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通用1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25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通用13篇)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內容改編而成。

課文寫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曠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共5個自然段,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1)略寫劉備前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着。

第二段(2—4)具體寫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

第三段(5)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友情。

(二)設計理念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從這個教學理念出發,在教學中緊扣中心問題——“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展開全文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體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使整個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過程。

(三)我的教學特色:

“以讀代講”和“以讀悟情”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能夠説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幹一番大事業。

(五)教學重、難點

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覆揣摩,理解品味,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準備:

掛圖

二、説學情:

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閲讀《三國演義》少年讀本,初步瞭解一些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能力。

三、説教法:

1、以讀代講法:也就是以讀為主,通過範讀、引讀、自由讀、指名讀的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悟情。

2、由“因”導“果”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誠心誠意”這個成語,懂得諸葛亮之所以願意出山,是因為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

四、説學法:

1、合作探究學習法。

2、自讀自悟學習法。

五、説教學流程:

一、課時目標:

1、能準確熟練地朗讀課文,並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2、能説出文章主要內容和寫作思路。

3、初步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哪一位同學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分別是哪些?《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這些人都是誰的.手下?(板書:劉備),這些智勇雙全的人為什麼都願意跟隨劉備打天下呢?看來劉備這個人物值得我們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寫劉備的一個歷史故事。(板書:《三顧茅廬》)

1、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板書:諸葛亮,並教學“諸葛”,我們也叫他孔明,不過他稱自己為卧龍先生。誰還能説出其它的複姓嗎?)

2、由這個題目同學們你還想問老師或自己什麼問題嗎?

(二)初讀課文,感受“誠意”。

1、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要求要把課文讀正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正確,自己主動想辦法識記,並想一想每一小節講的是什麼?課文講了什麼?

2、檢查朗讀,交流反饋

①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教師隨即正音。

②教師談話過渡:這一自然段講了劉備前兩次去拜訪諸葛亮,第一次,他聽説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天才,於是在一個秋天,他和他的兩個兄弟張飛和關羽去拜訪諸葛亮,但是沒有見到,便給童子留個口信:“劉備來拜訪過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臘月,劉備又決定去拜訪諸葛亮,他倆兄弟不願意,説:“這個諸葛亮有什麼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個村夫,還勞大哥親自去嗎?”劉備仍然親自前去,但仍沒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本課就寫他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這次他拜訪到了沒有?誰來讀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結拜”這個詞語的意思。它還有個什麼故事?

④指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寫卧龍崗景色”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麗宜人”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⑤大家齊讀“劉備是怎樣拜訪諸葛亮的呢?”這部分內容。

⑥請大家齊讀第四自然段,理解“羣雄紛爭”和“茅塞頓開”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⑦請同學們齊讀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魚得水”這個詞語來理解。

(設計意圖:本環節力求通過學生自主讀書,達到讀通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的目的,同時讓學生真正走入文本,潛心閲讀文本,學生為學習主體真正得以體現)

(三)再讀課文,探究“誠意”。

1、像諸葛亮這樣有才華的人肯定有許多人去請過他,但他都婉言謝絕,為什麼劉備請他,他就答應了呢?你覺得劉備有什麼過人之處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可以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來説説。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誠心誠意。劉備的三次拜訪一次比一次更顯誠意。

(設計意圖:根據閲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認讀規律、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先對課文有個淺層次的感悟,從而為深層次的感悟打下基礎)

(四)指導寫字,鞏固新詞。

1、完成課後練習2,用鋼筆描紅。

2、先説説帶點字的意思,再解釋詞語。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五)小結全課,細細回味。

三、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

劉備 諸葛亮 卧龍

結拜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説改編的課文《三顧茅廬》,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求才若渴,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國小生閲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二、説教學目標

我的主要從三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

第一是常規目標

就是要求學生學會“顧、茅、廬、恭、塞等”生字詞,理解詞義並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因為在任何一個學段,在閲讀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都是首當其衝的,然而要做到這一點解決文本的生字詞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標

就是針對中年級學生,新課標要求該學段的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細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刻畫以及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第三是內容目標

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瞭解得也不夠透徹,因此引領學生感知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三、説教法、學法

《語文新課標》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中認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學應注重以生為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開放意識,捨得花時間讓學生自主交流,表現其自信,培養其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閲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分析,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但是以學生為主體,不代表教師可以袖手旁邊,遊離與課堂之外。此刻教師起到的作用就是點撥引導,著名教育家説過課堂的精彩之處不在於預設,而是生成,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根據現場生成抓住契機,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要求學生能夠帶着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着重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於學生閲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分享課外讀物引出中國四大名著,拋磚引玉,教師板書課題,讓全班同學齊書寫,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容。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解題釋義,通過分別瞭解三、顧、茅廬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並引出兩個中心人物:劉備和諸葛亮。隨即給出生字詞:羣眾紛爭、三顧茅廬、茅塞頓開、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麗宜人,要求學生藉助給出的詞,同時補充相應的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讓同學們自由的對故事進行展開。

(三)研讀感悟

要求同學讀第1、2、3三小節,拿筆劃出關鍵字。提煉“誠”,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夥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閲讀中發現、感悟、提煉並讚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從劉備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具體分析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着如下的問題閲讀課文:

1.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訓斥關羽”、“半里多下馬步行”、靜靜等候“半晌”加“一個時辰”、“快步走”等細節通過正面和側面描寫分析劉備的誠心誠意。

2.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結合歷史背景,抓住兩者的身份,並且結合一種現場感,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使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劉備為何這麼做。

3.為何劉備能請到諸葛亮?

直至20年後,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師讀)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選自《出師表》)

突出分析劉備的求才若渴,以及諸葛亮的如魚得水,相互配合,渾然天成。

設計這樣的閲讀環節,主要遵循“三感”:層次感、推進感、提升感。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換,從課文表達的“意藴層面”到“社會層面”以及劉備的一片誠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課後延伸

延續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了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目標。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拓展題:

同學們,和三顧茅廬這個三有關的還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桃園三結義也廣為流傳,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還需讀《三國演義》,請同學們閲讀《三國演義》一書,並學寫讀書筆記。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三顧茅廬》出自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主要講述的是歷史人物故事,分別是:劉備、祁黃羊、公儀休。《三顧茅廬》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成的。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作為一篇歷史故事題材的文章,《三顧茅廬》這課文略寫一、二次拜訪,把筆墨集中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這件事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着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讚美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看出諸葛亮地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

認真閲讀了教材後,我發現課文的2、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關羽、張飛反襯劉備。課文第三自然段更是抓住細節,細膩地描寫了劉備的動作,讓我們看到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那諸葛亮呢?仔細閲讀文本,我們會發現作者在三、四自然段運用了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展現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基於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以上提到的本文的特點,針對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説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2、學習本課生字及新詞,重點關注兩個多音字(沒有見着 茅塞頓開)以及課文中的四字成語。

3、學習文中一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體和本體之間關係。

4、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閲讀,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和態度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説重難點:

1、抓住細節描寫,從動作、語言、神態方面感悟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2、學習文中三個精妙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體和本體之間關係。並從中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劉備對人才的渴求。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背景: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羣雄紛爭、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因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

2、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要一起學習的課文,就是發生在那個時代的一個故事,選自《三國演義》,它就是《三顧茅廬》。老師板書課題,學習生字“顧”“茅”

3、“顧”是什麼意思?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個詞就可以解釋。(拜訪)

4、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讀。注意多音字“沒有見着”

5、文中講了誰三顧茅廬?板書劉備

6、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7、劉備三顧茅廬是怎樣的態度?(板書誠心誠意)

8、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 拜訪 目的 態度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學生並不陌生,對成語的大致意思及主要內容基本有些瞭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着。”“拜訪”正是對“顧”的最好解釋,以此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題。劉備拜訪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這段文字中至為重要的一詞是“誠心誠意”。這既是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的.心理態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於是我採用課題與第一自然段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幾個核心內容,提高課堂效率。

二、初讀課文

1、在預習過程中,你覺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四人小組討論。

2、學生交流

3、出示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語,練習讀好劉備 諸葛亮 關羽 張飛恭恭敬敬 茅塞頓開 羣雄紛爭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秀麗宜人

4、指名分節讀課文。

設計意圖:自主學習 合作交流 重點詞語 積累運用

1、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已經具備了自主預習的能力了,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文中的重點字音、字形,所以這個環節我採用了小組學習、交流彙報的方式。

2、這篇課文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詞語,如故事涉及的人物,以及文中的一些成語,尤其是描寫景色的成語很有特點,誦讀這些詞語能夠幫助學生積累。

三、研讀感悟

(一)劉備 誠心誠意

1、默讀課文,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在書中圈畫出來,簡單批註。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

第二自然段: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

1、結拜兄弟為什麼都不同意?

2、他們是怎麼做?怎麼説的呢?(嚷 捆 )總結無禮

3、劉備是何反應?

4、指導朗讀好有關的句子

設計意圖:對比 動作 語言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來凸顯劉備的“誠心誠意”。關羽和張飛 “不同意”究其原因一是劉備為“中山靖王之後”,當今皇叔,帝室之胄,而諸葛亮僅一介村民;二是劉備年近半百,已是46歲,而諸葛亮年僅27歲,是後生晚輩;三是劉備已去兩次,均留下口信或書信,理應諸葛亮回訪。對此關張二人非常不滿,甚至“嚷”道,要把諸葛亮“捆”來,但劉備從不計較,對比的手法更能體現出他的誠心誠意。張飛更是性情耿直,於是“嚷道” 劉備“生氣地説”。由此看出發前的一段小插曲,兩句對話,一段對比,為劉備“誠心誠意”地拜訪諸葛亮做了鋪墊。

第三自然段: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

1、學生很快就能抓住劉備的一系列動作(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進)

2、抓關鍵詞理解,如“恭恭敬敬地等候”,此時劉備可能會想些什麼?“快步走進”説明劉備此時很着急,可是前面為什麼還下馬步行,等了幾個時辰呢?

表現出對諸葛亮的尊重。

2、反覆誦讀,進行背誦

設計意圖:動作 神態

這一段作者藉助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一個詞——“誠心誠意”。 在整段文字中,作者沒有用一個類似於“誠心誠意”的詞來直説,用心閲讀,用心感悟,抓住細節描寫就能感受到劉備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表達出他對人才的尊重。凸現人物特點。

補充資料:

由此可見,是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師表》中,曾經寫道這樣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意思是先帝劉備不因為我地位低微,才識粗淺,不惜屈尊,親自前來拜訪,前後竟有三次之多。

摘錄諸葛亮的話,有理有據,更能充分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

(二)諸葛亮 雄才大略

第三自然段 景物描寫

1、文中還有一段景色描寫的句子,指名讀

2、把什麼比作什麼?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人們稱諸葛亮為——(卧龍先生)

3、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松林 溪流 竹林)讀好這幾句話,相繼理解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這幾個詞

4、這一段僅僅是寫景嗎?學生可能理解不到這個層面,老師簡單介紹。

設計意圖:環境烘托

“卧龍”一喻一語雙關,既喻山,又比孔明。環境描寫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儒雅、智慧的性格特點,給文章增添了美感。這段文字明是寫景,暗是寫人,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又和“卧龍先生”扣合,為後面的出場做鋪墊。同時也結合課後第5題,滲透寫景句子的方法指導。

第四自然段:

1、你還從哪兒讀出諸葛亮的才華?

2、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3、“羣雄紛爭”是什麼意思?可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簡單介紹

4、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後,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生動的比喻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指導讀好這句話

第五自然段:

1、引讀第五自然段

2、畫出這段話中的比喻句,讀一讀,這樣形容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恰當嗎?為什麼?(生動的比喻説明了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重要,也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總結全文

1、劉備前後三次拜訪諸葛亮,但是作者只重點寫了第三次,一二兩次一筆帶過,詳略得當,突出了重點,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

2、再回過頭來看看課題,劉備為了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曾經三次到茅廬去拜訪,前兩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因此,這一成語還有誠心誠意邀請人家的意思。由本義到現在的引申意義,讓學生較全面的理解三顧茅廬這個詞語的意思。

作業設計:

1、課後閲讀《三國演義》

2、《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你還知道其他名著嗎?感興趣讀一讀。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來自東海縣海陵路國小的語文老師,張金鳳。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重點講讀課文《三顧茅廬》。

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説名著《三國演義》,由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而成。課文記敍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秀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四年級學生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茅塞頓開、晌午”等詞語的意思。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質量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激發學生讀經典名著《三國演義》的興趣,用寫讀後感的形式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學重點:

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學教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中認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採用引導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閲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分析,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學生學法

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為自信、 自我調控、 自主選擇、獨立判斷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才能解放個性,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老師應抓住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閲讀,自主解決問題,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從而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另外,要求學生能夠帶着

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着重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於學生閲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四、教學流程

為達到以上目標,本課的教學採用利用資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彙報、表演等多種方法。

(一)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閲讀、查資料、問長輩等形式,瞭解三國背景、故事、人物,在課前交流。這一環節通過師生互動、合作,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發展,學習語文的方法得到實踐,而且這種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自主的行為中,與教師融洽的合作中實現的,實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二)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用幻燈出示三國人物圖,讓學生猜,其中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曹操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

在這個環節中達到兩個目標:

(1)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根據自己的情況學習生字詞,掃清閲讀障礙。

(2)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容。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3.研讀感悟

(1)在初讀的基礎上,提煉“誠”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夥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閲讀中發現、感悟、提煉並讚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具體寫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的故事。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着如下的問題閲讀課文:

A.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B.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C.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

設計這樣的閲讀環節,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換,使學生不但能夠準確地把握課文“意藴層面”的含義,而且也能夠深刻地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社會層面”含義,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劉備的一片誠心,為今後走上社會奠定了“誠”的基礎,實現人文性的整體迴歸。

(2)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使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

小結:由此可見,劉備的誠心真的是達到了極點。正是因為這樣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這就是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劉備這樣的誠心為了什麼?——求才。直至20年後,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師讀)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選自《出師表》)

(三)課後延伸

延續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了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目標。為此,我設計了兩道拓展題:

1.同學們,三顧茅廬已傳為佳話,廣為傳頌,現在常用來形容一些像劉備那樣誠心誠意的人或事。我們今天學習《三顧茅廬》是為了什麼呢?難道只是為了知道幾百年前古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嗎?學了這個故事,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大家有什麼啟發呢?

2.讀《三國演義》,寫讀書筆記。

(四)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誠心誠意 劉備——→ 諸葛亮←—— 輔助 板書設計清晰、明瞭。是根據引導學生“讀——思——悟”的教學方法來設計的。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説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暢、有情感朗讀課文,並能扼要複述課文。

2、領會抓住人物言行,情況陪襯以及通過人物間的相互烘托來表現人物精力品格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力和創新精力。

3、開端學習憑據典範互助編寫課本劇,並舉行演出,培養學生的互助意識。

三、設計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對於汗青故事我們一向相沿着“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老師精緻入微的解説,學生有本有綱的分析作答,從而提示中央。這樣的學習歷程,我們説學生只滯留在淺層的語文知識上,至於學生的語文本領,情緒態度、代價觀、互助探究的意識、創新精力等等,關注甚少。為此,就對於本課我的設計理念是:

(一)歷程開放,表現探究性。

語文課程是開放的,有活力的課程,它的開放要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想開放,向學生的情緒開放,向學生的將來開放。在開放的學習歷程中,老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為此,為學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課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開導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索辦理題目,拓展學生思想空間,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到場課堂教學的全歷程,從而滿意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我在《三顧茅廬》中開門設疑:誰三顧茅廬?為什麼?效果怎麼樣?等等疑問,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孕育發生撞擊,探求到孩子心跳與課本旨跳的合拍點,孕育發生移情效應。

(2)腳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歷程。”也便是説:閲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情勢的,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課始情境設計,老師是引發學生思想的引導者,當學生就“劉備是怎樣懇切至心約請諸葛亮的?”老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買賣見的諦聽者;能積極到場探究的到場者;當學生出現探究結果時,老師又是果斷學生了解正誤的鑑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天生歷程。

(二)感悟運用,突出本性。

閲讀是學生的本性化舉動,不該以老師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動積極的思想和情緒運動中,加深明白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緒薰陶,得到思想啟示,享受審美情趣,要憐惜學生奇特的感覺,體驗和明白。

(三)綜合訓練,注意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偏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本領,而培養這種本領的重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以是不必刻意尋求語文知識的體系和完備。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語文質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紀律。”如,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顯,故事背叛生動,深受學生喜好。因此,適於將課文編寫課本劇舉行演出,開展語文實踐運動。

四、設計思緒

憑據文本的特點,學生本性生長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緒為:

(1)建立情境,質疑探究。

(2)編寫腳本,重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學歷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1、揭題質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誰三顧茅廬?為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麼樣?

誰能用一句話説完整、具體?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展示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有豐滿的瞭解,又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為編寫劇本、表演埋下伏筆,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素材。

2、重點質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自由讀課文,用符號劃出表現“劉備”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從語言方面探究

★從行動方面探究(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從環境描寫方面(數九寒天)

★從張飛態度方面(訓斥張飛的魯莽)

3、賞讀複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再次感受劉備邀請的誠意。

(2)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複述故事。

設計意圖:以題目引導探究,讓學生在信息重組、比較分析、多向開放,自由質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開闊的、更活潑的探究平台。題目標辦理,激起學生猛烈的探究慾望,又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深入閲讀,不停研討,在良性循環中終極形成積極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時賞讀、複述,層層深入,讓學生積聚語言,感悟語言,為以後的編寫、演出辦事。

(二)編寫腳本,重組信息。

(1)出樹模文,認識寫法。

老師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簡樸課本劇流程發給學生,老師可以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情勢(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行動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導。

(2)分工互助,編寫腳本。

以課文為素材,憑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抱負象,編寫腳本。

設計意圖:學生編寫腳本的歷程,也便是學生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領會情緒的歷程,故意識地將課外信息引入課內,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在和渠道,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本領。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設計意圖:課本劇的演出將抽象的語言筆墨標記轉化為形象的心情姿態。它可以開導學生潛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長,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服從,有用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生長。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6

剛才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了《三顧茅廬》一文,現在我就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設計思路、設計理念以及教學反思等,向大家作一個彙報。

一、本堂課的學習目標

我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出發,提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第一,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真心誠意。第二,在讀、説、寫等拓展性的言語實踐活動中,發展語言。

二、本堂課的設計思路

我在把握這篇教材時,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目標為綱,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從學生對劉備的“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等的體驗中提煉出“誠”這條主線,在初讀課文時發現誠;在反覆朗讀中感悟誠,表達誠;通過引入《出師表》這一拓展資料,讓學生感悟諸葛亮這一當事人所回味到的劉備對他的一片誠心來提煉誠;最後讓學生與劉備進行對話,從而來讚美誠,昇華誠。我想抓住“誠”這條主線,既尊重了文本的價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通過教學,讓“誠”深深地烙在學生的腦海中,説實在的,這個“誠”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中,我想,課堂確實是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的一段生命歷程。

三、本堂課的設計理念

我本着“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理念,課堂上試想從以下幾方面突破。

第一、預設了幾套學路。依據課堂中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和實際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學生的“閲讀期待”,我預設了三條學路:學路一,學生可以先從描寫劉備動作的語言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學路二,學生也可以先從描寫劉備和張飛的'對話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學路三,學生還可以先從描寫當時的天氣、環境的語言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等等。我在試教的時候,大多學生都是先從劉備的動作來體會的,因為劉備的動作比較形像地表現出他的誠意,學生比較容易感悟到。但在今天的課上,學生卻先從劉備和張飛的對話中體會誠意,這説明咱們衢州的孩子很會讀書,很會思考,能透過語言,自讀自悟,看到內涵。於是我就順着這一學情,先從描寫劉備和張飛對話的語言入手來組織學習活動,這是根據課堂實際隨機生成的學路。在具體感悟人物的對話中,學生也可以任意感悟對他觸動最大的一組,教師則隨學生選擇,融入其中,點撥、引導。

第二、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首先,給學生讀書的空間,整堂課的支架——你認為最能體現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在哪兒,把它讀出來。所以我和學生在親歷學習過程中一個最顯性的活動就是——讀,自由讀、指名讀、找個夥伴對讀、師生對讀、加個動作表演讀、集體讀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滋味,讀出感悟。其次,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在讀人物對話時,多次讓學生以劉備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揣摩他的內心活動;在讀人物動作時,邊欣賞“隆中相見”邊思考;在感悟《出師表》時,着力渲染氣氛,讓學生隨着諸葛亮的思緒,思維跌宕起伏。最後,給學生悟的空間,在學生讀、思的基礎上,悟出來的東西才是真切的,本課的學習中伴隨着學生的讀、思,到最後悟出來的劉備的誠,是對主人翁人性中閃光點的最好詮釋。

第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當學生自由對讀劉備和張飛的對話時,我啟發學生:你聽出了什麼?這一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強化聽的訓練,是暢談個人獨特感受的良好契機,有了獨特感受,才會有個性的朗讀。在想像當張飛要去燒諸葛亮的茅草屋的時候,劉備會説些什麼,大部分學生會聯想到劉備會怒不可遏地大聲斥責張飛,但有一個孩子卻説劉備是小聲地教訓張飛,生怕驚醒了諸葛亮,這是孩子的獨特體驗,我充分肯定了他。

第四、努力建立“超文本”的對話機制,文本是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它只不過是個例子,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可以是“超文本”的,本課師生先跟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對話,再和劉備、張飛進行對話,進而和諸葛亮的《出師表》進行對話,到最後與劉備的零距離對話,既依託於文本,又超越於文本。

四、本堂課的教學反思

今天的課上下來,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從讀中發現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讚美誠,昇華誠,一路感悟下來,學生有一個提高的過程,特別是在感悟《出師表》和最後跟劉備的對話時,學生表現出來的投入、激情、真切是課堂上難得的高潮。特別是有幾個細微之處,孩子們的感悟可真是令人驚喜……

感謝孩子們,感謝這個班的語文老師,這是長期積累形成的語文功底,他們真是太棒了!

但還是有很多遺憾的地方,關鍵在於我本人的教學經驗不足,駕馭課堂的能力不是很強,比方説在……

所以浪費了許多課堂上隨即生成的寶貴教學資源,實在可惜!懇請能夠得到專家、同行的指點,不甚感激!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把握小説的故事情節,概括主要內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關鍵字詞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

3、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

4、學習古典小説,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難點:

目標3

教學準備: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談話導入

二、合作探究

1、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並説説從哪個角度來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1>劉備來茅廬邀請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見其誠心誠意?

請找出相關語句內容進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鏈接;劉備死後,諸葛亮回憶往事時寫下《出師表》,看他是怎樣看待當年劉備三請他的?展示《出師表》節選。

3、文章主要寫劉備與諸葛見面,卻多次寫張飛,文中是怎樣刻畫張飛的,有什麼作用?

小結:

三、總結鞏固

仿寫運用

類文閲讀:《借東風》

四、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故事?是通過什麼渠道瞭解的?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8

目標點擊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瞭解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感知劉備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體會作用,嘗試仿寫。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瞭解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感知劉備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學難點: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體會作用,嘗試仿寫。

課堂流程

一、 誦讀名言:

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二、 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1、提問:誰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誰還看過小説《三國演義》?

2、研討題意:

(1)“三顧茅廬”中的“顧”是什麼意思?“茅廬”呢?

(2)“三”指的'是劉備他們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還是特指第三次?為什麼?

(3)作為課題來講,“三顧茅廬”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4)作為成語來講,“三顧茅廬”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三、自主學習,幫扶訓練。

1、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思考劉備為什麼要誠心誠意地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話作答)

3、反覆讀,分角色讀第二自然段。找出劉備責怪張飛的話。(交流: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最最要緊,最最關鍵的是要懂得什麼。)

4、讀讀、想想、畫畫、議議。(按“出發前、將到時、到達後、出山後”的順序説説在劉備第三次去隆中邀請諸葛亮的過程中,哪些地方具體表現出了他對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寫景色秀美先整體後部分的寫法,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鞏固。

1、談感悟,從張飛與劉備的對話中,從三請諸葛亮的過程中感悟到什麼?

2、品析人物特點。(提醒學生抓關鍵詞、句分析,相機追問)。

3、分享所仿寫的句子。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9

一、 設計理念

《三國演義》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影響深遠的藝術形象。諸葛亮在小説中是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來歌頌的。《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着重寫了劉備第三次前往隆重拜訪諸葛亮的經過,表現了劉備尊重人才,求賢若渴,誠心誠意的思想品格,同時體現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為此,我設計本文的教學,我以劉備拜訪諸葛亮的誠心誠意為突破點展開討論,自然地進入對諸葛亮的志向和才幹的欣賞。

二、 設計思路

由播放《三國演義》片尾曲渲染氣氛,相機導入,抓住一些詞語使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第二步,欣賞美景,感受“才華”。第三步,分析“言行”,感受“尊重”,第四步,我設計瞭如此“尊重,何以“為報”。最後,全堂總結,昇華“尊重”,再《三國演義》的片頭曲中結束本堂課。

三、 教學目標

1、 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體會比喻句前後部分之間的關係。

2、 通過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動作體會劉備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學習劉備尊重人才的優秀品質。

3、 感受課文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四、 教學程序

(一)抓住詞語,把握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我出示了三組詞語,第一組都是課文中主人公的名字,第二組都是寫隆重景色的詞語,第三組則是寫諸葛亮策略的詞語,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能將這些詞語讀準確,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很快講出他們的新發現。我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複習檢查字詞掌握情況,另外,也想通過這一環節梳理學生的思路,講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從而整體把握課文。

(二)欣賞美景,感受才華

我從隆重美景導入到三個比喻句的學習,用較為連貫的語言將課後習題四中的三個比喻句串成一個整體,並用比較句子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比喻句的後面部分是對前面部分的形象具體的説明,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讓學生順利進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這一環節我把它定為我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由找張飛的語言,劉備的語言,通過模仿他們説話來感受他們當時的心境,也在張飛的襯托下,更凸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並自由談談體會,這一形式我覺得看似形散,神卻不散,因為孩子們始終圍繞着“劉備尊重人才”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學習,無論怎樣談體會都是萬變不離其蹤的。

但如何使學生的發言、討論、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層次呢?這就使老師在孩子們的學習活動中“應變”、“點撥”甚至“周旋”等的引導工作顯得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在備課中深入思考的問題,我也力圖隨意應變,以期讓學生有更佳的學習效果。

比如:“三人第三次到了隆重,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這説明了什麼?

先了解“半里多路大概有多少米?”“為什麼不騎着馬直接到諸葛亮的住處才下馬,或者提前50米、100米下馬?”然後補充楊家將中文武百官路過天波府時文官落轎子,武官下馬以示敬仰的表現來讓學生感悟到劉備下馬是對諸葛亮才華的'敬仰,從而體會劉備是尊重人才的。

然後實現由扶到放,讓學生抓住劉備動作的詞語“輕輕敲門”“輕輕走進”“恭候等待”“快步走進”自由談體會,實現學生自主閲讀的目的。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還穿插了一個看板書背誦劉備等候諸葛亮的一段文字,指導學生鞏固課文內容。

(四)如此尊重,何以為報

這一環節主要是結合文章最後第二小節拓展了一些諸葛亮《出師表》裏的話,幫助劉備打的勝仗,和書本練習三中的成語,可以説是課文學到這裏,已是水到渠成。

(五)全堂總結,昇華尊重

在《三國演義》的片頭曲中,結束本堂課。

最後,談談我的感想,我覺得語文教學應該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閲讀感悟、品味中,讓學生積累一些優美的詞句、精彩的句段,同時,作為我們老師也應該按照新課標要求,積極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閲讀。把學生引到書的海洋中,讓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像《三國演義》這類經典名著是很值得一看的,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閲讀學生版本的《三國演義》。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2、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説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事物與被比喻事物之間的關係;學會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點難點:

通過對描寫劉備的神態、語言、動作詞句的朗讀和感悟,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教具準備:

1、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8課多媒體配套課件

2、有關《三國演義》故事的資料等。

教學過程:

一、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談話導入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

2、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風雲際會、羣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

(生補充:《三國演義》)

3、你喜歡《三國演義》裏什麼人物?(生交流)

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還有字,諸葛亮字—— 劉備字——

張飛字—— 關羽字—— 李白字——

5、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這些名將都是誰的手下呢?

看來劉備這個人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寫劉備的歷史故事。(板書:三顧茅廬)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誰來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

(説對的要表揚,説錯的也要表揚,表揚他的勇氣……)

2、解釋課題,補充課題。

引導:噢,三、就是三次,顧,就是拜訪。茅廬,茅草房。請在課題前加上拜訪的原因,在課題後加上拜訪的結果,試着説一説。

(生講述)

過渡:其實,大家所説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板書:諸葛亮(引導生看字形)

(認識諸葛亮)孔明——卧龍

3、“諸葛”是複姓,你還知道哪些複姓呢?

(上官、夏侯、司馬、玄武……)

4、同學們真不簡單,知道這麼多,單憑這一點,你做我的老師了,有些姓我還沒聽過,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這個題目你想到過什麼問題?通過三遍讀課文,解決了嗎?還想問自己或問我什麼問題呢?(生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檢查課文朗讀,及時正音)

7、課件打開生字版指名認讀、連詞、釋意。

三、默讀課文,理清層次

1、各自默讀課文,明確課文重點寫了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

2、交流討論。

四、播放課件欣賞:

動畫演示故事、配樂朗讀課文

五、作業

1、深層讀悟課文。

2、認真完成寫字練習。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11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它取材於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一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的文章。不過,這種歷史題材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難而上,選擇這篇課文上了一堂公開課。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本着“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我課前瞭解情況,課中多法並用,課後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瞭解情況,充分鋪墊

教學不打無準備之仗。一開學,我就作了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我們這些剛升入四年級的農村孩子,讀過大部頭的《三國演義》的幾乎沒有,看過電視連續劇或者少兒版的《三國演義》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學蒐集過大量的三國人物卡,對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我們拉出來就上這篇課文,很可能出現學生遊離於課堂之外的現象。作為課堂主人的學生無法真正進入角色,無法真正體驗感悟到文章所藴含的人文精神。

於是,我佈置了一項長時間的預習作業:建議同學們自己去閲讀《三國演義》;建議同學把蒐集過的三國人物卡帶到學校,在課間玩耍時互相交流;同時,我也利用晨會課、中午午讀時間給同學講三國故事。雖然,孩子們只是模模糊糊、囫圇吞棗地瞭解了一些三國內容,不過,這樣做,很好地激發了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探究課文的慾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課中,以讀為本,多法並用

(一)情境導入

1、上課伊始,在悠悠的古樂中,我抱着一本《三國演義》走出,並緩緩敍述:“《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

2、拿出“諸葛亮、張飛、關羽、曹操、孫權、劉備”這些人物的卡,通過實物投影放大,讓學生根據人物的特徵猜猜他是誰,並作簡單介紹。

3、轉入課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於是歷史上就有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悠悠古樂把學生帶入了歷史的情境,三國人物卡把學生的目光集中到幾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師的敍述把學生自然地領入本課的學習。)

(二)初讀釋題

“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呢?你能通過朗讀課文來解釋嗎?讓學生自由讀課文。

生1:劉備三次到茅廬去。

生2: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

生3:劉備、關羽、張飛三次到茅廬去拜訪諸葛亮。

生4:桃園三結義三次拜訪諸葛亮。

(以往的解題,往往是直接讓學生説説課題是什麼意思,或者讓學生根據題目質疑,而這次是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來釋題。實踐證明,這一富有創意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各種答案噴湧而出。課堂上的熱鬧已不是流於形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體現。)

(三)賽讀體會,學習第二自然段的對話

1、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都沒有見着諸葛亮。課文重點寫了第三次拜訪的經過。第二自然段寫了去之前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張飛叫嚷起來,他是怎麼叫的,老師也來讀一讀,請同學們評一評老師讀得怎樣?你願意跟老師比一比嗎?

3、劉備聽了很生氣,他怎麼説的,指名學生讀,請大家評一評他讀得怎樣?你能比他讀得更好嗎?

4、師生合作讀對話,同桌合作讀,體會張飛、劉備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評讀、賽讀、合作讀,增加了讀得趣味性。加上一開始老師的範讀就比較誇張到位,學生易於摹仿,學生自然地體會到張飛這個人個性比較豪爽、魯莽,劉備比較穩重,尊重人才,為學習後文奠定了基礎。)

(四)看、議、讀、悟,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動作

1、看一看:劉備究竟是怎麼拜訪諸葛亮的呢?請看錄像。(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中的一段,與課文內容相當吻合。)

2、議一議:欣賞完畢,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議一議你看到了什麼?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彙報。

生1:離諸葛亮家很遠,劉備就下馬步行。

生2:劉備敲門很輕。

生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於、張飛在門外等着,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上等候。

生4:他們等了很長時間。

生5:一聽到諸葛亮醒來,劉備就快步走進草堂,與他相見。

3、讀一讀:再來讓學生讀課文。學生的腦海猶如放電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時,請學生談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劉備等人十分耐心,其實他內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劉備待人的'真誠。

(五)串教比喻

課文裏有三個比喻句:

1、那裏的山崗蜿蜒起伏,好似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卧龍。

2、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3、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它們分佈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瑣,學生又不易理解。於是,我在講到劉備終於見到諸葛亮後,把這三個比喻句連成一串珍珠一塊兒教:“劉備的誠意終於打動了諸葛亮。劉備如此虔誠邀請的人肯定是個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諸葛亮出山後是怎樣輔佐劉備的呢?”(教第2、3句)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前後貫通,融為一體。

三、課後,拓展延伸,開闊視野

課文學完了,但我在想,我們難道僅僅是告訴學生這樣一個歷史故事嗎?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知道劉備求賢若渴,待人誠心誠意,還要讓學生換位思考:假設當時站在門外等候諸葛亮的是你,你會怎麼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誠嗎?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一個三國故事,還要繼續閲讀《三國演義》,瞭解三國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國的燦爛文化。我設計了以小隊為單位出一期“話三國”手抄報,舉行一次班級“講三國”故事比賽。

(可喜的是教完這篇課文,班級裏幾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國演義》。連平時成績較差的同學也課間放棄休息,捧着《三國演義》如飢似渴地讀着。在教學這一單元后面練習中的“熟記成語”時,有同學發現這八個成語(初出茅廬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獨木難支迴天無力)就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給我們構建了一個鮮活的多維立體的諸葛亮形象。

教後反思:

1、“生活處處皆語文。”課堂上的40分鐘,就是學生生命裏的40分鐘,學生是在學語文。而課前的預習,課後的鞏固,各種實踐活動,學生都在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老師應該充分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緊密銜接。老師不單是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而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求知慾。特別是像這一類歷史性題材而且是選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創造,讓知識內外溝通。這樣的教學才具有可持續性。

2、“功夫在課外,得法於課內。”要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裏學語文,首先必須上好語文課,使學生愛語文。這節課較好地改變了目前教學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摒棄繁瑣的分析,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重點,讓學生自讀自悟、樂於探究、主動求知,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三國演義》,把握小説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

過程與方法

整體把握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小説情節發展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劉備虛懷若谷、禮賢下士的胸懷,及諸葛亮足智多謀的才學,提高自身素養。

學習重點

理清文章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難點

理解部分文言詞語的現代意思,掌握小説的藝術特點。

學法指導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剛才我們觀看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話,是導演根據羅貫中的小説《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改編而成的,生動地再現了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麼,小説是如何表現這一情節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原作,共同去體會和感受其感人之處。

一、助學資訊

1、作者簡介: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説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説《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粧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2、作品介紹:《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説,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羣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3、背景介紹:官渡大戰,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劉備聽從徐庶建議,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三次到隆中才得以見到諸葛亮。本文是第三次拜訪。

二、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縛(fù)胄(zhòu)沔(miǎn)殆(dài)彝(yí)簞(d226;n)

吳會(kuài)綸巾(gu226;n)拜謁(yè)劉璋(zh226;ng)存恤(xù)

鶴氅(chǎng)愧赧(nǎn)

2、理解詞語。

如雷貫耳:像雷聲穿過耳朵。形容人的名聲很大。

經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見才能。

思賢如渴: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頓開茅塞:比喻受到啟發,思想豁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三、整體感知

1、文中刻畫了哪幾個人物?

劉備、諸葛亮、張飛。

2、通讀課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

劉備三顧諸葛亮,孔明隆中出對策,感其誠,出山輔佐。

3、概括故事的主要情節。

三顧茅蘆,拱立階下——劉備問計,孔明對策——拜請輔佐,感恩出山。

一、研讀主要情節。

1、劉備三顧:找出人物的不同表現。

劉備:下馬步行,拱立階下。

張飛:大怒,欲放火。

孔明:仰卧几席。

2、劉備問計:他的話包含哪幾層意思?

(1)表明身份及誠意。

(2)分析現狀,表明志向。

(3)求開愚拯厄之計。

(4)表達心中疑慮。

3、孔明對策:

(1)他為劉備獻策包括哪幾層意思?

A、分析曹操、孫權兩大勢力的狀況,分清敵友,採取不同的方針。

B、指出荊、益二州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奪取的可能性。

C、規劃政治藍圖,打消劉備疑慮。

(2)孔明為劉備規劃的政治藍圖是什麼?

漢室興,大業成。

(3)怎樣實現這一目標?

以人和為基礎,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

二、分析人物形象。

1、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劉備、諸葛亮的形象特徵及作者塑造人物採用的手法。

(1)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正面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

側面襯托:以張飛、關羽的.言行烘托出劉備的謙虛、禮賢下士。

(2)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羣、超拔不凡、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足智多謀。

正面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

側面烘托:司馬德操、徐元直的推介。

(3)張飛:魯莽、急躁、講義氣。

描寫方法:語言描寫、神態描寫。

三、小説中多次出現詩詞,有什麼作用?

小説中三次使用詩詞:第一次是孔明醒後所吟的詩,表現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質;後兩首是後人的贊詩,是對諸葛亮的才華與品質的讚譽。三首詩從不同的方面表現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生追求。

四、概括小説的藝術特點。

1、故事情節生動曲折。

2、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3、鋪墊烘托突出形象。

文章主旨

小説通過劉備“三顧茅廬”,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板書

情節:三顧茅廬——問計對策——拜請出山。

三顧

茅廬

人物:劉備、諸葛亮、張飛(正、側面描寫)。

拓展延伸

1、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

2、閲讀《三國志》,比較《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教學反思

學生對《三國演義》比較感興趣,但對古典小説的閲讀還有一定的字詞障礙。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的“已知”,用“興趣”為橋樑,激發他們去探究“未知”,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先易後難,從情節入手,到分析人物形象,最後探究寫作特色,層層深入,抽絲剝繭,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不足的是,對人物及作品的相關情節拓展不夠,課外閲讀時間不足,學生綜合素養還需進一步提升。

《三顧茅廬》優秀説課稿 篇13

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脈結構,品味精練暢達的語言。

2、學會抓文章塑造人物的關鍵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3、感受劉備的賢明與諸葛亮的智慧,學習古人“以天下為已任”的精神,感受中國古典小説的豐厚底藴。

【學習重點】

學會抓關鍵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

學習古人“以天下為已任”的精神,培養閲讀中國古典小説的興趣。

【課前預習】

1、作家作品。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説,也是歷史演義小説的開山之作。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2、故事背景。

本文節選自名著《三國演義》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當時有宏圖大志的劉備依附於劉表,屯駐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騙,在去曹營前走馬薦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後劉備又遇到司馬徽,司馬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兩人的薦語,更引起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興趣。一顧茅廬遇崔州平,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諸葛均、黃承彥,留下書信。課文從三顧茅廬開始寫起。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倥傯()殷馗()寰宇()杖藜()

篡逆()斡旋()悒怏()荏苒()

揲蓍()鶴氅()愧赧()蹉跎()

簞食壺漿()

4、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⑴拜謁:

⑵存恤:

⑶如雷貫耳:

⑷經世奇才:

⑸愧赧:

⑹簞食壺漿:

⑺思賢若渴:

⑻頓開茅塞:

5、默讀文章

並説説文本可分為幾個部分,做簡要概括。

【課內探究】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三國時期,劉皇叔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經千年傳唱,已成佳話。為何“三顧茅廬”成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這其中有什麼祕密呢?想要深入瞭解,請同學們走進今天的課文。

二、朗讀課文,預習質疑

經過一節課的自主預習,“課前預習”裏的題目你已經完成了哪些?心中又對文章產生了哪些新的疑問?

三、品讀人物,小組合作

探究:本文篇幅不長,但人物個性卻十分鮮明,請結合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張飛各自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四、精彩段落硏讀,解説“隆中對”

精讀:“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完成以下問題:

1、請你結合全文內容,説一説你對諸葛亮所吟的四句詩的.理解。

2、為什麼作者安排通過劉備的視線寫諸葛亮的相貌?

3、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內容被後人稱作“隆中對”,請你説説,“隆中對”是如何幫助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隆中對”的內容有何作用。

4、課文寫劉備聽完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後,説“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五、探究小説的藝術特色

1、小説人物的出場,有的“單刀直入”(開篇就讓人物出場),有的“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有的“鋪墊渲染”(千呼萬喚始出來)。結合文章內容,説一説諸葛亮的出場屬於哪一種,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第三、四段用詩句作結,請結合文章內容,説一説這樣寫的好處。

六、拓展交流,“三顧茅廬”故事經久不衰之祕

交流討論:為什麼“三顧茅廬”的故事歷經千年傳唱且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