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故事

微商創業成功故事3個

欄目: 勵志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84W

如果你要做微商,那麼你要先了解什麼是微商?不要總拿一個商人的心態去做,更應該用一種分享的形式去面對。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微商創業成功故事,歡迎閲讀!

微商創業成功故事3個

微商創業成功故事1:

一年前,在北京的張洞天再一次和風投公司談崩。有點泄氣的他考慮再三,決定趁着心裏的火還沒滅,重新創業。

哈爾濱小老闆劉偉,做調料生意6年,年收入10萬元。可日子就像每天的貨單一樣單調,這不是他想要的。

李偉媽媽在哈達經營水果精品批發很多年,李偉每天幫着搬水果、收錢,但他覺得這生意是爹媽的,不屬於他。20xx年3月,張洞天回到哈市,和高中同學李偉,經朋友介紹認識的劉偉相約小飯館。

3個“不安分”的“80後”越聊越投機,酒是次要的,關鍵想研究個項目。

幾杯過後,他們感歎,人們的生活習慣變了,以往是“菜市場、破零錢、挨個挑”,現在是“躺在牀上、手機付賬、開門收貨”的時代。微信朋友圈賣啥的都有,大到別墅路虎、小到拉麪牙膏,但水果好像還是個空白。

李偉家有貨源,張洞天懂營銷,劉偉懂物流。“當時藉着酒勁,我説,之前做過調查,包裝加上少許水果的進貨費,啟動資金1500就夠用,咱明早醒酒就幹。”張洞天説。

小酒局聊出大商機,仨小夥掏出兜裏所有錢説幹就幹。仨人一摸兜,一人出500塊,湊1500元啟動資金幹起哈市首家水果配送微商,專賣精品水果。每天拍下搭配好的水果發到朋友圈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微商靠口碑,一個客户在朋友圈“曬單”,就在無形中為我們推廣

李偉媽進口水果批發生意做了20多年,這個市場她看得太透。不論體量還是思路,這仨小子的“創新”就是小打小鬧。她奚落兒子:“家裏生意早晚是你的,折騰什麼勁兒!”

聽人勸吃飽飯,就不出來創業了。三人商議,微店名字要時尚,就叫“爛水果”,意思是“爛水果自己吃,好水果給顧客”。1500元大部分用在“置裝費”上,仨人挑品相好的塑料袋、托盤、刀叉、濕巾,一套“標配”下來,就剩300多元。

開局不利。“爛水果”上線一週每日零單,他們開始嘗試改變。兩個美國紅佳麗蘋果搭配兩盒草莓、一斤美國無籽紅提、一個血絲李、一盒藍莓共120元,轉發送澳芒一個……別人賣水果成斤賣,他們搭配成套餐“混合”賣,朋友圈轉發還送禮物,再配上專人設計的紙箱,更顯高大上。他們的目標客户,定位熱衷網購的年輕白領階層和年輕家庭,這些人願意在朋友圈曬照片,無形中為“爛水果”品牌做了推廣。客户可隨時微信下單,選擇套餐品種數量,坐等鮮果送上門。

微商靠口碑,“客人覺得不好吃,我們包退換。顧客不在家請人代收,錢可以下次再補……”張洞天説。”改造後的“爛水果”很快在朋友圈裏傳開。

開店一年客户近2萬,每月分紅近3萬元,買了4輛麪包車

創業初期再小的成本也要節約。送貨全靠三位老闆的六條腿。劉偉是三兄弟中相對健壯的,三箱水果40多斤,端起來眼睛都擋住了,從哈達端到地鐵口,徒步一站地多。本來他做調味料買賣,月收入小一萬,他不會捨不得一元錢坐公交,但現在,一元錢也是成本。

一位客人住在松浦觀江國際,李偉倒了三趟公交車,下車發現這裏是手機導航盲區,走了半個小時也沒找到交貨地點;一天中,最多爬過6次7樓……

隨着口碑越做越好,他們的訂單逐漸增多。20xx年4月,送貨不得不用拖車,6月末買了第一輛麪包車,11月第二輛,到12月末總共買了4輛麪包車,聘用4名司機。

微信個人用户的好友上限是5000個,20xx年年初,哥仨註冊了第4個“爛水果”微信賬號。現在,他們微信客户近2萬,高峯時每天訂單150個;水果生意在第一個旺季,月流水達上百萬;分紅從最初每月只保證三人1000多元,到銷售旺季,每人每月分紅近3萬元。“從來沒想過微信水果生意能做得這麼大。”劉偉説,哥仨正考慮向哈市周邊區、縣發展,讓大家都能嚐個鮮兒。

【微信創業感悟】

順大勢。藉助“互聯網+”對傳統行業改造的大勢,順勢而為。實體店面,百平米以上,年租金至少在10—20萬元,還需支付水電等費用。做微商,沒有這些支出,大大降低了創業風險,減少了創業成本。

行動力。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説:“許多人都想創業,但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三個人有想法了之後,馬上就去做,成了哈爾濱第一個水果配送微商,佔了先機。

差異化。選準目標客户,搞差異化經營。三個人專做進口水果配送,目標就是年輕白領階層,這部分人熱衷互聯網購物,願意在朋友圈曬照片,無形中為“爛水果”品牌做了推廣。

找對人。與有特長能團結的人結伴創業。李偉家有水果貨源,張洞天有網絡營銷的特長,劉偉熟悉物流,三人互補長短。

微商創業成功故事2:

2年前,秦朝離開了新浪美食頻道,和他的搭檔譚野合夥開始創業。20xx年這一年到年末,微信收穫了4億用户,正向國民級應用進一步邁進。這一年,在微博產品到達頂峯的同時,微信推出了公眾號平台,突然出現了一塊新大陸,後來孵化出了自媒體生態。

秦朝在20xx年成為 “自媒體” 中的一員,做起 “餐飲老闆內參”(以下簡稱 “內參”)這個公眾號。2年時間,餐飲老闆內參聚集起了一批高度相關的人羣:餐飲行業的老闆、經理人、小業主以及投資人和從業者。從媒體內容起家,餐飲老闆內參現在正圍繞這個羣體開始提供金融、培訓更多的服務,做重度垂直。

微信公眾號作為低門檻起步平台,而內容是剛需用來吸引同質化人羣,聚集起用户後再圍繞這個羣體提供更多的服務成為一種創業模式。與 “內參” 類似的,“內參” 背後的投資人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於今年成立了獅享家新媒體基金,投資了數家微信公眾號自媒體。

在過去,行業垂直門户網站,甚至傳統媒體行業雜誌都有存在,然而在移動互聯和新媒體變革中,餐飲老闆內參卻能由不起眼的公眾號發展到如今估值1億元人民幣。

以下轉載36 氪專訪餐飲老闆內參CEO秦朝的採訪報道,剖析餐飲老闆內參的發展,深聊下怎樣從自媒體發展成重度垂直。

餐飲老闆社羣

秦朝一直沒怎麼想過社羣這個概念。餐飲老闆內參從內容開始,最初定位是給餐飲行業老闆提供內容。經過2年的發展,目前粉絲突破了五十六萬,全國各地都有其粉絲、客户,對互聯網時代餐飲經營理念有一些相同的認識和需求。這2年,餐飲行業面臨着互聯網的改造,有了很多新玩法和思路,秦朝發現,長期看下來,關注 “內參” 的人跟一些不關注 “內參” 的人是不一樣的。

吳曉波説,社羣是把一羣有相同價值觀,相同審美觀的人聚集在一起。餐飲老闆內參通過內容把社羣凝聚起來,秦朝越來越覺得 “自己像一個封閉的、閉環的、生態的感覺,未來可能會有上百萬用户,這羣人聚集在一起,大家不需要求之於外界,在內部就可以完成一些服務。”

“內參” 最初在創業時提出要打造一個餐飲產業鏈的社交與服務平台,但當時也並沒有看得很清晰,也不知道未來是不是真的要做教育培訓和互聯網金融。隨着近兩年跟用户接觸,深入瞭解用户需求,他們發現可以去做一些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這樣也更有利於用户跟平台間的黏性。

粘性建立在兩方面:第一,每天讀者看媒體內容。第二,自媒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一個很大的區別是它不僅僅是一個媒體,傳統媒體缺乏互動,缺乏對用户瞭解和掌握,沒有辦法做有針對性的產品與服務,但是互聯網新媒體具備這個優勢。

“內參” 過去兩年多定義自己是一個新媒體,恰恰是用了新媒體的方式,聚攏了大量有忠實度的行業用户。但是,一直以做媒體的方式滑行下去,那不是秦朝最終目標,也不是他認為牢固的連接方式。真正做到重度垂直的行業新媒體,只有服務和產品才能真正深入到行業底層的剛需。

媒體之上做重度垂直

目前這個階段在外人看來應該是秦朝最躊躇滿志的時候,打下了基礎,聚集了人羣,可以探索更多的業務方向了。秦朝確實也躊躇滿志,這個時候恰恰是需要冷靜思考,躊躇滿志某種程度容易膨脹。

創業過程中,秦朝發現,餐飲行業太大,需求太複雜,意味着空間大,可做的事情多。“內參” 設想過招聘、類似團購的集中採購、針對餐飲行業找店鋪選址類似搜房網的網站,後來發現不可能一下子做完,一口氣吃個胖子。最終經過梳理,餐飲老闆內參決定做兩方面:一是教育培訓,二是互聯網金融。

教育培訓是 “內參” 模式裏最重的,重在課程的研發、設計、師資資源整合都要自己做,而聯合招生、推廣、在商學院教室場景下培訓不是複雜的事情,通過與專業商學院合作即可。

模式本身簡單,這塊業務源自用户羣體的需求。

餐飲行業老闆有強烈需求去接受培訓,行業競爭慘烈,每天有很多新的餐館開業,每天也有很多餐館倒下去。餐飲老闆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知識體系,尤其是在黃太極、雕爺牛腩、西少肉夾饃這些帶着互聯網基因的餐飲企業出現之後。

另一塊是互聯網金融。“內參” 涉及互聯網金融較多,在模式裏屬於偏輕的。比如 11月與點融網合作發佈 “大食貸” 產品。餐飲老闆內參掌握行業用户及用户需求,把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梳理出來,告訴對方。而點融網有專業的互聯網技術研發實力、資金管理實力、風險控制實力,能夠滿足中小微創業者前期的借貸融資需求。接下來,餐飲老闆內參也將通過合作方式嘗試股權眾籌類產品。

“大食貸” 這個產品滿足的是中小微餐飲企業的資金需求。秦朝想從最底層的需求滿足餐飲老闆這個羣體,建立更深度的利益綁定,增加粘性。用 “大食貸” 借款、還款是一個長週期。與媒體一起,兩個業務疊加能進一步加強粘性。

“內參” 是一個面向 B 端用户的自媒體、新媒體,關注者多是餐飲老闆,每個 B 端用户後都是一個項目,秦朝認為,這裏面一定有相當比例的優質項目可以供他們和創投機構去孵化。而媒體本身的優勢是長期關注這個行業,推廣上有優勢,能對接創業者和投資人。

在媒體內容之外提供產品和服務,打到行業底層的剛需,不僅僅是個媒體,秦朝認為這才是重度垂直。

與互聯網金融合作,推出服務餐飲行業的金融產品

“內參” 之所以説 “大食貸” 這個產品、服務也會增加粘性,是因為在餐飲老闆內參的微信號有專門申請渠道。餐飲老闆直接通過 “內參” 來申請貸款產品,相當於入口,審核放貸是由點融網來做。

秦朝將 “內參” 定義為一個連接器,餐飲業市場巨大,過去兩年時間 “內參” 積累了五十多萬用户,增量空間巨大,而中國的餐飲企業數量巨大,每年都有大量更替。作為連接器,內參能輸出標準化的需求給點融等合作伙伴。

“需求本身在發生變化,比如這兩年的餐飲老闆創業羣體跟前兩年是不一樣的,一個諮詢花了半年時間做出來的報告,真正到實施的時候,報告未必那麼準確,這就是傳統媒體跟互聯網的最大區別。”“內參” 去研究行業用户變化,需求變化,痛點變化,動態地去調整。

雙方各自基於專業進行合作,一個有媒體和行業優勢,另一個有互聯網金融優勢。秦朝看中的是點融網的創始團隊和高管。創始人之一曾是美國 Lending Club 的聯合創始人,團隊在金融和技術等專業層面是秦朝特別需要的。而 “內參” 唯一訴求是希望有一款金融方面的標準化、專業化產品,滿足用户。“內參” 的核心工作是做用户。

雙方合作的商業模式,一是傳播,點融網向 “內參” 付費,宣傳 “大食貸” 這個產品。另一個是 “內參” 作為入口,每一單借款都有固定佣金。點融網與餐飲老闆內參是獨家排他合作,從 “內參” 入口申請的,“內參” 都會獲得佣金。

秦朝認為 “內參” 沒有必要組建一幫金融風控團隊,自己開發一款互聯網金融產品,還要跟 P2P 行業競爭,打得慘烈,最終盈利鏈條特別長,還不如專業對專業的合作。“內參”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秉持幾個理念:第一,保持輕公司。第二,保持一個自由靈活的接口功能。“我們知道自己專注什麼,聚焦什麼,擅長什麼,不擅長的東西就尋求專業的人,擅長的人一起合作,這是未來主流商業模式特徵。”

而加上 “內參”,點融網就有了媒體的影響力,在現有存量用户基礎上還能繼續服務 “內參” 中新的用户。接下來,“內參” 還可以與點融網進行更深度的合作,這樣雙方很難分開,或隨意説不玩了。在數據層面,“內參” 可以向點融提供一些餐飲行業用户需求的數據、經營數據、交易數據等數據,互聯網金融機構都要有風控能力,但是數據未必是每個機構都有,金融機構從專業角度較難獲取。雙方的數據合起來,點融在放貸時根據自己的風控模型就可以更好地保障貸款質量。

一個公眾號起家,從0到1

創業之前,秦朝在新浪做美食頻道,做的是 to C 的事,很難向商家收費。於是秦朝再創業就選擇了 B 端。

“我要創業,必須考慮商業化問題,考慮生存問題。” 當時他有幾條粗略判斷:第一,餐飲業永不消失。第二,互聯網無法替代。第三,餐飲老闆屬高淨值羣體,且易商業化。第四,餐飲業現金流特別好,有較強購買力。餐飲行業的老闆現金流上來錢快,花錢也快,而且花錢很大方。有個別極端的情況是有的餐飲老闆兩天時間能掏28萬去參加思巴達培訓。餐飲老闆的緊迫性很強,很多互聯網餐飲人闖入這個行業,改變了格局,讓餐飲老闆感到頭暈,不知道怎麼玩。守着這個行業,“內參” 找到了機會。

20xx年時他們這些公眾號還不叫自媒體。當時做微信號低成本,低門檻,所以,“做餐飲老闆內參完全是出於成本的考慮,就是想創業。” 秦朝對36氪記者回憶。

創業伊始,秦朝首先想的不是説把 “內參” 做得多好,而是想怎麼生存下來。兩個人辭了工作,一心要創業,覺得也不可能回去了。它到底能不能成為一個支撐他們創業的項目都是未知數。做 “內參” 更多是摸着石頭過河,秦朝當時也挺焦慮,甚至開始時都不好意思在名片上印上 “餐飲老闆內參”,告訴大家他是在做一個微信號,因為 “沒法解釋這是我的創業項目”。

為了生存下去,秦朝他們做 “內參” 每天只投入 3 小時左右,剩下的時間幫餐飲企業做微信代運營獲得收入。接了六七個客户,每月有六七萬進賬,生存問題就解決了。而做到第 10 個月時,秦朝要去參加路演。“路演不可能告訴大家是做代運營的吧,這沒有技術含量,甚至是很累的一個業務。” 秦朝説。那麼,就要去講 “內參” 的故事,那是他第一次去想 “內參” 將來到底能做成什麼樣。

媒體、社交和眾籌是他們的故事。20xx年5月“內參” 拿到了投資,底氣更加足了,不用考慮生存問題,於是他們停了代運營業務。在做 “內參” 過程中,隨着逐漸瞭解用户的需求,他們發現培訓的需求和融資的需求。

在摸索的過程中,“內參” 也想過做餐飲版知乎,後來發現並不現實。

這兩年餐飲行業受互聯網影響特別重,處於大轉型階段,傳統餐飲老闆更多的是要接收信息。然而他們基本上很難主動表什麼新知識性的觀點,尤其在一年前。秦朝當時通過微信中的微社區嘗試過,發現還不到時候,大家更習慣於看內容。而今年好一些,“內參” 開通了評論功能,用户可以説點什麼東西了。

隨着這個變化帶來的也有一個挑戰,如何寫出不讓用户挑刺的文章?用户和 “內參” 一起成長了,胃口也提起來了,越來越挑剔,逐漸到了可以表達、交流的時候,對 “內參” 的內容要求也越來越多了。

“內參” 評論區的評論、交流還是淺層次的社交,他們也建了十幾個羣,以及舉辦線下活動、沙龍、主題峯會,這些社交的場景讓秦朝覺得沒有必要專門去做一個社交產品,放棄了念頭。

“內參” 擅長的是為項目出謀劃策,幫助他們推廣,對接資源,是連接器。秦朝相信用户是知道的,離開 “內參” 這種連接就不會那麼方便,甚至根本沒有其他替代角色。

談起這兩年多的創業歷程,最初是否能看到或設想到能走出現在的樣子?秦朝坦言,“甚至有時候連趨勢都看不清楚,有時真的是賭。創業本身風險很高,我很謹慎地提醒身邊的人去考慮創業這件事,我始終覺得我們是幸運的,今天能夠做成這樣,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牛,不是比別人專業,也不是比別人智商、情商高,一點都不是,反正是挺幸運的。”

轉型時代的媒體機遇

餐飲行業過去也存在傳統媒體和垂直的行業網站,而 “內參” 能夠崛起,秦朝總結是因為時機卡得準。“內參” 是20xx年開始做的新興媒體,那時恰恰是國內餐飲行業受互聯網影響開始加深的一年。過去行業媒體為傳統餐飲提供知識層面的東西,已經討論了十幾年,已經陳舊。而 “內參” 是 “跨界打劫者”,卡準了行業變化、餐飲老闆對舊的知識體系產生厭倦,對新的知識體系有更新換代需求的時機。

“內參” 的內容這兩年也在逐步變化,20xx年到20xx年講互聯網餐飲,強調所謂的 “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概念,甚至提出口號——用互聯網思維來思考傳統餐飲業。今年發現已經不能這樣提了,現在互聯網思維和傳統餐飲已經模糊掉彼此的界限,互聯網思維已經融入到傳統餐飲。這其實成就了 “內參”,讓他們從過去定位一個看起來偏窄的角度,到現在變成了一個行業新媒體,跟着行業與時俱進,一起探索未來方向和道路。

傳統行業媒體也能招人,做微信號,但是秦朝分析過,媒體本身的競爭門檻很高,尤其是垂直領域媒體。“比如我們這幫人研究這個行業,剛好在那個時間點,跟餐飲老闆打成一片去研究,每一點每一滴地積累,這種垂直化的積累跟平面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過去平面的東西,有一個對手特別有錢,招一些人,跑兩步就能追上你,但是垂直化的東西很難做到。”

“我們專注種子期創投報道兩三年時間,假如現在忽然有一個機構説,要投入更多的錢,拉一個更牛的團隊來做,未必那麼簡單。” 這裏面有很多東西很難去複製,時機、經驗積累,以及用户規模。

秦朝有時候問自己 “餐飲老闆內參” 的內容到底比專業財經媒體強在哪,其實單篇文章、單個公司寫得不如專業財經媒體好,但是為什麼那些用户願意跟他們在一起?“除了內容本身之外的東西,大家有了一種感情,有一種共同的認知,他才不會走,這種東西是更加靠譜的。”

“內參” 提出花兩年時間把自己做成一個傳統媒體。打造傳統媒體人那種製作內容的專業和功力,專業才能夠撐起垂直媒體。另外,大量廣告從傳統媒體往新媒體轉移,這是一個承接問題。過去一個品牌投平面媒體,一投就是幾十萬、幾百萬,現在在選擇新媒體渠道時,預算一下就降下來了。他們看不到新媒體的影響力、用户規模、用户黏性,甚至口碑等等。傳統的品牌和廣告在轉移,有這麼大的 “蛋糕”,必須有一個新媒體去承接,但是發現很多是承接不了的,至少在未來三年想依靠媒體商業模式來生存,這是需要好好考慮的關鍵問題。

儘管傳統媒體在逐漸衰弱,但是媒體本身是個會永遠存在的行業。它的專業、權威特質也不會有太大衰減。秦朝他們當時創業時擅長這個,就去做互聯網媒體,而這個工具恰恰又是他們獲取用户的好手段,用户願意主動關注,就變成了一個用户羣,然後產生服務。

秦朝甚至建議所有人,包括傳統行業都應該利用媒體方式去獲取用户,其實後來他發現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新媒體。

未來做垂直領域媒體,PK 專業、運營、團隊、資本,這是非常大的挑戰。現在做新媒體、自媒體已經不像兩年前那樣,玩着就可以做了。過去搞一個號,註冊一個熱詞的微信名稱,不更新都有人關注,説明用户不理性,不成熟。但現在用户變得理性、成熟,他會選擇哪些是真正需要的、每天必看的。這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用户真正留下來的,才是真正用户。

另外,過去兩年多,大部分自媒體面向 C 端,內容要求不高,專業度不強。比如餐飲美食領域,其實 80%的 to C 端的美食類媒體,無非是分享美食,拍個照片,寫段簡單的美食評論,很多人都可以嘗試去做。但真正面向 B 端的,給高端人羣提供精英管理類的東西,需要專業,花心思、花時間深入到行業裏去了解。因為難,很多人不去做 B 端,不去做垂直的自媒體創業。可是這些行業 B 端用户需求也不像 C 端用户需求那麼單一。比如餐飲行業 C 的需求就是吃,而 B 端用户需求很多元,有招聘、融資、選址等,全是需求。

媒體人創業,尤其是做新媒體創業最有優勢。現在全新的階段,除了 PK 資本、融資能力、運營項目能力,更重要的是專業能力。過去自媒體領域有很多不專業的人在做。但近兩年傳統媒體衰落、傳統媒體人動盪,大家都期望轉型。秦朝認為從今年開始,到未來一兩年時間,有大量專業媒體人會湧進該領域創業,競爭會上升到新層次。而媒體人的優勢會凸顯出來,不專業的人可能會被 PK 掉,專業的人會勝出。

但這其中媒體人也有非常大的挑戰,傳統媒體人長期在傳統媒體環境語境薰陶下,那種傳播方式和做內容的方式,能不能快速適應移動互聯網的方式,是非常大的挑戰。

傳統媒體人雖然有很強的人脈資源,但還是偏內向一點,沒有跟用户溝通的習慣。只對採訪對象溝通,沒有真正跟讀者溝通的習慣,這個習慣是一個轉變和挑戰。移動互聯網媒體的表達方式和傳統媒體也不一樣。傳統媒體偏權威、專業、客觀、公正一點,但移動互聯網中,帶着一身傳統媒體氣質來做新媒體,很難玩轉,因為表達方式完全不一樣,新媒體更靈活、接地氣、人性化、大白話一點,更像聊天,因為移動互聯網就是人與人的交互和連接。

另外,在商業化上,傳統媒體人有很多是文人情懷的媒體人,儘管內容做得非常好,但做不下去,在商業模式設計上,甚至在運營和商業變現手段上欠缺能力。羞於談錢,不談錢就賺不來錢,這是一種心態問題,“內參” 在20xx年得了一個最佳商業化獎,“內參” 一開始就談錢。

“活都活不下去,還搞什麼商業模式?” 秦朝説。

微商創業成功故事3:

20個月用户破400萬

凱叔的真名叫王凱,他曾是央視主持人,講故事這事兒於他而言輕車熟路。王凱之前有很多積累,曾為《海底總動員》、《神兵小將》等近千部影視動畫主角配過音,為各大電台演播過幾十部小説,還主持過《財富故事會》等多檔央視熱門節目。

創辦這一平台緣於王凱的兩位女兒,天天要求他每晚講三個不同的故事。後來凱叔把自己講故事的錄音發到了女兒幼兒園的家長羣裏,受到了女兒同學和家長的喜愛,這28位孩子和家長也成了凱叔的種子用户。

與其他一些講故事平台直接告訴孩子一個道理不同,王凱喜歡在講完故事後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譬如在故事《愛吹牛的小老鼠》中,凱叔沒有直接跟孩子們説愛吹牛是不對的,而是説“小老鼠特別喜歡給別人當衣架,同樣是一隻小老鼠,為什麼兔子對他是一個態度,螞蟻對他又是另外一個態度,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凱叔講故事”類似於兒童版的“羅輯思維”,同樣是依靠主創的個人口才,滿足特定人羣的需求,從而積累大量的忠實用户。

與“羅輯思維”每天60秒不同,凱叔的故事時長從七八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除了中國的故事,超過一半來自於從外國引進的繪本故事,甚至每逢過節,也會講傳統節日背後的傳説。這些故事的挑選都有統一的標準:自由的、陽光的,且具有普世價值。

從20xx年4月21日發出第一個故事至今,凱叔自稱,已經講了近600個故事,在網上的播放量超2.5億次,舉辦了100餘次線下活動,微信公眾賬號用户數已破400萬。

不止於故事

故事對於“凱叔講故事”,只是一個入口。

“講”是這個項目積累用户的最重要方式,起初是音頻,用户達到一定量級之後,王凱又推出了視頻。在經過兩次實驗後,確定了全新版本的視頻節目形式:凱叔講故事+童書推薦+真人出演魔幻情景劇。

真人情景劇是根據凱叔前面講的故事,引發聯想,帶着孩子在故事的基礎上去探索和感受世界,視頻節目每集20分鐘。自20xx年1月4日播出之後,目前節目在全國的收視份額已接近4。也就是説,在此時間段的100台電視機,有4台在看凱叔講故事。

未來,“凱叔講故事”將往親子社羣方向發展。

“從內容產品或者產品架構上,以後故事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小。我們以後要重度垂直,下沉到親子的方方面面。”王凱表示。

“媽媽微課”是凱叔講故事從自媒體向社羣發展的重要一步。“媽媽微課”採用微信羣直播的形式,每個羣500人,最近一次的收聽人數已經達到了9000人。媽媽們在羣裏會針對平常會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就連不上課的時候活躍度都可以達到20%。“我們想做一個非常嚴肅的育兒雜誌,圍繞媽媽的需求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凱叔對i黑馬説。

除了給孩子們講故事,王凱在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們去建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譬如幫孩子制定任務。當時的第一個任務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十分鐘內完成刷牙洗臉。當時約10萬個家庭參與,1萬個家庭完成任務。後來又有了“寶貝起牀後至少認真刷牙三分鐘”、“認真吃飯,堅持21天”、“晚飯後15分鐘以上認真讀書”這三個任務,參與的家庭也越來越多,參與的機制也越來越完善。

“微信早就裝不下我們了”

凱叔從央視離開的時候,恰逢“羅輯思維”剛起步,羅振宇曾邀請王凱加入,王凱想單幹,便婉拒。現在看來,這兩家公司的發展軌跡有些類似:都是從自媒體起步建立了一個社羣,產品均包括音頻和視頻,商業模式均包括和出版界合作賣書等等。

“我們早期的入手方式都是一樣的,但是因為用户不同,今後註定會越來越不同。”凱叔對i黑馬説:“羅輯思維的用户是愛智求真的年輕人,而凱叔講故事的核心用户是2-8歲的孩子。”

儘管“凱叔講故事”已經獲得了400萬用户,但是王凱仍然認為自己剛剛起步。凱叔曾在去年12月的發佈會上表示,“現在最根本的矛盾是用户的需求在日益增長,但我們的服務能力不夠。我們一直在思考,用户關注凱叔講故事,是不是隻是為了聽故事?我們還能為用户提供什麼樣的服務?用户又需要我們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凱叔團隊曾和零點諮詢發起過一個跨越國界的調查,發現美國兒童擁有50本以上圖書的比例是中國兒童的4倍,但凱叔用户的藏書量和閲讀量卻超越美國兒童。換言之,這個平台聚集了大量願意為親子教育投入更多的家庭。

於是王凱每個月在微信公眾賬號上公佈下個月要講的30個繪本,擇優挑選5-8本打包成一個盒子進行售賣。結果喜人,銷量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出16000本繪本。

賣書只是變現模式的嘗試。凱叔的野心也不止於此。

現在凱叔團隊在着手開發APP,可能會採用“故事+任務”的形式。未來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還會拍電影,現在的音頻、視頻節目都是對電影的積累。

“微信早就裝不下我們了。我們是一個童年品牌,我們的使命是呵護童心。”凱叔説。

Tags:微商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