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歷史説課稿模板(通用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9.7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説課稿模板(通用10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一、概述:

歷史課對七年級學生來説是一門新的課程,國小階段沒有系統學習過。導言課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了解什麼是歷史、為什麼要學習歷史,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今後歷史課學習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礎。

二、説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了解什麼是歷史,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 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資料,結合自己體驗,討論學習歷史的意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導言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初步瞭解歷史的包羅萬象,增強探究歷史的慾望。

三、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什麼是歷史,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學生只有感到學習歷史對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會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鑑於七年級學生的人生閲歷和體驗不足,學生能和教師提供的歷史素材產生共鳴是比較困難的;)

四、説教法: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元素或問題,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做法如下:

1提問法——問題引領,逐漸深入

2點撥法——促進聯想,拓展思路

3講授法——總結提升,減少盲目

五、説學法:

1討論法——觀點碰撞,借鑑提高

2合作法——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內討論,組內成員可以相互啟發;通過師生、生生對話,使學生在傾聽和爭辯中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了歷史語言的表達能力。

六、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分為三個板塊:

1、什麼是歷史?

2、學習歷史有什麼意義?

3、怎樣學歷史?

導入:

向學生做自我介紹,並將姓名寫在黑板上。提問:“哪位同學知道這個“隋”字念什麼?”,“它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有什麼關係嗎?”“你的姓氏和中國歷史有關係嗎?”“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學可以試着説一説。”

這樣設計的目的,第一是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創造輕鬆的氣氛。第二是使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就有歷史。

(一)什麼是歷史

對於什麼是歷史這個問題,我設計了4個活動:

①第一個活動:小組大競賽,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知道圖片反映的是什麼內容,什麼事件,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知道的歷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莊”的圖片,因為:第一離我們的生活很近。第二瞭解舜這位歷史名人的歷史。

後面的4組圖片,秦朝的建立、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是我國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學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個活動:我來講故事,讓學生講一講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圖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偉大領袖。選取這些歷史名人的原因:

一是我翻看了國小的《品德與社會》課本,學生在國小的學習過。二是這些名人身上都有偉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質,是學生崇拜,學習的榜樣。

③第三個活動:考古大發現,讓學生做一做考古學家,猜一猜這些都是什麼物品?有什麼用途?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使用的是這4張圖片,這4張圖片能夠反映我國青銅業、絲織業和陶瓷業的最高水平。學生可能不全認識,通過猜測、討論,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其中,三國時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它和我們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個活動:一起去遊覽,通過做導遊,編寫導遊詞,來了解古代輝煌的建築、藝術成就。使用的這些遺址遺蹟,第一學生通過電視、書本等方式很熟悉,或者親身遊覽過。第二這些遺址能代表古代建築、雕塑的高水平,

通過這4個活動,能生動形象的感知歷史上的人、事、物。從而對歷史有了一定的認識:歷史就是人類活動的一個連續的記錄。或者説是連續的記錄了人類的活動。它有兩個特點,時間上講的是過去的一切,內容上豐富,包羅萬象。

(二)學習歷史有什麼意義

對於學習歷史的意義這個問題,我用了一組視頻,兩組圖片。

一組視頻:是準備了卧薪嚐膽、破釜沉舟、聞雞起舞三個歷史故事的視頻錄像。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這些歷史故事你學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大可分為兩類:一是知道了成語故事的由來,二是從中學到了一定的道理。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價值:增長知識、啟迪思想

兩組圖片中其中一組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圖片,設計了一個小組內的活動:考考你,知道四大發明分別是什麼嗎?它們各有什麼用途?組內同學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因為四大發明是學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古代科技水平的發明,所以通過齊聲朗讀培根對四大發明的評價,激發學生的驕傲自豪情感,培養愛國精神。

另外一組圖片是反映近代侵華戰爭的圖片,通過活動:講述我所知道的這段歷史,讓學生講一講他對這段歷史的瞭解和認識。使用這幾幅圖片的目的是給學生視覺的震撼。通過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數字,能夠激起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讓學生感悟到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每個人都要承擔起責任,保衞祖國,振興中華。

(三)怎樣才能學好歷史課

這個部分,主要是給學生提了一些學習上的要求,關於學習歷史的方法,我認為可以在以後的課堂上一點點的滲透,所以沒有介紹。

(四)課後延伸

試着書寫自己自出生以來的歷史並加以點評、説明。在黑板報上展示出來,讓同學們互相瞭解一下大家的歷史。

提示:按時間順序,記錄下你人生中發生的大事或者對你影響大的事情,並加以説明。

歷史説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本課出自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歷史課本第二單元“近代化的艱難起步”。本課和前幾課聯繫緊密。中國在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國門被強迫打開,中國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亡,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社會風尚,開始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本課主要從“照相和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剪髮辮,改稱呼”,“易服飾”這三個題目介紹清末民初社會的變遷,突出了社會生活也隨着時代潮流不斷進步的特點。內容豐富多彩,都屬於實際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論性不強,意在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繫。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八年級學生無論在學習方法還是知識的積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礎,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這個年齡的學生抽象思維開始發展,但仍然相對較弱,仍以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參與意識很強,但卻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對生活習俗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而不會對其內涵和歷史意義進行深度思考。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新課程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 知道照相術,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

2. 瞭解民國初年剪髮辮,改稱呼的基本史實,並試分析出現的原因。

3. 瞭解中山裝、旗袍的基本知識,嘗試通過服飾的變化來確定社會發展變化。以此來培養學生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資料,組織開展主題活動彙報會,向全班同學彙報展示各小組探究的結果。

2、 教師在學生彙報活動中,及時引導學生思考,透過表象看本質,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隨着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類的生活必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國社會接受西方傳入的照相和電影,剪髮辮,改稱呼以及服飾受西方影響發生變化等反映了時代發展的必然

四.重點難點:

【基於對教學目標理解及學生實際的瞭解,我將本課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知道照相,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瞭解民國初年剪辮,改稱呼,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難點:理解剪髮辮,改稱呼的原因和嘗試從服飾的變化中瞭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使學生認識到這時中國社會的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學習

(基於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與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的要求,確定此教學方法。)

六、教具選擇:

多媒體

七、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成三組:科技組、禮儀組、服飾組。

2、教師幫助學生制定自學提綱。

3、教給學生整理資料的方法。

4、推薦資料:《老照片》叢書、電影《西洋鏡》

八、教學過程:

(一)導課: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二)帶着問題,自學課文,檢測學習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學生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2、教師提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並總結深化。

(四)、歸納拓展:

學生討論:為什麼清末民國中國的社會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教師糾正或補充、深化,提升學生的認識。

九、練習:會考鏈接。

強化訓練會考考點。

十、小結和板書設計相結合。

培養學生歸納知識、梳理知識的能力。

十一、反思:

優點: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不足:時間安排前鬆後緊。

歷史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和課標

本課從商人的經營地位、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貴族經濟地位的變化以及農民角色的轉變,描述了工商業的興起改變了國家的經濟政策、階級結構和階級關係。説明了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着社會變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手工工場的興起和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等相關知識,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所以本課教學內容在教材中處於承上啟下的地位。

與本課對應的課標是:

4-3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説明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的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二、説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手工工場的特點和對社會的影響,對工商業的興起改變農業社會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但還缺乏對歷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橫向的比較能力。因而本課教學應温故知新、複習導入;同時創設思辨歷史情境,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模擬歷史情境,提高學生全面分析和比較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和理解不斷深入。

八年級學生正值青春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有一定的想象力、創造力,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課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情緒狀態和思緒狀態,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國中學生雖已經歷過合作學習,但合作學習的能力及小組思想概括和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學應注意將合作學習與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言的方式培養其小組思想概括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説學習目標

根據《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教學的實際以及學情設計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伊麗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對商人地位的影響;

2、瞭解貴族沒落的情況;

3、理解新的社會階層的誕生:早期的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引入小説《威尼斯商人》、指導學生閲讀書本圖5-5以及“富格爾寫給國王的信”、尋找伊麗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過温故知新、問題思考、材料分析、歌謠感悟,知識小結,課外拓展、課堂小結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生產力的提高對人類生活變化、社會地位改變的過程;領悟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着社會變革的道理。

四、説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商人地位發生改變。理由是隨着西歐工商業的發展,商人地位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最終導致了貴族和農民階層的.變化。

難點是新的社會階層的產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理由是社會階層和社會結構這些概念比較抽象,對國中學生來説,較難理解。

五、説教法與學法

1、教法選擇

新課程極力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理念,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獲得,學習的過程即是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同時,我認為,學生能否積極地參與探究、能否主動的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其前提是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本節課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的積累以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情境體驗法、角色體驗法和對比教學法等,採用前兩種教法的理由是激發學生興趣與思維,努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設計有效問題,使教學有的放矢,順利達成課標要求。採用對比教學法則主要為了強化知識之間的對比,從而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透徹。

2、學法指導

合作討論法:小組成員在一定的合作任務的指引下,通過發表和交流個人觀點,達到經驗共享,提升問題解決的水平。教師提供四個任務情境,小組可任選其中一個,突現小組討論話題選擇的自主性。

在教學中,要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六、説教學環節

1、教學思路:本課教學落實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理念,重組教材內容,運用模擬歷史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富商的“牛氣沖天”,理解西歐各國君主“力排眾議,牛力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體會貴族”無力迴天、走向衰落,只好吹破牛皮”的尷尬,感受農民做牛做馬的無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社會各階層發生的深刻變化。

2、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温故知新】

出示問題:西歐手工工場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方面的變化?

學生回答後進一步指出:手工工場的出現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貿易的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出現新產品。還促使整個社會的階層、階級結構等發生了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

在師生討論中引出課題。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複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使學生認識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從而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和願望。

新課教學

【談一談】

【寫一寫】

【比一比】

【填一填】

【演一演】

【悟一悟】

多媒體導入莎士比亞著名小説《威尼斯商人》;讓學生談談書中對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社會輿論及小説、劇本對商人怎樣的態度?

多媒體提供任務情景後問:國王欠富格爾鉅額錢款沒有及時歸,請你扮演16世紀歐洲的富商富格爾,要寫了一封信給國王討還欠款。寫好後要求思考要用什麼樣的語氣來把信讀出來?然後回答為什麼能用這種語氣?

出示材料:英國、法國和中國對工商業所採取的不同政策的材料

要求學生回答:

1、不同的商業政策對商人的地位有什麼影響?

2、商人地位的變化,對社會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3、不同的商業政策會導致怎樣不同的影響?

多媒體出示:

商人的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經營方式的變化

政治地位的變化

經濟地位的變化

學生閲讀情景材料並回答。

學生思考後寫信,討論交流回答。

學生思考並自由回答,相互補充。

學生閲讀課本後進行歸納,小組合作完成。

學生觀看錶演並體會貴族地位的變化。

學生閲讀感悟農民地位的變化,自由回答。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

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現代教學原則,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獲得知識和共同進步,而不是死記硬背教師提供的結論,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對於表現出色的小組和個人,要及時予以表揚,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出示閲讀卡內容——沒落的貴族。

要求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女房東和貴族太太。

出示一則歌謠。

從這個民謠中,你能感受到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

歸納小結

板書三變的內容。問:

手工工場出現以後,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變化?

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小結。

課堂小結

1、本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2、你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嗎?

學生自由發言。

採用提問“今天我學到了什麼”進行小結。

這樣做,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課堂練習

作業佈置

出示課堂練習內容並佈置作業。

手工作坊

手工工場

所有者

勞動者

生產方式

學生練習活動。

通過練習,不僅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解題方法,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評價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從而進行查缺補漏。

七、説板書設計:

我比較重視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

1、商人地位的改變

2、貴族地位的變化

3、農民地位的變化生產力變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場——(工廠)

↓作坊主——富商——(資產階級)

4、社會結構的變化

生產關係變化失地農民—僱傭工人—(工人階級)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積極創設學習情境,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中心,以促進學生髮展為本,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評價能力及正確的歷史觀為目的,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為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在情境中昇華,在交流中感悟,培養多種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和挑戰。

以上就是我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説課安排,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謝謝!

歷史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新課標的要求

課標要求:以二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

2、理解:國家干預經濟、人民資本主義、經營者革命、福利國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總結歷史、運用歷史的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如何全面認識戰後資本主義新變化。

關鍵:正確理解戰後資本主義政策調整。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方法:問題式探究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法指導

觀察、概括、總結是學法指導的重點。讓學生觀察、思考後,總結、概括知識,增強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能力。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温故而“入新”。(回顧第3單元第16課的主要內容)

師:導入新課我採用的是:利用學生對歷史圖片的感性認識,先展示一組1929-33年經濟大危機對各國的打擊圖片,在羅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後,使美國度過危機,並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即凱恩斯主義又稱“看不見的手”。再展示一組二戰後各國受到戰爭重創的情景的圖片。思考,在二戰結束之後,各國會不會再次陷入到國家的大危機中,而為避免這種現象出現,資本主義國家將進行怎樣調整?其結果會怎麼樣?以此導入新課(此處主要目的在於,在視覺感應上引導學生進入教材)

板書:第17課《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二)教授新課:過程:

一、措施(板書)

此過程我主要是設置探究式問題,掌握教材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探究一:“看不見的手”還起作用嗎?

(展示一組美國在二戰和戰後經濟發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選的圖片)

説明:“看不見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這種“看不見的手”即國家干預經濟(此問題設計在於引入教材以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板書)

對於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我設置了兩個簡單探究性問題:

探究二:國有化與今天我國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經濟計劃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這兩個問題主要是結合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使學生掌握國有化經濟、制定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調節的作用,同時利用本次探究,培養了學生閲讀材料的能力、對比的能力,而且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具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

師:在處理完國家干預經濟措施的方式後,我又設置了一個問題,

探究四:國家干預經濟的影響?

我認為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那就是“總統論壇”,這個環節主要是以展示學生自我能力為主。

首先我給出試題背景:為什麼在30年代羅斯福會加強國家干預,在80年代裏根會收縮對經濟干預,90年代克林頓又有所加強?下面讓總統來談談其中緣由。選出三位學生分別代表羅斯福、里根、克林頓(課前作業的形式),

第二步,學生可充分利用這一單元的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我在學生演講後進行補充,總結。

此處環節的設置,不僅起到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在課堂、用在課堂”

(二)企業經營(板書)

這是政策調整的第二個措施,此處環節我主要是通過利用現實現象解決歷史現象

1、“人民資本主義”

展示圖片--當今股票市場、股票業務的繁榮景象

引導學生: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中,以及在中國,股市發展是非常紅火的,不同人對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戰後,就是“人民資本主義”

2、“經營者革命”

我採取的方式是以瞭解白領階層地位和職責是什麼,來了解戰後企業經營中的這次革命

此處環節的設置,主要是引導學生由現實走入歷史,再從歷史走向現實,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在一起。最終使歷史更貼近現實。

(三)福利國家政策發展(板書)

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第三個措施,我依舊採取設置探究問題的方式,

探究五:你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做過什麼樣的事情?你認為這是教材所説的福利制度嗎?(學生任意發揮自己的見解)

最後,結合教材共同處理(概念、種類、特點、實質、影響)

此處環節的設置,主要目的為: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於教會學生要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道德觀,

二、結果(板書)

最後一個內容為總結在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後,經濟發展的情況,通過總結教材,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小結:

我採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題,將本節課的知識重新回顧(這種方法既可以對本節課做以簡單小結,又可以培養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鞏固練習:

我只設計了三道選擇題,因為上面小結中的材料題,已起到課堂知識鞏固的作用。

課後探究作業:

社會調查:

①內容:現代企業經理人員的綜合狀況。

②方式:每10-15人為一組,每人調查至少一名經理,瞭解他們的工作行業、工作時間、收入、工作經歷、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況。

③小組討論後寫出綜合調查報告。

課後作業的設置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同時是再一次用現實現象理解歷史問題。

歷史説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司馬光和《資治通鑑》,宋詞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劇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成就。

2.能力培養

(1)通過《資治通鑑》和《史記》的編寫體例的比較,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歸納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通過對蘇軾、李清照、辛棄疾詞作品的不同風格特點及其歷史背景的瞭解與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

3.思想教育

(1)通過宋元文學藝術成就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通過了解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的執着與嚴謹,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發憤努力的熱情。

重點和難點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宋元時期史學、文學和藝術的成就。史學方面介紹了司馬光及其著作《資治通鑑》。文學分兩個方面作了介紹,一是宋詞的形成和成就,二是元曲的形成和成就。史學和文學是本課的重點,突出反映了宋元文化面貌。本節課的難點則是元曲和風俗畫產生的原因,這是當時城市經濟發展在文化上的一種反映。

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板書和放映資料片斷。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二)導入新課:宋元時期的科技達到中國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僅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對外傳播又大大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就在同一時期,我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也是呈現空前繁榮的局面。現在我們就一起學習《高度繁榮的宋元文化(二)——史學、文學和藝術的成就》。

(三)學習新課

1.史學: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提問:中國古代有很多史學著作,你知道哪些?(要求學生思考交流,調動起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請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在複習舊知識的同時,引出《資治通鑑》,多媒體顯示此書)《資治通鑑》是一本史學鉅著,價值很高,是誰寫了這本書呢?(要求學生回答,引出作者司馬光。顯示司馬光頭像)

(1)作者:司馬光

司馬光是個什麼人?你以前知道他嗎?(要求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可聯繫國小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來活躍一下氣氛)小時候的司馬光是個聰明的孩子,長大後的司馬光幹什麼呢?司馬光長大後成為北宋時期傑出的史學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司馬光是保守的,反對變革,但在史學方面,他卻是成就顯著。他在史學方面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主持編寫了歷史鉅著《資治通鑑》。這本書的編寫,耗費了司馬光大量的心血,前後用了19年,他和助手們查閲了大量的資料,僅一部分草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而且每一個字都寫得工工整整,一絲不苟。那麼,《資治通鑑》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呢?(要求學生看書回答)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什麼叫編年體?什麼叫通史?(要求學生思考,嘗試回答,然後教師總結)編年體就是按時間順序來記述歷史的一種體例,也就是按事件發生的先後來寫。通史就是從所能確知的最早時期到作者所在時代前的歷史。《資治通鑑》就是按時間順序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1300年的歷史,共294卷。我們瞭解了《資治通鑑》的體例,那麼,在這之前有沒有過編年體的史書?(教師幫助學生回憶《春秋》這本著作)《春秋》也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但它不是通史,它只寫了魯國的歷史,所以它只是一部國別史。

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鑑》,中國古代還有一位姓司馬的史學家,他是誰?他的著作是什麼?(教師幫助學生回憶司馬遷和《史記》)司馬遷寫了《史記》。他是按什麼體例寫《史記》的呢?也是編年體嗎?(要求學生回答)《史記》的體例是紀傳體。紀傳體是一種什麼樣的體例呢?它與編年體有哪些不同?我們來分析比較一下。(多媒體顯示錶格,各項內容逐次出現,師生在討論分析過程中填充表格)

體例特點優點缺點代表作品

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容易明白事件先後順序和前後聯繫對人物生平、事件原委難以詳盡、完善《資治通鑑》

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便於記載人物活動無法照顧時間順序和事件聯繫《史記》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便於完整地記載歷史事件事件間缺乏聯繫,難以描繪社會整體發展線索《通鑑紀事本末》

我們對紀傳體和編年體作了比較。一個以人物為中心記述歷史,一個以時間為中心記述歷史,有沒有以事件為中心來記述歷史的體列呢?(學生思考後,教師點明為紀事本末體,講解過程中補充上表)《資治通鑑》作為一本史學鉅著,它到底具有哪些史學價值呢?(要求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後,教師簡單總結)

首先,《資治通鑑》創立了編年體通史的體例,以時間順序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其次,本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很多史書中都有篡改歷史的現象,但司馬光主張“直書”,就是真實地記錄歷史。所以這本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被稱為“信史”。第三,《資治通鑑》給後人以大量的統治經驗和教訓。司馬光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後人,特別是統治者能從以前的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以資當政。因此,當寫完此書後,他就呈給當時的皇帝宋神宗看,宋神宗認為這本書確實有借鑑的價值。因此賜名《資治通鑑》,即“鑑於往事,有資於政道”,意為通過對往事的借鑑,可以利於當今統治。此後的統治者以及一些文人志士都非常重視此書。第四,《資治通鑑》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司馬光在撰寫此書過程中,不僅顯示出他卓越的史學才能,而且顯示了他超人的文學才華。如書中一些戰爭的描寫,生動具體,栩栩如生,而且條理清楚,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文學:意境悠遠的宋詞

(要求學生讀課本所附蘇軾的詞,認知詞的形式。教師提問: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屬於什麼文學體裁?要求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念奴嬌·赤壁懷古》不是一首詩,而是一首詞。詩與詞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現為詩的句式很整齊,或五言,或七言,而詞的句式長短不一,比較自由多變。宋朝是詞最為繁榮的時期。

宋詞

①詞的形成。詞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詞的產生是隨着音樂的發展而出現的。唐中期以來,音樂發展較快,而句式整齊的詩較難配樂,因為音樂是靈活多變的。為了便於歌唱,人們便按樂曲節拍來填寫歌詞,出現長短不一的句式,這就是詞。它在唐朝出現,五代得到發展,宋朝達到高峯,取得輝煌成就。

②成就。宋朝湧現大量的詞人,僅《全宋詞》著錄的就有1300多人,詞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利用多媒體列表講述三人成就及其特點)

A.(多媒體顯示蘇軾頭像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蘇軾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皆具極高的文學才華。蘇軾對詞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在他之前的詞大多拘泥於個人情感,格調不高。蘇軾拓展了詞的內容,既有關於個人情感、山水風景的,也有詠史、説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們來欣賞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體會一下他的風格特點。(要求學生大聲朗讀,體會其風格。教師創造意境,給予指導)讀這首詞,猶如站在一個高高的山崖上,腳下是滾滾的江水,巨浪轟響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極目遠眺,氣定神閒地望着遠處的山、遠處的水和那無盡的天……你的心情會是怎樣?(要求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點撥)景象雄渾壯觀,心情豪邁奔放,這就是蘇詞的風格特點。

B.與蘇軾的豪邁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詞則是另一番天地。(顯示李清照頭像及其代表作《如夢令》全文)

李清照,山東濟南人,傑出的女詞人,生活於兩宋之交,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於生活於動盪的兩宋之交,生活不穩定,她的詞風在前後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樂,後期憂鬱、多愁。我們來欣賞她的代表作《如夢令》。(要求學生低聲吟讀,體會其意境)這首詞的含義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風急,早晨醒來,餘醉中尋問侍女,一夜的風吹雨打,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回答海棠依舊,詞人不滿地駁道,應該是綠葉多而紅花少。(讓學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師點撥)與蘇軾那種氣勢磅礴的豪邁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詞則給我們一種小橋流水般的清新與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摯,風格委婉,所以她被稱為婉約派詞人。

C.南宋雖然偏安江南,在詞方面也頗有成就,其代表人物為辛棄疾。(顯示辛棄疾頭像及其代表作《破陣子》)辛棄疾為南宋傑出詞人,山東濟南人,生於南宋時期,一生關心抗金事業。曾參加過抗金義軍,多次上書要求恢復中原,但未被採納。我們來欣賞一下他的詞。(要求學生朗讀《破陣子》之後,教師解釋其含義)這首詞的含義是:醉酒時也不忘撥亮燈光來看心愛的寶劍,睡夢中也似乎聽到雄壯的軍號聲,看見士兵正在吃肉,樂隊正在演奏戰歌,軍隊正在被檢閲,騎着飛快的馬,拉開強勁的弓,英勇作戰,奮勇殺敵,恢復中原,實現祖國統一,贏得愛國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無力了。這首詞反映了作者理想與現實的對立,渴望馳騁沙場,恢復中原,統一祖國,卻已不再有這個機會與能力。表現了有志報國而不得伸的悲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氣勢雄壯的豪邁風格。這與蘇軾有相似之處。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出詞在宋朝的繁榮昌盛。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一般給予這樣的總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元曲。

3.戲劇:“感天動地”的元曲

①元曲的形成。元曲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學形式?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要求學生看書瞭解)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元雜劇是通過人物的動作、歌唱、道白和舞蹈來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它屬於一種戲曲藝術。散曲是一種新詩歌,只有清唱,沒有動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長短表達上更為自由,更接近口語。元曲是一種能為廣大人民羣眾所理解和接受的藝術形式,因為它不僅在內容上能反映人民羣眾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為什麼元朝會出現這種接近人民的藝術形式呢?(設問引起學生思考,教師講解)這是元朝城市經濟發展的產物。宋金以來,城市經濟發展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業發達,人口眾多,文化昌盛,為劇作家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同時也對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產生了這種來源於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藝術形式。

②成就。元曲是元朝文學的代表。出現了大批優秀的劇作家和劇本,當時知名的劇作家有79人,雜劇有136種,其中關漢卿的作品最為出色。

關漢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劇作家,多才多藝,瞭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間語言,而且懂得舞台藝術,一生中創作大量劇本,保留至今的有15個,大多反映人民羣眾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擊壓迫者的殘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竇娥冤》。誰知道《竇娥冤》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要求學生嘗試介紹,教師補充)《竇娥冤》寫了一個名叫竇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竇娥3歲喪母,7歲被賣給蔡婆婆作童養媳,10年後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討債,遇見壞人,被地痞張驢兒和他的父親相救。後來這兩人以此為藉口住進蔡家。張驢兒見竇娥貌美,非要娶她為妻,竇娥不肯。後來張驢兒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張驢兒誣陷竇娥並逼她順從,竇娥不屈。張驢兒告到官府,官府見錢眼開,竇娥受了重刑,但為了年邁的婆婆免於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場的,竇娥對這個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訴,並詛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後將出現三件奇事:鮮血飛鏈,六月飛雪,大旱三年。她死後,果然應驗。在戲劇最後,竇娥的冤魂出場,讓她的父親為她報了仇。這個故事不可能是真實的,但它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愛憎,而且表現了人民羣眾申冤復仇的願望。

元朝時期,著名的劇作家還有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王實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漢宮秋》、《西廂記》等。

宋元文學成就斐然,在繪畫和書法方面也很出色。

4.藝術(選修)

(1)繪畫。我國繪畫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從東晉的顧愷之到唐代的吳道子,風格各異,各有所長,到宋元時,繪畫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的繪畫,題材更為廣泛,風格更為多樣,技巧更為成熟,基本上分為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其中風俗畫是一種新的形式。相對於山水畫和花鳥畫的高雅與深奧,風俗畫直接表現大眾生活,更為通俗易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畫呢?(提示學生參考元曲產生的原因思考)風俗畫出現的原因也是城市經濟的發展,它的出現也構成了兩宋繪畫的一個重要特色。《清明上河圖》是風俗畫的重要代表作。(顯示畫面內容,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講解)此畫高24.8釐米,長528釐米,畫面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現了北宋晚期東京城郊的景色。寬闊的平原,嫩綠的樹木,錯落有致的農舍,一派清新自然的城郊風貌。第二部分描繪了汴河上的“虹橋”的景象,橫跨汴河的大橋,急流中的運船,匆忙趕路的轎子和馬等,表現了交通運輸的緊張與繁忙。第三部分描繪了城市街景。林立的店鋪,熙熙攘攘的人羣,特色鮮明的人物,栩栩如生,反映了東京市民的生產、生活、習俗和城市面貌。整幅畫內容豐富,但安排得錯落有致,井然有序,渾然一體,猶如帶你從城郊通過虹橋逛了一趟東京城,這幅畫不僅藝術價值很高,而且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北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具有史料價值。我們課本上還有一幅《村童鬧學圖》的風俗畫,描繪了村重課間嬉鬧的場面,生動活潑,形象逼真,非常貼近生活。

宋元時期出現很多著名的畫家,你能列舉出幾個?(要求學生回答)他們有荊浩、黃筌、徐熙、宋徽宗、顧宏中、趙孟頫等。宋徽宗在政治上軟弱無能,為亡國之君,但在書畫方面卻很出色,是一流的書畫家,畫花鳥畫相當出色。元朝的趙孟頫,在山水、人物、花鳥等方面,無不精細傳神,他的作品被譽為“神品”。

(2)書法。書法在宋元時期成為文人普遍愛好的一項藝術,湧現出很多的書法家,你知道哪些?(要求學生回答)其中宋朝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宋四家”。元朝的趙孟頫也是著名書法家。

(四)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宋元時期不僅科技領先,而且文化燦爛。史學方面,司馬光寫了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文學方面,“詞”和“戲曲”在這一時期發展成熟,併產生了許多精彩的作品;繪畫與書法也是異彩紛呈,出現許多著名的畫家和書法家,共同描繪了宋元的歷史畫卷。面對這些成就,我們不禁為先人所折服,也不禁為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祖國而自豪,但更重要的是,面對祖國優秀而悠久的文化與傳統,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的責任與重擔:奮發努力,振興祖國。

(五)練習題

1.選擇題

《資治通鑑》是一部()

A.紀傳體通史 B.編年體通史

C.紀傳體斷代史 D.編年體國別史

2.連線題

蘇軾《破陣子》 清新委婉

辛棄疾《如夢令》 豪邁奔放

李清照《念奴嬌》 豪放悲壯

歷史説課稿 篇6

一、教材

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XX第三課時

主要內容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以及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應如何應對。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她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阻擋。因此,本課對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主要原因及具體表現影響,經濟全球化中國應對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藉助於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前自主預習題、課中探究題、最後的課堂總結等問題的設置,使學生體念參與整課學習的快樂,使課堂達到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肯得基、麥當勞、可口可樂、海馬汽車、奔馳轎車、家樂福、耐克、海爾集團、波音飛機……教師提問:説明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什麼趨勢?學生回答:經濟全球化趨勢教師設問,導入新課: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它是如何到來的?它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2、新課學習:通過設置6多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帶着具體問題學習課本。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學生既體驗合作學習,有解決本課難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瞭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通過閲讀教材、獲取有效信息,讓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教師提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着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一個子目“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原因:

(1)冷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客觀環境;

(2)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PPT補充資料的得出。

(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通過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突出重點。)教師出示三則材料,理解內容。

(四)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出示材料:由於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經濟全球化並沒有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國越富,窮國越窮。——卡斯特羅

課堂小結:當今全球化大潮洶湧澎湃,在國際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強還是退卻,國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振聾發聵的答案:那就是在風浪中與全球共同搏擊,建立和諧世界,謀求共同發展!

歷史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課標內容: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

2、本課地位

本課介紹了漢武帝的“大一統”,這是我國曆史上繼秦朝之後又一次“大一統”,對以後各個朝代的統治者治國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漢武帝“獨尊儒術”,用儒家思想治國,以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統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對我們正在構建的和諧社會有重要借鑑意義。故本課內容對我國影響深遠。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漢初劉邦的分封,七國之亂、推恩令、獨尊儒術,西漢對匈奴的戰爭。

②能力目標

a.通過學生概括漢武帝“大一統”措施,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b.通過學生思考“儒家思想對我們現代的生活有哪些影響?”怎樣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

a.漢武帝“大一統”,使西漢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之一,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祖國的責任感,激勵學生學習漢武帝的開拓創新精神。

b.從漢武帝開始,儒家思想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揚。

c.講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來歷。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難點是:董仲舒闡述的儒家思想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七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和知識面的限制,理解、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不太強,所瞭解的歷史知識有限,為此,我用了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髮揮課堂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學方法

1、通過影視、圖片等手段,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跨越時空,走進漢武帝時代。

2、通過探究,表演短劇、講故事等方式,使學生開發智力,聯繫實際。

四、教學過程

A、教學設計:

①、播放影視,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電視局《漢武大帝》片頭,電視劇主要刻畫雄才大略的皇帝—漢武帝的一生。漢武帝,毛澤東稱他為英雄,他有哪些雄才大略呢?這樣,吸引學生注意,誘導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②、探究問題,提高能力

講述本課時,我對每個知識點都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解答,並設計了兩個探究題,即:推恩令有何高明之處?怎樣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學生討論、探究,回答問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自信力、創造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培養情感、提高能力。

③、展示圖片,激發興趣

利用七年級學生喜歡圖片的特點,將主要人物、史實製成直觀的圖片,向學生展示(漢武帝畫像,七國之亂圖,董仲舒圖、古代太學圖、衞青、霍去病畫像,漠北之戰圖,昭君出塞圖等圖片),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④、表演短劇,增強效果

在教學中,將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史實設計為短劇,由學生表演,分別擔任漢武帝及道家、儒家、法家代表,勸説漢武帝用自己的思想治國。最後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鍛鍊了學生的膽量,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

⑤、知識競賽,評價人物

選兩個學生進行知識競賽,講述課本以外的漢武帝的故事,看誰講得多,學生更多地瞭解漢武帝,以便評價漢武帝。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用辯證的觀點。

歷史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一)整體感知

本課引言指出了這節課知識內容的關鍵:丞相制度的廢除使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峯,並引用黃宗羲的“明之無善治”對廢丞相進行評價同時提出本課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明清兩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樣強化君主專制的?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兩個概念:內閣,軍機處。

(二)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內閣制的創立和發展及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2、能力目標:理解內閣制和宰相制的區別;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變的區別。

3、情感目標: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同學們從兩方面瞭解明清君主專制制度強化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難點是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和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説教學、教法

主要以講解法、問題教學法和啟發教導式

三、説學生

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採用以上的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法、圖示法,即:同國中階段相比,高中學生的抽象能力和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過高估計他們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因為大多學生在國中時都不重視歷史課的教學,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師仍需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採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本單元的舊知識,在歸納、總結明朝建立前中央集權制度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開始本課學習。然後利用導言,黃宗羲對明太祖廢宰相的評價導入,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黃宗羲認為從明朝開始就無善治了?”。

(二)講授新課

根據引言中所提出的問題來具體看這三大部分內容解決問題,宰相制度的廢除,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宰相制度被廢除的簡要過程,認識到宰相制度被廢除是中國中央制度的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的直接結果是皇帝獨裁政事,君主專制發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概括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組織學生對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的作用進行討論。

內閣的創立需要學生掌握創立內閣的原因,制度的形成,發展,性質,旨在讓學生了解內閣制度的同時,認識到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繫了君主的絕對權利,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需要引導學生注意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學習內閣的形成區分宰相制和內閣制。學習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峯時,將雍正帝設軍機處的過程簡單介紹,突出其職能,讓學生了解清代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情況,認識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是本課探究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難點,可組織討論,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的影響,引導學生辨證地觀察其作用,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作用。

歷史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鑑賞》(全一冊)第五單元《亞非音樂神韻——大自然和諧和平》第十節《歷史悠久的亞洲傳統音樂》。本課將主要欣賞學習亞洲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音樂《四歲的紅鬃馬》、《星星索》、《歡迎》。

①《四歲的鬃馬》表現了蒙古人對自己親密伴侶—馬的熱愛。

②《星星索》是印度尼西亞克隆宗歌曲,表達了對心愛姑娘的深切思念。

③《歡迎》是印度拉賈斯坦的一首著名民間樂曲。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學目標為以下兩點)

2.教學目標:

①欣賞有代表性的亞洲傳統音樂,引導學生感受、體驗亞洲傳統音樂的風格特徵。

②分兩個聲部學唱《星星索》,認識蒙古的呼麥、印度的薩朗吉和印度尼西亞的克隆宗歌曲的音樂特點。

(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標,我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3.教學重點、難點:

①分兩個聲部演唱《星星索》片段

二、説教法説學法

高中的學生,知識結構完整、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我選用的教法是參與互動式教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畫面,達到視覺聽覺的高度結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將採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下面説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三、説教學過程

導入部分:亞洲是人類古代文明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亞洲燦爛的音樂文化是人類音樂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其他大陸音樂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亞洲可分為五個音樂文化區: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和西亞。我將在屏幕上出示亞洲區域圖,由學生上來指出五個音樂文化區的位置。之後我將提問學生:是否瞭解亞洲各地區的`音樂文化與地理、經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關係,從而加深對亞洲傳統音樂風格的理解。

下面欣賞蒙古民歌《四歲的紅鬃馬》,然後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這首歌曲表現了蒙古人的一種什麼情感(對馬的熱愛)。樂曲開頭屬於蒙古民歌中的長調還是短調(長調)歌曲中的人聲有什麼特點。下面來介紹“麥呼”。

麥呼是一種由一個人同時唱兩個聲部的歌唱藝術,是蒙古國人民和我國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種民間唱法,也稱喉音唱法。

接下來欣賞《星星索》,讓學生邊聽邊思考:這首印度尼西亞克隆宗歌曲曲調和歌聲分別有什麼特點(曲調緩慢悠揚,有搖晃感,柔和鬆弛;歌聲委婉抒情,略帶哀傷色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表達了對心愛姑娘的深切思念之情)之後,將分兩個聲部演唱《星星索》片段:由學生演唱“啊,星星索”的伴唱,我唱主旋律,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克隆宗歌曲前緊後鬆節奏特點的認識。

接下來請同學們聆聽三個音樂片段,判斷它們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第一段小提琴:優美含蓄;第二段二胡:柔美深沉第三段:?簡介薩朗吉。薩朗吉是一種印度民間樂器,被稱為“印度的小提琴”,音色柔美、抒情、善於模仿人聲。下面就讓我們欣賞由薩朗吉主奏的民間樂曲《歡迎》。

四、拓展

佈置課後作業:⑦你還知道哪些與我國相鄰的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請課後蒐集欣賞。

五、總結

通過欣賞《四歲的紅鬃馬》、《星星索》、《歡迎》,可以培養學生髮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謝謝評委,説課完畢

歷史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是九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單元《步入近代》的第一課,主要介紹了文藝復興和新航路的開闢。本課在教學中,分為兩課時。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其中的第一課時《文藝復興》部分。它上承第三單元的中古歐洲社會,下起資產階級革命,是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文藝復興伴隨着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以人文主義為思想武器,讓人們從舊思想中解脱出來,逐漸形成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2、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掌握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性質、代表人物及作品。培養學生通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本課學習過程以探究學習為主,由教師提出預設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結合演示文稿,利用視覺的直觀性,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

(3)情感目標:通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人的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3、説教材重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代表人物及作品。

文藝復興的性質是關鍵,只有認識了此問題,才能對文藝復興作出恰當的歷史定位和正確地理解文藝復興運動。

難點:文藝復興產生的原因、人文主義的概念。

人文主義是貫穿文藝復興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藝復興各個領域和各項成就的基本依據,也是文藝復興反封建性的基本體現,只有瞭解了人文主義才能深刻的`分析出文藝復興產生的原因。

二、説學情

國中學生,尤其是我校學生因日常生活極少接觸世界歷史知識,因此相關知識的課外儲備不足。他們已經在上一單元的學習中對中古歐洲社會和基督教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教學中要用通俗易懂、簡單到位的語言和大量的圖片進行教學,便於他們的分析理解,降低學習難度。

三、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啟發法、講授法

學法:自主探究

四、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同學們今天將和我一起學習第14課的第一部分《文藝復興》,我們首先從字面上來進行理解。“文”是指什麼?“藝”是指什麼?“復興”兩字又説明什麼?(設計意圖:首先使學生對文藝復興運動有一整體的印象。)

教師解答:文是指文學、藝是指藝術、復興説明以前曾經興盛過,這是再一次的興盛。確實是這樣,文藝復興時期大約歷時三百年。在這一時期,歐洲的文學藝術發展到第二個高峯,從此歐洲逐漸崛起,並在19世紀稱霸全球。直到今天歐洲仍然有着眾多的最發達知名國家。也正是因為如此,歐洲人才如此的對文藝復興念念不忘,引以為豪。

2、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欣賞單元提示中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作品,感受這一時期作品的特點(設計意圖:為學生分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打基礎,使他們非常感興趣而主動參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新課

你對蒙娜麗莎的第一印象是什麼?(設計意圖:使學生主動思考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特點,並引導他們説出人文主義的內涵。突破難點)

如學生回答: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表情好,更親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更象是真實中的人物,更生動等等。教師總結出,對人的關心和熱愛就是人文主義,展示人文主義的介紹。並啟示説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呈現出新的面貌,那是為什麼呢?(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的原因,突破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