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語文

《雁南飛》閲讀答案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2.32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閲讀答案了,閲讀答案是教師進行閲卷打分時的參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幫助到我們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雁南飛》閲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雁南飛》閲讀答案

《雁南飛》閲讀答案1

雁南飛

衚衕

①春天來了,小燕子乘着南風伴着細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個屋檐下。看着它們忙忙碌碌地銜泥壘巢,我忽然想到,已經很久沒有見過秋天裏的大雁了,那些披着灰色的羽毛,舞着矯健翅膀的身影在不知不覺中漸漸隱退了,最後一次聽到大雁的鳴叫是在什麼時候?三前?五前?還是十前?每一個季節都有每一個季節的天空,但並不是每一個季節裏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只有秋天,只有雁過長空時的聲聲嘹亮而最悲涼的鳴叫,才能把一個季節渲染得如此有聲有色。

②天空中永遠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飛過,但我們無法像留住麻雀一樣留住大雁。雁是過客,古稱“賓鴻”、“一雁聲嘶何處歸”、“雁飛高兮遠難尋”、大雁似乎總是南飛,似乎從來就沒有回來過。木蘭從軍,蘇軾牧羊、昭君出塞,文姬離家,清照南徙,從南到北,也要從北到南,追逐着太陽行走,只為着找尋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與温暖,可到頭來還是留下永遠的漂泊,永遠的哀傷。“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這一唱三歎,是寫給秋天的,寫給大雁的,也是寫自己的,大雁是一種能承載人類激盪的心靈的鳥。它早已具備了做人類朋友的資格。可當我們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時候,朋友卻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

③沒有了大雁的生活,就顯得有些無味,孩子們依舊捧着課本,讀着詩一樣的句子:“秋天來了,樹葉黃了,一羣大雁往南飛。一會變成‘人’字,一會兒變成‘一’字。”他們抬起頭問,老師,大雁到哪裏去了?老師抬頭,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説,大雁已經成了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寫在《詩經》裏,“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寫在《禮記》裏,“季秋之月,鴻雁來賓”;寫在唐詩中,“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寫在宋詞裏,“斷鴻聲裏,立盡斜陽”;寫在崔鶯鶯長亭送別的元曲裏,“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寫在宋江南征方臘的明清小説中,“我想賓鴻避暑寒,離了天山,銜蘆渡關,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④我不知道該怎樣給學生解釋大雁消失的原因,因為這是一個根本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作文課上,他們描寫秋天,説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遍地都是金黃的小麥,我説這是一個低級錯誤,但更低級的失誤卻在於我:他們面面相覷,竟然不知道錯在何處?在都市中生活,誰還能像春天池塘的鴨子一樣敏感於江水的冷暖,敏感於季節的變化,空調可以模糊夏與秋的界限,超市的貨櫃上永遠擺放着四季的瓜果,鋼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標記春夏的變換,在一個被以文明的名義遮蓋的封閉的籠子裏,我們怎捨得這一處自我陶醉的世界。

⑤也許人們早已經不再關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會神於電子時代極度的物慾的張揚。當我們把電視當成主要的娛樂的時候,星辰就從夜晚的視野消失了;當我們把電腦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草木蟲魚就變異成電子遊戲裏打打殺殺的怪獸;當鄉村不再有青山綠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別的時候,我們猛然間發現已經搞錯了自己在這個星球上的'身份是過客還是主宰。

⑥天高氣爽,白雲悠悠,黃葉飄飄。一行大雁從藍藍的天空掠過,撒下串串清脆的叫聲。  ⑦這記憶中的景象多美啊!我們還能再看到嗎?我們的孩子能看到嗎?。

(選自20xx年8月1日《青島日報》,有刪改)

18.文章主要內容是寫大雁,①②段中卻寫到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別是什麼?(4分)

19.在第②段中,為什麼説“大雁是一種能承載人類激盪的心靈的鳥”?(4分)

20.文章第③段引用《詩經》、《禮記》,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説裏的句子,有何目的?(4分)

21.結合全文,聯繫現實,談談你對文章最後一段所表達情感的理解。(6分)

參考答案:

18.(4分)寫燕子再一次回來來對比説明大雁沒有回來,並引起下文;寫麻雀天天吱喳對比説明大雁是過客。(每點2分)

19.(4分)人的漂泊不定行旅匆匆和大雁的漂泊類似;人們喜歡用大雁寄託情思,撫慰落寞孤獨的靈魂。(每點2分)

20.(4分)現在大雁只是文學中的一個意象,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看到;説明自古大雁與人類文化的關係密切。(每點2分)

21.(6分)對過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念;對人類以“文明”的名義與自然隔絕的感慨;對現在和將來自然受到破壞的擔憂。(每點2分,只要聯繫現實,寫出每點的意思即可)

《雁南飛》閲讀答案2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飛,風雨羣相失。飢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雲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靖康之難對於北宋末年的詞人來説,是一次創深痛巨的災難。影響到他們的思想性格,以及作品的內容和風格。不少愛國詞人通過多種多樣的創作手法將國家民族的這次大災難在他們的詞作中反映出來。朱敦儒就是其中之一。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強渡黃河,進逼朱敦儒的家鄉洛陽,中原大地沉浸在血與火的深淵。朱敦儒不得不背井離鄉,加入了混亂的流亡隊伍,開始了他艱辛的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這首詠旅雁的《卜算子》詞就是借失羣旅雁來反映他的流亡生活的。

借旅雁來為自己寫照,並非從朱敦儒開始的。白居易就寫過一首旅雁詩,借雁自傷:“雪中啄草冰上宿,翅冷騰空飛動遲,江童持網捕將去,手攜入市生賣之。”下文借旅雁的遭際引起自己的身世之感:“我本北人今譴謫,人鳥雖殊同是客。見此客鳥傷客心,贖汝放汝飛入雲。”朱敦儒的這首《卜算子》在藝術手法上與白居易的《旅雁》頗相類似。但不同的是白居易只是借旅雁的遭遇自傷個人的貶謫南遷,而朱敦儒卻是借南飛的失羣旅雁為喻,不但傾訴了自己個人的痛苦,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羣眾流離轉徙的苦難生活,表現了國亡家破的深哀巨痛,其意義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榮辱升沉範疇。而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

朱敦儒離開洛陽南逃是在靖康元年的冬天,詞的起拍便指出冬天。旅雁在南飛途中遭到了風雨的侵襲,行列凌亂,孤雁失羣。這風雨既是自然界的風雨,也是借指如風雨驟來的戰爭。遭受風雨襲擊的旅雁,沿途飢渴勞累,疲憊不堪,翅垂翼重,無法高飛,只好獨宿寒汀,處境孤苦。以此比喻他在流亡途中忍饑受渴,孤苦無依,困頓不堪的遭遇。

過片緊承上片結句,旅雁下到寒汀後,並未獲得同類應有的同情,有鷗鷺難親之苦,在天上則有矰繳相逼之憂。矰繳是獵取飛鳥的工具,矰是短箭,繳是系在箭尾的絲繩。《史記·留侯世家》説:“鴻鵠高飛,一舉千里……雖有矰繳,尚安所施”,鴻鵠只有高飛,一舉千里,獵人的矰繳才能無所施,鴻鵠才免性命之憂。然而朱敦儒筆下的旅雁卻是“飢渴辛勤兩翅垂”,飛也飛不動,只能獨下寒汀,何言千里?只好聽任矰繳相逼了。這與白居易的“旅雁”遭到江童網捕有類似之處。失羣的旅雁無論在天上還是地上都遭到迫害,冷漠。得不到温暖和同情。雲海茫茫,何處是它的歸宿?它只有向天哀鳴,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但又有誰聽呢?

這首詞采用的主要藝術手法是以雁喻人,處處寫雁,處處寫人。雁的遭遇,也就是作者自己和當時千百萬人民的共同遭遇。描寫生動,形象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