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優秀】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2.6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後感【優秀】

論語讀後感1

什麼?《論語》。這麼深奧的書,看一眼就想暈。但總要讀下去吧,於是,我準備繼續努力,但怎麼讀都沒意思,沒小説書好玩。“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麼呀,看都看不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倒還看得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看不懂,“説”這個字還要讀yu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但古人還真了不起誒,能寫出這麼難的文章。孔子真是悟性高深,能悟到平常人不能悟到別人不能悟到的.東西。

我現在看不懂,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看動懂它。

論語讀後感2

假期校長佈置我們全校每個人都要認真閲讀《論語》,我心想,此讀必是很無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翻了幾頁,簡單、樸素的語言讀來毫不費力,不知不覺就已翻看了幾十頁。看罷全文一半,不能説有多大震撼,但隨着閲讀,感覺心靈收穫了一份平靜和仁愛。

“快樂”是我從中收穫到的關鍵詞,這本書中不論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諦,無非是告訴我們怎麼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書中將道,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安寧。“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樂。”于丹老師説,顏回真正令人佩服的,並不是他能始終保護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貧而樂,富而好禮者”是一種人生境界。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老頭每天釣兩個小時魚是以為生,幾個年輕人問:“你為什麼不多釣幾個小時?”老頭問:“釣了幹什麼?”“賺錢啊!”“賺錢幹什麼?”“可以買漁網,捕更多的魚。”“捕得更多幹什麼?”“可以賺大錢買船,搞船隊。”“有了船隊又怎樣?”年輕人説不出了,老頭兒説,“我不願過那樣的生活,現在我每天釣兩小時的錢,其他時間可以坐在海邊看、晚霞,已經非常滿足和快樂了,人生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給我講述的論語精華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缺憾與苦難。她説:“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人生有如行駛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定會有風雨,甚至巨浪,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有一首詩説得好,“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愛愛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樣貌,但你可以展觀笑容。”以主動的積極的態度,融入環境,讓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論語讀後感3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

《論語》中有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畢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外,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向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

2、"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教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

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

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讀後感4

《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章,是論語核心思想“仁”的重點闡述,在《論語》中佔據着重要位置。其闡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範圍,如何去做一個有仁德的人,君子與小人之別,都是圍繞“仁”這一是非辨別標準進行的。

開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説:“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裏,為動詞,居住也。仁,並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瑣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居住地人們的修養,都可以上升為仁。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社會之風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説:“沒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長期安於貧困的,也不能長期處在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實行仁德之道,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道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沒有仁德修養的人,在逆境中只會失意忘形,在順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養的'人則會安貧樂道,富貴不淫。真正的智慧,修養達到“仁”的境界,無論處於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種仁的修養,是要成為堅持不懈的信念才可達成。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説:“君子關心道德,小人關心田地;君子關心刑律法制,小人貪圖財利實惠。”君子是對於違背道德事情堅決反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對於物質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不考慮法律的制裁。這也可以聯繫到個人修養,對於眼界的問題,也是對自制力的一種沉澱。很多人犯罪,並非不擔心法律懲罰的後果,而是被利益所矇蔽雙眼,看不到。

論語讀後感5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我們從懵懂時期就開始接觸的人生智慧,一直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們。《論語》的思想一直是具有超前性的,其魅力也是世界性的。《論語》流傳至今,其中既有聖人的智慧,還有幽默生動的故事,也有發人深省的寓言,更有從孔子言行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大哉孔子,博聞精思。在今天,繁忙的緊張學習之餘,我們也要品味國學的魅力,感受孔老夫子帶給人們的思想啟迪,心靈震撼。

一、《論語》校園

在岔河中學的校園中,我們所接觸的論語並不少。進入校園,濃濃的校園文化在心中油然而生,首先映入眼簾的校訓:仁、義、禮、智、信。時刻提醒着我們仁德、義氣、禮貌、智慧、誠信才是做人的根本。在岔河中學,我們倡導的並不是學習第一位,而是做人放在首位!

二、潛移默化的影響

進入樓道,牆壁上掛着一幅幅老師們自己烙的'畫,邊上放的是老師們用鐫秀的粉筆字寫在小黑板上的人生格言。開始老師要求我們背全本《論語》,説實話我們挺愁的,但是背起來後發現並不難,因為有多一半都是我們在樓道中所熟知的,所以背起來自然容易!

在每個班級的門口如果你想尋找班牌,那你就錯了。因為我們岔河中學從來不掛班牌,比如:“八一班”命名為“篤敬廳”。還有更多的,這些都是論語的精髓!

三、《論語》專修課

每週三下午第四節課是我們的論語必修課,在那節課中,我們可以盡情享受論語帶給我們的智慧,我們可以盡情的朗誦,可以在論語的世界裏陶冶情操。在論語課上,師生齊讀,誦讀經典,那是一種令人陶醉的境界!

如果真正的瞭解岔河中學的論語文化,那麼用胡適的話來説就是:岔中的文化太深,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的確如此,雖然來到岔河中學已經一年半的時間了,但我仍然不能深入的瞭解它的獨特魅力,在以後的日子裏,我要將論語融入我的生活,將自己作為君子之人。

論語讀後感6

《論語》是一本樸素的書,它沒有浮華的辭藻,華麗的語句,它只是用樸素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樸素的道理。--題記

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一個人想要成為君子,就要先對自己的父母,兄弟恭敬。孔子認為,一個人除了生病一定會讓父母操心之外,其他都不能讓父母操心,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這使我感觸頗深,自己幾乎沒什麼事能讓父母不操心,我還是需要盡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孝啊。

一次, 孔子給他的學生們上課,他問曾子説:“曾參,你知道我一貫的作風是什麼嗎?

曾子説,我知道。孔子於是高興的走了,其他人問他孔子的一貫作風是什麼,曾子説,是忠恕之道呀。忠與恕,便是孔子的作風。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一個人只有把別人放在自己心裏的中心才能做到忠,一個人只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才能做到恕。很多人一生都揹負着仇恨,是因為他一直無法寬恕別人的過錯。在古希臘,有這樣一個神話,大力神赫利克勒斯發現山路上有一隻袋子,於是想打破它來顯示自己的力氣大,但是它一直沒能成功,而那個袋子反而越來越大。這時,一為哲人告訴他説:“這是仇恨袋,你越擊打它它就會越大。而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也在不停的擊打着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個個仇恨袋呢,最後我們不但沒能擊敗它,卻使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這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當中也告訴我們許多治世的方法,孔子認為,執政者只有先做出榜樣,他所下發的政令官員才會執行,百姓才會順從。這也提醒我們,一個人如果自身不夠優秀,又怎麼能去領導別人呢。

論語能告訴我們的還有很多,我所感悟到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我就用孔子的學生子路的話來結束本文吧,孔子的學識好象高牆中的華麗宮殿一般,我們又如何與他相比呢。

論語讀後感7

《論語》就像一杯耐人尋味的香茶,越品讀就越能體會出文言文之間藴藏的知識。走進了《論語》這本書,我看到了萬人師表、學識淵博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把他平日的言行給記錄下來,編成了《論語》。《論語》一共有20章,記載了孔子各方面的言論,圍繞着“仁 ”這個主題編制的。孔子是中國儒家學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不管在過去還是現在都起着很大的進步意義。《論語》不僅是古代文學的典範,而且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是學習中國文化的開始。

《論語》的第一章就是學而第一,以學為主。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它的意思是説:“學習過後能按時複習,不是很愉快嗎?”現在的一些學生把 複習甚至於學習看做是一件很痛苦、浪費時間的事情。但是你如果把學習看做是一場遊戲,我和你之間的'學業上的較量!

我讀完第一章,突然明白了:學習的過程應該取長補短,應該更好的完善自己不足之處,提高自己的修養。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着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説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着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麼,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説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並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論語讀後感8

《論語通譯》是把《論語》一書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方便我們中學生閲讀的書。通過它,我對《論語》的瞭解又加深了一層。

《論語》是四書之一,更是儒家學説中的經典。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在國小的時候,媽媽讓我背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論語十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這是《論語十則》裏的第一則,也是《論語通譯》裏的第一則。也許這不是《論語》中最最有名的句。,但這卻是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一句,因為是它把我領進了《論語》這個世界。

讀《論語通譯》,不僅讓我回味了以前讀《論語》時的心情,也讓我對《論語》有了新的認識。我讀《論語通譯》,最喜歡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和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兩句。前一句的意思是早晨得知了真理,就是當天晚上死了也可以了;後一句的意思是懂得它的人趕不上喜歡它的人。這兩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但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體會了。《論語》中還有很多像這樣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歡這兩句,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可能是自己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被這兩句話給打動了吧!尤其是後一句,雖然只是一段話中的一小句,但卻稱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被稱為“聖人”,可見他的思想和學説的影響是多麼的廣泛,而這又反映出了孔子所作出的貢獻是多麼的偉大!《論語》中有這麼一句:“。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説的是孔子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我覺得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子就做到了,所以稱孔子為“聖人”也不為過。

感謝《論語通譯》,讓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論語》的內容。《論語》是我們的中華瑰寶,而《論語通譯》是我們的寶貝!

論語讀後感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孔子留給後人的思想,他的言傳身教被弟子所記錄下來,形成了最有名的《論語》。每每誦讀它,都能教人反省和深思。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最喜歡的是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則對我啟發很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在時常在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為人處世的時候,有沒有盡心去幫助朋友,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特別是在我們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很快的解決,包括友誼,我悟到:在生活中誠心誠意對待朋友,有困難盡力幫助,這樣的自己會很感到很充足也很愉悦;在工作上,我時常反思自己在上課時,有沒有把重難點講清,有沒有關注學生,學生有沒有掌握知識,有沒有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當發現學生還學不懂時,我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備課沒有認真,授課時沒講清楚,表達的方式是否準確,在課後輔導學生時,是否做到耐心細緻講解;在學習時我也時常反思,不管是校外培訓還是校內教研,還是導師指導,在這些過程中我都能虛心學習,並多鑽研複習,爭取做一名合格的老師。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那個年代什麼都很慢,古人們的人生也在慢慢規劃,正如孔子所説:“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每到人生的一個階段就做這個階段該做的事,而到了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急於成功,忽略了做學問的樂趣,也沒有了古時悠閒的生活意境,每天匆忙的奔走在路上,幸福感卻沒有因此提升,快樂少了。

孔子留給後人的思想還有很多,現在,讓我們不妨慢下來好好品讀孔子留給我們的思想,雖然有些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經典永不會過期,值得我們誦讀。

論語讀後感10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論語》的第二章——《為政》。它的大意是:“學習而不去思考就會使人迷惘,只思考卻不去學習道理就容易誤入歧途。”

這句話看似普通,但其實相當的貼切。就像我們學習《論語》,若只是通讀字面的字句詞意,卻不去深思其中隱藏的深意,便往往會鬧出笑話。

先就“學而不思則罔”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論語》中的一篇“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毋憚改”,其中“無友不如己者”,光看字面上的意思:“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乍一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仔細一想,要是人人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學問一般的不理學問低的,學問高的又不管學問一般的,這樣一來大家不就都沒有朋友了嗎?這明顯就是錯的。

所以我們需要去仔細認真的思考,查證,這就是所謂的學而思了。在古代,同門的師兄弟之間稱作“朋”,有共同志向的才叫做“友”,再想想孔夫子説過的:“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一下就撥雲見日,豁然開朗了——不再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不和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

你看,這就是“學而不思”和“學而思”的差距,這也是為什麼孔夫子會説“學而不思則罔”的原因了。

説完了前半句,再來説説下半句“思而不學則殆”,同樣用《論語》舉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同是出自《論語·為政》,其中的“輗”和“軏”都是古代馬車牛車上的類似於承軸的重要部件,沒有它車怎麼也跑不起來。

現在,我們來看“思而不學”的後果。就這句話來説,如果不知道“輗”,“軏”的意思,那麼便不能理解整句話的含義。要是哪天被朋友問起,為了不丟面子只好瞎蒙,萬一被識破了,那真是無地自容了。

這為了不丟面子而不懂裝懂,胡亂猜測不就像是誤入歧途一般嗎?這正是“思而不學”的後果。

無論是“學而不思則罔”還是“思而不學則殆”,終究都是沒有學通透,學徹底。這“學”和“思”,就像孔子口中君子的“文”和“質”,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可見《論語》的以小見大,前後貫通,亦可見孔夫子那超凡的處事理念和人生智慧。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説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國小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着漁家的燈火,帶着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濕”,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閲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説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説:“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説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説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着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着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 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藴含的豐富哲理啟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説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讀後感12

“經典”雖然看上去年紀一大把,其實火力旺盛的很,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遠方來,不亦説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論語》這本書,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給我們的道德。禮儀,做人等方面的知識,是儒家經典,一直深受我的喜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天天掛在我口中,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出自於儒家的聖賢孔子之口。這句話之所以能讓我受益匪淺,是因為它包含着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

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的壯力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告訴我們,對待朋友要真誠,萬不可以虛情假意。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岔路,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典詩文,因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這一民族的瑰寶。

假如説,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典詩文,論語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願意時時刻刻去允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一定會開得豔,持得很久。

《論語》,一本儒家經典,所傳授的知識更是讓我大大地受到啟示,讓我先學會了做人,在學會了學習。我要感謝《論語》,是你,讓我重新獲得生命之源,讓我再為之奮鬥!

那我們就繼續誦讀《論語》吧!好好的擁有它、記住它,讓它在淨化我們的心靈,讓它來耕耘我們心中的土地,提升我們的品味,弘揚中華民族之精髓,更讓它引領我們克服種種困難,向成功邁進吧!

論語讀後感13

我讀了《論語》後,我知道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它的意思是説:“學的知識要時常去複習的,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放學回家後從來都會自覺去複習,總以為自己腦子聰明,很輕鬆地在課堂上就能把這些知識全部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段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我的作業和試卷,才發現我學的知識很多都沒有鞏固,有印象的東西並不多。在離段考的前幾天裏,為了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我被迫每天晚上“開夜車”很辛苦地補缺補漏到深夜,熬到眼睛變成“熊貓眼”。導致嚴重睡眠不夠,第二天起牀晚了上學遲到,耽誤上課。即使是這樣,加班加點還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牢。後來在段考時我果然吃了大虧,雖然很努力,但是考得並不理想,語文才80分。後來讀了《論語》之後,我開始學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學會了每天晚上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不知不覺記得牢固了,學習變輕鬆了,期考成績竟然提高到了90幾分,我別提多高興啦!《論語》教會了我一個絕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學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意思説:“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想一個人獨佔。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主動地把牛奶拿出來和姐姐分享。媽媽也表揚我大方。《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從此以後我做事光明磊落,越來越有君子之風。

《論語》教會我的做學問、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終身受用!這便是我讀《論語》的寶貴收穫。

論語讀後感14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感觸很深,這本書不但讓我學到了許多語文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昇華。

《論語》裏面有一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這一點我卻沒做到。我經常在全家吃完飯後拍拍屁股就溜了,從來沒有考慮要主動洗碗,為父母分擔家務;我經常在父母叫我去買日用品的時候,拖拖拉拉,不肯去買,從沒想過父母會傷心、失望;我經常在超市購物的時候大手大腳,從沒想過父母掙錢很辛苦。現在想起來,這是多麼不孝呀!以後我一定要改掉這些壞毛病,做一個勤快、節儉、懂事的乖孩子,讓父母欣慰、開心。

《論語》裏還有一句:“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的意思是:交朋友的時候,一定要守信用,講誠信,重承諾,不能説假話。可我還是沒做到。記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葉葉約定,星期六和她去學校球場打羽毛球。可到了星期六,媽媽叫我和她去購物,我爽快地答應了。那時候,我一心只想和媽媽去逛超市,卻把我和葉葉的約定忘得一乾二淨,害得葉葉在球場等了我老半天。那時候,我沒守信用,後來葉葉在學校遇見我時,態度冷冷的,也不怎麼理睬我了。後來回到家,我把整個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媽媽,媽媽也批評我不守信用,要我事後去跟朋友道歉。自從讀了《論語》,我變得誠實守信了,媽媽也常常誇我變懂事了,現在更多的朋友願意和我交往了。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論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學習《論語》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學習《論語》,向聖賢的品行學習,我們就會變成一個品德高尚,充滿智慧的人。

論語讀後感15

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着一位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禪大師贊為“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範垂人間”的先哲——孔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徙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裏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立統一王朝的兩千多年裏,曾經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中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的許多格言和概念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語詞。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注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讀後感)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準確,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論語譯註》彙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和解注。透過文字,我們彷彿和孔聖人正面晤對,聆聽他“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而在我腦海中最難以忘卻的是他“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時時想徹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這一教育思想的經典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