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5.71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

首先,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認識幾分之一。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及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着很大的差異。認識幾分之一是第七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簡單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堅實的基礎。教材的安排貼近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創設。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具有較強的具體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賴對感性材料的概括。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時已經掌握了平均分的意義,能把一些實物圖片進行平均分,這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感性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意圖,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數學思考和創新精神。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表示的具體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及各種圖形紙片若干張、彩色筆等。

二、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實現確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情境教學法、演示法、操作法、觀察法和討論法。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想學、樂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中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數學學習的機會。”因此,新課伊始,我就創設了兩個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這些水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得到幾個蘋果?幾個梨?幾個西瓜?請你用掌聲回答,答案是幾就拍幾下。當學生拍到“半個”西瓜時,產生了質疑:“‘半個’應該怎麼拍呢?能用什麼數來表示呢?”從而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

拍掌引入分數,我是參考了吳正憲老師的精彩課堂設計,我覺得這個設計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學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個”無法拍掌表示,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新知的慾望。

第二個環節:動手操作,建構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我精心設計了六個活動來進行教學。

活動1.課件演示,建立表象

幾分之一的表象認識比較抽象,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課件演示並讓學生仔細觀察: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西瓜的1/2。這一半是西瓜的1/2,那麼,另一半呢?也是這個西瓜的1/2。在這裏,我多讓幾位學生説一説,這個二分之一是怎麼得來的?讓學生明白,只要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個西瓜的1/2。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動2.讀寫1/2,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

初次認識分數,教師的引領顯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課件演示,示範讀、寫1/2,和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再讓學生書空1/2,並快速地在本子上寫出兩個1/2。這樣,學生在讀寫分數的過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數。

活動3.動手操作,折出1/2。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1/2的含義,我設計了這個活動: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它的1/2嗎?並塗色表示出來。摺好後,讓學生舉起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説一説1/2表示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識地展示學生不同的折法,引發學生思考:“為什麼他們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狀也不同,而塗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只要是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1/2。”在動手操作中,幫助學生實現了1/2從有意接受到自由表達的過程。

活動4.舉1/2反例,內化1/2。

我拿着一張圓紙片問:“同學們,剛才我們認識了1/2,請仔細觀察,老師把這張圓紙片這樣(隨便)撕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嗎?為什麼?”接着出示幾道判斷題給學生判斷,通過正反例子的對比,突出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條件――平均分,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活動5.類比遷移,創造幾分之一。

當學生認識了1/2,我順應學生好表現的心理特點,大膽放手,讓學生類比遷移,自主創造幾分之一,彰顯學生的個性。

⑴聯想: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認識分數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⑵操作:摺紙、塗色,表示出一張紙的幾分之一。

⑶交流:先和同桌説一説:你折出了一張紙的幾分之一?再全班交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展示並説一説分數的含義。

⑷探究:選擇學生作品中不同的圖形展示,四人小組合作交流:這些圖形的形狀不同,為什麼塗色部分都能用1/4來表示呢?讓學生深刻體會: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這個圖形的1/4。

活動6.深入探究,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在這裏,我利用一個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猴子和小豬在一次分西瓜的時候,也想用我們今天學過的分數,它們都想多吃點。小猴子想:我太喜歡吃西瓜了,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2。小豬想:我肚皮大,吃得多,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4。你知道,它們倆誰吃得更多一些嗎?為什麼?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答案,我不急於下結論。而是出示以下直觀圖讓學生觀察,你能比較這幾個分數的大小嗎?看着直觀圖,學生很快回答:1/2>1/4>1/8。你還發現了什麼?假如把這個圓無限制地平均分下去,得到的每一份會越來越?小。最後得出結論: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那故事中的小猴子和小豬誰吃的更多一些?學生自然回答,小猴子吃的更多一些。由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激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形成分數的完整概念。

以上六個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深刻體會了分數的含義。充分體現出數學知識不是教師直接給予的,而是在學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體悟中動態生成的,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第三個環節:分層鞏固,拓展提高。

在練習環節,我層層深入,設計了寫、塗、説、猜四個練習。

寫:你能用分數表示下列圖形的塗色部分嗎?

塗:看分數,塗顏色。

以上兩題是基礎練習題,面向全體學生。以下兩題是拓展提高題,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説: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哪些分數?

意大利國旗、西瓜圖、櫃子圖。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只有當數學問題和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具體的,生動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數的意義,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還培養了學生豐富的聯想能力。

猜:塗色部分會佔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先讓學生估計、猜測,再用課件驗證。最後,我讓學生説一説做這道題你還有什麼發現?學生可能會説,我發現1/4比1/16大,我發現,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等等。從預設到生成,從估計意識的培養到發散思維的訓練,這一道題承載着豐厚的數學內涵。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結,延伸鋪墊

先讓學生説一説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有利於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

再説一説,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生可能會説幾分之一的分數,也可能會説幾分之幾的分數,為下一節課進一步學習分數做了很好的鋪墊。

四、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圖文並茂,重點突出,對整節課的學習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縱觀整節課,我通過創設情境、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動中,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後記:這是我11月22日參加興賓區國小數學教師説課比賽獲得一等獎的説課稿。從年級初賽到學校決賽再到城區初賽,最後到區裏決賽,我一遍遍地修改稿子,隨之一遍遍地修改課件,脱稿説下三千多字,好辛苦!原本不捨得曬出來,畢竟花費了太多精力,但想想,還是放上來,就當留個紀念吧!

數學説課稿 篇2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國小數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秒”是在學生一、二年級認識時、分的基礎上,對時間單位的進一步學習。新教材和舊教材相比,在時間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作了較大的變動,將“秒”單獨作為一課時進行教學,旨在使學生對“秒”進行充分的感知與體驗。

時間時時伴隨着人們的生活,學生對“秒”接觸和感知的機會也比較多,應該説對“秒”並不陌生;但是“秒”和其他時間單位一樣,相對於長度、重量單位來説比較抽象,而且學生缺少系統、充分的認識,對於時間的體驗也較少。因此,本課設計時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結合令全國人民為之自豪的“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成功,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於現實情境中感受“秒”的意義。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秒”的有關知識,以體驗感知1秒幾秒1分幾分為主線,藉助學生的直接經驗及親身體驗,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理解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在新的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視學生估計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在本課設計中,力求通過數秒、跟着秒針打節奏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對“秒”這一時間單位的正確表象,繼而讓學生在估計時間活動的過程中,自己主動尋求準確估計時間的策略,並通過一系列與學生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提高學生較準確估計時間的能力。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9-61頁,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

2、通過一系列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培養學生較準確估計時間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與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1、神舟五號發射倒計時錄像。

2、能控制秒針走停的表。

教學重點:

正確建立秒的表象,知道1分=60秒,有初步的估計時間的能力。

教學難點:

正確建立秒的表象,知道分針與秒針是如何走動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前些天,我們國家航天界發生了一件令世人矚目的大事,誰知道?大家想不想再來一起回顧一下那個振奮人心的歷史時刻。(放錄像)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讓我們中國人終於圓了飛天夢。同學們,當你看到火箭就要發射的那一瞬間,你的內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生1:我當時很激動,很自豪。

生2:我當時非常緊張。

師:尤其是火箭發射倒計時更讓人緊張。讓我們大家一起數:5,4,3,2,1。

師:這麼短的時間,我們用哪個時間單位計時呢?

生:用“秒”計時。

師:對,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常用到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板書課題:秒)

二、自主探索,建立“秒”的表象。

1、認識“秒”

(1)初步感知1秒

師:1秒到底有多長時間呢?

生:眨一下眼、拍一下手或者跺一下腳的時間就是一秒。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的鐘表面,看看錶上的一秒是怎樣表示的。

生: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前台展示)

師:秒針是什麼樣的,你能給大家形容一下嗎?

生1:紅色的、最細的、最長的就是秒針。

生2:不是,我這根秒針是一隻小海豚。

師;那到底什麼樣的針是秒針呢?

生:走得最快的那根針就是秒針,它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

師:還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嗎?

生1:電子錶上表示秒的小冒號跳一下是一秒。

生2:有的電子錶上專門有表示秒的數字。(請這名學生讀出電子錶上的時間。)

師:看來秒針的樣子雖然不同,但是表示一秒鐘的時間都是相同的。

(2)感受幾秒

師:請同學們一起看我們這塊表,剛才有同學説秒針走一小格就是一秒,那麼走兩小格呢?10秒鐘要走幾小格?

師:好,現在我們就來一起數出10秒。我們是不是一直要等到秒針轉到12上才能開始?

生:不管在哪個格上只要數出10秒就可以了。

(大家一起數10秒,學生很有可能越數越快。)

師:我們把握好節奏再數一次。

2、知道1分=60秒

師:關於“秒”你還知道些什麼?

生:我還知道1分=60秒。

師:你怎麼知道的?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大屏幕上的表,看看1分鐘是不是等於60秒。觀察的時候要注意分針和秒針是怎樣轉動的。

(大屏幕上實物投影:秒針走一圈,60個小格,分針走了一個小格。)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1分=60秒)分針和秒針是怎樣走的?

師:看來1分鐘確實等於60秒。那兩分鐘呢?三分鐘呢?

3、探討、感受秒的價值

師:“秒”這個時間單位這麼小,在生活中還有用嗎?

(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談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看來秒的作用還真不小,那麼1秒鐘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生:寫一個字,咳嗽一聲。

師:看來,1秒鐘的時間實在太短了,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不過,老師今天蒐集了一些資料,咱們看一看一秒鐘都能夠做些什麼?

(課件放資料,補充課外知識)

師:看完資料後同學們有什麼感受?我們今後應該怎麼辦?

生:沒想到1秒鐘能做這麼多事情,我們有珍惜一分一秒的時間。

師:還有很多有關這方面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從網上或者課外書上查找一下,這些就是老師從網上找到的。

三、估計時間

師:現在,老師就請大家來做幾件事情,看看能不能做的又快又好。咱們請一名同學現場戴紅領巾,大家來估計他用的時間。(找一名學生暗暗的準確計時)

學生彙報估計的時間,與實際準確的時間比較。

(學生活動)

師:看來,大家估計的時間不是太準確,怎麼才能估計的更準確一些呢?

生:從心裏默默的打節奏,也就是按着秒針的速度數數。

師:好,我們就用這個辦法試試看。下面咱們小組合作,請一名同學任做一件事情,一名同學掐表準確計時,其他同學估計時間;然後交換任務,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師:剛才同學們找到了估計時間的辦法,估計的也越來越準確了。我想同學們經過不斷練習,一定會估計得更準確。

四、總結提升

師: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認識了哪幾個時間單位?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生:我們已經認識了“時”、“分”、“秒”,1時=60分,1分=60秒。(板書)

師:當時間不到1小時,我們可以用“分”來表示;當時間不到1分,我們就可以用“秒”來表示;如果時間還不到1秒鐘那怎麼辦?

生:可以找一個比秒更小的時間單位來表示。

師:關於這樣的時間單位,同學們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生:(略)。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52頁例2和例3——比的應用,在本冊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

之所以將例2和例3放在一節課,主要是為了形成知識的層次和漸進,以利於通過知識點的對比,讓學生堅定對知識的感知結果。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教材是採用把比化為分數,用學生前面已學過的分數的知識來解答。這樣安排學生容易接受,不僅加深了對分數應用題的理解,還有利於加強知識間的聯繫,為今後學習正反比例等知識打下基礎。

二、説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在分析問題和綜合運用知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能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學習新知識,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三、説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按比例分配是比的應用,又是“平均分”的發展,明確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和作用。

2、讓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並能應用這一直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以及自學能力,促進能力的發展。

在轟轟烈烈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導思想。因此,為此,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我制定了這堂課的以上三個教學目標。

四、説重難點

重點: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

難點:讓學生知道“把什麼數量按什麼比例”進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具有典型的特徵,理解並掌握了這種特徵,就能正確地運用這一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而把什麼數量按什麼比例進行分配,則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將其作為難點。主要將採用“自學——比較——應用”的方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五、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操作實踐複習引入,指導自學,分析比較,實際應用等教學法。

推廣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把學生由被動聽變為主動參與,關鍵在於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因此,我們要樹立起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針對這種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應該通過老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鼓勵、信任的情感意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其次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採取的手段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動手操作,促使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在“平均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導自學,培養自學能力。

讓學生帶着教師給出的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這樣,可以做到既讓學生學習,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

第四就是重視應用,正所謂“學以致用”,這樣既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鞏固學生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六、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程序共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決什麼是按比例分配,採用分石子的實際操作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從而感知,以加深學生對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決怎麼按比例分配的問題。

要讓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並能應用這一直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就必須要首先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按比例分配”,而採用分石子的實際操作法,即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感知,既貫徹了新課程理念,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更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一部分

什麼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導入新課。

在實際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數學課程標準》第21頁】

以同方為單位分一分

(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

(1)、按1:1把8顆石子分成兩部分。

(2)、按2:1把8顆石子分成兩部分。

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而第二種情況不是“平均分”。説明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除了“平均分”以外,還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除了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外,還有第二種情況,由此導入新課,“按比例分配”。

這樣安排導入有利於學生把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二部分

怎樣按比例分配

(一)、複習

(1)、甲數是8,乙數是10,則甲數是乙數的( ),甲數與乙數的比是( ):( )

(2)、第52頁出示複習題: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裏播種60公頃小麥和40公頃玉米;小麥和玉米的播種面積各佔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小麥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多少?

這樣安排,目的是把握新舊知識和連接點,為分散難點起着積極的遷移作用。

(二)、自學

1、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的的自學

先出示自學要求:這道題分配的是什麼?按照什麼來分配?播種小麥和玉米的面積比是3:2,表示播種小麥和總播種面積的比是幾比幾?播種的小麥佔總播種面積的幾分之幾?玉米的面積與總播種面積的比是幾比幾?播種的玉米佔總播種面積的`幾分之幾?

老師引導學生嘗試,讓學生自學課本例2。其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課本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學生小組自學,教師進行指導

小組自學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形式,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也是新課程要求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品質之一。

3、學生彙報,師生共同解題

先檢查自學情況,師生共同簡略解決例2

然後讓學生彙報:把誰按什麼比例分配

4、自學例3

讓學生在學習、理解了例2的基礎上自然的過渡到例3,並運用例2的技能來解決例3,使學生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以及綜合運用。

5、比較例2、例3

例2是把總面積100公頃按3:2進行分配,例3是把總棵樹按3個班的人數所佔比例進行分配。

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比較,讓學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個量比,還可以是3個或3個以上的量比。

(三)、練習

多層次訓練,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練習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洽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基礎練習

某班男女學生人數的比是9:4,男生佔全班人數的( ),女生佔全班人數的( )。

這個練習用採分散難點,促使知識結構的內化。

2、對應性練習。

62頁的“做一做”第1題

採用講練結合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後即時得到鞏固。

3、綜合性練習。

(1)甲、乙兩數的平均數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兩數各是多少?

(2)一塊長方形地周長120米,長和寬的比是3:1,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米?

這種練習旨在加強對比,提高學生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運用

混凝土,石子、沙和水泥的比是3:2:5,現在有20噸水泥,需要多少石子和沙才能生產出這種合格的混凝土?

有了基礎知識,並不等於擁有了技能。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識方法的同時,教師大力提供應用時空,讓學生自主地運用“雙基”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使學生形成技能和對知識與方法的遷移應用能力,應用已有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全新而又生疏的實際問題,這一點對於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非常重要。

(五)、全課總結

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六)、板書設計

按比例分配: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

例2-------- 例3-------

總份數3+2=5 總人數:47+45+48=140人

(——把總面積100公頃 按3:2 分配 ) (——把總棵按各班人數分配)

大豆100x3/5=60公頃 一班:280x47/140=94棵

玉米 100x2/5=40公頃 二班:280x45/140=90棵

答:--------- 三 班280x48/140=96棵

答 :--------

板書體現了本節課的兩個主要內容;將其並排,易於進行對比,簡潔而一目瞭然。

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實踐課,內容選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的寄信活動為素材,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一方面鞏固所學的集合、組合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熟悉、瞭解、鞏固所學的郵票組合知識,並通過探究,知道如何確定郵資,會寄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培養學生調查能力、蒐集處理信息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本節課的重難點:

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

二、説教法學法

1、以學生已有經驗導入,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先給學生呈現一些不同的郵票,讓學生了解郵票的相關知識,認識郵票的作用,為後面探索郵票中的數學問題作好鋪墊,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郵票上的圖案瞭解我國的大好河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充分 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凸現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出示國家郵局關於新含郵資的規定,使學生了解信函郵資的一些常識,並説明確定信函資費的兩大要素:

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還是外埠。

第二,信函質量。

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引導學生填寫1克——100克的資費表格,確定100克以內的信函所支付的費用,再確定哪些資費可以僅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後再小組合作,設計出一張符合要求的郵票面值。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練習中提升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培養創新意識。

練習相似類型的習題,如最多用4張郵票支付不超過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外,還需要增加什麼面值的郵票?在練習活動中,先小組合作再獨立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説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觀察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2、説一説。

(1)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你知道它們各有什麼作用嗎?交流後,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於各種郵政業務。

3、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二)組織活動:

1、出示郵票相關的費用。(課本118頁)

問:從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1)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本埠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外埠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1)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計算出所需郵資。

(2)説一説你是怎麼算的。

想:每重20g,郵資 1。20元,40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計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4、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隻能貼3張郵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1)不超過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郵資?

學生説一説各種可能的資費。引導列表描述。(課本119頁)

(2)只用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80分,1.2元。

兩張: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張:0.8×3=2.4元,1.2×3=3.6元。

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

1、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36、37頁《旅遊中的數學》。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旅遊中的數學》是數學四大領域中“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一領域的內容。教材在學生學完“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之後,安排“旅遊中的數學”一課,一方面能使學生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的知識結構呈現為:(1)租車,教材首先出示一幅租車情境圖,師生組成了40人的一個旅遊團,有大車和小車,老師提出問題怎樣租車最省錢?學生通過討論這一問題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2)用餐,學生通過為自己安排飲食,複習小數加減法,體會合理搭配。(3)制訂旅遊計劃。這部分內容分兩課時完成,我所説的是第一課時,解決旅遊中的數學問題。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特徵,他們對旅遊非常感興趣,而且又有一定的旅遊經驗,所以我將教材進行加工和整理。首先為學生創設去本地風景區“瀛湖”旅遊,這樣一個情境,然後在模擬情境中解決“租車、買門票”、“用餐”的費用計算問題。這樣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了數學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下節課制訂旅遊計劃作了鋪墊。

4、學習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按大綱的要求,確定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①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②能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日常生活(旅遊)中的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運用數學符號來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②經歷觀察、思考、運算等數學練習的過程,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③結合具體情境,學會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結合具體情境,再聯繫生活實際,深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

②通過練習活動,感受數學的嚴謹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5、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多媒體課件演示、輔以啟發談話,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2、學法:“由教材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教學策略告訴我們,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教學時要注意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入學習,誘發其內在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索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本節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依次解決“租車、買門票、用餐”等問題。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激趣導入:先問學生是否喜歡旅遊,再談一談自己曾去過哪些地方?然後出示本地有名景點的圖片,並作簡單介紹,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今天我們模擬去瀛湖旅遊,來解決在旅遊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板書:旅遊中的數學。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中。通過提問,喚起學生對以前旅遊美好經歷的回憶,為後面旅遊活動作鋪墊,出示本地風景圖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參入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激起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合作探究

本環節分為三個活動來完成:活動一是租車,去瀛湖旅遊我們得先坐車,課件出示信息“我們40人去旅遊,大車限乘18人,每輛70元;小車限乘12人,每輛60元,接着出示問題有幾種租車方案”?在學生弄清交流規則後開始小組討論,將討論結果填寫在租車方案表裏,然後,學生代表展示彙報結果,老師出示填寫好的租車方案表和學生一起小結列表方法,滲透有序列表的思想;最後出示問題,假如派你前去租車,你準備怎樣租車?為什麼?從而得到最佳方案。這樣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不同的租車方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優越,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與人合作的能力;假如派你前去租車,你準備怎樣租車?給足了學生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活動(二)買門票。出示信息:全天開放時間,早上8:00~下午7:00,個人票每人20元,團體票每人16元(45人及以上)人數40人,先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主要問題有①今天開放多長時間?②怎樣買票省錢?第一個問題學生獨立解決。第二個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解決。要引導學生髮現這裏我們買團票比買個人票省錢。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活動(三)用餐:旅遊完後去農家樂用餐,讓學生根據菜譜,為自己點菜,並計算花了多少錢?個別同學回答、他人評價,提出建議,引導要葷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時要節儉,不要浪費。接下來再每個組一起點菜;這一環節從單獨點菜用餐,再到小組內集體點菜,使學生體驗到與人合作的優越,對別人點菜進行評價,增強了生與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實踐應用

課堂小結後,我安排了這樣兩個實踐練習:①估計去瀛湖你至少要花多少錢,為自己本次旅遊作一次費用的預算;②制完一份旅遊計劃。

本環節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預算旅遊費用培養了學生的結算意識,制訂旅遊計劃,學以至用,體現了數學的嚴謹,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