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雷雨讀書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7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雷雨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雷雨讀書心得體會

雷雨讀書心得體會1

魯迅説過:“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別人看。”我們知道《雷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然而它毀滅了什麼呢?一個家庭的悲劇,導致了二代人的不幸。

周樸園從前的大家公子,結識了家中的女僕,他們相愛了,但誰也説不準他們的愛是真是假?到後來侍萍被逼離開周家。周樸園卻又與一位富家小姐結婚,他還是不能拋棄“門當户對”的傳統觀念和他那種追求上層階級的社會。30年後,侍萍的女兒四鳳也巧合地來到了周家,於是便有了四鳳與周萍的相戀及周衝對四鳳的單戀,演繹了三十年後的“主僕戀”。兩代人似乎一直在重複着同一種的悲劇。

這樣看來周樸園似乎是一切禍患的根源,悲劇的製造者,但這幕悲劇並非他是意願,他也是深陷於其中的最大的悲劇承擔者。周樸園,一個表面上冷酷、自私、虛偽的人,是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心事,他只能在內心深處祭奠和懷念真心愛的人,用一種悲劇的'形式來表達愛。他愛而不得所愛,不能終其所愛。更可悲的是,他們的愛的結晶:兩個兒子,成了他的階級敵人;而另一個成為給他戴綠帽子的人,但他卻毫無察覺。表面的威嚴和道貌岸然之下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推上最恥辱的境地。他的生存環境是何等悲哀!

侍萍終究還是瘋了。他苦苦掙扎,但她終究還是失敗了。但她畢竟是堅強的,有着巨大精神力量的女人。

《雷雨》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悲劇的承擔者,無論是窮是富,是好是壞,都上演着悲劇的角色。

《雷雨》就這樣展示了人間最慘烈的悲劇,它發生於每一個普通的人身上,不是上帝國君,也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它更沒有讓我們到世界之外去尋求什麼悲劇的根源,因為悲劇就在是生存的本身。內含着人性生存的本身的悲劇。

人生的悲劇,悲劇的一生。

雷雨讀書心得體會2

《雷雨》是一部悲劇,一部由眾多人物感情糾葛而造成的悲劇。

周樸園作為周家的掌門人,他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嚴厲,但受家人尊敬的長者”,而他的家是一個最有秩序的家。

但這個家,充其量不過是個空中樓閣——美好但不實際。他的家中處處存在叛逆,繁漪不服從他的管教,不吃藥,不聽他的話。繁漪是叛逆的。周衝敢當面指出不公平,也有叛逆。只有周萍,才是周樸園心中的孝子。

周樸園為什麼一直要繁漪做一個服從的榜樣,他為了在家中樹立威嚴,讓所有人都懼他三分。

他當年的確愛過下人梅侍萍,但他愛的只是過去,30年後的侍萍,眼前的這個老婆子已經完全打破了他心中侍萍的美好形象。他此時本質已暴露無疑。他責問侍萍:“是誰指使你來的?”“指使”可以看出他的憤怒中更有恨。

當侍萍要見萍兒時,周樸園説了一句:“我這輩子就做錯了一件事。”豈止一件?

他的`財怎麼發起來的,昧心錢。剋扣工人工資,斷人性命得來的錢。這不是錯嗎?

他要魯貴與四鳳離開周家,永遠不要再進周家大門,這只是他想掩飾自己的錯,自己的狡詐。

他是一個資本家,一個社會造就的資本家,一個黑心的資本家。

繁漪的確叛逆,但當週萍下跪時,她還是把藥喝下了。這裏面也許有周萍和她關係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繁漪的服從,他雖叛逆,但社會不允許。周衝也是表面上説不公平,,很恨他父親,但當他父親要他立刻離開時,他就乖乖走了。他想反抗,但是他沒有膽。

社會造就了周樸園的可惡性格,沒有人敢違抗他的命令,他也就越來越輕狂。這是這個社會造成的。

這許許多多周樸園犯下的錯,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社會的錯。階級觀念深重。人們欺騙,虛偽、自私、狡詐。這個社會的錯,已經害死了多少人。

做個最好的假設,周衝與四鳳相愛。但是最終由於門第關係,四鳳也不可能被明媒正娶。到頭來可能還是會有這樣的悲劇。

《雷雨》是悲劇,這其中有許許多多的偶然性,但又是社會造成的必然性。

雷雨讀書心得體會3

曹禺設置戲劇衝突的技巧是無與倫比的。兩代人,分別來自兩個對立的階級,由於多次命運的巧合糾纏在了一起,複雜感情的糾葛使他們那本已傷痕累累的心雪上加霜,在命運的無情擺佈和感情的殘酷玩弄下,他們已無還擊之力,死的死,瘋的瘋,逃的逃,兩個家庭在一天之內毀於一旦。這就是封建家庭對人性的摧殘。讀完之後,莫説劇中人物,連我們都痛苦萬分,徹底絕望了。

“雷雨”,這個名字取得太妙了。“雷雨”,貫穿於字裏行間,貫穿於環境描寫之中,貫穿於人物性格、人物感情之中,貫穿於故事情節之中,貫穿於結構形式之中。正如一些專家指出,《雷雨》故事情節的發展具有夏日雷雨的特徵:開始時烏雲密佈,空氣悶熱難當,隨後,空氣的氣氛漸趨緊張,時不時伴隨電閃雷鳴,隨後,大雨驟至,雷電轟鳴,整個宇宙都發怒了。再看繁漪那充滿憤怒與壓抑,最終走向變態極端的感情,周萍那極度悔恨、懼怕與希望並存,罪惡感與歉然同在的感情,魯侍萍那飽受折磨仍逃脱不了命運殘忍玩弄的內心,哪一樣不是“雷雨”特徵的典型寫照。對制度的批判,對罪惡的揭露,對人物的同情與無奈,愛恨交加的.複雜感情,都化作了兩個字:雷雨。

雖然四幕長劇的時間跨度僅僅是一天,但我卻覺得像是過了一年還不止。一天之內,人物的感情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情節發生如此大的轉折,實在叫人能以想象,但我們不得不相信它是真實的。人物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矛盾網、仇恨網,作者正是通過把各種複雜的矛盾糅合在一起,從而表現作品的主題的。周樸園被迫或自願拋棄了已生下兩個兒子的魯侍萍,三十年後,周樸園偶遇魯侍萍,矛盾一觸即發。工人魯大海為爭取工人的權益與自己並不認識的親生父親發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於與自己的後媽繁漪發生了不自然的關係而悔恨不已,決定痛改前非,卻擺脱不了失去精神依託的繁漪的糾纏、威脅,與此同時,周萍愛上了魯侍萍的女兒——在周家當侍女的四鳳,恰巧,繁漪的兒子周衝,一個善良、真誠的少年也對四鳳情有獨鍾。四鳳面臨母親和周萍的抉擇,周萍把人交給了四鳳,卻受到繁漪的牽制,周衝面臨母親和哥哥雙方面的壓力,這一切的一切交錯在一起,終於在周樸園暴露身世之謎後釀成了慘劇。這慘劇是偶然的,太多的巧合,天命,但又是必然的,封建制度對人性的扭曲、摧殘必定造成這悲慘的結局。作者的高超之處在於,他讓矛盾相互交織,無處不在,讓人分不清誰是誰,誰愛誰,誰恨誰,但一切又是那麼的鮮明,讓人的心都能感受到。

繁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也是劇中人性扭曲最大的人物。封建制度對人性的摧殘主要體現在繁漪身上。周衝在劇中是最無辜、最悲慘,也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物。他年僅十七歲,天真爛漫,雖出生在闊家庭,但沒有絲毫強權思想、等級觀念,他追求平等,追求自由,待人真誠,對下人四鳳真心相愛。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青年,在封建家庭複雜的矛盾衝突中白白地毀滅了。周衝的死是最不應該發生的,所以周衝的死是對腐朽的封建制度最有力的控訴。

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這是一個時代所鑄造的暴風驟雨。風雨之下,世間一切罪惡醜陋原形畢露,無處藏身。沒有什麼愛能穿越這無限悠長的時間,沒有什麼事能真正達到永恆。人生如夢,夢裏淚雨滂沱。夢醒之後,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雷雨讀書心得體會4

終於看完了《雷雨》。

看的時候,想早些看完,而真正合上書的那一刻,卻有些意猶未盡了。我閲讀過的戲劇很少,從不知道原來戲劇可以將人物刻畫得如此鮮活。他們彷彿都在我的眼前,他們的外貌、眼神、語氣,就像真實展現在面前一樣。

每個人物都是對人性的真實詮釋,每個人都不那麼討人喜歡,卻也並不可恨。繁漪,我們可以説她是壞的'。她阻擾四鳳和周萍,她瘋狂、心狠。可她也不那麼壞。她是數十年來,被現實推進了深淵,不見天日。她渴望被愛。她可以愛你如生命,也能恨你入骨髓。她是恨的痛的。這樣的人,我恨不起來,只是歎之悲之。

周衝,他像一縷光,早晨軟和地透過窗,從窗簾的間隙中灑進來,照亮一處,温暖一處。它明亮柔軟,卻又來去匆匆,轉瞬即逝。他是一個眼裏心裏都清澈的男孩,可他太過清澈,太過善良了。在那短暫的時間中,我們可以看見他的成長。這樣的成長對於他而言,是痛苦的、煎熬的。可他依舊温暖。只是,我們沒能看到他成為一個男人的樣子了。

周樸園,他薄情虛偽,輕賤生命。他幹了許多壞事,最後,他也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孤獨一生,永遠囚禁在精神的樊籠中無法逃脱。

雷雨讀書心得體會5

曹禺先生的《雷雨》一劇作圍繞着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天津周公館和平民魯家兩個家庭的兩代人之間斬不斷、理還亂的種種糾葛,講述了一個令人歎惋的悲劇故事。在傳統的悲劇故事裏,諸如一場疾病、一場車禍之類的意外戲碼往往都顯得有些拙劣,真正的悲劇是所有人都在尋常的生活軌道上行進着、努力地想要變好,但事情卻依然一步步無可阻止地潰敗、走向深淵。曹禺先生的《雷雨》正有這種悲劇意味,因而格外耐人尋味。

在這部作品中,有愛而不得苦苦思念的周樸園、有追求自由和愛情卻兩次碰壁的蘩漪、有因出身低微被心愛之人拋棄的侍萍、有墜入愛河卻得知彼此兄妹關係的周萍四鳳,有無辜受到牽連慘死雷電之下的周衝。曹禺先生製造種種令人驚歎的巧合、為每個人都安排了一個悲劇性的結局,在不細究的人看來,似乎有些殘忍。而在我看來,這種“殘忍”恰恰體現了其對世人的慈悲與憐憫。

在《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曾質問過中國人傳統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思想,他問,“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中國人自古有“善惡終有報”的説法,但隨着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人們越來越會發現這句話是多少帶着點理想主義的,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賢者如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自己被李陵事變牽扯受宮刑)會顯得嘲諷,在《雷雨》一劇中也是如此。善良直率的周衝、美麗純潔的四鳳,在這場牽連了兩個家庭的悲劇之中他們何錯之有?至此,“善惡終有報”的説法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應世事變遷的規律,卻終究是人們一廂情願相信的一種美好願望。

與中國人不同,在另一個古老的國度古希臘,人們信奉“命運”,認為就連神也要受到命運的制約。法國文豪雨果在他的《巴黎聖母院》中就曾表現這一主題,我認為《雷雨》這部作品與之有相似之處,因為它恰恰體現了對人們被命運殘忍捉弄的憐憫。劇中,命運交織着無數的因果和偶然,裹挾着人們向着各種不可控的、未知的方向前進。沉浮在命運中的`人們苦苦掙扎,以期追尋到自己的幸福終點,卻終究如同蜉蝣撼樹、螳臂當車,註定不能抓住自己想要的一切(更有甚者要不斷地失去),被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不知哪一日就會被推向深淵。選擇什麼樣的活法、如何尋找救贖,沒有人能給出這個答案,人們所擁有的權利只有迷茫,有太多抗爭於改變結果而言微不足道。

先生自己在序文中寫道,“《雷雨》所顯示的,並不是因果,並不是報應。而是我所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我念起人類是怎樣可憐的動物,帶着躊躇滿志的心情,彷彿自己來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時常不能自已來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的捉弄。一種不可知的力量的——機遇的,或者環境的——捉弄;生活在狹的籠裏而洋洋地驕傲着,以為是徜樣在自由的天地裏,稱為萬物之靈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麼?”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被喻為“東方莎士比亞”的先生心裏懷着的、悲天憫人的情懷。他正是對茫茫眾生受限於天地、經歷着“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種種不能靠自身主觀努力擺脱的苦難感到無限的悲哀,這種情感引起了無數觀眾的共鳴,使得《雷雨》成為中國戲劇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個成功的文學家必然有憐憫眾生的博愛情懷,曹禺先生正是其中代表,他的胸襟及其在作品中的體現值得我們致敬。

雷雨讀書心得體會6

每當我拿起這本《雷雨》,我就不禁想到了別里科夫,一個把自己套在套子裏而最終有死在套子裏的可憐蟲。但是,我覺得周樸園比別里科夫更可憐。

他是個衞道士,為了維護他所謂的合理而有秩序的封建社會等級門第婚姻,他狠心地離棄了為他生了個兒子的侍萍。他要維持他“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逼繁漪喝藥,他告誡繁漪,“就是自己不保重身體,也應當替孩子做個服從的榜樣”,他永遠是冷峻又毫不退讓地捍衞着自以為正確的處世原則和家教門規。

他同時也是個犧牲品,遭受了失去愛人的痛苦和心靈的永久折磨,妻子的'桀驁、兒子的畏懼,家裏永遠的昏暗、鬱悶、死氣沉沉……

如果別里科夫是自願鑽套子,那麼周樸園則是無奈地跳進墳墓。我不是為周樸園辯護什麼,讀完劇本,我只為他因為封建禮教的衞道士身份而成為犧牲品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