條件

對於基本內容、作品內涵確定的行為條件是:結合課文,獨立思考;

對於獲得有益啟示、總結寓言特點確定的行為條件是:結合課文,小組合作。第五:確定行為表現程度

對於獨立思考內容的行為表現程度是準確、完整、簡明。對於小組合作內容的行為表現程度是細緻、深入、全面。

第六:綜合上述思考,確定學習目標

1、能夠把文言句子準確翻譯成現代漢語,

2、通讀全文,能夠完整而簡明地複述每則寓言的主要內容。

3、結合課文內容,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分別説説四則寓言的寓意。

4、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你的啟示。

5、總結寓言這一文學樣式的特點,並嘗試改寫、編寫寓言故事。

下面,我就以所確定的學習目標為主線,簡單介紹一下本課的教學過程和方法。這是我今天説課第二個環節。

二、落實目標

本課共有四則寓言,其中《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是現代文,《智子疑鄰》和《塞翁失馬》是文言文,所以,本文我分為兩個課時來講授。第一課時過程如下:

(一)、導入新課、瞭解伊索

配上一組歡快的兒歌,導入:不知道大家的記憶裏還有沒有那隻驕傲的兔子,努力的烏龜?不知道那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的狐狸,有沒有走進你的夢裏?同學們,童年的我們正是在這一個個經典的故事裏成長起來,並獲得了我們最初的一些人生體驗,你知道,這些故事都是誰講給我們聽的嗎?對,就是那充滿了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伊索寓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30課,學習兩篇經典的寓言故事。導入語喚起學生的記憶,讓其交流預習收穫,更好的走進寓言。

(二)、走近寓言、講述故事:

1、學生講述所瞭解的希臘神話,以便更好的認識赫爾墨斯這一人物形象,培養其聯繫已有知識,自覺思考的能力。

2、整體感知,概括內容

通過複述故事情節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實現學習目標的第二點。

(三)、透過故事、體悟道理

1、合作釋疑,理解寓意

學生小組合作,自由討論,概括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的寓意,並説出你是根據哪些具體情節概括出這些寓意的。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這一環節中可以鍛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並學習多角度閲讀。

如:《蚊子與獅子》的寓意可能會有多種理解:從蚊子最終的失敗上可以理解為“驕兵必敗”,單單從前半部分還能夠理解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弱者如果能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這也是實現學習目標的第三點的'過程。

2、反饋矯正,交流啟示

交流從寓言中獲得的人生啟示,培養學生走出文本,體驗生活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習目標的第四點。

(四)、延伸拓展,書寫寓言

寓言故事常常於無聲處響驚雷,文末的陡然一轉每每讓我們陷入深思,反省自我,思考人生,今天,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嘗試着展開想像、續編情節。以《蚊子和獅子》為例,想像一個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蹟情節。

老師示例: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時刻來臨時,松樹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網也被拉破了,蚊子卻因此而得救了。

此環節意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這也實現了學習目標的第五點。

以上是我以前兩則寓言為例落實學習目標的教學設計。在後兩則寓言的講述中我首先加入了:結合課下注釋,小組合作翻譯課文的過程。從而實現了學習目標的第一點。其他過程參照第一課時內容進行。在四則寓言講解結束後,由同學們討論總結寓言的特點,從而實現學習目標第五點:我總結如下:

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活躍思想。

寓言又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裏面取出很多東西,這東西讓我受益終生。

寓言是一個精靈,當它朝你走來時,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當它轉身離開時,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在整個設計上我以童年的記憶為切入點,按照“導入新課識寓言——走近寓言講故事——透過故事悟道理——延伸拓展寫寓言”四個階段,讓學生通過自讀,交流,討論,思考的方式説理解,説感悟,寫寓言,根據調節教學的課型模式,全面地體現了語文學科聽説讀寫的特點。

三、檢測目標

1、聯繫上下文,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2分

⑴暮而果大亡其財(亡:)

⑵居數月(居:)

⑶此何遽不為福乎(何遽:)

⑷死者十九(十九:)

此題對應檢測的是學習目標的第一點

2、赫耳墨斯在問赫拉像的價值時,為什麼笑?這反映了他問話是怎樣的心態?2分

此題對應檢測的是學習目標的第三點

3、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智子疑鄰》帶給你什麼人生啟示。

此題對應檢測的是學習目標的第四點

附答案:

1、⑴亡:丟失。⑵居:經過。⑶何遽:怎麼就。⑷十九:十分之九,即絕大部分。

2、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蔑視赫拉的驕傲的心態。

3、讓我明白了: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言者的關係,如果關係疏遠,進言時要講究方式方法。聽取別人的意見時,只應在意正確與否,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篇自讀課文。本教材的前兩個單元分別是教會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而本單元則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單元中的每篇課文無一不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學習這幾篇課文既是提高聽、説、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課文淺論: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輪迴無窮。有人鍾愛春日之明媚,有人獨喜秋日之豐碩,有人心醉冬日之沉默……夏天呢?好象總是寂寞的時候多。偶爾有人寫,也不過是一肚子抱怨:輕紈覺衣重,密樹苦陰薄。當代作家樑衡妙筆生花,獨闢蹊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夏季的窗户。全文猶如一支激情奔湧的進行曲,賦予了夏日以靈魂,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2)七年級學生課外閲讀較少,即使在有限的閲讀書目中也很少能夠讀到描寫夏季的文章,本文具有嶄新的內容、明快的節奏、多彩的畫面,這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容易接受和領會。

2、單元教學目標:

(1)欣賞散文優美的精闢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2)瞭解課文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和寫景的層次。

(3)學會觀察景物的特點,並作簡單的描述。

(4)説話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於打動別人。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們班的`學生,平時喜歡看課外書籍的人有很多,相對有一些課外知識的積累。平時在課堂上有着強烈的表現慾望和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具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為:

(一)誦讀感知,體會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詠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與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有魅力的語言。

(四)語言學用,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

教學重點:

感受夏天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教學設想:

貫穿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設計(多媒體課件)

(一)詩句圖片導入:

下面我們做個遊戲,我將在屏幕上展現出幾張配有詩句的圖片,你們能知道是春夏秋冬的哪個季節嗎?(搶答,不用舉手)

請看題: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多媒體展示)

大家的詩詞積累量還挺豐富的。這樣吧,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寫四季景色的詩句背出來給大家猜一猜。

過渡:

我發現大家提到的夏天的詩句並不多。在歷代文人的筆下,夏要麼是乾燥炎熱苦悶壓抑的藝術象徵,要麼就是楊萬里筆下的“日常睡起無情思”的一種輕鬆閒適中透出的一絲無奈。

可是,當代作家樑衡(板書:樑衡)卻敢於履新涉奇,從人所寡言處言之,高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夏季,令人由衷歎服。今天我們就領略一番樑衡筆下的《夏》(板書:夏)

(二)語文活動一:整體感知

聽讀要求:

1.作家描繪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2.從作家的描繪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夏天?

(一)課前我們做了預習,作者樑衡喜歡這個夏天嗎?在文中找出依據。

“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夏季。”

(二)下面請同學們聽讀課文。要求:邊聽邊想象文中畫面,作家描繪了夏天的哪些情景?從作家的描繪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夏天?(聽讀課文)

瞭解文章內容,並根據內容給課文重新擬個標題:

形如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

1.作家描繪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板書

景:細草、林帶、蟬兒

麥浪、太陽、熱風(萬物勃發)

棉苗、高粱、瓜秧緊張、熱烈、急促

人:割麥打麥、追肥澆水(農民辛勞)

2.説説看,從作家的描繪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夏天?比如:我從那“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牆”看到一個熱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長。(5分鐘)

學生自由回答。如:熱鬧、緊張、熱烈、急促、氣勢磅礴、忙碌、金色……(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教師歸納點評]

這是緊張、熱烈、急促的夏天,萬物蓬勃生長,農民辛勤勞作。這是黃土地的夏天。樑衡曾作為《光明日報》記者駐紮山西九年,他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對這“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旺季”有着多麼獨到的感受啊!

(三)語文活動二:精段吟誦

要求:

1.讀出節奏和感情

2.讀出理解和感受

(多媒體電視散文《夏》段落:“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着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 )(聽讀)

1、這個語段有着韻律與節奏的美感,我們也來大聲地朗讀吧!(齊讀)

2、激情演繹一下?師生激情背讀。(配音樂、畫面)

(①小組背讀,②個人背讀)

評價語:(激情澎湃聲情並茂)

六、説教法,學法以及理論依據

1.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節課,教師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的。

2.學習語文的一個重點是積累,猶如堆沙一樣,一層一層的積澱。課外的閲讀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強調,並做好示範作用。因此,本課的開頭和結尾都有意這樣做。

3.語文學習的意境,重在感悟。因此,學生自己覺得哪一段好,教師理應順水推舟,不必強求他們説出理由,只用朗讀來加強這種感悟就行了。

4.語文來源於生活,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活體驗非常重要。因此,學生們討論後,上黑板寫出,交流感受很有必要。

5.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要充分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1

一、説教材

《陳太丘與友期》是一篇以家庭親情為主題的課文、這篇文章是寫陳太丘之子元方聰穎機智的,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見父子情深、這篇文章區別於其他幾篇文章之處在於———它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人必須明禮誠信、

《陳太丘與友期》是《世説新語》“方正”門中的,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門是因為:這一則記陳紀雖然是記陳紀七歲時的故事,也表現了他的聰敏,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詞為全篇核心,可見作者的寫作目的大旨在借“陳紀責客”用背面敷粉的方法來説明“信”和“禮”的重要性、

《陳太丘與友期》文章雖短小卻是文質兼美的、如果説明禮誠信是內容的體現,那麼構思巧妙則是寫作上的亮點、全文圍繞一個“怒”字展開:

(一)太丘怒、友人“過中不至”太丘“捨去”

(二)友人怒,惡語傷人“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對友人“無信”“無禮斥責、

2、對“下車引之”“作出”入門不顧“的反映、

基於以上的分析設定本篇文章的教學標有三:

A、積累文言詞語、

B、培養語感,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過對本文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禮誠信很重要,進一步陶冶性情、培養健全人格、

依據課程標準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目標B和目標C為教學重點,目標C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陳太丘與友期》是敍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議論的內容、這也正是《世説新語》記事的特點、也就是説靠它來發展學生思維、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方式,確立為“誦讀——討論——誦讀”從而收到“書讀白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背誦全文任務、

三、説學法

根據課程材準要求: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採用

(1)自主學習方法、

(2)誦讀品味法、

(3)圈點評註法、

四、説教學程序

a、設計原則:

手段: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動、

依據:通過品味語言,可以感知人物形象因為“言為心聲”、

b、教學環節設置如下幾個方面:

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檢查預習,掃清障礙、

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選點重敲,總結歸納、

佈置作業:背誦課文、

五、説教學過程

激發情趣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諸葛子瑜之驢”這一少年機智使父親擺脱窘境的故事、明確人物,孫權、諸葛瑾、諸葛恪、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我們今天學習的《陳太丘與友期》又將講述一個怎樣的經典故事呢?師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掃清障礙尊君在不?

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誦讀文本,整體感知、使用圈點評註的方法,找出喜歡的語句、

(1)元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生討論,師生明確:元方是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無信”、“無禮”句可以顯見、

(2)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生討論,師生明確:“過中不至”可見其“無信”,“對子罵父”可見其“無禮”、“友人慚”可見其知錯能改、

(3)友人“怒”友人“慚”這種變化形成的原因是什麼?“過中不至”四字可否刪去?為什麼?

生討論,師生明確:友人在元方指責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過中不至”四字不可刪去、因為友人失信的依據、

選點重敲,總結歸納:明禮誠信乃為人之本、

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