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高中語文説課稿範文集合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4.65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高中語文説課稿範文集合9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我是,今天非常榮幸有這麼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説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説課的內容分別是説教材,説教學法,教學程序設計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閲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説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鈎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閲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説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説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後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粧"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介紹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説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託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説《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並使其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於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於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後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麼或者説有什麼感悟接着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説説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閲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閲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着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裏,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後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並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於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麼態度,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藉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於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後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為什麼説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説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説,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

明確: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着,就能不斷髮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後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並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炮獸》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説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文章,屬於小説。

《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長篇小説,是他晚年爐火純青之作,也是人道主義思想的巔峯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納克、郭文和西穆爾登。朗德納克為解救孩子而自願落入共和軍隊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台,放走朗特納克;西穆爾登在痛苦中開槍自殺。

《炮獸》的故事發生在小説的開頭。描寫叛軍頭目朗德納克侯爵帶領艦隊從英國偷渡到法國旺岱地區,企圖勾結當地xxx武裝發動xxx叛亂。叛軍出師不利,還沒到法國登陸就瀕臨險境,遇到了極大挫折。然而,他以賞罰分明,指揮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軍暫時度過了難關。

小説中那個被稱為“鄉下人”的老頭,就是從英國去法國組織叛亂的叛軍最高統帥朗德納克侯爵。由於肩負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長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筆,設置懸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祕感。本文就是為烘托朗德納克侯爵的“出場”而設置的。他將人物置身於一個混亂的危急時刻,考驗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現他們的精神和性格。在《炮獸》一文裏,作者通過對特定場景的描寫,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納克侯爵的剛毅性格,塑造了一個鐵腕叛軍統帥的形象。

二、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目標在於瞭解和認識場景描寫在小説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場景組成,場景中又有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探究場景描寫與人物性格的關係以及場景描寫的作用,這也是小説的教學重點,而體悟作者人道主義思想在作品中的滲透是本文教學難點。

三、説教學方法

響應課改號召,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帆船模型,採用了自主探究學習法、朗讀法、討論法、比較法和歸納法來完成教學任務。

自主探究學習法,旨在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朗讀法旨在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讀便於集中注意力,進而深入文本恰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討論法,旨在激發學生思想潛能,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比較法和歸納法,旨在訓練學生對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於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瞭解和把握。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置了朗讀導入、温故知新、教學目標、人物賞析、課內檢測和課外探究六大教學步驟,將內容集中於8張幻燈片中。

(一)朗讀導入

選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語言作為朗讀內容進行導入,既創設了情境,便於引領學生進入文章意境氛圍,又突出了人物剛毅果斷的性格特點。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滲透。

(二)温故知新

對上節課內容做一簡單回顧,既鞏固了知識點,也便於深入本文的學習,起到了一個紐帶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這一環節,省時不費力、一筆帶過,但起到了綱領性的作用,便於教學重點的把握。

(四)人物賞析

人物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便於學生對人物性格瞭解和把握,也便於運用人物之間的對照關係進一步瞭解雨果“對照原則”在文本中的體現;也便於巧妙運用人物與場景之間的聯繫,突出場景描寫的作用。

(五)課內檢測

既強調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又藉助“朗讀”,對雨果的浪漫主義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課外探究

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我進行了分層訓練,由淺入深設置了三個問題。既鍛鍊和考察了學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們的應用能力。還將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探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七)課堂小結

簡明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以把課上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培養了學生善始善終的性情。

各位領導、同仁,以上就是我對《炮獸》一文的教學設想。考慮不周之處,懇請各位的指導和幫助。謝謝大家!(鞠躬!)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3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選讀》是“文化論著研讀”系列選修課的一種,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具體學習目標中的第三點,提高個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據這一目標,編排了這一課。本課所選內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哲學。孔子對待陳恆弒君一事的態度、隱士對孔子的評價、孔子對待隱士的態度和孔子的喟歎,都可以反映出孔子這種大無畏的崇高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指導學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探討孔子的精神。課堂教學以問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為主,創設濃郁的教學氛圍,體會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常見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通過改寫的方式,擴充文本中的留白處,提高學生的對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樹立堅毅品質。

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精神的,孔子一生堅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儘自己力量堅持到底。

本課中,有接輿、長沮、桀溺、丈人、晨門等隱士,他們身處亂世獨善其身的做法自然無可非議,但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了儒家追求理想的執着和奉獻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踐行着這種追求,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無視於苦難與死亡的威脅,處處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為人處事的準則。這是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精神照耀了中華民族史,影響深遠。

教學重點: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內涵。

在理解並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之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品讀本課幾個選段,分析人物的行為細節和語言神態,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想象孔子的處境和心境,並通過與隱者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分析孔子孤獨、寂寞於亂世,卻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課的學習難點主要是認識“不可”與“為”的關係。即使明知結果必定毫無結果,但他認為此事該“為”,明知“不可”也要“為”。

教學準備:選段改寫。

教學方法:

運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啟發生,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

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改寫,還原當時對話的場面,來體會孔子的心情。

探討交流法,讓學生交流莊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及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為主,教學過程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為主。使學生通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體會孔子的精神。

學情分析:

根據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自身素質,很難理解孔子為何知其不可還要為之的心情。

學習方法:

通過改寫的方式,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領會“不可”也要“為”的精神。

注重學生課堂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與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複習上節課的學習情況。(承前啟後,在此基礎學習文章內涵)

沐浴 告夫三子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趨而闢之

子路問津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止子路宿 見其二子焉

不仕無義 欲潔其身 果哉!末之難矣

(三)文章研討第一則

1、在得知陳成子殺了齊簡公之後,孔子為何要“沐浴而朝”?(體會孔子對此事的重視)

(明確)沐浴就是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其他典禮前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潔食、禁慾,以示莊重和虔誠。這説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2、按理來説,陳成子殺簡公,哀公應該早就知道這件事,但他卻沒表示要出兵。況且殺的是齊國國君而並非魯國國君,為何孔子還要如此隆重地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體會孔子對禮的重視,凸顯其品質)

(明確)這是因為在孔子的觀念中,臣子應該有自己的本分,應該依禮行事,臣子僭越諸侯的禮節都已經使他很憤怒了,如他就曾説過:“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況竟然有人弒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韙。此種行徑應該天下羣起而攻之,不僅是為了簡公,還為魯哀公的統治,甚至為了天下的君主統治的秩序。這是孔子“禮”的體現,所以他才會如此隆重地提出這種要求。

3、文本語言簡單凝練,讓學生在留白處發揮一定的想象,模擬出當時對話雙方的神色和心態。(有助於學生理解孔子和魯哀公當時所處的處境和心境,為解決4、5題打下基礎)

4、孔子在稟告時為何直呼陳成子為“陳恆”?哀公又為何説“告夫三子”?

(明確)古代稱呼他人,同輩稱字或稱官職。陳成子作為齊國的掌權大臣,地位何其尊貴,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體現了孔子對他弒君行為的憤怒。這與後人所謂孔子的“春秋筆法”是一致的。春秋筆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而哀公説“告夫三子”,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魯國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強大,三桓握有實權,以致國君沒有實際的決斷權。

這種情況孔子理應知曉,但他首先稟告國君而沒有直接找三桓這種實權人物,也體現了他遵守禮制的思想。

5、報告無效後為什麼反覆申説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麼樣的心情?

(明確)“不敢不告”説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而且也體現“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説明孔子對於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就沒有報多大的希望,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覆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小結: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比一般“獨善其身”的態度更為崇高而悲壯。

(四)文本研討其餘幾則,指導學生對“仕”和“隱”進行探討。

通過與隱士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1、孔子在聽了接輿的勸説之後,為什麼“欲與之言”?發揮你的想象,你覺得孔子會以什麼態度對待接輿,又會説什麼話?(根據課前改寫,讓學生進行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孔子聽完接輿的話後,應該明白接輿的意圖,即認為從政已岌岌可危,應避禍為是,別去救治,要孔子及時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貫追求和主張,他必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堅持。

2、如果接輿有一種對話的態度,孔子會説些什麼?在原文中找相關語段。(文章相關段落的理解)

(明確)“鳥獸不可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結:中國向來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還能和誰在一起?如説“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動亂,那麼此時正需有人知難而進、知不可而為之,給黑暗以光明,方見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質量。

(五)思想總結

試試用簡潔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內涵。(學生探討)

(明確)孔子一心要積極入仕,恢復周禮,平定亂世。雖然自己也知道很難成功,但他仍然表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從不動搖。如果從積極意義角度説,這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社會責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種從政的強烈自信。這種力求用世的態度,比一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度更為積極。)

(六)文化拓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楚辭》)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間,你如何抉擇?

(學生探討)

(明確)“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執迷不悟。首先,所堅持的必須是正道,而不是歪門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無謂的犧牲。

(七)學生週記片段欣賞。

(八)哲理共勉

追求,永遠不會遺憾!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文選自高一語文必修④第四單元。作為《史記》中著名的人物傳記,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在於,以“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濃縮了戰國末期秦趙之間得政治鬥爭,以小見大,真實生動地再現了歷史風雲變幻。而其突出的文學價值在於,情節安排張弛有度,扣人心絃;動作刻畫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語言描寫簡練生動,凸顯個性。通過情節等突顯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備的人格魅力。雖然具有歷史和文學的雙重價值,但作為語文教材,我以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為以事實和事理來把握歷史,那是歷史教學的任務;而應該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學魅力。

二、説學情

由於各種原因,學生首先存在認識和能力上的個體差異。其次,普遍存在“困於口”問題,學生沒有“説”的習慣,只一味地記,可這不意味着他們想不到想得到未必説得出,説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説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因此,“讓學生説”,勢在必行。這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

三、説教學目標

㈠德育目標——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備的人格感染學生。例如欣賞和學習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卑不亢、寬容謙讓。再如辨別廉頗有自尊心還是嫉妒心,正確認識自尊心對個人成長的價值等。

㈡能力目標,包括文學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

有效引導學生閲讀文本,認識其各方面的文學魅力,以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能較準確靈活地用古代和現代漢語模仿人物對話,再現或表現其神態、內心。能大體口譯或複述故事,準確推斷所藴含的意義。有人説:“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於對口才的重要性認識,也鑑於本人此前在教學中的.缺陷,我準備在本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為重中之重。即以欣賞文本得文學價值為基礎,其間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得教育,而以語言訓練貫穿始終。

根據上述目標,本文學習得重點和難點如下:

㈠重點:口述故事,賞析重要語段的涵義,分析人物性格。㈡難點:掌握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四、説教法和學法

㈠誦讀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誦讀。讀方式多樣,效果各異。我將採用集體朗誦和分角色朗讀兩種方式。

本文篇幅較長,不宜在單課時內通讀全文,否則會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根據內容特點,我將以故事為單位,引導學生朗誦。集體朗誦相對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讀,瞭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對話,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務內心感受。㈡問答法(或問題式學習)。

“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這種策略中,教師作為“引導者”的作用最應該體現。而問題的設計或提問的技巧將直接影響引導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個誤區:以為高濃縮、高難度的設問等於有價值的問題,有價值的問題等於有效的引導。結果在課堂上,屢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究其原因,一是違反循序漸進的原則,問題跳躍性大,致使學生出現思維“斷層”;二是忽略學生個體認識和能力差異,熱情地提問反而出現了“能者揚之,困者抑之”的後果;即使對於能者,在連珠炮式的追問下也十分尷尬。

因此,我認為問答式教學中應該遵循這些原則:

1、與內容或結構同步。體現為引導學生簡述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為每個學生奠定深入學習的基礎。

2、由易到難,由表及裏。發揮個體差異的積極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3、適量提問,鼓勵尊重。對同一個學生,最多連續提問三次,之後詢問其是否願意繼續,尊重學生的選擇,並給予肯定和鼓勵。問題層層深入,適合程度不同的學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穫。最關鍵的是教師在有效引導中,成就了每一位學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當然任何一節課教師都無法預設所有的問題和答案。實際課堂中,隨着師生之間思維的發展,往往很多問題是隨時生成的,而無論怎樣,上述原則都適合。

五、説課時

安排和教學過程三課時,每課時一個故事。

第一課時:負荊請罪

1、導入,説明本故事的現實意義,從而説明作此學習內容調整的原因。

2、集體朗誦,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對話,簡述主要情節。

3、提問:⑴廉頗為什麼揚言要羞辱藺相如?(起因)

⑵你認為藺相如主要憑什麼化解了兩人之間得仇怨?(性格特徵)

⑶廉頗有哪些優點?(性格特徵)

⑷結合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讀這則故事的感悟?

⑸練習,完成《奪分王》88頁第二題。

第二課時:完璧歸趙

1、集體朗誦,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對話,簡述主要情節。

2、讀準句讀,並解釋重點詞璧有瑕,請指示王。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3、提問:

⑴秦王請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誠?為什麼?

⑵明知是欺詐,趙國為何不斷然拒絕?⑶繆賢怎麼知道藺相如的為人?

⑷藺相如憑什麼認為應該“許秦璧”?⑸秦王得到玉璧後,有何表現?

⑹璧已落入他人之手,藺相如怎麼取回?接着怎麼應對?賞析人物動作描寫。

⑺藺相如向秦王提出什麼要求來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後藺相如怎麼應對?

⑻藺相如辯解的那番話包含幾個理由?第三課時:澠池之會

1、集體朗誦,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對話,簡述主要情節。

2、讀準句讀,並解釋重點詞於是相如前進缶。

3、提問:

⑴秦王在什麼情況下提出澠池相會的要求?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麼目的?

⑵複述送別場面。模仿廉頗口吻,“説出”原話。解釋詞語“度”、“不過”。

⑶廉頗向趙王提出什麼建議?⑷俗話説“國不可一日無君”。你知道國君對於一個國家來説,有什麼作用嗎?

⑸趙王未死,就有了善後的打算,廉頗當時會有怎樣的神態和心裏?這體現廉頗什麼優點?

⑹這番話對故事的發展起什麼作用?

⑺澠池之會上,秦國一方向趙王提出什麼要求?

⑻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説説秦王、趙王、藺相如各自怎麼應對?並比較兩位君王的性格特徵。

⑼“十五城”對一個“咸陽”,哪個分量重?為什麼?在這場較量中誰明顯佔優勢?

4、總結三個故事,藺相如對待秦王和廉頗的不同態度、方式,歸納他的處世原則。

5、佈置練習,閲讀並完成《奪分王》86——90頁。

六、板書設計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對秦王

負荊請罪對廉頗原則: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課部分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説課的題目是《詠懷古蹟》(其三)

(一)、説教材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杜詩洋注》,這組詩共五首,這裏選的是第三首,是詠歎昭君的出塞之作。詩人杜甫遊歷昭君村時,觀古蹟而抒己懷,詠歎自己同昭君一樣,不被賞識,遠離家鄉的悲苦。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學習這個單元,需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繫不同的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學生們在國中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詩的風格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文本設置為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

2、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蹟、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詩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古詩鑑賞是高二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本詩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教學難點設置為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的深沉怨恨。

(三)、説教學方法:

新課程紀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這個理念,再結合本篇課文的文本特點,我確定了本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

具體做法:一、朗讀法,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並配以PPT圖畫展示啟迪學生。

二、以提問法為主,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三、以講授法、討論法為輔,讓學生理解領悟詩歌情感,完成教學。

我的説課到處結束,下面正式進入模擬授課環節。

二、授課過程

(一)、課程導入

1、向學PPT展示與昭君有關的圖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進入課文《詠懷古蹟》(其三)。

首先讓同學們欣賞昭君圖,引出典故“沉魚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們多用沉魚落雁來作為美女的代稱。其中的落雁一詞即指的是王昭君,再從昭君出塞圖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

《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説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問題,昭君為什麼願意離開漢宮去遙遠的匈奴?

《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閒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

可見,昭君因畫工毛延壽從中作梗不被君王賞識,然而根源還是漢元帝昏庸——只憑畫像寵幸宮女,不見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瞭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從標題“詠懷古蹟”中的“詠懷”二字確定詩歌類型。

詠史詩:大多是詩人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敍述、評價、憑弔或借國家興亡寄託個人懷抱的詩歌,都可以稱做詠史詩。

(二)整體感知

1、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提問:作者是對哪個歷史人物進行敍述從而寄託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聯“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問:既然這首詩是詠史詩,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情感的那個詞語?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聯“分明怨恨曲中論”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詩人如何借詠歎昭君的事蹟來抒發自己的深沉怨恨?帶着這個問題鑑賞詩歌,品味詩歌語言和意象,理解詩歌情感,掌握詩歌的藝術手法。

三)、賞析詩歌

1、首聯賞析,理解詩人如何引入歌詠對象昭君。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提問:請同學們描述這句詩所描繪的畫面。

“羣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

提問: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

2、鑑賞頷聯,説説它們寄託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詩,對王昭君的不幸充滿着惋惜、同情。

提問:接下來同學們找意象,悟情感。體會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體指什麼情感?

一別漢宮便與北方的荒漠連在一起,最後只留下孤獨青冢向着漠漠黃昏。

“紫台”與“朔漠”形成對比。“紫台”指宮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

“青冢”“黃昏”,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裏似乎更主要指空間,黃昏時廣闊的天空連着大漠,卻獨有一個青冢,何等空曠悽清。

“紫台”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

“一去”與“獨留”形成對比,“一”與“獨”同義互文,將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

“連”與 “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

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鑑賞頷聯,説説它們寄託了那些情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辭·昭君怨》

提問:同學們從這兩首詩中體味詩人對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詩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問: 接下來請同學們找意象,悟情感。

“畫圖”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説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註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醜化昭君,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後,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並深寓詩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淒涼清冷的環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於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藴含着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聯直抒胸臆,昇華情感。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琵琶弦中苦調多,蕭蕭羌笛聲相和。

誰憐一曲傳樂府,能使千秋傷綺羅。

----劉長卿《王昭君歌》

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説:“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説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於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後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於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説法。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蹟》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四)、結合創作背景,歸納主旨意藴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蹟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於長江美域,歿於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繫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五)、板書設計

詠懷古蹟.(其三)

昭君 杜甫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遠離漢宮,身死異國 無辜遭貶,漂泊西南

畫圖省識,環珮空歸 不分忠佞,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六)、課堂總結與課後作業佈置

1、總結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蹟、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借古諷今,懷古傷己;對比鮮明,對仗工穩。

2、作業佈置

背誦及默寫這首詩歌。

完成相關練習。

預習下一首詩歌。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囚綠記》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三課,本文是一篇散文,現代作家陸蠡按照“戀綠--囚綠--釋綠--念綠”的思路與講述了與常春藤相處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同時也寫出了作者的生活現狀以及真摯的心願。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文章構思新奇,詳略得當,語言含蓄,深沉厚重。

二、説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瞭如指掌,還應該對學生情況有所把握。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為脈絡並不困難。但是他們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態度把握還比較膚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重點對這一方面進行引導學習。

三、説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比喻、反覆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通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語言,學習象徵的寫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

3.體悟作者對綠的摯愛之情,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四、説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學習比喻、反覆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學習象徵的寫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作者對綠的摯愛之情,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五、説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講授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同學們,我們常説綠色象徵着希望、象徵着生命,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愛。由於喜愛,不少人則有了將一抹綠色“佔為己有”的想法,然而當綠色被囚禁時,生命之色便開始發黃、發枯,不再有活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囚綠記》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的“綠”是否遭受了同樣的經歷。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然後再播放音頻,糾正他們的讀音與情感。

其次,我會讓學生來介紹作者,我來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

最後,我會讓學生尋找文章的寫作思路。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讓學生有感情地再讀文章,找出文章中所説的“綠”指的是什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會進行明確:作者寫到:“圓窗外面長着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裏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由此可知,文章中所説的“綠”指的是常春藤的枝條。

2.緊接着我會讓學生思考:“我”為何如此喜歡“綠”?在學生思考後我會指定學生作答。並且明確學生的答案,因為“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3.順勢我會問學生是否自己的喜歡的東西就要據為己有呢?文中的“我”為什麼要“囚”綠?我會讓學生在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我來對學生交流的結果進行總結:“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因為“我”喜歡這抹綠色,希望“綠”可以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4.最後我還會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我”“囚綠”的結果如何?“囚”住了那抹綠嗎? 學生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能夠齊聲回答沒有囚住。然後我會帶領學生一起來分析他們所找的具體的語句。“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植物。……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常春藤被“囚”之後,它還是固執地向着以前的方向生長,而且在被“囚禁”的情況下,常春藤開始變得沒有升生機和活力。不得已,只能“放走”這抹綠色。

(四)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會組織學生合作討論: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這種“囚綠”的行為,思考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情感?(前後四個人討論後回答。)最後我對學生的討論進行概括性的總結,昇華本節課的情感。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後寫的,回顧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將窗外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之所以囚禁這抹綠色,一方面是因為喜歡,另一方面是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永遠向着陽光,可以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想囚禁這株常春藤。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同時也揭示出了常春藤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生命的不可侵犯。在此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象徵的寫作手法。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回顧本課的思想,體會作者對自由的嚮往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佈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並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基於此,我將作業設置為:運用象徵手法寫一篇文章。

七、説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説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後,形成自我觀點後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於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於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鑑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深入探究。

説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瀰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鑑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説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於《詩經》,學生在國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並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於中關於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於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於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後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敍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於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並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於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於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於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説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鑑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於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級展示。這樣有助於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後,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在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於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於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閲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脱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繫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麼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麼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為依託,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通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採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温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8

説教材:

一、 第三冊語文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説,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 在這一部分,大學聯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並稱及文壇地位等;

(2)風格流派、文體;

(3)名句填空;

(4)對相關背景的瞭解、對主要內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

(5)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鑑賞。

2、 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二、 這首詞可以説是重中之重。蘇軾是一個大家,就像講詩經要《氓》,講楚詞要講到屈原,講魏晉詩要講到陶淵明,講唐詩要講到李白杜甫,講宋詞不能不講到蘇軾,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詩文詞對後代文人影響極大。

三、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 背誦本詞

2、 熟記作家作品地位及並稱

3、 把握豪放詞的意境及特點

4、 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

説教法

一、 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儘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閲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歎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於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於陶淵明李白,又不甘於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

二、 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如“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正體現了上述認識和想法。

説教學過程:

一、 在導課時,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為後面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豪放詞與婉約詞的區分打下基礎。

二、 在作者簡介中,介紹得稍多了一點,有些內容似乎與本課內容聯繫不大,原想捨去,例如對蘇軾在文、詞、詩、書畫並稱方面的介紹,但又想到大學聯考要考,所以就羅嗦講了。學生雖然在國小國中學過蘇軾的'詩詞,對蘇軾有一定的瞭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記不清楚,所以在這多講了一點,算是對蘇軾一個簡單的小結,這樣在講三冊24課《赤壁賦》時就可以讓學生來介紹蘇軾,加以強化。我想如能在適合的篇目中對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進行小結,平時就以全局觀念注意點滴積累,就可以減輕學生高三複習的壓力。這一點屬於個人一點想法,希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三、 在背景介紹中,我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介紹烏台詩案,講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和本詞有關的事實背景;另一方面對蘇軾的胸襟性格做簡單評價,便於學生把握詞風和詞人。

四、 範讀正音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於記誦,朗讀有利於理解,朗讀有利於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這是一首豪放詞,應讀得鏗鏘有力。

至於將字詞板書,我個人認為在高中教學中依然必要,字詞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語文教學中極重要的部分,傳統教學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來流行的所謂“素質教育”對字詞教學有點忽視。平時時間充足時,我會在一單元學完後叫學生聽寫字詞並注音,開始學生不以為然,以為是國小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視。

五、 賞析部分

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儘可能地再現當時的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四是由於詩詞跳躍性大,而我們的學生史學知識欠缺,所以我在講述時補充了一些史學知識,這似乎把語文課講成了歷史,也不知得當與否,算是一種嘗試,還望各位前輩提出批評意見。

六、至於延伸比較部分,以柳詞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這一部分有些地方總結得不是很恰當,例如,把“壯志難酬之恨”説城是一種“悲憤”,“悲憤”一詞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適,但一時又想不出一個合適的詞來替換,顯得勉強和彆扭。

説板書及作業

一、 板書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於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於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本來還安排儘可能課堂背誦,時間來不及沒有進行。

二、 作業為背誦體會和自學《江成子》,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風格,這樣在指導檢查作業時可以強調評價和鑑賞同一個人的作品,應從實際出發,我們所強調的風格流派不過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來談,不能一概而談。

自己的缺點有時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觀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師多提意見,暢所欲言,給我們年輕人一個不斷進步的機會!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9

一、開場白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我抽到的説課題目是《過秦論》。下面是我的説課內容。

二、説教材

《過秦論》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節選自賈誼的《新書》,原著分為上、中、下三篇,這裏選的是上篇。通過對秦王朝興起、強盛、衰亡過程的敍述,議論了秦王朝成敗的因由。

通過單元提示,我們知道,《史記》和《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的出現,標誌着我國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其中《過秦論》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文,學習時,要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着重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注意掌握有關的文言文詞語和文言句式。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 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 理解文章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敍”與“論”的關係,體會本課敍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 賞析的語言特點:多重排比、誇張、對偶、對比、同義疊句的運用,使文章顯得氣勢非凡,而又深刻。

4、 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瞭解借古諷今、實施 仁政的意義。

四、重點、難點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五、教學程序

《過秦論》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

第一課時的要點是:瞭解作家作品,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討論繪製結構圖示。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詳細深入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第三課時的要點是:賞析的語言特點。

六、結束: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