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那些剩下的東西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52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那些剩下的東西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那些剩下的東西作文

那些剩下的東西作文1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條朝聖之路。

在前進的旅程中,你的食物會越來越少,你的衣物會越來越破舊,你的身體會越來越衰弱……但你依然會堅持向前邁步。明明自己已經看似一無所有,但為什麼依然在困厄中挺直不屈的脊樑?支撐你的,就是此刻你心中所剩下的東西——執着的精神。

精神在那些物質至上的人們眼中是縹緲而無用的。殊不知,精神的意義絕不是通過“有用”“無用”這把尺子就可以輕易測量出的`。

周國平説過:“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等,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而活得有滋有味。”誠哉斯言!我亦嚮往詩歌中流露的飄逸與不羈、哲學裏藴含的深邃與高遠、愛情中潛藏的甜蜜與温馨……總之,我向往着這些剔除了利益雜質之後剩下的純精神的東西。

在今天這樣一個豐衣足食的年代,卻仍有許多的人沉湎於利益的追求,甚至為之而不擇手段。皮革奶、瘦肉精、地溝油的生產商們便是最為典型的例子。這些人利慾薰心,耽於物慾,而缺乏精神的陶冶,很多人最終落得鋃鐺入獄身敗名裂。還是聽聽成功人士的翹楚喬布斯是怎麼説的吧——“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與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由此可見,精神追求是物質、科技之類無法取代的,精神的豐盈才能帶來人生的充實。

那些剩下的東西作文2

當你問一箇中國學生什麼是“對數”時,他可以從定義到性質到應用準確、詳盡地為你解答,然而當你問他煮一千克米飯需要加多少水時,他可能會苦思冥想半天然後無奈地告訴你:“不知道。”如果你問一箇中學生髮生地震時該如何保護自己,他大多是不知道;問他在野外被毒蛇咬傷了怎麼辦,他還是不知道——至於為什麼會不知道?就更沒人知道了。

難道學校除了傳授給學生應試的知識和技巧之外,再就無所作為了?學校教育到底應該給學生什麼?有人説:“當你把從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全部忘記,那剩下的就是教育給你的東西。”可是今天的學校教給學生的,除了應試的知識和技巧,到底還剩下些什麼?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在教給學生豐富的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傳授給學生學習的能力、生活的常識和做人的道理。

美國高三所學的課程甚至還趕不上中國國中課程的難度,到國外留學的中國高中生常常被視為天才,因為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數理化無所不精,由此可見,中國人的智力水平堪稱一流。可是,為什麼染指諾貝爾科技獎的基本都是外國人?為什麼高精尖的科技發明總是被歐美日科學家所壟斷?這就是教育的差異所致。國外學校在長達12年的基礎教育階段,教給學生的更多的是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

在一次世界中學生智力大賽中,一位中國選手一路過關斬將,可以説不費吹灰之力便脱穎而出。然而到了總決賽,中國選手雖説領先了美國選手很多分,冠軍已經近在咫尺,但由於有一道題沒有答好,內心被失敗的恐懼擊垮,竟當眾嚎啕大哭,最終是在美國學生的安慰下才穩定住了情緒。比賽結果是中國選手大獲全勝,但卻讓中國教育很沒面子。

教育的功能除了“育才”,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基礎教育首先應該加強學生做人的基本素質的教育,然後再向他導入知識的`清泉。否則,縱然知識的泉水再澄澈甘冽,也只會在不良的環境中慢慢變質,最終淪為一潭死水。

近幾年的大學聯考的改革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中國的教育正在向着健康的軌道邁進,相信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會蒙受到它的恩澤。但改革的旅途上荊棘叢生,需要我們努力剷除那些有礙教育發展的路障。教育立,則人立;人立,則國立。所以,我們在關注教給學生什麼知識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身心的成長,讓學生在忘了學校教給他們的知識之後,他們身上那些“剩下的東西”依然會支撐着他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那些剩下的東西作文3

微風拂過,帶來絲絲清涼;細雨飄過,留下縷縷清爽。時光流逝,如白駒過隙,剩下的往往是經過層層積澱、番番淘洗之後最寶貴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東西於我們而言,便是一顆寂靜的本心。

在莊子眼裏,本心是一種超脱,是一種永遠不受羈絆的自由精神。他保留心靈的淨土,渴望隨性而行;他不受世俗的羈絆,即便旁人認為他詭譎難測,他也不曾改變那經過一番番掙扎之後剩下的寂靜本心。那些“摶扶搖而上者”,即便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但仍然有所憑依,並非莊子所追求的“道”。而莊子那顆洗去了凡俗塵埃的純潔的心靈,始終引領他超然於萬物之上,追尋着俗人難入的精神的棲居之地。

宦海浮沉、歲月流轉,時光漸漸洗淨了王維的那顆追名逐利的心,剩下的便是對閒適生活和恬淡心境的追求。他隱居山林,輞川別墅便是他心靈的棲居之所。他,“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他,“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山間之景,四時不同,他用詩意的目光審視“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景緻,以恬淡的心境感受“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的禪意。王維最終摒棄了世俗的貪慾,珍惜心靈深處那些褪盡官場氣息之後所剩下的東西。

古人擁有超凡脱俗的大智慧,究其本源,正是因為他們存有一顆寂靜本心,看破塵世浮華,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其實,當今社會中也不乏這樣的人。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長期以來一直默默地用筆向人們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即便是獲獎後,他仍平靜地説:“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是的,他安於平靜,始終本心寂靜,令人讚賞。當今社會物慾橫流,金錢和名利不斷侵蝕人們的身心,我們倘若能夠如莫言一般保持心靈的安靜,珍視飽經風霜後剩下的那些美好的東西,那麼,當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挑戰時,我們就不會再彷徨和無奈,取而代之的是淡定與執着,然後便可安享原本屬於我們的那份恬靜與安詳。

林徽因曾説:“真正的寧靜,不是遠離喧囂,而是在心底裏修籬種菊。”誠然,只要堅守寂靜本心,縱使身處繁華鬧市,也能守護心靈的一方淨土。人活於世,不應隨波逐流,即如一朵墨梅,不求鮮豔炫目,安然綻放於生命的絹帛,為這個世界留下一縷暗香。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那些用心浮躁者往往會顧此失彼。但這並不可怕,因為那些失去的大都是些身外之物,而那些剩下的往往是你最不願失去的,最想守護的,比如你那顆迴歸本原的心。一顆寂靜本心足以抵禦世事的紛擾和掛礙,求得精神的富足。如此,我們便可以慨歎一聲:縱使年華逝去,滄桑歷盡,我仍剩有一顆充實的心,此生足矣!

那些剩下的東西作文4

精神追求可以豐富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變得強大。就像在哲學的世界裏,我們可以獲得別處難以得到的驚喜與精神的昇華。手捧《蘇格拉底全集》,吟誦着“我們與世界相遇,我們與世界相蝕,我們必不辱使命,得以與眾生相遇”,我相信,我們的心靈會自然而然變得純粹而又豐贍。

也有人認為對精神的追求應在獲得物質滿足之後。對此,我大不以為然。相反,我認為精神追求與物質追求同樣重要,甚至比物質追求更為重要。當一個人悠然沉浸在物質的'大染缸中時,他必將是一具行屍走肉。沒有精神層面的追求,一個人就會失去靈魂,每天庸庸碌碌地過着沒有朝氣、沒有活力、沒有激情的生活,最終,則會荒廢一生。

畢淑敏曾在《精神的三間小屋》中這樣寫道:“若有可能,我要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愛與恨,第二間盛放事業,第三間安放自己。”

是的,我們需要為自己的靈魂與精神修建一座小屋,用這座小屋來收藏那些剔除了物慾與雜念之後所剩下的東西。在人生的朝聖路上,也許你會有千金散盡、朋友反目甚至孤獨絕望的時候,但是不用擔心,你還擁有靈魂與精神的陪伴。它們會給你力量,給你信心,在你的心中點亮一盞不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