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説課稿模板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89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説課稿模板十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在學生學習了太陽系的奧祕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關係,即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為下一步學習地球與月球的關係打下基礎。要求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以及公轉形成的一年四季變化,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教材從四季的變化引入,首先通過教師幫助下的學生閲讀分析資料,瞭解地球自轉公轉,利用模擬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地球的公轉是引起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三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有關地球自轉、公轉的知識學生或多或少的從課外瞭解了一些,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有關知識,而太陽及宇宙世界離我們比較遠,且不易研究。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

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於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模仿自己動手做實驗,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小組合作,類比推理。

四、説教學目標

1、能用模擬實驗研究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2、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完成調查研究。願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模擬實驗。

3、能解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的概念。能解釋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關係的概念。

五、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證明地球公轉是引起一年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六、説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

師:展示幾張遨遊太空的圖片,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遨遊太空,欣賞宇宙的奇觀呢?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太空旅行,你們知道我們所乘坐的“宇宙飛船”是什麼嗎?你們知道這艘“飛船”是怎樣運行的嗎?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探索太空奧祕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1、閲讀、理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師:指導學生觀看圖片、閲讀書上資料,並指導學生初步填寫課本87頁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看、閲讀、資料分析來加深對自轉和公轉的認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歸納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的思考,為下面親身模擬實驗做好準備。

2、猜想地球自轉和公轉導致的現象。

師:提出疑問: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導致什麼現象的發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運用已有生活經驗來解答問題。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考的習慣。

3、模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

師: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設,請動手來進行模擬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吧。

教師指導學生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夠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假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擬實驗中去。

4、交流與表達。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通過模擬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哪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的發現。 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及想法,嘗試解釋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學聆聽,並加以評價。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與別人交流。通過質疑與評價,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彙報中要學會尊重別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特點、意義。

師:講述地球的自轉導致晝夜的產生;地球的公轉導致四季的產生。指導學生繼續填寫表格。學生觀看圖片、瞭解地球自轉、公轉的特點,並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在零散的認知之間建立聯繫,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

6、知識鞏固與遷移。

請同學們再次模擬地球的公轉,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係。

提問:假如地軸不是傾斜的,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不會有變化?地球上還會有四季的變化嗎?為什麼?學生首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係。

學生再模擬地軸不傾斜的.公轉情況,觀察、思考、假設並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

1.鞏固、驗證地球公轉的意義。

2.培養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討論問題的逆向思維。

3.在新問題情景中能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提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回顧——讓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板書設計

18、地球繞着太陽轉

方向(順或逆時針) 週期 特點

地球的自轉 地軸 逆時針 23小時56分4秒 引起晝夜的變化。

地球的公轉 太陽 逆時針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變化。

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中提到科學課教學應力求讓教學貼近生活,用學生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突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學生很難理解,為此,教者運用模擬實驗地球自傳與公轉的情景,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在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會導致什麼現象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採取了大膽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實驗過程,最後再抽象實驗結果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號考生,我要説課的內容是《跨越式跳高》,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首先是説教材,本節課選自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水平三教學內容。

跨越式跳高是跳躍項目中較為基礎的技術動作之一,跳躍運動技術以完整技術學練為主,以掌握助跑和起跳技術為重點,幫助學生解決助跑和起跳技術銜接,同時提高學生高度,發展學生跳躍運動能力。

二、説學情

在分析完教材後,對學生情況進行分析,國小3—4年級學生理解能力有所發展,能夠掌握基本體育技能知識,仍然對簡單的體育遊戲很感興趣,身體進一步發育,身體素質較為薄弱,針對學生特點,在教學中多采用遊戲、多種練習等方式發展學生協調性和彈跳能力,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學會觀察和模仿。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和個體性差異,從學生角度出發,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理解跨越式跳高動作環節,知道跨越式跳高動作要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參與活動,學生能夠做出跨越式跳高動作,發展學生速度、力量、爆發力、靈敏度和協調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通過分組、合作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善於合作、競爭意識。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學生的水平,我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助跑有節奏,起跳有力,教學難點是助跑和起跳銜接。

五、説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的手段,本節課的教法包括遊戲教學法、講解示範法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練習熱情,創造自然、寬鬆的課堂氣氛,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課的學法包括練習法、合作學習法等,學生充分參與體育實踐活動,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潛能,學會探究、創新,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六、説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整隊集合,點名報數,宣佈本課內容,安排見習生等環節,學生通過體育課堂常規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為下面的教學內容做準備。

(二)準備部分我會安排遊戲跳躍頂氣球來代替傳統的慢跑,以健美操代替傳統的徒手操,使學生的`興奮點迅速轉移到課堂中,跳躍頂氣球與跨越式跳高有相似之處,更好地發展學生反應速度,避免枯燥的教學,達到技術前移的目的,先賽後練習,學生能夠更快進入運動狀態。

(三)基本部分

1、導入

在基本部分,我先以提問導入的方式進行,我是這樣進行導入的,大家看老師手中的掛圖,大家都認識掛圖中的人物是誰麼?都認識是孫悟空,今天每個同學是小悟空一起來學本領吧,學生帶着問題思考跨越式跳高動作結構分為哪幾個環節?通過提問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2、新授

隨後我講解跨越式跳高技術要點:助跑採用側面直線助跑,一般助跑6—8步,在起跳時,起跳腿蹬伸髖、膝、踝,擺動腿高抬,在空中,擺動腿內旋下壓,起跳腿外旋高抬,落地時擺動腿先落地,屈膝緩衝。

3、練習

根據運動技能形式規律,我安排以下練習,首先是小悟空學本領練習,我將體操棒融入教學中,學生將金箍棒斜着放在地上,嘗試上一步或上三步進行跳躍,在練習中強調側對橫杆助跑,助跑輕鬆有節奏的動作要點,設計意圖是學生能夠找到跨越式跳高動作感覺,達到運動技術前移的目的。

隨後我安排學生進行第二個練習,小悟空駕跟斗雲,我將學生兩人一組,一名小悟空拿着金箍棒設置高度,另一名小悟空進行跳躍,嘗試助跑6—8步起跳,在練習中我強調助跑速度逐漸加快,起跳有力動作要點,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在練習中部分學生出現助跑不準確的現象,我先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學生思考如何丈量正確的步點,隨後我講解正確的丈量步點的方法為用跑步數×2—2並在起跳點上畫標記,設計意圖為新課標的理念要求在教學中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通過前兩個練習,根據學生練習特點,最後我安排小悟空駕祥雲,4人為一組圍城一個圓形,拿着金箍棒進行移動,另一組進行連續的跨越,在練習中跨越的小悟空不能碰到金箍棒。在練習中反覆強調助跑和起跳銜接技術,學生可以根據掌握情況自由變換場地,目的是新課標理念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創設民主情境,培養學生自主和探究式的學習能力。

4、展示

經過幾次練習,學生逐漸會產生枯燥的情緒,利用優秀榜樣遊戲提高學生信心,回顧技術動作要點。

(四)結束部分

在音樂的伴奏下,我帶領學生進行伸展練習,重點放鬆大腿和小腿肌肉,通過放鬆,消除學生緊張心理,緩解緊張的體育課堂氣氛,消除肌肉疲勞,隨後進行總結,通過提問的方式,學生能夠回顧技術要點,培養學生總結的能力,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評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隨後組織體委回收器材。

七、預計效果和心率

本節課預計心率為130~140/分鐘,負荷強度為35%~40%,本節課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做出跨越式跳高動作,在練習中,部分學生出現助跑不準確現象,經過講解和練習,部分學生能夠協調做出動作。

我的説課結束,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晏子治東阿》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四的第18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古代議論文,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不同時代的古代賢者,對國家、對社會、對人生、對道德、對認知等的思考和宣傳。而《晏子治東阿》是這個單元擴展閲讀中的第一篇。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要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藉助工具書閲讀淺顯的文言文,而根據這篇課文又是擴展閲讀中的課文,更應該培養學生積累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一級的學生,經過國中和高一第一學期對文言文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文閲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於是,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

(2)掌握對比手法的運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閲讀淺顯的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瞭解晏子的政治主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藉助課文註釋,疏通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掌握文中“數”“誅”“罪”“謝”“而”、“之”等詞的含義和用法為重點;

2、學習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和文言句式。

二、説教法:

(一)教法的運用:

1、誦讀法。這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這節課我先後設計運用了個別朗讀、齊聲誦讀兩種方式,藉以起到強化感知課文的作用。

2、啟發---探討式教法。啟發性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學習要處於積極地思考狀態。只有相機誘導,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

(二)教學手段:

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全程教學。“多媒體”具有科學性、藝術性的特點,是集文本、圖像等於一體的信息載體。它能儘可能地擴大我的課堂容量,拓展學生的視聽,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三、説學法: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見解,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特殊句式,學生比較難於理解,所以教師做好點撥工作。

 四、説教學程序:

按上述我設計的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突出與突破及所選的教法和學法指導等要求,本着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思維為主軸的育人教育理念,我對《晏子治東阿》的教學過程作了四個環節的設計:導入新課 、學習新課、 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導入新課:以《晏子使楚》的故事導入, 讓學生回憶晏子這個人,從而引出下面對晏子的`介紹,同時用講故事的形式也可以吸引了學生的興趣。

(2)學習新課:這是課堂的重點,這一環節我主要採用啟發探討式教學法來訓練學生的思維。教學時我將其化解為四個具體的教學步驟。這四個步驟是:誦讀感知、歸納總結、設疑討論、理解釋疑。誦讀是感知整體的內容,屬於感性認識領域;歸納總結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歸納文言文的知識點。設疑是為了通過創設情景,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氛圍,從而解決疑難。這個教學程序符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因而容易被學生接受。

1、簡介晏子和作者。

2、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並指出難讀字音。

3、讓學生結合註釋以及給出的重點實詞,小組討論課文翻譯,學生提出質疑,大家共同解決。

4、知識點歸納:

古今異義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重要虛詞:“之”、“而”的用法

5、總體感知:課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6、思考:對於晏子兩次治理東阿,景公表現了兩種不同的態度,請找出來。並説説為什麼景公對晏子的評價會出現如此大的偏差?這樣寫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7、思考:“東阿者,子之東阿也。”這個句子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8、品味晏子説服對方的方法:你認為晏子的這種進諫方法好不好?為什麼?

9、探究、拓展:文章用簡短的篇幅,談了一個重大問題:執政是對廣大百姓負責還是為少數權臣負責?聯繫現實談談你的觀點。

(3)課堂小結:歸納課文主旨

(4)佈置作業:

古為今用,學以致用,我們今天從齊景公和晏子的身上可以得到不少的啟發,請你聯繫現實生活寫一篇讀後感的提綱。

要求 : 1、自擬一個標題;

2、寫好開頭;

3、後面你打算寫幾段,請將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寫下來。

説課稿 篇4

一、説設計理念:

綠色教育是我校經過長期辦學實踐提煉出的教育理念。“綠色教育”理念滲透教學,指導教學的各因素、各環節協調相生。讓“老師笑起來,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這與我們丹陽打造“活力課堂”區域品牌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本節課設計理念為:

綠色體育課堂是遵循教學規律和人的健康運動規律的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課堂,是追求學生和諧發展的課堂。

再次本課依據新課改的精神,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鍛鍊興趣,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

二、説教材:

跳短繩是一項簡單易行的大眾化健身運動。跳短繩活動強調身體協調配合,如何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跳繩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找到屬於自己練習的最佳方法,使他們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這是最關鍵的。單腳交換跳短繩是在學生學會了並腳和單腳跳短繩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通過單腳交換跳短繩活動既能促進學生手腳的協調性,又能促進動作的敏捷性、節奏感的發展。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教具準備為短繩人手一根,麪包機一台,福娃頭飾5個。

三、説學情:

國小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遊戲。但注意力極易分散、興趣遷移較快、自我控制力差。因此,本課多以符合低年級學生特點的兒童語言貫穿課的始終,以符合低年級學生認知規律的情景化、遊戲化、趣味化方式開展各項活動,再加上教師以情帶情來感染學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保持。

四、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單腳交換跳短繩的方法,瞭解其鍛鍊價值。

2、能力目標:學會單腳交換跳短繩的動作,發展跳躍能力和上下肢的協調性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培養學生的跳繩愛好,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創新。

五、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能做出正確的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

通過觀察、模仿、徒手練習、根據音樂節奏練習等方式,讓學生能正確地做出單腳交換跳短繩的動作。

2、難點: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協調、規範。

從尋找單腳連續跳繩的節奏入手,逐步遞增單腳交換的次數,提高手和左右腳的協調配合能力,從而降低教材的難度,達到掌握連續單腳交換跳的目的。

六、説教學方法:

教法:創設情景法、示範講解法、語言激勵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主要採用情景化(福娃分組、福娃小繩王、團結福娃、合作創新福娃)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此外還運用示範講解、語言激勵的方法來啟發學生、幫助其掌握動作要領。

學法:觀察模仿法、練習法、比賽法

以觀察模仿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單腳輪換跳短繩的動作概念,用練習法中重複練習、不斷挑戰難關練習、激趣練習等方法,來提高其動作的協調性和熟練程度,達到掌握技能、激發情趣的目的。通過讓學生將自己的.跳法大膽地向其他同學展示,增強其自信心,獲得成功的喜悦。此外遊戲比賽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團結合作創新能力。

七、説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五環福娃 活躍情緒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於是課堂常規後老師情境渲染: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奧運會的五個福娃嗎?今天我們都變成了福娃,來比一比,哪個福娃最了不起!

設計意圖:良好地開端是成功地一半,我以五環為教學場地,根據福娃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盈盈、妮妮五個福娃分組組織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氛圍,而且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也很科學合理。

(二)準備部分:音伴繩操 激發興趣

1、遊戲:石頭、剪刀、布

組織形式:各自在圓環上兩人一組進行

設計意圖: 在兩人一組遊戲中複習並腳跳和單腳交換跳。通過這個遊戲為單腳交換跳短繩做好鋪墊。

2、繩操(音伴)。

設計意圖:課的準備部分,我通過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和老師模仿繩操,使學生愉快的進入角色,達到熱身的目的。

開始、準備部分共6分鐘,運動強度為小。

(三)基本部分:福娃爭霸 掌握技能

1、反覆練習,提升技能

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説重複練習是學習之母。因此新授環節我採用不同形式的重複練習來幫助學生掌握動作技能。

(1)、福娃展示:

請兩三個福娃展示已經會的跳短繩動作,提示語:我是小福娃,我會這樣跳……其他同學可以跟着展示的福娃一起跳一跳。這樣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求知、自我發展的學習能力。

(2)、福娃求知:

①徒手練習階段:

a學生在原地練習徒手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我喊口令:“1234、2234、3234……”

b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手拉手,一起隨着音樂的節奏練習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讓小組裏協調性節奏感較好地同學帶動協調性相對較弱地同學一起練習,幫助協調性較弱的同學掌握合理的單腳交換跳短繩的節奏。

②持繩練習階段:

a學生把短繩置於身後腰部位置,兩手分別持繩兩頭,在原地做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

b我喊口令引導學生先一腳連續跳5、6次,再換腳連續跳5、6次,接着換腳連續跳2、3次,再換另一隻腳連續跳2、3次,過渡到單腳連續交換跳短繩動作。

c學生嘗試練習,在原地練習不同節奏的單腳交換跳短繩。

③福娃交流:

這個階段我採用集中交流和分散交流相結合。請兩組福娃展示單腳交換跳短繩,其他三組在我的帶領下幫助練習的學生擊掌打拍子。然後輪換練習。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從複習進入,循序漸進,通過擊掌提示、音樂節奏的控制讓學生掌握單腳交換跳短繩的節奏,從而能協調做出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突破教學難點後,讓學生反覆練習,直到較熟練地掌握技術。

此環節共10分鐘,運動強度為中。

2、激趣比賽,鞏固技能

新課標指出:“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鍊的前提”,“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單腳交換跳短繩的熟練程度,激發和保持跳繩的興趣,促進技能的掌握,鞏固技能階段採取以下環節教學:

(1)、比穩:教師可以在吹哨後,學生在原地進行交換跳,看誰連續跳繩的時間最長,最後獲勝者所代表的福娃隊獲勝。

(2)、比多:教師吹哨後,在10秒、15秒之內,看誰跳繩的數量最多。

(3)、比隊形:聽音樂配合節奏在圓環上進行行進間的單腳連續交換跳短繩,最先完成的福娃組獲勝。

設計意圖:通過比穩、比多、比隊形這樣三個階段來組織。不僅克服了單腳交換跳短繩的枯燥性,而且激發了學生參與練習的慾望。教師一起參與,一起評價,用鼓勵性評價語言(比如獲勝的福娃小組獎勵一個相對應的福娃。)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能做到按節奏、速度的變化進行單腳交換跳短繩。

(4)、比創意:遊戲《福娃巧闖繩關》。各組學生通過牽拉繩子,讓組員用鑽、跨、跳、爬等方式安全通過,以方法最多、組織最好、創意最新的福娃組獲勝。

設計意圖:這個遊戲,不僅能鍛鍊學生的靈活性,發揮學生的智慧,而且鼓勵了小組的合作和創新意識。與主教材動靜相宜,相得益彰。

此環節共18分鐘,運動強度由中到大再到中。

(四)結束部分 福娃許願 祝福祖國

1、在《手拉手》的音樂下,教師和學生共同用繩子打成一個“許願結”,許個願表達心中對我們祖國的體育事業的美好祝願。

設計意圖:本課以“五環相迎”—“福娃爭霸”—“祝願祖國”情景式展開教學,結束部分這樣地設計不僅讓學生達到身心放鬆地目的,而且激發了對祖國體育事業的熱愛。

2、小結,佈置作業:回家和父母比一比,看誰跳短繩的方法多,跳的好。

結束部分共6分鐘,運動強度為小。

説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鋭角、直角、鈍角的基礎上,感知了圖形的旋轉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教學的。教材從旋轉入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出平角和周角。為下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打基礎。

課堂設計説明:

讓學生用學具旋轉依次得到鋭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使學生體會到在這裏所有角的形成是通過旋轉得到的,並且把以前學習的角和新認識的角結合起來複習了一遍,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系統化;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出平角、周角的特徵,訓練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會在畫出平角和周角。能説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 通過實踐操作,知道鋭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過程,辨認平角和周角,並理解各種角之間的關係。

3.在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理解各種角的形成過程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平角與周角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活動角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引入新課

1、出示圖片“角”,問:你們還記得這是什麼圖形嗎?它由哪幾部分組成?

2、你們以前認識過哪幾種角?

3、你能用活動角轉出鋭角、直角、鈍角嗎?學生動手操作。

師:在旋轉過程中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旋轉與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前面引出了角,緊接着複習角的定義和學過的幾種角,過渡自然,也為後面的`學習做了非常有效的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認識平角

1、出示導學提綱1:

(1)轉一轉: 請同學們拿出活動角,旋轉出一個比鈍角大的角。

(2) 想一想:當你把角的兩條邊旋轉到形成一條直線時,此時是不是形成了角?形成了什麼角?

(3)議一議:在小組內討論,這個角有什麼特點?

2、學生活動

3、全班交流

(1)指名演示角的變化過程,指導學生仔細觀察。

(2)通過旋轉,角的兩邊形成一條直線時,引導學生討論:此時是不是形成了角?這個角有什麼特徵?

(3)師生共同歸納小結。

(4)指導學生畫平角,注意平角的頂點和兩條邊的畫法。

(5)學生練習,師巡視指導。

(6)説一説生活中的平角。小組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擺學過的鋭角入手,在循序漸進的操作活動中發現平角,但教師不急於告知學生這樣的角是平角,而是鼓勵學生去懷疑“它是角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角的已有經驗去判斷和討論,最後肯定它是角,這樣就使學生真正認識了平角,理解了平角的特徵)

(二)認識周角

1、出示導學提綱2:

(1)轉一轉: 請同學們拿出活動角,旋轉出一個比平角大的角。

(2)想一想:當你把角的兩條邊旋轉到完全重合時,此時是不是角?叫什麼角?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

(3)議一議:在小組內討論,這個角有什麼特點?

2、學生活動

3、全班交流

(1)指名演示角的變化過程,指導學生仔細觀察。

(2)通過旋轉,角的兩邊完全重合時,引導學生討論:此時是不是形成了角?這個角有什麼特徵?

(3)師生共同歸納小結。

(4)指導學生畫周角

(5)學生練習,師巡視指導。

(6)説一説生活中的周角。

(設計意圖:周角的認識是由教師演示得到的,所以這裏安排了讓學生旋轉自己手中的活動角得到周角,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旋轉,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周角是怎樣形成的)

三、動手操作,探究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

1、拿出圓形紙片,對摺2次,你發現了什麼?再展開,你又發現了什麼?一個平角里面有幾個直角?(師板書: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開到原來的樣子,你又發現什麼?一個周角裏面有幾個平角?有幾個直角?(生答師板書:1周角=2平角=4直角)。

(設計意圖:學生都喜歡在課堂上的操作活動,因此在折一折的活動能夠主動探索進而發現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係。)

2、折出一個直角,把你折的直角與同桌折的直角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展示交流,師再進行總結。

3、折出一個鈍角,把你折的鈍角與同桌折的鈍角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展示交流,師再進行總結。

四、鞏固練習

完成書23頁練一練第2題

五、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六、佈置作業

完成書23頁練一練第3、5題

説課稿 篇6

一、設計意圖

在這次優質課評比中,我抽到的題目是《物體的轉動》,因為這個課中班已上過,再加上自己的教學水平的限制,對中大班幼兒的發展水平不是瞭解得很透徹,自從上次家長半日活動後發覺中班幼兒對科學領域很感興趣,因此我降低了難度,在制訂活動目標時淺些,選擇了中班進行教學。轉動這個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也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要儘量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並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目標、重難點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感性經驗,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培養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並在操作、引導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

3、體驗物體轉動的樂趣,初步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這是一堂科學課,主要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見的物體讓幼兒進行探索,設計了課件讓幼兒能直觀的欣賞,這樣可以加深幼兒的印象,因此整堂課重點就在於讓幼兒對物體的轉動有初步的`瞭解並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而作為難點,是讓幼兒自己去動手發現物體是怎樣在轉動的原理。

三、活動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傘、鍾、自行車、電動玩具、風車等

四、教法和學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幼兒嘗試教學法為主,同時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運用講述

法、操作法、啟發聯想法等教學方法。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明者,而教師是幼兒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要放手讓他們通過親生經歷並帶着問題去進行實際操作,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五、活動過程:

一、我首先設計情節來引出轉動並揭示課題:

1、老師想喝水了,誰能幫我把瓶蓋打開?剛才你是怎樣把蓋子打開的?

2、教師再次演示幾樣能轉動的物體,(傘、鍾、按摩器)讓幼兒找找他們的共同點,在讓幼兒找的同時引出“轉動”。

二.設計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法,直接感性地獲得經驗。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幾個要求,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操作,培養幼兒邊操作邊思考問題的習慣。我設計的題問是

(1)哪些東西能夠轉動?

(2)它們又是怎樣轉動的?

1、在給幼兒分組探索、操作時,教師適時介入,觀察引導。

2、等幼兒操作完後進行交流,請部分幼兒上來説説你是怎麼在玩的,把幼兒的玩法呈現出來,初步讓幼兒瞭解轉動原理。

3、最後教師進行小結:這些物體的轉動都是圍着一個轉動軸作圓周運動。但考慮到小班幼兒對轉動軸不是很理解,於是我再次演示傘的轉動,讓幼兒找找轉動軸在哪裏,以加深印象。

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第三課第二框的內容—《男生女生》。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這五個環節來進行分析。

首先,是我對本課時的教材進行的一些分析: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男生女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第三課的第二框題。本框包括兩個目:“讓我們蕩起雙槳”和“把握青春,把握情感”。第一個目(“讓我們蕩起雙槳”)從男女生交往的一般方面來談,包括兩層。第一層是從男女生各自的優勢、差異、合作中概括出異性同學間積極交往的意義,既是增進性別意識,也是完善個性、促進交往能力的提高。第二層是從具體交往情境中探討男女生之間怎樣進行正常、健康的交往,並概括出一些異性交往的基本原則。第二個目(“把握青春,把握情感”)從男女生交往的特殊方面來談,包括三層。第一層是談如何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情感、交往與友誼;第二層通過情境和案例探討如何在異性情感交往中做出負責任的選擇,並學習辨別這些情感;第三層是談在與異性交往中學會如何保護自己,以促進健康的男女生交往。本課計劃安排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視與異性同學之間的關係,尊重異性同學;正確認識並接受青春期出現的對異性愛慕的情感,願意反思並正確把握情感問題;

(2)知識目標:知道男女同學之間怎樣進行正常,健康的交往;把握男女同學之間的情感,知道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3)能力目標:能夠辨別男女生之間的正常交往和早戀,能夠運用理智調控與異性同學交往中的情感問題,能夠有分寸地與異性同學交往。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教學重點:“男女同學交往的重要意義”。其理論依據是:進入青春發育期的中學生已有很強的性別意識,討論男女生的性別差異,不能僅僅停留在不一樣上,而是要引起學生的性別意識,注意到男女生交往和一般同學交往是不一樣的。更為重要的是,正是因為彼此不一樣,才顯出異性間積極交往對自身成長的價值。

由於身體發育的結果,八年級學生面對自己與異性的這些變化產生了興奮、好奇,對異性產生了朦朧感的情緒體驗,兩性都分別意識到了自己想注意對方,但表面上有不敢多做表露和接觸,惟恐遭外界的壓力,所以,我把本課時的難點定為:“如何把握青春,把握情感”倡導男生女生建立正常的友誼。

二、説學情:

從年齡特點來看,八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我便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生理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學生這一特點,發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

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上談談我的設計:

三、説教法:

(一)教學工具:多媒體設備。

(二)教學手段: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問題式教學法,活動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情景式教學法進行教學。

為了順利達到教學效果,我再來談談我設計的學法指導:

四、説學法:

我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本科目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是這樣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

(1)在教授“男女生各有優勢”知識點時,我設計活動,讓男女生進行比賽,看看誰的優勢多,並且還可以瞭解異性同學的優勢。

(2)在教授“男女生怎樣正常,健康交往”時,引導學生採用“小組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參與課堂教學的現場討論活動,激發學生主動的學習、探究願望,積極主動地在愉快的氣氛中去接受所學的知識。

(3)在教授“把握青春,把握情感”時,我讓學生現場嘗試青蘋果,讓學生親身體驗過早戀愛的苦果。

最後,我來談談教學過程: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程序,我設計的教學活動流程如下:

【一】活躍氣氛,導入新課

(活動:“猜一猜”)

課件演示:教師課前蒐集的一組男女生不同時期的照片,讓他們猜一猜哪些是男生,哪些是女生,從而引導學生明白——男女有別。

【二】互動交流,學習新課:

課件演示:活動一:“男生,女生優勢PK大賽”

1、以競賽的形式,時間限制在兩分鐘之內,讓男女生列舉各自的優勢,把描述性別優勢的關鍵詞寫在黑板上。

2、見課本P36頁,討論並確定男女生各應承擔什麼任務並説明理由。

3、教師小結引導學生把握本課重點:男女同學交往的重要意義。(見P37頁)

設計意圖:瞭解性別差異,增強性別意識,增進男女生的交往,培養與異性同學積極交往的態度。

課件演示:(活動二:分組探究:“男女生怎樣正常交往”

活動內容;通過P37頁四個情景辨析,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學習如何進行正常的“健康的男女生交往”。

1、我們班有這種現象嗎?

2、你喜歡和哪幅圖中的男(女)同學做朋友?

3、圖中交往情景中不恰當的`交往之處,並討論正確的交往方式。

(分小組討論後請代表總結髮言)

4、教師引導概括出男女交往的基本原則、注意事項。(見P38頁)

課件演示:活動三:“我的煩惱”

活動內容:把P39頁的兩個案例,串聯成一個故事,讓學生們討論“他們這樣正常嗎?他們這段感情可以進一步發展嗎?”

他們的情感可以進一步發展嗎?

生理和心理上 還不成熟

時間和精力上 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經濟上 不能獨立,沒有能力承擔相應的責任

學習上 會影響到我們的學業

老師、父母的態度 反對

同學評價 不佳

【三】挑戰難點,結束新課

活動四:“嘗一嘗”

活動目的:請部分同學嘗一嘗老師為大家準備的青蘋果,並説一説是什麼滋味兒。

教師趁機小結:蘋果本來是又香又甜的,過早地品嚐就會是這種味道。有些事情也是這樣,如過早戀愛。世間萬物各有時節,過早的成熟,會過早的凋謝。我們既然是在春天,就不要去作秋天的事。

活動五:説一説:你最欣賞的男生,你最欣賞的女生。

教師總結:同學們,與異性同學交往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需要我們慎重對待,理智處理。最後,讓我們蕩起友誼的雙槳,共度青春長河,一起欣賞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結束新課。

【四】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8

教學過程

一、創設購物情境,自主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P30主題圖)星期天,小軍和小晴一起來到商店,想買一些學習用品。你們仔細觀察,商店裏都有哪些學習用品?它們的單價各是多少?

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結 合你的購物經驗,你能提出一步計算的問題嗎?

一生提出問題,全班同學口答。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呈現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探討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1.課件出示:小軍説:"買3本筆記本和一個書包,你們能幫我計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錢嗎?"

2.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

絕大部分學生會進行分步列式,也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列出綜合算式的情況。此時先讓分步列式的同學彙報,教師相應板書:

先算3本筆記本多少錢?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錢?

15+20=35(元)

3.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先要算出什麼?

你們能不能把剛才這兩個算式合併成一個算式呢?

給學生嘗試列出綜合算式的時間和空間,允許討論和交流,然後板書:5×3+20

4.(教師手指5×3+20)像這樣的算式,它是由兩個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兩步算式,我們叫它綜合算式。在這個綜合算式裏,5×3的積表示什麼?20又表示什麼?在計算時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這個得數表示什麼意思?

指出:在計算綜合算式時,為了看清楚運算的過程,一般都要寫出每次計算的結果,用遞等式表示。這一步可以這樣寫:在第二行先寫上等號(為便於第二行的算式與第一行的算式對齊,第二行的等號要寫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寫上第一步的得數,還沒計算的一步要照抄下來。板書如下(邊板書,邊説明書寫位置):

5×3+20

=15+20

提問:接下來算什麼?得數是多少?該怎麼寫?

指出:第二步要再寫等號,等號與上面的等號對齊,然後在等號後面寫出得數。

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

5×3+20

= 15+20

=35(元)

5.提問:如果我們把綜合算式列成這樣:20+5×3,可以嗎?

讓學生明確: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就是把一個書包和3本筆記本的總價合起來,所以符合題意,是可以的。

在這個綜合算式裏,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為什麼也要先算5×3?

讓學生自己仿照上面的書寫格式進行脱式計算,教師巡視,捕捉錯誤資源。

可能出現的脱式計算有:

①20+5×3 ②20+5×3

=15+20 =25×3

=35(元) =75(元)

③20+5×3 ④20+5×3

=15 =20+15

=35(元) =35(元)

6.出示學生作業,並逐一講評。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這道綜合算式的計算,你認為在脱式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7.比較5×3+20和20+5×3

=15+20 =20+15

=35(元) =35(元)

你有什麼發現?學生討論交流。

小結: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裏,無論乘法在前還是乘法在後,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這樣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運算,通常叫混合運算。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進行混合運算。(板書課題: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數學課是抽象的,有時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計算課。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本環節設計中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樣學生參與的時間就多,學生髮表的觀點就多,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滿足。】

三、探討合有乘法和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1.談話:同學們真愛動腦筋,幫助小軍解決了問題,小軍謝謝你們。(同時課件出示:小晴説:我也想請你們幫忙,我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誰能幫我計算出"應找回多少元"呢?)

誰先説説準備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

2.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題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們是怎樣列出綜合算式的?為什麼?

談話:這道題含有哪些運算?與前面的綜合算式比較有什麼不同?應該怎樣計算?現在你能用脱式進行計算嗎?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捕捉錯誤資源。

可能出現的脱式計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據學生的計算情況,相應進行討論評價。

3.提問性小結: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減法的混合運算中,我們在脱式計算時要注意些什麼?要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

【設計意圖:二、三兩個教學環節中,把書中"想想做做"的第2題與學生脱式計算的錯誤資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對錯誤資源的交流、比較、反思中,對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達成共識。這種經歷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學生對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應用鞏固,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説説每題的運算順序,再在課本上寫出計算的過程。要提醒學生注意每一步的書寫格式。最後交流計算結果,並指名説説為什麼這樣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比較每組中兩題的運算順序有什麼不同?

學生進行脱式計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訂正。

再次比較:每組中兩題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

為什麼計算結果會不同?

3.談話:"算24點"遊戲是我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備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用三張牌來玩"算24點;"的遊戲怎樣?

第一次遊戲:呈現三張撲克牌:2、4、10.

待學生列出:2×10+4和4+2×10之後,教師追問:兩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嗎?為什麼?

小結: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時,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遊戲:再呈現三張撲克牌:4、4、7.

提問:這道題我們也可以列出兩道算式嗎?為什麼?

4×7-4的算式中,我們應該先算什麼?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又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為一體,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數學課因為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而擁有了生命力。】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是用什麼方式學到運算順序的?

混合運算是否只有這些?大家還想説些什麼?(學生自由回答)其實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中,還存在着許許多多的混合運算,希望同學們繼續去學習和探索,相信你們會有更多的收穫。

説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圖形的變換與座標》,下面是我對本節課的簡單分析。

一、 説教材

本節課是華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上學期第24章的最後一節內容,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位似的基礎上,對位似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二次函數的平移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二次函數平移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對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點或圖形的變換引起的座標的變化規律,以及圖形上的點的座標的變化引起的圖形變換,並應用於實際問題中。

2、過程與方法:經歷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平移、軸對稱、放大、縮小等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數形結合的思想,感受圖形上的點的座標變化與圖形變化之間的關係,認識其應用價值。

三、 説教學的重點、難點

本着數學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之間的關係.

(重點是依據只有掌握了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和掌握圖形的變換與座標的變化。)

教學難點: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的規律。

(難點是依據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規律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及學法上談談我的看法。

四、 説教法

結合本節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探究式、以及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知道下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知識的自我構建。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知識。

最後我具體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淡化難點,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我用的是課本76頁的`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回顧學過的知識,做好新知識的銜接。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會到將一個圖形平移就是將這個圖形上重要的點進行平移,從而得出圖形平移後,座標的變化規律。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關於y軸對稱的點的座標變化有什麼規律?(學生口答)

問題

1、的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點對稱時座標的變化規律,為問題2圖形的對稱奠定基礎。淡化難點,使學生產生強勁的學習動力。

2、做出一個圖形關於Y軸的軸對稱圖形,並觀察新圖形的座標會發生什麼變化?(學生動手操作,後小組交流,總結規律)

問題2的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規律,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探究二:

1、是課本78頁的思考

問題一的設計意圖:一方面,回顧學過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面的問題2做鋪墊。

2、觀察三角形的頂點座標發生了什麼變化?(小組討論交流後彙報交流結果)

問題2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將上次探究的經驗應用於本問題的解決中,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三)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評價反思引導學生概括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的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因此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我主要採用表格讓學生看了一目瞭然。

圖形的變換與座標

圖形變換

座標變換規律

平移

左減右加,下減上加

軸對稱

關於誰對誰不變

位似

(原點是位似中心)

原座標乘以位似比或位似比的相反數

(五)佈置作業:

針對九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對作業進行分層佈置,佈置了必做題和選做題,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我佈置的本節課的作業是:

必做:78頁1、2題

選做:在一次“尋寶”遊戲中,尋寶人已經找到了座標為A(4,5)和B(-4,5)的兩個點,並且知道藏寶地點座標為(2,3),除此之外還不知道2其他信息,如何確定座標系找到“寶藏”?畫出圖形。

結束語: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本節課我採用集體討論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一些初淺的認識和想法,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導。謝謝!

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教科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略讀課文。

這一組教材圍繞“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這個專題編寫,都是在用具體的事情來説一個道理。所説明的道理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

《想別人沒想到的》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隻駱駝,一隻完整,一隻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卻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學生讀後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選編本課的意圖,是進一步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並結合課文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根據這樣的教材理解,我制定了我的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召集、駱駝、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詞語;正確理解“密密麻麻、連綿不斷、若隱若現、恍然大悟”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

3、結合生活實踐,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而我的教學重點則是:通過師父(畫師)的'話,來體會小徒弟畫的巧妙之處。

二、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三年級學生心理髮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故事導入、口頭複述、圖文對照、朗讀訓練等方法。

三、教學流程

(一)、情趣導入,引出課題。

這裏通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故事《司馬光砸缸》作為這節課的導入,能夠讓學生對以前的知識有進一步回顧。並且因此引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

(二)、感知課文,簡單講述。

1、讓學生默讀課文,再熟悉故事,並加深對生詞的印象。

[這樣的環節設計,是要讓學生養成快速默讀的習慣,並能準確把握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朗讀生詞,並運用詞語簡單地講述故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考慮到後進生,因為生詞對他們來説是最重要的,認真就不難,所以我選擇幾位成績不怎麼好的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中也有一次表現的機會;而簡單講述故事,則是考慮到成績比較拔尖的同學,能夠鍛鍊口才,學會複述課文。]

(三)、抓住重點,深入探究。

1、抓住三個徒弟畫畫結果的句子。

(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讚。)

2、學生針對上面兩句話,自由提問。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考慮到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求學生要自己去發現問題。]

3、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①瞭解大徒弟和二徒弟分別怎麼畫?

②知道小徒弟是怎麼畫的?

[這是讓學生自己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

4、重點知道畫師的話。

(四)、結合生活,拓展延伸。

1、講述在生活中,我們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嗎?有想別人沒想到的嗎?

2、師: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師講述《踏花歸去馬蹄香》故事,請學生選擇。

(五)、總結道理:

師: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麼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四、説教學反思

1、個性化學習是一種自主性學習

我所教學的《想別人沒想到的》一課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了畫師收了三個徒弟,他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多,三個徒弟畫了不同的畫,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師傅的稱讚。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便於閲讀和理解。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圍繞着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學生將精讀課文中所學習的分段、理解課文等語文基本功,用於了本課的閲讀實踐中,逐步培養了學生獨立的閲讀能力。

2、個性化學習要重視學生體驗

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必須加強體驗性學習。然而,由於學生個體認知水平的不同,體驗和感悟也就不一樣,學生的理解就顯示出多樣化的特點。學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如何深化對教材的理解與認識?在本節教學中我採用了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