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四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42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四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泰山國小的高崇輝老師,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比的基本性質。

首先,我來説一説教材,我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數學第九冊63頁比的基本性質,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的關係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的商不變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本節課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比較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並會利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繫,向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並將理解並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媒體的使用:多媒體。

接着我來説一説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一、創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我詢問學生:ldquo;同學們喜歡喝蜂蜜水嗎?rdquo;大部分同學會説願意並會表示他們願意喝更甜一些的。這時我會適時的向學生説明其實小明同學和大家一樣也喜歡喝甜的蜂蜜水,這不小明的媽媽給小明準備了兩杯蜂蜜水,但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這下難壞了小明,聰明的同學們,你們願意幫助他嗎?電腦演示多媒體課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學們會興致盎然,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有的同學會根據商不變的規律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divide;40=180divide;20;有的同學會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學生會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解決這個問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每一個學生都是熱情的,都是樂於助人的,尤其是願意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因此一聽説幫助同學,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興趣興趣就是學生思維的原動力,只要有興趣,就會產生創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學的困難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有利於學生憑藉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同時感受到ldquo;數學源於生活rdquo;。

二、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1、 猜想規律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幫小明解決了問題。你們還記得它們的內容各是什麼嗎?

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合作中説出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屏幕出示文字內容。

我接着詢問在分數的基本性質裏,有哪些詞很關鍵?在商不變的性質裏,有哪些關鍵詞?缺少他們行嗎?為什麼?

這回你們又會想到什麼呢?(比的基本性質)那麼,比的基本性質該是怎樣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討它。

(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2、 實踐探究

師:觀察除法的基本性質(手指向商不變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裏説一説。

(1)小組討論

(2)彙報結果:學生根據討論結果發表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

(4)強調

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你認為哪些詞語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點什麼?(同時、相同、0除外)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先通過學生回憶已學舊知,進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質,放飛了學生思維,讓他們自主地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觀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開合理的想象與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據表達、建立在對意義求真求準的對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讓學生體會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識自學新知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然後通過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質,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領悟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類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學例1

1、説明。利用商不變性質,我們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分數約分成最簡分數(板書:最簡分數)。同樣,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板書:最簡單的整數比)

2、討論:怎麼理解ldquo;最簡單的整數比rdquo;這個概念?在小組裏議一議。

3、指名彙報,形成共識:

㈠必須是一個比;㈡前項、後項必須是整數,不能是分數或小數;㈢前項與後項互質。

4、化簡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學生板演,其餘同學各抒己見説出不同方法。

師生共同總結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的化簡方法。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ldquo;最簡單的整數比rdquo;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裏摒棄了由典型的個例入手解釋ldquo;最簡單整數比rdquo;的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採用讓學生先討論、後彙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認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互動交流中自發地嘗試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讀新概念。同時,教師試圖通過對較簡單的整數比的化簡,給學生一個運用性質解決具體問題的範例,為前後項是分數、小數的比的化簡作了ldquo;跳一跳,可摘到果子rdquo;式的充要鋪墊。學生在小組內部交流基礎上進行組間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提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合作中學生互相幫助,實現學生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使學生思維進入高潮。

四、實踐運用

我設計了四部分練習題。

第一部分填空題包括3道題:

1、3:8=(3times;2):(8times;□)

2、15:10=(15divide;□):(10divide;5)

3、5:3=(5times;□):(3times;□)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加深對比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尤其是最後一題使學生在填空過程中體會到可以填ldquo;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數rdquo;,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第二部分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判斷下列各題

(1)4 :15=(4times;3):(15divide;3) ( )

(2)3/5:4/7=(3/5times;6):( 4/7times;6) ( )

(3)10 :15=(10divide;5):(15divide;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應用比的基本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上課前老 師統計了咱們班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的人數,下面同學自己讀題,然後試着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遇到困難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可商量解決。

我們班共有學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請寫出我們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在課外小組活動中,我們班參加美術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1/4,參加科技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3/8,請寫出參加美術小組和科技小組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3)參加體育小組的人數是舞蹈小組的1。5倍,請寫出參加體育小組和舞蹈小組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境中進行ldquo;再創造rdquo;

活動有利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數學題有了ldquo;應用味rdquo;,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會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尊重學生各性,讓課堂成為學生髮揮個性的天地,成為自我賞識的樂園。

第四部分思考題

1:8=(1+4):(8+□) 6:10=(6-3):(10divide;□)

讓學生從實際出發,根據解決問題的條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學生全面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是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五、評價體驗

比的基本性質,是同學們通過自己主動探索,合作研究發現的,並能根據這一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回顧我們的學習過程,誰來談談你的收穫和感受。

這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激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喜悦,激發了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們老師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學是學生在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聯繫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後所安排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以及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並讓學生總結並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這樣就為今後學習分數與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課前預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積極探索分數與小數互化的規律。

學習目標:使學生理解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能熟練、正確地進行分數和小數的互化。

教學重點: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

教學難點: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點。

二、教學分析:

根據本節教材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通過“課前預習,課上交流,教師點撥,總結規律,形成概念,知識運用”等幾個環節,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三、教學思路:

(一)通過預習提示,讓學生主動獲取本節課要求的知識,並在老師的組織下得到內化

(二)結合課堂操練,逐步把握知識的本質,形成認知結構,總結規律。

四、教學過程:

(一)先交流預習收穫,在進行展示釋疑,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二)然後在進行鞏固拓展,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觀察發現,然後通過學生積極討論,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最後總結得出: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只含有質因數2和5,再無其它質因數,那麼這個分數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否則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五、最後在精選一些習題對學生進行當堂檢測

六、全課小結:

這節課,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觀察、引導概括,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口、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找最大公因數》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中的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找一個數的因數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為以後學習約分打下基礎。教材中直接呈現了找出公因數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別找12、18的因數,再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教材採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現探索的過程。

二、説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探索找兩個公因數的方法,能準確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讓學生經歷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三、説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經歷探索的過程。

因此確定教學重點為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

難點為用多種方法正確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四、説教學方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本節課學生對因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教法與學法上,可以讓學生在半獨立的狀態下進行自主學習、交流探索。而教師在交流過程中,主要是引導、組織學生歸納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中去歸納、總結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這也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説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

( 一)、複習導入,學習新知

因為學生已經很熟練找出一個數的因數,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導入新知。(導入這一環節準備用時3分鐘)

1、師:同學們,我們已學過找一個數的因數,如果老師現在給你一個數,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數嗎?

生回答師板出12的因數:1、2、3、4、6、12

2、師:你們真棒!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很快寫出18的全部因數嗎?

生獨立寫並彙報18的因數:1、2、3、6、9、18。

3、師:那麼準,那你們看看它們的因數你發現了什麼?請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數中有沒有相同的因數?相同的因數有幾個?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師:像這樣即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我們就説這些數是12和18的公因數。此時師板書出集合圖形。

4、師:中間這一區域有什麼特徵?應該填什麼數?

生獨立思考後分小組討論。

生彙報:中間所填的數應該即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

5:師:在這些公因數裏面,哪個數最大?生:6最大。

6:師:對,6在這兩個數的公因數裏面是最大的,那麼我們就説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找最大公因數。

師板書課題:找最大公因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並且能很快地找出來。同時這也就突破了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這一層次的設計我準備用時12分鐘。

(二)、嘗試練習,合作探究

書45頁練一練中的1、2兩題:

(1)利用因數關係找最大公因數

師:請大家把書翻到第三45頁,獨立完成第1小題。

8的因數有:1、2、4、8。

16的因數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數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師引導學生觀察:8和16之間是什麼關係?與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隨着老師的問題提出來就獨立的思考觀察,然後在小組內自行解決。

(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並在小組內得到發展,對後進生來説也是一個促進。)

生彙報:8是16的因數,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然後師放手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小結;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因數,那麼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並及時出一些這方面的題練習,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質數關係找最大公因數

師:請大家獨立完成第二題。

生彙報5的因數有:1、5。

7的因數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師同上一樣引導學生獨立觀察5和7之間是什麼關係?與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麼關係?

分小組討論彙報。

生:5和7是質數,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引導生小結:像這樣只有公因數1的兩個數叫互質數。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他們的.公因數只有1。

練習: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數?

生:列舉法,用因數關係找,用互質數關係找

師:我們在做題時要觀察給出的數字的特徵,運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教師在講解找最大公因數時,不僅要告訴學生具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單獨的內容聯繫起來,給出學生統一的解題步驟,這樣學生才有章可循。)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也準備用時15分鐘。

(三)、鞏固練習,體驗成功

完成書第46頁的3、4、5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指導。在巡視的過程中對於後進生要特別的指導點撥。

鞏固練習準備用時8分鐘。

第四環節:全課小結

用2分種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五、説板書設計

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本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各位評委老師,我僅從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這只是我預設的一種方案,但是課堂千變萬化的生成效果,最終還要和學生、課堂相結合。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蘇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第一節。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初步掌握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及平行四邊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行四邊的面積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的,把平行四邊轉化為長方形來計算面積。通過操作、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的面積。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辨證觀念,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邏輯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行的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邊時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繫的和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情感和態度:經歷猜測,實驗驗證,作出結論的過程,增強肯於動腦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因為計算物體的面積在曰常生活和生產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學生能正確熟練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的難點是如何運用遷移的思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二、説教法:

根據教材以及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2)情境教學法:讓每個學生都親自動手製作、演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實踐探究法: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主動探索規律。

(4)滲透遷移的思想,把新知轉化成舊知解決。

三、説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探索規律;注重對公式產生的全過程進行探求;讓學生在提出猜想、驗證猜想、應用猜想等一環扣一環的情境中,學會觀察,學會表述,學會思維。

教學過程:

(一)形象導入,喚起感知

課件顯示(方格紙上的平行四邊形) 方格紙上畫的是什麼圖形?其有哪些特徵?誰能利用三角板作出平行四邊形的高?讓學生在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上作高,並強調直角三角板的一條邊與底邊重合,另一條通過頂點向底邊作垂線。為新課的教學作好準備。

(二)實驗操作,引導探究

1:觀察數格,提出猜想

課件顯示(P42的圖形)誰能利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強調平行四邊形在方格紙上不滿格的,該怎麼數?通過剪拼,滲透轉化的思想,為後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形作鋪墊。那麼誰來數一數長方形的面積,並比較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啟發學生説出底和長,高和寬分別相等,兩者的面積也相等。如果不用數格,如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很大你能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提出猜想)

2:實驗操作,驗證猜想

在實際的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用數格得到的,因此我們利用轉化的思想,通過學生的操作、探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過的長方形,從而把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剪拼:

(1)先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左邊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邊慢慢向右移動。

(3)移動一段後,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繼續沿着底邊慢慢向右移動,到兩個斜邊重合為止。

(4)讓學生把自已沿着高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按以上步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3:觀察比較,推導公式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並在讓學生在剪拼成的長方形邊上放一個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結合自已轉化的圖形仔細觀察、比較。

(1)這個由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2)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麼樣的關係?高有什麼樣的關係?

(3)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轉化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求?

(4)讓學生明確:任意一個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為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它的長、寬分別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等。

溝通關係 因為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以上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按“提出猜想(設疑激趣)——驗證猜想(轉化探索)——推導公式(分析應用)的過程,遵循了直觀——抽象——應用的教學原則,充分展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嘗試,激發了其學習的積極性。)

(5)教學用字母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師板書:s=a×h,告知s和h讀音,並説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裏,字母和字母中間乘號可以記作“· ”,寫成a·h,也可以省略不寫,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可以寫成s=a·h或s=ah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練習題的 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1、教學課本第44頁例題。

指導讀題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什麼立式?得數應注意什麼?然後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迴指導,集體訂正時指名説出是根據什麼列式的。

2、完成第44頁做一做的題目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完成本節課教學內容後,讓學生看書,質疑問難,及時解決問題,鞏固所學知識。

3、多層練習,內化新知。

為了適應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需要,這節課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礎練習。完成練習九的第1、2、3題。(第1題,鞏固新學的面積計算公式,三題底與高數值不同,圖形中高的位置各不相同,讓學生明確底與高必須一一對應。第3題,要求學生會根據底來找高,或根據高來找底,並能正確作高,與引入複習相互應,使整堂課前後呼應,連貫一致)

(2)聯繫實際,補充練習。

(3)動手操作,發展練習:練習十七的第10題。

(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髮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滲透變與不變、聯繫與發展的辯證思想。這樣,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度適中的階梯練習,使學生的學習由“理解”上升為“掌握”,難度適中的階梯練習)

(四)歸納整理,全課總結。

教師啟發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學習的內容,目的是強化重點,形成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