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詩經

讀《詩經》有感範文

欄目: 詩經 / 發佈於: / 人氣:7.48K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讀《詩經》有感範文

幾千年來,華夏大地孕育出了燦爛的詩歌文化。秦漢之時,漢賦辭藻極盡華麗,樂府敍事蕩氣迴腸。唐宋之際,有謫仙人的浪漫瀟灑,也有杜少陵的憂世傷民,有蘇東坡的豪氣萬丈,也有柳三變的醉心繁華,淺酌低唱。華夏文明裏,詩書代代相傳,而這一切,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詩經》。兩千多年前,中原人煙稀少的曠野中,純樸的先秦百姓的興之所至,放聲高歌;嘉賓集聚的歡樂宴席上,所奏之樂悠揚清雅;伴隨着繁瑣周禮的肅穆頌歌在莊重古樸的廟堂奏響。他們所歌之詞便是《詩經》的來源。周代的先民們把漢字的音韻之美以詩的形式傳之後世,同時傳承的,還有那精煉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為先”,孝之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詩經》中便有很多相關詩句。《蓼莪》裏“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道盡了孩子對父母養育之恩的體察與感激。《凱風》中“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則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風起興,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棗樹。小棗樹在南風的吹拂下茁壯成長,就像母親用温暖的愛撫育我們長大一般。如今,當我們吟詠起這優美的詩句,腦海裏也不禁會浮現這樣的畫面:蹣跚學步的幼兒身邊,總少不了父母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保護;成長的路途中遇到挫折,總少不了父母的安慰與鼓勵;當孩子長大,即將遠行,總少不了父母的擔憂與叮囑。光陰荏苒,孩子從柔嫩的樹苗長成參天喬木;歲月如梭,卻也使父母滄桑了臉龐,花白了鬢髮。自《詩經》始,歷經千年,一代代的父母對他們的子女付出無私的愛,歷經千年,一代代的中華兒女亦在感歎:“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詩經》中父母子女間的温情體現了先民們對世間美好情感的歌頌。然而許多美好不能長久,因為它總被罪惡打破——那便是戰爭。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縱使邊關烽火不絕,華夏子民們卻從來不是好戰之人。徵人思婦,自古有之。還記得那句著名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嗎,那便出自一位離家征戰的士兵之口。這是他對妻子的誓言,卻也因戰爭變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們,則是“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於採摘卷耳時都無法集中精神。千百年來,戰爭使多少妻兒離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戰火仍舊未熄。處在戰亂中,最無辜又最受傷的,卻是平民百姓。炮火聲不絕於耳,死亡的恐懼日夜相隨,飢餓與疫病更使他們的生活被黑暗籠罩。而中國人民是幸運的,我們享受着安定祥和,我們不用擔心美好家園頃刻變為斷壁殘垣,我們不用擔心無情的炮火將我們與親人陰陽兩隔。因為我們生活在愛好和平的中國,因為自《詩經》始,先民們便把和平的種子深埋心中,代代傳承。

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思無邪。上古淳樸自然的民風貫穿於每一首極富韻律的詩歌中,造就了詩經的“思無邪”之美。在《詩經》中,人們是那麼直率地抒發着他們的情感,他們贊君子德行高尚温潤如玉,他們諷小人無德不死何為,他們歡欣於他人相贈之物並要投桃報李,他們感歎國家昔盛今衰而痛徹心扉。對於德行,對於為人處事,對於個人發展,對於國家興亡。《詩經》以精煉的語句包含了世間萬象。讀詩經,我們能懂得去讚頌美好,揭露醜惡;我們能懂得禮尚往來,相互贈答的處世之道;我們能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這許許多多的情感,自詩經中源起,經過浩如煙海的經書典籍的傳承,已融入每個中華兒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捨。

溯詩歌之源,我們感受優美文字中濃烈的古韻清香,溯詩歌之源,我們回顧精煉語句中燦爛的思想光芒,溯詩歌之源,我們追尋傳統文化的起點,感受歷經千年的傳承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