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故事

由興趣走向成功的故事6個

欄目: 勵志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91W

人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的人喜歡釣魚,有的人喜歡賽跑,有的人喜歡逛商場,有的人喜歡打麻將,還有的人喜歡聊天上網。大家知道嗎?有時候把自己的興趣堅持下去,也是一種成功。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由興趣走向成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由興趣走向成功的故事6個

由興趣走向成功的故事1:

從丹麥王子手中接過獎牌

柳州鐵路一中高三學生何興平有點“痴”:在大學聯考的關鍵時刻,當其他同學紛紛繃緊神經緊張複習時,他每天還會抽出時間摸摸電腦,看看天下大事,蒐集一些電子製作的最新信息。

在學習上分心的結果直接導致他的學習成績滑落至班級靠後的名次,連考個二本院校都有點懸。

這個“痴”也成就了何興平:他用兩年時間潛心研製的一款能防盜、防火、防煤氣泄漏的智能安全報警器,在第2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二等獎。今年4月,何興平帶着這個項目來到歐洲,代表中國中學生參加丹麥青年科學家競賽。回國前,他從丹麥王子阿希姆手中接過競賽三等獎獎牌。

何興平得到了參加名校自主招生考試的資格。在面試中出色的發揮讓中山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兩所名校同時向他發出邀請。最終,他選擇了北京理工大學。

我能把它提出來,

就一定能完成

從國小五年級開始,何興平就參加全國中國小電腦製作等科技競賽活動,大大小小的獎沒少拿。考入柳州鐵路一中——柳州市兩所最好的高中之一時,他的成績排名處於全年級中上游的位置,只要保持下去,將來考上一所一本院校基本沒什麼問題。

何興平卻沒有按照既定軌道走下去。

這個改變源於高一時何興平的一次發燒經歷。當時恰巧碰上家裏沒人,全身無力的他想走到電話機旁向家人求助,卻力不從心。幸好媽媽提前回來,把他送到醫院,方才脱險。痊癒之後,他想到,現在很多家庭也可能會遇到陌生人闖入、火災、煤氣泄漏等突發事件,如果家裏沒有人,後果不堪設想。要是能製作出一款遠程控制的智能語音報警系統,在危險來臨時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災難的發生。

市面上像煤氣報警器這樣單一性能的產品已經很成熟,而且也有一些具備相關功能的電子模塊出售。一開始,何興平認為,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改進,增加一些自己的創新想法,要完成這個作品也許半年就夠了。沒想到,這會變成一場持久戰,開發過程前後持續了近兩年。

為了擠出時間搞製作,何興平基本上不睡午覺。高一高二兩年,他每天都儘量在學校把作業做完,以保證晚自習回家後能全身心投入到項目的開發中去。晚自習後回家洗漱完畢一般都11點了,何興平還要弄上一兩個小時,卻也不覺得累。

高一時,何興平的母親沒有阻止兒子搞研究,而且還很支持他:雖然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給兒子買電子零件和專業書時卻從不吝惜。

進入高二以後,何興平的項目開發進展並不順利,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因為學習成績下降,家長和老師漸漸有些不太支持他的研發工作了。當時何興平安慰自己,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這個階段挺過去。“我覺得我能把它提出來,就一定能完成。”

在母親眼中,何興平從小到大都是一個充滿自信的孩子:“他總是跟我説,媽媽你不用怕,你要相信你的兒子,我是不會令你失望的。”國中時,何興平因為投入太多精力從事科技製作,學習成績也一度落到年級40多名,後來他花了些工夫補習功課,會考時以全校第三的成績證明了自己。

“我不擔心他不成功,我是擔心他時間不夠。因為已經高二了,決定命運的時刻就快要到了。”但是,母親的擔心和勸説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兒子雖然嘴上説不做了,但母親仍能發現他暗渡陳倉的蛛絲馬跡——從他書桌和牀頭放着的那些電子、編程方面的書就能看出他最近在幹什麼。

關係最緊張時,母親連家裏的電腦都不讓他碰了。何興平就偷偷摸摸地跑到學校的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去做。回想起來,何興平覺得當初的這種執著和堅持,也包含着一種青春期的衝動。“如果再讓我重新選擇,在前途未卜的情況下,我可能會在某些環節上舍棄,不會把太多心思放在與學習無關的領域,畢竟學習還是需要兼顧的。”

在各種工作之間進行轉換,

也是一種放鬆

從小就愛參加各類比賽的何興平,在一些同學眼裏儼然成了比賽專業户。但在他看來,參賽主要是為了享受制作過程。國中時,為了製作一個城市主題的網站來介紹家鄉柳州,他不僅學習了很多電腦方面的知識,而且一有時間就去柳州的大街小巷走訪民風民情,蒐集圖片和文字素材。比賽完了,他也把電腦繪圖、視頻製作等技術摸個門兒清。進入高中後,性格開朗的何興平還加入了校學生會,因為這些特長還被推舉為宣傳部部長。

“又要學習功課,又要搞發明製作,還要擔任宣傳部長,你怎麼忙得過來?”

面對記者的問題,何興平覺得是興趣讓他不知疲倦。高中三年,他每天的睡覺時間都只有六七個小時。學生會的工作雖忙,但他因此認識了很多朋友,懂得了怎樣去做一個策劃,組織一個活動,怎麼樣去協調各部門老師與同學之間的關係;當從事項目開發時,他又會學到很多諸如電子、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雖然辛苦,但並不覺得累,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感覺到每個領域都需要你,每個領域你都能做一些事。而且能夠在各種工作之間進行轉換,對自己的身心也是一種放鬆。”

進行電子製作,需要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何興平因此也成了學校圖書館的常客。圖書館裏各種編程、單片機、c語言和電子電路方面的書都被他翻了個遍。“從最初的如何辨別電阻、電容、三極管、二極管、場效應管以及各種芯片開始,到認識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都得不斷去學習,才能化解項目開發的一個個難題。”何興平説。有時遇上一個星期都讓他毫無頭緒的問題,他就乾脆放一放,讓自己冷靜冷靜,利用那段時間給自己充充電,等到回來時又會有新的思路和收穫。

讓母親印象最深的是,因為老泡在學校的圖書館裏,圖書館的老師也跟何興平混熟了。知道何興平家境一般,有一次老師就問他還想看什麼書,可以列個書單出來,學校沒有的可以幫他去進。沒過多久,母親看到兒子拿回來五六本嶄新的編程、軟件方面的書,一臉喜悦地對她説:“媽媽,這是我們圖書館老師特地幫我訂的,要是叫你買,你肯定捨不得了。”

何興平認為,這3年,學校抓成績固然是一方面,但真正能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是讓他們正常的興趣和愛好得到滿足。他很感激高中學校和老師的寬容和理解,班主任何茂森老師從來沒有放棄過他,總是很和藹地提醒他兩邊都不能放棄。

由興趣走向成功的故事2:

她從哈佛大學經濟及數學系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進了諮詢顧問公司觀察者集團工作。兩年後,她工作起來已經得心應手,很受老闆賞識,也深受客户歡迎,但她卻並不能從這份高薪工作中獲得快樂。

緊張工作之餘,她常常回憶起少年時去朋友家玩的情景。那時,她十二三歲的樣子,去一位同學家,那位同學家的電視機里正播放着一檔教授做甜點的節目。麪點師表情誇張,語言風趣,一塊麪團在他的手中三揉兩搓,便如魔術師一般變出一個造型別致的糕點。她們看得興致盎然,不時地對着電視畫面驚呼。於是,她們從超市買來原料,依葫蘆畫瓢地操作起來。很顯然她們沒有面點師的嫻熟,但是她們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從此她對做麪點樂此不疲,一放學,便迅速溜回家,常常趕在父母下班之前,做上一塊麪點,有時也會別出心裁,搞些花樣,她從父母讚賞的眼神裏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支持。這件事一直到她去哈佛讀書才結束。

在她工作的波士頓有一家著名的糕點烘焙店,每次去那個店,她都會點上一份糕點久久逗留。看到端上來的那一份份別緻的麪點,她都會情不自禁地“哦”一聲。她的行為引起了店裏做麪點的大廚的注意。他們有了第一次交談,她告訴他,她雖然在一家諮詢公司上班,但對做麪點特別感興趣,那曾是她最美妙的時間。那位年輕的麪點師饒有興趣地看着她談起麪點時眉飛色舞的神態,於是邀請她走進了操作間。

進了操作間,她像魚兒到了水裏,鳥兒飛到了樹林,她熟悉做麪點的每一個程序每一個細節,在案板面前,她眼睛發亮,兩腮因為激動而變得更加紅潤。那位大廚成了她的下手,幫她遞這送那。不一會兒工夫,她的麪點做出來了。大廚驚呼着:“這不是麪點,這是藝術!這簡直就是藝術!”以後,她和這位大廚成了最好的朋友,一有空閒,她便來這裏體驗和大廚一起創作糕餅的快樂。

她也萌生了開一家糕餅店的想法。於是她説服父母,獲得父母的理解後,她辭去了那份高薪工作,準備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嘗試專業烹飪這條路。她在波士頓南端的華盛頓街上找了一個合適的店面。

工作非常辛苦,她得從凌晨四點一直工作到午夜,一週六天,但她卻幹得非常起勁。她做出的糕餅、甜點大受歡迎,店裏每天都人滿為患,尤其是她製作的“黏麪包”,幾乎一時成了店裏的招牌,許多客人趕早排隊來品嚐,如果遲到了就會深感遺憾。有一位客人從佛羅里達州飛到波士頓,一下飛機便直奔這家麪包店,吃了她做的黏麪包後,便力邀她去佛羅里達州開一家分店。

她就是在美國有着“巧克力餅乾女孩”暱稱的華人張柔安。現在,她不但連開三家“麪粉烘培店”,還出版了《麪粉:波士頓麪粉烘焙店的壯觀食譜》一書,張柔安在她的書裏寫道:中國有句古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人的熱情、興趣才是打開狀元之門的金鑰匙。

由興趣走向成功的故事3: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説,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佈雷登教授。佈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 朴正熙。他在信中説,“我不敢説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着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人世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麼鋼鐵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麼技巧或謀略。只要一個人還在樸實而饒有興趣地生活着,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由興趣走向成功的故事4:

1964年,隨着一聲哇哇啼哭,他出生在希臘風光旖旎的克里特島。小小年紀的他,總喜歡拎個竹籃,在離家不遠的海灘撿貝殼玩耍。

一次,幾位女遊客沐浴着夏日陽光,眺望着遠方美景,一時又齊聲哈哈大笑。好奇心促使他走上前去,想搞明白她們在説啥。

“小傢伙,能送幾隻貝殼嗎?”雖然一個字也沒聽懂,但他思忖了一會兒,樂呵呵地遞上兩枚漂亮的貝殼。遊客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給了一美元作為酬金。他手舞足蹈,因為從內心理解了晦澀的外文。自此,去海灘成了他每天的期待,慢慢地,他也能聽懂一些複雜的外國話。

這天,他隨手從家裏拿了本書,如約去了海灘。他完全沉浸在書裏,一呆就是一整天。他回到家時,母親心急如焚,厲聲呵斥:“上哪兒了?”“在海灘看德語教科書。”將信將疑的母親決定考考他。讓母親又驚又喜的是,他嘴裏竟迸出了幾句拗口的德語。他還信誓旦旦地説:“從明天起,我要天天去跟遊客學語言。”

孰料,晚上,他躺在牀上無法入睡,痛得嗷嗷大叫,因為整天的曝曬,讓皮膚嚴重受傷。母親耐心地給兒子擦藥,兒子卻一直喋喋不休,冒出一句:學語言這麼苦,明天不去海灘了。

母親眉頭一皺,鄭重其事地説:“你不想去海灘,媽不反對……但如果你想學更多語言,去很多地方遊玩,就需堅持興趣。”

他似懂非懂。但幸運的是,他似乎被母親描繪的未來吸引住了。第二天,天剛矇矇亮,他便起牀,又來到那片熟悉的海灘……

自此,他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讀高中時,他已熟練掌握了英語、意大利語。慢慢地,他理解了學習語言的真諦:深入語言背後的文化,就能更快地掌握一門外語。

他儼然一個修行者,全身心地沉浸在與語言相關的事情中。上世紀80年代,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土耳其語,打破人們眼中的語言藩籬,他來到伊斯坦布爾最大的清真寺參觀,在那裏傻傻地觀看祈禱儀式。看別人怎麼做,再笨手笨腳地模仿……兩個月後,他就能説上一口流利的土耳其語了。

1994年,他被歐盟三大機構之一的歐洲議會聘為翻譯。接下來的幾年,大多數來歐洲議會演講的國家元首,都由他擔任翻譯。他就是歐洲議會裏名副其實的明星翻譯家伊科諾姆。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他是歐盟唯一可以準確翻譯重要中文文件的翻譯家。

他成了傳奇人物,總被記者追問:“是什麼祕訣,讓您精通42種語言?”

他總會提及兒時撿貝殼的往事,然後微笑着説:“我始終堅持語言興趣,也就一路走到了今天。”是的,在生活的道路上,你能取得多大成就、理想能走多遠,往往取決於你興趣的長度。

由興趣走向成功的故事5:

4月6日,“20xx中國大學生年度十大人物”新鮮出爐。活動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團中央學校部、人民日報教科文部指導,人民網和大學生雜誌社聯合舉辦。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小發明家”胡鈴心獲此殊榮,成為江蘇唯一。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名大學生獲得這一殊榮?記者電話採訪了胡鈴心及他的恩師昂海松教授。

a童年:3歲就有奇思妙想

1982年12月,胡鈴心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一普通家庭,從小他就有個航天夢。兒時,胡鈴心每當聽到頭頂上有飛機飛過的聲音,就會立刻從屋裏衝出去,遙望着天空,一看就是很久,然後對媽媽説:“媽媽,長大後我要發明超光速飛機,超過外國的。”

這個在家長們眼裏有點“怪”的男孩,小腦袋瓜裏卻一直充滿着奇思妙想。三歲那年,胡鈴心爬到家裏貯水槽裏玩起水來,突然對奶奶説:“我要發明一種抽水機,把河裏的水抽到家裏,我們家就會一直有水啦!”聽得奶奶目瞪口呆,此時“發明”的概念已在胡鈴心的心中萌生。到了四歲時,胡鈴心便開始“行動”了。爸爸抱着胡鈴心坐公交車,當時外邊下着大雨,雨水打進車窗內,淋濕了許多座位,爸爸只能吃力地站着。沒想到,這一幕竟觸動了小鈴心內心那根敏鋭的神經。一回到家,他就跑到書桌前,抓起一隻筆便畫了一幅推雨器,他要把雨擋在窗外。四歲的孩子用圖畫表達自己原始的設計思想,這同樣令爸爸吃了一驚。接下來,胡鈴心的小發明“一發不可收拾”。他的“盲人電話”、“真空保鮮桌”等發明一一出爐。

20xx年,當同學們正在積極準備大學聯考時,胡鈴心卻完成了他上萬字的《卓越非凡的超級客機》創新方案。這個作品不僅獲得了福建省科技創造一等獎,還引起著名科學家、“飛豹”飛機總設計師陳一堅院士的注意,他對他的設計由衷地讚揚,並把親筆簽名的“飛豹”航模送給他。

b起航:研製成微型撲翼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胡鈴心心儀已久的學校,20xx年在填寫大學聯考志願時他毫不猶豫選擇該校。可胡鈴心的大學聯考總成績比福建省的重點分數線還差8分。幸運的是,胡鈴心與生俱來的發明天賦和執着的好奇心最終打動了南航的老師,當年他被南航破格錄取,並如願以償地進入到飛行器設計專業學習。入校後,南航特別安排我國著名航空航天專家、原南航航空宇航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昂海松教授擔任胡鈴心的導師。為一個剛入學的本科生配備導師,這在南航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20xx年,在昂海松教授的指導下,胡鈴心和合作夥伴開始研製微型撲翼機。這是一種最接近鳥類的飛行器,它的機翼可以上下撲動,比常規的飛行器具有更好的機動性和隱身特性。這項研究國外當時也剛剛起步,涉及到非定常渦動力學和mems技術等多個前沿領域,比如微型撲翼機由於體積小、重量輕,對上面安裝的微機電器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它要求舵機的重量必須小於2克,而市場上能買到的舵機都在6克以上。沒有現成的舵機,胡鈴心就自己動手研製新的舵機。他嘗試運用逆向發明法,設計出新型舵機結構,並採用了高強磁的釹鐵硼磁鋼,大幅度地減輕了重量。通過反覆的試驗,研製出僅一克重的微型舵機。胡鈴心和同學們放棄了所有的節假日,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架“微型撲翼機”飛上藍天。

20xx年,胡鈴心和合作夥伴帶來了另一項發明——“奇奇”新概念無人直升機。經過上百次的試飛,新概念無人直升機終於飛了起來!20xx年11月,“奇奇”獲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一等獎。

20xx年6月,胡鈴心和毛子夏同學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未來飛行器設計大賽。他們的參賽作品“超飛一號”空天客車設計方案,從全國100多家航空科研院所、3000多件參賽作品中脱穎而出,獲得了大賽專業組唯一的一等獎。

c 感言:關於興趣、執著、

談到當選“20xx中國大學生年度十大人物”,胡鈴心謙虛地説:“我覺得這個獎不是頒給我個人的,而是鼓勵所有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奮鬥的大學生們。我獲得這個成績也離不開學校和整個團隊的努力。我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非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航空航天事業的道路上走得如此精彩,胡鈴心覺得離不開學校及昂海松教授的幫助。在他眼裏,還有四位老師也很重要。第一位老師是“興趣”,胡鈴心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因為從小對發明創造感興趣,才會湧出一個又一個靈感。也正是因為有興趣,胡鈴心在鑽研科技創新的同時沒把學習落下。他説:“研製微型撲翼機時要用到很多空氣動力學的知識,而《空氣動力學》本身就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我在上這門課之前就已經在實踐中進行了自學,等到開課時再學起來就很輕鬆,最後期末考試在這門課我考了98分。”胡鈴心説,作為一名大學生,如果對一件事感興趣,就應該執著追求。別為了需要而學習,有興趣並在實踐中學習,這樣效率才會很高。第二位老師是執著,胡鈴心説,對感興趣的內容他總是執著追求到底,弄清楚“為什麼”、“怎麼辦”。一發現其他國家在航天航空事業方面有“新動作”,立刻着手研究。第三位老師是“勤奮”,每當有新任務,胡鈴心沒日沒夜研究,凌晨兩點睡覺是家常便飯。胡鈴心説他的第四位老師是“協作精神”,他説,完成一項科技創新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整個團隊的努力,這就要求有很強的團隊協作精神。

胡鈴心的恩師昂海松教授説:“我當胡鈴心的導師已近7年。這個孩子最大的特點是敢想敢做,對什麼都很好奇,非常敢於研究新事物,接受新挑戰。比如電纜切割飛行技術,當美國人剛剛思考這個問題時,胡鈴心勇敢地着手研究,並最終成功。”昂教授認為,胡鈴心的創新精神,值得大學生們借鑑學習。他説,難能可貴的是雖然取得很多成績,胡鈴心卻一直謙虛謹慎,治學非常嚴謹,每做一項研究花很長的時間論證,不輕易下結論。

由興趣走向成功的故事6:

沈韻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女性食品造型師,曾為麥當勞、必勝客、哈根達斯等國際知名企業“操刀”,目前國內半數以上電視食品廣告的造型均出自她手。

她的多彩生活,令人大開眼界!

沈韻:80後美女食品造型師迷上“舌尖創意設計”

沈韻是一個80後美女,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喜歡畫畫,積累了深厚的美術功底。在大學裏,她特意選修了環境藝術專業。畢業後,她曾做過電視廣告美術指導等職業。

沈韻還有一個愛好,就是烹飪。媽媽燒得一手好菜,各種雜亂無章的食材只要一經擺弄,就是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有時,媽媽還會手把手教沈韻做幾道民間特色菜。每一道菜烹調出來,沈韻都會認真做下記錄:色澤,味道,香氣,感受……然後再進行另樣的嘗試。久而久之,她練就了一手烹飪絕活。

沈韻做的“清蒸鱸魚”,堪稱一絕。刮鱗後,沈韻先是用鹽略擦魚身讓鹹味滲入,再起油鍋煎黃了魚皮,放生薑,噴料酒,將切細的雪裏蕻鹹菜放入——她喜歡用碧綠的新鹹菜稈,覺得味道更爽口。然後,澆一大碗清水,蓋上鍋蓋,等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燉,讓魚肉的鮮味慢慢滲透到湯裏面。掀開鍋蓋,魚湯已變成醇白色,撒一把葱花起鍋,把湯盛入深碗。舀一口湯,醃與鮮混合出來奇妙的鮮味,讓舌頭微微一燙,隨即瀰漫在口腔,滿口生津,那味道鮮得不得了!

20xx年,朋友在地鐵站附近一個大型商業中心裏開了一家飯店。這裏大大小小的餐廳有二三十家,飯菜質量和價格都差不多,競爭很激烈。沈韻僅用一張小小的菜譜,就使朋友的餐館門庭若市。這家人氣最旺的餐廳,贏在“舌尖創意設計”,其中食品造型很有奧妙。

沈韻知道,客人落座後總要先看菜單,很多人都是看菜譜上的照片點菜,而經她的手擺弄出來的菜就頗有藝術感。比如,最簡單的白菜炒肉絲,別家炒出來的大多是爛糊一片,而她不是將肉絲一股腦兒盛進盤子,而是用尖頭筷子,將其一根一根地放進盤中。若覺得整盤菜的色澤還不夠誘人,她會在肉絲上放幾絲紅辣椒,整道菜馬上出彩。

沈韻在為菜譜做設計時,會從源頭開始。她苛求廚師的刀功,比如白菜和肉絲一定要切得粗細均勻、長短相近,而配料的香菇、竹筍等也要切成絲狀,與白菜、肉絲的 “身材”統一。裝盤時,要分清主角和配角,香菇、竹筍這些配角不能搶了主角的風頭。盤子的中央,恰似舞台的中心,是觀眾視覺的聚焦點,一定要留給主角——肉絲雖然不多,但肯定當主角。

由於職業關係,沈韻經常接觸到很多拍攝食品的廣告片子。她從網上了解到,其實國外前幾年就有食物造型師這個新興職業了,也就是給食品進行美化和造型的專業人員。他們用雙手為食品打造出儘可能自然完美的狀態,激發攝影師的靈感,拍出理想的照片。與廚師不同的是,廚師推崇美味第一,食品造型師則是視覺效果第一,讓菜品看起來更美味,讓人有食慾感,感覺到餓了。

歐美專業人士認為,好看的食物不亞於一件高級定製的時裝,每一樣食物都可以是藝術品。因為視覺認知是大多數人對食物的首選認知方式,所以,食物造型師對食品生產商來説非常重要,在市場推廣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好的創意造型,很快就會帶來滾滾財富。

第一個客户是“康師傅”

20xx年初,當進入這個行當時,沈韻最早接觸的客户是“康師傅”,對方要求她為福滿多牛肉麪“操刀”。為了做好這個造型,她需要研究怎樣將牛肉顏色做得夠紅夠漂亮,怎樣通過裝置做出面泡好後的熱氣和小氣泡等。

“在這期間,光是測試就做了將近兩週。”沈韻口中的“測試”,是指拍攝用的這一碗麪整個製作過程。“我要不停地研究面和肉怎樣看起來最好吃,要把肉煮得比較有光澤,有筋有肉、肥瘦相間,而且還要看上去有一點兒熱氣騰騰的感覺。”

首先,她把牛肉切塊,胡蘿蔔切丁,放入沸水中翻滾。牛肉塊要立即取出,可以充分顯出自身的紋理,但又不顯老;胡蘿蔔丁必須等有些變色後才能撈起,和牛肉塊一起放進醬汁中,浸泡着色——生的胡蘿蔔顏色太豔,容易搶主角的風頭,所以要多煮一會兒。

第二步,將一束麪條整齊地放入沸水中,只需稍微浸一下就撈出,在碗中擺造型,不斷調整直至滿意為止。

緊接着,用醬汁、涼水、食用色素等調出湯底,並切好葱段。調好的湯汁,用壺從四邊慢慢注入碗內。“這個過程,動作必須要慢,以免湯汁濺到不需要的地方。”

接下來是最關鍵的一步,取出已着色完畢的牛肉塊和胡蘿蔔丁,一塊一塊地堆放在麪條上。“胡蘿蔔和牛肉的前後關係要掌握好,包括胡蘿蔔丁露出多少都要仔細觀察、調整。最後的畫龍點睛之處是擺上葱段,要讓人看着既不覺得呆板又沒有鬆散之感,一定要注意葱段的量及其在畫面中的視覺重心和色彩的比例。”

這樣,一碗好看又“好吃”的紅燒牛肉麪就新鮮“出鍋”了。該廣告在電視上播出後,給億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朋友開玩笑,問沈韻是不是藉機吃了很多色香味俱全的“康師傅”。沈韻大笑着説:“當你連續一個月天天對着方便麪做各種研究的時候,你肯定是打死也不想吃了。”

很多人以為,食品造型師只是在錄製廣告片的時候忙一下,其他時間很空閒。其實,沈韻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到16個小時,有時候甚至要熬夜拍攝。有一次,片子拍了整整2天2夜才結束,因為每個產品的需求不同,每次手法也要創新。比如拍一個漢堡,肉的厚度、皮和肉的比例或者黃瓜擺放的位置,客户都有自己的考量。沈韻調侃:“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食品造型師,除專業技能外,還應該加上能熬夜、體力好。”

日常生活中,沈韻還要隨時隨地地研究各種原料。比如,為冰激凌做造型的難度非常高,因為無論是多高級的冰激凌,都不能在攝影棚的燈光下拍攝——還沒等擺好造型,它就已經融化了。為鼓搗出不會融化的冰激凌,沈韻在家研究了2個多月的配方。哈根達斯老闆看了拍攝的廣告後,覺得非常逼真,表示滿意,稱沈韻是“天才創意大師”。

沈韻透露,一些歐美食品造型師常用土豆泥做冰激凌。不過,不能細看,因為土豆泥的質感與真正的冰激凌有很大差距,給人一種很假的感覺。沈韻喜歡挑戰,所以才研製出了冰激凌的代用食品,解決了攝影師們的難題。她的成功,是經過反覆試驗、用汗水換來的。

全中國幹這行的不到10人

沈韻也常為一些烹飪、美食及時尚類雜誌推介的菜品做造型。曾有粉絲請教:“做食品造型,跟廚師對菜餚進行裝盤有什麼異同?”她説:“製作菜餚,同一道菜必須有統一的造型,只有在開發新菜時才需要構思新的擺盤式樣;做食品造型,要的就是別緻的裝盤。”此外,兩者的生熟程度也有區別。考慮到拍攝時需要相對鮮亮的色彩,諸如彩椒、蘆筍、西蘭花等燒熟後容易變色的蔬菜,在做造型之用時,只能煮至七八成熟。不過,像番茄牛腩這樣的菜式,則可以完全燒熟。

“最好的美食造型,是要擺出食慾,但要遵循一條原則:食品本身是什麼樣就讓它呈現出什麼樣。”沈韻説,為一道菜做造型,根據難度係數的不同,耗時也有很大差別。“有時候,一個小時足夠。但有時候,需要耗上一整天。”

實際上,食品造型師往往比其他造型師的工作難度更高,因為不僅需要對物體的美感有敏鋭的洞察力,還必須瞭解食物的品性,並且具備一定的烹飪技能。這些綜合素質包括:美術基礎、攝影基礎、色彩學、幾何學、廚藝、食材知識、食品價格、成本控制、道具搭配、動手能力、創造思維。

20xx年,沈韻應邀參加湖南衞視《天天向上》節目。有趣的是,她把林林總總的製作工具在鏡頭前一亮相,把眾人驚得目瞪口呆。原來,除了廚師的常用工具外,她最常用的竟然是外科手術或者是牙醫用的醫療器械:手術刀、手術剪、尖頭筷子等等。雖然使用這些器械不存在什麼危險性,但特別考驗工作的耐心,幹這行一定要坐得住。

20xx年4月,沈韻曾做過一個經典案例,接手一家著名披薩品牌的訂單。給披薩做造型,非常考驗食品造型師的功力,因為要讓披薩看起來美味可口,必須製造出長而細膩的拉絲效果。沈韻在披薩中加入大量的粘稠芝士,終於成功。但是怎麼去切割花瓣呢?最後,她大膽嘗試用電鋸代替普通刀子進行切割,使得拉絲效果達到完美的境界:觀眾可以看到,從花瓣里拉出的芝士綿綿不斷,讓人一見之下頓感披薩美味可口,食慾旺盛。

沈韻説,正因為做食品造型如此“複雜”,這方面的人才在全世界都堪稱珍稀。以北歐國家瑞典為例,全國不過6個人;在中國,幹這行的不到10個人。沈韻的薪水是相當可觀的,每12小時的收入就高達5位數。幹一單大活,掙10萬、20萬元,小菜一碟。

Tags:興趣