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彙總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4.77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彙總六篇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確定位置》是國標本蘇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第十單元的內容。這是“空間與圖形”領域有關“圖形與位置”的內容。主要教學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單元有三方面內容:一、確定位置;二、認識東南西北;三、認識平面圖。本節課所説的是第一部分“確定位置”。主要教學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第幾層第幾號”等方式描述物體的位置。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在一年級時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並不感到困難。本課主要是讓學生把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這節課內容時首先呈現一幅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做操圖,標註出兩隻小動物的所在位置,這既是示範物體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確觀察的方位,為下面回答問題統一觀察方位。接下來是讓學生用所學知識描述自己的座位,説説小動物的房間號,在書架上找書,到電影院找座位等。這樣的內容安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真正地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在安排這節課內容時,還很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學生的實踐操作。這節課的學習不僅為本單元后兩部分的學習作好鋪墊,更為今後能更精確地確定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打下堅實基礎。

經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分析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

間觀念,並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尋找物體排列的規律,學會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在現實情境中確定位置,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多媒體課件、座位票、幾排或幾組的標誌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貼片等。

二、説教法1、幫助學生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要運用有關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教師要儘可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這些知識和經驗系統化、數學化,為本課教學服務。

2、結合例題進行典型示範。結合例題學習引導學生總結物體排列的規律,根據例題標註,進行典型引路,引領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組織好學生活動。教學時,要儘可能設計真實的情境,組織好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親自實踐,同時積累活動經驗,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説學法1、實踐探索。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貼近,這部分內容的掌握與鞏固也是在學生的實際應用中體現出來的,實踐性、應用性很強,因此要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問題。

2、合作交流。本課雖以實踐活動為主展開學習活動,也應為學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夠的空間,先讓學生親自實踐,再組織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與交流,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本節課打算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初步體驗,激發情趣。

(二)深入探究,體會領悟。

(三)聯繫生活,靈活運用。

(四)總結評價,交流收穫。

第一環節:初步體驗,激發情趣。打算事先放好標誌牌(第幾排)讓學生排在教室兩邊,憑票重新找座位。設計這樣幾步:1、介紹第幾排第幾個。簡要講述,並指認幾個座位進行提問。2、學生憑票找座位。坐好後多提問如:誰介紹一下自己的位置?誰知道?×××坐在第幾排第幾個?請每個同學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幾排第幾個,想好了説給大家聽。3、導入並板書課題;4、練習:①師報第幾排第幾個,讓這個位置上的學生起立。②電腦出示例題中小動物們做操的圖景。提問某動物的位置,請每個同學選兩隻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告訴同桌它站在第幾排第幾個。引導學生關注例題標註,作為典型示範。

這樣設計,從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參與學習的慾望,同時也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要確定一個位置,首先要弄清確定位置的方法。當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確定位置後,再把書上的例題作為練習讓學生來完成,這樣使學生把在現實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學生會學得輕鬆而又紮實。

第二環節:深入探究,體會領悟。打算安排這樣幾步:1、介紹第幾組第幾個;2、練習:每個學生在小組裏説説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環節的提問差不多);3、延伸:將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幾排第幾個或第幾組第幾個,並且提問:除了這兩種説法,還能怎麼説?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如倒數第幾排第幾個,×××的後一排第幾個,第幾組倒數第幾個等)。

這樣設計,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已不是太難。每個學生在小組中換成“第幾組第幾個”介紹自己的位置,既能滿足每個學生的表現慾望,也能有效地鞏固這部分知識。提出“還能怎樣説”這個很有數學思考價值的問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

第三個環節:聯繫生活,靈活運用。設計這樣幾步進行練習:1、“拜訪好朋友”。從小動物們做完操回宿舍樓休息,過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題,電腦出示左圖景,讓學生合作:A、一生説動物名稱,一生説住第幾層第幾號;B、一生説第幾層第幾號,一生説動物名稱。2、“助人為樂”。設計並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幫忙送它回家……3、“到圖書館借書”。做“想想做做”第1題的右圖(電腦出示),找《新華詞典》或其他書。4、“幫朋友找座位”。(電腦出示情境)關於電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提問:一次看電影,小華的票是3排7座,小紅的票是3排8座,他們是坐在一起嗎?5、“你説我貼”做“想想做做”第3題。以小組合作共同做遊戲的形式進行。按要求貼圖片,如:在第×排第×個貼××。一個組上黑板貼,其他組貼在紙上展示,組內分工合作。

這樣設計使課堂充滿樂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用途,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最後一道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既讓學生動口,又讓學生動手,有動有靜,有張有弛。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交流收穫。

總結學習情況,評價小組合作情況等,讓學生暢談本課學習收穫。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發展從情境圖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昨天老師讓你們回家做了一個家庭理財調查,你們都調查好了嗎?

(前一天發給學生如下的調查表。)

本月家庭理財調查表

爸爸收入

媽媽收入

家庭生活費

計劃購買商品

元的

(評析 本環節旨在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做這個調查要幹什麼”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生:調查好了。

師:誰把自己調查的情況説給大家聽聽。

生1:媽媽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費是10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4000元的電腦。

生2:媽媽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費是1200元,

劃購買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媽媽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費是9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調。

師:這幾個同學們做的調查非常好!有!有個叫小剛的同學也回家做了一個調查,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屏幕顯示:小剛的媽媽説:“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剛的爸爸説:“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剛的媽媽説:“我們家每月的生活費是780元。”)

師:看到這裏,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1:小剛的爸爸比媽媽多收入多少錢?

生2:他們共收入多少錢?

生3:小剛家每月還剩多少錢?

師:你能估算出小剛家每月大約節餘多少錢嗎?小組討論後,自己解答。

師:哪位同學説一説你的估算結果?

師:同學們這麼快就估算出來了,那麼你們能實際算出小剛家每月可以節餘多少元嗎?請同學們做在練習本上。

(找一生説答案,全班訂正。師板書:412+586-780=998-780=218(元)。)

師:小剛家也有一個計劃。你們想知道嗎?

(看屏幕:小剛的媽媽説:“我想用節餘的錢買一台價格是620元的洗衣機,幫媽媽算一算,需要攢幾個月?”小剛做思考狀。)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小剛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能。

(評析課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好勝心很強,對幫助小剛解決問題個個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積極思考的狀態中。)

師: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攢3個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攢3個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攢3個月

師:通過討論,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決了問題,看看小剛説什麼?

(評析本環節的設計初衷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由於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蔘與,課堂氣氛熱烈。由於每個人的思維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算式,看看它與我們前兩節課所學的內容有什麼不同?

生:我們前兩節課學習的是連加、連減,而這個算式裏有加有減。

師:你觀察得可真細心。像這樣一個算式中有加有減,而且每個數都是三位數,這樣的運算我們就叫它“三位數加減混合運算”。(板書課題:三位數加減混合運算)剛才,兩名同學用了不同的方法計算,你想提醒同學們在脱式或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生:豎式計算時要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進位或退位。

師: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計算時,要從左往右算。

師:(小結)大家的建議都很好,很合理。我們來整理一下:脱式計算時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有括號先算括號裏的;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注意是否有進位或退位。不論用豎式還是脱式,我們都要細心計算,規範書寫。

(三)理解應用

師:老師也為同學們的聰明才智感到高興,現在你就是你們家的小管家,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購買計劃中的商品,用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數據多的同學可用計算器幫忙,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請小組成員或老師幫忙。

(評析此環節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果單純地出一道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但讓他們計算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了。另外,可以讓學生使用計算器,他們感到很高興,繼續保持高漲的學習激情。)

(三)回顧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同學們用很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答了問題,同時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財計劃,並掌握了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同學們的課上得非常好。

教學反思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家做一個調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起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課堂上,學生精神高度集中,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幫小剛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我為之一振。由於取材於生活,學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達起來非常流暢,把一個理財計劃説得井井有條。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這節課,我感到學生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的過程中,並不感到枯燥乏味,因為問題情境很貼近他們的生活。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並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我自己認為這節課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目的,但由於學生的差異,個別學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組的討論,因此就乾脆放棄。另外,雖然在課前,我強調是近幾個月內的計劃,有些學生在計算時才知道要攢8~9個月,這樣在計算時就耽誤了時間。

通過反思,提醒我在今後備課中要關注每個細節,努力提高自身教學以及處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案例點評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算法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本節課還注重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了熱情的幫助,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中在充分讓學生合作探討的同時,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環節的時間,把握住重點內容進行教學。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幫小明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説、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於合作交流。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解題策略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學習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通過解決“買洗衣機”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3位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並獲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着重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導入時,我説:“願意幫忙解決買洗衣機的問題嗎?”這種探討問題的資源來自於學生,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二、體現體驗性

本節課通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體現合作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4人小組合作探索“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可以買一台620元的洗衣機?”這個問題,在合作中小組長對組員的任務進行分工、安排;記錄員及時記錄每人的思考情況;發言員把小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饋。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解題策略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題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學生獨立思考;(2)學生表達多樣化;(3)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加法估算是蘇教版教材第四冊的內容。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日常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確的結果,只要知道得數大約是多少就可以了,這就需要估算;學習估算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口頭驗算建立數感;為今後學習減法、乘法、除法估算打好基礎。

在教學口算、筆算的同時也教學估算,在以前的練習中也散落着一些估算的習題,只是口頭的練習沒有書面表達。加法估算是要求學生理解求和估算的方法,並會用算式表示計算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經歷探索加法估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並學會加法估算方法,認識“≈”,會用“≈”表示估算的結果。

2、能力目標:體會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強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以及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4、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加法估算的方法,並學會用“≈”表示估算的結果。

二、説教法和學法。

計算類的課大體説來較為單調和枯燥,二年級學生的自制能力也不強,重複的練習會使學生疲勞,因此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購物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開展學生樂於參與的猜價格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層層深入。在自由寬鬆的氣氛中,從貼近生活的購物情境裏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自主探索加法估算的方法,從而達到增強估算意思和能力的目的。

三、説過程。

根據自己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生的瞭解,準備分三步來實現我的設想。

(一)鋪墊溝通。(用時8分左右)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溝通已有的知識,為下面的估算求和作好準備;學生都有好勝的心理,猜一猜是學生喜愛的遊戲活動,通過猜測商品的價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同學們:我的朋友剛來深圳工作,租了房子要買一些小電器以下是她打算買的幾種商品,你們能猜一猜它們的價格嗎?)

教師出示四件商品,分別是電話208元;枱燈196元;電鈑煲303元;微波爐299元。四件商品是因為四個大組準備的,儘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遊戲。教師先説商品的價格接近是幾百元,再讓學生猜。學生猜,教師板書並歸類。

1、提問:我們説208接近200元,還可以怎麼説?(大約,差不多)

2、提問:你能用一個式了表達嗎?

教學約等號的讀法的寫法。

(二)體驗應用。(用時14分左右)

猜測出各商品的價格後,接着出示問題。想買一部電話和一個電鈑煲大約需要幾百元?學生自主解答並與同學交流,師生共同找到如何用算式表達思考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板書並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本着讓學生自主參與全過程的新理念,體會發現的樂處,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老師不是把方法直接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用算式表達,師生共同尋找最好的表達方法,

(三)鞏固發展。(16分左右)

1、充分利用現有的例題資源接着出示問題,四個問題同時出示,獨立思考,全班交流。

讓學生選擇有用的信息解決相關的問題,加深理解加法估算的方法,體驗估算與實際計算的不同,同時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四個問題同是呈現是考慮到每一個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在思考,有不同層次的收穫。

2、書上練習,根據時間靈活處理。

3、小結:

全課的小結是一個提升的過程,讓學生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把所學的知識內化,估算是一種粗略的計算,但它需要細心的觀察,理智的判斷,讓學生在不經意建立數感。

四、説反思。

低年級的數學課,計算站很重的比例,但計算課又因為學生的速度差異,很不好調控,常常是自己都難讓自己滿意。本課是先説再上,在實施的過程中沒有完成預設的練習,效果還不錯。

首先一切的準備都是值得的,在細節方面的處理顯得從容有度;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問題設計大氣些,開放些,課上程度好的學生沒閒着,較差的學生也有了足夠的時間思考最基本的問題;整體來説自己基本滿意。但要上好計算類的課,還有需要更多的探索。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分析

《分草莓》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在分數目較大物品的過程中探索試商的方法。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利用分一分的活動,讓學生探索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積累有餘數除法的試商經驗。

2、通過觀察、交流,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探索、發現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三、説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經歷有餘數除法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程度。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體會餘數比除數小。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二)探究新知

1、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尋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2、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55個草莓平均放在8個盤子裏,每個盤子裏可以放幾個?還剩幾個?然後再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從而引出除法豎式,鼓勵學生運用乘法口訣試商。

(板書)55 ÷ 8

3、啟發學生思考:如果商是5,或者是7可以嗎? 通過集體交流,使學生認識到如果商是5,則會出現餘數比除數大的情況,所以商不能是5,如果商是7,則會出現不夠減的情況,商不能是7,這樣逐步引導學生用6試商。

4、引導學生總結計算有餘數除法的四個步驟:一試商,二相乘,三相減,四比較。

(三)鞏固新知,拓展運用

我設計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題,並且注重培養學生完整地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四)課堂小結

在新課即將結束時,我請學生説一説自己的收穫,加深學習新知的印象。

五、説板書設計

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瞭然,而且更加完整、更加清晰的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5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冀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有餘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學思考、教學設計這兩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我的教學思考

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我對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時常常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分後還有剩餘”,這兩種情況是在實踐中自然產生的。二年級上冊學習的《表內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況,而《有餘數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後還有剩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繫,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回憶起以前學過的表內除法的相關知識,然後利用擺花片(每份幾個)得出結果進行教學,並且會讀有餘數除法算式,這是進一步學習有餘數的除法的基礎。例2是對有餘數的除法利用擺花片(平均分成幾份)得出結果進行教學。教材通過一個現實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體會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並讓學生着重理解餘數的含義。

2、我對教材的處理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我認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課突出體現了這一特點。首先,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了“分蘋果”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體驗新知。其次,就是對教材深挖重組。我認為“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利用平均分概念,讓學生在分實物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是有餘數的除法,並根據這一過程寫出有餘數的橫式,重點掌握餘數的含義。這裏的商和餘數都是通過分得到的,而不是計算出來的。兩個例題重點指導如何分花片,並且通過花片直觀得出結論。

基於以上思考,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經歷由生活經驗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體會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2、通過具體情境,體會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後還有餘數的情況,會讀、寫有餘數的除法算式。

3、體會有餘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設計

為了能最大化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情景導入,激發興趣”、“操作體驗,建立模型”兩個教學環節。

首先,是“情景導入,激發興趣”環節。上課伊始,我請同學把12個蘋果放在盤子裏,你怎麼放?用花片擺擺。完成表格,觀察方法,你發現了什麼?還能不能舉些不能平均分的例子?

接着,進入到第二環節“操作體驗,建立模型”。學生實際擺花片進行摺紙鶴、分畫片的學習,從實物中得出結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根據這一理念,並遵照低中年級學生的直觀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佔主導的思維規律。在這一環節教學中,充分運用直觀手段進行教學:

1、引發問題,感知新知

首先,我創設了“分蘋果”這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參與,鞏固“平均分”這一概念,再讓學生根據這一情境提出問題“12個蘋果每2個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進行計算,明確商是6,再結合剛才學生“分一分”的活動,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每盤分2個,正好分完,沒有多餘。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這一情況後,我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平均分物品時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過反問,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索新知的慾望。隨即,我拋出問題“12個蘋果每5個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這一問題。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後,體會不能正好分完的情況,經歷實踐到認識這一過程。先讓學生用12個花片代替蘋果,擺一擺、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讓學生討論、交流,明白是因為不夠分,所以這些蘋果不能正好分完,這個剩下的“2”就叫餘數。如此建立餘數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導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運用圖可以直觀得到結果,並且會讀算式。適時進行練習。

眾所周知,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讓學生動腦想、親自擺和説,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建立比較清晰的“餘數”的表象,在操作實踐中理解“餘數”的含義,整個教學過程形象化、直觀化。

4、觀察比較,強化表象

觀察例1、例2,這兩題最大的不同點在哪?通過觀察、比較,揭示本節課的重點、關鍵,溝通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兩者之間的聯繫。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説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第四冊P106~P108《統計》。

2、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統計思想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義務教育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把統計知識作為國小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於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繫,又能使學生從部分數據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經歷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處理數據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結構

分析教材內容可以看出,本節課包含四個知識的內容。即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收集現在(二年級)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把入學以及現在的體重情況統一填寫到同一個統計表中;整理、分析表內信息回答簡單的問題。但從本地學生情況實際出發,以及條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略微的調整,將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改為統計本地區天氣情況,也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按照教材的邏輯性將知識整合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運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學習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簡單的複合式統計圖。

(2)情感目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教學重點是:體驗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6、教學難點是:能對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情境設置生活情境引入法。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實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通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説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達到舉一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1、填寫單式統計表

(1)我給學生提供了一組數據,我們班在一年級時每位體重情況,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統計每段重量的學生數,並教給學生簡單的整理數據的方法。

(2)向學生提供我們班在二年級時,學生的體重情況的數據,學生仿照統計一年級時的體重方法,整理和統計二年級時每重量段的學生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簡單整理數據的方法。

2、學生在能填寫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學會填寫和分析複式統計表

(1)讓學生學會怎樣填寫複式統計表。

(2)會讀複式統計表,並能分析。

3、練習,我一共設計了三個小題第一小題是能直接根據數據填寫統計表,是對本節學習知識的直接運用。第二題根據數據填寫複式統計表。第三題分兩組統計本班喜歡哪些體育活動的人數,填寫複式統計表,並進行簡要分析。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