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語文

《永州鐵爐步志》閲讀答案附譯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2.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閲讀答案,閲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永州鐵爐步志》閲讀答案附譯文,歡迎大家分享。

《永州鐵爐步志》閲讀答案附譯文

《永州鐵爐步志》閲讀答案附譯文1

永州鐵爐步志①

柳宗元

江之滸②,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永州北郭有步,曰鐵爐步。

予乘舟來,居九年,往來求其所以為鐵爐者,無有。問之人,曰:“蓋嘗有鍛者③居,其人去而爐毀者不知年矣,獨有其號冒而存。”

予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步之人曰:“子何獨怪是?今世有負其姓而立於天下者,曰:‘吾門大,他不我敵也。’問其位與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猶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於號有以異於茲步者乎?向使有聞茲步之號,而不足釜、錡、錢、鎛、刀、鈇④者,懷價而來,能有得其欲乎?則求位與德於彼,其不可得亦猶是也。位存焉而德無有,猶不足以大其門,然且樂為之下。子胡不怪彼而獨怪於是?大者桀冒禹,紂冒湯,幽、厲冒文、武,以傲天下。由不推知其本而姑大其故號,以至於敗,為世笑僇⑤,斯可以甚懼。若求茲步之實,而不得釜、錡、錢、鎛、刀、鈇者,則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驚於是,末矣!”

予以為古有太史,觀民風,採民言。若是者,則有得矣。嘉其言可採,書以為志。

【注】①步:同“埠”,碼頭。②滸:水邊。③鍛者:鐵匠。④釜、錡(qí)、錢(jiǎn)、鎛(bó)、鈇(fū):兩耳鐵鍋、三耳鐵鍋、鐵鏟、鐵鋤、斧頭。⑤僇(lù):侮辱。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人去而爐毀者不知年矣,獨有其號冒而存 冒:假冒,假充

B、今世有負其姓而立於天下者 負:背棄,違背

C、由不推知其本而姑大其故號 本:根本原因

D、若是者,則有得矣 若:如果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子何獨怪是? / 徐公何能及君也?

B、其冒於號有以異於茲步者乎? /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C、懷價而來,能有得其欲乎? /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D、然且樂為之下。 / 子之驚於是,末矣!

1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差別最大的一項是

A、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 B、子胡不怪彼而獨怪於是?

C、其不可得亦猶是也。 D、予以為古有太史,觀民風,採民言。

12、下列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作於柳宗元貶居永州時。文中學習了漢賦中主客問答辯難的形式,通過兩個人物的對答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集中體現作者觀點的,即是“步之人”的一番高論。

B、開頭一段簡要交代了“步”的名稱所指和鐵爐步的所在。從下文虛構的“予”與“步之人”的問答可知,這個“交代”也是虛構的,但仍能給讀者帶來真實的感覺,正所謂虛虛實實之筆法。

C、第二段緊承上文,按照循名責實的思路來寫,通過一問一答,引出“人去爐毀”“獨號冒存”的現象,為下文的深入議論作鋪墊。

D、柳宗元這篇帶寓言性質的雜文,借題發揮,諷刺了只看門第、重名號、不求才德、不辨賢愚的陋習,對門閥制度與世襲制度有所批判。

13、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每小題3分)

(1)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

(2)吾門大,他不我敵也。

(3)嘉其言可採,書以為志。

參考答案:

9、B(負:依仗,憑着)。

10、A(何:均為副詞,怎麼。於:介詞,與……相比/介詞,對於。而:連詞,表修飾/連詞,錶轉折。之:代詞,代“負其姓而立於天下者”/結構助詞,取獨)。

11、B(於是:文中是介賓短語,意為“對這事”;今為連詞,表示後一事緊接着前一事,後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2、A(這個“交代”不是虛構的,從標題中的“志”可知“鐵爐步”是寫實)。

13、(1)世界上難道有事情已經過去名稱卻依然假冒着存在的情況嗎?(2)我門第高,其他人比不上我。(3)我讚賞他的話並認為可取,就把它寫成這篇志。

附譯文:

江邊上,凡是可以繫纜船隻並供人上下岸的地方叫做“步”(埠)。永州城北有一個船埠頭叫鐵爐埠。

我乘船來到永州,住了九年,往來這裏多次,尋找把這裏叫做“鐵爐埠”的原因,一直沒找到。向別人打聽這件事,別人回答説:“曾經有一個鐵匠在這裏居住過,他離開後,鐵爐已經毀壞不知道有多少年了,現在僅僅保存了這個空名。”

我説“咦!世界上難道真的有事情已經過去了,名稱卻依然假冒着存在的情況嗎?”鐵爐埠的居民聽了,不平地對我説:“先生怎麼唯獨對這個船埠頭的事感到奇怪呢?現在世間還有很多依仗姓氏門第而在立足於天下的人呢。他們自己説‘我門第高,其他人比不上我。’查問他的職位與功德情況,人們都説:‘那是他祖先的事,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那些人還是説‘我很了不起’,世人也説‘某某家族真了不起’。那種徒有虛名的情況與這個船埠頭相比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假使有人聽到這個船埠頭的名號,而這個這裏又缺少各種鐵鍋、鐵鏟、鋤頭、刀、斧頭等鐵器,他就是帶了錢來要買,這裏能滿足他的要求嗎?那麼,要在那些自稱門第高貴的人身上找到應有的職位與功德,那肯定是辦不到的,正如在這裏買不到鐵器一樣。本來嘛,即使保存了職位而沒有公德,還是不能夠光大他的門第,但是,現在那些人連職位與功德都沒有了,世人還是心甘情願地拜倒在他的門第之下。先生您為什麼對那種情況不感到奇怪而唯獨對這個船埠頭的事感到奇怪呢?冒名的事還有更大的呢,夏桀假冒他的祖宗夏禹,商紂假冒他的祖宗商湯,周幽王、周厲王假冒他的祖宗周文王、周武王,並且因此而輕視天下所有的.人。他們由於不知道推求事情的根源,而只能憑祖宗的老名聲虛張聲勢,胡作非為,以至於身敗名裂,被世代的人們所恥笑辱罵。這種事最值得警惕啊。至於考求這個船埠頭的實際,如果在這裏買不到各種鐵器,就還可以離開這裏而到別處去買,又有什麼妨害呢?您對這個船埠頭的名實不符感到驚奇,這是捨本逐末啊!”

我認為古代有史官,觀察民間風俗,蒐集擇取民間言論。如果照這樣去做,就必然有所收穫了。我讚賞這位鐵爐埠居民的話,認為有可取的地方,就把它寫成了這篇志。

《永州鐵爐步志》閲讀答案附譯文2

永州鐵爐步志

柳宗元

江之滸,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①。永州北郭有步,曰鐵爐步。

餘乘舟來,居九年,往來求其所以為鐵爐者無有。問之人,曰:“蓋嘗有鍛者居,其人去而爐毀者不知年矣,獨有其號冒②而存。”餘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 步之人曰:“子何獨怪是!今世有負其姓而立於天下者,曰:‘吾門大,他不我敵也。’ 問其位與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猶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於號有以異於茲步者乎?大者桀冒禹,紂冒湯,幽、厲冒文、武,以傲天下。由不知推其本而姑大其故號,以至於敗,為世笑僇③,斯可以甚懼。若求茲步之實,而不得蚤錡、錢餺、刀鈇④者,則 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驚於是,末矣!”

餘嘉其言可採,書以為志。

[注]①步:船埠頭。②冒:假冒,冒充。③僇:侮辱。④釜錡、錢傅、刀鈇:金屬器具。

19.對“他不我敵也”的句式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判斷句 B.被動句 C.倒裝句 D.省略句

20.下列表現手法中,本文沒有運用的一種是( )。(3分)

A.託物言志 B.借事寓理 C.類比手法 D.對比手法

21.請對本文的思想意義進行評價。(3分)

答案:

19.詞牌

20.B

21.答案示例:“中原亂”表達了作者國破家亡的傷痛之情;“簪纓散”表達了作者對當權者不抗金的憤慨;“幾時收”表達了作者對恢復中原的期盼

譯文:

江邊上,凡是可以繫纜船隻並供人上下岸的地方叫做“步”(埠)。永州城北有一個船埠頭叫鐵爐埠。

我乘船來到永州,住了九年,往來這裏多次,尋找把這裏叫做“鐵爐埠”的原因,一直沒找到。向別人打聽這件事,別人回答説:“曾經有一個鐵匠在這裏居住過,他離開後,鐵爐已經毀壞不知道有多少年了,現在僅僅保存了這個空名。”

我説“咦!世界上難道真的有事情已經過去了,名稱卻依然假冒着存在的情況嗎?”鐵爐埠的居民聽了,不平地對我説:“先生怎麼唯獨對這個船埠頭的事感到奇怪呢?現在世間還有很多依仗姓氏門第而在立足於天下的人呢。他們自己説‘我門第高,其他人比不上我。’查問他的職位與功德情況,人們都説:‘那是他祖先的事,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那些人還是説‘我很了不起’,世人也説‘某某家族真了不起’。那種徒有虛名的情況與這個船埠頭相比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假使有人聽到這個船埠頭的名號,而這個這裏又缺少各種鐵鍋、鐵鏟、鋤頭、刀、斧頭等鐵器,他就是帶了錢來要買,這裏能滿足他的要求嗎?那麼,要在那些自稱門第高貴的人身上找到應有的職位與功德,那肯定是辦不到的,正如在這裏買不到鐵器一樣。本來嘛,即使保存了職位而沒有公德,還是不能夠光大他的門第,但是,現在那些人連職位與功德都沒有了,世人還是心甘情願地拜倒在他的門第之下。先生您為什麼對那種情況不感到奇怪而唯獨對這個船埠頭的事感到奇怪呢?冒名的事還有更大的呢,夏桀假冒他的祖宗夏禹,商紂假冒他的祖宗商湯,周幽王、周厲王假冒他的祖宗周文王、周武王,並且因此而輕視天下所有的人。他們由於不知道推求事情的根源,而只能憑祖宗的老名聲虛張聲勢,胡作非為,以至於身敗名裂,被世代的人們所恥笑辱罵。這種事最值得警惕啊。至於考求這個船埠頭的實際,如果在這裏買不到各種鐵器,就還可以離開這裏而到別處去買,又有什麼妨害呢?您對這個船埠頭的名實不符感到驚奇,這是捨本逐末啊!”

我認為古代有史官,觀察民間風俗,蒐集擇取民間言論。如果照這樣去做,就必然有所收穫了。我讚賞這位鐵爐埠居民的話,認為有可取的地方,就把它寫成了這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